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北京人口没有上海多,而且面积也比上海大,为什么北京的交通状况和生活环境如此拥堵和拥挤? 第1页

  

user avatar   CnDriv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1696补充-------------------------------

重申: 关于比例问题请看本答案末尾部分, 关于比例问题请看本答案末尾部分, 关于比例问题请看本答案末尾部分!(被人问过N遍的事情说3遍!说得就是你: @我是小红龙@许益@晓徹 谁再阅读障碍我都贴在这来! ) 几个城市的海拔也相差无几,所以图上的道路密度差距跟海拔关系不大。 鄙人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了。本答案是转载自己以前的文章,只是站在个人角度解决题主的部分问题,其它方面鄙人不了解,所以也不会去写。想看全面的问题论述可以去看 @月子曰老师的答案。谢谢大家。


--------------------------下面是以前的正文内容-------------------------------

正好发现此文和以前写过的一篇文章很切题,于是全文搬运过来……


现在交通堵塞已经成为了像阳光和空气一样普遍的东西,尽管每年因交通堵塞而引起的资金损失以亿万计算,但有些顽固的成见与习惯却蒙蔽了我们的双眼,阻碍了对问题的解决。

该怎样解决交通特别堵的烦人局面?有一个很容易被想到的办法是:多修路!可是,我们却明显没有给道路留下足够的施工面积!请看下面几张我国的城市和这个星球上其它城市进行对比后的俯瞰图(视点高度均为5公里):

大家应当可以轻易发现,巴黎与华盛顿的街道纵横交错几乎无法统计,而东京虽然从表面上看来密密麻麻的都是房子,但其间的细小道路却布满了整个画面以至于很难分辨。而我们的城市是以小区和大院为单位的,无论是老百姓居住的居民小区,还是各个大型公司企业的厂房写字楼,都极其热衷于圈占一大块该死的地皮作为他们的独占资产,不得轻易路过。虽然主干道的宽度要大于上面那些大城市,但总体道路面积却远远小于前者。这就使我们——一个人口密度高达135人/平方千米的拥挤国家更加的拥挤,我们的国民一边抱怨着城市的堵塞,一边被纹丝不动的堵车困扰得暴跳如雷,而最后还又愚昧无比的霸占了那些本来可以用来修建道路的土地,堵塞了本来可以穿行而过的捷径。



应广大吱友的强烈要求,加上了上海的对比图片(150609):

由上图可以看出上海的道路密度较北京要好一些,但只是墙里墙外的区别而已,大院占地的现象仍然普遍。

上图中很多小路并没有画出来,因为太小了辨识不清楚~实际上道路数量比图上更多一些。

@翟文韬

@

chen chen @李汉超 @Nothing Say @Davision @哲学家Pure @liuw @拉翔的荷兰人 @王金刚 @Sophia Zhao @自然之理 @周琪儿 @chong huang

而国外的大部分城市并不会用长长的围墙去围拦某一群建筑,它们只会将临近的几个小建筑分为小块,让更多的公路从建筑群中通过。从上图中可以明显发现在国外的城市中,围墙与围栏很少。建筑与建筑之间很少会有隔墙,以便于人员车辆顺利通过。



中国人总爱考虑要用小区把坏人挡在外面,但实际上却连警察、环卫工也一起挡住了。于是当国外的警察、环卫工在人们家门口巡逻打扫时,我们另外聘用了保安、保洁和物业……

-----------------------------------------------------


2014/10/24修补:

感谢大家对本答案的关注。有很多童鞋怀疑图片的比例问题,所以在这里我找出了以前的底稿,提供出具体经纬度,有疑问可以亲自验证。

北京:北纬39°53’04.60”,东经:116°19’00.27”。GoogleEarth比例尺宽度1144。

东京:北纬35°43’50.91”,东经:139°42’22.76”。GoogleEarth比例尺宽度1145。

华盛顿:北纬38°54’15.39”,西经:77°00’37.70”。GoogleEarth比例尺宽度1163。

巴黎:北纬48°52’17.28”,东经:2°22’21.18”。GoogleEarth比例尺宽度1147。

@王帅 @zhzhzhyyyzzz @Olong @ziyin xi @六小 @郑子鹏 @王剑 @梅民州 @叶九思 @邓棵 @lh trid @珀色云朵 @Ray Zou


2014/10/24下午的修改记录:删掉了最后一段与此题无关的内容和个人博客链接。


2015/06/24修补:之前增加了上海的图示,结尾增添了一小段补充内容。


2016/02/22增补:

2月21日,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近日印发,一条“中国原则上将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引发热议。

下面摘录引起热议的章节原文:

  (十六)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分梯级明确新建街区面积,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打通各类“断头路”,形成完整路网,提高道路通达性。科学、规范设置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提高道路安全性。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提高到8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达到15%。积极采用单行道路方式组织交通。加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系统建设,倡导绿色出行。合理配置停车设施,鼓励社会参与,放宽市场准入,逐步缓解停车难问题。

我对该报道的想法是:

政府能意识到这个问题终归是一件好事,虽然转向需要成本,改革必有阵痛,但能意识到问题的症结,至少能少犯很多错误——比如超大型占地的交通规划多少会更加周顾周边。


而且该《意见》主要针对新建小区,旧小区的改造要“逐步进行”,很多人的恐慌并无必要。就拿封闭性较强的中高档小区来说,维持封闭性的能力更强,即使通路也只会一条一条的开通,而不会一下子把墙壁拆掉。大部分中低档小区本来密封性就很差,物业服务堪忧,门禁系统形同虚设,安全性并不明显,围墙对交通的阻碍反而更加突出。


从中可以看到政府的态度不乏谨慎,《意见》距离立法、试点到实施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这种庞大的系统工程也并不是一两个《意见》就可以决定的。我们可以把这条《意见》看做一根火柴,但取火的主要热源还是油桶。老百姓能否感受到政策的温暖,实际施行才是关键,一次点火并不能代表全部。


最后感谢 @海岳梦中飞92 邀请我回答针对这个政策的看法。


2016/02/23增补:感谢Daisy、@初一 、周丫丫等知友提示的:关于上海东方电视台2月22日18:00的“东方新闻”栏目使用了本答案配图的消息。刚才我寻找了相关视频,在其视频26分30秒之后位置发现其用图的确是我所做,并且进行了重新排版,还隐藏了图片上原有的个人署名标识,上海东方电视台在节目播出前后并未与我取得联系,其节目播出过程中对我作图的介绍俨如己出,是十分明显的侵权行为。


目前我的大部分个人内容主要发布于知乎、知乎专栏,还有我的个人博客:新浪公益发明,其内容应署名为“CnDriver”、“公益发明”,具有这两项署名中任何一条均为合法转载,但很遗憾东方电视台完全没有做到。


在注明作者、出处的情况下,我在知乎的所有答案均允许免费转载。若发现与上文类似的侵权行为,我将保留进一步追究的权利。再次感谢大家对敝人答案的阅读和支持!


user avatar   qing-hua-tong-heng-gui-hua-y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答主: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规划师袁牧。

首先,北京和上海的城市背景差异非常大。

虽然两者都是直辖市、规模有一定的可比性,但是北京市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城,现在的北京城是在古城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北京二环内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建设完成了。而上海基本上是一个新兴的城市,历史的包袱小,主要建设都是在近百年产生的。

一方面,北京老城的交通不是为汽车设计的,是为轿子准备的,大路是为马车准备的。而现代汽车的运行方式、交通管理方式、车辆的基本模数都是按照欧洲的马车标准来制定的,但中国马车和欧洲马车完全是两个概念,中国大部分古城内部交通是依靠步行与轿子来完成。所以道路的尺度、设定方式、通行能力与汽车是不相符的。这种情况下,北京以旧城依托来发展城市的过程中就必然会面对新型交通工具与过去老城格局之间的矛盾。

上海南京路,图片来源:新浪博客

上海在建埠和后来的建设过程中,深受西方文化和外来交通方式影响,上世纪初上海租界和租界外城市建设中,道路形式是为汽车和现代交通工具来准备的,这是北京所不具备的。上海城市的结构和规划理念与北京差异非常大,北京后来在旧城基础上建设新城时,虽然也入了新型交通工具的理念,但北京始终无法逾越旧城核心,即古城墙以内的部分,虽然可以建设很多道路,例如打通平安大道,但很多地区是我们无法打通的,比如不能穿越故宫。北京很想建设几条东西或南北贯通的大道,但是做不到。

北京城示意图,图片来源:网络

另一方面,古代北京是一座防卫性城市,这种城市在古代城市规划的要求中,不允许它出现畅通的交通。例如北京东西或南北的城门,是不允许有一条路可以直接贯通的,甚至南北的城门也不对称。这种情形下,在老城内想开通一条畅通的大道,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其次,北京和上海的城市性质不一样。

北京从真正开始城市发展和交通建设时,已经是一个首都的架构和格局,它以首都发展来决定城市发展格局。上海只是一个大型的经济城市,以一个大型现代都市的格局来发展城市。

北京因为承担了首都的职能,它在城市建设尤其是道路建设中,承载了很多非交通的因素,比如更注重城市景观、礼仪、国家的成就感等等,所以建设得非常宏大,而这种宏大有时和交通的实际需要是背离的。上海则没有这么大的包袱,可以更多地考虑交通实际的需要。

第三,北京和上海的发展历程和思路不一样。

上海路网密度,图片来源:土木在线

过去老上海由小尺度的街巷和相对来说比较密的机动车道路网体系构成,上海的城市发展延续了这种道路架构体系。城市交通尤其是机动车的顺畅与否,实际和道路网的密度是相关的,而不是和道路的宽度关联,同样的城市用地面积内有多少条道路、多长的道路交织在其中,决定着城市的交通是否畅通。

上海原有的城市格局有利于现代机动车交通的发展,而北京由于注重礼仪性和宏伟壮阔,在城市规划中很难形成比较密的道路网络。北京有大量大尺度的文物古迹需要保护,还有大量尺度非常大的大院,如部队大院、高校大院等,也造成了北京巨大的城市和街道尺度。比如在海淀区,圆明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三个“大院”紧邻在一起,每个的面积都在几平方公里,这种情况下,这个区域内的道路除了在夹缝中修建,几乎没有任何可能形成真正的城市道路网络,因此这个区域永远是拥堵的。这也是因为北京承载了首都的职能,这种职能造成了北京的交通拥堵。

圆明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三个“大院”紧邻,图片来源:百度地图

此外,作为现代居住社区,我们也希望尺度适宜,合适的尺度才能让出行更方便,做到直接和公交接驳,从家到车站的距离更近。但实际上在北京城市发展过程中,相当长一段时间是以发展大型社区为主,这就造就了社区本身非常大,它所形成的城市道路格局是一个相对比较疏的格局,这种格局在形成交通的堵塞的同时也抑制了公共交通的发展,加速了私家车的增长。

第四、北京和上海交通状况差异大也有与城市规划无关的原因。

北京和上海的差异,也有很多原因和城市规划无关,北京并不是因为城市规划问题而选择这种发展模式。

1.北京的决策失误

北京一直反对形成以居住为唯一职能的“卧城”,但是在实际发展历程中,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还是形成了若干个纯粹居住职能的“卧城”,比如望京、回龙观等,它无法提供社区内部的就业,几乎完全是以居住构成,每一个“卧城”都集中了几十万居住人口,这就造成了大量钟摆式的通勤交通,在当时北京市并没有拿出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严重的交通问题。

同样也是由于决策的原因,北京市在城市交通建设的历程中经常是滞后的。城市规模小时,使用任何交通方式都可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但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空间大、人口多,功能复杂,任何一种单一的交通模式都很难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这时就需要采取复合的交通模式,并且要考虑是否采用公交优先等方式来解决居民出行问题。当再大到一定规模时,就需要考虑大容量的公共交通。

北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口规模急剧增长、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时,自然而然形成居住分散,导致“卧城”的形成,这时首先需要支撑的就是交通,必须要有一种能够容纳“卧城”规模巨大的钟摆式出行需求的大容量公共交通,这种公共交通首推轨道交通。但当时这种轨道交通在北京并没有真正实现,在最需要修建轨道交通时我们没有去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地铁的发展非常缓慢,真正地铁快速发展是在2000年以后,但此时已经时过境迁,再去解决问题已经晚了,只是在不断修补出现的大漏洞,花费了更大的代价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

所以说北京交通问题的解决一直是滞后于问题的出现,这是北京最大的问题。

2.北京和上海公共交通建设差异

北京对于公共交通对城市影响的预估不足,在发展轨道交通时,相对来说采取了比较保守的政策。

北京回龙观龙泽地铁站早高峰人流,图片来源:网络

我们知道地铁实际上是一种运量有限的公共交通方式,它并不能解决干路性的大容量客流快速的公共交通需求,它只是一个辅助的网状的相对比较稳定的公共交通系统,真正大容量的交通需要依靠更大容量的轨道交通来解决。

北京选择了相对容量较小的交通方式,而且它的线性选择也是采取修修补补的方式来进行,没有能够有效地引导城市的空间发展,也没有真正解决城市公共交通应该应对的城市交通问题。因此,北京机动车数量增长最迅速的20年,实际上是北京公共交通政策和实施滞后的20年,由于政策和实施的滞后,造成了北京私家车的爆发性增长。人必然有出行的需求,公交解决不了,只能依靠买私家车,这并不是北京市或是哪个部门的鼓励,这是基于市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北京对于这些问题并不是没有做过相关研究,实际上规划界很早就对北京交通发展、交通政策、未来预测等做了各种各样的研究,但北京市政府对于这种问题的重视程度相对来说比较低,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痛不医”,这种情况下也就必然导致了目前的交通现实。

上海和北京的交通差异,一方面有上海控车所造成的总体机动车数量比较少的原因,但我们要看到上海建立控车措施的基础,首先是公共交通能够满足人们的出行需要,才有可能能去控制机动车、私家车的数量,否则如果拿不出其他方法来解决人必要的出行需要的话,这种控制也会是无效的。而北京通过公共交通解决不了市民正常的出行需要,而单纯地采取粗暴的控制机动车数量的方式,这非但无助于整体交通状况好转,也同样无助于解决市民的日常出行需要,所以北京虽然看似控制私家车数量,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许多家庭的机动车数量不是减少而是增多了。

北京解决交通问题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是北京应当思考如果我们还坚持公交优先的政策下,目前公共交通最缺的是什么?是否要选择做出若干条容量足够大的快速轨道公共交通线路,来缓解目前钟摆式通勤交通流量最大的几条线路的交通问题。是否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真正实现以市民为本的公交策略。

二是如何思考北京市的首都职能。北京大量的公共服务设施、中央部委机关、央企集中在城市核心区,没有疏解,而这种单位无论是从用地尺度,还是对城市交通的吸引力都是巨大的,这种巨大的交通流被吸引至城市的唯一内核内却没有足够的道路去疏解,就必然产生北京这个唯一核心出现大量的拥堵。应当考虑采取把这些造成交通吸引力的内容逐步疏解,打破大院格局等措施才能有效解决现有的交通问题。

三是北京公共服务职能的疏解,这种疏解绝不是市政府的搬迁,而是重量级的医院,学校,文化设施的非核心化。想解决北京的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疏解非首都职能的问题,甚至在有些时候必须有意识地疏解首都职能才能解决。

最后,北京应当明白,这虽然是一国之都,但更是市民的城市,它的建设首先应当是为在这个城市居住和生活的市民而建设。北京应当成为北京人的城市,而不是神的城市。

(本内容发表于2015年6月19日,图片为编辑自加)


user avatar   hez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额。。

在北京

住过

不太清楚

拥堵

具体原因

纯粹

露个

我猜

可能

是这样

勿喷

————————————————————————————————————

来看一下

帝都

魔都

的路网

一下

帝都

魔都

的地下

情况

暗暗地

感觉

他俩

是这么

一个风格

擦掉

必经的路

试试

摩擦

摩擦

还是

魔都

上去

顺畅


user avatar   huang-xiao-36-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


user avatar   yzf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次舆论的重点在于警察到底是多久赶到的。

没拜码头,收保护费,打砸门面这种原因我们都知道,也不怕;

但是公权力私用或者黑白勾结这种事,就会让人非常害怕;

如果西安公权力真的黑白勾结,还睁眼说瞎话,那就需要处理整顿了。

我朝的治安也不是一直这么好的,人民也不是软弱无比的,60年代西安打的也很凶的。难不成西安各公司以后都要雇佣保安公司保护经营?

这次出警距离1公里,走路10分钟都到了,所以就坐等这次真实的出警时间是多少了。





  

相关话题

  土生土长的北京女生有哪些吸引人的性格? 
  真的有每天坐高铁从天津去北京上班的人吗? 
  真的有每天坐高铁从天津去北京上班的人吗? 
  为什么上海不能给我归属感? 
  吴尊友称北京疫情已经控制住了,如何守住这一成果,你有哪些想说的? 
  网传上海一位哮喘病人因未得到 120 及时救治心源性猝死,事情真相如何?疫情当前急症病人该如何就医? 
  上海交大医学院逐渐赶超复旦上医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评价3.16大早上上海健康云崩了,(第二次),和西安上次健康码崩了有何对比和区别? 
  上海把内环以内高架都拆掉,做成城市公园,可行吗? 
  四大古都中,北京现在是首都,西安、南京是省会,而洛阳只是普通地级市,洛阳是先天不足吗? 

前一个讨论
目前有哪些车的外观内饰设计毫无违和感地采用了“中国风”元素?有木有设计师朋友讲讲这种设计如何?
下一个讨论
如何提高汽车造型设计能力?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