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 2021 年 7 月份中国经济数据全面不及市场预期? 第1页

           

user avatar   zhou-lin-99-4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靠,这么带节奏真的好吗!

啥叫不及预期?

预期,是一种主观预测,不及预期仅仅是说7月的经济数字没有之前预想的好,但也不是说这个月的数据很坏啊。

经济是有规律性的,如果没有特殊情况,7月的一些数据就是会比6月回落。

以工业增加值为例:

2015年六月6.8%,七月6.0%。

2016年六月6.2%,7月6.0%。

2017年六月7.6%,7月6.4%。

2018年六月6.8%,七月6.0%。

2019年六月6.3%,七月4.8%。

2020年情况特殊不计入。

2021年六月8.3%,七月6.4%。

感谢网友“祭祀无痕”友情作图。

从以上数据可知,今年七月这个数据变化是常态,并没有偏离多少。尤其是6月数据异常高于正常水平的情况下。

题目带节奏,下面回答也跑偏,都歪到中国经济大趋势变化上去了,这也太牵强了吧?

尤其是上半年数据刚刚展示了中国经济全面复苏的情况下。拿一个月,而且仅仅是“不及预期”的,本质并不差的数据,来说明中国经济未来趋势向坏,这未免太心急了。

这种标题咱也会写啊,比这惊悚的多:

中国2021年二季度GDP增速大幅降低31%,是否预示中国经济崩溃在即?

专业经济问题,咱别玩数字游戏和耸人听闻好吗?

一直标榜的专业精神呢!


user avatar   jones-malo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主要是消费回到19年水平了,瘟疫肆虐之前我们就经济不好。

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最大的雪不是新冠肺炎,而是我们经济完全没有新的发动机出现,从2017年开始这个趋势就开始明显了,接着18、19年经济几乎进入停滞状态,很多表象已经与滞涨类似,但(除地产外)通缩还是时常出现。

新冠的确给了中国大力发展的机会,但这个机会不足以支撑长治久安,外无钢铁,内缺农牧,上双创公司天天性骚扰,下老百姓开个店赔得倾家荡产。

哦,你说你关系硬啊……能从政府套来项目……我们来看看依赖政府模式还能走多远:北方经济不行,唯一的独苗北京几个大项目基本压住了投资和支出,郑州西安还小着呢得养;南方,江苏贵州不必多言,负债九天揽月,浙江上海已经走到城市化深水区了,每往下走一步得看五步,容错率超级低,华南和安徽江西目前和未来大概率都不走政府主导模式,唯一你能这么干就是西南那几个地方了。

这个体量的国家,怎么说都得学会面对问题。消费主义如此盛行,但消费增速如此孱弱。还不够说明问题吗?


user avatar   Orzh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主要工业数据和消费数据都太差了。

前者更多是结构性问题,后者则是短期冲击问题。

工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速是5.6%,已经低于疫情前水平了。

除了受到限电、环保、运输、缺芯等因素,更重要的是工业衰退的趋势。

要知道虽然有疫情冲击,但是由于国内防控做得好,所以外贸环境不错,这缓解了限电等内部冲击,所以总体上疫情期间短期因素对工业的影响是好坏参半。

其实在疫情前,蔡昉等人就指出中国存在制造业过早衰退的问题了。

按规律,各国制造业占GDP比重和人均GDP是倒U型关系,2万美元左右才开始下降,之前是上升。

但中国制造业比重在2006年,人均0.31万美元的时候就开始下降了,所以中国“去工业化”现象出现的过早(可能早了15年)。

中国制造业受到空间错配和房价影响太明显了。

制造业作为“可贸易部门”,非常依赖运输,所以必然在东部沿海地区聚集。

但是,国家从2003年开始,为区域经济平衡,关闭了大量东部地区开发区,而给中西部地区开发区更多土地。

这造成中国制造业从2003开始全要素生产率就开始下降。

土地指标的东西部地区分配失效,还造成东部地区高房价问题,而高房价造成的“荷兰病”对制造业的打击太严重了,我感觉近些年有加速倾向。

受限于数据来源的关系。国内很多关于房价对企业影响的研究,多采用2007年前的企业微观数据库,而这肯定低估了近些年的影响。

十年前,房价的主要影响是投资方向。企业家利用房价、土地升值,质押贷款,然后投资地产,从而影响资金错配(和去年疫情期间,放松中小企业贷,造成深圳房价暴涨如出一辙)。

不过当时的房价从就业层面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还很微弱,因为此时制造业毕竟符合比较优势,公资和就业规模还在不断增加。典型就是汽车产业。

但是最近几年网络上“劝退”的舆论氛围愈加浓厚——这肯定是以前研究受制于数据层面,而低估的。

敢兴趣的,甚至可以用爬虫做房价和制造业“劝退”的研究。

除此之外,中国的金融业低效,人为压低利率和政府的隐性担保,造成国有制造业企业过早进入重资本阶段。

对资本的依赖,加上审批权集中在一二线城市,造成很多制造业企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

反过来,如果人力资源重要,它们自然集中于人力成本低的三四线城市。

用知乎某些劝退大V的话说:哪怕产业升级,大国工匠工资和德国、日本一样,他们依然不可能买得起上海的房子。

所以,某些企业因为行政审批的原因,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这本身就是违背规律的。

不解决东西部之间土地资源空间错配、重要企业扎堆一二线核心城市、一二线城市土地供给过少等问题,工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很难高增长。

至于消费层面,以后再说。


user avatar   phd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问的人比较多,我展开说一下消费。

消费为什么迟迟不能复苏?

大家都知道,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去年,我们顶着疫情的巨大压力实现了经济的V型复苏,2020年全年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4.7%,但是社零增速全年下降了3.9%。2021年以来,消费复苏的脚步也一直低于大家的预期,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从收入结构恶化疫情反复扰动这两条主线分别来解读。

首先说收入结构恶化。

我们知道疫情之后,经济是K型复苏,收入的修复也是分化修复。简单地说就是有钱人变得更有钱了,但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改善比较有限。有几个数据可以证明这一点。

第一,2020年一季度之后的连续四个季度,GDP的增长速度都高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这与过去几年的情况正好相反,经济快速修复了,但“国富民穷”的现象又出现了。不过这个数据在今年二季度出现了边际改善。

第二,我们拿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平均数和中位数相比,发现从2020年以来连续6个季度,平均收入的增速要快于中位数收入的增长,这是收入差距扩大最直接的证据,说明我们的收入结构再次远离了理想中的“纺锤形”。

第三,2020年外出农民工人数出现了首次下降,其中跨省流动的数量下降的更加显著,也就是说,我们看到了农民工不但外出意愿下降了,且外出的半径也明显缩短了。映射到现实当中,就是有一部分农民工可能就留在了当地,参与一些政府小基建项目,有一部分农民工选择了在当地的县城或者市区里打工,放弃了回到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城市的机会。从数据上我们也能看到2020年农民工平均工资的增速显著下滑。

第四,经济的K型复苏也导致用工需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出口产业链招工难,生活服务业就业难,劳动力市场冰火两重天。我们还是拿数据来说明,2020年IT行业的平均工资收入上涨了10%,而住宿餐饮的平均工资收入却下降了3%。

站在学术的视角来解读这件事儿,就是经济结构在疫情冲击下发生了非连续的重大变化,但人力资本的变化却是一个连续函数,景气度较差的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不得不面临“转行”,前期的人力资本积累没有用武之地,这也使得收入增长变成了一个很困难的事儿。

做个小结,收入修复了,但是收入分配结构恶化了。就业修复了,但是就业质量不高。有钱人变得更有钱了,但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比较低,而广大的中低收入群体并没有显著改善,所以消费复苏动力较弱。

然后再说疫情对消费的影响。

第一点,很容易理解,疫情反复出现,线下消费的修复多次受阻。

从去年冬天的河北疫情,到今年5月份的广东疫情,再到这一轮南京Delta病株的出现,疫情的魔咒一直都在。而且每一次只要疫情有抬头趋势,都会导致防控措施升级,一些密闭的、人员集中的消费场所就会被关闭。

我们以餐饮收入为例,去年10月份,我们餐饮收入实现了同比增速转正,增速是0.4%,最新的数据表现如何呢?7月份餐饮收入的两年复合增速是0.9%,也就是说,10个月过去了,增速水平几乎没动,疫情之前的增速中枢可是9%啊。所以疫情对于线下消费的影响仍然十分显著。

第二点,消费品的供应仍然是受限的。

先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们看票房数据。疫情之后的每一个节假日的票房数据都是创历史新高的,春节、清明、五一节,都是远超历史同期,这说明我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都是在的。但如果我们把时间维度拉长,看整个月的票房数据,表现就很差了,6月、7月这两个月的票房数据竟然还不如2014年。造成这样的现象是什么呢?主要是电影供应的不足,相信大家跟我有一样的感慨,没什么好电影可以看啊。疫情既限制了消费需求,也抑制了消费品的生产,尤其是海外,电影产量和质量大幅下降,今年我们进口海外影片的数量只有2019年的一半,所以我们看到电影院又开始放阿凡达和哈利波特了。

除了电影以外,演唱会还是没有的,景点还是要预约的,看球是要测核酸的,汽车因为“缺芯”也是得等的,消费仍然处于一个“限量供应”的状态,这也是消费修复受限的重要原因。

第三点,疫情期间“宅经济”相关的耐用品消费从一定程度上代替了服务类消费,因此对整个线下消费的复苏造成了中长期的压制。

大家知道,疫情之后,宅经济相关的消费是非常好的,手机、小家电、体育用品等等。但这些消费其实会替代一部分线下消费。

打个比方,我是一个很喜欢喝咖啡的人,疫情之前呢都是在楼下咖啡店买咖啡,但是疫情期间无论是因为楼下咖啡店关门了或者我自己防护意识比较强,我购买了一台咖啡机自己做咖啡,这就形成了耐用品消费对于服务类消费的中长期压制。

因为耐用品有折旧的概念,买了之后一般都得用2、3年。接着刚才那个例子,每当我现在想去楼下买咖啡的时候,我老婆就会唠叨,“几千块买的咖啡机就不用了?自己做不行么!”

所以当破壁机替代了果汁店,烘焙机替代了面包店,健身环替代了健身房,虽然不是绝对替代的概念,但肯定会对服务类消费造成一个长期的影响。

从增加值的角度出发,耐用品消费可以提供的增加值肯定是不如服务类消费的,这也是消费增速难上台阶的重要原因。(自己做咖啡成本几块钱,随便一杯星巴克都是30多啊!)

以上就是第二块,疫情仍然对消费活动仍然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综合以上原因呢,消费增速想回到疫情前8~9%的增速是比较困难的。

尤其是疫情又卷土重来的时候,消费的复苏需要我们报以更多耐心。


user avatar   rewrgf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现实和预期不符时,永远说明的都是预测模型不准确,而不是现实做的”不够好“,无法符合模型。


user avatar   wang-jia-48-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是很好。

目前我们在三个重要问题上都是“紧”的。

第一个是货币政策

我们货币投放和美国不太一样,美国放水直接在资本市场上买入资产,没有进入实体的资金对通胀影响是相对较小的;我们放水基本会进入实体行业,通胀压力会更大。

虽然相比美国来说我们的货币政策空间还比较大。但是放水非常谨慎,这不仅以为我们有放水之后的前车之鉴,也因为跟随美国的货币周期,有可能再一次陷入被美元周期收割的攻防战里面。

况且,美国taper越来越近了。

第二个是投资

基建和地产被寄予厚望一年多了,都没有什么动作,说明我们对经济增长方式深层次转变的决心。当然这两条产业链实在太大,他们起不来,我们当然也就观察到了投资数据不好看。当然这两条产业链的从业者收入不振,对消费就没什么信心。

更广义的说,消费数据不振,和整体经济形势总是直接相关,且具有一定延后性。

手里没钱当然不愿意消费,但是对收入前景悲观,同样也不愿意消费。对希望让消费进一步带动经济发展的大策略来说,恐怕消费要解决的问题并不轻松。

第三个是供给端。

碳中和是总体要求,对很多行业的产能端是有影响的。

为了达到碳中和的目标,各个行业对产能正在进行改造,关停并转又回来了。前一阵子市场里热议原材料上涨,更多是来自于需求在,但是产能跟不上(或者说不让产能开工),导致了周期行业一大波盈利。

这里问题是,碳中和是优化供给端,优化就意味着很多企业要被动刀,与之相关的产业链和从业者会受到影响。这对经济来说虽然有益,但也免不了阵痛。

现在的局面

以上三个问题并不是2021年7月份才有的,而是一季度就已经出现了。

所以第一个大判断是,我们不会来一个“瞬间掉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位置是一个比较坚决的大方向。

于是,不要寄希望于地产和基建的大松绑,他们仅仅具有估值修复的价值。

第二个大判断是,阵痛,也不能说把自己痛休克过去,所以微调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比如货币政策微调,比如对基建和地产的微调,比如对碳中和向下供给侧深入调整的某种微调(第三条不是我的专业,所以我把握不是太大)。

于是一些行业的边际拐点,或者二阶导数拐点会更有可能到来。

特别是被按在地上摩擦的一些传统行业,对应到资本市场就是更多传统行业的悲观预期会被修正。(比如受流动性影响,死了很久的金融;再比如有色化工这种虽然反弹但是仍然卡了产能的周期行业)

鉴于经济基本面的低迷,整个市场仍然没可能形成趋势性上涨,特别是疫情这颗雷其实一直悬在头上,甚至因为疫情反复了,大家更相信这玩意儿其实超预期厉害。

所以,风格稍微切换切换,倒是有可能。


以上,供参考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发布预期数据的是以美国为主的西方机构啊!

先给你一个预期,你国下个季度要增长10000%了!

然后真实数据是:你国只增长了10%!

然后得出结论:你国药丸,经济增长远不如预期。

而对于美国呢?

美国下个季度要增长4%,不得了了,要延续历史最长增长期了!

然后真实数据是美国增长了4.1%。

然后得出结论:美国经济增长大幅高于预期!经济复舒加快!MAGA!


大忽悠!


不可一世的美国CIA预测塔利班将要90天控制阿富汗,后来三天攻下7座城,再次预计塔利班30天后控制阿富汗。

结果呢?前后8天!


你信美国人那张嘴,猪都要上天变飞鸽。

pig, e, 上去了---->pigeon


user avatar   mao-qi-shi-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寻思七月不及预期不是因为全国洪水和禄口机场爆炸?那六月呢?五月呢?

难为几个跳大神的每次都能跳出来写特么一堆废话。


user avatar   liu-shu-bi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实际上全球经济在疫情前就都进入停滞期了,美国那个增长是灌水下的短暂高潮,长期来看也是萎靡不振的局面。

欧洲在数字经济没捞到好处,只能下磨刀霍霍向互联网企业要数字税结果被美国一声吆喝吓回去了,但过几天就又摸了上来。

所以疫情爆发后经济继续低迷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中国对今年GDP的增长目标也说明了这点(反倒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组织的专家们灌水严重)。

而中国面临的局面更加复杂,既要拆雷又要快跑;既要降低地方债务风险又要保证十四五新基建的巨大投资;既要房价平稳不能跌,又要百姓多生多养娃;既要开放市场迎客来,又要延缓产业转移跑出去;既要高举自由贸易的大旗,又要抢夺大宗贸易定价权。每个问题都有足以难死若干诺贝尔经济奖大师的难度,逼得一些教授把建设殖民地这主意都提出来了。

所以经济数字不好看不用太过关注,看看乡村振兴能不能给就业兜底才是核心点。至于房地产好转?做梦都不要想这事,除非南平试点的那个生态银行开到北京上海了。


至于未来吗?

中国靠民众忍耐力和社会积蓄;美国靠超发和军事力;欧洲靠大国吸血小国;日本继续躺着。大伙都在熬。

中国在不惜代价抢下一代信息产业主导权,在舍得代价抢下一代能源产业获利权,在疯狂造舰抢大宗商品定价权。

抢到一个就能制造新一轮经济增长动力,抢不到就继续嗷。

美国在不惜代价的阻止中国抢到以上任何一种权力。赌美元超发爆炸前中国的地方债务先爆,然后收割中国一圈,没有对手后再收割世界一圈。两圈下来挣的钱足够平息美股风险,还有资金去推动下一代信息与能源产业了。

欧洲和日本吗,磨刀霍霍等着认爹,然后跟在爹后面切块肉。


当然,对各国而言,更有效的办法是进行深化改革,忍住阵痛割掉毒疮轻装上阵。但貌似毒疮已经和大脑连上了,触动根本问题的改革,都无法下手了。


user avatar   yi-zhi-zhu-ding-l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1,可以下调预期。

2,夜壶又要上场了。

3,还有一种可能,有人抱怨夜壶太贵,可以创新,租给你呗,实在不行那就按尿排量收费好了。




           

相关话题

  想好好学习金融和经济的话,有什么书是值得推荐的? 
  假如城镇未来的规划将是修建铁路,或者通用机场,会出现的趋势丶经济的影响和商机是什么? 
  2021上半年中国 GDP 同比增长 12.7% ,两年平均增长 5.3% ,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向中央银行借款最终真能弥补财政赤字? 
  如何看待 2022 年 2 月 8 日药明系的药明生物和药明康德暴跌,同时 A 股跟随大跌? 
  区块链是什么,如何简单易懂地介绍区块链? 
  区块链是否是骗局?它是否有弊端? 
  为什么很多人都不知道温铁军? 
  如何看待湖北 100 亿消费贷投向校园? 
  中国经济能超过美国吗? 

前一个讨论
大自己六岁的牙医喜欢上自己怎么办?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美国资深参议员发布推文称「美国在台湾省有3万驻军」?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