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的有问题,事实上甲午之战后并没有那么多中国留学生赴日留学,一直到1898年,日本公使矢野文雄才第一次与清朝正式商谈,以日本政府每年可资助200名清朝留学生为条件,来换取日方在福建修筑铁路的权益。
而清朝真正爆发赴日留学潮要到义和团运动以后,1900——1911晚清新政十年。
所以要想真正说清楚这个问题,要分两个方面说。
第一,清朝方面为什么1900年后会有将近2.5万人选择留学日本呢?
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在经历了甲午之战、八国联军事件后,清朝彻底改弦更张,在各个方面向西方靠拢,甚至到了迷信西学的地步,比如张之洞就主张“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因此清朝当时一方面急需留洋人才,一方面传统科举也已经风雨飘摇;即使没有家国情怀,至少从个人前途讲,留学也比科举更有前途,而当清朝宣布留学生也可以授予进士、举人、秀才头衔以及重用留学生后,留学就更加是一个趋势。
2、留学欧美太贵了,根据清朝公费留学生资助情况,一个公费留欧学生,每年朝廷会补助1200两白银,这里面光学费补助一年就是240两银子;而一个公费留日的学生,朝廷每年只需要补贴17两银子学费就足够了(早稻田大学高等预科的学费每年17两白银);不仅对于清朝政府,对于广大自费留学生而言也是如此,日本各种物价都比欧美便宜,而且日本还不需要签证,因此,留学日本对于清朝政府以及自费生来说都是一个经济选择。
3、日本比欧美学校更容易毕业,事实上真有家国情怀的人只是少数,而绝大多数人只是想通过留学获得一个好的“前程”,而相比欧美学校严谨的学风,当时日本对清朝留学生来说就太有好了;日本当时开办了大量针对清朝留学生的“速成班”,甚至发展到有些日本工业学校只要清朝留学生学会制造肥皂就视同该学生可以毕业了,并且发给“速成班”毕业证;这对于不想认真学习,只想混资历,然后会国找一个好工作的清朝自费留学生来说,简直太友好了;当时清朝留学欧洲的公费自费生不足2000人,而留学日本的有2.5万,但是不足2000人的留学欧洲的留学生里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竟然高于2.5万留学日本的留学生。
第二,日本方面
尽管日本打赢了甲午战争,但是西方列强可从来没有认为日本也属于“列强”,在日俄战争爆发前夕,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甚至说,如果三国(德、法、俄)再向上次那样(三国干涉还辽)对待日本,那么美国就要站出来公开保护日本。
从美国方面公然把日本视作被保护国可以看出,当时西方虽然认可日本属于非白人国家里比较文明的国家,但是可没有认为日本也属于列强。这就使得日本在二战以前一直对白人世界抱有一种敌意,一种危机感,因此日本有识之士迫切想要扶持其他非白人国家,避免日本孤军奋战,这就是当时特别流行的“亚细亚主义”。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主导日本打赢甲午战争的伊藤博文本人就是一个亚细亚主义者,他曾经非常反对日本兼并朝鲜,他就主张日本应该带领清朝、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抱团与白人世界对抗。
所以,甲午之战以后,以伊藤博文为首的“亚细亚主义者”一个重点就是放在如何消除清朝因为甲午战争而对日本产生的反感上;因此在很长一段事件,日本一直在对清朝释放善意,甚至一度想把清朝拉入英日同盟里去。
所以,作为对清朝友好的一个标志就是欢迎清朝大量派遣留学生赴日留学。以蒋介石就读日本振武军校为例,留学生每月有13块日元的生活补助,其中10日元为清政府补贴,另外3元则是日本政府补贴。
另外,前面也说了,日本方面支持清朝派遣留学生赴日本学习,还有一个现实目的就是为了让日本的影响力能全面向清朝各个层级渗透。
当时日本政府认为“清政府若是模仿日本的兵制,清朝的军事就会日本化,理科的留学生在日本学习了器械知识,日本的工商业就会扩张到清朝;文科的学生学习了日本的社会制度后,日本的势力就会毫无疑问地扩展到大陆。”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经济了,尽管当时日本打赢了甲午之战,但是日本并不能算一个富裕国家,所以数量众多的清朝留学生的到来对日本经济也是很大的提振,所以到了1910年前后,日本全国才会遍布“速成学校”,这些速成学校与其说是传授知识,不如说是在赚钱了。
综上所述,日本允许大批清朝留学生进入日本军校学习,一来说这些清朝留学生回国后可以凭借此资历获得不错的工作,二来,日本政府也愿意在军界、政界培养亲日势力。
“如今,权谋术数的政略乃至侵略政策的时代已经完全结束了,外交在正义和平的道路上前进。”——大日本帝国外务大臣,“软弱的”币原喜重郎,1924年
日本不只有八年抗战中的军国主义疯狂日本,甲午战争到九一八合计35年,中间的大部分时间日本没那么差。明治维新和大正民主时期的执政者无论是伊藤博文,桂太郎,西园寺公望,原敬,高桥是清,加藤友三郎,加藤高明,还是最后的滨口雄幸和犬养毅,都是可以好好坐下说话的对象。这段时期的日本堪称东亚文明之光,日本也以东亚领袖自居自豪。
领袖有带领他人的义务,这当时叫做大亚洲主义,后来变成熟悉的大东亚共荣圈。基于这一点日本的有识之士尤其是日本的知识分子和中国革命同行从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蒋介石再到鲁迅李大钊陈独秀都有深厚关系,致力于相互提携。从法西斯主义的北一辉到民本主义的吉野作造,上到戊戌变法来帮忙的伊藤博文下至普通教授藤野严九郎,甚至是九一八的策划者石原莞尔,都有热心中国事务真心希望中国成为日本强大盟友的一面。也因此即使是二十一条和五四运动过后,1924年底孙中山在神户演讲依然在呼吁日本国民做东方王道的干城。当时中国是这么期待日本的,日本自己是这么声称的,而日本的实际行动也至少在之前部分对得起这个期待。
但日本当时的光辉只是表象,严重的社会不平等并没有实际解决,只是之前被上升期的快速发展掩盖。随着27年的昭和金融恐慌和29年的世界大萧条,日本贫富矛盾日趋尖锐,社会问题不断爆发。政党争权夺利,权贵醉生梦死,财团剥削工农,人民朝不保夕,问题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为此极左翼的彻底革命和极右翼的扩张侵略都日渐成了台面上的公开选项,而贫苦农民出身的陆军成为了共产主义思想和法西斯思想的温床(事实上很多人的思想如北一辉是两者的奇妙混合体,说不清楚到底是那一边)。仅仅几年,国将不国。
当时的日本高层仍然在试图维护民主宪政,寄希望于相互妥协,但随着31年滨口雄幸和32年犬养毅两位著名的民众首相相继被右翼军人刺杀,利益集团和民众的矛盾已经无法和平解决。36年二二六事变后日本形势已经到了不向外扩张侵略输出矛盾掠夺资源,国内贫民和陆军就要自己出手重新分配利益的地步。这时候的日本执政者自身难保,中日提携和东亚共荣也都只剩画皮和借口了。
上面说到的犬养毅最后是死在为中国说话上的。他是1890年第一届国会议员,也是兴中会和同盟会创始会员,1912年调解孙中山和黄兴,1915年反对二十一条,1929年出席孙中山奉安大典,是民国走向共和的活见证。1931年九一八事变内阁倒台,12月犬养毅上台任首相拒绝承认满洲国,裁减军费压制军方,和蒋介石密谈撤军,是日本的理性阻止国家滑向深渊的最后尝试。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犬养力主和平,5月5日停战协议,5月15日即被刺杀殉国。能推举他当首相,中日关系的下限就还低不到哪里去;但如果这样的人说话都容不下,中日关系的未来可想而知。
犬养死后,最后的明治元老西园寺公望,大久保利通之子牧野伸显等人自知无法压制军方,煞费苦心和海军宿将东乡平八郎推荐了军人中的保守派海军大将斋藤实,并设法让一直试图消减军费的大藏大臣高桥是清留任主持财政。但这只是美好的愿望,二二六中时任内大臣的斋藤实和大藏大臣高桥是清一同被杀,替代斋藤实的首相冈田启介和前内大臣牧野伸显狼狈逃命,国内形势连暂缓侵略的军人首相都容不下了。日本全面侵华的程度数第一,但全面侵华之前西园寺公望先后推举的五名首相因此四死一逃,为延缓战争爆发而死的高层人数也能排第一。
下一次日本能够理智思考问题是昭和20年的重臣会议,“逃跑首相”冈田启介和二二六中的难友铃木贯太郎竭力推翻了东条英机,带领日本无条件投降。牧野伸显的女婿吉田茂担任战后日本国第一位首相协助麦克阿瑟再造国家,吉田的门生池田勇人和佐藤荣作开启了日本六十年代的经济繁荣,由经济始至经济终,终于将日本历史上军国主义的这一页彻底翻了过去。
之后,1952年台湾民国和日本建交,1972年中日建交,1979年,直属教育部的中国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在长春创办。
看外国史不能完全以本国历史教育角度从本国利益考虑事情。期待日本人抛弃自身立场为中国无条件谋利是不现实的,但至少可以期待一个做事前能够权衡利弊从日本长远利益出发,即使不能双方得利起码不会做出两败俱伤事情的人。
随便的逸事集合。
伊藤博文在中国人中相当敬重李鸿章,谈判的时候安排了自己最喜欢的饭馆春帆楼。这里原来是医院和疗养所,女主人因为饭菜太好吃在伊藤的建议下开了饭馆并取名,并在时任首相的伊藤博文活动下获得了明治后第一张合法河豚料理执照。不过李中堂当时全心国事,大概没有心思在饭菜上。
八国联军时日本首相还是伊藤博文,联军占领天津后慈禧想任李鸿章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负责抵抗,但是这次李鸿章打死也不再给大清背锅了。“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拒旨不动里通外国保全南方。最后大清实在没有拿得出手的人了,辛丑条约还是他去和列强谈下来的,谈完吐血病倒去世,大跃进中掘墓曝尸,尸骨无存。
联军中日本军纪是相对最好的,“日军界内,熙熙攘攘,往来如市,而美军界内,安堵如故,市肆全开,静谧。”美日两军当时看守紫禁城颐和园,宫人建筑都完整交还大清。而军纪最差是义和团和清军溃兵,义和团进城和城陷前大规模的火烧,屠杀和抢掠造成的破坏远大于联军进城后的抢劫。
庚子日军的抢劫以文明著称,“他们在中国人的房子里搜寻古瓷器,还聚在一起认真欣赏,如果不带走,便轻轻放回原处。”“日本人也抢掠,但他们抢掠的方式是沉默、安静的,他们不把东西乱扔,不摔碎,也没有任何不适当的艺术破坏。”并且乐于和前清官吏合作,川岛浪速和步兵统领肃亲王善耆一起整出了安民公所,以改编的清军士兵巡逻恢复秩序,成效很大。安民公所是北京现代警政之始。
川岛浪速的安民公所深受清政府好评,联军撤军后被庆亲王聘为新设京师警务学堂监督,供职五年奠基中国警政。同时庆亲王和肃亲王建工巡总局,沿革至今北京市公安局。肃亲王甚至与川岛浪速结拜兄弟,让两个女儿认川岛浪速为义父受日本教育。其中一人就是后来知名的汉奸川岛芳子,虽然严格来说她是清裔满族日本人。
反对最高票的答案,和大亚洲主义一点关系没有。所谓大亚洲主义就是一群喊天皇万岁的,去协助其他国家翻推皇帝。
先说结论:因为他们不让中国学生进入陆军大学、江田岛海军兵学校,学生学不到真东西,他们自然不怕。
赴日学习军事的称为“武备生”,先看看他们在日本学习的流程。首先要进入成城学校接受预备教育(1903年以后改在振武学校),结业后入陆军士官学校。
成城学校时学习16个月,振武学校时则改为15个月,又改为18个月,然后改成了两年,最后定为三年。预备学校毕业之后,以“士官候补生”的身份在各个联队接受一年的实习。实习期满,再进入士官学校念一年半的后期教育。结业之后,以“见习士官”的身份下联队实习半年,这才算正式毕业。
这里算下时间,预算学校算15个月的话,从入学到毕业,累计的时间是:
15+12+18+6=51(月)
累计要四年零三个月,这期间的费用全部由清政府出。至于下部队实习是否花钱,资料上没有,但振武学校的学费是每年三百日元。当时是一块美元等于二块日元的时代,一个日元折银1.4两。清政府每年给每个学生的学费就要420两,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不停的延长预备学校修学时间的原因之一。
陆军士军学校培养的只是初级军事指挥人员,高级指导员都是陆大中出来的。虽然二战时有特例,但非陆大者不为将,这个一直是日本陆军的潜规则。所以清政府后来准备让日本给中国培养些高级指挥人才时,日本也仅仅是同意他们进入陆军户山学校。
户山学校现在最有名的就是军乐队,当时这个只能算是日本军官的进修学校。中尉到下士这些人进入这个学校进修,学习的就是体操(体育)、剑术这些。真正的陆大的战术之类的科目还是没有让中国学生染指。但就是如此,当时日本也有规定:凡涉及日本军队的机密时,中国学生一律被谢绝听讲,或须暂时退出课堂。
当时中国人也有想学习海军的,他们倒是被日本接收了,但进的不是江田岛的海军兵学校。他们是先进“商船学校”学习,学制三年,毕业之后进入海军炮术学校、机关科学校、工机学校这些初级士官学校学习六个月。但就是这样,中国人很少能有合格进入这些学校的,所以1909年,清政府也停止派学生到日本学习海军。
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
1840年以来,大亚细亚主义其实在中日韩越都有极大的市场和民意基础,不仅民间,包括官方也是。19世纪末,日本提出了大东亚共荣圈,这个大亚细亚主义其实到今天仍然在发挥作用,中日韩自贸区了解一下。
鸦片战争之后,日本虽然进行了明治维新,但他们也看到了中国是怎么一步步沦为欧美列强的半殖民地的,也看到了亚洲邻国们(如越南、缅甸等等)是怎么彻底沦为殖民地的。深受儒家文化思想影响日本的有志之士们深怀恐惧,同时也充满了反抗精神,亡国灭种这四个字在没有核平衡的当时,可不是简单说说的。
但日本地狭人贫,体量太小,没有办法以自身对抗整个欧洲对黄种人的侵袭,所以他们深思熟虑后,认为日本可以当带头大哥,去影响和促进周边东亚国家的革命和发展,与这些国家形成同盟,共同对抗白人。毫无疑问,这其中中国是重中之重!只要中国发生变化,以中国对亚洲的影响力,其他国家的民族独立也就有了榜样。
在中国,首要的就是推翻满清的封建统治,建立起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政权,说实话,日本中很多人为实现这个目标是真正的抛头颅、洒热血、不计较任何回报的,其国策也向这个方向进行了重大倾斜。具体情况前面很多回答,我就不重复了。
中国包括孙中山在内的先贤们在当时也是因为有了日本的帮助,才能真正实现辛亥革命,否则,我们还会被满清多统治一段时间。
大东亚共荣,绝不是一句空话,虽然在抗战期间成了日本侵略的口号,但其本质对东亚人民,是有益的。就算今天已进入21世纪,世界话语权依然被西方把持,日韩还在被美国驻军,朝鲜还在被西方封锁,越南、老挝、缅甸依然还是贫穷落后,中国虽然已经取得了举世震惊的经济成就,但依然在各方面被西方社会隔离。
空了继续说,出去办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