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继位的合法性:
李世民,开国皇帝之子,即使是发动了政变,干掉了李建成,那也是经过李渊册封的皇太子,禅让登基;赵光义,开国皇帝的弟弟,从身份上来说,上一个皇帝的儿子继承皇位比弟弟更具有合法性,而且赵光义仅凭一个“金匮之盟”就想证明自己的合法性,而金匮之盟是赵光义登基之后的几年赵普为了自己重新当宰相拿出来的,可信度不高,而且如果真的存在,那刚即位的时候拿出来不是更好,不是更能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为什么要登基好几年之后由一个前朝宰相拿出来?
夺位后的做法及态度:同样是夺位,尽管李世民绝对也存在修改历史的做法,但玄武门之变的事实就摆在那儿,他也不能完全改。他也没有否认自己杀死兄弟的事实
反观赵光义,先不说斧声烛影,就说他早期的事,一片空白,然后登基后就开始对他的早年瞎编乱造,尤其是宋朝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陈桥兵变,他活生生的硬要扯他参与了,并且还给自己编出一个拦马进谏的行为,证明他为宋朝开国立下了功劳。
再来说上位的事,不管斧声烛影是不是真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赵光义的上位绝对是一场阴谋,而赵光义在位的20多年里,一直在为自己的合法性找理由,包括瞎编自己的早年,修改《太祖实录》,想方设法跟他哥比功劳,处心积虑除掉所谓的金匮之盟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也就是说,他是不承认自己是夺位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李世民即使也存在修改历史的问题,但是总体上来说,比赵光义光明磊落得多。
当然了,赵光义自然不可能承认自己是阴谋夺位,不然他无法保住皇位,就更别提跟李世民比了。
成就比较:
这个就比较明显,一个冲锋陷阵,马上打天下,马下治天下,文治武功,一手缔造了贞观之治的人
一个是高粱河车神,对西北党项族越剿越乱,最后蹦出个西夏来,在位期间还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几次北伐失败,对对辽防御战不懂军事瞎指挥,想法设法给自己贴标签,大幅度修改哥哥实录,为了跟他哥比功劳而编书,从始至终都是为了证明自己合法性,没有建立过什么盛世。宋朝的重文轻武说实话是赵光义进一步的落实,赵匡胤虽然杯酒释兵权,但仍然还是比较重视武将
关于赵匡胤和赵光义两兄弟,推荐看一下王立群老师的《王立群读宋史之宋太祖》和《王立群读宋史之宋太宗》,对于陈桥兵变以及斧声烛影和金匮之盟都有独到的见解
题主太客气了,民间并不存在什么赵二风评很差,民间是大部分人都不认识他是谁……
唐太宗是初中历史书就有的,还是没分文理科的时候就学了,贞观之治还是考点。也就是说只要上完九年义务教育的,都被默认应该要知道这个人和他的贡献。按我国现在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说是常识应该不为过吧。
所以唐太宗的口碑好坏不在于他有没有夺位,而是在于他的贡献大到我们觉得这需要像常识一样记住。是他干掉大哥上位的还是他大哥哭着喊着求他上位的对他口碑没多少影响,顶多就是千古一帝和有黑历史的千古一帝的区别罢了。有缺陷的战士依旧是战士,瑕不掩瑜。
至于另一个,谁要管一个苍蝇是完美无缺的苍蝇还是瑕不掩瑜的苍蝇啊。
因为赵二是清代以来的野史演义常用背景板,其江湖地位和雍正的血滴子类似。
换句话也就是说——很多我们以为是赵二干的艹蛋事其实是后世编的,而他真正干的艹蛋事反而却无人提及了。
作为专业研究历代历史发明的学者,我先说说围绕赵光义的历史发明。关于赵光义的许多传说就是一部中国民(xiao)俗(huang)文(shu)学的发展史。我们一个一个来。
1、下面这个回答里总结过“用毒高手赵光义”传说的由来:
1)赵二毒死李煜是南宋人王铚《默记》中发明的;
2)赵二谋害赵大是清末《宋史通俗演义》、《宋宫十八朝演义》发明的;
3)赵二毒死孟昶、钱俶是清末不知道什么人的《烬余录》发明的;
4)赵二毒死赵大是现代人基于上面不知道什么人的历史发明的历史再发明。
南宋著名狗仔王铚的原始记载中,其实就已经有许多破绽了。比如其中出现的徐铉、赵廷美的官职都是在李煜死后数年的事了;又比如李煜再哭穷也是有年俸有赐钱几百万的,没混到笔记里面那么一贫如洗的地步;至于死期都对不上这就更不用说了……但是这个初始设定从故事性角度还是相当引人入胜,从此就初步奠定了赵二背景板的历史地位。
众所周知,大清是我国奇幻文学发展的一个巅峰。在清末奇幻大家蔡东藩和李逸侯的设定中,赵二和赵大是抢夺一柄斧子对砍而死的——至于大宋禁宫里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一把砍柴斧,则是清末以来的百年历史悬案了。而在历史学界,对宋代史料中赵匡胤喜欢随身拿的“柱斧”的解释一般有两种:拂尘,水晶摆件——用这都能杀死赵大这个大黑胖子,赵二,还说你不会武功?
但是结合这两大流派的精髓,先是把孟昶、钱俶等降国君主的锅一个个扣给了赵二,到了现代才终于有了“赵二毒死赵大”的历史发明新成就。
2、从《熙陵幸小周后图》到《尝后图》
首先赵光义和小周后有染的传闻,也是出于南宋著名狗仔王铚的记载——上面说过,李煜被毒死也是他佬发明的,虽然时间和人物完全对不上,但是堪称绿帽文的启蒙运动。我们看看人家是怎么写的
“李国主小周后,随后主归朝,封郑国夫人,例随命妇入宫,每一入辄数日,而出必大泣,骂后主,声闻于外,后主多婉转避之。”
全文只有小周后大哭大骂李后主的侧面描写,并无一处正面描写,但却引人浮想联翩,堪称是绿帽题材的经典之作。
如果说南宋是绿帽文的启蒙运动,那么元代就是文艺复兴了。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春宫图历史中最著名的《熙陵幸小周后图》。此图的特别之处在于——小周后双脚不穿鞋,只露出一对套着红袜的玉足。根据高罗佩(Robert Hans van Gulik)的研究,中国春宫图中“足”是最顶级的刺激,不穿鞋比不穿裤子还18禁。元代画商主打的概念还有《震惊!三百年前宋太宗春宫现场临摹》,在之后的明代颇受市场欢迎。
同时代出现了另一个题材的《尝后图》,主题是宋蒙联军攻破金国最后的首都蔡州后,宋军大将孟珙为报靖康之耻,亲自“品尝”金国末代皇后的内容。此图在《熙陵幸小周后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不但创纪录的在图中出现了多达19人,而且围绕“足”这一永恒的主题进行了多种样式的艺术探索。
“一妇人裸跣”
“至有以口衔其足者”
“又有持足帛履袜相追逐者”
可以说,如今近邻岛国艺术界的一大艺术门类【足フェチ】,正是从这一系列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发端的。而屹立于业界顶点的主人公,正是赵二赵光义。
(土鳖扛铁牛)
3、评论区有人提到了花蕊夫人,这个也值得一说
上面说过,清末不知道什么人写的《烬余录》里赵二夺位的情节,其起因就是说赵二趁赵大睡觉想要勾搭他的宠妾花蕊夫人——这就是日语中【寝取】的由来——结果被赵大发现云云。
太宗盛称花蕊夫人,蜀主薨,乃入太祖宫,有盛宠。太祖寝疾,中夜太宗呼之不应,乘间挑费氏。太祖觉,遽以玉斧斫地。皇后、太子至,太祖气属缕,太宗惶遽归邸。翌夕,太祖崩。
这个桥段首先是改写自宋代的主旋律作品“烛影斧声”,本来说的是第一代领袖赵大将皇位传给副统帅赵二的故事。但是清末的网文大手在里面加入了花蕊夫人的情节,一下子就从主旋律变成小黄文了。只是清末写手的考证功底还是比较差——且不说花蕊夫人按理说早就死了,也不说赵大房事的时候赵二为什么会在场,我寻思赵大也没立过太子啊?这位写手之前的“杨宗保传奇”还写的挺好看的,但是说到这篇——差评!
其实在宋代的笔记里,最初是这么一个故事:赵大宠信花蕊夫人是有的,赵二觉得兄贵沉迷女色看不下去,找个机会就把她杀了。于是赵大幡然醒悟,又继续去做他的扶弟魔了。“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说的大约就是这种情况了。
《闻见近录》:太宗引弓射杀之,即再拜而泣,抱太祖足曰:“陛下方得天下,宜为社稷自重。”上饮射如故。
《铁围山丛谈》:一日从猎苑内,花蕊在侧,晋邸方调弓矢引满拟兽,忽回射花蕊,一箭而死。
(土鳖扛铁牛*2)
知乎上另外一个问题:同样是称帝,为什么袁世凯和拿破仑的口碑天差地别?
如果你袁世凯能率北洋军东征朝鲜大败日军,南讨越南驱逐法国势力,解救印度人民于英国殖民者的水深火热之中,最后北抗毛熊,兵败莫斯科城下被囚,逃回来还能在全国上下一致拥护下称第二次帝,逼得八国联军(真)联合起来围剿你北洋政府,你的口碑也会大大不同的。
说白了,能力不行是原罪。
李二说自己菜:
赵二说自己菜:
不严格讲,隋、唐、宋、明连续四代汉人政权的“皇二代”(隋炀帝杨广的庙号叫世祖,明朝的朱棣原本庙号也是太宗,后来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为了亲爹名分硬把朱棣改称“成祖”)确实有一些惊人的相似之处。
第一点,都喜欢抢班夺权,惊人相似地干掉了哥哥或哥哥的儿子阴谋上位。
第二点,都是有志青年,李世民和朱棣的功绩是广受认可的,赵光义和杨广倒是有点像,心很大能耐不大,只是赵光义没把国家折腾散架子,勉强算是强一点点吧。
然而,自知之明是一种稀缺品质,宋太宗本人的自我评价相当之高,老是自比唐太宗,迷梦不醒。
严格讲,作为汉唐之后的中原正统政府,宋帝国很难完全意义上称为“宋朝”,虽然它存在300多年,并且终结了安史之乱以来200多年一锅粥的混战,特别是化解了五代十国70多年的大分裂局面,历史贡献还是有的。
但它从始至终都只是苟且偷安的半统政权,北方的燕云十六州拿不回来,彻底失去长城防线;南方的交趾(越南)脱土独立,华夏意识日渐淡薄;西北的党项征服河套平原及河西走廊建立西夏帝国,宋人面临三线楚歌;更别提遥远的草原深处还潜伏着终将苏醒的女真部落和蒙古骑兵。
赵匡胤陈桥兵变本就得国不正,“杯酒释兵权”看似不杀功臣、宽容大度,实际是底气不足、欠缺容才之量,甚至造成“重文轻武”的战略锁死。
宋太宗就更不济了,虽说具有“亲王尹京”的储君资格,凭“金匮之盟”的牵强说服力玩了次兄终弟及,但“斧声烛影”的嫌疑始终洗不干净,其弟赵廷美和哥哥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也都死得不明不白,加上他即位后不等转过年就猴急改元的难看吃相,更是加剧了后人对他做贼心虚的历史指控。
他是权术高手,但志大才疏、眼高手低,领军治国能力实在平庸。亲征伐辽时,在高粱河屁股中箭,仓皇逃跑;派五路大军发动声势浩大的雍熙北伐,结果折了杨业,大败而归;加上在白藤江败给交趾,在好水川败给西夏,堪比千年后的中国足球。
武功不行只好转向文治,他修了本《太平御览》和《太平广记》,给后世留下了“开卷有益”和“雪中送炭”两个典故,其它实在乏善可陈。
相比之下,李二的功绩完全足以碾压赵二。
五胡乱华300多年的乱世虽然是隋文帝杨坚结束的,但定鼎这个统一局面的无疑是李世民,纵然黑他的不少,但也普遍承认他爹的江山是他打下的,他儿子的基础也是他打下的,史学界普遍认为其成就“超迈古今”“无出其右”。
论崇文,从其曾祖李虎(后追尊唐太祖)成为辅佐西魏宇文泰的“八柱国”之一开始,书香传承,世代显赫,家学渊深。
他虽然是从马背成长到龙椅的帝王,但深知“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文武之道,各随其时”。
他设立文学馆,网罗了房玄龄、杜如晦、孔颖达、虞世南等十八学士,个人文治能力也相当在线,他“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名言穿透千古,他“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等传世诗作50余篇,他的书法作品造诣不低,说他“稍逊风骚”,这个“逊”恐怕也是相对其武功,而不是横向对比其他帝王。
论宣武,他是李唐军中“唯一帅才”,组建天策上将府,首倡晋阳起兵,先后大破薛仁杲、宋金刚、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徐圆朗等割据军阀,麾下秦叔宝、尉迟敬德、李靖、徐世勣、程知节、苏定方、侯君集、李道宗、薛仁贵等都是不世出的猛将,对外平定突厥、薛延陀、回纥、高昌、吐谷浑等,四夷尊号“天可汗”。
论抚民,他推崇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使民以时、休养生息,阐明了著名的“君民舟水”理论,开创了千古赞誉的“贞观之治”。
论用人,他令阎立本1:1绘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画像,把手下能人异士收拾得服服帖帖,引领了忠诚李唐的价值导向,著名诗人李贺的名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就是鲜明写照。
尤其是他大胆启用了魏徵这个“绝代怼神”,更显政治智慧和壮阔胸襟。
魏徵这个人,年轻时眼光不怎么样,先跟李密、再效窦建德、后依李建成,最后才归附李世民,如果不是际遇雄主,恐怕又是一个“三姓家奴”,蹉跎一生,哪里会有那么多君臣相得的故事流芳百世!
当然,也不知道是魏徵性格本身就是这么轴,还是恰恰由于这种出身使他不得不拿捏一个“孤臣”“诤臣”的人设,但不管怎样,他的历史作用和功绩是实打实摆在那的。
论修身,李世民始终对道义保持敬畏、对贤者保持尊敬、对欲望保持克制。
这是一种对人性弱点的主动对抗,是对原生本我的自觉修复,普通人尚且很难做到,何况是位高权重、几乎不受约束的决策者。
尤其可贵的是,在传统“三思”(思危、思变、思退)理论基础上,他接受了魏徵提出的“十思”谏言: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今天读来仍然闪耀智慧的光辉。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选错了参照系,还要什么口碑?
看看毛主席对两人的评价吧:
关于唐太宗:“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关于宋太宗:“帝沈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但无能”;“故帝之功德,炳焕史牒”——“幽州之败”。
李二把海内对手都扫空,大哥最多也就是最后打刘黑闼出点力;赵二靠哥哥把海内对手扫空,自己最后打北汉才出点力。李二面对突厥弱势时候一曲空城计直接把对方忽悠走,强势时候,什么突厥?只有个喜欢跳舞的颉利吧;赵二面对大辽,上演一场漂亮的驴车神速。李二把国家治理到整个封建时代都少有的贞观之治,真正的内圣外王;赵二对外彻底葬送了哥哥留下来的军事家底,政治上走向矫枉过正的道路,虽然比起五代勉强算合格的守成者,但国家未来的发展空间被限制死了。
说到底,大家既不是李唐王爷,也不是赵宋宗室,帝王的家事和老百姓没有半点关系的。关键看帝王做的事,让老百姓得利还是受害,这才是名声的根本。
做的事老百姓受益了,谁管你那个死鬼哥哥?就算明着杀兄逼父那也是毛毛雨。做的事对国家、对百姓不好了,自然怨言多,再加上恰好有个比你优秀的多、留的家业被你糟蹋的哥哥,自然本来没事也被编排一堆阴谋论了。
体育场上有句话,叫做“菜是原罪”。
一个数骑渭水会盟退突厥,一个高粱河驴车狂奔;
一个灭薛延陀和东突厥,重创高句丽;一个一败再败于契丹,白滕江之战先胜后败让越南羞辱;
如此之菜,你想让人赞你都不行啊。
比如说吧,马云小时候肯定偷过邻居家的黄瓜,现在说起来那都是名人少年时的逸事;你吗,庸庸碌碌,小时候偷黄瓜就成了原罪,一辈子没出息,小时候就偷黄瓜,没进去就不错了。
服气不?
菜就是原罪,评价一个封建王朝的君主,其治国的文治武功要比君主私德更重要,你不能因为王者大佬跟黄金兄贵出了同样的装,就认为他们一个段位吧……
首先,李二无论文治武功都在赵二之上,自然没什么可说的。不过要论驴车漂移,李二就远远不如赵二了,毕竟赵二是高粱河车神。李二的后代也争气,哪怕是小老婆都超凶的,再看看赵二这边,真是人比人气死人……不过不得不佩服真宗,没有功业就人造祥瑞来封禅泰山,真是史上头一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其次,赵二这个私德…似乎也不咋地啊。金匮之盟无论真假,都是他继位时反复提及的,可谓其合法性的遮羞布,结果位子一稳,就立刻假装无事发生,迫不及待地迫害自己的侄子,也就是赵大的两个儿子德昭,德芳,还有自己弟弟赵廷美……李二的玄武门是生死斗,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弑杀亲兄弟这事李二也大大方方认了,史书白纸黑字写着。赵二呢?从烛光斧影到金匮,再到逼死德昭一系列操作,表面全是仁义伟光正,实际上都是阴险操作,真要说洗白,赵二这才是真正的操作
最起码李世民可没在高粱河屁股中箭趴在驴车上跑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