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明朝那些事儿》会是当年明月写出来的,而不是历史教授写出来的? 第1页

     

user avatar   liu-zi-hu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掌握学术的优越感和通俗气的目空一切都是非常可笑的。《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相当优秀的历史通俗读物,在国内通俗写史中堪称一流。

为什么当年明月能写的这么成功,原因大概如下:

1.当年明月深谙网络用语,在用语方面无拘无束。《明朝那些事儿》中的语言非常幽默诙谐,读来就如同在看帖,对很多人来说,全无读书的艰涩感和无聊感,很容易被它网络时代的语言抓住内心。

2.当年明月文笔出众,我想这点毋须否认。明朝波澜壮阔的276年,复杂场面无数,当年明月却能游刃有余、详略得当地全面展开明朝漫长的画卷,自如地写下这一朝代从宫廷阴谋到市井生活的方方面面,幽默诙谐自然中又不乏严肃真实。谋篇布局的一流,让这本书读来极为顺畅,大呼过瘾。

3.当年明月很善于抓住人们的逆反心理,提出很多与传统史观截然不同的观点,以此来钩人胃口。大家喜欢看的是“历史原来是这个样子”而不是“历史是什么样”,对传统观点和认知逆反越激烈,人们越爱看。《明朝那些事儿》里这种写法其实很普遍,对英宗、武宗乃至万历等的看法都与众不同,对东林党的描述更让很多人大吃一惊。这样一套书写下来,不仅满足了大家的求异心理,而且也可以在平常吹牛时满足“你们根本不懂,历史原来是这个样,我知道的才是正确的”。

4.朝代本身的问题,中国人熟悉的是汉唐清,明朝在大众之间的存在感一向较低,很多人对其的印象大概仅限于朱元璋、黑暗腐败、魏忠贤、崇祯帝、李自成。当年明月此书一出,大大填补了人们认识的空白,对之前知道越少的领域,大家兴趣越浓厚,又写的这么易懂,当然要捧。而且知道的人越少,越容易得到人们的知识满足感。作为最后一个汉人王朝,而由此衍生的皇汉主义大行其道,更是反过来推动了这本书的影响力。

5.很好的满足了通俗写史的任务。《明朝那些事儿》从头到尾,写的不仅好看,而且涵盖了明朝大部分政治事件,从后宫阴谋、政治争斗到征战攻伐,样样皆有,看完以后你总能对明朝有个大概认识。对于普通人来说,达到这个程度足矣。

为什么不是历史学者写出来的,原因大概如下:

1.历史学的研究是非常专业化的,专著与论文有着非常严谨的规范和精细的研究题目。这就决定了历史学著作的艰涩难懂,距离圈外人相当遥远,内行不是写给外行看,外行看不懂也不想看。

2.学术思维定势的限制。习惯了论文书写规范后,很少有历史学专业人士下笔写文章不受规范影响,纵使要写通俗普及类著作,下笔也不自觉地含有浓郁的学院派气息。我自己也尝试写过些普及文章,即使我再提醒自己,还是不免含有一股学术气。所以对大部分历史学者来说,即使写通俗读物,也不会写的像当年明月那般接地气,可以自如地使用网络语言。此外,学术共同体内存在诸多束缚,有些背离传统观点过远的观点,历史学者不敢轻易提出,否则会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影响自己的饭碗。

3.历史学者的严谨精神。圈外的通俗读物作者很大胆,什么都敢写,有些地方打个哈哈混过去,有些地方全靠天马行空的想象,你也不知道他说的对不对。但历史学者经受学术训练之后,对任何问题都不敢马虎应付。即使是写通俗读物,也要力求不出纰漏,句句都有史料支撑,有问题也要广泛求索进行一番考证。这就导致圈内人写一篇普及读物的时间,人家估计都写了一本书了,而且圈内人那些繁密的考证,一般人又没人愿意看。

4.国内历史学术圈存在鄙视历史普及的风气。中国史学界其实离大众的距离相当遥远,这点在年轻学者中还好,在中老年一辈中尤其严重,对历史普及不屑一顾,认为那都是浪费时间、浪费学术精力,你写他还鄙视你。这就导致了大家对历史普及不热心,你就是想写,写出来也不免在圈子里获得些骂名。别说写书了,就是某位有名的先生上电视节目讲了讲,鄙院的某位老先生还要把他批判一番。

5.历史学者没有精力去写普及读物。文债压身,各种论文如山压来,职称项目压迫下,哪来的时间写普及读物。就像我上一点说,年轻学者其实是不反对历史普及的,但年轻学者负担最重,被压的喘不过气来,那是有心普及无力实践。

这层楼里的诸多答案其实都过于偏激,一方是对《明朝那些事儿》为代表的普及写史嗤之以鼻,专业知识优越感强的惊人;要么是把历史学界一顿黑,认为学者不过是一堆不食人间烟火的腐儒,观点狂妄的惊人。其实两者大可不必,公共史学是一个应该坐下来好好讨论的问题,绝不应该非黑即白,对立严重。

史学研究不该与社会分道扬镳,将历史研究的成果用通俗的方法展现给大众,是历史学界责无旁贷的义务。这点欧美史学界做的比我们强得多,历史学者所著的优秀普及读物非常普遍,国人耳熟能详的《万历十五年》自不必说,诸位也可去找《马丁·盖尔归来》、《圣巴托罗缪大屠杀》等西方史学名著,看看面向大众的趣味可读性和历史研究的深邃是如何结合为一体的。但是在中国史学界,这方面可以说是非常不足,学者写普及类读物的少,写的优秀的更是凤毛麟角。那么历史知识的传播领域就成为了一片空白——一方面,历史知识的受众面非常广阔,但需求的程度大多是浅尝辄止;另一方面,历史知识的主要占有者历史学者不来写普及读物,即使写也难以让大众接受。这个空白不可能长期存在,以当年明月为代表的一批圈外历史普及者出现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他们不在圈内,没有历史学共同体内的种种束缚,挥笔自由,善于迎合大众,而且写起来无需担心条条框框——可以随便写,因为什么都可以算作“我个人”的解释。坏处是这一群体良莠不齐,部分下三滥普及著作的横行导致了地摊货的泛滥;但其益处仍然不可抹杀,先前留下的空白被填补了,大众对历史知识的需求得到满足,历史的热度在国人之中也常年不衰。对历史学科来说,其益处更不可小觑,一门学科想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会断绝的人才供给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如果没有这一轮历史热,高高在上的历史学在常人眼中极为枯燥,报考这一专业的学生会越来越少,届时历史学有可能出现人才危机。若想保证有人入门中,要先保证有人去喜欢它,《明朝那些事儿》为代表的普及写史大热,特别使一大批青年人对历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促使其中的不少最终学了历史专业,走入学术领域。老实说,我现在能学历史这个专业,和小时候对《明朝那些事儿》的痴迷不无关系。到今天,虽然我的专业领域离明史很遥远,但我对明史仍然怀有着很大兴趣。

诚然,此书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都大可商榷,《明朝那些事儿》强烈地注入了作者的个人好恶,是接近于历史小说的通俗个性写史。当年明月以主人公串起线性叙事,只要与他认可的主人公做对的,无论其人如何,都会被描述成反派。当年明月对言官群体的极度厌恶和对气节的推崇,对善恶的评判和贪腐的价值判断,使得其对相当一部分人的评价都值得商榷。而有些历史事件,其实在描述中也只是出于其本人的想象,这就是一部虚实相间的书。但就如我上面所说,它使很多对明朝一无所知的人可以正视那个时代,知道那个时代还发生了如此多的时间,使得很多人觉得历史很好玩(虽然真正的历史并不好玩),喜欢上了历史,使得不少青年因此选择了历史专业,步入历史学界。它已经无愧于它的普及定位,如此之书,怎么能轻蔑视之呢?

而部分人走入另一个极端,对历史学界恨之入骨,这也是很荒谬的。以历史学研究之专业程度,非要要求其著作不用术语,让大众都能看懂,其实是不可能的。正如所有学科进入研究领域,是绝对会走入精深的一端,与大众保持距离,历史虽然参与门槛低,却不代表历史学术的门槛低。有严谨的学术规范存在,大部分学术专著就是那个样子,就是令一般人望而却步。你不能要求每一部专著都写成《万历十五年》,那样无法研究、无法说明太多问题,而没有一般人看起来繁复冗长的考证,很多问题也是说不清楚的。

所以绝不可求之过甚,认为历史学界缺乏普及之作,就反过来要求历史学界必须全盘以普及之作行之,而泯灭自身所有的研究规范。专业的学术研究很难接近众人,它在很大程度上也不是面向圈外人阅读的,有自身的书写方式,无可厚非,绝不可目之为不食人间烟火。

最后的问题又回到妥善解决历史普及问题上来。公共史学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历史学界需要保持高水平、专业化的研究,不可让过于通俗的写史形式侵蚀到研究本身来;另一方面,历史学界也应该摒弃旧有的清高习气,正视历史普及的意义和责任,写出高水平的普及著作,将已有的研究成果向世人分享。这两者完全是并行不悖的。

历史普及来自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需要历史普及的传播。当年明月们也好,历史学者们也罢,只要能为我们揭开历史的迷雾、探寻古人的大千世界,就都是值得尊重的,何必非要互相攻讦,互相施以优越感呢?


user avatar   jin-wan-da-lao-hu-27-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见过钱学森写十万个为什么么?


user avatar   qiu-yuan-89-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什么身份的人干什么事,就这么简单。

说的再直白点,这就是“科普”和“科研”的定位区别

科普,是给人口基数大、文化程度有限、非科班专业的老百姓,把一个学科/专业领域最浅显的入门级的内容,以通俗易懂的叙述方式,讲给老百姓听,激发受众群体的兴趣。

科研,是少数专业人士的工作,老百姓即没能力参与,也没有能力了解


就因为当年明月不是学历史科班出身,甚至都算不上自身明史爱好者,不能象写学术论文那样,有纠审/论证/答辩等环节下功夫的过程,没有导师导致,所以《明》里边的错误/硬伤相当多。只不过看他书的人大多数也是普通人,看不出错在哪里罢了

作为人文科学科普/历史小说,《明》是成功和出色的作品,即便有硬伤也无所谓,反正是给老百姓讲着玩的。


user avatar   kai-chang-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

有一群狗。

它们看见了一根骨头。

以骨头为圆心,群狗围了过来。


大狗力量大,挤到最前面。

中狗力量弱,紧紧团结在以大狗为同心圆的外围。

小狗力量最小,只能站在最外一层。


一只大狗看清了这是根羊骨头,“汪”了一声,告诉周围的狗:

这是个羊骨头啊汪!


大狗们都知道这是羊骨头,纷纷点头同意。没人反驳大狗,也没人说话。


中狗听到了,“汪”了一声,告诉周围和身后的小狗:

这里有个羊骨头啊汪!


更多狗附和、同意,小狗们看不到,但是见那只中狗都说这是羊骨头,也跟着随声吠和:

这里有根羊骨头啊汪!


狗群里充满了欢快的气氛。


然而他们并没有离开,也没有进一步靠近。


一只大狗仔细地看,又汪了一声:

这根羊骨头上头有块肉丁啊汪!


离它近的大狗分享了它的角度,对其表示同意;

更远一点的看不见,不置可否;

它对面和它关系非常差的狗逢它必反,也汪了一声,说根本没有肉丁。


大狗们相互较量,间或一汪。


中狗们挤不进,没有了解更多清醒,多数没有吭声,有发出声的,也支支吾吾,不知道汪些什么内容。


最外围的小狗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清,他们最关心的是羊骨头要怎么分。


又过了一会儿,另一只大狗汪了一声,它发布了自己的判断:

这只羊骨头已经放了四天了啊汪!


这种判断较多地基于经验,更多的狗也有自己的经验,所以不置可否,或者不认同,甚或者,根本就保持了沉默观望的态势。


中狗站在外围,只隐隐感觉有分歧,但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离发言大狗近的中狗,便把大狗的最新发现成果分享给众人,然而对这种无关骨头分配的纯知识性成果没什么好奇,因此反应冷淡。


至于外围的小狗,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清,他们限于羊骨头的幻想中,甚至开始模拟整只羊的存在,并想着周围一定有新的其它的骨头。


这时候一只小狗问:

为什么羊骨头是中间那只中狗发现并告诉大家的,那些最里面的大狗都在忙些什么啊汪?


“大狗们一定是眼神有问题。”

另一只小狗很有把握地结论道。



公众号“凯鹅”


user avatar   luo-xuan-zhen-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谢

@sxc

邀请。非常非常感谢。

为了防止邀请我的sxc老师撤销邀请,我不得不截图。


@朱峰女士,你的答案,为了防止你进行修改,我已经截图了。没错,如你问题当中所说,礼貌是不是软弱?

当然不是。

我自问是一个普通人,在知乎得到关注多,也只是因为我勤勤恳恳,一个字一个字写得多,仅此而已。

我去咕咚网之前,当过记者,做过公关,我也不是什么名校毕业,但是我深深知道,原创是品德,是节操。做记者,报道要如实,要客观,要中立,要还原事情的本来面目。

我为什么要在微信群“红包体育”里面和你抬杠,为什么要质问你,想必你已经不记得了,然而我记得清清楚楚。


我不关注你的微信号,那是有非常重要的原因的。朱峰女士,你说你没做过亏心事,那么想必在你看来,未经他人许可引用、转载他人原创的内容,不算是亏心事了。


你不记得的事情,我一点一点帮你回忆起来吧。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

当你加入“红包体育”的时候,我对群主说了一句话。【我很高兴,我有不删除任何聊天软件当中聊天记录的好习惯。】


这里截图当中的日期是一直就存在的。至今我的iPhone 4S也一直在用呢,不可能改掉。


你为什么和我说抱歉,你忘了?2015年3月3日你所说的,是真的都不记得了?


当时我的反应,算是很克制的了,毕竟当着“红包体育”群里这么多人的面。

为什么我过了这么久,才再次在“红包体育”群里质问你,我想你应该明白。我知道每个人做自媒体不容易,想靠着才华变现,更加不容易,当时你肯道歉,说你会改,那么我也就得过且过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改了吗?如果你改了,你就不会不经过

@式微

同意,转载她的答案,而且还将她列为“第二作者”。

你的所谓声明,夹杂在你的正文内容当中,而不是正式开辟一个子栏目道歉,被诸多的信息噪声遮盖着,这就是你的诚意?

上述三张截图,是2015年6月17日早上8:43时截的。我现在还很怕诸多水军说我图片造假呢。下面两张图,是2015年3月3日晚上20:49时截的。那个时候,你的微信ID还没有“太阳表情”。

这个总不能说我作假了吧?



而你在面对我的质疑的时候,说了些什么话,你还记得吗?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截图的原因。

二次编辑加了些东西,就可以等同于你自己的原创,是吗?


事实证明我当初心一软得过且过,才是真的错误。


你说了“最初开时,格式内容混乱,但转载内容标明了作者”——我还是那句话:用了我的东西,问过我吗?

你说了“微信对于转载格式有了新要求后,我们也跟着学习,把之前来源不明的全部删除。之后再也没有出现不合规的转载“——来源不明?请看看截图,你自己说过的话,怎么就这么快忘了呢?”是从虎扑、知乎、直播吧很多来源的文章“,这还算是来源不明?

你说了“暴力行为冠以道德名义,缺又恰恰选择了一个认真做事的自媒体下手,无论是出于要稿费,还是炒作涨粉,都不会实现的”——暴力冠以道德的名义?我质问你,就是暴力,你不告而拿,拿了我的答案,也拿了知乎上别人的答案,这种偷窃行为,就是道德的?


另外,请弄清楚,到底谁在炒作?我只是把原文作者式微老师带到了“体育红包”群,让她自己和你说清楚,这就是炒作?式微维护自己正当权益没有成功,自己写了篇专栏,以正视听,这叫炒作?

你说了“另外。。。您在背后诽谤我的许多聊天截图我已经给了律师。我们没做亏心事,我们礼貌但不软弱,真的,用法律途径解决,只对我们单方面有利啊。但您若真的要这样苦苦相逼,请也不吝给我一个您的地址,给您去一封律师函”。


我在背后诽谤你?请把截图放出来,让知乎用户都看看,我到底怎么诽谤你了。


你没做亏心事?没做亏心事我会质问你为什么不经过我允许转载了我的内容?


说我苦苦相逼?到底谁逼谁?“咕咚-李旸”是我在“红包体育”群里的ID,那是因为之前说过要标清楚所在的企业、媒体和姓名,所以我这样写。


我再说一次:质问你,是因为你在知乎未经我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了我的内容;我质问你,是因为你在知乎未经式微老师的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了式微老师的内容。


知乎上的回答问题,是我业余时间所为,工作忙的时候我只能下班回答问题,晚上写公众号内容,或者把知乎的答案放到我自己的公众号上去。关于足球篮球的内容,和咕咚网没有一点关系,全部是我自己的业余创作。


而你,直接找到了咕咚创始人、CEO申波先生,也就是我的最高领导,去质问我的行为是代表咕咚,还是代表个人。


我在知乎的ID和个人说明写得清清楚楚,没有和咕咚有任何的关联。你没有经过我个人的允许,转载引用我在知乎的内容,被我质疑你转载了别人的内容,居然好意思说是“法律层面的诽谤”?居然还去和我供职的企业对质?


到底是谁苦苦相逼?


所谓认真做事的自媒体,是把知乎用户的文字答案,变成自己的声音和话语,放到视频当中去,是吗?


所谓认真做事的自媒体,是未经他人许可,擅自转载、引用他人在知乎的原创答案,是吗?



最后我很想问一句:你既然深知自媒体人的成长有多么不易,为什么你还要去做“未经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其他自媒体人的内容”这样的事情?


最后,是我放出的所有截图的具体信息。



我在这里声明:我是知乎用户李暘,在知乎的每一个答案,在知乎的每一篇专栏文章,不敢保证完美无缺,逻辑严密,没有错别字,但全部是我自己的原创内容,任何人未经我许可,转载、引用、抄袭我的答案,即为侵权行为。


user avatar   wuchangyex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做款海报咯:


(制作素材来源于付费网站)


user avatar   guo-zhu-15-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直观…

灵玉看诸葛青的战斗,他懂,要想打,就必须占吉位,不然没得打,而诸葛青不会让他那么容易占上吉位,所以灵玉也挺头疼的,但灵玉也有北境苍潭,全图aoe,所以也有优势,灵玉和青是一个档次的…


而王也呢?直接告诉灵玉,你随便占,我即是吉凶,我即是天道,四盘随我拨…


王也》灵玉=青》楚岚

给罗天大醮分个档次…

王也独一档…

青和灵玉第二档…

楚岚贾正亮风沙燕第三挡…

唐文龙玲珑云第四挡…

挂马仙的咱不算,宝宝手动挡…


user avatar   tang-qian-qian-91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么,唐僧在花果山念一段紧箍咒,就会当上猴王吗?

如来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花果山的猴子会认为如来是猴王吗?

不扎根基层,群众是不会认可的!


原答案被折叠了:

盖世猴王为何裸死猴山? 数百头母猴为何半夜惨叫? 动物园最大猴群为何屡遭黑手? 游客投掷的食物为何频频失窃? 连环强 J母猴案,究竟是何人所为? 动物园管理处的门夜夜被敲,究竟是人是鬼? 数百只小猴意外身亡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 这一切的背后, 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是性的爆发还是饥渴的无奈? 敬请关注今晚8点CCTV12法制频道年度巨献《题主的不归之路》 让我们跟随着镜头走进题主的内心世界…


user avatar   bingo-liu-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马桶牌子,用来装奥利给的,,,


user avatar   huan-shi-l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因此去学一门学问显然是不需要的,攻壳提出的东西更多的是一个思考的话题,而不是一种思想哲学体系。一遍看不懂也正常,因为这个动画在各个方面制作优秀,第一遍往往会更注意在动作场面或者剧情等其他方面的东西。很多事情来不及思考就到下一个剧情点了。所以弄懂攻壳中想说的思想,TV动画2周目以上是必须的。

你提到哲学和社会学2个方面,那我也谈谈这2个方面我的看法吧,当然攻壳不只是谈了这2个方面。

其实攻壳抛出的哲学思考话题很简单,就是当处于一个网络极度发达,信息技术极度发达的科技水平下。当记忆可以复制,转移,消除,修改的情况下。传统的区别人类个体的方式就开始产生矛盾。或者说人类在抛弃宗教影响下,还缺乏一种真实区分人类思想个体的标准。这个问题在现实中还不会产生问题,但在攻壳那种信息科技水平下就会产生问题。攻壳中,区分人类思想个体是GHOST,放到现实中意思是鬼,幽灵,灵魂。但是这些词在现实中都是或多或少含有宗教含义的,科学定义下是没有这些东西的。大部分字幕组都采取不翻译这个词,直接放出英文,我觉得是正确的。因为用现实中的定义直译,太容易联系到宗教意味。而这个词实际想表达的是科学定义下的灵魂,删去宗教定义的灵魂,或者另一个比较接近的词是意识。攻壳就是想谈谈这个GHOST是什么。

我之所以说这个涉及到一些哲学意味的话题并不难,因为现实中每个人肯定都想过。科学上解释大脑的运作,是一个极度复杂的神经网络系统利用生物神经信号来获得记忆,并且利用记忆进行各种复杂的基于神经网络的思考活动。但对比电脑,发现有一个东西是缺失的,我们用电脑,电脑主机CPU对应大脑的运算功能,主板对应各种神经型号的传递,内存和硬盘对应储存记忆的皮层,那么使用电脑的USER是对应什么,没有USER电脑根本不知道该做什么。那么对应到大脑,是谁在作为USER指挥大脑去做事情。一般现实中会想到意识这个词,但是意识是什么科学上现在说不清楚。所以当人脑对应电脑时,就很容易发现这个问题,而攻壳的世界观下,恰恰是一个人脑电子化的世界,所以这个世界下,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其实攻壳也无法给GHOST定义,只能说是用很多事例来说明必须有这玩意的存在。比如说少佐和笑脸男共享了记忆,但他们并没有变成一个人。

最近上课,老师谈脑机接口,也扯过这些东西,所以谈的比较多,其实上面废话较多,精简下来估计也就几句话。所以另一方面,社会学的方面就不多谈了,直接精简吧。

社会学方面就是赛博朋克作品普遍要谈的东西,就是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反乌托邦。这种作品包括攻壳,一般都会描述政府,大公司大资本家,会利用发达的信息技术来加强强权,而主角队,无论是革命者,犯罪者,还是什么其他种类的挑战者,也往往是利用发达的信息技术科技来反抗这种强权压迫。攻壳的主线,TV1中做微型机械的医疗公司(名字忘了),警察局都是强权的这一方。九课和笑脸男是对他们的挑战者。而TV2中久世英雄是挑战一方,但他们太激进了,实际用的压迫手段让观众更觉得他是强权一方。所以社会方面,谈的阶级统治和我们现实的社会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随着人类普遍认知的提高,上层阶级要维持统治,会倾向于尽量的让下层民众感觉不到自己在被压迫被统治,就是反乌托邦作品中的要反的这种表面理想的社会。而赛博朋克作品作为一类的反乌托邦作品,特别的是,其中信息科学技术的发达导致信息可以操控,甚至记忆可以操控,使得思想的操控和反操控成为一个焦点。攻壳也是表现这方面的东西。




     

相关话题

  为什么阿塞拜疆人会认为他们是土耳其人? 
  如何看待基辛格说就算没有美国中东历史上也在打仗”美国只是替罪羊?这种说法是否可信?是什么以及为什么?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国防部长、参谋总长和陆军总司令的职权以及隶属关系是怎样的? 
  满族人口是汉族的几百分之一,为何清朝能统治中国几个世纪? 
  历史上,西班牙被伊斯兰政权统治的几百年间是什么样子的? 
  明清时期的福州人莆田人为什么支持海禁? 
  为什么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结果截然不同? 
  什么是骑士精神? 
  如何评价张飞? 
  为什么湖北的简称不用楚而是用比较生僻的鄂? 

前一个讨论
傅作义曾是阎锡山部下,为什么能在解放战争时成为华北剿总司令,地位甚至高于阎锡山?
下一个讨论
郑和如果到了欧洲并且和西班牙打了起来,能灭了西班牙吗?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