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明末明朝为什么不放弃辽东,退守山海关? 第1页

     

user avatar   lu2-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天启年的时候王在晋等人是有守山海关的建议的,但是天启错误相信了孙承宗的战略修宁远。到天启七年的时候皇帝好象发现了问题,然后就落水了。

到崇祯年被袁崇焕一通神操作,辽西军阀完全失控。这个时候山海关都在辽西军阀手里,敢撤辽饷的话他们真的敢造反。

而且每年几百万两的辽饷,朝廷上的大佬、办事的官僚们都少不了分润,他们也不会赞同的。

毕竟名义上丢掉了辽西走廊,清流们玩命弹劾“失土”就可以了。


user avatar   frost1990.net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王在晋:“臣尝谓必有复全辽之力量,而后可复广宁,必有灭奴之力量,而后可复全辽。不然启无巳之争,遗不了之局,而竭难继之供,不可不虑”。

孙承宗:“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

最后结果是孙承宗打发王在晋回南京养老。


user avatar   li-xiang-hui-7-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现实中考虑,放弃关外防线是十足脑残行为。凡是认为放弃宁锦防线,干脆退守山海关的人,我就一个评价:脑残,键盘军事家和历史发明家!!!


为什么?现实中打仗不是玩游戏!!!

游戏里都是兵,兵力分散了处处挨打,那我就集中兵力死守某个关键关口或城池,不就容易打赢了??

滚粗!!那是游戏里的世界好吧!!

第一:撤军是门技术活。撤掉关外一切据点与军队,到山海关几百公里的路,脑残们确定会那么有序撤退吗?满清不会在后面追和乘火打劫?

明朝主动放弃既有的据点也不是没干过,前有李成梁放弃宽甸六堡,后有熊廷弼撤兵关内和高第撤军,其后果如何?撤军效果如何?

李成梁撤军:成梁献议移建孤山堡于张其哈剌佃,险山堡于宽佃,沿江新安四堡于长佃、长岭诸处,仍以孤山、险山二参将戍之,可拓地七八百里,益收耕牧之利。道昆上于朝,报可。自是生聚日繁,至六万四千余户。及三十四年,成梁以地孤悬难守,与督、抚蹇达、赵楫建议弃之,尽徙居民于内地。居民恋家室,则以大军驱迫之,死者狼籍。

熊廷弼撤军:廷弼曰:“嘻,已晚,惟护溃民入关可耳。”乃以己所将五千人授化贞为殿,尽焚积聚。二十六日,偕初命护溃民入关。化贞、出、嘉栋先后入,独邦佐自经死。得功率广宁叛将迎大清兵入广宁,化贞逃已两日矣。大清兵追逐化贞等二百里,不得食,乃还。报至,京师大震。

高第撤军:甫受事,即下檄马世龙,令撤锦右、宁前之兵,弃关外四百里。袁崇焕力争曰:“宁前道与宁前为存亡,撤宁前,我必不入,独卧孤城以当虏耳。”第不得已,止撤锦右兵,驱屯兵屯民入关,弃屯粮数十万石。死亡塞路,哭声震原野。

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只要有正常脑子就不会贸然撤军和放弃关外防线。

第二:养军队才是最花钱的。撤回来的关宁军,朝廷不是还得花钱养?光有山海关,没有得力的军队防守,也没啥卵用吧?朝廷一旦下令撤除关外防线,就意味着“辽人守辽土”战略破产。那以辽人为主的关宁军被莫名其妙断了恢复家乡故土的希望,他们的士气肯定会受打击,会不会在撤军途中哗变(朝廷有能制服哗变的关宁军的战斗力相当的军队吗?)?即使不哗变,朝廷要安抚,妥善安置关宁军,是不是还要花一大笔钱?(修缮山海关以及安抚费用,朝廷花钱搞不好比不撤军还要多)。关内军队能否与关宁军和谐相处也是个问题。(关宁军瞧不起关内的军队是渣渣。关内军队视撤回的关宁军为“丧家之犬”,发生火并都有可能,还能齐心协力守卫山海关?做梦吧)朝廷为了协调关内关外的军队之间关系,又要砸钱,尽量公平。(崇祯表示:键盘军事家是否希望我早点上吊?)

第三:放弃了关外防线,满清会笑死了。满清会比历史上更从容搞定朝鲜,搞定蒙古。然后两路夹击,你山海关腹背受敌,那就好看了。

第四:历史证明了,朝廷腐败,军队渣渣,躲哪都没用。南明倒是以长江天堑为超级防线。满清又是北方人,南明还真做梦像东吴那样力挫曹操般打败满清南下。可是事实如何?我就不用多讲了吧?

第五:和键盘军事家想法一样真这样干的,倒真有一个,蒋光头是也!放弃东北,退出华北!最后退到首都被日本人屠城!


user avatar   qiu-yuan-89-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1619年萨尔浒之战开始,明朝在明清战争中就不断的打败仗和丧失土地。

但明朝官方的姿态是“寸土必保,失地必复”——不能不战就主动放弃自家领土,失陷的故土必须收复。从1621年辽沈之战后,“收复辽东”就是明朝天启、崇祯两朝的既定目标。甭管明朝有没有这个实力、财力和军力,这个目标是不能更改的。

1621年辽沈之战,在随后任命熊廷弼为经略和王化贞为巡抚的不到一年里,明朝是以广宁—辽西走廊为关外基地,拟定收复辽东的打算(再加上熊等主张的登莱、天津的水师从辽东半岛配合)。不料因熊、王二人“经抚不和”,广宁在次年春也陷落,明朝关外防线进一步退到山海关—辽西走廊。在孙承宗、袁崇焕经营时期,目标同样是辽西走廊作为预备日后“收复辽东”。

“收复辽东”不是熊、王、孙、袁等这些前线指挥将领个人的主张,而是明朝中央君臣一致的目标,没有谁敢轻易提出放弃辽东的念头。

从国家战略角度去看,明朝经营辽西走廊,是让“收复辽东”这个既定目标还在运作,哪怕只是装样子,也得正经八百的装下去。

如果明朝彻底放弃辽西走廊,直接退守山海关,首先没做到“寸土必保”,这是主动弃土的大罪;其次“失地必复”也做不到,分明是对天下人宣布:关外我不要了,辽东沦陷故地不打算收复了。


user avatar   yi-zhi-jie-n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于最先抗击后金的根据地,未守先弃只会更加被动,辽东被后金占据,然后山海关一旦突破,完的更早,省钱也不是这么省的,你就没看见明末北京保卫战的被动吗?袁嘟嘟都差点救不了。


user avatar   wo-shi-da-pang-xie-9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辽东半岛从南到北被千山山脉分割,靠关内的一带是海边的沼泽地,如果不在千山山脉建立堡垒群,给后金如鲠在喉的打击,反而退缩到山海关一线,虽然省钱精简人数,但也更难与后金军较量。

右边是千山山脉,竖着截断了整个辽东,度过山脉后是水系纵横的沼泽地,在往西的锦州、葫芦岛、建昌等地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并且地形比较平缓。如果清兵全部占领辽东,与明朝隔山海关对峙,京师的守军基本上就可以枕戈达旦,不用睡觉了。

辽东人口在天启年间的战乱向关内大规模迁移,根据明史的说法多达上百万人。崇祯初年清军攻旅顺,从水陆逃难到登莱的辽人也有十余万人。

这些人口心向明朝,反对后金的统治,是优良的士兵来源,比如毛文龙就是在兵败后经过朝鲜的援助,吸取辽东难民在海岛上扎根形成了武装集团。

后金攻打辽东的一系列战争中,大批量的汉人逃亡关内,寻求庇护,后金为了弥补工农业劳动力缺口,不得不多次进入关内掳掠生人。孙承宗等人在辽东建立的一系列堡垒,比如宁远,就通过煮盐、海运、采煤等产业扎稳脚跟,“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

这样的局面作为明朝皇帝,放弃辽东,放弃数十万子民,拱手将城池、器械、人民全部让给清朝,固然可以说是壮士断腕,但更像资敌。如果一城一池的拉锯战,明朝受不了,清朝更受不了,有人说关外军队时明朝的出血口子,但放弃了关外,大同、密云等重镇不就成了新的出血口了么?

辽东军将制度到后期发展为兵将结合,放权养兵的态度,等于说你在辽东爱干嘛干嘛,地给你,子女财产都给你,你当土皇帝都可以,只要帮我守土就好。从明成祖在辽东总兵改制到正统年间收权,大抵的思路都是如此,后期天启、崇祯用督抚架空总兵,但总兵仍然有相当大的军事经济自主权力,放弃辽东,这些人你也要放弃么?把他们带入关内,他们就会把边境重镇继续变成辽东那样的地方。

当然后来明朝也真的遂题主的意思放弃了辽东,结局就是满汉八旗十几万军队扑入山海关。

明代朝廷的思路有问题,朝廷斗争导致朝令夕改,不能彻底贯彻一种作战方案,放弃辽东和放弃北京是一个级别的计划案。这个朝代已经完全腐化了,辽东什么样,关内就什么样,他无论如何都要对后金布防,布防就要起码十几万士兵,腐朽了的、高度兼并高度瘫痪的明朝财政系统养不起这十几万士兵,无论是在辽东,还是在山海关。失去了辽东的纵深防御和群山沼泽,到山海关只能是更被打的更疼。

辽东这个突出部是扳手腕的地方,你不在这里扳,就要在其他地方扳,挪个地方就能扳的过时不可能的事情。

(网上对这段历史有各种说法,野史地摊充斥,数据真假难辨,所以关评论了。)


user avatar   chc3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深圳房价的天花板不是一个价格,而是一种状态。

什么时候,中国的发展基本到位不动了,深圳城市到极限了,大家不愿意来深圳了……那个时候,自然房子就到头了……否则,全中国的财富、人才、资源向着一个小地方集中,就是房子都是空的,也不可能便宜下来……


user avatar   huan-shi-l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只是打个前站,标志着满清正统化已经正式进驻历史教育。

对满清皇帝的美化和对汉人王朝的诋毁将不断出现在历史课本中。


user avatar   yxds-9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按同样标准来看,刘备进军汉中的时候,诸葛亮挥军北伐的时候,曹魏为何不弃甲倒戈,以礼来降?按同样标准,这岂非也是阻碍统一?姓曹的及早投降,同样不是对魏蜀两国人民有利?
至少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国家统一是有利于人民的行为,这没错,但何以见得一定要统一在曹丞相手里?刘备有仁君之名,诸葛亮有贤相之称,是姓刘的当皇帝对人民有利,还是姓曹的当皇帝对人民有利?这恐怕还是个问题呢。
所以还是范文澜说的对:


魏汉间战争是统治阶级内部两个集团争夺全国统治权的战争。曹操集团与刘备集团有同等的权利来争夺这个统治权,问题不在谁应该统治而在谁有力量能统治,战争说明双方都没有统一全国的力量。
曹操曹丕治魏革去了一些东汉的恶政,诸葛亮治汉也革去了一些东汉的恶政,事实说明魏汉比起东汉来,政治上都有一定的进步。古代史书有的扬魏抑汉,有的扬汉抑魏,大抵以谁应该统治即谁是正统的观点作论据,其实三国分立(主要是魏汉分立)是中国遭受十九年大破坏以后逐渐恢复统一的一个准备阶段,三国的统治者在国内所进行的某些措施,客观上都起着有益的作用,所以它们的暂时存在都是合理的。


user avatar   wang-yang-42-21-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哪位老师给分析分析呢,我看资料看乱了。


     

相关话题

  历史上最残暴的事件有哪些? 
  「中国目前的经济水平是五年前的香港,十年前的美国」的说法正确吗? 
  如果有一个国家,人人无恶不作,那么这个国家会是什么情况? 
  美国印第安人生存现状如何? 
  如何评价林肯总统,他是否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他和华盛顿谁更能代表美国精神? 
  庞统给刘备提的上策可行性有多高?会对刘备集体有多大影响? 
  如何看待凉山州雷波县即将出台的《彝族习惯法》? 
  人类历史上的大事件中,有没有是因为撒狗粮,秀恩爱所产生的悲剧? 
  在水浒传中林冲休妻,是懦弱讨好高俅还是害怕妻子受到牵连呢? 要是你是林冲你会怎么办? 
  鸦片战争中一箱鸦片值多少钱?按大众平均量计算,够一个人吃多长时间? 

前一个讨论
如何正确看待史可法? 本人认为史可法死得固然壮烈,光荣了自己,却辜负了国家?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美国辛辛苦苦建了巴拿马运河,却治权部分给了巴拿马”这种说法?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