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就是一坨有机物加点水?
什么言论?不就一根口条在上下颌间不停翻飞好像秦淮河畔刷马桶式的词不达意胡搅和?
什么领导,不就太师椅上放一个指手画脚,四体不勤,好逸恶劳的中年人?
什么美女?不就五官在颅骨之上按照一定比例随机一分布?
什么华为?不就一朵菊花印在一把电子元器件上号称国货割韭菜?
什么莫言?不就一个大腹小眼,秃顶恶趣,只写丰乳,不离肥臀,还有青蛙的山东高密油腻大叔?
什么李安,不就一个文艺电影看不懂,大受震撼动不得的台湾高考落榜生?
什么新冠?不就一呼吸道传染高温发烧干咳致死率2-3个百分点的大感冒?
什么小管家?不就一帮拿着小学生守则和敏感字词典,到处删帖封口的月薪3000实习生?
什么破提问?不就一脑残弱智,语不惊人死不休,胡同口里争雌雄的文盲大爷口嗨自慰,哗众取宠倭瓜屁?
反对这种离谱的观点。
我认为大饼铺肉比披萨好吃,放块鱼在米饭上也比寿司好吃
好了,你们可以打我了
不开心是当然的,因为没有收到尊重。这种话让人不爽是语气问题,带有强烈的负面情绪,有谁喜欢的东西被人鄙视还能开心的起来。同样,换个语气就不一样了“披萨跟我们的大饼好像”,这就是中立的语气,同样的含义,就不会有太大矛盾了。楼上那么多人轻易否定别人的价值观,随意下一些武断的评价,真的好吗?
披萨和大饼谁好,恐怕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喜欢不喜欢也多半有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但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披萨的流行是一个事实,大饼不流行也是一个事实。同样跟中国大饼很像的也有印度的馕,墨西哥的塔可之类,而且我相信世界各地都有些本地特色的饼。为什么披萨最终在世界范围流行的更广泛?
一方面应该是西方社会近代比较强势,推进了文化的普及。另一方面我觉得应该是披萨的做法简单,食材搭配灵活,不管你想吃肉吃菜吃虾,想吃什么加什么。从最简单普通的到比较贵一些的都可以选择,受众当然会更广。大饼恐怕就单一多了,可供发挥的余地也不如披萨。
寿司是另一个问题,相比较披萨而言,寿司的定位应该更高一些。或者说,日本菜在世界范围内总体定位就是比较高的,一般大家都默认日本菜可能会比较贵。这背后的原因也值得我们去探讨研究,而不是直接加以臆断否定。日本菜在世界上的定位高,接受程度高是一个事实,并不是谁的个人意志能够扭曲的。我认为,这种饮食的流行和推广,甚至在电子,科技,各个方面日本的强大都是有其原因的:根本恐怕还是在于“匠心”。
看看大家对于披萨寿司的态度,大体就能看出来中国社会对“匠”的态度了。所谓匠心,大体就是对凡事精益求精,深入挖掘技艺的内涵,兼续包容,不断思考,从一切细节开始改进技艺的态度。
不管是大饼,披萨,寿司,或者是一块手表,一个手机,一个设计的图标,一套仪器设备,只浮于表面,说几句不痛不痒,聊以自慰的话,实在不是为人处事,致富强国的态度。
吃个饭还能吃出优越感?还想吃出优越感?
披萨不 是个大饼铺点肉、水果、奶油? 寿司不 是放块鱼在米饭上?
胡说!毫无品味!没有常识!
披萨怎么会是大饼铺肉!
那是打卤馕!长这么大怎么连大饼和馕都分不清呢?
题主朋友:纽约不就是新乡吗?
题主:我少读书,你不要骗我,纽约怎么能是新乡呢?大家给我评评理。
你要再往这块大饼上放块菠萝,你就会收获意大利人民的暴打。
你把啥食物高度归纳一下,都可以总结出这些类似的说法。
你松鼠鱼就是一条鱼炸一下淋汁吃,跟炸鱼薯条有什么区别是吧;你北京烤鸭就是把鸭子挂着烤,和美国人把火鸡躺着烤有什么区别是吧;你广东肠粉就是将面粉糊换成米粉糊,本质上和pancake,可丽饼有什么区别是吧。这种东西再极致一点说,不就是一点吃的,原始人也吃米也吃面也吃肉,和今天人有什么区别是吧。
人也是一个脑袋,猪也是一个脑袋……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
今天不是愚人节,但胜似愚人节。
因为就在刚刚——戴森,发布了一款耳机。
这款耳机,是「头戴式耳机 + 空气净化器」的结合。
不仅支持主动降噪,解决噪音污染;还支持空气净化,解决空气污染。
一箭双雕。
你没看错,戴森首款「空气净化耳机」真来了——
这款耳机名为「Dyson Zone」。
初看上去,它的造型充满金属感,就像耳机和口罩的结合体。
主角刚从 2032 年的空气污染重灾区穿越回来,告诉我们音乐和新鲜空气可以一起进入大脑。
戴在头上的空气净化器——第一次觉得戴森能有一个产品和它的名字如此契合。
戴森在这款耳机上提出了「移动净化」的概念。
也就是说,让你不仅在家,走进各个城市的雾霾里也能呼吸到新鲜空气。
Dyson Zone 这里用到了两种净化系统。
首先是移动净化技术。
两侧的耳机腔体内,塞入了「双重净化系统」,内含马达,可以主动吸入外界空气,接着过滤污染和有害气体。
戴森研发出了一种「静电式过滤媒介」。
它能够主动吸引空气中的灰尘和颗粒物。
这样就能把摩托车头套一样的大滤网,变成小尺寸、纤细的滤网,放进耳罩里。
经由过滤之后,外界空气就会传递到前面的面罩里。
然后,就是创新呼吸气流技术。
戴森新创了一种无接触式的面罩。
空气将从耳机两侧进入口鼻中间,然后再从中间呼出,持续输送洁净的气流,整个过程都是无接触的。
等于直接在你的嘴部打造一个洁净空气的呼吸区。
耳机造型都来了,不能放歌说不过去了。
戴森把移动净化的概念,和声学系统结合,然后 Dyson Zone 就变成了一个能空气净化的耳机了。
这个耳机的耳罩能够完全包裹耳朵,还搭载了主动降噪技术,外部能捕捉外界噪音。
同时,内部配备了一种算法,在噪音接近耳机时进行降噪。
为了保持好的音频质量,戴森还设计了很大的音腔,扬声器驱动器,以及配合宽音域的频率响应。
但具体听感如何,等爱范儿后续来评测吧。
戴森没做过耳机,但空气净化戴森可是老行家了。
一直以来,戴森每一件产品都在持续创新和颠覆,产品也非常多元,比如无叶无噪音的吹风机、不伤发的卷发棒、能用一辈子的自然光照明灯……
但戴森的核心技术,依然是空气净化。
从一开始的无线无尘袋吸尘器,到能加湿空气、净化空气、取暖和凉风的各类无叶电风扇。
这款空气净化耳机,戴森也表示是经过了 30 年的过滤技术积累,研发了 6 年,进行了 500 多个模型的迭代。
2016 年,戴森内部提出了「移动净化」的概念,接着就开始了全球城市的空气调研。
两年后,他们开始测试产品,发现将过滤网放在耳机内,能达到最好的空间净化效果。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耳机要和口罩连在一起。
2019 年开始,产品开始根据不同人脸设计不同模型,继续打造产品内部零件的适用性,还有净化技术和降噪技术的融合。
毕竟将一大堆复杂的净化系统,放进两个小小的耳机腔体里,的确不是什么简单事。
最后,才有了这款未来感满满的移动净化设备。
在全球空气污染一直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这款空气净化耳机实现了便捷的户外空气净化,倒也是一个很符合当下的应景产品。
而且戴森首席执行官 Jim Rowan 之前就在采访中提过,(中国消费者) 喜欢拥抱新技术,对于颠覆性产品持相当开放的态度。
疫情当下,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视呼吸这件事。
不过,它是个空气净化耳机,没有防护等级,不能当防疫口罩用。
无论如何,我们很高兴看到,可穿戴设备的未来,至此出现一个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