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不一定是奸臣,但肯定是一个被时代抛弃的权臣。
鳌拜的问题在于,他还活在上一个时代,也就是八旗各主其事的时代。杀苏克沙哈是对多尔衮的两白旗打击的延续,换地案,也是继续扩大两黄旗的势力范围。在他看来,自己负责和代表的利益就是两黄旗,现在的皇帝也是两黄旗出身,所以大家是自己人。自己做的事情,皇帝一定会同意,所以不需要过多解释和同意,大家利益是绑在一起的。
然而在多尔衮铺垫改革,顺治延续执行政策,特别是大量汉臣的参与。逐渐使得满清的政治制度逐步从八旗主议政王制度向中央集权转变。皇帝本人也从过去的旗主联盟领袖逐步向大一统集权政府首脑转变。
这个时候鳌拜的所作所为就和皇帝的想法相违背了。
他想的是怎么给双黄旗争权夺利,而皇帝想的是怎么削弱各旗主,加强皇权。双方的矛盾自然就无法调和了。
那再看为啥康熙那么难,而顺治按题主所说的那么“容易”。很简单啊,顺治是两黄旗对战两白旗,是八旗主之间的内战,是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所以在多尔衮死后,很顺利就能结束。而康熙对鳌拜,是中央集权制度对战八旗主摄政王会议制度之间的战斗,是新旧两种制度的碰撞。可以说康熙面对的不仅仅是鳌拜,而是站在他背后,对满族传统八旗主制度拥护者的战斗,自然相对较难,事实上这场斗争一直持续了几十年,直到军机大臣制度确定才结束。
不客气的说,鳌拜要是忠臣,那和珅就是古今第一大清官;
鳌拜当辅政大臣是干了什么,百度一下就能知道了,康熙三年四月,杀大臣孝献皇后弟费扬古父子,抄没家产:
夏四月己亥,辅臣等诬奏内大臣飞扬古子侍卫倭赫擅骑御马,飞扬古怨望,并 弃市,籍其家,鰲拜以予其弟穆里玛。
康熙五年,鳌拜倚仗权势,强行发起换地案,致使北京周边数十万百姓流离失所;学士苏纳海、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等联名上书,反为鳌拜所诬,革职下狱;
十一月丙申,辅臣鰲拜以改拨圈地,诬奏大学士管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 硃昌祚、巡抚王登联等罪,逮下狱。
当时,康熙帝与索尼皆不愿严惩这三人,当时索尼掌管刑部,定下的处罚是鞭笞一百;鳌拜对此不满,竟矫诏杀死这三人;
十二月丙寅,鰲拜矫旨杀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
要知道,苏纳海是国史院大学士,兼管户部,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成员,地位虽不如辅政四大臣,但也在清朝最高决策层内;朱昌祚则是兵部尚书,直隶总督兼掌鲁,豫两省事,位望极重;王登联则是直隶巡抚,加工部尚书衔,也是为官权重。鳌拜矫诏杀死这三个人,还能称得上是忠吗?其不臣之心,早以昭然若揭。
六年七月,鳌拜再次矫诏杀死辅政大臣苏克萨哈父子,大家可能知道,苏克萨哈是顺治帝钦点的四位辅政大臣,排名仅次于索尼;擅杀此人,已然形同谋反了:
秋七月己酉,上亲政,御太和殿受贺,加恩中外,罪非殊死,咸赦除之。是日, 始御乾清门听政。甲寅,命武职官一体引见。己未,辅臣鰲拜擅杀辅臣苏克萨哈及 其子姓。
康熙八年,鳌拜势败一同获罪被杀的就有都统穆里玛,大学士班布尔善,吏部尚书阿思哈、侍郎泰必图、兵部尚书噶褚哈、工部尚书济世、内秘书院学士吴格塞等七位重臣,绝非某些人所说的鳌拜一个党羽没抓:
诏曰:“鰲拜愚悖无知,诚合夷族。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战功,贷其 死,籍没拘禁。”其弟穆里玛、塞本得,从子讷莫,其党大学士班布尔善,尚书阿 思哈、噶褚哈、济世,侍郎泰璧图,学士吴格塞皆诛死。馀坐谴黜。其弟巴哈宿卫 淳谨,卓布泰有军功,免从坐。嗣敬谨亲王兰布降镇国公。褫遏必隆太师、一等公。
鳌拜辅政之时,强凶霸道,喜兴大狱,多戮无辜,朝中满汉大臣鄙视他的极多。著名的明史案,就是在鳌拜的大力支持下发生的。此案被杀者七十余人,牵连着千余人,是清初规模最大的文字狱之一:
四大臣之辅政也,皆以勋旧。索尼年老,遏必 隆闇弱,苏克萨哈望浅,心非鰲拜所为而不能争。鰲拜横暴,又宿将多战功,叙名在末,而遇事专横,屡兴大狱,虽同列亦侧目焉。
案发之初,地方上的杭州将军,浙江巡抚,学道,布政使以及中央的礼部,督察院,通政司等处衙门部院都不欲多事。只有鳌拜为打击异己,见之如获至宝,这才有了明史一案。《清史稿》说他虽然有功,但成为辅臣之后,专权霸道,屡施恶政,多戮无辜,是过大于功的:
论曰:四辅臣当国时,改世祖之政,必举太祖、太宗以为辞。然世祖罢明季三饷,四辅臣时复徵练饷,并令并入地丁考成。此非太祖、太宗旧制然也,则又将何辞?索尼忠于事主,始终一节,锡以美谥,诚无愧焉。苏克萨哈见忌同列,遂致覆宗。遏必隆党比求全,几及于祸。鳌拜多戮无辜,功不掩罪。圣祖不加诛殛,亦云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