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觉得跟基因和饮食习惯有关吧……
老家是山东西边的三等穷县,没铁路没国道,第一条高速在16年成功通车,彻底结束了不通高速的历史……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俗称三不管,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一度嚣张到贩人为业,历史上也是老大难,明末闹榆园军反明,清初接茬抗清,后来各种起义,1774年响应王伦起义,1797年响应川楚五省白莲教起义,1855年响应天平天国起义,1861响应捻军起义,1899年起义和团反洋,1907年起大刀会反清,27年起黄沙会攻打县城响应北伐,37年阻击日军南下结果被人拿飞机炸个稀烂,隔壁直接屠了城,40年县大队区小队组织解放县城,42年马本斋回民支队转战本县抗日……反正就没消停过。
我小时候啊,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哦不是,是吃不着零食,基本上就是要什么没什么。你说那时候都快2000年了,可我老家照样穷的叮当响,一个是经济基础不行,单纯的农业县,那时候种子啊化肥啊都不是太行,产量□□,那时候□□在□□□□还有一个单独的摊派叫□□□,这玩意严重的时候能□□□,再兼地方□□□多是一些□□□□,□□□□□□□□,91年隔壁□□□□□弄□□□□的时候,我们□的□□□□□□□也跟着响应杀羊羔,偏偏这□□□还是我们□出来的……
不过吃饭还是不成问题的,所以平素最喜欢的就是大米汤。老家的米汤,指的是用大米煮粥,但是米少水多,煮出来大概是四成米六成汤,我喜欢喝大米汤,其实小米汤也喜欢。那时候啊,大早上肯定是喝米汤了,快到中午我妈妈问,“小(老家话,儿子的意思),晌午吃啥?”我回答肯定是“米汤”,然后继续喝,晚上呢?再来一次。
后来这事发展到早上和中午要多煮一碗,坐在热水壶上,盖好了,能保温几个小时。P了个图,大致这样:
把壶放在炉子上,因为炉子半晌是闷了的,所以这样只能保温。这样呢,早上吃完饭,出去满世界玩,十点多饿了,回家,把米汤喝了,继续玩,十二点回来吃饭,下午三四点再这么喝一碗。
为啥这么喜欢喝米汤呢,我琢磨着吧,就是因为没零食。不过也不是没有,比如有大米花……
再者说了,大米花可是稀罕物件,一斤差不多十几个吧,我妈当时最多每天给俩。
于是从小就靠着米汤疙瘩汤吃个肚圆,虽然总是缺钙缺维生素缺微量元素,可好歹饭是吃得饱,大米花吃不着,米汤管够也能解馋。吃得饱饭,不会挨饿,自然也就有个好的身体基础。于是,06年念了初中,每天还能混上点儿肉吃,虽然吃出苍蝇之类的是常有,可好歹学校食堂是到点就供饭。我在初一进校军训的时候按高矮个从前往后排,矮个在前高在后,我排第四个,很矮;等回头三年下来,初三拍毕业照,高个居中矮个两边,我就成了最中间的。那时候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入的高中,量身高定制校服,我当时178,老师给我报175,结果俩月之后校服到手,我穿着裤子特么短一截,九分裤似的,再量一下,183。高中三年还是贯彻吃饱就行的方针政策,于是成功增高6公分,到来北京的时候就以189忝列我们那一群人中最高的一个,哦对了,第二高的是临沂莒南县的,第三是聊城高唐县的……在北京吃得饱吃得好,风吹不着(zhuó)雨打不着(zhuó)的,吃胖了很多,又高了点儿……
所以我坚持认为,吃饭是最重要的,不用大鱼大肉山珍海味,就最普通的家常便饭,大米小米白馒头,青菜茄子辣青椒,好好吃饭,也能有个不错的好身板。怕就怕天天零食堆着,吃一肚子,到正经吃饭的时候随便扒拉两口嫌好道歹爱吃不吃的,这样天长日久,没好处。
其实我爸爸个子不高,一米七多,不过我妈妈高,我爸跟我妈拍结婚证的时候我爸爸需要脚下垫两块砖头……本来当初是想着多生个孩子,可国家政策不允许,那时候老家实行连坐,一户超生,前后左右四家邻居的房子都给拆了,我们又穷,拿不出新建五处院子的钱,自然也就只好响应国家政策了。要不然我要是有个妹妹的话,估计也是大高个。
现在家里的那帮孩子是一个赛一个的高,过年磕头去的时候,有的那种老人住的是七八十年代的老房子,进门碰脑袋的可不少。其实我在我家也碰过,我家03年的房子,堂屋通里屋的门好像是一米八的,撞了我好几次,后来我爸就把门框砍了;结婚之前整理房子,把堂屋门和里屋门都拆了重装的两米多的,可心理阴影是留下了,进门出门的时候低头是下意识动作。
这里得提醒一下北京地铁,我已经不止一次撞到地铁车厢门上了,满车厢的人都在笑,现在的小孩都长这么高,以后你们得注意,这新车门是不是得酌情改一下……
补个图吧。
高中毕业照,时间是12年。最后一排最中间的那个是我,身高是189,大致可以推算旁边的几位身高。
这俩小孩,11年拍的,现在一个184,一个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