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对所有说这种方式不存在或没有存在过的答案表示明确反对。
题主说的这种情况在真实历史中是有过的,主要集中在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这种方式叫做“致师”,孔晁注:“致师,挑战也。”
当然,大部分情况下不会是全军统帅去完成这件事的,而是派遣勇士。
《周礼·夏官·环人》:“环人掌致师”。
郑玄注曰:“致师者,致其必战之志,古者将战,先使勇力之士犯敌焉”。
《夏官·叙官》:“ 环人,下士六人, 史二人,徒十有二人”。郑注:“环犹却也, 以勇力却敌”。
看着可能觉得不太理解?
解释一下:
战斗前双方派出勇士(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队人),在阵前进行决斗,哪方赢了哪方的士气就会大振,成为最后胜利的一大条件。
就是这样。
觉得没有例子不开心?那我说个著名人物的:
《逸周书 ·克殷解》:
陈于牧野。帝辛从。武王使师尚父与伯夫致师。
牧野之战,纣王派队上阵致师决斗,而武王这边……派的是白发苍苍的尚父姜尚带着“伯夫”(伯通百。伯夫,百人小队)上阵!
真是老当益壮啊有木有!
啥,觉得上一段太过玄幻?那我们接着看:
著名的晋楚邲之战。《左传·宣公二十四年》:
楚子又使求成于晋,晋人许之,盟有日矣。楚许伯御乐伯,摄叔为右,以致晋师,许伯曰:吾闻致师者,御靡旌,摩垒而还。乐伯曰:吾闻致师者,左射以菆,代御执辔,御下两马,掉鞅而还。摄叔曰:吾闻致师者,右入垒,折馘,执俘而还。皆行其所闻而复。晋人逐之。左右角之、乐伯左射马,而右射人。角不能进,矢一而已。麋兴於前,射麋丽龟。晋鲍癸当其後,使摄叔奉麋献焉曰:以岁之非时,献禽之未至,敢膳诸从者。鲍癸止之曰:其左善射,其右有辞,君子也。
这是派遣“先遣队”方式的致师,帅不帅?直接记录了多人协同“致师”的作战方式,御者、车右、车左都有分工:御者要将战车驶得飞快,以至车上的族旗像倾倒一般;充当车右的勇士要冲入敌方营中,杀死敌人取其左耳,还需生擒一个俘虏;充当车左的的射手则要发射利箭并代替御者把持疆绳。这里最牛逼的是御者,他在车左、 车右行动之时,要“御下两马、掉鞍而还”。掉鞍就是整理马颈革 。致师都能这么优雅与豪气!
还不能说服你?再举个栗子: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冬,楚子伐郑以救齐,门于东门,次于棘泽。诸侯还救郑。晋侯使张骼、辅跞致楚师,求御于郑。郑人卜宛射犬,吉。子大叔戒之曰:“大国之人,不可与也。”对曰:“无有众寡,其上一也。”大叔曰:“不然,部娄无松柏。”二子在幄,坐射犬于外,既食而后食之。使御广车而行,己皆乘乘车。将及楚师,而后従之乘,皆踞转而鼓琴。近,不告而驰之。皆取胄于櫜而胄,入垒,皆下,搏人以投,收禽挟囚。弗待而出。皆超乘,抽弓而射。既免,复踞转而鼓琴,曰:“公孙!同乘,兄弟也。胡再不谋?”对曰:“曩者志入而已,今则怯也。”皆笑,曰:“公孙之亟也。”
译:
两人先是让宛射犬驾驶广车前进,自己乘战车跟随。快到楚军大营时, 张骼、辅跞才上了宛射犬的车,坐在车后弹琴。战车逼近楚营,郑国的宛射犬突然将车驶入。在此危急时刻 , 张、辅二人先是不慌不忙地戴好头盔,,然后跳下车,把靠近的楚兵抓起来扔出去, 将俘虏捆好夹在腋下。这时,宛射犬又不等两人而独自驾车向楚营外冲,张、辅二人立刻飞身上车,并抽弓射杀追兵。等脱离险境后,两人又坐在车上弹琴,对宛射犬说:“公孙!同乘一辆车,就是亲兄弟,怎么你却连续两次都不和我们商量而自作主张呢?”宛射犬狡辩说:“前一次是我一时兴起闯了进去,后一次则是因为害怕而退缩了。”两人听后笑着说:“公孙真是急性子,这么快就报复我们。”
在这次致师中,张骼、辅跞的优雅与晓勇显露无遗,还有工夫弹琴,杀完人还有工夫开玩笑!
那么先秦之后有没有“致师”呢?有,但已经不太常见了。
《新唐书·尉迟敬德传》:
令敬德执矟,略其垒,大呼致师。
嗯,《隋唐演义》里说尉迟恭莽撞的经常单挑也不净是吹牛……
还有
《宋史·卷一·本纪第一·太祖一》:
三年春,从征淮南,首败万众于涡口,斩兵马都监何延锡等。南唐节度皇甫晖、姚凤众号十五万,塞清流关,击走之。追至城下,晖曰:"人各为其主,愿成列以决胜负。"太祖笑而许之。晖整阵出,太祖拥马项直入,手刃晖中脑,并姚凤禽之。
宋太祖不愧是历代皇帝中单兵作战能力最强的!一挑二,杀一擒一!壮哉!
所以,《三国演义》中的将帅开战前单挑,不是瞎编,是之前真的有这传统的。(关于三国时代真实发生过的阵前单挑行为,请参考 @Kaiser知友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