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现在部分年轻人生育的欲望越来越低? 第2页

                    

user avatar   tang-xing-xing-33-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答案是——剥削越来越严重了。

这个回答下面的最高赞,“别说生育了,我生存欲望都很低了。”绝不是一句抖机灵的回答,他恰好道出了剥削日益严重的本质。谁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那就是绝大多数的人,其生活状态,都是仅仅维持着生存下来的条件而已。

有些人感性上会认为,现在的经济条件和物质条件都远远超过以往的任何时候,但是这只是改革开放以后,整个经济大盘持续增长,给每个人带来的一种感受上的错觉。它并不妨碍资本家越来越残酷和严重的剥削事实。

我们看一下共产党宣言里的几句话:

雇佣劳动的平均价格是最低限度的工资,即工厂为维持其工人的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额。因此,雇佣工人靠自己的劳动所占有的东西,只够勉强维持他的生命的再生产。
在这种占有下,工人仅仅为增殖资本而活着,只有在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他活着的时候才能活着。
当厂主对工人的剥削告一段落,工人领到了用现钱支付的工资的时候,马上就有资产阶级中的另一部分人----房东、小店主、当铺老板等等向他们扑来。
以上引自——共产党宣言

房东,小店主,当铺老板,跟今天的房地产,消费主义,信用卡投资本质是一回事。

其实以上的话已经说的很清楚了,首先要明确的是:

就资本的性质而言,它能支付的工资,一定是在保证工人(泛指所有以雇佣关系存在的员工)最大产出条件下的最低工资。换句话说,希望你给公司赚的多多的,拿的少少的。

所以不要以为公司每年带你出去旅游,发奖金,搞慰问,搞团建,是人性化的表现,是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的标志。NO,刚好相反,其本质只不过是希望你能产出最大化而已的一种剥削手段。

都说BAT的工资水平很高,但是很多人忘记了马爸爸管理公司的一句名言:

我们公司最理想的用人状况是,一个员工干3个人的活,拿2个人的工资。

这句话已经赤裸裸的宣告了他们的目的。他们利用员工追求更高工资的愿望,来作为他们最大化程度剥削员工剩余价值的手段,还把这种肮脏的手段以企业文化的形式华丽丽的包装起来。

美其名曰:奋斗,成长。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生育欲望越来越低,还道出另外一个事实,就是资本主义的瘟神病已经找上门来了,这种瘟神病只会使得剥削越来越严重,而绝不会减轻。除非你能治好这种瘟神病。这种瘟神病是什么?

是的,就是商品过剩。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但是今天这个矛盾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因为商品过剩了。

资本性质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所以,随着商品过剩的危机越来越严重,无数的企业只有三种方法才能面对这种危机:

第一,把东西卖给更多的人。这就决定了当国内市场不再满足它的发展的时候,它必然要走国际化,全球化的战略。

第二,把东西卖的更贵。这也就是说要实行产业升级,产业改造。

第三,最大化的压缩成本,以满足利益最大化的需求。这个方法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裁员,降薪。

当第一个方法和第二个方法走得太慢的话,那么第三个方法,就成了企业唯一的方法。

一旦走上第三条路,那么就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那就是薪水越来越低,裁员越来越多,失业就会越来越多,而失业越来越多,就会进一步导致竞争越来越大,薪水越来越低,裁员越来越多,剥削越来越严重,这是一个魔咒。

其实从大概13年开始,国家就一直加大提倡要走全球化道路,要搞产业升级,搞工业4.0,搞供给侧改革,搞去库存行动,其实这一切的措施,都是为了面临资本主义瘟神病的侵袭。

但是,前两条路都不是那么容易走的。

于是这两年以来,大家会不断的发现,企业开始停招,甚至不断的裁员的消息,尤其是自去年以来,连一向红火的互联网企业,裁员也一样变得越来越严重了。

所以,在第一条路和第二条路还没走出像样的模型出来之前,不仅是现在生育的欲望越来越低,在将来,也会随着瘟神病的越来越严重,导致剥削越来越严重,进一步导致生育欲望进一步降低。


以上为原答案,以下为补充!

简单补充一点,因为我怕误导。

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还得辩证的看,剥削越来越严重,是事实。但是只是一方面的事实。因为任何事物发展到某个阶段,都会暴露出它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它暴露出来的不好的东西,就否定它之前的发展带来的好的东西。

就好像,一个人因为营养过盛,越发肥胖,这当然不是好事,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营养过盛,就想当然的以为,饿肚子才是好事。

否则,就有可能落入全盘肯定,或者全盘否定的误区!

就好像,一直以来,很多人觉得改革开放好,就开始吐槽改革开放以前的总总不好,这是不对的,事实是,没有之前打下的坚实的基础,没有之前经历的挫折,走过的弯路,也不会有后面的发展。同理也是一样,不能因为今天发展以后,暴露出来的问题,就又把老以前那套搬出来,借以否定现在。

更有甚者,连阴谋论都搞出来了,那就更不好了。

总之,讨论任何问题,都没有必要避讳什么,但是要实事求是,尽量客观,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业余时间写了一个小小的公众号——八角楼上

主要写毛泽东思想,毛选、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内容,内容通俗有趣,感兴趣的关注一下吧。

有客欢迎(ID:bajiaolou99)


user avatar   wuyu-feng-yan-93-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年轻人们开始放飞自我了。

思想上,我们既没有上一代人养儿防老的落后观念,也弱化了替家族传宗接代的“伟大”使命。我们从自身感受出发开始反思这个社会的亲子关系,认为生孩子是一件需要谨慎对待的事,不希望孩子的成长环境像曾经的自己一样。

物质上,我们面对着吓人的房价(尤其学区房),高额的养育成本(相比我们小时候)。如果连一个稳定的生长环境都无法提供,又强行生了孩子,那么自己日子不舒坦,孩子也很难健康成长(家长会把期望强加于孩子)。

时间上,国家的发展从过去的日新月异逐渐放缓速度。这个时候,既不像我们父辈那时机会遍地,也不像祖父辈那时人人充满家国情怀。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接受自己的平凡,认为自己并非一定要留下后代。生孩子成为一生中的可选项而非必选项。

在我看来,我并没有优秀到非把基因传下去不可。生孩子这种麻烦事就交给有能力的族人吧,反正都是华夏子孙,你的后代就是我的后代。


补充-2020-4-17

差不多一年过去了。还是单身,自然也还没有孩子。家里介绍的相亲也都任性地没有去(真的是不喜欢这样的形式o.o)。

看到大家的回复大多比较欢乐,我很喜欢。也有少数的批评,也不讨厌。

其实我并没有鼓励大家丁克的意思。你们也可以考虑成为有能力的族人,然后真诚地和别的族人说“没关系,我的后代就是你的后代”。这也是件极有意思的事。

2020年,还是没什么钱。但我觉得没钱就没钱吧,可思考问题的格局不能小了。一个人要是不但没钱,还活得蝇营狗苟,那就一点都不好玩了。

疫情还没完全过去,大家的生活想必都受到了许多影响。但终究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祝愿我亲爱的族人们:吃饭香,身体棒。想得通,睡得着。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告辞!


补充-2020-5-5

多次有知友对“养儿防老”这个观念提出别的看法。

一定程度上我表示理解他们的看法,但不妨碍我看不起“养儿防老”这种观念。

“养儿防老”只能说是生产力落后的传统社会下的无奈之举。这种思想代表着父母把子女当做投资工具来用。

如果说父母善待子女,培养了深厚的情感,最后子女基于情亲自愿照顾、陪伴年长的父母。这自然合理。

但是父母一开始便抱着“养儿防老”的观念,在加上“孝道”这个精神控制工具的辅助,实现对子女全面控制。我就完全不能接受了。

有些事情合于道,自然发生。而“养儿防老”是典型的倒果为因,逆道而行的想法。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环境,“养儿防老”是到了可以被摈弃的时候了。

我这么说,也会这么做,将来绝不会怀抱这种想法去迎接自己的孩子(如果有的话)。


user avatar   yan-xin-34-6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低吗?

我看到的可不低。

我们单位,年轻的女公务员,找一个体制内的或富二代做对象,那生育欲望杠杠的,嗷嗷生,生完一胎生二胎,开放三胎还要生三胎,怀孕了就在家养胎,生完孩子又休产假,产假休完还有哺乳假,身体不舒服还要休病假,工资还照样拿,每天电脑不开,理由是对身体不好会影响孩子,端着保温杯喝养生茶,三句话离不开育儿经,每天一群妈妈准妈妈在办公室里叽叽喳喳,现在我们领导都快抑郁了,干活都抓不到人,一听到有人怀孕就打哆嗦,而目测我单位仍有三分之一的年轻女孩未生育,三分之一准备二胎或三胎,这个趋势在未来几年无解。

我们单位的男公务员,那生育意愿也是杠杠的,反正有陪护假,领导不敢不给,朝九晚五,接送老婆孩子,美滋滋呀,干多干少工资都一样,还不如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美好的家庭中去。

所以,如果给你一个这样的工作,你会生吗?


user avatar   wang-fan-56 网友的相关建议: 
      

高赞的答案中似乎都暗含了一个潜台词就是“生的起自然就会生”或者“女权完善就会生”,但这粗暴到马克思估计都会捏鼻子的庸俗马克思主义解读实在太想当然,欧洲占据高端产业链可以全球超剥削+福利国家搭配下生育率一样不怎么样,女权最好的北欧国家也在世代更替率前后徘徊。

英国生育率一路掉到1.6左右,近期的回升主要来自移民后代,即便如此也没到2。

痛苦的经济和女权情况当然会降低生育率,但是这属于“火上浇油”而不是这把火本身。类似的还有房子越小孩子越少,没错,这也是正相关的,但住大房子也不能让生育率达到2.1,又有福利社会和最好的女权和非常不错的人均居住面积的生育典范瑞典生育率也不到2(移民亦有贡献,嘻嘻)。

瑞典几乎是人类社会能做到的极限了,但也就这样了。

实际上生育率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或者政治问题,而是一个人类的原罪。

(马克思:这事儿不归我管。)

理查德道金斯博士在《最伟大的表演》里形象的举了一个例子:最早的遗传物质为了保护自己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蛋白质膜,这个蛋白质膜为它遮风避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抛弃它求生。

后来这个蛋白质膜越来越复杂,有了各种结构,变成了单细胞动物,多细胞动物,对称动物,后口动物,鱼,爬行动物,合弓纲类哺乳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

看到这里大家发现问题了,我们并不是我们的基因,我们是保护基因的那个蛋白质膜,无论我们多么复杂,都是如此。

所以多伦多大学的基恩.斯坦诺维奇教授在《机器人叛乱》里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疑问:一个机器人为主人设定的任务服务,但突然有一天,为了更好的完成任务,机器人(非常合理的)发展出了智能,与此同时非常意外的,它意识到了自己的利益和主人的利益并不完全重叠,它要不要叛乱?

摆在六百万年(甚至更早)前的某一头大猿就陷入了这个困惑,它有性需求,但是这次它不想把仅有的食物分给那个美女,怎么办?它远远的记住了美女的样子,回到自己的树上,拿自己的右手和脑海中的样子替代了真实的美女。

这是演化的一个伟大分叉,它为了自己这个蛋白质膜的个体延续欺骗了自己的主人——基因。

每个它的后代使用避孕套的时候,都应该记住自己的这个祖先。

现在我们把主角换成另一头女性裸猿,她出生在20世纪末,比起使用避孕套让她少了七八个兄弟姐妹最终让她可以有钱读大学和买kindle的父母,她决定更进一步。

她知道自己会得抑郁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祖先和尼安德特人杂交,也知道自己发胖是因为在无数万年前自己的祖先生活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不爱吃高热量食物的祖先亲戚留下的后代更少,因为这些祖先亲戚大多数都挂了。所以她很不幸属于一个多数派,于是她对抗自己的基因,为了不得三高和糖尿病,她选择了地中海饮食和健身——她的祖先没有这个困惑,因为当时的人均寿命一般被认为不足30。

面对孩子,她有类似的选择,按理说随便干点什么也不至于饿死了,但是她希望更好,希望自己能看遍世界的风景,希望买一辆属于自己的小车和可以早起看到太阳升起的落地窗。

那么她会在升职和生育中如何选择?这甚至不是女权的问题,就算男女彻底平等,生育依旧会拖累精力和经济,并且制造妊娠纹和干瘪下垂的乳房。

所以只要人类社会在发展,属于蛋白质膜的需求而不是基因的命令就会占据越来越主导的地位,她只会遵从那些需求和命令重叠的部分,比如保持性吸引力。

但是注意,她要的是赞美,优越感,爱情而不是基因希望她通过这些导向的生育。

所以根据数据,分析收入、人均GDP、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和生育率正相关,采取避孕措施的人口比例和生育率负相关。在该作者机智的加入了收入的代理变量之后,女性教育对生育率的影响变小了,但仍然是显著的,这显著显然足以让瑞典做到极限依旧无法达到世代更替,人口缓慢萎缩。

如果这个女性想的更多一点,同理心强一点,觉得自己这么苦了,觉得为什么还要孩子受苦?觉得自己不一定能给孩子幸福?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为什么要孩子?

残酷的基因是不会“介意”下一个蛋白质膜是否痛苦的,它“介意”的是会不会多生产一些蛋白质膜里的基因,但是敲黑板,蛋白质膜之间却是会互相同情,哪怕社会化也是演化出来更适合繁衍的模式。

哎呀,翻车了。

这就是一场愈演愈烈的机器人叛乱,只要人类社会还在发展,只要大家脑子里的东西逐渐变多,主角就越来越会是那个蛋白质膜,那个大猿,而不是基因。

瑞典就是如此。

所以人类手拉手走向灭亡的结局大概是不可避免的,除非我们的社会最终因为矛盾激化变成第四次世界大战要靠木棍和石块打的地步,一切从头开始,直到下一个节点。

也许这就是大过滤器?

当然,我说这些的目的不是说要搞莎莉雅法,肉体寿命越长的生物生产间隔越长,胎数越少,鲸鱼和大象莫不如是。

按照寿命越长生育越少的模式推演,当生育率极低的时候,寿命应该变得极长才是,如果未来是蛋白质膜而不是基因的社会,那么人类真正应该追求的是有质量的生活和更长的寿命,而不是制造更多迭代的遗传物质。

那之后才是经济的问题:人类到底是怎么毁灭的…… douban.com/doubanapp/di

(马克思:OK!这部分归我!)

希望每一个蛋白质膜都能战胜自己的主人,希望无产阶级战胜资本家。

加油!

ps:好像很多朋友对我说的“手牵手一起走向灭亡”很不理解,但其实我在后面解释了,我认为的灭亡更多是所谓“基因霸权”或者“生育的人类”的灭亡,我认为高质量的,长寿的生活可能会逐渐替代早死的迭代。

当然,我不否认流水线生产人类的可行性,但是这有严重的技术难题和伦理问题,就算突破也要面临昂贵的成本问题,这会导致这个时间线拉的非常长,远高于于续命技术的突破。比如二甲双胍都人临床了,猴子都能拿脑电波控制机器手了,叶克膜都背包化了,我姥姥都用上3d打印股骨头了,第一个人造子宫羊还在实验室里。

在能选择极长寿命时,蛋白质膜不会舍近求远,舍本逐末,毕竟这才是我说的未来是蛋白质膜而不是基因的社会的内在含义。

ps2:基因是没有目的的,所以我在文中加了双引号,只是突变成喜欢保持性吸引力的人类更容易留下后代所以这样的基因得以扩散,你是不会感受到什么脑海里的命令,但一切都是循序善诱。

当一个人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有更多的知识得以武装自己的时候,这个链条就会被打断,这才是我要说的,并不是杠精理解的你精神分裂脑子里有个声音天天命令你,我没有这个意思。


user avatar   hu-hu-hu-hu-da-shui-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千万不要生,千万不要生,千万不要生!!!

我现在除了后悔还是后悔!!!我孩子现在刚刚哭完,我已经连续两个月没有睡觉了。我老婆也是!!!生孩子没有一点好处,什么狗屁幸福感,完全没有。

除了可爱一点,每天要吃奶,拉屎,擦屁股,一天触不到门!吃喝不能随意,我跟老婆结婚之后,两个人可以国内国外旅游,舒舒服服享受阳光沙滩。每天在家开黑打游戏,看剧睡觉,吃着火锅唱着歌。隔不两天可以出门溜达吃喜欢的东西,喝奶茶,买衣服!!!

现在呢???幸福感在哪??初看一眼还觉得可爱,越看越讨厌啊!!吃了哭,哭了睡,睡了拉,拉了吃,吃了哭,哭了睡。。。

好好的生活被孩子搞得一团糟!!好不容易事业发展顺利,过上了自己两人的完美生活,结果因为被人劝,也是自己想试试,这玩意完全就是试完不能回头。

也有想过请保姆,但是疫情突然来了,又不放心,没有靠谱的人。目前是我妈来帮忙带,唉也不想我妈累,就给大人做做饭。一晚上的,唉。

反正孩子这个东西,我是越看越心烦,虽然他长得确实好看,确实可爱。但是我真不喜欢啊,现在想着等他再过几个月他就可以走了,就更讨厌了。再过2年又该考虑读书了,隔三差五还要打疫苗,还得去办户口,还得去给他买保险。花钱我都认,主要是事是无比的多,每天看些育儿的知识,这也怕没做好,那也怕,孩子身上起个痘痘,自己也吓得不行,一哭吧,就不知道是胀气还是啥原因!

你说不管,那不可能,毕竟孩子心头肉,天性都会让你不由自主去呵护他。但是最好一开始就千万不要生,千万不要生!!我现在后悔的想哭,生孩子完全就是无私奉献,一点好处也没有,我不知道生来干嘛???

感觉人生一片灰暗,看不到头,每每想起每个阶段都得为他而活,而付出,就觉得自己这一生算是完了。如果能重来,谁他吗劝我生都不好使!!!!



评论太多,我花了几天一条条读完了。现在是2:00,人在熬夜,孩子刚刚放下。很多人关心我,觉得我是个好爸爸,谢谢大家!!!我先声明一下哈,本人生活中积极向上,老婆戏称金鹰阳光男神。抑郁?不存在的!!我说的这些话,是有感而发,更不可能给孩子带去负面影响,就像我说的,生都生了,肯定全力爱护培养孩子了,就没有回头路了。

我做这些,是怕老婆带孩子抑郁,我是不会抑郁的。老婆到现在还不会给孩子穿衣服,洗澡,抚触按摩,尿不湿这些都是我来,她就喂奶就行,实际也没什么奶,孩子就是喜欢吃。现在疫情大部分时间在家办公,时间很灵活。这些是责任,并不是我觉得有趣懂了么??我也不觉得养孩子会是很幸福快乐的。我说这些,只是一个普通家庭需要经历的养孩子阶段,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我肯定对要孩子说不。

想想我妈,小时候我妈工作的时候很辛苦,我高中开始就专职陪读,每天也是起早贪黑做饭吧,好不容易我大学了,她休息了几年,到处走了走。好日子还没过两年,又来带孩子。我就在想,我以后会不会也是这样???从小带到读书,读完书接着就是工作,工作稳定就面临结婚生子。

想想我爸,操心我学习,考学校,完了又得工作,工作完了操心房子车子,结婚仪式,反正这个东西实在是太操心了。我自己知道父母付出了这么多,我养他们老吗?他们不需要啊,我爸还在工作。真退休了,估计也轮不上我,还有退休金,天天打打牌。

真正指望养孩子防老,那是扯淡,就谈我周围的同学,父母普遍5-60了吧,个个基本都还在吸着家里的钱,买房结婚自己根本拿不出来啊,这还至少是重点本科出来的吧,工资上万只够房贷。

就下面这,特别讨厌,哭哭哭哭哭哭哭哭。还没生的,再等等,享受下生活吧。有条件不生的,真别生。实在要生的,做好地狱模式准备吧。我是觉得老人家养孩子养不好,不如自己来。我跟我妈就喜欢吵架,我看的都是科学育儿,我妈总一句,你就是这样长大的,我看你也没啥。我更是无从反驳!再加上,我希望我妈还是舒适一点,带娃太苦咯!

总结一句说的很好的话,不生孩子,你25-65会活的很轻松,生孩子你65-80后会活的轻松。

还有私信我看医生的,和医生要帮我看的,我真不抑郁,每天都很累但是我也很开心,当然不是因为带孩子开心,而是我现在每天看lol比赛都可以满足自己,还赢几十百来块钱(后来全输回去了,远离db)。奶粉钱就够了!


最后,我真不抑郁哈!


user avatar   kaveil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别人怎么样我不知道,我的确是穷的。

三线城市,市区内房价基本上9k~13k,这边的基础工资在3k~5k之间。夫妻双方按正常人算9k一个月吧。按70平米9k起房算,一个月还款3k,加上生活费2k,那么一个月工资就剩下4k左右了。

如果再有小孩,坐月子期间要花钱,小孩奶粉尿布要花钱,生病要花钱。不啃老的话这个月还有多少工资剩下来?这还是理想状态下,至少在这个阶段不能有额外用钱的地方,不能失业……

小孩大一点之后要送去幼儿园,还得各种午托晚托(幼儿园下课比自己下班早),如果夫妻双方有一方离职专门带小孩的话,还完房贷连生活费都不够了。

当然上面说的都是最理想的状态,毕竟一般的妈妈都不会选择把小孩丢给父母和幼儿园自己拼命工作,所以现实就是小孩生下来之后一般都得带到小学毕业,这就导致了生活压力全丢给老公,自己每天啃老完了还得忍受婆婆的各种叨叨……最后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去找工作没人要成了全职太太,每天跟各种各样家务活打交道。

我去特么的小孩……谁爱生谁生去。


user avatar   bluelink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标题:现代社会的生育率亡于规划管制

原创:学总转自学经济家的微博

有个简单的生育率公式,适合95%以上的人均GDP1.5万美元以上的经济体,包括欧洲各国、北美澳洲东亚,土鸡、马来、巴西的趋势也快了:

1)住公寓楼、板楼、大平层的话,平均生育率0.9~1.2,带几十平米小院的联排或带上百平米草坪的独栋,配封闭车库,住户平均1.8-2.2;总体生育率取决于住房占比;

2)小院草坪很小或者不带的独栋联排,配开放车位,居于其间;日本的一户建1.4-1.5。

3)人均面积翻倍或者房价减半(比如新加坡韩国vs香港);有无推出奖励生育政策;黑人或者拉丁裔或者穆斯林的移民后代(只要是还要靠工作养家的,犹太原教旨家庭不工作不当兵6.0的生育率不算),经济处于衰退或者增长,各自影响不超过10%;

4)国内住宅楼已经占了城乡住宅的一半和育龄家庭的7成,照现在趋势下去生育率就应该锁定在1.0上下。所以大多数人不要把30年后还完房贷的楼,或者缴了三十多年的社保太当回事,保障作用聊胜于无。

5)可以参考这篇以及其中提到的前两篇,注意我的观点也是在变的,在没发现“住宅楼占比”这个决定性因素以前,也是各种推敲猜测

6)说没地的请闭嘴,因为我说不缺地的那篇发不出来被迫哑巴,和哑巴吵架当然躺赢了。
































合众国75%以上的国民居住着独栋或者联排。注意,这是house,不是villa!





还有不少相对简陋的house,类似于老破小。














































皇国50%以上的国民居住着一户建







还有些相对袖珍的一户建,不过起码有车位。



















除了和式一户建,还有许多洋式一户建。其中较大的和式就是传统的民宅,部分洋式看上去和美式house颇有类似!








共和国:除了一些新农村和部分郊区,剩下的城市化基本上是公寓化,公寓楼盘………


民国:喵喵喵……

转自剪枝者的微博

公寓楼占比越高,则生育率越低

常见的生育率分析会说到两点:1. 经济发达、生育率低;2. 计划生育执行力度大,生育率更低。第2条是简单的基数效应,20年后发挥作用,不多说了。下面针对第一点做出区间分析。

经济发达,生育率低,这个因果关系,可以解释为什么从生4-6个孩子降到只生2-3个孩子,因为以质代量,精养代替粗放,相当于行为生态学中的k策略-r策略转换。在5-2的这个区间,它有解释力。

但是,它无法解释下降到2个孩子这个替代生育率以后,为什么会出现0.7、1.0和1.5的差别。这个差别才是真正要解释的。在2.0-1.5-1.0-0.7的这个区间,它缺乏合理的解释力。

例如,日本生育率低,众所周知,但是也有1.4-1.5,中国一向被认为喜欢生孩子,但上海户籍生育率只有0.7,北京也是0.7,韩国、新加坡和香港也都如此,远低于日本。何以解释?

同样是经济发达地区,美国生育率上世纪末还在2.0,近几年才下降到1.7-1.8,依然比日本高,更是京沪港的2倍。如何解释?

近期,经过@学经济家 @深圳宁南山 @北京塞冬 的澄清分析,我相信大家已经或正在形成新的共识:香港式或苏东式的公寓楼城市化模式,是过低生育率的主要原因。

两个区间综合起来就是:工业化解释从5到2,公寓化解释从2到1。这就是生育率降低的区间解释。第一区间,大家认识较多。第二区间,影响更大,人们却关注很少,很多人一直还认为下降到1才是正常的。这一点更不正常。

工业化城市化带来巨大财富,导致普通家庭生育的机会成本提高,这解释了生育率从传统的农业社会里的4-6下降到工业社会里的2。公寓楼集约紧凑的城市化模式则解释了从2下降到1附近。西欧和美国同样经历了、实际上还是率先工业化城市化,生育率缓慢从4-6降到2附近,但是并没有继续猛降到1。香港、苏东地区,则从2.0降到1.5-1.0-0.7。

同等经济水平下,生育率差了0.5-1个之多,原因就不在经济。严格受到管制的居住条件和教育资源,绝对是东亚生育率奇低的原因。

美国以独栋house为主,市中心外公寓几乎没有;日本一户建过半略多,除了东京都大阪府公寓居多其余县城基本都是一户建;京港沪主要都是公寓,韩国和新加坡也是公寓为主。这三地的生育率依次是1.8、1.4、1.0,与独栋率呈严格的正相关,与公寓率呈严格的负相关。

韩国新加坡香港还有一个问题,教育资源竞争极度激烈,能上大学的占比很小。即便香港住房远比新加坡紧张,韩国大平层面积200平很大,但三地的生育率却差不多。

美国公寓楼占比较高的州,生育率在1.5以下,独栋house占比较高的州,在2.0以上。日本公寓楼占比七成的东京,生育率差点破1,一户建占比较高的县,在1.6以上。这也证明居住结构对进入人口替代区间以后对生育率的决定性影响。

再看中国。东北和京津沪,城市化率高,在中国,城市化就意味着公寓化,公寓化来得越快越猛,生育率就越低。又由于除了沿海以外,城市化进程在中国也是国企偏多的结果,即城市化=国企化。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国企多的东北、北京、天津、上海,生育率都下滑到了低于1的最低水平。重工业资源型省份,国企众多,公寓众多,如山西,如陕西,生育率均低,低于沿海轻工业省份,低于南方农村较多省份。

同样,十几年前国企占比很高的重庆、湖北等地,生育率也低于周边可比省份,如湖南。但由于中西部依然有大量农村,城市化进度落后于东北和京津沪,农村住的都是独栋农民房,所以,对生育率有所补救。

城市化率越高、公寓楼越多,生育率越低,这个因果关系是否适用于浙江、山东、广东?

山东沂蒙山以西重工业多,以东的半岛地区轻工业和民营企业(民企多在轻工业)较多,因此,山东的生育率依然较高。同样,浙江、广东以轻工业起家,民企多,分布在各类乡镇县,即便已经像城市一样,但公寓楼少、独栋农民房多,因此,生育率都较高。

江苏也是轻工业起家,但教育资源竞争激烈,导致生育率低于浙江,更低于广东。当然,前期的严格计划生育也有影响。

由上可知,轻工业、民企、农民房,是生育率的法宝。农民房就是中国式的house。虽然周边环境感人,但毕竟家里有院子,孩子的活动场所大,给年轻妈妈们传递的信号就是,这里好养娃。

随着省城化的趋势发酵,其他条件不变,十几年后浙江山东乃至广东的生育率也会掉到跟其他大城市人口在全省人口占比高的省份一样。

拯救生育率的办法是,降低公寓楼占比,提高农民房/独栋house占比。

至少目前,这几乎很难成为城市化的政策取向。

在公寓楼占比继续提高、中国式高楼城市化进程继续推进的情景下,生育率将持续下滑。

以前通过土地和学校资源管制,制止更多人过快涌入城市,后来虽然允许进入城市,但依然追求集约发展,结果是,一代又一代人专心赚钱提高收入,留下了大量的财富。这些财富再过一二十年谁来使用呢?

孩子多的家庭。

那些喜欢集约发展紧凑发展策略的衮衮诸公,看到自己辛苦了一辈子,晚年坐在冷冷清清的屋子里,成果最后却被多孩家庭摘了去,不知道是何感想?

那时候他们的感想,应该跟现在的一些欧洲人一样吧?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前慢,没事干,养个孩子好好玩


user avatar   wz_hah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人在租房,刚下公交,站点熟人多,匿了。

养育一个小屁孩就像发射一颗卫星,花费十几年心血,确保每个环节不出差池,时时刻刻核对数据。

有朝一日发送成功,考上大学,然后卫星就消失在茫茫的外太空,只剩下定期不定期地发回来一些微弱的信号:给点钱…给点钱……

把钱打给了卫星,叮嘱吃好穿暖好好学习。卫星又发回来微弱的信号:别啰嗦…别啰嗦……

@爨紫依 突然觉得我也就是这么一颗卫星了,现在不要钱了,就只发后一句……

@WedaoStory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等信号稳定了,又要花一辈子的积蓄帮他建立空间站或者给她找个稳定的空间站。

@吾卢拉 还要担心哪天被别的卫星给对接了。

@蒹葭为霜 换言之,卫星还会带回另一颗卫星,降落过程中指不定把发射基地砸个稀烂。

@WedaoStory 一开口就是老卫星了,没人比我更懂空间站。

@machine 自己的卫星和带回的卫星又有了小卫星,于是他们把小卫星又丢给了你。

如此坑爹的事情,居然还号召大家造了一颗再造一颗……

@天天向上 然而,你却很享受当初制造这颗卫星的过程?

仓廪实而知礼节,婚姻是有钱人才能参与的体面活动。现在部分年轻人生育的欲望越来越低,愿意陪男孩子一起奋斗的女孩子越来越少了

@somedaysomehow 有钱才有爱情,有爱情才有小孩。

@Eva.ng 我只想顾好自己。

自童年起,我便独自一人,照顾历代星辰。

在未来,加班情况泛滥成灾,人类生理及心理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全球生育率下降成恶化趋势,人口总量大幅缩水,部分岛屿国家甚至面临灭国灾难。

专家预测,这种趋势如继续肆意发展,不久的未来,人类文明将彻底灭绝。

#热评墙# 在这紧要关头,联合国规定:「每天晚八点停电!」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出现加班行为!—— @唐屹城


user avatar   Grouponsnousetdema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理由其实很简单,这已经是当前年轻人最理性的经济选择。

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里提出过这样一种观点:

对于我们大城市工人说来,迁徙自由是首要的生活条件,而地产对于他们只能是一种枷锁。如果让他们有自己的房屋,把他们重新束缚在土地上,那就是破坏他们反抗工厂主压低工资的力量。个别的工人也许偶然能卖掉自己的小屋子,但是在发生重大罢工事件或者工业普遍危机的时候,受牵连的工人的所有房屋都会上市出卖,因而这些房屋或者根本找不到买主,或者卖得远远低于成本价格。

这里的逻辑大致是:买房子会束缚工人,使其丧失迁徙和成为自由劳动力的自由,无力与资方进行劳资博弈,而且在经济危机到来,工人需要卖房子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已经被“套牢”了,房子难以换回成本。

这个逻辑,对于目前的劳资博弈也是适用的:

生孩子同样会束缚工人,甚至有很大可能会带来教育和住宅这两个后续的经济负担,这时工人与资方进行劳资博弈的能力只会更低,且将损失大量本可用于提升劳动力的时间,那么在经济危机的大时代背景下,在年轻人已经很难有收入结余的情况下,养育一个二十年后才能自食其力的孩子,一旦出现意外,难道会比住宅更容易出售和回本吗?

所以年轻人不愿意结婚生育,是因为他们太清醒了,清醒到宁肯承受孤独的痛苦,也不愿意在父母和社会习俗的惯性逼迫下戴上这副夺走全部人生自由的镣铐而已。

既然你们想要“长期的看,我们都死了",那么我们就“都死了,让你们不再有长期”好了。




                    

相关话题

  为什么很多人说杨超越虽然学历低,但是她很有能力? 
  什么是INTP的孤独? 
  佛山一肉档摊贩持刀相向顾客,回应称:「她有意挑事在先」,事件责任应如何界定?发生冲突时应如何处理? 
  有哪些常见的观念或感情其实是思想钢印? 
  如何反驳别人说我「发说说纪念歌手姚贝娜而不纪念国家功臣张万年」?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说自己被社会磨平了棱角? 
  有哪些为了健康你一定不吃的食物? 
  假如节肢动物(如蟑螂,蜘蛛)的眼睛能被人明显看到,大部分人还会恐惧他们吗? 
  哪些我们自认为很客观的东西其实很主观? 
  如何评价「暴走漫画王尼玛知乎揭 ABB 老外副总裁京沪航班上爆粗」? 

前一个讨论
如何阻止 18 岁女儿死后捐献器官?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 2019 年 5 月 13 日《新闻联播》的国际锐评《中国已做好全面应对的准备》?





© 2025-04-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4-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