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我思考过很久,我就说我对这事情的看法:
1任何世界观方法论都只在一定范围内正确或可行!
2 对于大部分正常人来说,先抛去你能不能获得不同人生经历这一问题来说,更多的经历会给你带来不同于以往的认知,但这个经历能给你带来什么,取决于个体的认知差异,好坏,程度都因人而异。
以上是思考,观察过后的结论,晚点再回来补充答案
----------------------------------------------为了对得起前面点赞的3个兄弟更新--------------------------------------------
以余之所见,这完全取决于你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你抱着什么样的态度;
我简单粗暴的从两个维度进行分类:其一是否有足够多的相关或所需知识储备;其二是是否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无论是希望感知,了解这个世界,还是希望洞悉背后的规律和运作机制。
基于以上可以分四种情况:
一、所学所知寥寥,且对这个世界无甚好奇心的人
对于这类人来说,就算游览整个世界,经历再多的事情,他还是他,外界的刺激(输入)不大会引起内部机制的变化。
二、所学所知寥寥,但对这个世界有好奇心的人
i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人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乃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本能,无可厚非的我认为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情;
ii 有可能是网络平台的放大效应,我们周围存在着一部分这样的人,抱着相机拍世界的,趁着年轻多折腾的,无事找事混组织的等等,在此我不做评判是非,诚然在一定程度上经历多,见得世面广的人可以瞬间碾压相比之下无甚经历与见识的人,但只追求过程不追求结果和误把过程当结果在我看来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三、所知甚广,但对这个世界没好奇心的
或许我应该加上想去获得经历,但因为某些现实的制约而无法去周览名山大川与豪杰交流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我认为失去了一个了解这个世界的重要途径,如果可以,多些经历未尝不是件好事情。
四、所知甚广,也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的
恬不知耻的说一句后者是我的本性,前者是毕生追求;
私以为只有对这一类人来说,经历才能发挥它们最大的效用。一个涉猎甚广的人看同一件事清他看到的角度,范围,深度都是大不一样的(这个好像有心理学还是神经学理论的,有谬误请指出),这个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这句话了;
最后再献给大家一篇文章
《上枢密韩太尉书》
-------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
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
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辨,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