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计划经济优于市场经济吗? 第1页

  

user avatar   reformcqf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计划经济成功的唯一前提,就是计划者能通晓一切的供需关系,并有足够的精力事无巨细地处理好。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市场经济中不存在中央计划,那么它是如何处理供需关系呢?

显然,就是依靠价格。

只要不把生意当儿戏,价格就不会随便定。价格过低,虽然买的人多,但钱赚得少;价格过高,则使销售量下降,利润还是很少。因此,商家出于利润最大化的动机,根据自己对市场供需的判断,制定出能利润最大化的价格。此时的价格,就能在这个时间点上恰使供需平衡。而在计划经济下,商品与服务的价格由计划者制定,而他们压根不了解行情,定的价格怎么可能适当呢?

在市场经济下,如果某商品利润空间很大,则必然吸引商家纷纷加入生产、扩大生产,供给量上升,价格下跌,利润空间减少,迫使成本高的商家被淘汰出局,然后以此往复。而在计划经济下,计划者压根不了解行情嘛,他要么定价过高,要么定价过低,于是要么生产过剩,要么物资短缺。

在市场经济下,虽然不会发生类似于计划经济那样严重的错误,但泡沫经济确实存在,比如说房地产。其原因其实在于银行利率被政府的货币刺激而被强行下压所致。当然,这个好像扯远了。

所以说,市场经济才能使资源尽可能地达到最优配置,而计划经济压根就做不到。市场经济远胜于计划经济,已成为经济学界的共识。


user avatar   cao-feng-ze-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在真空中的球形人类社会中完美的经济制度,它们没有优劣之分,都是完美的。

在现实中,计划经济的死穴在于“计划者并非全知全能”,而市场经济的死穴在于“市场的平衡并非瞬间达到”。这是两点根本缺陷,至于其他的“市场经济中有效生产过剩”,“计划经济中权力寻租正反馈”,等等等等,都是由这两者导出的问题。

在现实中,纯粹的计划经济和纯粹的市场经济都是荒谬的,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都必然兼具计划与市场,只不过程度不同。人类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打补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尽量降低试验的危害,提高补丁的效果。历史经验表明,只要人类愿意抛下原教旨主义,抛下教条,允许两种逻辑上互相冲突的理论同时指导实践,那么经济所遇到的问题都能够在社会总体不崩溃的情况下解决,而争论也能够被限定为“在某一领域,某一时刻,是计划多一点好还是市场多一点好”,使得理论成为实践的仆人。然而,制度的制定如果一旦陷入针对某一理论本身的狂热,如“宁要xx的草,不要xx的苗”,“宁饿死在xx,不吃xx”之中,则必然导致社会的总崩溃。

社会科学不是物理学,它也永远成不了物理学。

试图建立纯粹的乌托邦,只会最终走上波尔布特的老路。只有不断地打补丁,勉励维持,才是人类发展的沧桑正道。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之前已经多次回答过这类问题。理论探讨已经够多,不妨看看实证的结果。到现在为止,做得最系统的应该是Carlin,Schaffer和Seabright 2013年发表在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的研究。总的结论可以概括成两句话:计划经济留下了更多的基础设施,以及更糟糕的制度。穷国从计划经济获益更多,富裕国家受着计划遗产的桎梏


计划经济,能不能促进增长?支持者的观点,一句话概括就是“短期行,长期也行”:短期,可以集中资源搞基建,迅速赶超学习发达国家的技术。通过大手笔投资人力资本,计划经济体又可以保证长期增长;反对者的观点,是“短期或许行,长期不行”:短期“集中力量办大事”,长期制度建设拖后腿,创新跟不上。前者的代表是Allen,后者的代表是Broadberry和Klein。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Carlin等三位不辞辛劳,收了近百个国家1913-2008年的长时段增长数据,来对比两类国家的增长绩效。走计划经济道路的国家主要有两类:一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二是二战后新增的一批国家。前一批国家,按人均GDP“低于925美元”和“高于2125美元”,归入穷国和富国;后一批国家,按人均GDP“低于1200美元”和“高于4750美元”,也归入穷国和富国。然后,就可以比较同时期的穷国和富国,选择不同体制对后续增长的影响了。


结果显示:穷国富国,搞计划经济的结果大不相同。比起那些当年人均收入在同一组别的市场经济穷国,曾经搞过计划经济、后来转型为市场经济的穷国,1988年人均收入平均要高53%-102%。不过,到2008年时,这个优势缩小不少;同样是和当年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比较,曾经搞过计划经济、后来转型成市场经济的富国,1988年时人均收入水平平均要低14-57%。此外,直到2008年,这个差距没有弥合的趋势。这符合Broadberry和Klein的研究结果。


那么,计划经济真的会带来更多基础设施吗?同样基于1913-2008年的经济数据,文章比较了四个指标:人均铁路里程、人均发电量、人均电话线长度和高中入学率。穷国和富国再次呈现不同的模式:1988年时,采取计划经济的穷国,在四项指标上全面优于当年发展水平相同的市场经济国家。这一优势到2008年也没有缩小对于富国,1988年时,计划经济只在铁路和高中入学两项上占优。后一项到2008年还反了过来——市场经济的富国,高中入学率明显更高


此外,三位经济学家还考虑了以下各项成本,不限于制度:电力、通信、交通、土地、受教育劳动力、宏观经济稳定、政治稳定性、税收、劳动力监管、关税、商业执照、司法、腐败、犯罪事件,等等。结果怎么样?2002-2005年时,采取计划经济的穷国,在电力、通讯等项目上的成本,比当年经济在同一水平的市场经济穷国更低,在关税、司法等项目上的成本则更高。2008年时,成本优势消失,计划经济穷国在所有几乎项目上的成本都显著高于市场经济穷国。


富国没有出现这种变化——同属富国,当年采取过计划经济的国家,绝大部分项目的成本在2002-2008年间一直高于采取市场经济的国家。制度因素的成本差距尤其明显,这印证了Broadberry和Klein的结果。总之,从现有的数据看,计划和市场,对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意义不同在提高人均收入方面,穷国走计划经济的道路比富国要好。不过,长期来看,计划经济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势在缩小,制度方面的变化却相对缓慢。长期内,计划可能是阻碍了增长。


总之,如果你问数据如何,这就是目前实证的结果。事先声明,这个结果至少对以下三类批评不免疫:首先,选择哪种体制是内生的。选择计划的穷国,可能没有市场这条路可走;选择计划的富国,计划可能来自于刀剑相逼,并非适合特色的制度。因此,简单比对两类国家,意义可能不大;其次,部分国家,面临的“发展窗口”可能很紧迫。不搞计划,可能就没有机会起来了。


最后,以GDP为核心的经济核算指标,在两类国家的象征意义不同。实施计划经济的国家,也许比市场经济国家更看重其它类型的指标,比如收入差距等。这一点也已有很多知友谈到,这里不赘述了。总之,要比较两类体制,一定要区分开始实施体制的经济阶段、讨论的是短期还是长期,看重的是什么指标。否则,讨论可能是无功而返。此外,还要多讲一句,对Carlin等三位学者研究的简介已经投稿给“量化历史研究”公众号。如果能蒙录用,自己会把完整版更在这里。


参考文献:Carlin, Wendy, Mark Schaffer, and Paul Seabright. "Soviet power plus electrification: What is the long-run legacy of communism?."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50.1 (2013): 116-147.

如果对第二段两边的争论有兴趣,可参见:Allen, Robert C. "Technology and the great divergence: Glob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 1820."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49.1 (2012): 1-16.

Broadberry, Stephen, and Alexander Klein. "When and why did eastern European economies begin to fail? Lessons from a Czechoslovak/UK productivity comparison, 1921–1991."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48.1 (2011): 37-52.


user avatar   wagel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回答里有右棍拿计划经济无法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家用汽车说事,那么复制一段话作为回复好了


......

举例,回答里某小清新提到苏联家用汽车普及率低于西方同收入水平国家,好像说这不够发达,这不就是先入为主拿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作为“发达”的定义么?但苏联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复制西方的生活方式么?要那样有必要花西欧2倍的基础建设成本在俄国建立工业化么?跟澳大利亚,加拿大那样出口木材、矿石、农产品也可以致富了。按照市场经济原则,俄国工业化真不如种地。

不,苏联是要证明另一个世界是可行的。所以苏联必须背离资本主义比较优势的经济原则去建立一套工业体系,建立这套工业体系不是为了复制西方的生活方式,而是为了建立另一个世界,另一种生活方式。

回到家用汽车的问题,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奠基人斯迈思在《自行车之后是什么?》一书中对中国提出了这个问题,喜剧性地,40多年后的中国社会果真又100%复制了西方的消费理念,可我们在自行车之后所需要的真的是家用汽车么?

为什么,如果有方便的公共交通,方便的物流和社区服务设施,而家住的离工作地点也不远,而不每天需要横穿几十公里市区,为什么要家用汽车?

是啊?为什么呢?

因为汽车代表自由意志,独立生活,代表个性,代表品味......代表你随时能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前提你老板放你假),

谁告诉你的?汽车杂志、汽车广告、汽车生产商。

还有谁?媒体、银行、亚文化圈,甚至你老板。

为什么?因为他们要赚你钱,要你贷款,要你为了还贷款而继续卖力出卖劳动力。

需求是可以通过灌输消费观念被制造(洗脑)出来的,这里有一整套促进资本增殖的潜在机制。

你追求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真的是一种更优越的,更发达的生活方式么?真的具有必须而不可替代的效用么?


user avatar   yue-shang-hai-tang-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1、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的人生活富裕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页)

  2、如果按照现在开放的办法,到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几千美元的时候,我们也不会产生新资产阶级,基本的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归集体所有,就是说归公有。(《在中顾委三次会议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91页)

 3、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1页)

  4、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1页)

 5、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54页)

 6、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的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08页)

7、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人均四千美元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均四千美元,特别是中国人口多,如果那时十五亿人口,人均达到四千美元,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六万亿美元……就表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25页)

8、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历史上有人想在中国搞资本主义总是行不通。我们搞社会主义虽然犯过错误,但总的来说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吸取历史经验防止错误倾向》《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29页)

9、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4页)

10、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使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发展。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4页)

补一条

11.关键是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包括选举产生、委任和聘用的)职务的任期,以及离休、退休,要按照不同情况,作出适当的、明确的规定。任何领导干部的任职都不能是无限期的。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user avatar   andre-31-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wagela同志引用瓦姐的评论,我又想起瓦姐另一个嘲讽市场经济消费主义信徒的笑话:

坚定的市场经济原则拥护者应该做到每次从自家冰箱里拿可乐时投一次币。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负反馈可以稳定系统,但延时负反馈不能。

根据延时的长短不同,系统可能会震荡,甚至产生混沌现象。

这个最晚1988年就已经发现的纯数学的结论,似乎很多人都还不知道。

citeseerx.ist.psu.edu/v

nature.com/articles/sre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信息完全对称且完美的情况下,没有任何疑问,计划经济优于市场经济。因为计划可以考虑所有的副作用和外部性,但是市场往往考虑不全——比如说,购买木材,可能会造成木材过度砍伐,绿化率降低的,但是很多时候这个并没有体现在市场的价格上来进行补偿。而采用计划经济,就可以通盘的考虑这些问题,让绿化的降低所造成的损失在其他的方面得到补偿。最终提高所有人的利益。市场的盲动性和自利性是市场的缺点,这一点毋庸置疑,也是计划的长处。


并且在信息对称且完美,合同完备的情况下,产权什么的其实不重要,无论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有一个超级的合同就够了。因为合同可以把方方面面的权利和义务都规定到位,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都写在合同里面,你有没有产权是一样的。


但是问题在于,现实中信息并不对称,合同也有大量的空白是没有想到而忘记描述的,还有因为太困难所以无法描述的。在这种情况下,产权就变的有意义了。因为产权代表剩余索取权,也就是『对合同没有规定的地方进行处置的权力』。比如我们拥有分期付款的房子的产权,这个意义就是,即便我们欠着银行的钱,需要定期还,但是只要我按时还了,我对这个房子怎么处理,在不违反法律和市政条例的基础上,是自主的——这就是所谓的合同之外的处置权。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如果实行计划经济,就意味着第一,中央政府需要收回所有生产资料的产权,第二,中央政府是个抽象实体,无法具体的做事情,所以政府又需要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去尽力的在合同和制度上事无巨细的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而要达到这一点的代价太昂贵了,这是计划经济的失败之处。


根据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特的理论,产权应该给予生产关系中『更重要』的人是更有效的。在政府和个人的关系中,谁最重要呢?有人可能说是政府,那就错了。因为哈特定义的重要是指拥有更多信息优势的一方,能够对效率起到更关键作用的一方。毫无疑问,个人拥有更多的信息,个人更知道自己和周围的人需要什么,个人也拥有很多即时的信息是政府所不知道的,所以根据哈特的理论,我们应该把产权授予个人,让个人自己决定在合同没有规定的时候怎么做。这样才能充分利用个人所掌握的,而政府没有掌握的信息来提高社会福利。


市场经济不是最优的解,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计划经济可以很容易的取代市场。要做到比市场更好,在需求端要从信息不对称入手,断绝每个人隐私的可能,让无处不在的大数据收集系统去收集和分析人方方面面的行为,来进行推断出每个人精准的画像和偏好,然后统一的分配产品;而在供给端,计划经济还要理解每个人的痛点和爽点,针对每个人设计出精妙而契合的激励体系,然后用非常完备的合同来激励他们,让他们在公有制下也能为了奖励而发挥出巨大的潜能。


以上虽然不是说完全不能实现,但是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还是远远达不到的。或许未来有一天,人工智能足够发达,能够像全知全能的大保姆一样照顾人类的方方面面,那时候市场经济可能也已经完成了历史的使命了。


有些高票答案中列举的计划经济的优势,其实并不成立:

  1. 价格无法发挥调节副产品的生产吗?当然可以!所谓副产品,就是外部性的特例罢了。以前猪脚在英国是下脚料直接给狗吃的,后来中国学生和移民越来越多,英国人也意识到了猪脚是有价值的,现在猪脚堂而皇之的出现在超市里面可以卖钱了。猪脚就是猪肉的副产品,市场有需求,就同样可以用来调节。
  2. 市场自发决策一定会一哄而上吗?未必。因为你不能假设市场参与者都是愚蠢的,而计划者都是聪明的,这样设定没有任何意义。我同样可以争论说根据理性预期理论,如果人们预料到其他人都会做这件事情,那么他就很可能转向去做其他的,最终形成一个均衡的市场。
  3. 市场经济当然可能会出现经济周期。但是市场在周期的运行中就会形成自发调节。而计划经济的调节机制严重的依赖于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一旦出一个小纰漏,就可能会谬以千里。

这些所有列举的计划经济的好处,都是中级微观经济学中已经解决的问题,实在难以称得上是计划的优势。


user avatar   present-is-gift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




  

相关话题

  只做经验研究的经济学研究者是否有必要掌握好高级计量中的推导? 
  为什么关于一个单品加小吃的套餐比单品更便宜? 
  如何看待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 7.4%? 
  未来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计划经济有无可能取代市场经济,成为各个国家经济体制的主流? 
  “政治经济学是分配财富的学说,欧美经济学是创造财富的学说。”这句话有道理吗?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区分一下政治经济学和主流西方经济学吗? 
  中国的大学学费贵吗? 
  如何评价日本纪录片「女性贫困」? 
  08 年的四万亿计划对现在有哪些积极和消极影响? 
  为何我们总是受到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威胁,难道我们不能和平演变西方国家吗? 
  真实的地主是怎么样的?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大雄的孙子小世的曾祖母由胖妹变为静香,他却没有消失?
下一个讨论
抗日战争中, 八路军战斗力如何?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