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目前的汽车造型设计趋势为何会回到与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相似的「棱角分明」的样子? 第1页

  

user avatar   DesignerZh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写在最前: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涉及到艺术的东西很难分清高低或者好坏。因为对于艺术的评价都是主观的。比如我就不喜欢XX著名画家的画,Bite Me? 对于这个话题,盆友们求同存异吧……

另,如果要站外引用,请注明出处。

汽车的圆或者棱并不是过去和现在的问题。这就是一个基于科技水平审美循环

本人和其他答友的观点基本一致,就是螺旋上升。我一直没想到这么有总结性的词……

人的审美会疲劳。什么东西看时间长了都会变得平淡。

这点在服装领域体现的最明显。但是以前的东西稍加改动,又能给人一些新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复古。服装的样式也同样遵循这一规律。款式上说,现在的服装和七八年前的有一些联系,这就是审美的循环。 甚至再远一点,用现在的纺织技术去做一个80年代风格的衣服不会让人感觉老气,而是“复古风”。因为这包含了三四个审美的循环周期。复古是很高级的~

再比如,红色的衣服,大家小时候都有,后来呢?没人穿了,因为不流行了。但是前几年又火了一阵,红色的大衣、围巾、帽子……风靡全球,但是款式变得更现代。现在呢?又少了,因为红的又不流行了……

汽车类似。汽车造型上的进化不仅来自审美、艺术的发展,更有一个基础,就是科技。但汽车的限制条件远比服装多得多。汽车是工业产品,涉及到金属、橡胶、纺织、电子等等方面,这都是科技的成果。在科技允许的范围下,汽车可以有造型,这时候才有审美啊,流行啊,这些东西的事儿。没有科技作为支撑,一切都是浮云。

先给一个最牛的参考图片:

Mercedes-Benz S-Class:方-圆-方-圆-方

车身从手工敲出来到冲压机床;科学上,从对空气动力学的一无所知到今天国际一线厂商都能保证的0.3 Cd值。

最早的汽车是方的。就像一个盒子。

上面这是1913年Ford Model T。就是一个盒子嘛。一百年过去了,为啥现在又方了呢?我们再看哈。

Mercedes 540K,上世纪30年代的车,基本当时能做圆的都圆了。

在专业领域影响非常大的还有下面这个

30年代的Chrysler Airflow。当时空气动力学已经开始起步,人们意识到圆润的车身可以降低风阻,于是当时的车都开始变圆。比这个更著名的例子就是1938年的大众甲壳虫。

到50、60年代的时候,空气动力学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很多车型开始应用流线型造型。太夸张的例子我就不举了。这里举一个不能更赞的车。

经典车型,Mercedes-Benz 300SL。 300SL的设计初衷是一台赛车。在300SL的车体开发阶段,工程师们的首要目标就是将空气阻力减到最低程度,而最终结果便是几乎没有丝毫装饰成分的流线造型。

到这个阶段,汽车造型尤其是高端性能车型基本都是被空气动力学统治的。很多堪称经典的车型也都是继承了这个阶段的造型语言。最有代表性的是Porsche 911和MINI COOPER。

而在豪华轿车领域,则开始了大一统的船型时代。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劳斯莱斯。

到了70年代,汽车开始变方,又开始盒子一样。大学课程讲过这个变化的原因,如果没记错的话,这是受“先锋派”的影响。

BMW 3 Series E21 1975。

同时在空气动力学方面,这时候已经有了局部优化,即使做得很方,风阻也不会很大。而这种比较平的面也更便于当时的冲压机床加工。

而且汽车外观也在变得繁复,保险杠,车身饰条,镀铬的零件……

这种造型语言一直延续到题主说的90年代。更准确的说是中后期。

这之后流行语言也开始发生了变化。这点在建筑上也发生了同样的变化。

对比金茂大厦和环球金融中心。从直线的语言过渡到了弧面的语言;从繁复过渡到简洁。而弧面和平面,繁复和简洁从来都是在循环的。

1997 Audi A6 C5。作为第一款豪华官车,C5这代的A6真可谓影响了中国一代人……

1995 Volkswagen Passat B5 帕萨特B5在2000由上海大众引进国产。当时帕萨特0.28的风阻系数轰动整个业界。

圆并不都能带来优秀的空气动力学特性。比如刚才提到的奥迪A6那个圆尾巴就会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从那之后,几乎所有的车车尾都会翘起来一点,哪怕仅仅能看出一丁点儿趋势。这就是科技导向的作用。

2000年过后,在宝马的带动下,大部分轿车都开始强调腰线,并作为品牌语言的关键。这时该体现冲压工艺的重要性了。宝马拥有世界领先的冲压工艺。本人大二的时候学校组织在一家豪华车修理厂进行参观。那里的师傅有提到,宝马做的钣金质量比同级别的车都要好。看一下以下两个:

2007 Mercedes-Benz C Class W204

2005 BMW 3 Series E90

直观对比腰线的锋利程度和曲面的饱满程度,显然宝马的要更锋利,更饱满。当然,这也跟品牌设计语言有关。不过有一点我确信,没有设计师会嫌腰线太锋利。


在一百多年历史积淀后,汽车的车身制造工艺和空气动力学研究成果已经允许设计师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至于是圆的还是有棱角的,到这个阶段可以说,随意。目前的车都变得有棱角是因为大家的冲压工艺都不错了,而人们的审美也恰好达到了审美循环周期中的“方”。

而今天的棱角和过去方方正正的感觉又有区别。

单纯从设计角度讲,今天的棱角是人们的审美经过了十来年圆语言的“优化”过后重新设计出来的,是一种更高级的结合。如今的棱角都附着在饱满的曲面上,这些棱角都带有曲率变化。这和在平的车身表面上做个楞完全不是一个感觉。

再结合科技角度讲,今天距离90年代已经将近20年,这段时间的科技进步是翻天覆地的。而今天对过去造型语言的演绎必将建立在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基础上,产生的结果也必然更高级。

另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常用的手机界面。在绿屏液晶时代,手机上的图标就是一个符号,就像甲骨文一样。


注意看最右边手机上短信的图标。就是简单的符号。


再看进入彩屏时代后,那时候起初图标都是平的,想象一下当年的山寨机……就是彩色的符号。设计进化,图标更立体,更逼真了,就像上面的一样。这是拟物化的设计。这种设计一直持续到ios6时代。

然后呢,进入了win8和ios7引领的扁平化时代。

再看这时的图标,又是符号了。但得意于屏幕效果的巨大提升,现在的符号更精致,考究。

Google在Android 5.0又提出了Material Design的概念,融合了扁平化和拟物设计的新感觉,这就是所谓螺旋上升。

这一切还是以科技为基础。假如屏幕没有从绿、蓝、黄屏到65536色再到1600万色再到开始强调百分之多少色域的IPS、SLCD、SAP屏;也没有数字液晶屏到单色颗粒屏,到2英寸不到的彩屏再到2K分辨率甚至更高显示屏的进化,那么这种设计的进化也根本不可能存在。



补充一下个人对所谓“审美周期”的说法。引用其他答友的话,就是螺旋式的上升。

个人认为,这个审美的周期可以比作正弦函数。比如繁复在波峰,简洁在波谷。汽车、建筑的棱角和圆润等也可以如此比喻。

从高尔夫说起吧。

Volkswagen Golf是A级车的标杆作品。定位低端,造型也比较简单,没那么多装饰。

到了第5代的时候,大众开始推行风靡一时的U型前脸。当时奥迪的大嘴和大众的U型前脸被国内各大山寨厂竞相模仿……这种镀铬的U型格栅给人的感觉就比较华丽了。U型格栅的最后一个车型就是CC,私以为这是最美最优雅的大众没有之一。后来德·席尔瓦执掌大众设计团队:

大众在6代高尔夫重新回归简洁的风格,而且取得了销量的跃升。

另,几乎所有的汽车企业都有一种复刻情节。因为那些车型几十年前曾经非常受欢迎。而几十年前的东西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就是新的!因为几乎没有接触过!

假如我们现在的审美处于正弦函数的波峰,那么很久以前同样处于波峰的造型只要经过好的演绎就又会受欢迎。

Mercedes SLS AMG&300SL

当年300SL的消费者今天恐怕已经80往上了。而大部分SLS的消费者已经是孙子辈的了。50年代的东西对于二三十岁的人来说就是陌生而新鲜的。

由于有这个点,所以把那时候的特征拿过来,用现代的手法加以演绎,再加上几十年科技发展的成果,这就是复刻的样子。

对比上面两辆车,最明显的就是鸥翼门。看截面:SLS的曲线更舒展,更饱满,也相对更加符合现在人们的审美趋向。

另外很明显的就是车上这几个大孔洞,进气格栅和侧面的鲨鱼腮。由于设计走向细致化,奔驰的前格栅轮廓经过了一代又一代的优化,更加规则,挺拔。而车身制造工艺的提升,这三个大“洞”从一个平平的孔变成了富有纵深变化更加有立体感的“洞”。

再看BMW的2008年M1 Hommage ,同样用现代的手法重新演绎了经典车型的特征。

最后,本文中的图都来源网络,绝大部分都是官图。不过还是感谢各大汽车网站。

PS,答了一个和这个问题相关的问题,但貌似那个问题关注度很低。

传送门:

为何「溜背」型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出现到近几年才开始流行? - 知乎用户的回答

赞不赞的无所谓。还是分享。




  

相关话题

  下图里的那些引擎盖的设计是故意为之还是出于制造工艺的考虑不得已而为之? 
  某些国内主机厂造型部目前存在的问题? 
  如何提高汽车造型设计能力? 
  汽车造型走到头了吗? 
  有哪些惊艳到你的汽车设计? 
  汽车设计师如何看待中国的汽车设计? 
  汽车设计为什么没有出现极简主义 ? 
  汽车厂的造型设计部门主要承担哪些工作,有些工作可否分包给供应商? 
  从汽车设计角度,「豪华感」是如何营造的? 
  汽车造型走到头了吗? 

前一个讨论
一辆汽车从草图到最终产品的过程中,设计师都需要做哪些工作?
下一个讨论
汽车设计师如何看待中国的汽车设计?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