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 第1页

        

user avatar   cui-shao-x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转一个来自西西河的大糖帝国,很精彩的帖子,我觉得比之前所有答案都好。

原帖地址:

【原创】大糖帝国

【原创】大糖帝国 [ 淮夷 ] 于:2012-11-19 13:13:04 主题帖


设想你生活在一个棋盘上面。棋盘上唯一的资源是糖。你在棋盘上四处移动,试图吃到尽可能多的糖。

这个棋盘称作Sugarscape,我给它起的中文名字是“大糖帝国”。

这个著名游戏是1996年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的Epstein和Axtell设计的,这两位是用计算机程序模拟经济演化的先驱。最近我读过一本砖头厚的书《 The Origin of Wealth》,提及一些类似的模拟实验。

目的是这样:通过简单的计算机规则,能否模拟出复杂的社会现象,找出现象的成因?为此,他们设计了一个下面的棋盘,然后随机扔进去250个糖人,这些糖人象征着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


左侧是大糖帝国的地形图,由50X50个单元格组成。深色格子含糖高,浅色的含糖少,白色的不含糖。西南和东北有两座深色的糖山,是资源富裕区。棋盘上有大片的浅色地带(资源有限区)和白色无糖区(不妨想像为真实世界的沙漠)。

右侧图中,250个糖人(黑点)被随机播撒在各个角落。它们在棋盘上漫游,寻找糖吃。每个糖人都是单独的计算机程序(agent),它们有能力吸收信息,观察四周,做出行动。

Epstein和Axtell给这些糖人设置了一些简单的决策规则:

1)糖人的视力可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观测,目标是找到含糖最高的地块。单元格里的糖被吃掉后,过一段时间能重新长回来。

2)如果所食之糖跟不上新陈代谢的消耗,糖人将饿死,计算机将其清除出局。

3)糖人被随机分配不同的基因禀赋。这包含两个指标,一是视力的好坏(有人能看到6格之外,有人只能看眼前1格);二是新陈代谢的能力(有人代谢一次只消耗1单位的糖,有人则需消耗4单位的糖)。

现在,你按一下启动键,大糖帝国横空出世,糖人们各自为政,移动起来。一开始,局面有点乱,但是很快,研究者发现糖人社会呈现出一种有规律的分布。

下图你看得到,当程序运行期从T1演到T4,糖人们开始围绕两大糖山拢聚,逐渐形成两大部落。无糖区则人烟稀少。而且,糖人们彼此位置分隔颇有效率,任何新长出的糖都会被迅速收割。


尽管没有一个领袖对其他糖人发号施令,一个具备“自组织”特征的、有效率的社会,已经初具雏形了。

计算机模拟的优点,就是让这个虚拟社会不停的自我演化,瞧瞧到底会发生什么。在此过程里,你可随时抽取一些变量进行分析,譬如糖人的人均寿命、活动范围、最优路径选择,等等。当研究者把目光投向财富变量时(用每个糖人收获的糖量测算),他们发现了一个令人非常意外的现象:这个虚拟世界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换言之,人类社会的顽症之一出现了。

底下的图表显示,模拟程序从启动到结束,人均财富分布的演变趋势。


横轴左侧是穷人,右侧是富人。你看得到,国家诞生之初(最顶端的图表),财富在国民间的分配很均匀,基本可算一个平等主义的社会。极富者和赤贫者皆很少,绝大多数人口的收入差别很有限,即使最富有的人也不过拥有30个单位的糖量。

随着时间推移,这个自组织社会的财富分布发生了严重的扭曲。最底下的图表,显示大糖帝国的晚期,最右侧出现极少数的超级富豪,人均糖量高达270个单位。超级富豪的左侧是数量有限的上流阶层,再左侧是不断萎缩的中产阶层,最左边则是人数极为庞大的底层低收入者。

这种分化趋势其实在人类真实历史中已经重现过无数次了。您不妨把上面的图表换成1949-2012的中国,中国贫富分化在过去60年的演进路线与大糖帝国简直如出一辙。

事实上早在1895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就发现,一个国家的个人收入并不遵循正态分布,而遵循80/20的幂律分布。意思是,20%的人占有全社会80%的财富。

帕累托的发现被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的数据得到了验证。所谓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这种“马太效应”在中国和西方都可算是一个普遍发生而又极难解决的问题。

此处我并不想专门谈论公平正义的话题,反而,我觉得更重要的一个源头问题是,贫富分化为何一定会发生? 能不能不发生?

很多人将贫富的鸿沟归结于资本主义、权贵腐败、或者自己命苦。左派说,富人剥削造成人民穷困。右派则说,你穷只因为自己又笨又懒。

有趣的是,大糖帝国也许能给人们一些新思路。在计算机程序中,你可随意调整各种初始参数,瞧瞧到底哪个参数导致了贫富分化。

例如一个可能的分化成因是每人的禀赋不同。计算机模型中,有的糖人视力6倍好于同类,能看到更大的棋盘,更易找到高糖点。类似地,有的人新陈代谢4倍低于同类,更易于积蓄余糖,抵御饥荒。是否此等优秀人种最终演变成了富人?

答案是No。盖因个人能力差异是计算机随机分配的。理论上,最终财富的分布也应该近似于均匀的随机状态,亦即,富人、中产和穷人的各自人群数差不多。显然模拟结果并非如此。

另一个可能的成因也许是天生的资源差异。例如模型里,有的人降生于糖山,毫不费力就可大吃特吃,瞬间致富。有的人生在贫瘠之地,历尽辛酸找到含糖区算是命大,有的糖人甚或中途就被饿死。这听来也挺像真实的人类世界:老百姓劳作终生,不过是一场穷忙,不如我爸是李刚来得管用。

好在,计算机模拟结果并不支持“出身决定一切”的模式。要知道,一个糖人占有资源的优劣也是计算机自动给予的,诞于糖山或诞于荒漠,完全遵循随机原则。假如资源差异造成经济分化,最终贫富人数也应均匀分布才对。

看起来,任何模型变量都无法单独解释贫富鸿沟为何越来越深。“天生聪明”不是决定性的,“我爸李刚”也不是决定性的。

其实答案关键在于,大糖帝国本身即是一个复杂性系统,于是人们很难追踪一个事件链(人们由贫转富)的全部前因后果。

您不妨设想有两个糖人,A和B。程序开始时,两人的视力、新陈代谢、出生地的含糖资源,各方面条件都一样。或者说,两个标准的中产人士。

A向四处张望,见其他糖人已在东、西、南三个方向活动,而北方尚余空地。于是它偶然的向北移动。凑巧,走到了东北角的糖山。又凑巧,发现一个没人占领的格子。于是它占住那个区域,开始晋身巨富阶层。

B同样四处张望。出于偶然,它向南移动了一步,结果渐渐走进一名贫糖区。当它意识到这个方向错误,其它糖人早已围满了通往北方糖山的路径。它再无机会,只得四处漫游,积蓄耗光,变成赤贫。

于是两个天生条件差不多的人,最终社会地位出现天壤之别,这种情况也被经济学家称作”horizontal inequality”。这反映出,一些细小的和偶然的差异,足以在系统里造成巨大的后果,这正是复杂性系统的特征之一。

复杂性系统的另一个特征是所谓的“涌现”(emergence)。2009年英国物理学家Neil Johnson写的《Simply Complexity》一书,我读到很多类似现象,譬如鸟群复杂的飞行队列、蚁群的精密筑巢、股市的波动周期,这些活动表面上皆有隐藏的秩序,实际上往往只是个体活动的涌现而成,不需要任何复杂设计和高等智力引导。

仍以糖人世界来说。糖人并没长着脑子,被规则管的死死的。它们不能彼此商量下一步的共同策略,人群里也没有一个司令官。但是,这些个体简单行为聚合起来,最终产生了一种“自组织”的贫富分化。你可以无数次的重启糖人程序,但是每一次都看到贫富分化的重现。

在此意义上,人类贫富的两级分化很可能是无法避免的,而且也许只会日益严重。就算您管理的只是大糖帝国这样的虚拟小国(250个人口,高度简化的游戏规则),你也很难为糖人们的贫困问题设计一个真正管用的解决方案。这样想来,这个问题让我有些悲观。

如今中国的贫富悬殊程度已经全球瞩目,十八大报告又强调中国“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这条路怎样才能走的通呢?

中国的未来方案有待观察。但是我希望中国能走通这条路,中国也必须走通这条路。毕竟,大多数国民并不喜欢生活在一个“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大糖帝国。

原帖还有很多精彩的讨论,欢迎大家去围观。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已有很多有意思的回答,补充两篇这个话题上蛮重要的文献,一理论一历史。


理论: @章彦博@崔绍瑄 两位知友介绍了有趣的仿真模型。实际上,Benhabib、Bisin和朱胜豪在2011年证明,如果每个家庭第 代的财富 和第 代财富 之间,满足如下形式关系 ,其中 和 是两个假设并不太强的随机过程,那么整个社会的财富分布最终会收敛到幂律分布。所谓“二八定律”,是其中一特殊情况。即使考虑资产税、消费、遗赠等情形,这一结论仍然成立。细节请见Benhabib J, Bisin A, Zhu S. The distribution of wealth and fiscal policy in economies with finitely lived agents[J]. Econometrica, 2011, 79(1): 123-157。




欧美及拉丁美洲历史不平等状况,摘自Scheidel著作。


历史: @chenqin@赵皓阳 两位知友介绍了有趣的实证结果。放眼历史,具体是个什么情况呢?斯坦福大学古典学系教授 Walter Scheidel今年2月出了一本新书,The Great Leveler: Violence and the History of Inequality from the Stone Age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很精彩。结论:纵观世界范围内的人类历史,若非大范围暴力或瘟疫,社会不平等程度不会有明显而持续的下降。当然,这不等于说不平等必然导致暴力,或者暴力可以解决不平等问题。详情请见Scheidel W. The Great Leveler: Violence and the History of Inequality from the Stone Age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7。


这两份研究未必是定见,但相信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期待更多精彩的回答。


user avatar   liu-xiao-qiang-81-6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说起来很复杂,大体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按资分配,注定富人越来越富。

西方经济学总是喜欢谈论什么要素分配,认为什么土地,资本,都是生产要素,都应该参与最终分配上。但实际上在马克思经济学眼里,只有劳动存在真正的价值。要素分配,实际上就是利用自己的手里的土地,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侵占劳动者的收入。

资本家就仿佛地主,当地主利用土地所有权,侵占佃农的收入的时候,地主剥削的越严重,佃农就越贫穷。历史不断的证明,在经济生产之中,资本在参与分配的过程里,占有的比例越高,拿走的收入越多,工人就越贫穷。

前几年,有一本大火的书《21世纪资本论》就谈论过这个问题。

第二:穷人被压迫的越严重,就越没有资本参与分配。

在答案区里面,有一些傻白甜的小可爱,说什么“富人之所以富,是因为会投资。穷人之所以贫穷,是因为不会投资!”

能说出来这种话的,几乎都是没有脑子的。试问,穷人想投资,什么是自己的资呢?如果穷人有钱可以投资,还算穷人么?能说出这句话的,就仿佛中国历史的那个皇帝,在问别人:“穷人为什么不吃肉呢?”

那句话叫啥来的:何不食肉糜?

很多的穷人,都会陷入这样无语的境地。自己想攒钱,但凭借打工,永远不可能攒下投资的第一桶金。所以这些穷人,只能不停的打工,紧紧是为了养家糊口。当打工的收入,永远紧紧只能糊口了,他又凭借什么,拥有资本踏入资本的分配之中?

第三:穷人被压迫的越严重,就越没有时间获取知识。

知识既权力,知识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知识是参与分配的重要要素之一。但可悲的是,很多的穷人都会陷入一种死循环,越是没有钱,就越获得不了足够的知识,自己越没有知识,就越没有钱。

前几天看了一个新闻,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学费又涨了,已经达到每年上万英镑了。而这紧紧是学费的一项。

试问,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如何送自己的子女,就读这样的学校呢?

当知识既权力,变成了,想获得知识就要出钱。这对于穷人来说,又是如何的残忍呢?

第四:价值观被异化。

资本最大的剥削是什么?是给工人很少的工资麽?是接近生存极限的收入么?都不是,实际上在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最大的剥削,或者说最大的贫穷,就是价值观被异化,被推进了“利己主义”的死胡同里。

试问:什么才叫富有?

已当今社会的标准来说,富有的标准应该是,一栋豪宅,一辆高级跑车,一个美女情妇,年收入百万,或者千万,才算“富有”吧?

可是,反过来问,这些东西真的有实际意义麽?你有再大的房子,又可以居住几张床?你有再多的钱,死了能比穷人多装一个骨灰盒么?对于当今社会的中国人来说,实际上大多数的中国人,已经足够“富有”了,但很多人还在追求更多。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要已商品为载体,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里,会一直生产一种价值观,就是占据更多的商品,才是绝对的正确。如果大家可以仔细的思考一下,就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购买了无数毫无用途的商品。

消费主义的兴起,奢靡之风的兴起,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一系列后果。

“占据更多商品,才叫富有。”,当这一句印象,印刻在一个人的心里,这个人已经多半没有救了。因为他的价值观早已经被资本异化了。

“占据更多的商品,既是富有。”试问:究竟要占据多少商品才叫富有呢?

当今社会对富有的定义,是让人已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财富,这才是最大的剥削。

毛主席逝世的时候,只给子女留下了几套衣服。如果毛主席也追求那种价值观,已他的权利而言,可以占据多少财富呢?

“为什么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这句话本身,就有一种肉眼无法发现的陷阱,富有究竟是谁定义的?这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

一个学者,如果他对自身“富有”的定义是读万卷书,他会觉得自己在吃馒头,没有肉吃,是一种贫穷麽?

一个文化工作者,如果觉得富有的定义,是出产更多好作品,而不是赚多少钱,他会觉得自己居住不起豪宅,就是贫穷么?

富有?什么是富有呢?如果这个社会,一直都在让资本家去定义,究竟什么是富有,贫穷。这个世界估计永远富有不起来。

穷人为什么穷?穷人为什么如此?多去读读马克思的著作就明白了。

就算能把《共产党宣言》读完,也不会向某些知乎小清新那样,那么的无知。


user avatar   Jasonbug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1、制度导致。

比如税收。最近在看《一本书读懂中国税》,里面说到,保守估计国内个人税负率在39.2%。因为除了个人所得税外,大部分的征税都是在流转税就转嫁到最终消费者身上了,就是不想交也不行,流转税属于无差别征税。然后税负工作天数为143天,也就是说一个普通人上班,一年有143天其实是为了纳税而工作。

而富人呢,其实主要的税应该是财产税,比如房产税、遗产税、离境税、资本利得税等等,在目前,一个都没有开征。

当然,税方面,除了以上写在税法里的,没写进去的就是“通胀税”,也就是货币超发造成的本币贬值。这块就很难计算了,比如现在的100元相比1998年的100元,购买力差了多少,或者现在的物价水平(买菜日常)高了多少,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账。

通胀会推高资产价格,富人显然就是得益者,而穷人的资产比较少,所以贫富差距会拉大。

这个通过招商银行最近出的《中国私人财富报告》就可以看到,0.14%的人掌握了1/3的国内财富。保持现在的态势,这个距离会继续拉大。

补一句:可以深入思考下,为什么单单我们会有外汇管制。这个思考就是通胀税的答案。

2、对待风险的空间不同。

继续超发引起的“通胀税”。富人可以选择对冲风险。

比如:根据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与全球化智库合发布的《2018世界移民报告》,有接近1000万中国出生的移民生活在中国以外地区。而这些移民,生活在美国就超过200万人。

再说招商银行的那个《中国私人财富报告》,头部人群的规模(可投资资产1000万以上)为197万人。也就说,如果把两个数据重叠,估计头部人群大部分人都已经移民。

所以,对待风险的空间会有很大的出入,头部人群并没有在赌X运,相反,无论哪方失衡,他们都足以控制风险。

3、对资产的概念不一样。

继续通胀税,资产价格在通胀态势下会被推高。但这句话只说了一半。

另外一半是,通胀是天花板的,对应的是购买力和杠杆率。通胀的本质是,拿未来的增长在此刻先用起来。怕就怕,强心针打下去之后发现,用了也没多大起色。

所以,富人对资产,看得是现金流。比如房产,5年前,卖100万,今天卖200万。对于投资者来说,他预估风险概率加大,所以就会抛出(低吸高抛)。而对于刚需来说,这200万是实实在在付出去的。所以是一种消费行为。

资产的核心秘诀是现金流,如果收益大于支出,那么叫做资产;

如果收益小于支出,那么就叫做负债。

从投资角度上来说,富人是很乐意资产价格下跌抄底的,如果历数资本行为就可以发现,通胀+通缩+通胀,是最好的造富波动。

4、富人会抱团,而普通人显得离散。

抱团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捍卫自己的既得利益。很容易达成共识。

而普通人呢,很难,这大概就是《乌合之众》这本书里说的意思。

比如现在,刚需的人群规模肯定是更大的,在买房这个事情上,不会形成统一战线,除非到了最后的底线。

但恩施等地,民间组织(他们说是民间)就会发文限制房产商降价,这是一个明显操纵价格的行为。没有人出来抨击。反而,还会有人为他们找理由,很荒诞。

5、前者自律,后者自慰(自我安慰)

道理谁都懂,但就是做不到。因为自律做起来,还真的反人性。

但我在从事金融业的10年里,见过百位大大小小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不同程度的自律是共同的特征。比如在主动学习方面,比如在思考频率方面。

6、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

这个已经被说烂了。李超人早些年就走,卖掉所有去英国,那个时候国内资产价格还没有到顶峰。

一味追求最高点抛,最低点买是不现实的。

后面王老板就走不掉了。现在很多人还在喊房价要涨一万年的,不相信马云说的,不理会前两天郭树清说的,估计真的没有冷静下来好好思考过这个问题。

科创板是不是一个机会?股市有没有可能起来?这些都是可以用达利欧《原则》的方式去推算的。

7、被工作和所谓的勤奋抹杀了其他的路

比如财务自由。一般人怎么可能做到,百度里也只有刑法才有办法。

真正的财务自由,一是建立稳定的“被动收入”,二是给自己搭建好的“福利制度”。而不是一味追求勤奋和擦边球,前者其实挤占了真正的生活时间,后者会给自己挖一个大坑。

赚钱是有成本的,这个成本要好好体会。

另外,自己是有价值的,每一个年轻人都是一张现金流量表,照镜子的时候都该看到未来的自己是百万收入的现金流。

自信一点,挖掘自己的价值,深刻的理解,可能会在很多事情上面做更好的选择。

8、看待时间的观念不同

人最重要的是时间,钱的本质是以物易物的媒介,现在变成了欲望。

但时间是公平的,对于每个人。欲望是不公平的。

看待这两个东西的方式,可以挂钩自律和其他。

这个可以看看电影《时间规划局》,或者之前写过一篇文章


user avatar   warfalc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推荐阅读《
贫穷的本质 》,这本书能解释:穷人为什么会越来越穷? 在微信上发过书评:

出处:首发于微信(read01),20130529 , 20130530

  如果你对贫穷这个话题有兴趣,这本书读起来会非常有意思,这本书的两个作者经常直接面对各个国家的底层,有大量的亲身体验,从实际到理论非常的扎实,全书一直在探讨到底什么样的援助会改变穷人的现状?

  1、常识决定命运

  我们一直在说知识改变命运,但对于达到贫困线(贫困线:是指每天收入低于99美分)以下的穷人来说是常识在决定命运,当收入低于一定程度后,所有的获取消息渠道都要花钱,如电视、报纸、书籍和网络。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普通人所了解的常识,穷人很难了解和知道,更麻烦的是他们无法判断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

  书中举了一些深刻的例子:印度最贫穷的人身体很瘦小,而原因在于这一代人的母亲在童年时间就营养不良,因此才会生下身材较为矮小的孩子。 印度国家家庭卫生研究所显示,约一半5岁以下的儿童发育迟缓,其中四分之一的孩子极度营养不良。

  而营养不良的原因不是因为贫穷,而因为缺少常识而导致的疾病,比如印度24%的男性和56%的女性都患有贫血症。 他们并不是不了解补充铁元素和加碘盐的重要性,也不是买不起,当他们有钱的时候会买一些更好吃的食物或减少乏味的东西如电视机。 印度人为会婚礼和葬礼花费难以想象的金钱(中国人也一样)。

  在印度的乌代布尔城,作者跟一些政府医疗机构的护士聊天时得知:曾经有个患痢疾的小孩来看病,护士们只能给母亲一盒口服补液。 然后,绝大多数的母亲不相信口服补 液可以治病,然后永远不会在来。

  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穷人不知道疫苗的好处,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不知道应该使用多少化肥,不知道哪种方法能预防疾病的产生,忽略这些常识的每一样都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政府或媒体想广泛传播正常的常识必须简单而有吸引力,这很难做到。

  2、越穷责任就越多,在一些小事上会经常判断出错

  穷人经常把钱花在昂贵的治疗上而不是预防上,他们生病时所选择的医疗方式也经常不靠谱,导致恶性循环。 穷人因为缺少常识而生病,为生病花了更多的钱,最终在这上面花钱变得更穷。

  例子:

大多数农民都知道化肥的重要性,秋天的时刚卖完粮食时他们有钱,不会马上去买化肥,会有一些更重要的地方需要钱,经过一过冬天后钱一点点的被家庭日常开支所消耗,到了第二天春天当他们需要化肥时,钱已经没了,而不用化肥来种粮食,当年的粮食产量会很少。

  还有教育:在很多国家的农村,对于十多岁的孩子来说,在学校学不到有用的东西就毫无用处,他们会去选择打工赚钱。 很多穷国的公立学校只保证完成基本的课程而不是学到东西。 同时公立学校的老师也会经常出错,有一个调查表明印度公立学校中50%的教师都会在上课缺席。

  对于很多人来说借钱供10岁的孩子上学,并指望他们在20岁时能挣到钱就是一个白日梦。 这些公立学校的教学大纲是精英式的而不是普通式的,这会淘汰大量孩子。

  穷人的日常生活充满各种风险,同样的一场灾害可以会造成更大的伤害。而他们降低风险的方式常常都不靠谱。 书中举了不少例子:拿医疗来说,中产阶段的人遇到普通的生病,他们有保险,有医学常识,很多情况下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而底层的人,他们手中的钱只能满足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哪怕遇到一些非常普遍的疾病,会对生活造成很大的风险。


  3、穷人缺少利润总处于不利地位,面对穷人的服务正在不断减少或慢慢消失

  从整个世界来说,穷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很多政策都对穷人不利,同时穷人没有价值不少面对穷人的服务正在不断减少或慢慢消失。

  对于普通人来说,有各种保险,可以出现各种灾难时进行援助,但对于穷人来说这个保障是不存在的。 穷人并不真正了解保险的运作方式,偶尔当他花钱后,如果一、两年内没有出现问题,也会非常容易放弃。 书中提到一种现象,在某些地方进行一次简单的家访可以让购买天气保险的人数提高四成。

  针对印度的多个调查发现,约三分之二的穷人都借过钱,但只有关6.4%是走的正规渠道,大多数都是非正规的渠道。 非正规渠道的利息高达月息3.84%,相当于年息57%.

  很多政府和组织都用不同的方式偿试向穷人进行小额贷款。 最终他们发现这样去做的成本太高,很难了解借款人的真实信息,更麻烦的地方在于很难收回钱。

  后来出来一些专门的小额信贷机构向穷人进行了贷款,但这些贷款没有让他们的生活发生彻底的改变。 小额信贷机构的严格及规范让很多人还是选择非正规的贷款方式,这些机构要求贷款人每周都需要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按时还款,这种方法也阻碍了不少人。最直接的说法 就是小额信贷的规则是不容忍任何失败。 这些机构经常会遇到一些媒体的负面报道,有时这些报道会彻底毁掉这些公司,通常几条简单的新闻就让这类公司陷入困境。

  穷人所面对的自我控制和诱惑更多,各种突发事件也就越多,当我们越富有时,有些决定能非常容易做到,同时的 决定对于穷人来说就是很大的问题。从生理现象来说长年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下的人,这些人大脑中压力产生的皮质醇会使他们做出更冲动的决定。 因此,穷人只能以更少的资源完成更艰苦的任务


  4、穷人企业家

  穷人的头脑有时会非常精明,他们天生就有企业家的潜质,只要给他们提供适当的环境及在起步时做的一点儿推力,很容易就会让他们摆脱贫穷。

  穷人企业家面临着二个最大的问题:
  1、他们经营的都是小生意
  2、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小生意赚不了多少钱

  这些生意的边际收益很高,但总体收益很低。 举例来说:他们有250美元时比美国最成功的公司赚的都要多,但当他们拿到500元时并不会增长很多。
  他们通常都借不到足够的钱来跨越驼峰,突破临界点赚到更多的钱。 大多数小企业主认识到永远也赚不到那么多钱,就不会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生意,很多人做生意只是在买一份工作,他们这样是做因为别无选择。

  5、政策

  针对于慈善机构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有效的把钱花出去,很难评估哪种花钱方式对帮助穷人会更有效。 这本书的作者尝试运用医药行业中为评估新药的效果所采用的随时对照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

  作者认为哪怕在一个非常落后、效率低下的国家也能找到好的解决方法,在面对腐败和渎职的情况也能找到方法解决问题,必须要找到深层次的结构问题,然后就有办法解决。

  虽然政治局限性是真实存在的,但在改进机制和政策方式上,当你认真的了解每个人的动机及局限性,可以制定更有效的政策和机制。

  改变人们的期望是不容易的,但并不是不可能,比如当村里出现女官员时,村民会不在歧视女政治家 。 成功能更来更大的成功,当一种情况得到改变时,这种改变本身丈会影响人们的信念和行为。 因此,在启动一个良性循环时,人们不应害怕必要的付出。小的变化可以带来大的影响

  今天@twotwo 给我分享了一个天涯的帖子,,从另一个角度讲了一个穷恒穷的故事。这个时代“寒门在难处贵子”,也许不服,不干。。想改变好比石头砸天。。 点只看楼主功能
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 这个链接也是

  欢迎关注微信(read01) ,每晚分享一条跟学习相关的文章,不定期分享五花八门的书评笔记,最近在发起 “100行动”,帮你从阅读者变成行动者,关注微信(read01)后,输入 20130527,20130528 查看这二篇文章。


开了一个专门推荐各种书籍的视频号:读书方法

推荐各种我读过的好书,有不少书都不适合在公众号上分享,以后可以在这个视频号上分享,会不定期聊聊各种阅读方法和技术。


user avatar   shaofeid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前段时间跟朋友聊天,听到了一个阶层模型的升级理论。

放在这里抛砖引玉,科学性不究,请勿较真。


————————

简言之:所谓「穷」和「富」,可以理解为掌握的社会资源差异。

当前中国社会,两个相邻财富阶层,可支配的社会资源约为10倍递增,阶级总人数约为10倍递减,也就是说:上阶层可支配社会资源是下阶层的10倍,下阶层的人数是上阶层的10倍

举一个典型的第6阶层,也就是所谓的中产阶级最末一层画像:可支配的社会资源约为500万人民币,全国总人数约3000万人,具体表现就是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拥有一车一房外加一个稳定的工作。

中国社会,由上到下大概有9个这样的阶层,包含了改革开放以来所有的社会资源,一个人正常需要10年左右的奋斗,再加一点运气才能从下一阶层进入上一阶层,阶层板结已经很严重。

但在这个阶层模型中还隐藏着四条「快车道」,可以加速阶层流动:

  • 第一条:媒体

可上可下,一个记者借助媒体的力量,可以前一秒钟采访政治局常委,下一秒钟关心街头流浪汉,在9个阶层当中来回穿梭,所以,央视某前小生敢放言:我的美国朋友克林顿曾经说过......

平均一个人,所认识的人数极限为1000人,如果能让100万人认识你,理论上来说你就升了两级

这当中亦包含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

媒体是双刃剑,用好了可以结交快速结交高层人物,完成升级;用不好,倒下的速度比谁都快。比如毕福剑事件,如果是企业家流出视频,估计什么事都没有,但正因为他是媒体人,还是中央媒体人,自然要出大问题。


  • 第二条:资本

为什么名校毕业生都想做金融?

因为一个实际处于第6层,甚至第7层的职场新人,可以通过进入金融行业,立刻开始参与管控千万、甚至上亿级别的资产,掌握的社会资源远高自身所处阶层,从而借助资本的力量与更上阶层接触。

这还可以解释:为什么近几年互联网创业如此热闹?

互联网企业进行持续的融资发展,基本每一年估值上涨10倍,也就意味着:创始人及核心团队人员只用一年就升了一级

资本的天花板比媒体要高,而如果一个人在资本和媒体两方面都做的很好,往往容易取得极高程度的社会认可,比如:徐小平、李开复。


  • 第三条:政治

克林顿被弹劾以后,可以继续走媒体道路,以演讲为生,他老婆还可以继续走政治道路。但在中国,仕途的意外终结往往意味着再没有机会参与其他车道的竞争,可以说是一条「不归路」。

一个关键部门的处级干部,比如县委书记,可以掌控远远大于其应有社会地位的社会资源

政治也一条是比较封闭的快车道,极少对外人开放,也不建议轻易尝试,但是这也是唯一一条能够到达中国社会顶层的车道。


  • 第四条:婚嫁

嫁入豪门,可以完成阶层的大跃进,最典型的例子:邓文迪。

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真正掌握核心资源的人,周围基本不会缺少女孩,也能解释为什么有这么多女孩甘当隐形人,当所谓二奶,因为确实这条道路能够让他们接触到更多的社会资源。

当然,灰姑娘的故事,永远是凤毛麟角,这也是一条很难的路


————————

所以,为什么穷人越穷,富人越富?

因为,缺少社会资源的「穷」人,往往缺少清晰地思考人生目标和规划路径的能力,在自己岗位上勤勤恳恳固然正确,但无法借助快车道的力量,导致自己努力付出了很多,却一直没有大的发展,停步不前。

而掌握了一定社会资源的「富」人,视野更为开阔,对目标和路经思考更加清晰,懂得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也更易借力达成目标。

雷军说得很好:千万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弥补战略上的懒惰

只是很多人没听懂罢了。

以上,仅为回答问题,并不代表本人价值观。


user avatar   richard-xu-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前200个答案,只有

@cindy huang

的答案提到了《二十一世纪资本论》,

@chenqin

数据帝的答案用了Saez给Piketty用的几张图,我只能推测其它大多数答主对这本引爆经济学界的新书(现在已经是老书了)一无所知,那么你们答个什么鬼?

皮凯蒂的这本书的数据你们都没见过,你们都是“不问是不是”的流氓么?

为什么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 - cindy huang 的回答

已经介绍了原书的观点,欢迎大家去给她点赞,我再借用数据帝的一段话,来说说我对于为何r>g(资本收益率高于生产增长率)的想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chenqin
链接:为什么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 - chenqin 的回答
来源:知乎

在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出弹性固定时,富人(资本持有者)的收入比穷人(劳动者)要高,但两者的收入和资本比值是恒定的,这无法解释原问题中「越来越富」的动态问题。

何时才会出现边际产出弹性固定?我们通常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来模拟现实生产,正是因为C-D函数满足这一条件。在这一情况下,由于收入和资本比值是稳定的,也就是说,生产出来的产值,其收益应该以始终相同的比例分配给资方和劳方,因此应当得出r=g的结论

但是,现实生产中并不止一家企业,不同的企业,其资方和劳方的比例分配,即使纵向来说是稳定的,在横向比较中也未必如此。

我们就看最简单的情况,企业1生产增长率是g1,企业2生产增长率是g2,企业1的生产函数中的参数是α1(即资方:劳方=α1:1-α1),企业2则为α2。假定原本的产值均为1(资方的资本投入占α1+α2,剩下的是劳方的劳动力投入),那么今年的新增产值是g1+g2,资方分到g1α1+g2α2,剩下的属于劳方。

如果α1=α2=α,那么资方与劳方所占的产值比是α:1-α,长期来看,双方所占的财富比例永远不变。但现实中,资本的流动永远比劳动力的流动更快,资本能够更快地发现产值更高的企业,这就意味着,如果g1>g2,那么α1>α2,此时,r=(g1α1+g2α2)/(α1+α2)>(g1+g2)/2=g(由柯西不等式易证),结论进一步可推广到N个厂家的情况。


user avatar   chenq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资本回报率太高,劳动回报率太低」这个论断是错误的。

假设一个人有1000万,用这1000万,这个人在资本市场上用各种方式获得了100万回报,那么这个人的年资本回报率就是10%。

上图是美国从1913年至2012年的财富年均回报率。上图显示,财富回报率波动较大,且集中在5%至7%之间

来源:

gabriel-zucman.eu/files

如果用类似的方法来定义劳动回报率,那么劳动回报率就等于一个人的年收入与这个人的价值的比例。经济学中,我们用「人力资本」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人力资本的形成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是教育投入,第二种是经验增加,其中最主要的是教育。

这是因为,教育不仅反映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情况,还能够直接反映一个人的禀赋——禀赋越高,一个人就能更容易考上高等学校,平均来说就会接受更多的教育。另一方面,经验的积累很难用价值来体现,因此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教育的回报率。

上图表示1994年以来的教育回报率。即每向教育投资100元,一名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上每年可以多获得的报酬。可以看到,初等教育的回报率高达18.9%至26.6%,远高于资本回报率。即使是相对不「划算」的高等教育,回报率也高达10.8%至19%

来源:

Taylor & Francis Online

现在我们已经明白,资本的回报率,实际上远低于劳动的回报率,即「人力资本」的回报率。

这个答案

里提到的资本回报率太高,劳动回报率太低,事实上指的是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出弹性不同,与回报率这个术语没有关系。在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出弹性固定时,富人(资本持有者)的收入比穷人(劳动者)要高,但两者的收入和资本比值是恒定的,这无法解释原问题中「越来越富」的动态问题。

再来看三幅图:

来源:

elsa.berkeley.edu/users

来源:

gabriel-zucman.eu/files

第一幅图表示美国收入最高的1%人口的总收入占全美总收入的比重。在2011年,劳动收入最高的1%人群的收入总和达到美国总劳动收入的17%。

第二幅图表示美国最富有的1%人口所拥有的财富比例,第三幅表示最富有的10%人口与余下90%人口的财富比例。计算可知,在2012年,

最富有的0.01%人口拥有全国11%财富

最富有的0.1%人口拥有全国22%财富

最富有的1%人口拥有全国40%财富

最富有的10%人口拥有全国75%财富。

虽然上面三张图说的是美国的情况,但在收入分布变化方面,美国具有很好的典型性。这三张图体现了三个世界共有的有趣现象:

一,财富的不平等程度远高于收入不平等,收入最高的1%人口的收入集中度,还没有最富有的0.1%人口的财富集中度来得高。

二,从1980年以来,富人的确越来越富了,越富有的人,其财富占比增长速度越快,例如,在美国,2012年最富有的0.01%人口的财富拥有比例是30年前4倍多。

二,从0.01%,0.1%,1%到10%,人口比例扩大十倍,而总财富比例仅扩大两倍。如果从最富有的那个人开始排序,无论取多长的区间,我们总能发现最富的10%拥有的财富量与剩下90%拥有的财富量是几乎相同的。换句话说,财富排名每上升十倍,财富拥有量将变成约十分之一。这个规律与我在

这个回答

中所提到的Zipf法则是一致的,财富分布是一种幂律分布

其实,前面的一个关于

单利与复利的回答

正是切中了要害的。那就是资本和「人力资本」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积累与消耗方式。

一,「人力资本」拥有比资本更高的折旧率。十年前的一块钱放到现在仍然是一块钱;而十年前的行业前沿知识如果不更新,可能已经一钱不值。

二,资本的回报仍然是资本,只要新增的回报没有完全被消费掉,那么资本积累就开始了,且采取了复利的积累方式。而「人力资本」的回报却仍然是资本,并不是「人力资本」。换句话说,「人力资本」是不会自动积累的,其回报是单利回报

回忆一下在

这个回答

中,城市人口分布最后符合幂律分布的原因是什么?

所有城市人口都以一个同分布的随机速度增长。

那么在复利回报下,财富分布同样符合幂律分布的一个潜在的原因就浮现了:

所有人口的财富都以一个同分布的随机速度积累。

因此,根本不需要其他假设,只要每个人的财富都按照自然的方式以一个同分布的速度积累,这个社会就会自动产生超高的财富集中度。而收入仅受到单利效应的作用,其集中度也就小于财富分布了。

两种不同的积累方式,使收入和财富的分布截然不同。这使得一些收入平等性较高的国家,其财富分布集中度也很高。

接下来一个问题是,既然由于复利效应,财富分布将会自动符合一个幂律分布,那么富人所拥有的财富比例应当是恒定的。也就是说,富人应该始终那么富。

那么,为什么「富人越来越富」的现象会出现呢?

接下来两幅图可能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上图显示了美国从1960年至1980年不同人群的财富回报率,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富人并不能有效投资自己的财产——相对于那些财产较少的人,最富有的那群人的资产回报率是偏低的,这就违背了Zipf法则发生的前提——所有人口的财富积累速度服从相同分布。这使得之前的财富分布偏离幂律分布,其中富人的财富比例偏低。

然而,随着金融深化,金融产品的普及以及虚拟经济膨胀,拥有巨大财富体量的超级富豪们也逐渐能够有效地投资自己的财产。上图是美国从1990年至2012年的财富年均回报率。上图显示,无论是超级富有的那群人(财富拥有量排名前0.01%)还是比较富有的那群人(财富拥有量排名前10%),其财富回报率趋同——Zipf法则的前提出现了。

此时,社会整体的财富分布将会回归幂律分布,我们将能发现最富有人群的财富比例飞速提升——所谓的「富人越来越富」,很可能只是市场摩擦减小,扭曲消除,所有人群所拥有的资本价格都趋同所导致的自然结果。反过来说,除了富人之外的人群资产比例逐渐降低,穷人也就越来越穷了。

(这个回答也是对另外两个问题「

「资本回报率太高,劳动回报率太低」的说法是正确的吗?为何出现这样的现象?

」、「

为什么有些国家收入水平均衡,而财产分配却差距巨大?

」的回答,这三个问题恰好是一脉相承的,我只是挑了一个关注人数最多的。)


user avatar   zhao-hao-yang-199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马克思的末日预言


先从这本书,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讲起。

众所周知,马克思预言了资本主义的自我毁灭。托马斯指出,在马克思时代,大量工人生活在城市贫民窟,工人们工作时间很长,工资却非常低,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封建制度下的农村悲剧更加悲惨。而马克思、恩格斯的中心论点很简单:如果经过半个世纪的工业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还是和之前一样悲惨,而立法者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禁止工厂雇佣八岁以下的儿童,那么工业发展的好处在哪里?工人们技术创新、辛苦工作以及进入大城市的好处又在哪里?


然而道义并不能摧毁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的出发点也从不是道德批判而是唯物史观——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托马斯将马克思的末日预言提炼为“无限积累原则”,即资本通过剥削工人剩余价值将不可逆转地不断积累,但始终掌握在一小部分人手中,是一个没有天然界限的过程。这就是马克思预言资本主义终将灭亡的分析依据:如果资本收益率稳步降低——这样将遏制资本积累,并导致资本家之间的激烈冲突;如果资本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无限制地增长——这迟早将变成大规模工人运动的导火索;同时资本无限积累并扩大再生产,而无产阶级一无所有并不能提供多余购买力——这必将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上述不论发生何种情况,社会经济均衡或是政治稳定都将变成奢望。更详细的解释看这篇文章:从柏拉图到马克思(六)——马克思主义经济观 - 人间正道是沧桑 - 知乎专栏


然而在马克思时代,收集庞大的数据佐证和严谨的数学推导似乎是一种奢望。例如,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使用了一家纺织厂的账本,他说这是账本主人转让给他的。纵使账本显示,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固定资本和可变资本总量与一年总产值的比率非常高,已经明显超过了10,这种水平的资本/收入比的确令人震惊。然而一个账本可以具有代表性,却无法使经济学家们满意。马克思也是1820~1860 年英国议会报告的忠实读者,他用这些报告来证明工人的悲惨、车间的事故、糟糕的卫生条件和资本家普遍的贪婪。马克思甚至以非常印象派的方式,尝试使用遗嘱认证的统计数字,以表明拿破仑战争以来英国财富的急剧增加。


问题是,尽管马克思有这些重要直觉,但是在那个年代,想获得全面、科学的统计数据太过虚幻。不像我们现在敲敲电脑,全世界重要数据几秒钟就弹至桌前,马克思做不到,各国政府开始有计划地收集、整理、统计相关的经济数据那都是凯恩斯时代的事了,这就是他注定的时代局限性。西方经济学者诟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多从其缺乏坚实的数学基础出发的,然而讲道理的话,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成型与十九世纪中期,他的数学水平在当时整个经济学研究中是处于平均水平的,只不过西方经济学“枝繁叶茂”后继有人,后人如列宁、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政治和哲学上,所以十九世纪的政治经济学再拿到当今学术界来看,就显得有些陈旧了。而托马斯·皮凯蒂的书既然敢叫《21世纪资本论》,无疑是用了当今学界最先进的数据和数据分析来诠释这个问题的,虽然他对于马克思的政治观点并不完全认同,但是他书中扎实的数据和详实的分析完全可以为马克思主义经济观点写下完美的注脚。


《21世纪资本论》主要基于两大数据:一类是关于收入不平等和收入分配的数据;另一类是关于财富分配和财富——收入关系的数据。数据的来源是基于全世界30余位顶尖学者共同努力所建立的世界收入数据库——一个关于收入不平等演变过程的最大的历史数据库。



二、资本主义的核心矛盾:r>g


托马斯·皮凯蒂认为,财富分配的动态变化表明,有一个强大的机制在交替性地推动着收入与财富的趋同与分化。促进财富趋同力量——也就是缩小贫富差距的力量,比如教育的普及、技术的进步、累进制税率的推行,然而,那些长期存在的促进不稳定和不平等的力量并不会自动减弱或消失。书中所研究的,主要是财富不平等的分化力量。


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的根本力量,就是这个贯穿全书的重要的不等式:r>g。这里r 代表资本收益率,包括利润、股利、利息、租金和其他资本收人,以总值的百分比表示;g代表经济增长率,即年收入或产出的增长。从宏观角度来看,资本收益率是高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这就意味着越有钱的人、资本越多的人,就能从经济发展中享受到更高的收益。经济增长多出来的蛋糕就那么大,资本分到的多了,只能凭借劳动的穷人分到的自然就少,贫富差距就是这样慢慢拉大的。

资料来源: piketty.pse.ens.fr/capi


可以看出,无论是世界还是法国,资本的收益率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远高于经济增长。r在长时期内都高于g,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纵观人类发展历史,资本收益率至少是产出(收入)增长率的10~20 倍。随着对未来经济增长预期的降低,这一差距将更加扩大。


从微观角度上讲,私人资本的收益率r在长期显著高于收入和产出增长率g。不等式r>g意味着过去的财富积累比产出和工资增长得要快——这就是贫富差距愈演愈烈的根源。长此以往,企业家不可避免地渐渐变为食利者,而劳动者凭借着缓慢地工资增长根本无法完成财富的积累,资本可以越来越强势地支配那些除了劳动能力以外一无所有的人。


理论上来讲,发展过程和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是,人类劳动、技能和知识在生产过程中越来越重要。而从历史上来看也是如此,马克思的“末日预言”为何没有实现,就是因为生产力发展使蛋糕越做越大,底层人民也能享受到更多的经济发展带来的果实——虽然不平等是加剧的,但是改善的生活境况会大大削减无产阶级的革命性。从历史上看,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造成了无产阶级运动的第一次低谷,西欧各主要无产阶级党派在获得了一定的利益后(议会席位或部长),纷纷倒向帝国主义政府,工人阶级则在一战中成为了帝国主义战争的炮灰,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则是在经济最不发达的帝国主义国家——俄国。第三次科技革命至今,更是造就了大量的“脑力劳动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白领”,这些人究竟算不算是“工人阶级”,是否具有革命性,依然是当今左派争论不休的话题,连这个都还没讨论清楚更遑论共产主义运动了。


然而历史上又一次例外,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此时大工业生产下的无产阶级刚刚形成,还不存在自觉性、革命性以及指导他们的科学理论。此时资本家可以肆无忌惮地从工人身上榨取利益。托马斯的数据库表明,整个工业革命时期,纵使技术进步带来了生产率史诗般地飞升,然而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连续半个世纪下降。英国学者罗伯特·艾伦就把类似于此时的工资长期停滞(甚至下降)称为“恩格斯停顿”。相应的,资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从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的35%~40% 增加了10个百分点,达到19 世纪中期的45%~50%一一也就是说几乎所有技术进步的福利都被资本和资本家所独享了,劳动人民无论是绝对收入还是相对生活水平都处在每况愈下中——正是于此时,马克思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并着手写作《资本论》。


在马克思生活的资本主义时代里,经济增长全部流向了资本利润,而客观上已经非常可怜的工资却停滞不前。也正是基于此,马克思认为万恶的资本家绝无挽救的可能性,资本主义迟早要完。其实要细究的话,他那个年代的资本主义确实死了,完全通过剩余价值剥削而占有100%技术进步带来的边际效益提升的资本家们几乎死绝了。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无产阶级运动反而变相地为资本主义续了命,资本家们开始领悟到要同工人们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而不是让永无止境的贪婪成为自己挖好坟墓。


托马斯认为,马克思描述了一种“一种真实的困境”,而避免马克思“末日预言”的唯一逻辑出口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只有生产率和人口的永恒增长才能补偿新资本单位的永恒增加。否则,资本家的确在自掘坟墓了:他们要么在阻止利润率下降的绝望战斗中相互毁灭——必须通过新的殖民地来解决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永恒问题(德国和法国在1905年、1911年摩洛哥危机中为争夺最好的殖民地而兵戎相见,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要么强迫劳动者接受国民收入中越来越小的比重,最终导致无产阶级革命因而资本被全面没收(在某些国家曾经实现了)。


总而言之:贫富差距的根本动因就是书中从头至尾都在强调的以r>g公式表达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机制与市场竞争不完全没有关系,因而也不会因为市场变得更加自由或竞争变得更加完全而消失。甚至作者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越完善、越“正统”,r>g的趋势就越明显。


可以这样说,经济发展可以掩盖一切问题。然而当今世界经济低迷,依然没有从08年的金融海啸中走出来,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的矛盾必将愈演愈烈,这是我们在未来必将面对的重大问题,可以说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占领华尔街运动)


三、收入不平等:劳动与资本


先看三组数据:

资料来源: piketty.pse.ens.fr/capi


如果看那些百分数有点眼花的话就直接比较基尼系数好了,在劳动收入不平等较低的社会里——如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基尼系数为0.19,而最高的极度不平等——现实社会中并没有出现,预测2030年的美国可以达到这种水平,也只有0.46。为什么我要说“只有”,来看一下资本的不平等:

资料来源: piketty.pse.ens.fr/capi


当只考虑资本时,低度不平等的理想社会不存在,而中度不平等的基尼系数(同样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北欧国家),就已经达到了0.58——已经超过了极度不平等的劳动收入。而再往上的不平等度,分别为0.67、0.73、0.85。从这张图也可以看出,所谓的中产阶级占主流的“纺锤型社会”就是一个虚构的神话。


综合考虑到劳动收入、资本收入的不平等,总收入不平等如下:

资料来源: piketty.pse.ens.fr/capi


可以看到,劳动收入的不平等是“温和不平等”,而资本收入的不平等是“极端不平等”,资本一己之力拉高了整个不平等的水平。在所有社会里,半数人口几乎一无所有:最贫穷的50%人群占有的国民财富一律低于10%,甚至一般不超过5%。而上层阶级:在法国,根据最新数据(2010~2011年),最富裕的10% 占有总财富的62%(而最贫穷的50%只占有4%);在美国,美联储最近所做的调查表明最上层10%占有美国财富的72%(底层的50%人口仅占2%)。


我们只是说这是“不平等”,而并没有说这是不是“公平”,因为是否平等是可以从数据上显而易见的,是否公平则有不同的哲学、伦理学解释。而托马斯·皮凯蒂认为,现代民主的基础是认为源于个人天赋和勤奋的不平等比其他不平等更合乎情理——至少我们希望向这个方向发展。这就指明了他的价值观,也就是宁可多一些劳动收入的不平等,而少一些资本收入的不平等。这样也可以鼓励所有人努力奋斗、创造价值——因为这样可以得到应有的回报。

资料来源: piketty.pse.ens.fr/capi


那么根据r>g这一定律,国民收入增长这块蛋糕中,有多少被最富阶层瓜分了呢:看上图,自1980年以来,美国的收入不平等就开始快速度扩大。前10%人群的收入比重从20 世纪70 年代的30%~35%,上涨到21 世纪伊始的45%~50%一一提升了15 个百分点(见上图) 。而在这归入前10%人群的15%增长中,大约11%,属于那"1%" (即那些在2010 年收入超过352000 美元的人群),这其中又有大约一半归属于那"0.1%",即年收入超过150 万美元的人群(见下图)

资料来源: piketty.pse.ens.fr/capi


可以看到,贫富分化、资本集中的加剧,不但反正在所有人口中的“10%与90%”中,同样发生在top10%中的“1%和9%”中。事实上,资本不平等已经无法逆转,我们不得不悲观地发现,当今社会最富裕人群的生活水平是仅靠劳动收入的人永远无法企及的。——这是否违背了民主的初衷?作者认为是的,而这种价值观的问题我们放到最后部分集中讨论。


资料来源: piketty.pse.ens.fr/capi

最后再来看一下新兴国家的收入不平等水平,红色的线是中国。因为在1980年之前,中国劳动收入(工资)几乎绝对平等,而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没有私人资产,所以具有统计意义的只有这一节短短的红线。虽然中国不平等指数相比于其他新兴国家是最低的,但是加剧的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以及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



四、徒劳的政策


可以看到,资本如一头洪水猛兽,如果不加以限制就会永远按照r>g的规律永恒地吸取全社会发展的成果,那么有哪些经济、政策措施可以限制疯狂的资本呢?


第一,通货膨胀。似乎字面上也可以理解,当钱不值钱了之后,肯定是对钱多人损害大。像劳动者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可供贬值的积蓄,自然就平安无事了。然而事实上,历史上各国通货膨胀从未成为调节财富分配不均的有效手段,反而甚至会成为了掠夺人民财富、薅羊毛的手段。首先,富人总有有效的手段购买保值物品、规避资本风险,无论是公司股票或黄金、土地;而中产产阶级和有少量资产的平民往往会在一次恶性通货膨胀中变为赤贫阶层。其次,通货膨胀机制不能无限制地运行下去,通货膨胀一旦成为常态,贷款人就会索要更高的名义利率,物价的上涨就不能再取得预期的效果,工资的增长往往是滞后性的、无法跟上通货膨胀的速度,即便是一无所有的最底层人民,生活质量也会受到损失。此外,高通货膨胀往往有自加速的趋势。这个过程一旦启动,后果可能很难控制,某些社会群体的收入可能大幅提高,而其他人则不然。在法国,从1945 年到1948 年,通货膨胀连续4 年超过50%,虽然这实际上将公共债务削减殆尽,但是,数百万的小储户被洗劫一空,而这也使得20 世纪50 年代持续的老年人贫困问题更加恶化。在德国,物价在1923 年增长了1亿倍。德国的社会和经济在此期间遭受了永久的伤害,并成为了纳粹上台的动因之一。


第二,公共资本。就是用国有的、社会所有的资本取代私人资本。既然资本可以无限制加速增长,那么把扩大国有资本,让全民共享资本收益,国安民乐,岂不美哉?事实上,在罗斯福新政后,在凯恩斯主义的指导下,资本主义各主要国家确实有一段时间大力发展公共资本,也使得当时全国贫富差距达到最低水平(参见上面美国那张图的低谷)。然而1980年过后,在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指导下,最近数十年来公共资本在国民资本中的比重急速减少,私人资本急速增加,尤其是在法国和德国,净公共财富在1950~1970 年曾达到总国民财富的1/4 甚至1/3 ,而今天仅占几个百分点(公共资产勉强能覆盖公共债务)。

资料来源: piketty.pse.ens.fr/capi


甚至还有个别国家的公共资产为负数,就是一无所有全都是国债了。


第三,累进制税率。简而言之就是对富人多征税、对穷人少收税甚至补贴。然而这也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作者悲观地指出,西方国家的“累进制税率”不如称作为“累退制税率”——越富的人需要承担的越少。自1980年以来,美国和英国收人累进税的大幅下降(两国都曾经是二战后累进税的引领者),也许能够解释超高水平收人的增加。同时,在当前资本自由流动的世界中,国家间的税收竞争开始增强,这让许多国家免除了累进所得税中对资本收入的征税。欧洲的情况尤其如此,那些相对较小的国家早已被证实无力达成协调的税收政策。其结果就是无休止的竞次(race to the bottom),导致降低公司税的税率,免除对利息、红利和其他金融收入的征税等,而其后果都要由劳动收入来承担。后果之一就是在大多数国家对顶层收人者而言,税收已经变为累退的。例如, 2010 年对法国税收的一个详尽研究考察了所有的税收形式后发现,整个税收的平均税率随着收人等级是下降的:收入分配底层的50% 人口,其税率为40%~45% ;往上的40% 的人口,其税率为45%~50%;然而,收入顶端的5% 甚或1%,其税率却更低:收入顶层0.1% 的人口,税率只有35%。

资料来源: piketty.pse.ens.fr/capi


为什么我们总要提1980年这个节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因为有一个苏联狐假虎威地摆在那里,同时全球共运成为了悬在所有资本家和西方政府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于是乎各种讨好工人的福利政策、增加工会权利的法案,以及严苛的累进制税率、相应的大资本管制政策纷纷出台,资本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降到了最低水平。然而随着1976年毛泽东逝世后全球共运退潮,英美里根政府、撒切尔政府上台,新自由主义政策全面推行。可以看上面的图,贫富差距的拐点、累进制税率的拐点、私人资本增速的拐点,全部在1980年。


在这个“累退制税率”血淋淋的事实面前,作者表示,只有外部的“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冲击”,才可以解决世界财富在r>g的漩涡中愈陷愈深。但即便如此作者也并不认同如共产主义革命一般对所有原有制度推倒重来的做法,但是就目前来看,能够给资本主义以外部动力、自我改进的,似乎只有“灭亡”的危险才能让资本家们甘心吐出嘴里的骨头。


五、价值观的撕裂


除了r>g这一条“铁律”外,资本还呈现出“边际效益递增”这一不寻常的趋势。总所周知,边际效益递减是一条经济学定律,然而这条定律仅限于物质生产领域,在资本投资领域确是失效的,在资产管理中出现了永无止境的“规模经济”,即资产规模越大,平均收益率就越高。


通俗点讲,你有一两万块钱,大概也就能放到余额宝赚年化2%的利润;绝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都是有门槛限制的,平均5%收益的至少5-10万起购;当你的资产超过百万时,就会有更优质的理财产品供你选择,包括房地产等实业投资——这在资本没有达到一定数额时是无法做到的;如果再上一层楼,就会有专业的理财团队替你打理投资,优厚的收益可供投资者做一个彻底的“食利者”;当你动用几亿资产去寻求收益时,全世界最诱惑的机遇都将摆在你面前,成倍的收益率绝不是想象。

可以想象一下,资本收益不但是高于国民收入/经济增长的,而且在资本收益内部,大资本的收益也会碾压小资本,贫富差距也会呈几何指数增长。那么争论就来了,资本收益率线性递增与在实体经济中投资的线性递减是相悖的。基于此一些经济学家批判,这是大资本具有特殊的“权势地位”造成的,就像“政治权力”不平等一样,是“不公平”的,是为“民主社会精神”所不容的。


然而支持者认为,比如说我请律师,花5000块请的律师肯定没有五百万的律师水准高;我看医生,专家号也比普通号贵。我肯定是花大价钱享受到优质服务,市场经济的自然之理。理财产品的收益也可以等价为服务质量,那肯定越贵越好了,不然这对于富有者是不是就是“不公平”了呢,这就是讲究效率的市场经济啊。


好了,我们已经看到了,这里已经出现了“民主社会价值观”和“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割裂。再来看另一个典型的事例。


人口增长除了对经济发展和国家的相对实力带来影响外,还与社会不平等状况具有重要联系。在其他各种条件相同时,强劲的人口增长往往能发挥均等化的作用,因为它削弱了继承财富的地位一一每一代人在某种意义上都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联想一下汉武帝的“推恩令”,大致就是这个意思,十几个儿子一起分家产,分个几代,贵族和平民区别就不大了,竞争环境也就相对平等了。然而我们面临现在的境况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增长锐减——甚至不少国家出现了负增长。经济越发达、收入越高,年轻人生育愿望就越低;孩子越少,继承的财富就越多(而且是父系、母系双方积攒的财富)。越有钱人生的越少,生的越少后代就越有钱,我们在贫富差距中似乎进入了这样一种恶性循环。

资料来源: piketty.pse.ens.fr/capi


如上图所示“在1970-1980 年出生的人,其中12%-14% 的人拿到的遗产数额会超过收入最低的50"10 的工人的毕生劳动所得。”


资本一旦形成,其收益率将高于产出的增长率。这样一来,过去积累的财富要远比未来的收入所得重要得多。那么,自法国大革命以来,资产阶级奉为金科玉律的普世价值:“人生来、而且自始至终都是平等的”,就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很明显,就从继承的财富来看,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


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西欧资产阶级们旗帜鲜明地反对封建社会崇尚“出身、门第、血缘、世袭”的价值观,认为好吃懒做的封建贵族早该被丢进历史的垃圾桶,这个世界属于锐意进取的资产阶级。这一观念深入人心,也确实得到了很好地实践。然而当资产阶级历代地财富积累,形成了如今新一代的“食利阶层”,那这一价值观适用么?也确实有很大的批评声音,民主社会的根基在于崇尚奋斗的世界观,或至少是通过奋斗而实现价值的信念,即社会普遍认为,财富不均等更多的是由能力和努力程度决定而不是遗产和租金。像美国,经常批判“老欧洲”,标榜自己的“美国梦”,认为个人努力和素质是关键之所在,不像那群臭烘烘的欧洲遗老,躺在祖爷爷的庄园上过日子。


但是,这样的批评就会触及到“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一金科玉律是资本主义的“第一天条”。既然承认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那么凭什么子嗣不能继承我的遗产,凭什么我的努力、我的成就不能惠及我的子子孙孙?新保守自由主义代表人物诺齐克就指出,我们继承的基因就是不平等的,有人聪明、有人笨;有人勤奋、有人懒;有人漂亮、有人愁。那么继承财富也是一样的,凭什么不可以,这就是自由主义价值观,这就是市场经济。


好了这里我们又看到了“自由价值观”和“民主价值观”的冲突,虽然说他们同是在资产阶级价值观这一框架之内,但是看起来大相径庭。还有其他的冲突,比如说民主讲究少数服从多数,从社会契约论的角度出发需要一个“总体意志”;自由派则认为去他娘的“总体意志”,我们每个人都是值得尊重的个体,个人意志神圣不可侵犯,你管我干什么了。原旨自由主义者反对一切“道德式立法”,比如开车不系安全带之类的,认为我不安全撞死了是我的事这是我的自由;而民主派则要求一个社会的秩序、规范、道德的限定。所以,列宁同志说过:“自由派和民主派早晚要分道扬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现实社会的情况是这样的:大部分崇尚精英主义的人都认为巨额薪酬差距是正当的,因为由薪酬造成的贫富差距据说要比由继承财富造成的差距更具合理性。因此未来的世界可能会揉合了过去世界的两大弊端:一方面存在巨大的由继承财富造成的不公,另一方面又存在以能力和效率为理由的因薪酬造成的巨大贫富差距。因此走向极端的精英主义就很容易产生高管和食利者之家的赛跑,最终受损者则是在旁观赛的普通大众。


微信公众号(knowledgewealth),欢迎关注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1,因为现在是资本社会。所以资本门槛天然是倾向有钱人的。

无论穷人富人,都在为资本的更快速增值服务。

在竞争的大概率层面上,穷人能够参与的资本增值行为选择性很少,因为大量的资本增值行为都有资金门槛。仅仅以不动产投资而论,富人可以去买地块、可以盖楼、可以入股输气管道、可以建设停车场等等,而穷人只能转租商铺住宅租赁权牟利。在选择性上首先被筛选掉99%以上。

阿里、腾讯、百度等等可以投资新兴的O2O、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原始股。

一般人只能等他们上市当个散户,然后很可能还被隔了韭菜。

2,因为信息不对称愈演愈烈。

用百度去搜东西,大部分都是无用的内容,很多人强调“搜商”(跟情商智商并存),其实你商再高没毛用,因为很多韭菜通过微信、网购、外卖、阅读APP已经把自己的习惯、隐私、喜好啥的都白给这些大公司了,人家大公司不用搜,后台统计一下,比你获得的信息精准的多。

我一直在说,别骂老百姓2,是互联网加剧了老百姓2,本来就2的人,整天根据喜好推送一些完全在这人舒适区的内容,只能越来越2。他们没办法。

3,因为随着生产率的提高,一般劳动力的价值和必要性越来越低。

互联网和计算机干掉了很多行业和很多岗位,未来人工智能、自动化生产、核聚变、真空管道高铁、机器人会干掉更多行业和更多岗位。

没有专业技能或核心竞争力的穷人在20年后很难积累资本,因为他们的议价权约等于零,也别做梦可以去做体力活,孟加拉国工厂月薪才40欧,没事,福利会养着他们。

4,因为消费主义横行,所以穷人们不会攒钱了。

这绝对不是开玩笑。台湾、香港乃至我们80年代末富起来的那些穷人苦出身,很多不仅仅善于经营,同时也很善于积蓄,用劳力去积蓄,然后用不多的积蓄去博第一桶金是很多时候阶层跳跃的必要经历。

但现在的年轻人,不说有没有积蓄的动力了,都被忽悠的裸贷了。

消费主义不仅仅是在促进GDP,更多的是诱惑穷人借贷,透支未来的收入,防止穷人有博第一桶金的机会。

5,因为现在穷人的时间也能榨取利润了

穷人的时间也是钱,看网络小说、快手、荤段子,也能榨取点广告费,拜移动互联网的规模所赐,这些微薄的小钱,人数足够多了也很可观。

所有有钱人们这几年多了很多办法占用苦哈哈们的时间。

所以穷人就没时间真心读书了。

同时,也让穷人的舒适区更加舒适,意淫成本越来越低,这也杜绝了穷人变得有纪律,变得有野心的途径。

这一条是最致命的:纪律是唯一无需资本成本但可以挑战一切改变一切的力量。




        

相关话题

  如何理解 2017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Thaler 的贡献?他的研究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实际应用? 
  恩格尔系数如何反映贫富差距? 
  储蓄(暂时退出流通的货币)会导致流通货币量减少引发经济危机吗? 
  你在生活中用过最高端的经济学知识是什么? 
  「阿罗不可能定理(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 」为什么反直觉? 
  人民币印了这么多,为什么银行还会发生「钱荒」? 
  中国是如何走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 
  为什么会发生通货膨胀?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为什么鲸濒临灭绝,而鸡却没有繁衍之忧? 
  本科双非经济学,想提高学历考985/211,考研应该选择经济学还是法律硕士(非法学)?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微博上赵薇对电影《没有别的爱》被抵制事件所发表的声明?
下一个讨论
《大鱼·海棠》是烂片吗?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