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部队的一些师在1941年编成的时候,是作为占领军进行编成,也就是英美所谓的“静态师”或者“固定师”(Static Division)。这类师的特点是,作为法国等地区的欧洲占领军,很少配属重型武器。在第9-15波次的步兵师编成中,前面波次编成的这类步兵师采用捷克或者法国缴获的重武器作为师重装备,后期波次比方第15波次编成的步兵师在编成的时候则只有2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而这个炮兵团是不能移动的。全师缺乏进行机动的运输载具。后来在诺曼底登陆战中的德军第709步兵师就是属于第15波次编成的步兵师。同样,以这个709步兵师为例,在编成时候编入的有经验,最优秀的官兵,全部由于东线战事原因调往俄国战场。而作为后补编入的新的军官,全部是没有任何作战经验的。而其士兵,则是所谓具有德国血统,但是几乎不会说德语的人编入组成(所谓的三等公民,Volksliste III)。这是在德军步兵师编成下的西线部队。
西线部队不光从最初编成就因为是作为占领军编成,缺乏重武器,同时缺乏提供部队机动力的运输载具,其经过训练的人员不断抽调到其他战场(尤其是东线),还有就是这些原来早中期编成的步兵师填充进来还有各种疾病的人员。总之,兵员素质不行。
此外,还有就是以苏联投降人员编成的部队。这类人至少在德军看来是战斗力士气低下的。
剩下的就是东线经过激战之后,在法国进行修整的部队。
更重要的是,即使是这样的部队,对于法国,荷兰沿海大约500-600英里的海岸线而言,依旧显得防卫兵力不足。
由于要贯彻希特勒拒止盟军上岸的作战企图,尤其是因为德军在东线损失惨重,导致几乎没有更多的兵力用于西线,结果将这类师放在了漫长的沿海地区。过长的正面,过少的兵力,面对盟军海空优势,同时登陆作战的相对重点进攻,才会有那样的结局。
此外,题主如果说的是德军步兵师,同东线相较,算是素质较差。但是,作为预备队而准备投入的装甲师,从其兵力构成和装备配属情况看,大部分并不差......这也是诺曼底战役还撑了2个月的原因
至于赶下海滩的问题.....在另外一个问答中,已经回答过,本人比较倾向的是古德里安的部署,而不是隆美尔的部署。当时西线德军从兵力看,在沿海,我不认为具备将盟军赶下海的能力。即使登陆的第一波次受阻,也不会妨碍盟军在进行炮火打击之后继续登陆。除非,德军能完全猜中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并将全部10个装甲师部署在诺曼底沿海--这可能吗?不可能。
关于第21装甲师快冲到滩头,为啥后撤呢?因为师长认为英军在其后方实施新的空降,怕被包围。也就是说,在当时的战场环境下,敌方的突然攻击,信息量大且混乱的情况下,即使10个装甲师都在靠近登陆点的前沿,也会出现类似第21装甲师同样的情况。这里还不谈盟军海空火力的绝对优势对这些装甲部队造成的严重威胁。
后人看历史,很容易陷入的一个状况,就是“地图全开”,事后获得了盟军的完全部署方案和主攻方向,同时知道盟军的攻击重点。这在当时的OKW或者OB West可能吗?完全不可能。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在佳莱的德军部队一直不动,也是被后人所诟病的。问题是,根据当时德军判断,在英国本土还有数十个师没有动。从德方观点看,如果不防备佳莱,盟军从佳莱登陆,突破荷兰,从北部绕过齐格飞防线,进入德国鲁尔区的话,战争绝对会比历史上结束的更早。
这部分看,其实同淞沪-南京战役有类似的地方。
以下是关于当时西线的布防情况:
由于东线是步兵和车辆的无底洞。导致步兵素质底下,严重缺乏车辆是西线德军的主要弱点。
只能说多亏同行衬托,战场表现好歹算没辜负德军之名。
美军步兵在西线拙劣的表现,某种程度上也预示了朝鲜战争的结局。
作为枪械之国的国民,两场战争中的美国陆军步兵手持神器八大粒,居然能存在严重的大清国式开枪不瞄准问题,马润鄙视陆军还真不是没有缘由。。。。
我认识的一个大佬曾经把QQ名改成“丢盔弃甲青年团”,因为12SS师在西线总的看来真可以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西线盟军很多最得意的战斗都是在青年团身上打出来的,例如阿登战役初期,德军对北肩角的攻势寄予厚望,但是作为主攻部队之一的希特勒青年团师却连美军一线防线都没有突破,而且当面的美军还是刚从本土调来、从来没打过仗的第99步兵师(该师的M10在此战中成功猎杀了大批黑豹)。最后,莫德尔不得不放弃北肩角的攻势,将SS第6装甲集团军大批预备队调入第5装甲集团军的地域作战。
此外又有一个德军圈子往往很被低估的部队(因为据说该师在东线有很多进攻速度慢、反击失败的记录),在西线的表现却是各种突出,那就是国防军第2装甲师,这个古德里安当过师长的装甲部队元老。尤其是该师跟党卫军几个装甲部队一起作战时,往往会出现略尴尬的效果。
例如,诺曼底德军覆灭前的莫尔坦反击战役。这一战网上为了渲染希特勒的菜,很多说法把美军胜利的过程说得太轻松了。其实,由于将大多数兵力用于形成法莱斯包围圈,美军侧翼的兵力确实是相对薄弱的。最危险的时候美军2个团(30步兵师117团和120团)在挡着德军2个装甲师的猛攻,而且这两个师还是大名鼎鼎的”希特勒师“和”帝国师“。。。。
由于布莱德雷没有想到希特勒真会这么疯狂,德军的进攻其实达成了突然性,并包围了120团一个营,使得30师一天之内阵亡达到1000人。然而30师却死战不退,并利用莫尔坦市周边的复杂地形节节抵抗,使得德军进攻完全停顿下来。因为这一战第30步兵师的英勇表现(2个团挡住了2个王牌装甲师),可谓一战成名,在德军中声名大震,甚至获得了”罗斯福的党卫军“的”美誉“。(后来阿登战役在斯图蒙让1SS派普战斗群吃瘪的又是这个师)。
然而与此同时,第2装甲师却突破了第9步兵师和第30步兵师结合部的防线,开始向前推进,一度进抵距离战役目标阿弗朗什(到了那就抵达了大海,德军就能将突破的美军反切断)仅仅2英里的城镇,然后才被美军调集的预备队(第4步兵师第8步兵团、第3装甲师B战斗群)和天气转好后的空中打击阻止住(和阿登如出一辙)。
西线有这么一个特点,进攻战打得好无人问,打得烂传千里,比如诺曼底登陆,一团糟的奥马哈登陆却火了大红一师,从犹他海滩极小伤亡登陆一路推进到瑟堡的第4步兵师无人关心。德军方面也是如此,莫尔坦反击焦点完全集中在莫尔坦城保卫战,跟阿登一样,很少有重点关注第2装甲师的。
阿登的焦点几乎全集中在派普战斗群在三桥镇、斯图蒙等地的战斗,或者101空降师守巴斯通,其实,整个德军推进最远的还是第2装甲师,其战役过程中不断攻城略地,一直打到了离马斯河主流不远的塞勒斯(按照《近距离作战4》的描述,叫打穿了地图),然后才因为燃油不济被美军第2装甲师的反击击退。美军声称在该地歼灭了第2装甲师一部,但现在的资料看来,有些夸张,根据德方报告,第2装甲师64辆豹式坦克在整个战役中仅仅”除籍“了20辆。
所以阿登战役历来有两种视角,一种说美军战力惊人,一种说德军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么说可能有点夸张,这两种说法到底哪种对,可能还真要看你关注的重点是北肩角还是中部突破。中部突破的3个国防军装甲师不用炮火准备,在浓雾中静悄悄的接近美军阵地,使美军完全措手不及然后遭到大开杀戒(兄弟连台词自己这么说的),第18国民掷弹兵师还利用浓雾打了一个钳形攻势,结果取得一举使美军2个团投降的西线德军最大胜利。第5装甲集团军打开的大缺口,则迫使美军从西线各处调来10多个师的大部队填补,付出重大代价后才将德军打回了战役出发点。
那么归结起来,西线德军确实有不少很多人看不懂的烂仗,比如多少多少虎豹愣是打成了那样,一个也许更接近实际的原因,可能其实就是党卫军军官缺乏经验。。。(当然国防军也打过一个标准的烂仗,洛林战役,就是因为完全没有使用刚刚新组建的装甲旅编制的经验)
武装党卫军部队名声很大程度上是在43年东线打出来的,那一年德军装甲有几近绝对的质量优势,面对动物园甚至三突都要靠猪突的红军T-34/76坦克部队,基本上完全无法跟齐装满员兵源充足的党卫军装甲军对抗(SS都是招收志愿者,人力状况比已经竭泽而渔的陆军要好),往往大量减员残缺不整的一般苏军步兵师就更别说了。SS部队装备精良,防御战又异常不怕死,所以在东线很快就打出了王牌名声。
但是到了西线,你齐装满员美军更齐装满员,你不怕死美军也不怕死(西线盟军其实真的士气相当高昂),SS部队在战术经验上的短板就开始暴露出来了,尤其是组建党卫军装甲集团军之后。
反倒是国防军,很多劣势在西线反而转化成了优势,因为西线靠近本土,补兵速度快。第2装甲师之类的国防军王牌部队可以在诺曼底、阿登两次拿到几近齐装满员的黑豹营,这在东线是不可想象的奢侈,所以自然也就反而拿得出比东线更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