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学术争论,也是一场意识形态争论。
林毅夫出身芝加哥大学,导师是诺贝尔奖得主舒尔茨。舒尔茨的主要学术贡献之一,就是修正了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和罗斯托的超赶理论,证明农业劳动力边际收益不为零,农民决策不理性的假设不符合实际。其理论可以推到出政府应该避免微观上对农业的过度干预,并对上个世纪60年代众多发展中国家农业灾难做出一个完美的预言。导师如此,林毅夫本身的博士论文,也就分析政府对农业微观组织(产权)结构的干预对粮食减产的影响。
同样,张维迎在国内以传播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著称,常常标榜自己对国内产业理论的贡献。稍微对信息经济学、产业理论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个领域有大量的论文,是研究产业结构、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等因素造成市场失灵。
林毅夫这样的学术出身,肯定比大众更了解政府的恶;自己写的教材里就有“囚徒困境”的张维迎,肯定也比大众更了解市场的恶。看看林毅夫、张维迎的导师和毕业学校,就知道他们的学术修养不可能比知乎上大部分的经济学博士低。他们自然了解不同的产业、案例、公司,需要在具体约束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背后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权重。
张维迎和林毅夫之所以这样争论,并不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经济学,而是为了通过意识形态的争论,施加自己的政策影响力。之所以他们不就事论事的讨论问题,而是偏重于泛泛而谈的意识形态讨论,是因为专业分析是一种极为耗时耗力,边际收益极低的分析方式,根本就不可能达到影响政策决策的效果。
任何一个经济学家,无论有多大的天赋,除了自己特别擅长的领域,对其他领域的关注都是泛泛的。比如金融改革是中国改革的重点,汇率改革、外汇改革、银行改革、债券改革、证券改革等等都是非常宽泛领域。单单一个银行业改革,就牵扯到准入分析、市场结构、会计核算、破产机制、债务追讨、利率浮动、信用评级等多个领域。其中仅仅和准入分析(市场结构)相关的金融抑制领域,其论文就汗牛充栋,外行根本就无法对影响其改革结果的变量烂熟于胸。
想想吧,一个博士一辈子也许就是对其中几个领域有深入的研究,从而做出微薄的贡献;且政策建议由于风险的不确定性,不一定取得政策目标。如果政治家对改革的想法,是就事论事,了解每位经济学博士对相关领域的各种研究,将各种影响改革的变量烂熟于胸,而不是选择一种意识形态,那么他执政的几年内还怎么改革?
政治家如同企业家就是在政策风险的不确定下,选好一种方向,然后据此指引一个国家前进。他不可能是各个领域的通才,政治家需要做的就是凭借直觉,分析这个国家存在的主要矛盾,然后将全国上下团结起来,为这个目标前进。如果里根、撒切尔每天看各种私有化的坏处,邓小平没事就想傻子瓜子带来的贫富差距问题,那国家还改不改革了?
就像我前面说的,别说政治家,就是政治家的那些处于学术顶端的经济学顾问们,如果凡是政策建议就要就事论事按照学术分析,也没法提供各种建议了。斯蒂格利茨、克鲁格曼、罗德里克依据自己的理论,对贸易自由化提出各种批评,巴格沃蒂、克鲁格也依据自己的理论捍卫全球贸易,大家都是这个领域的权威,如果贸易自由化真的要依据学术手段,按照联合国给出的条码分析各种货物的贸易规则,那么这些政策顾问们还有精力关心其他领域么?
因此从政策建议的角度,由于认知的局限性,经济学家、政治家们偏重于意识形态的讨论,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他们既没能力,也没精力去了解各个微观事物的约束条件和改革环境,所以说林毅夫和张维迎的争论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讨论。
同时,也是由于这种思维的局限性,或者说人本身思考能力的局限性,就决定学术进步本身就是暗含着一种意识形态的波动。认知的存在局限,造成这世上不可能存在任何完美的政策,不完美的政策自然不可免造成各种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所以任何政策都有好多一面,和与之带来的风险。这些政策局限性反馈给学界,就让大家对经济学理论有不同的思考,由此带来经济学意识形态的不断波动。比如随着中国经济的成功,有人看到的是政府基础设施的大量投入,有人看到的是由之带来的无效投资,有人看到的是96年后不顾东欧前车之鉴的私有化魄力,有人看到的是下岗工人的生活困顿。因此中国改革过程中政策的局限性,很好的解释了林毅夫和张维迎的争论背后,暗含着政策带来经济学思维潮流波动的必然性。
不止是中国,世界经济学思潮也是这样。40、50年代的刘易斯、罗斯托、缪尔达尔、米德等人,更多的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性,因此他们倡导依据这种特殊性给出政策建议。随着60、70年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先后因为大政府的关系,发生各种经济悲剧,因此经济研究又开始强调市场的作用。市场化程度比较高西方国家的制度,由此被各种嫁接到发展中国家,此时又忽略了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性。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和拉美改革的失败,东亚国家的程度,又使得罗德里克、林毅夫等人开始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性,以及政府该起的作用。同时,90年代末的亚洲经融危机,日本经济的衰落,又使得以普雷斯哥特等人开始关注产业政策的危害。因此说发展经济学的进化史,本身就是一部对政策观察的波动史。
说了这么多,就是表明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思维都有局限性,大家倾向于通过一种意识形态解释世界的运行。也是由于思维局限性,改革的风险不可避免,改革的困难无法预期。可正是由于每个人都存在思维局限性,我们才说大海航行靠舵手,因为只要改革就必然面临暴风和闪电,舵手如果没有对改革风险的敏感性,没有抓住国家主要矛盾的全局性,没有团结船员先前的鼓动性,那奥巴马的位置让伊布他奶奶干好了。
首先经济学是真空中的球形鸡。基于政府基本上不干涉市场的假设。每一届政府的经济政策都非常理性。
但是你只要对于国际社会有一点了解,都知道这种假设根本不存在。经济学是无法解释为什么HM会禁用新疆棉花,无法解释为什么特朗普会制裁华为。
因此上政府必须干涉市场,假装政府从来不干涉市场,不是傻就是萌。
说白了两个人就是讨论养蛊怎么养,张认为要遵从古法,盖子一盖随便咬去吧。林认为还是要相信现代科技,加入筛选,诱变,选育这样的手段。
我只想说:能不能给我们这些成不了蛊王的普通小虫子也留一条活路?
林毅夫的特点是,啥政策出来,他都是一通颂扬。他并不关心结果,决策者是否会被嘲笑,或者老白姓会不会受苦。他只关心自己的仕途,是否会长久,亨通。不知道他是否有资格被称为恶人,但肯定没资格被称为君子。
惊闻张维迎教授又双叒叕出山了!
这可是位狠人。
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被休克疗法搞得半死不活时,这位时任国务院高级顾问的张教授,双眼发光,一心想在国内复制休克疗法。
声称中国过去做的事,除了维持社会秩序,其它全是错的。开口闭口“华盛顿共识”,似乎中国人不走西方“文明国家”设计好的道路,就是十恶不赦。
虽然在这方面,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感谢林毅夫吧,林先生大概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台湾人),但并不代表他的危害不大!
新世纪之后,中国几乎所有的问题,其理论基础,背后都是张维迎教授!
90年代国企工人下岗大潮,以张教授的理论为指导进行的!
90年代的医疗和教育改革,以张教授的理论指导进行的!
90年代的商品房改革,以张教授的理论指导进行的!
你看,贫富悬殊,房价高企,医疗教育费用昂贵!!身为屁民,必须感谢张教授八辈祖宗啊!
————————————
PS:为啥我不提当时与张维迎齐名或者地位比他更高的自由派经济学家,比如吴敬琏,茅于轼,张五常。
因为没必要啊!
茅于轼惶惶然如丧家之犬般逃离中国,再不跑怕是要东窗事发,当间谍处理了!
吴敬琏08年之后基本处于隐居状态,两耳不闻窗外事,算是已经认怂了。
张五常某港人,毕竟高华,实在懒得理他。
“地球大气中的云”整体上不符合学术界现在使用的任何生物定义,但是云中有一些微生物存在。
地球微生物跟随每年升入大气层的数亿吨灰尘、大量水汽和人造污染物加入大气环流,蔓延至平流层顶到电离层中部;少数微生物长期生活在卡门线外,俄罗斯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外表面发现的海洋微生物证明有极少数地球微生物自然到达近地轨道[1]。
美国科学家曾经从加勒比海、美国内陆和加利福尼亚上空一万米高度的空气里收集到来自314个物种的数万个微生物样本,计算显示一万米高的对流层里每立方米空气存在约5100个细菌细胞、数十个真菌孢子,其中60%以上的微生物是活着的。普遍发现的17种细菌包括可以代谢草酸的类型,大气细颗粒物和水滴里的草酸可能允许它们在大气里活跃地生存。
在云的高度存在比这还要多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参与天气活动。微生物的大小与结构允许水蒸气在它们周围聚集成小水滴或冰晶,进而形成云。就是说,云中不但存在微生物,有些云还是微生物造出来的。
地表存在的致病微生物也能被热带气旋带到云里长距离漂流。热带气旋作为大型耗散系统可以谈一谈Lyfe之类天体生物学上的生物定义。
怎么评价?没法评价,简直惊呆了。
作为这个赛季的篮网球迷,欧文伤了之后,我其实已经绝望了。
这场球,篮网有个鸡毛进攻战术,上半场都被打花了……整场比赛就是想办法把球塞给阿杜就行了,雄鹿的防守已经换了好几种方式,防守人也是不断的换,这都没有效果。
当然,还必须提到格林,这场三分简直刷炸了,他和阿杜几乎扛起了所有进攻,也就沙美特最后醒了一下。
哈登没的说,今天单防字母,在一条腿不利索的情况下还拿到了6分,尤其是最后在大洛身上聪明的拿到了关键的两罚。
这只篮网队的实力真的在雄鹿之上,这都让你1.7个全明星了,雄鹿还是赢不了,真是扶不起来的太子。
至于字母,只想说一句,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
我觉得因此去学一门学问显然是不需要的,攻壳提出的东西更多的是一个思考的话题,而不是一种思想哲学体系。一遍看不懂也正常,因为这个动画在各个方面制作优秀,第一遍往往会更注意在动作场面或者剧情等其他方面的东西。很多事情来不及思考就到下一个剧情点了。所以弄懂攻壳中想说的思想,TV动画2周目以上是必须的。
你提到哲学和社会学2个方面,那我也谈谈这2个方面我的看法吧,当然攻壳不只是谈了这2个方面。
其实攻壳抛出的哲学思考话题很简单,就是当处于一个网络极度发达,信息技术极度发达的科技水平下。当记忆可以复制,转移,消除,修改的情况下。传统的区别人类个体的方式就开始产生矛盾。或者说人类在抛弃宗教影响下,还缺乏一种真实区分人类思想个体的标准。这个问题在现实中还不会产生问题,但在攻壳那种信息科技水平下就会产生问题。攻壳中,区分人类思想个体是GHOST,放到现实中意思是鬼,幽灵,灵魂。但是这些词在现实中都是或多或少含有宗教含义的,科学定义下是没有这些东西的。大部分字幕组都采取不翻译这个词,直接放出英文,我觉得是正确的。因为用现实中的定义直译,太容易联系到宗教意味。而这个词实际想表达的是科学定义下的灵魂,删去宗教定义的灵魂,或者另一个比较接近的词是意识。攻壳就是想谈谈这个GHOST是什么。
我之所以说这个涉及到一些哲学意味的话题并不难,因为现实中每个人肯定都想过。科学上解释大脑的运作,是一个极度复杂的神经网络系统利用生物神经信号来获得记忆,并且利用记忆进行各种复杂的基于神经网络的思考活动。但对比电脑,发现有一个东西是缺失的,我们用电脑,电脑主机CPU对应大脑的运算功能,主板对应各种神经型号的传递,内存和硬盘对应储存记忆的皮层,那么使用电脑的USER是对应什么,没有USER电脑根本不知道该做什么。那么对应到大脑,是谁在作为USER指挥大脑去做事情。一般现实中会想到意识这个词,但是意识是什么科学上现在说不清楚。所以当人脑对应电脑时,就很容易发现这个问题,而攻壳的世界观下,恰恰是一个人脑电子化的世界,所以这个世界下,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其实攻壳也无法给GHOST定义,只能说是用很多事例来说明必须有这玩意的存在。比如说少佐和笑脸男共享了记忆,但他们并没有变成一个人。
最近上课,老师谈脑机接口,也扯过这些东西,所以谈的比较多,其实上面废话较多,精简下来估计也就几句话。所以另一方面,社会学的方面就不多谈了,直接精简吧。
社会学方面就是赛博朋克作品普遍要谈的东西,就是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反乌托邦。这种作品包括攻壳,一般都会描述政府,大公司大资本家,会利用发达的信息技术来加强强权,而主角队,无论是革命者,犯罪者,还是什么其他种类的挑战者,也往往是利用发达的信息技术科技来反抗这种强权压迫。攻壳的主线,TV1中做微型机械的医疗公司(名字忘了),警察局都是强权的这一方。九课和笑脸男是对他们的挑战者。而TV2中久世英雄是挑战一方,但他们太激进了,实际用的压迫手段让观众更觉得他是强权一方。所以社会方面,谈的阶级统治和我们现实的社会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随着人类普遍认知的提高,上层阶级要维持统治,会倾向于尽量的让下层民众感觉不到自己在被压迫被统治,就是反乌托邦作品中的要反的这种表面理想的社会。而赛博朋克作品作为一类的反乌托邦作品,特别的是,其中信息科学技术的发达导致信息可以操控,甚至记忆可以操控,使得思想的操控和反操控成为一个焦点。攻壳也是表现这方面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