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单兵使用的步枪没有必要用那么大威力的步枪弹,适当缩短步枪有效射程,减小步枪尺寸重量,包括使用中间威力步枪弹是当时一条正确的路。
在二战时期,原先苏联是给步兵装备M1891/30步枪,给骑兵,还有炮兵等技术兵种装备较短的M38骑枪。但是到二战末期苏军装备M44的时候,使用的就是M38骑枪的长度,只是增加了个折叠枪刺,却全面装备苏军,普通步兵也装备这种短枪管的骑枪,不再装备长枪管的M1891/30了。因为苏军在实战中发现,步枪交火距离普遍不超过400m,使用短枪管的骑枪已经能够满足需要,枪身短一点也便于携带,减轻负荷。而战后装备中间威力步枪弹和配套的SKS,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再往前垮了一步。
苏联对中间威力步枪弹的研制并不晚,后世著名的M43中间威力步枪弹在战争还没结束的时候就研制了,只不过最初弹壳长度用的是41mm,弹头是尖头平底,后来正式定型的时候,弹壳长度才改为39mm,弹头也改为尖头船尾。苏联因为战时经验的总结,加上M43步枪弹比较成熟,决策层对中间威力步枪弹和配套武器态度也比较积极,所以战后很大胆地跨出了这一步,这样一来老的SVT-40就显得落伍了,自然也就没有必要装备了。
反过来再看看那些发射全威力步枪弹的半自动步枪,比如M1加兰德、SVT-40、G43、FN49,其实这种理念是一战到二战之间的产物,如果不是二战爆发,几个军事强国都会在30年代末40年代初全面换装半自动步枪。但是二战爆发得突然,除了参战晚又有钱的美国完成了换装,其他国家都来不及换,老的栓动步枪一直用到战争结束。而二战中,步兵的摩托化、战场火力密度的提高,已经让发射全威力步枪弹的半自动步枪显得落后了,战后本就不应该回过头去装备这些30年代思路的过时产品,战后西方国家使用全威力步枪弹完全是美国一意孤行带头跑偏的产物。
所以,苏联装备中间威力步枪弹在当时是积极正确的,即使突击步枪还没列装,使用中间威力步枪弹、半自动射击的SKS也是向前迈进,相反回过头去再生产发射全威力步枪弹的老式半自动步枪才是错误的。
@NeoSource 说:
因为苏联的大头兵用不好svt
这个说法其实没有道理。
SVT并不比SKS更复杂,用不好SVT,倒能用好SKS,能用好AK了,这违背基本常识。
“因为苏军文化程度低,所以没全面换装SVT-40”这种说法在国内网络上非常流行,几乎成为通说,其实仔细想一想就发现没什么道理,至少不是主要原因。
苏联在30年代末,二五计划完成的时候,城市工矿基本普及了七年义务教育,在农村基本普及了四年义务教育,年纪更大的人也通过扫盲班、文化补习班补学了一定文化知识,论当时苏军平均文化水平,要比50-6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普通士兵的文化水平更高。在50-60年代,解放军在普遍文化水平更低,文盲战士都很多的情况下能换装56式枪械,而在大战前,苏军平均文化水平更高的情况下,反而“用不好SVT”,这完全没有道理。
况且步枪不是很复杂的技术装备,本身就对士兵的文化素质要求不高,更多的是熟练工,需要的是训练,而不是多高的文化知识。
苏军在战争爆发前本来就打算在步兵当中普及SVT-40半自动步枪和AVS-36自动步枪,完成步兵武器全面自动化,没有实现不是因为士兵文化低,而是战争爆发得突然,战时军械生产压力太大,为了数量,不得不停产更复杂,可能还有各种小毛病的半自动步枪,全力生产已经成熟的旧武器,只有满足了数量才谈得上质量。至于海军步兵等因为规模比较小,全面换装压力不大,自然就更多地用战斗性能更好的SVT,其他普通步兵那只好有啥用啥了。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彩云的机械整备间。公众号以浅显的科普短文为主,介绍枪炮弹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