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解释「玻尔兹曼大脑」? 第1页

  

user avatar   jia-ming-zi-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国内的各种所谓的“百科”,看看一笑就好了,别信。玻尔兹曼大脑所探讨的,根本不是什么“宇宙归结于意识”这样的东西,而是“时间之箭”与“时间对称”的矛盾。

这个矛盾是这样的:

  • 从物理学的微观定律来看,时间是没有方向的:时间的正演与反演都不违背物理定律。
  • 从热力学第二定律来看,熵是单调增的,是有方向的:时间反演将导致熵减,违背第二定律。

关于时间对称性,在很多科普书籍都谈到过。简言之,如果我们把一个物理过程录像下来,事后我们放映时,无论正方还是倒放,都满足物理定律。比如说,某人从比萨斜塔上扔下一个铁球,把铁球的下落过程用一个DV拍下来。在放映的时候,“正放”这个视频,是铁球自由落体,“倒放”则是铁球竖直上抛 – 我们知道,它们所涉及的定律是完全一样的,从视频中,你根本无法区分何为正放何为倒放。

在量子力学中,道理也是相同的。这里我就不详细展开了,总而言之,量子力学也是时间对称(是的,也包括波函数坍缩,关于这部分请参考Aharonov,Bergmann,Lebowitz,1964 )的。对一个量子过程,同样我们无法判断“正放”还是“倒放”。(涉及到弱相互作用的过程会不满足这种反演对称,但是这个与热力学不对称没有关系,这里略过不提。)

但是,对一个热力学系统,这种对称性显然不成立。比如说,牛奶加入咖啡中,我们会发现牛奶与咖啡的互溶过程,而从来没有看到过均匀的一杯卡布奇诺变成了咖啡和牛奶。如果有人给你“倒放”这个过程,你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现在的问题就是,既然热力学系统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而微观粒子满足时间对称的运动定律,那么为何作为一个整体这种对称性就不存在了呢?

我们可以把时间维度类比于空间维度,时间的“先后”类比于空间的“左右”,微观的基本物理定律对这种类比毫无压力。但是这种类比有一个显著不同,空间的左右时没有分别的,我们可以向左走,也可以向右走,我们可以观察左边,也可以观察右边;然而时间的先后却明显不同:历史和未来时不同的,我们总是从历史走向未来,我们只能回忆历史,却不能回忆未来。“左右”时对称的,而“先后”则明显时不对称的。从基本物理定律来看,时间不应该表现出这种不对称性 - 时间不应该由箭头。所以这个问题又被称作“时间之箭”问题

熵增与时间反演之间的矛盾,在统计力学的发展时期,就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辩,这个辩论基本上是玻尔兹曼vs全世界,颇有悲剧史诗的色彩 - 最悲剧之处在于,1905年爱因斯坦通过布朗运动的研究实锤了原子的存在,而对此尚不知情的玻尔兹曼却在1906年郁闷中自杀。

这个辩论中最著名的,就是洛施米特(Loschmidt)提出的所谓的时间反演悖论,也被叫做洛施米特悖论。这个悖论是这样说的:如果热力学性质真的是大量微观粒子所表现出来的整体性质,那么,对一个系统,如果我们把它的速度全部同时反向,它必然会沿着历史的路径原封不动地回到起点,那么这个过程中熵就会减少,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所以说,热力学性质必须是独立于粒子运动的单独的定律,而不是大量粒子的统计结果。

这个诘难其实非常尖锐且有效。这让玻尔兹曼很是头痛了一段时间,并最终催生了著名的玻尔兹曼熵的定义。玻尔兹曼后来回应道,热力学第二定律不是一个必然的规律,而是统计性的。熵不必总是增加,而是有极大可能增加。

这就是现在一般科普中的解释,它把熵增 – 进而使时间之箭 - 归结统计解释。也就是说,在所有可能的状态中,高熵态出现的概率极高,而低熵态出现的概率极低。所以说,对于一个处在低熵态的系统,它几乎必然向着高熵态演化 - 它几乎必然熵增。

如下图,我们用一个空间来表示一个系统所能出现的所有可能状态 - 这个空间在物理学中被称为“相空间”。那么这个空间中几乎所有的体积都是高熵的,而只有非常非常小的体积对应着低熵(阴影部分)。那么我们就很容易理解熵增的原因了:它不是一定会发生,但是它发生的概率无限接近100%。这就是熵的统计解释。

关于相空间,请参考我的专栏:



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类比:在一个台球桌上,有着随机运动的台球(台球桌面类比于整个相空间)。我们在桌子上点一个墨点(墨点类比于非平衡态的相体积)。在某一瞬间,我们发现球恰好在墨点的位置,我们问,这个球未来会朝何处运动?答案不言而喻:它几乎必然向着远离墨点的方向运动(熵增)- 虽然台球的运动可以是可逆的。

一般科普也就止步于此了。但是事情并非那么简单。因为这个解释中,本身隐含了不可逆的前提,也就是在用不可逆的前提来解释不可逆的结果。这个隐藏的前提在哪儿呢?我们不妨引用一下前面出现的句子:

对于一个处在低熵态的系统,它几乎必然向着高熵态演化 ……”

请注意其中黑体的部分,这就是那个隐含的前提。我们的前提就是系统在初始时刻处于低熵。在这里,我们把开始限制在低熵状态,那么未来的熵当然会更高。这不是物理,而是单纯的逻辑。

我们反过来可以问这样一个问题:

“对于一个处在低熵态的系统,它历史上从何种状态演化而来?”

那么,我们用玻尔兹曼同样的逻辑,就可以说:在所有可能的状态中,高熵态出现的概率极高,而低熵态出现的概率极低。那么现在的低熵态几乎必然是从历史上的高熵态演化而来。回到我们前面那个台球桌的类比。我们知道,当我们发现台球桌上的台球恰好位于墨点的位置,我们知道,它必将向着远离墨点的位置运动。然而同时我们也有同样的信心认为,它必然来自远离墨点的地方,历史上它是向着墨点运动的。

也就是说,同样的统计诠释,给我们了一个完全相反的答案:历史上必然是熵减的!

所以说,熵的统计解释完全不能解释时间之箭的问题。我们等于把这个问题向后推了一步,把”熵为何增加“变成了”我们现在的低熵态是怎么来的?“这种问题了。

对这种问题,我们有两种答案:

第一种,就是我们认为熵增定律是一个普世定律,那么据此回推,我们就必然会达到一个宇宙的起点:一个熵极低的状态。那么,热力学第二定律无外乎说了两件事。第一件就是统计诠释:低熵态几乎不可能出现;而第二件则是初始条件假说past hypothesis):宇宙起源于低熵态。既然起点是低熵,那么它向着高熵演化就不言而喻了。至于为何宇宙起源于低熵,热力学并没有做出任何解释,这个问题现在仍然是个迷。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不是迷,这连个问题都不算 - 这是一个单纯的事实,仅此而已。物理问题本来就是运动方程和初始条件共同构成、缺一不可的。运动方程说的是物理定律,而初始条件则是独立于运动方程的。用物理定律去解释初始条件,无异于缘木求鱼。

按照这种思路,正是因为宇宙起源于某个极低熵的状态,它才在演化过程中一直熵增。那么宇宙的起点到底是什么状态?熵为何极低?现在这是个宇宙学的热点问题,但是却与本问题无关,所以我不多说了。

第二种,也就是玻尔兹曼的立场,则是全盘认可我们上述的逻辑。没错,现在的低熵态就是在历史上某个时刻从高熵态演化而来的。因为现在是低熵,所以未来我们向着高熵演化。这就是玻尔兹曼大脑的最初源头。

那么,按照这种看法,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不是就不再普适了呢?对,也不对,玻尔兹曼说,现在的熵增定律虽然只是宇宙演化历史中的一瞬间中的暂时现象,但是它只是一种偏离平衡态的涨落现象,并不违背背后的统计力学原理。

何为涨落呢?我们不妨先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理想气体的压力。

如图所示,我们都知道压力是大量的气体分子不停地撞击受力面(如活塞)的综合平均。在任一时刻,总有大量的分子在撞击活塞,于是我们就感觉到持续稳定的压力。但是,很容易想象的是,在每一个时刻,撞击在活塞上的分子数目、以及每一个分子的撞击激烈程度都是不同的。只是因为分子的数量实在是太大了,所以这种差异就被平均抹平了。但是它总是在平均值的周围有所波动的。如果我们有非常精确的仪器,我们将会测得活塞的受力总是在微微波动的,而不是完全稳定的 - 只不过这种波动实在是太小,我们感觉不出来而已。这些波动,就是涨落。

如果我们等候足够长的时间,总有某些时刻,所有这些分子恰巧都没撞击在活塞上,在这一刻,活塞感到的受力就会突然消失了 - 这就是一个大的涨落。我们可以想象,越是大的涨落,就越不容易出现,而非常微小的涨落,则总是不停地发生这。

我们还可以想象的是,在只有少量分子的容器里,这种涨落发生的频率就比较高 - 因为少量分子不容易均匀。而在我们的宏观系统中,由于分子数目极多(>10^23个),分子就会很均匀,我们就几乎感觉不到这种涨落。

也就是说,涨落发生的概率受到两种情况的影响:

  1. 涨落的“大小”,也就是说偏离平衡态的程度。越大的涨落,发生的概率就越低。
  2. 发生涨落的系统的大小,越大的系统,发生涨落的概率就越低。

事实上,这里有一个数学关系,叫做涨落定理(Fluctuation Theorem,FT),我不在这里列出公式了。这个定理表明,涨落发生的概率,是与上述两个因素的指数成反比的。看到“指数”我们就知道,这两个因素对涨落的概率影响堪称恐怖。

我们可以用相空间的图形形象地表示一下这个过程。我们知道,在相空间中,低熵态所占有的体积是非常非常小的。但是,这种非常小的体积却是以一种“分形”的方式均布在整个相空间中的。就像是一碗拉面,一小团面团,拉成面条之后却可以填充到一个大碗里面。


一个系统的演化,就是相空间中的一条轨迹曲线。所以在这个演化过程中,它不可避免地就会不停地穿越那些低熵区域。绝大多数这种低熵区,偏离平衡态非常小,乃至于几乎与平衡态没有区别,但是,极少见地,也会出现一个较大的偏离,这就成了一个宏观上很显著的涨落。(请不要被我这张图误导,为了表示形象,这里把非平衡态的区域放大了,事实上,真的按比例画出来的话,低熵区所占的体积全部加起来也会远远小于一个像素点)。


从这张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玻尔兹曼的逻辑了:在宇宙漫长的演化史上,绝大多数时间它是处于平衡态(高熵态)的,并且保持这种平衡态。但是偶尔它会偏离一下。而绝大多数这种涨落都是宏观上不显著的。然而,如果我们认为宇宙的演化时间有无穷长的话,总有一些时刻会发生较大的涨落 - 有时候,涨落大到不可思议,大到产生了我们现在的低熵宇宙。

那么,我们现在这种低熵的宇宙状态,只不过是一次概率极小,但是在无穷无尽的时间中必然发生的一次涨落。在涨落的初期,的确是熵减的,而我们现在正在从涨落中回归平衡态,因而就是熵增的。这就是玻尔兹曼对现在的低熵态来源的解释。

但是我们可以对这个观点进一步分析。

宇宙是极大的,我们现在偏离平衡态是极远的。根据涨落定理,我们这种宇宙出现的概率就是极低极低的 - 远远低于一只猴子随机地用打字机敲出全套莎士比亚全集的概率,甚至远远低于世界上所有的猴子每一只都敲出一套莎翁全集的概率。

相比之下,这样一种情况的概率就高的多:宇宙中仅仅是我们观测到的部分产生了这种涨落,而其余的部分仍然处于平衡态 - 也就是热寂态。这样一来我们就把涨落的范围大大降低了,因而可能性就极大提高了。与部分宇宙的涨落相比,整个宇宙的涨落概率就是小到不可能的。

那么我们沿着这条思路继续走下去,我们把这个涨落的范围进一步缩小,那会不会仅仅是我所感的周边发生了这种涨落呢?比如说,仅仅在地球以及地球的边界发生了这样的涨落,使得我们认为外部宇宙发生了这样的巨变?与地球涨落相比,部分宇宙的涨落概率也是小到不可能的。

那么进而,我们实际上也不需要整个地球的涨落。我们仅仅需要我们一个大脑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宇宙在演化过程中,仅仅是一个非常非常小的范围内涨落出来一个大脑,而其余的宇宙仍然处于热寂的状态。这样的涨落概率就会大大增加。这个涨落出来的大脑有着我们现在全部的意识状态和记忆状态,所以我们会认为宇宙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宇宙有这样的规律。但是其实整个宇宙除了我们的大脑之外,全都在热寂之中。我们自以为自己“观察到”的物理规律,其实并不存在,我们只是被我们这个随机涨落出来的大脑给骗了。这样一个大脑虽然也及其复杂,产生的概率很小很小,但是相比于整个宇宙的复杂结构,发生一个小小的大脑范围的涨落,其概率仍然是大到不可思议。

随着这根逻辑链条穷究下去,我们会发现,如果我们有理由认为现在的低熵宇宙状态是随机涨落的结果,那么显然我们有更多更多更多更多的理由认为,我们现在的宇宙,仅仅存在一个一个泡在无边热寂的“汤”中、随机涨落出来的大脑 - 一个有着对“宇宙”的如此这般认识状态和记忆状态的大脑,而大脑外部的宇宙其实并非如此,我们记忆中的历史也不是真的发生过,我们只是被这个大脑的记忆状态告知它发生过。 - 这就是玻尔兹曼大脑。

那么我们就面临着一种比较尴尬的情况:所有关于玻尔兹曼大脑的推理过程,都是基于统计力学原理展开的。也就是说,如果统计力学原理是正确的,并且没有past hypothesis的话,我们现在基本上就可以肯定自己只是一个大脑,有着我们对我们所认为真实的宇宙规律的认识,但是这些宇宙规律却是假的!

也就是说,我们从物理定律出发,最终推出了极大概率上物理定律是假的。这就发生了逻辑上的难以自洽。因而,玻尔兹曼大脑的推断实际上是很难立住脚的 - 当然,如果我们较真,我们并不能否认现在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巨大的涨落这种假设,只不过这种假设成立的概率是很低很低的。




  

相关话题

  电磁波能转换成光么? 
  你上过哪些比微积分难的课? 
  既然学习为了生活 为什么不能避免没有用的知识? 
  如何理解本征函数与波函数的关系? 
  能否用一句话解释人类,地球和整个宇宙? 
  电磁辐射是否有害只和频率和强度有关吗?是否说明生活中的无线电波都不必担心?紫外线有害的原理是什么? 
  人体细胞由原子组成,原子中也有无限微观宇宙存在吗? 
  17岁的高中生理想是学习天体物理学和哲学,研究宇宙的本质和探索未知的宇宙领域。是理性伟大还是自负骄傲? 
  如果外星人入侵地球, 我们应该抵抗还是投降? 
  朝天鸣枪示警,子弹落地是否有杀伤力? 

前一个讨论
动漫和其他影视作品里有哪些令人无限惋惜又具有艺术性的死亡?
下一个讨论
世界上哪款战斗机最好看?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