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果埃博拉病毒首先爆发在中国,中国人会被一波带走吗? 第1页

  

user avatar   ma-qian-z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会 ,就这个问题,我当面问过中国解放军传染病医院(302)的医务部主任和传染科主任——他们同时也是中国第一支埃博拉疫区救援队的成员。救援队从非洲回来,隔离结束的第一天就被我截住采访。上次这个采访稿摘到知乎,主要突出了军医在非洲的经历,估计很多读者忽略了背景描述。总之,埃博拉病毒是生物问题,埃博拉成为疫情是社会问题,而中国恰恰不具备它广泛传播的条件。

李进(解放军第302医院副院长兼医务部主任、解放军首批援塞医疗队队长、传染病防治专家)

记者:您在其他队员之前去了一趟塞拉利昂,带队出发前对这个国家有什么认识?

李进:这个国家有600万人口,面积有大概有两个海南省那么大,属热带季风气候。纯粹的农业国,2003年才结束内战,非常贫穷。首都弗里敦有100万人,既没有污水管道,也没有红绿灯,全国唯一的一条等级公路是我们中国援建的。


记者:塞拉利昂原本的医疗基础怎么样?

李进:那是个前英国殖民地,都会说英语,好医生有机会就要移民到欧美。所以塞国只有100多个医生,人均医生比例是咱们的几十分之一,还有不到2000个护士。


他们的硬件基础也比较差,和咱们历史上的水平相比,最多也就是六七十年代的水平,还得说是当时乡镇水平,当时我国城市医疗水平他们完全没法比。埃博拉疫情之所以这么厉害,不是因为病毒真的那么恐怖,而是与他们的整体医疗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差、国际援助不得力有很大关系。疫情发生后,当地的医务人员死了很多,剩下的也不敢接埃博拉病人,全靠外国援助。


记者:如果埃博拉疫情发生在中国,您觉得多久可以解决?

李进:这个埃博拉病毒现在被媒体渲染得很厉害,但放到咱们国家,我有把握在一两个月内能把它控制住。

为什么我敢于这么说呢。首先,咱们国家有非常成熟的传染病疫情防控体系;其次,咱们国家的政府组织力很强,说做就做;最后,咱们的老百姓对防疫有了解,服从管理,对传染病的概念有认识。

他们(西非)那边不行,老百姓对疫情没概念,连“害怕”这个基本要求都做不到,疫情最厉害的时候,满大街也都是人,再加上基本医疗条件缺乏,死亡率才那么高。

当地人有些风俗习惯加速了病毒传染,比如葬礼上要把尸体洗干净,亲朋好友都来抚摸甚至亲吻,埃博拉恰好就是接触传播的。只要正确的应对,埃博拉不是“沾上就死”的绝症。

咱们国家对传染病的重视程度可不是这个样子,我们队员从西非飞回来后,下飞机拍了张合影照后,走单独的通道进行检验检疫,然后用专车送到北京郊区一个地方进行隔离,根本不和外人接触,单间隔离了21天才出来。


记者:当地的基础设施怎么样?

李进:很差,首都弗里敦这么大的城市,连个下水管道都没有,污水横流,明沟排水。网络和电话还算通畅。每天都会停电,供水要让当地人运送净水,我们自己买了三个大水罐存储水。当地物流效率也很低,我们从国内刚出发不久,从北京寄出的物品,到我们回国之前几小时才送到。


记者:进出污染区的流程这么严格,塞方工作人员执行得怎么样?

李进:很麻烦,当地人的文化水平不是特别高,很多人连11件防护用品都分不清楚。

举个例子,塞国卫生部有个协调员,非常能干,是个干事非常有效率的人,就是不注重防护规定,脱防护服随便一拉,用污染过的手去摸脸,他怀着侥幸心理觉得没事,十天后他就死了。这种级别的卫生官员,防护意识还这么差。我们能做到和我们一道工作的塞方人员“零感染”,是很不容易的事。


记者:总结会的时候,有领导提到习主席指示“军队要走出去”,为将来的驻外行动做准备。这次我们会搜集当地的热带病资料吗?

李进:我们带了病例资料回来,将来会出一本关于埃博拉的书。解放军这次不仅在塞拉利昂开设了医院,在利比里亚也派了解放军医疗队,他们都会带回资料。


孙捷(解放军第302医院政治部副主任、援塞医疗队教导员)


记者:塞拉利昂的贫穷落后能具体讲讲吗?

孙捷:我给你说个细节吧。我在首都弗里敦要买50双拖鞋,跑到一个很繁华的大市场,算是他们那里重要商业中心了,结果凑不够。我开始还想给女同志买点小尺码的女鞋,跑了十几个摊位,不论尺码才凑了45双。这些小摊连拖鞋都不敢多囤货,全指望卖了这些拖鞋再进货,小本经营到这份上,你说是有多穷。

说起落后,我去他们的电信部门,给30人每人办一张20美元的电话卡,结果窗口的营业员算不清我该给他多少美元。他回头叫同事一起算,5个人算了40分钟才达成一致意见。看来平时也没多少人买这么多电话卡。

当地人对疫情也没什么认识。我们国家闹“非典”的时候,大街小巷基本上很少有人活动,大家都自觉减少外出,而塞国民众还是照常生活,街上人流熙熙攘攘,看了都怕。


记者:你们在当地开展工作,当地政府配合情况如何?

孙捷:我们通过大使馆去联系塞国卫生部。塞拉利昂军方出面组织成立了一个疫情紧急协调中心,不过他们没有军医,所以还是要和卫生部门联系。

塞国全国总共就100多名医生,这个国家规定护士不能抽血,都让医生来抽血。埃博拉必须验血才能确诊,不抽血的护士就很难帮忙,我们去了以后还得重新培训当地的护士。塞国首都弗里敦地区只有6辆救护车,还坏了两辆。

水电供应倒是有,但是每天都会遇上停电,所以我们自己搞了发电机,用柴油发电,还自己购买了三个大水箱,与其靠他们不如靠自己。


秦恩强(解放军第302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一科主任、解放军首批援塞医疗队医疗组组长)


记者:您之前对非洲有什么了解?

秦恩强:去过好几次,对非洲本身已经没什么心理压力。2009年去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做抗疟疾援助。后来跟着和平方舟号又跑了一趟东非,到过吉布提、肯尼亚、塞舌尔等。西非虽然没去过,但多少有个概念性印象。非洲的确很穷,但各个地方之间差异很大,坦桑尼亚大家知道相对好一些,马达加斯加条件比较差。

了解当地情况后,非洲就没那么可怕。我自己在那边负责过抗疟疾工作。一般去非洲,很多人都会吃抗疟疾药,我就不主张乱吃。因为我自己搞这个,知道青蒿素类抗疟疾药的半衰期很短的,早吃了也没用。你知道疟疾怎么感染吗?蚊子叮咬之后,疟原虫要先进入肝,胀大破裂了才会进入血液,到这时候吃药才有用。之前吃了也白吃,反而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只要你掌握规律,传染病这个东西没啥可怕的。当然,埃博拉是个新问题,媒体宣传的那么厉害,去之前我心里也有点空,不是特别有底气。


记者:您最初是怎么看待埃博拉的。

秦恩强:到达非洲之前我也看了一些资料,这个病有几个特征是它的“弱点”。首先,这个病虽然很容易死人,但在发病之前,在有明显症状之前不会传染。其次,它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不碰上去不会传染,空气途径目前认为不引起传播。所以只要防护工作到位,也不怕。

从病情来说,你看欧美也传染了不少,没死几个人,美国人运回去也治好了,没有传染。所以我当时推测,这个病死那么多人不止是病毒自己的问题,和西非当地的自然、社会条件也有关系。能改善这些条件,就能对付它。


记者:送来的早的话,应该怎么救他们?

秦恩强:我们对埃博拉患者的死因做了统计分析。实际上大多数死于并发症,死于严重的内环境紊乱,如严重的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很多患者发烧四五天才来,这些天没人敢碰他,也没人给他补液。送水,甚至没人给他吃的,等到医院的时候,各项体征已经都不行了,都不一定是埃博拉病毒直接致死。

所以我们针对他们这个特征,重点是补水。保证足够的食物供应。敢于接触病人,实际上已经解决了一半问题。有的时候他们病人自己不肯喝水,催着喝也不喝,我们就配一些中药汤给他们,实际上也是补水。他们喝了之后很感激,心理状态很好,跑过来谢谢我们。最严重的,我们还给他们输液。只要病情比较轻,到我们这里都能救过来。


记者:本地人对埃博拉是怎么看的?

秦恩强:当地很穷,人均寿命不到50岁,日常的卫生观念不是很强,平时用水冲一下就算保证防疫卫生了。不管怎么劝说,他们还是要按时去做礼拜,挤在一起。街上还是到处是人。对埃博拉不怎么害怕。

他们的病人也不太服从管理。根本不肯老实地在房间里等着治疗。院子里有棵芒果树,我们经常要到芒果树下面去查房,劝说他们回单间病房隔离,但效果不太好。


记者:之前也有很多国际组织和国家去援助,为什么解决不了问题?如果埃博拉在中国出现,会有什么后果?

秦恩强:这里我可以自信的说,欧美在对付重大疫情方面不如我们有经验,我们国家有一整套对付严重的暴发传染病的机制,这一点他们也没法和我们比。塞拉利昂绝大多数人的物质条件比我们六七十年代还差,虽然有很多国家给予援助,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才导致疫情发展成这个结果。如果发生在我们国内,最多也就是点状发生和有限传播,疫情很快就能控制,也不会有很多人死亡。

之前的媒体宣传,有点把埃博拉给妖魔化了。媒体也喜欢听西方医生说这种话题,渲染恐怖气氛,结果直接影响了埃博拉的治疗。比如说,出于对医务人员的保护不许给埃博拉病人输液的标准,可很多埃博拉病人有脱水,不给他们输液,许多人就这么死了,再变成新的传染源。

实际上呢,是他们自己不严格遵守防护规范,所以容易感染,于是制定了过于严厉的规则,在耽误病人的同时把自己也搭进去了。耽误的病人多,他们自己又继续恐慌,成了个恶性循环。这就是大家说起埃博拉就觉得是不治之症的原因。


李志伟(解放军302医院肝胆外科主任、援非医疗队外科负责人、医院改建现场指挥)


记者:您去之前对埃博拉是怎么看的?

李志伟:埃博拉的传染途径到现在还不明确。虽然国内还没有过埃博拉病例,但我们去之前经过充分的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查阅文献资料,研究数据,我观察到埃博拉的扩散并不快,呼吸道感染的可能性不大;传染方式也不是成群传染,判定一般也不通过消化道传染。总的来说,只要不直接接触患者和体液,感染风险就不会太大。

基于这个认识,我们到了驻地就动手改造医院,尽管不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传染,但我们还是按照最严重的情况考虑,兼顾预防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病的要求改建医院。那里本来有一个小型综合医院,现在我们要建一所初步符合收治各类烈性传染病的专科医院。


记者:当地人员不规范操作,这是不是很大的隐患?

李志伟:对,不能说到了清洁区,就掉以轻心。我们的另一个深深的体会,或者说是亮点,或者说是原则是:清洁区消毒比污染区还要重要。因为在污染区大家都穿着严密防护服,只要操作正确就不会有问题。但是到了清洁区,所有人都混在一起,不分中方、塞方,都只穿着普通的便装,免不了近距离接触乃至身体接触。如果有一个人。一个角落感染,后果都完全不可控。所以我们每天都要对清洁区进行反复消毒,控制人员出入,持有证件才能进来,进来之前先查体温。这才做到了塞方人员0感染。

塞方人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下班后不走,聚在办公区聊天。因为我们这里免费提供食品,为了这顿饭他们也不愿意回家。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规定不上班的不能来医院,不到上班时间的也不能早来,下了班的及时走人,工作期间不能扎堆聊天等,尽可能减少无关人员进入工作区,大大减少了互相污染的机会。

我们总结的这两个原则:脱防护服比穿防护服还重要,清洁区消毒比污染区还要重要。各国来参观的都赞赏,表示要学习。当然学习归学习,能不能做到是另外一回事。


记者:我们还提出过其他的标准吗?

李志伟:有。原来塞拉利昂的埃博拉疑似病人,被确诊后要在医院留观6天才出院。这实际上是一个完全不考虑实际情况的标准。经我们结合实际情况考虑后,改为3天。现在美国CDC和WHO都接受了我们的标准,在整个塞拉利昂推广。

为什么要修改这个标准呢。因为病人很难管理,交叉感染的概率太高了。我们的医院算是硬件条件比较好的,还是管不住病人往一块凑。病人们不肯老老实实住在病房,从监控里看,他们经常半裸。甚至裸体到处游荡,哪里凉快就在哪里睡,我们查房经常要跑到大树下面。有的时候病人忽然就会少了一个,哪里也找不到,查监控也找不到,然后第二天就冒出来了。还有一次,病人莫名其妙多了一个,那么高的墙,不开门,也不知道怎么就多了,然后这个人过几天又莫名其妙出去了,我们都怀疑自己数错了。后来才知道,一个小伙子翻墙进来看他的弟弟,然后又翻墙出去了。


记者:秦大夫说,如果早点按照中国这套治疗方法,很多人不会死。您怎么看?

李志伟:的确,许多病人实际上不是出血而死,主要是并发症衰竭而死。之前的治疗方法不注意防护,不注意支持治疗,不注意给病人补水、补充营养,我们纠正了这些问题,效果明显。所以,我们还提出一个观点,就是:支持治疗比药物治疗更重要。其后,我们才看到最新最权威的文献也这么说。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todayuuk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同意高票回答的结论。

但是,想讲日本人的起源,只看日本是不行的,本回答希望把视野放到广阔的东亚,把韩国人的起源,日本人与炎黄部落的关系等一并讲明。

历史隐藏在层层谜团中,谁都不能得出百分之百正确的结论,如有错误,欢迎指出。

结论先奉上

35%祖先为矮黑人

35%祖先为生活在中国东北的扶余部落(原本为炎帝部落的一支)

20%祖先为典型华夏汉人

以下是全文目录

(1)东亚的杀戮与征服

(2)伟大的东北大地

(3)日本的起源


(1)东亚的杀戮与征服

研究人种起源与变迁最准确的是Y染色体检测,有一个段子,表白时男生对女生说,我有一条祖传的染色体想送给你。这条染色体,就是男性独有的Y染色体。Y染色体只传男,突变少,易检测,而父系又代表着权利与支配,因此Y染色体检测祖先受到人们的认可。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基本完成,人类历史的大幕被揭开,人种的变迁呈现在人们眼前。

全部人类起源自非洲,10万年前,最古老的一支矮黑人,其基因标记为D,走出了非洲,最早在5万年前,就到达了亚洲,他们广泛分布在东南亚,过着采集与渔猎的悠闲生活。

纯种矮黑人长这样

但不久后,与其差不多同时期走出非洲的棕色人种C,也到达了亚洲,C立刻开始了对D的杀戮与征服,D或被同化,或被驱逐到亚洲的各个犄角旮旯,现在东亚D基因只集中存在于日本(35%),西藏(40%)。

C集团也并没能统治亚洲多久,3万年前,黄白种人的祖先走出非洲,一支向北,成为白种人,一支向东进入亚洲,他们就是华夏汉人的祖先—O集团。O集团具有良好的技术与文明,C与D根本不是其对手,O集团旗下的O1、O2,迅速占领了中原最肥沃的土地,开始农业耕作,人口爆炸增长,建立了灿烂的文化,而C集团则被驱赶到了北部,成为了蒙古,女真等族的祖先,值得一提的是,韩国也存在大量的C,这些C也构成了韩国本土文化的基础。

5000年前左右,生活在藏羌的另一个O集团—O3,大举东进,一举征服与同化了在中原进行农耕的兄弟集团O1,O2,占领中原,成为了现在汉族的主流。现今的河北,山东等都为O3的天下,O1则被赶到了中国南方,O2现在只集中存在于东北的满族和日本韩国等。这一时期中国已有了记载,皇帝炎帝战蚩尤、周武王伐纣等,是不是就在说的这一段历史呢?

至此,现代亚洲的雏形就已经显现,各个民族的构成也清晰起来,汉族的血缘最统一,70%以上的O基因,其中03占50%以上,可以说我们不仅是文化上的民族,还是地地道道血缘上的民族。日本人除了55%的O之外,还有35%的D,这也构成了大和民族的独特之处,韩国除了大量的O也有2成C,文化独树一帜也有相应的基础。蒙古有高达5成的C,并把其C基因传到了欧洲各地,足见蒙古帝国的伟大。值得一提的是,蒙古王氏基因C3(蒙古人20%),和日本本土基因D2(日本人35%),在汉族中完全没有出现,看来汉族对于侵略者的抵抗很彻底,而蒙古和日本,却各有20%的O3存在,汉民族强大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东亚各个民族的兴衰史,其实就是一部基因的兴衰史,基因战争远没有结束,以后的进程值得期待。

(2)伟大的东北大地

作为土生土长的吉林人,读书时,课本里全都是中原王朝的兴衰史,我对于东北大地的历史完全没有了解。

最近在翻阅了各种资料后,我不禁感到,原来这片土地这么牛○

东北大地上主要生存着三族人

东胡—蒙古的祖先

肃慎—女真,满族的祖先

夫余—创立高句丽,后被灭国,语言消失。其中,东胡,肃慎,结合我们之前的基因分析,都是被O集团赶到北部的C集团,游牧为生。而夫余不同,是O集团的一支,地地道道的农耕民族,其基因极有可能是现今已不存在与汉族O2b

在这里援引李德山老师对于扶余历史的研究。

夫→番

余→徐

番国,与徐国,合并称夫余国,而番国与徐国都来自于共通的祖先——炎帝部落,该部落本来农耕于中原(一说于江南),战败后北上,于东北最终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势力遍及辽宁吉林朝鲜半岛,而起源与炎帝一说,又恰恰可以解释其O2基因与农耕文明的来源。朝鲜半岛三国鼎力时,百济与高句丽都为扶余后裔。而新罗则以韩国原住民C为主,文化与扶余不同。最终,新罗政权统一韩国,虽然他们后来建立了高丽王朝,但其本身与高丽没有任何关系,他们的新罗语言也成为了主流,也就是现今韩语的前身。扶余最终灭亡,但扶余的血统O2b,还大量留存在韩国(35%),中国满族(20%),日本(35%)。

(3)日本人的起源

讲到这里,大家也基本推测出日本人的起源了吧。

日本人的基因检测结果如下

35%D 矮黑人。

35%O2b ,汉民族基因O的兄弟,只大量存在日本,韩国,满族(满族是O2还是O2b目前还没有确切资料),上课追溯到炎帝部落。

20%O3 典型的汉民族基因。

其它还有一些棕色人种的C,不过和蒙古人的C也不相同

D与O3的来源已经不必说,但是O2b的来源是否是扶余还存在很多争论。

对此,语言上的分析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语言种类上看,学者白桂思的研究指出,与日语最相近的语言就是古高句丽语,这是O2b旗下的扶余人的语言,也就是说,扶余人的语言在韩国被C集团的韩语取代,而在日本却被保存了下来,这正好解释了日语与韩语的不同之处,也佐证了基因研究的结果。


可以看到,他们的外貌有非常大的区别,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O系与D系基因的区别。

一直以来,日本都是绳文人的天下,弥生时代,来自朝鲜半岛的O2b与O3登陆日本九州,他们带着先进的农耕技术与文化,不断同化与驱逐着D集团,现在也能看到这种趋势,九州地区O较多,古代权力中心关西的O也比较多,北海道与冲绳则D比较多。

最后上一张平成天皇的照片,典型的弥生脸


天皇家是哪里来的?

大家猜猜看

是O3还是O2b呢?


参考:

图片百度百科

数据分子人类学论坛

复旦大学有很多相关研究,感兴趣的可以去围观


其他答案

日语有没有类似英语中词根的东西帮助记单词? - 张铭的回答 - 知乎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 7 人上门追讨尾款,在食堂吃 4 个菜被老板收 7 万元? 
  因买炒粉,女子街头遭未婚夫殴打并被要求返还 13 万元彩礼,如何评价此事? 
  中医医生不建议我吃冰,我有没有必要戒掉冰淇淋? 
  「感冒和普通流感一般七天可自愈」是否可信? 
  为什么结婚会提高男性的平均寿命,却对女性影响很小? 
  为什么大学一开学会有很多家长送孩子去学校? 
  现在的社会里,“杀手”这个职业真的还存在吗? 
  为什么我越长大,民族主义感情越淡薄? 
  是什么让你觉得中医真的没用? 
  为什么有些人做什么都能做好,有些人却什么都做不好? 

前一个讨论
你都见过什么样的文科盲?
下一个讨论
是否越发达的地方女性结婚越晚、或选择独身的越多?为什么?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