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为工人建造了各种各样的住房,反映了苏联广大领土的不同特点、气候和环境。
这篇文章是在斯大林学社两场演讲中的第二次演讲(的讲稿)。
这篇文章是在我之前的演讲中提出的,着眼于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十月革命中掌权后所面临的严峻住房问题。
我们研究了苏联是如何着手解决这一问题的,即从革命的第一天起就认真对待这项任务——将大型住宅国有化,将居住空间重新分配给需要帮助的人,并着手实施大规模的建筑计划。
我们还研究了苏联与英国的住房情况的对比,以及苏联是如何改善住房情况,为工人降低生活成本,同时为健康的城镇提供便利设施和文化,而在英国,住房问题却变得越来越严重。
前面已经讨论过所有这些问题,而我们将在本次会议上更详细地了解苏联各地的住房状况。我们还将研究约瑟夫·斯大林(Josef Stalin)去世一年后,住房供应的性质和质量如何发生变化,为苏联创造了一个典型的被社会主义反对者用作社会主义是如何“糟糕”的例子的遗产,因为它只会为人们的生活生产“单调的混凝土块”。
在这篇文章的结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事实并非如此,而正是修正主义推动了对建筑的平淡和标准化。
这个稍后再讲。首先让我们看看革命后在哪里建造住房。
快速城市化
1917年,俄国以农业为主。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俄国的工业能力迅速发展。在1927年至1939年间,即苏联的前12年,苏联城镇人口翻了一番多,达到5600万。
列宁格勒的人口翻了一番,莫斯科和哈尔科夫也是如此。斯大林格勒(现在的伏尔加格勒)、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现在的叶卡捷琳堡)和新西伯利亚的人口增加了两倍多,车里雅宾斯克和鄂木斯克的人口增加了两倍多。这些城市并不是孤立的案例,而是整个苏联快速城市化的典型代表。
随着这些现有城市数量的激增,需要大量的房屋来容纳大量涌入的人口。事实上,他们不仅需要房屋建设,还需要所有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这就需要相当程度的城镇规划和组织。
为促进苏联的城镇规划,在苏维埃政府的要求下,对全世界城镇规划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研究。这是在二战之前开始的,而战争推迟了它的完成。尽管耽搁了时间,但这项研究和最后的研究成果对所有参与苏联城市规划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很有价值的教科书。
在这项研究中,有一系列章节专门讨论了英国的城市规划,并对伦敦的发展进行了相当长的论述。尽管伦敦被称为“现代城市的噩梦”,但作者们也对其大量多样性的公园表达了他们的特别钦佩之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苏联在其大部分城市的修建了文化公园和休息区以及遍布城市、城镇和村庄的众多其他公园和开放空间。
例如,当今天走过莫斯科或列宁格勒(现在的圣彼得堡)时,很明显的一点是不可能超过两个街区而看不到一块绿地,那里经常有供儿童使用的游戏设备以及供社区集会使用的长凳。
现有城镇的扩建和重新规划
重建工业城市的一个典型例子是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前身是叶卡捷琳堡(1924-1991年,以伟大的布尔什维克领导人雅科夫·斯维尔德洛夫的名字重新命名)。
叶卡捷琳堡兴起于18世纪初,是沙皇统治下乌拉尔的矿业中心。叶卡捷琳堡是一个典型的乌拉尔镇,其旧的布局包括大量的供工人们居住的木屋,然后在市中心,有一些供当地的工业企业办公的宏伟建筑,在郊区,通常是建筑在高地上的行政人员别墅,花园整齐,树木成荫。
到1932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开始建造新的大型工业企业,首先是一个巨大的重型工程厂。因为这一点,重新规划该镇变得至关重要,因此制定了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这里考虑到了这些新兴强势城市形成因素的影响,在对城市扩展区域进行布局的基础上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分析。
1936年,董布罗夫斯基领导了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工作,该总体规划在保持现有结构的同时,侧重于将旧城区与新工业区连接起来。这座城市的常规规划由两条高速公路组成:列宁大道(从西向东延伸4公里)和卢纳查尔斯基前景大道由南向北通向一个新的工业区。这两条线,就像中心轴线,清晰地奠定了城市的结构。
在重建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过程中,设计了新的街道和广场,提供了住房区、便利设施、文化建筑和其他公共建筑。与此同时,所有的道路和人行道都铺好了,并安装了最新的供水和下水道系统,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也开始运营。
正如1946年乌拉尔地区的首席建筑师帕维尔·兹洛宾(Pavel Zlobin)所说:“在重新规划我们的城镇时,我们把每个城镇看作一个的整体建筑,包括住宅区、广场、河堤、绿化带等等。乌拉尔风景的自然美通过建筑规划引入城镇,使得城市视野开阔。
“建筑师的目的是为居民创造最大限度的便利设施。他在工作中也不因个人土地所有者而受到阻碍,因为镇上所有的土地和大部分建筑物都是国有财产。”
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人口从革命前的不足5万人增加到1926年的14万人(相当于纽波特或布莱克浦),到1939年又翻了一番多,达到42.3万人(相当于加的夫或莱斯特)。今天它有130万人口(相当于伯明翰)。
对新城镇的需求
由于现有城镇人口不断增加,需要重新规划,国家也认识到,在大力发展重工业的同时,需要建立新的城镇。在边远地区建设新市镇对该国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使工业更接近原材料来源和消费地区。
一大批新城市出现了。事实上,在1926年到1963年期间,苏联各地建造了800多座新城镇。它们的一部分是在现有的小定居点上建造的,但其中大约三分之一是在空地上建造的全新城镇。在哈萨克斯坦、土库曼、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等联盟共和国的东部地区,新城镇的建设尤其密集,那里三分之二以上的城镇是新建的。
这是一个典型的需要高水平的研究开发和热情才能承担的挑战。正如《苏联时报》的一位俄罗斯记者写道:
“我们的房管部门和建筑师都习惯于大胆思考。他们习惯于千变万化的人口转移,习惯了苏联人的性格,他们在沙漠、丛林和北极荒原上肆虐,从荒野的沙漠、沼泽或永恒的霜冻中宣告:“我在这里工作,为我建造一座城市。”
这些新市镇的总体规划基于渐进式的城镇规划原则、明确的城镇区域功能分区、便利的居住和工作联系的组织、福利设施的统一分配以及为全镇所有居民创造有利的工作,生活和休息条件的原则。同时,景观特征、城镇规模及其国民经济重要性等因素也被考虑在内。
这些新城镇的典型代表是马格尼托戈尔斯克(Magnitogorsk)和卡拉干达Karanganda)。1926年,马格尼托戈尔斯克是一个被草原包围的小定居点,游牧民族在乌拉尔山脉南部的马格尼塔纳贾山脚下放牧,而卡兰甘达(Karanganda),甚至在地图上都没有作为定居点,是哈萨克斯坦闷热的荒地。
1946年,马格尼托戈尔斯克的人口是146000,2015年已经上升到417775;卡拉甘达的人口在1926年尚处于零增长,到1946年已经上升到166000,2010年则是459778。
在规划这些新城镇时,苏联不仅将住房、文化设施、医院和教育设施规划到一起,而且还重视提供绿色空间和园林设施。正如俄罗斯记者伦茨(LB Lunts)所指出的:
“这里没有严寒酷暑,米丘林(Michurin,一位著名的俄罗斯园艺家和遗传学家)学院的园丁们修复了盐碱地,改良了贫瘠的土壤,平整了裸露的岩石,他们将在这样的不毛之地建造出一个盛开的果园。”
的确,乌拉尔山脉的钢铁巨像——马格尼托格斯特克(Magnitogorstk)坚若磐石,现在已披上了碧绿的衣裳;卡拉甘达作为哈萨克大煤田的中心,尽管土壤盐渍化非常严重,水资源极度短缺,但还是成功转变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
另一个新城是乌克兰的扎波罗热(Zaporizhia),建于1928年,并于这一年在第聂伯河上修建了水力发电厂。该城市在发展的第一阶段,建造了大型多层公寓,且具有各类齐全的配套设施;边远地区则建起了村舍式房屋。这些最初都是由国家建筑部门建造的,后来转交给了工业企业。
由于扎波罗热位于干旱草原地带,没有任何天然种植园,所以人们非常重视植树造林。该城市规划在很多公园和花园,街道和住宅区,以及学校和儿童机构场所种植大量绿化带。霍尔特扎(Khortitza)岛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森林公园,里面有疗养院,还有为工人和职员的孩子们建造的拓荒营地。
在前苏联修建的800个新城中,还有比如远东地区阿穆尔河畔的共青城(Komsomolsk),用于建造大型船坞;以及位于西伯利亚西部库兹涅茨克盆地煤田的新库兹涅茨克(Novokuznetsk)。
在爱沙尼亚(Estonia),科特拉-亚尔韦(Kohtla-Yarve)的开发以生产油页岩为核心。在格鲁吉亚苏维埃共和国,鲁斯塔维(Rustavi)作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大型工业中心,是在外高加索冶金工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阿塞拜疆,基于冶金和化学工业,出现了苏姆盖特(Sumgait)城。
劳动人民的新居
有一种倾向认为苏联所有的住房都是大型高层建筑物。不仅如此,苏联和社会主义的反对者还会让你认为,苏联的住房不仅仅是大型高层公寓的标准,而且都是千篇一律、铁板一块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主要的住房建筑类型是中低层。这一方面是由于可供应的建筑材料有限,而中低层建筑不需要钢筋混泥土,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可利用的土地能够满足中低层的建筑规模。因为自土地国有化以来,土地的供应就不再受制于以往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所有权问题和财政收益问题。
在大多数城镇,大部分房屋都不超过两层楼。在较大的城市,中心区内的建筑会扩展到3-5层。例如,在乌拉尔地区,斯维尔德洛夫斯克(Sverdlovsk)、下塔吉尔(Nizhni-Tagil)和克门斯克-乌拉尔斯克(Kemensk-Uralsk)的主干道上都是高达五层的建筑,而周围的城镇都是低层房屋。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这样的大城市,建筑楼层则达到10层以上。
在苏联,就建设主体而言,大约有三分之二的住宅是由国家建筑部门承建的,其余三分之一则是由集体农场、住房合作社或个人建造的。很多国有工业企业,如钢铁厂,也建造了大型住宅项目,包括低层、平房和两层住宅,以及村舍。一旦建成,这些住房就会分配给劳动者享有。
苏联央行行长沃日亚科夫(Vozyakov)在1946年评论道:“我见过的最好村舍在乌拉尔的下塔吉尔(Nizhny Tagil),是由维索科戈尔斯克(Visokogorsk)铁矿信托公司为其工人建造的。每个建筑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与众不同的外观,工人们也尤为自豪。”(引自《我们鼓励自建房,苏联时代,1946年》)
尽管国家建筑部门建造了大部分急需的新住房,但同时也鼓励个人在国家贷款的帮助下,按照当地村庄或城镇规划建造自己的住房。建筑学院成立了群众建设研究所,以便为自建家园的人们提供适宜的房屋设计。
1943-1944年,考虑到战后能够达到的预期情况,该研究所制定了一套关于农村住房设计的一般原则。当时达成的共识是建造独立平房和两层房屋,因为这最符合时代的要求,于是就制订了设计方案。
这些方案考虑到了建筑材料和熟练工人可能短缺的问题。针对这两个因素,一方面必须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各种建筑材料,另一方面建筑师在设计方案时必须时刻牢记一点,即大多数农村地区房屋的建造者很可能不是熟练的建筑工人,而是未经培训的当地劳动力,且没有任何机械化辅助。
群众建设研究所不仅研究、创作和发布设计方案,以协助当地农村住宅建设,还提供了详尽的施工指南,以便不太熟练的施工人员能够获得完整的施工指导。
房间的大小是与负责家具设计的研究所协商后而规划的。每个农舍都有储藏室和外屋,花园可以种植水果和蔬菜,此外,该设计方案对于花园的布局也提出了很多有用的建议。
在风格上,这些农舍比较简约朴素,但建筑师没有制定任何装饰规则,因为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引导人们最经济和方便地使用空间。其实,人们认识到,在如此多样的地域材料和气候条件下,是不可能有真正标准化方案的,地方政府和建设者应该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和人类伟大的随机应变能力。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住宅和社区的广泛发展仍然是典型的低层建筑,并尝试在形式和装饰上重新诠释当地的建筑传统,其中也出现了很多成功案例。不幸的是,很多此类工作在后来的重建中被彻底淹没了,所以很少有人知道,尽管它们可能在现在的一些建筑模型中仍然发挥着作用。
例如,莫斯科市郊的低层公寓采用的是类似于老城区的特色庭院式设计。相比之下,基辅的住宅有露台和华丽的乌克兰雕刻装饰,其建筑风格特点更加适合面向街道。与此同时,在中亚,类似的房屋是用高热量的厚实心墙建造的,墙壁上有小开口和深凹的带阴影的阳台,通常反映出当地特色的拱形轮廓。
莫斯科的柳布利诺(Liublino)的一个住宅开发项目,是一种中央庭院式的布局设计,坐落在四周的建筑物前是绚丽的花园或种植空间,粉刷过的房子围绕花园形成了一个街区,街区的房子主要是两层,三层的是有活动中心的。山墙、廊柱、拱形走廊和宽敞明亮的窗户,令人赏心悦目。
斯塔林纳巴德(Stalinabad,塔吉克斯坦的首都,现更名为杜尚别)的新建房屋图是一种两层楼的线性设计方案。白色的外墙和一楼阳台让沿街景象别有一番韵味,屋顶上的石栏杆和女儿墙赋予了建筑以古典风,窗户的雕刻也沿袭了当地的传统。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街道花园非常宽敞,种植了大量植被。
20世纪50年代初,建筑楼层达到了5层以上。也是从那个时候起,特别是莫斯科,在空间供应、建筑和装修方面都设立了很高的标准,这也为城市的主干道创造了与其相匹配的高质量环境。大多数高层建筑都是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这样的大城市发展起来的。
除了外观,内部细节和设施也很重要,需要适当关注。一些室内公共空间的设计比如包括:宽敞的楼梯、能够容纳居民聚会的空间、精雕细琢的栏杆、豪华的定制木雕门、拱形铁门和个性化入口,以及透光的玻璃隔断门。此外,在公寓里的话,还会有一些嵌壁式的木质衣柜,里面有隔间和抽屉。
整个苏联的住房虽然有一般的标准化应用设计,但也鼓励和关注当地的乡土建筑及其与古典形式的结合。正如苏联建筑师阿尔卡迪·莫德维诺夫(Arkady Mordvinov)——1950年成为建筑学院院长——所指出的:
“不同的民族风格形成了丰富的多样性。以古典形式表达的人文主义有助于统一所有共和国的建筑,同时又使它们保留自己的特点。”(摘自《城镇重建和苏联建筑面临的艺术问题》,VOKS公报,1944年)
建筑风格
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20世纪30年代,围绕设计风格一直存在着一场意识形态之争。席卷西方世界的先锋派运动也在俄罗斯扎根。许多自由主义批评家把革命的第一个十年看作是表达艺术“新”风格运动的“激动人心的时刻”,建筑也不例外。
建构主义是这种“新”思想在建筑中的表达,认为设计中的简洁性是最根本的。它的支持者反对礼拜传统建筑和设计形式的想法,而是将重点放在新科技和新机器上,认为形式要遵循功能,重点是简洁的线条,细节和几何组成越少越好。
革命后,建构主义者在苏联各地搞了许多个人项目,这些建筑以其形式主义的建筑和设计方法获得了学者的支持。但是,群众对在大草原或莫斯科郊区以平行线建造的这些几何“盒子”的反对越来越多。公众对糟糕的现代建筑的不满催生了人们对表达大众渴望的东西的需求,并因此产生了参与建筑的要求。
1926年,阿纳托利· 卢纳沙尔斯基(Anatoly Lunarcharsky)在国家艺术科学研究院(GAKhN )上发表演讲,强调了一种与建构主义相反的明晰的设计方法:即在建筑中应用社会现实主义(socialist realism )。社会现实主义是一种艺术反思方法和创意性工作,而不是花哨的风格,它是一种艺术表达方法,它用世界真实的样子作为标尺,并在其中寻求提高大众的体悟并努力达到可能性的边界,来帮助创造新人。
卢纳沙尔斯基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有人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新阶段。无产阶级参与到城市化进程中;机器是诗意的;工厂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东西;与科学带给新工厂的诗情画意相比,任何形式的文学童话都是镜花水月。”
“我绝不否认无产阶级在生产力的诗歌中找到其生活的原始和有吸引力色彩的可能性……但是必须说……只有未来主义和LEF(一个文学团体)的艺术可以完全沉浸在这一元素,他们是建构主义的苗圃,欧美左派城市文化的先锋……”
“我们[布尔什维克]并不是为了最终使机器成为我们人生的情人而生活在这个世界的,就像加斯捷夫(Gastev) 这样的时间和运动研究的倡导者正在通过其社会政治文学来宣传的那样。我们来是为了从机器的力量中解放个人……机器的节奏当然是我们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但是机器不能成为我们艺术的中心。”
“在俄罗斯,我们对个人创意作品的文化有着广泛的欧美观念,这种观念讲的是欧美的天纵奇才们创造了我们的艺术。当然,可以从这种个人艺术的产品中吸收很多东西。但总体上,它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
“更有利于无产阶级艺术发展的环境,是在我们祖先的原始时期发展起来的乡土艺术、农民艺术……”
“正是从这里,我们应该从这门艺术中,从这个经过几个世纪演变而来的艺术中,设计出一种“风格”,这种风格在其形式的具体化的内在严谨性和秩序上几乎是无可非议的”。
“尽管它是在文明本身还处于萌芽阶段的时候发展起来的,但正是这种巨大的创造力,能够为无产阶级的艺术劳动提供有营养的环境,因为它具有多价值的特性,也因为其产品所依据的基本原则具有集体性。”
这篇演讲驳斥了建构主义者关于他们的机器主导的设计方法在某种程度上与社会主义发展有关的说法,区分了机器在建设社会中的作用和它对人的统治。
卢纳沙尔斯基进一步概述了无产阶级艺术,包括建筑,不应该与大众格格不入,而应该来自于已经发展了几个世纪的艺术。正如弗拉基米尔·列宁(Vladimir Lenin)在与克拉拉· 蔡特金(Clara Zetkin)讲话时直截了当地指出的:
“我有勇气表现自己是野蛮人。我不认为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立体主义或其他类似的‘主义’的作品是艺术天才的最高表现。我看不懂这些……”
“艺术属于人民。它必须在广大工人群众中深深扎根。它必须被他们理解和喜爱。它必须团结和鼓舞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 (克拉拉· 泽特金(Clara Zetkin),列宁的回忆,1924年)
列宁在“共产主义青年联盟”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发表讲话时进一步指出,文化不是自以为专家能手的人“发明”的。建构主义者把自己看作是将自己的艺术运用于当今社会主义要求的新思想家,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属于在无产阶级文化上自封的“专业主义”。
另一方面,列宁强调无产阶级文化来自何处:“无产阶级文化不是做梦一下子梦出来的。也不是那些自称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的发明。那些东西完全是胡言乱语。无产阶级文化必须从人类在资本主义的重轭下积累的经验储备的稳定发展中产生。”(1920年在第三次全俄大公会议上的讲话)
在与前卫的建构主义者进行了这场思想斗争之后,国家创建了蓬勃发展的建筑组织和研究所,它们不仅能有效解决住房问题,而且还能维持建筑结构的长期意义:即建筑不仅要容纳居民,还要创造让苏联人民日常生活的环境。
然后在1954年,就在斯大林去世一年后,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人与修正主义领袖尼基塔·赫鲁晓夫(Nikita Khrushchev)在关于建筑问题的全联盟会议上发表了演讲,这些会议谴责“斯大林主义建筑”和“建筑物上的所有装饰””。
赫鲁晓夫曾在莫斯科地铁建设和1935年莫斯科计划实现期间担任莫斯科的高级党员。他参与了建筑研究所,并且知道以前进行的所有讨论和辩论。但是直到斯大林去世后,他才谈到设计问题并宣布“建筑不是艺术”,并断言“这是技术,应被视为技术”。
在会议上,他以需要更多住房为理由,在建筑学院对学院院长阿尔卡迪·莫德维诺夫(Arkady Mordvinov) 和整个行业进行了不依不饶的攻击。他指责他们“在建筑经济学问题上打马虎眼”,声称他们没有“注意每平米的生活空间的成本”,但“沉溺于外表不必要的装饰,并允许无节制浪费”。
他继续说道:“比起住房,建筑师更关心美丽的轮廓……现代公寓房绝不能改造成教堂或博物馆的复制品……一些领先的建筑师拒绝改造他们的工作以适应新材料,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反对建构主义,他们才应该反过来被称为建构主义者,因为他们自己陷入了与内容分离的形式的审美欣赏。”
他概述了未来的方向必须是“住房,学校,医院,幼儿园等的标准设计”,并“有效利用新材料……以及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大面板和大砌块的建筑系统”。
所有这些与以前的苏联建筑传统形成强烈对比。
“过去的最伟大的传统将不会以历史的记忆为基础,而是以一种民族的,国家的有机新造物为基础,全力服务于人民。”
“现代建筑师的创作任务是赋予人们、地方、城市个性的建筑表现力,而不是把这种个性隐藏在单调的钢筋混凝土、玻璃和金属的墙壁之后。”
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建筑组织就无法实现首席建筑师阿尔金(D Arkin)这些充满希望的话。
1955年11月,苏联建筑师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在,在当月10日颁布了 “关于消除建筑设计和建筑中过度装饰”的法令。从那时起,整个苏联的中高层和高层建筑都按照标准的平面图建造,标准方案、标准高度基于一套标准的预制混凝土构件。赫鲁晓夫楼(Khrushchyovka)是一种标准化的五层住宅楼,它的诞生了并像野火一样蔓延。
预构件和标准化不仅限于房屋:所有文化和服务性建筑也必须用标准化模块建造。
乌拉尔和莫斯科郊区的草原不再与众不同,不在焕发那些令苏联各民族自豪的传统与特色。无论您去的是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明斯克,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塔什干,下塔吉尔,切列波韦茨还是任何其他城市,城镇边缘的景观都是相同的。今天,整个社区仍然由这些大面板预制建筑物组成。
苏联诗人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Vladimir Mayakovsky)的名言“街道是我们的笔刷,广场是我们的味蕾”,不再适用于赫鲁晓夫领导下的住房发展。建筑艺术被移除,人们的性格和愿望也随之消失了。
原文链接:https://thecommunists.org/2019/04/15/news/history/housing-architecture-soviet-union-ussr/
我93年自少年就在俄罗斯,成年后与很多经历过苏联时期的老人聊过苏联好在哪里,应该说我的观点是俄罗斯经历过苏联的人是否怀念苏联,有哪些值得怀念的。
开篇用普京的一句话来说吧,俄罗斯人啊,谁不怀念苏联时代那就是没良心,谁想回到苏联时代就是没脑子。
首先来说部分国人怀念苏联的原因:
苏联自抗战至建国直至建国后十来年都对我们有过帮助,当然有人会说,苏联帮助建国前的我们是为了扩大自己的意识形态势力、是为了拉我们对付法西斯,给自己减轻压力。当然也有过国民党在解放战争败退至长江以南时美国大使都没跟着,苏联大使还跟着国名党渡江的事。建国后苏联对我们的帮助也是为了培养同一阵营对付欧美集团。这些都是历史,无从改变,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苏联对于我国当时的帮助是实实在在的,虽因各种原因,苏联与我们分道扬镳,还发生过珍宝岛冲突,也支持过越南和我们过不去,但是我们应该恩怨分明,不应该不承认他们当年的帮助。
以下为俄罗斯及部分泛俄区域国家部分人推崇苏联的原因:
俄罗斯自苏联解体至今快30年了,解体最初叶利钦时代混乱腐败,普京执政后也用了很久才将俄罗斯带出叶利钦留下的烂摊子,经济刚有起色又开始遇到欧美打压与制裁,老百姓其实这些年没过过特别舒心的日子。
用元代诗人张养浩的诗可以表达,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经历过苏联的人们会做对比,尤其是用苏联最巅峰的黄金三十年(赫鲁晓夫时期-安德罗波夫时期)来对比解体后至今的俄罗斯,都会得到强烈的反差,不少当时的老百姓(可不止苏联时期的既得利益者,或者说那些年的苏联百姓就是既得利益者),这些年聚会时、闲聊时都会满怀深情聊起苏联时的点滴,顺带骂骂现在的贪官和寡头。
先说衣食住行:
简单说下他们聊的内容吧,赫鲁晓夫时期大力解决老百姓民生问题,战争后大量苏联欧洲区域城市损毁,老百姓居无定所,赫鲁晓夫执政时主持建了大量的五层小楼(赫鲁晓夫楼),
让战后居无定所的百姓能有一房容身,解决了百姓的居住问题,按劳按需分配,不要钱是真的,虽说今天看回去房子很简陋,设计的也不怎么样,但实实在在解决了当时老百姓住的问题,试问各位,如果在大城市给您一套免费两室一厅您会多年后对给予人感恩戴德吗?
除此之外70年代开始修建的各种高层建筑虽说让苏联全国建筑都长一个样,但是对老百姓来说有住的地方,住的还更好了,那还有什么奢求的,
屋子里的家具都是那个时代最流行的罗马尼亚组合家具,地毯,壁毯、家家通天然气、自来水、有电视、电话、吊灯、吸尘器、电冰箱,
柜子里装满各种衣物鞋帽,虽说款式不是那么多,冰箱里装满各种食物和酒水,孩子玩着各种玩具,
出门还能有那个年代流行的拉达、伏尔加、莫斯科人等品牌的小轿车,铁路/航空/公路客运网遍布全国。这些都让当时的苏联人认为离马恩著作描写的理想时代越来越近了。
70年代末中苏关系还未完全恢复,家中长辈作为技术人员由国家安排去苏联交换一项技术,曾去苏方专家家中做客(不排除参观这家是克格勃特意安排比较好的家庭),看到上述景象羡慕的不要不要的,90年代末,苏联解体十年后他又去过一次,一模一样的场景,20多年过去,虽说干净,但已显老旧,长辈想到当时国内的发展对比这个朋友家中景象的心中五味杂陈。
再说当时苏联百姓的国家荣誉感,战胜法西斯后苏联执行了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苏联一步步成为了与美国比肩的世界大国,拥有大量核弹、陆海空军等军种,支持了大量同阵营国家对抗资本主义,
60年代进行了载人航天、80年代还发射了暴风雪航天飞机,成为了当时同阵营的老大哥,这让苏联百姓的国家荣誉感一天高过一天,于80年代初期达到顶峰。
接下来说一下当时苏联的物价与百姓民生,
60年代初至1980年左右,苏联有18年左右做过全国物价管控,我们就拿那会的工资与物价做比较吧。
工资来说,工人与初级工程师工资一个月在150卢布左右,资深工人与高级工程师工资在200卢布上下,有高级职称的工人或者有贡献的技术人员工资最多能到400卢布左右,再高级的人才工资可以到六七百卢布一个月。
物价呢,(1卢布=100戈比)一升牛奶26戈比、一盒火柴一戈比、一度电4戈比、公交地铁等交通工具5戈比坐一次、一个夹肉的大三明治20-25戈比、一公斤杏15戈比、一公斤重的大面包16戈比、电影票20戈比、啤酒37戈比、理发40戈比、牛肉2.2卢布一公斤、10个鸡蛋1.2卢布、红酒2.7卢布一瓶、伏特加5卢布一瓶、电视机650卢布/台,拉达汽车8000卢布/辆(有更便宜3-4000卢布一辆的扎波罗热,5-6000卢布一辆的莫斯科人,也有一万三千多卢布一辆的伏尔加)。敖德萨到莫斯科的往返机票15卢布、莫斯科高档酒店大床房10卢布一晚、莫斯科高档餐厅两个人吃顿饭,有酒有乐队也不过10卢布。
福利:
免费教育、免费医疗、生孩子有补贴、学校每年会举办夏令营和冬令营以及各种活动、劳动者和退休人员每年都有机会去疗养度假,至今还遍布泛俄国家的疗养院可以证明那个年代的历史。
有功军人、国家工作人员、功勋运动员、科学家,尤其是伤残军人,车子房子国家免费给,每年的养老/伤残补助金属当时社会收入最高标准,一辈子衣食无忧。
试问,俄罗斯以及各加盟共和国经历过苏联时期的辉煌,看看解体后国家和人民的惨象如何不让他们感觉怀念呢,其实俄罗斯还好,对比一下经济一塌糊涂还陷入战乱的乌克兰、虚弱而又冲突不断的部分中亚国家、刚刚被战火蹂躏过的亚阿,俄罗斯还算不错了,普京政府这些年努力下,虽说不像他承诺的,给我20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但是相对于刚解体叶利钦时代那混乱的局面已经非常不错了。
总的来说,泛俄国家的既得利益者、新贵、寡头、高收入者,那是说什么也不会推崇苏联的,可大量普通百姓可能不会怀念斯大林时期艰难的苏联,但是一定会怀念苏联的黄金三十年,有些老人在离世前还念念不忘说又回到了苏联,回到了那个人人努力建设国家、国家也给予劳动者尊严和回报的,让他们自豪的黄金三十年。
欢迎大家评论区讨论,本人基本见证了从苏联解体至今俄罗斯以及泛俄国家的大部分点滴。
2020.12.20 心情复杂的作于莫斯科家中
文章最后祝祖国繁荣昌盛,让我们永远属于这国富民强的时代、愿早日恢复汉唐荣光,愿祖国早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
苏联,尤其是早期,代表了人类社会很崇高的道德感。
怀念前女友的人,一般都婚姻不幸福。
流血的总是他者。
如果某个发展中国家总统找到兔子说:“我家交通不太方便我想要让你们援建高速公路、铁路,想跟你们学运营技术。但是我没有钱,我的石油可以便宜卖给你。”那么兔子会说:“好,我马上安排中建中铁建去考察,你们只管派人来学,包教包会,还管饭。”
工程建完该总统又说:“我的人民不不幸福,希望你们援助,我还是没有钱,但是我的矿山可以抵押给你。”兔子打了个响指:“没问题,中资企业,海外建厂。顺便机场、港口、学校、医院通通安排。”
一段时间后,总统又找上门来:“我现在有工厂了,交通也很便利。但是我还是想学如何建成工业体系、航空航天技术、化工合成技术、铀浓缩技术、弹道导弹技术、复合装甲技术、农业机械技术、机床制造技术……”
大家觉得兔子会不会认为这个人脑子有泡?而这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都传给我们了。那个北方邻居,曾经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手把手教会了我们一个工业国该如何起步。即使后来反目成仇,撤回所有援建项目,我相信,当初不远千里来到中国的苏联技术人才是带着真正的赤诚之心来的。
因为他曾经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者的指路明灯。
更新
问题已经被重新编辑,原问题为“为什么很多人无脑地推崇苏联?”
以下为原答案
因为无脑呗
题主都说了“无脑的推崇苏联”了,那当然是因为无脑了。
为什么很多人无脑的推崇美国?
因为无脑
为什么很多人无脑的推崇日本?
因为无脑
为什么很多人无脑的推崇德国?
因为无脑
这种问题多简单啊
当然是因为无脑了,无脑的人推崇什么不都是因为无脑吗?
但是题主为什么还要提出这种问题呢?为什么还要在后面加上“推崇苏联”呢?
其实此类问题可以简化为
“为什么很多人无脑推崇xx(一个“我”不喜欢的东西)?”
所以大家明白了吧,后面写的是“苏联”,仅仅是因为题主讨厌苏联罢了。
然后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再简化为
“跟我观点不同的人就是无脑。”
这时,我们就可以发现题主应该是一个很可爱的小朋友了~
而且,趁机在这下面黑苏联/苏粉的人也都是可爱的小朋友呢~
小朋友们不要生气哦
其他回答
最近,有位资本家因为太过高调,挨了社会主义的铁拳。2017年,在B站一提到他的名字,网友们喊的都是“爸爸”。
而现在,弹幕上全是这样的:
不过,尽管这位爸爸最近突然多了许多逆子,但还是有不少带孝子替他打抱不平。
有些愤愤不平的带孝子,还会拿这几个问题质问大家:
“没有我的野生爸爸,你们早就饿死了,让你们打工,是你们的‘福报’!”
“商业本身就是一种慈善,我割的不是韭菜,是在播种善心”
“你穷,就是因为你懒!因为你有‘当铺思维’!”
其实,这些问题根本都不值一驳。
因为早在100多年前,就有一群打工人,亲自用行动证明了上面这些话是谣言,把资本家吊起来打。
不仅如此,他们甩开资本家后,还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这群打工人,名叫“布尔什维克”,他们建立的国家,叫做苏联。
这个故事,还得从“买菜”说起。
1880年代,沙俄为了发展工商业、为了侵略打仗,开始了拼命借债、加税,不惜代价地拼命搞钱。搞到最后债台高筑,已经没有一点余钱了。
于是,为了“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领土扩张”的无限可能性,俄罗斯的一群资本家,开始惦记着老百姓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钱了。
1885年后,沙俄政府宣布,要加征粮食,老百姓都别吃饭了,把全国的粮食都收集起来卖出去换钱!
用当时沙俄财政大臣的话说就是:“我们不要吃的,要输出”。
可粮食都输出了,1.7亿的老百姓吃啥?不过,对财政大臣来说,这些吃不上饭的老百姓都不算人,只是“灰色牲口”罢了。
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在小说《白菜汤》里,写到一个农家寡妇失去了她的儿子后,地主太太跑去探望她,却发现这个面黄肌瘦的寡妇在大口地喝白菜汤。
地主太太忍不住斥责她:“你的儿子死了,你怎么还有这么好的胃口喝白菜汤?”
那个妇人只是安静地说:“我的瓦西里死了,自然我的日子也完了,我活活地给人把心剜了去。然而汤是不应该糟蹋的,里面放了盐呢!”
这就是沙俄时期的常态。
而和平民苦难相对立的是,沙俄的贵族们则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
那些俄国贵族们每天的生活,除了吃喝就是乱搞,穿高跟鞋、白丝袜,戴假发,抹铅粉,以自己睡了多少个情妇、有多少个情夫为荣。
在沙龙里吟诗作赋、闲聊扯淡,恐怕是这些贵族少有的“正经事”了。
沙俄的国力,只在面对一些小国的时候显得强大,在当时的西欧眼里,沙俄是毫无疑问的弱国,还穷兵黩武,碰见英法德都被吊起来锤,打新兴资本主义日本都打不过。
在那个时候,你如果说俄罗斯人是战斗民族,欧洲人肯定会笑话你,那时大家一说起俄罗斯,想到的就是这地儿盛产忧郁的自杀诗人。
当时的谚语说“你喝起酒来像个俄罗斯人”,等于说“你喝起酒来像个娘们”。
这样一个国家,自然是反贼遍地、烽烟四起。先是出现了由军官带着造反的十二月党人,然后来了土地与自由社,再后来出现了搞街头暗杀的民意党。
这些造反,还大多数都发生在沙皇的眼皮底下,把他吓得心惊肉跳,成天想着怎么削弱贵族们的兵权,确保江山稳固。
曾经有人还好奇过,为什么列宁、斯大林他们造反过这么多次,最后都是被判流放,难道是沙皇仁慈不舍得把他们杀头?
其实真相是,那会俄国的反贼已经多得杀不完了,要兵没兵、要钱没钱的列宁等人,连杀头都排不上队。
但谁也没想到的是,这么群杀头都排不上队的人,掌握了前所未有、却又掀天揭地的力量 —— 千千万万受压迫的打工人。
按理说,历朝历代都不缺“打工人”,可沙俄的打工人,却是与别处不同的。
在他们出生时,他们不少人是农奴,后来沙俄搞大工厂需要加税,被迫贱卖了土地的他们,只能进城打工,接受996的福报。
谁能想到,福报才刚领了几天,沙皇又想开疆拓土,让他们扛枪上战场去当炮灰。先去中国东北打日俄战争,再去欧洲那边打一战。
一个俄国打工人的一生,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要命。
后面闹革命的共产党人,大多数都是“工农兵”三种身份中的一种甚至多种。
比如斯大林是鞋匠的儿子;领导水兵起义的德宾科是农民的儿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父亲是退伍军人,参加过日俄战争;基洛夫早年失去双亲,从机工技校学的一身本事;等等等等。
一战中,为了配合协约国在西线的战斗,沙皇派了大军和德国、奥匈帝国以及奥斯曼帝国打,开始有点小胜,后面就被狠狠教育了。
打到后面,沙俄是前线一百多万人阵亡,数百万人负伤,逃兵众多;内部饥荒蔓延,物资短缺,统治摇摇欲坠。
正如鲁迅(划掉)所说:“所有打不死你的,都会让你更坚强”,那些运气不好的打工人死在了996或者战场上,可还有不少人从战场上捡了条命回国。
在战场摸爬滚打的生活,让这些打工人变得非常“武德充沛”,而连续两场败仗,也迫使他们思考自己到底是在为谁打仗。
在日俄战争和一战期间,各国士兵私下传阅的《共产党宣言》也大量流入了俄军。看了这本书,这些打工人才明白,原来自己在前线拼得你死我活,最后都是让在后方的黄老爷发财。
1917“二月革命”爆发,尼古拉二世刚回国就被将军们逼着退位,贵族、资产阶级和军官建立了临时政府。
但这个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依然继续参加战争,而且又打输了。
这一次,经过革命启蒙的打工人,没有再被“为了俄国”的口号骗去继续打仗,相反,他们清醒地意识到,这群资本家组建的政府,和当年的沙皇没什么两样。
最关键的是,他们已经意识到 —— 枪在我们手上!
俄历1917年7月,眼看忽悠无效的临时政府恼羞成怒,撕破脸来和代表打工人利益的苏维埃政权翻脸,四处追杀布尔什维克。
革命群众没有束手待毙,在苏维埃政权的组织下,“十月革命”爆发了。在列宁等人的率领下,赤卫队员和起义水兵、陆军士兵涌向了临时政府总部冬宫。
由于临时政府民心尽失,整个冬宫只有一个妇女营的守军,而且一看是苏维埃政权到来,马上倒戈相向,革命队伍如入无人之地,全程都没有遇到过什么像样的抵抗,没流什么血就成功了。
以至于后来拍反映十月革命的电影时,因为拍电影事故死的人比正经革命死的人还多。
苏联的成立,是广大受压迫的劳苦大众,第一次起来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
苏联刚成立,就面临着国内叛军和外国的武装干涉,内忧外患。
因为苏联对旧社会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清算,他们不仅没收了资本家的财产,还否认了沙俄和临时政府找外国借的外债,让那些债主恼羞成怒。
最重要的是,苏联政权的存在,就是对资本主义的最大威胁,因为它证明了,劳苦大众不需要资本家,他们可以建立起一个没有剥削、压迫,只属于自己的国家。
因为苏联的成功,各个国家的工人阶级的斗争和反抗都越来越高涨。
苏联光是存在,就可以动摇资本主义国家统治的根基。于是,大大小小的资本主义国家联合了起来,武装干涉苏联内战,支持苏联的叛军。
1918年3月6日起,英法美三国的干涉军在摩尔曼斯克登陆;4月5日英美干涉军在海参崴登陆;5月,德国和奥斯曼帝国撕毁合约,侵占南高加索和克里木地区。
简而言之: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
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新生苏联的力量会如此的强大。虽然大片国土一度沦丧敌手,但共产党一直把核心区域牢牢握在自己手里,最终顽强地反杀成功。
劳苦大众不光证明了自己可以建立起一个国家,还证明了自己的力量足以保卫她。
那时候的苏联,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心中的灯塔。
那时候的苏联,气吞山河,他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苏维埃世界共和国”,让全世界都走向共产主义,而苏联就是世界革命首都,是共产国际的中心。
他们打算在莫斯科建立一个巨大的“苏维埃宫”,高415米,比帝国大厦还要高8米,100米高的列宁像立在苏维埃宫顶上,自由女神像和他比起来相形见绌。
这个史无前例的巨大建筑物并不是空想,苏联曾经一本正经地收集过全世界40多个国家数百名设计师的设计思路,出过模型在1937年的巴黎世博会上展览过。
甚至为了给苏维埃宫腾地方,斯大林还把基督救世主大教堂给炸了。
正如这个巨大宫殿背后的雄心壮志一般,苏联一度真的为了那个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而努力过,奋斗过。
苏联作为一个极为特殊的以意识形态立国的国家,没有使用具体的地名做国名,国歌也是《国际歌》,就是因为苏联建立之初,还抱有把赤旗插遍全球的理想。
后来,他们割资本家的韭菜,反击纳粹侵略,输出革命,甚至想象着欧洲革命胜利之后要不要把柏林或者巴黎定为首都,也曾慷慨激昂,壮怀激烈。
当她高举共产主义的旗帜时,全世界受压迫的劳苦大众和向往共产主义的进步人士,就都是她的战友。类似剑桥五杰这种不要钱还倒贴钱帮苏联搞情报的人,在当时的世界上比比皆是。
但也正如这个建筑最后因为种种原因烂尾了一样,苏联的伟大理想,也在现实的演变中不断变质,最后忘记初心,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因为他们被犹太白左思想洗脑了!
因为大家都发现,苏联死了之后,日子更难过了。
一、广大亚非拉穷国:之前也是卖,但好在有两个买主,还能左右逢源把自己卖个好价钱。结果一个买主突然死了,这下只剩下一个买主了,要么价格被压的更低,要么就干脆不理你了。就拿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来说,如果苏联还在,美苏双方肯定回利用这种极端事件扩大自己在当地的影响力。谴责、援助、维持秩序肯定少不了,虽然都不是真心帮助,但一定比放任不管少死很多人。苏联一死,很多之前被争夺价值但没有经济价值的地区直接被放弃了,成了三不管地区。
二、像东南亚这种相对有点儿钱的国家:苏联在的时候,他们通过美国的产业转移获得了不少发展机会,为了拉拢他们美国也不敢对他们收割得太厉害。但苏联一死,美国的镰刀一次比一次锋利,1998年就算是史无前例的大收割了,但到了2008年美国国际资本为了救自己,直接对东南亚杀鸡取卵。
三、日本西欧发达国家:以前美国拿他们当对付苏联的帮手,给的是兄弟待遇。但苏联一死,美国看这些兄弟可就不那么顺眼了。这就出现了老欧洲和新欧洲的区别对待。那些新投奔来东欧各国从来没拿自己当美国的兄弟,见面就直接跪下大礼参拜,美国看了站在旁边的英法一眼,意思是:瞧瞧人家多懂规矩,你们也应该这样。
四、美国老百姓:自从苏联自杀之后,美国之前为了缓解阶级矛盾弄得那个富人税从最高的90%,迅速降到30%,大资本家一件一件撕去体面的衣服,露出身上的鳞甲。就这次美国疫情死那么多人,经济倒退,美国最富人群的资产却逆势增长,有的数据说是30%,有的数据说是50%。但在天天死人的时候还这样贪婪,看来苏联死后大资本家确实天不怕地不怕了。
五、最后说说我国:几乎与苏联倒下同时,全球反华浪潮就漫天席卷过来。以前苏联在的时候,美国和中国好的差点儿把F16都买过来,苏联还没死透就开始全面制裁了。幸亏TG根基深厚,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还活着,不然很难过关。
当然这只是推崇苏联的一个方面,苏联曾经的理想和他象征的民主、平等,以及曾经的国际主义精神,也是被推崇的原因。我在这里只是说了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