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感觉《三国演义》的谋略比《冰与火之歌》更厉害,而后者却更残酷?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艺术表达中,“聚焦”带来的残酷远胜宏观的描述。某位深谙此道的作家,也说过一句流传甚广的话:时代的一粒沙,落在每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

在电影《大决战·辽沈战役》里,林彪的一句“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这背后你就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而在《淮海战役》里,对于徐东阻击战,也就是一笔带过,邱清泉露脸的机会,甚至比解放军这边还要多。但实际上作为整个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阻击战之一,徐东阻击战仅解放军这边的伤亡就达到了1.7万人。而要说起谋略来,毛泽东、粟裕、刘伯承……这些人的谋略能力,似乎是不需要质疑的吧?

然而,《大决战》从性质上讲,有点类似于《三国演义》,它着重要表现得是宏观的历史进程。在叙述历史事件的时候,更着重凸显的是谋略的起因、过程以及结果。一场死伤数万乃至于数十万人的战争,在小说中的描写可能就是一句“流血漂杵”、“人马相践踏,死者无算”、“仅以身免”等等。

曹操探知袁绍兵动,便分大队军马,八路齐出,直冲绍营。袁军俱无斗志,四散奔走,遂大溃。袁绍披甲不迭,单衣幅巾上马;幼子袁尚后随。张辽、许褚、徐晃、于禁四员将,引军追赶袁绍。绍急渡河,尽弃图书车仗金帛,止引随行八百余骑而去。操军追之不及,尽获遗下之物。所杀八万余人,血流盈沟,溺水死者不计其数。
……
却说曹仁、曹洪引军十万为前队,前面已有许褚引三千铁甲军开路,浩浩荡荡,杀奔新野来……却说云长在上流用布袋遏住河水,黄昏时分,望见新野火起;至四更,忽听得下流头人喊马嘶,急令军士一齐掣起布袋,水势滔天,望下流冲去,曹军人马俱溺于水中,死者极多

你看,这短短的一句话,就是几万人的命。

假如说,我们换个视角,比如拍个电影《徐东阻击战》,以其中某个战士为主角,那么整个电影呈现的可能就是这个战士的战友不断地牺牲,对面的进攻如潮水一般涌来,然后你时不时扫上一些残肢断臂、脑浆内脏的镜头,这残酷性也就出来了。

而在现实操作中,这其实也是一个传播技巧。此前美国的传播学研究中就有一个经典案例,一个慈善组织想发动公众捐款,于是写了很多捐款信。这些捐款信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写在非洲某地有一个家庭,他们如何贫困,儿童的生活如何凄惨,如果你给他们捐款,他们就能吃饱饭等等;第二种则是跟他们说,我们计划做一个什么什么行动,如果捐款达到多少我们就可以做什么项目,这个项目可以救助多少人等等。最后的结果是第一种诉诸感性的方式要比第二种的效果好得多。

所以,无论是在小说、影视剧还是具体的纪录片中,一个很容易使用的表达技巧,就是你想凸显“残酷”的时候,就把视角放小、放低,这样才能调动起别人的情绪来。回到《三国演义》里,比如在写官渡之战的时候,你加入几个中低级军官角色,在大战之前设计一些有关他们的情节,然后再对曹操进攻时这些人的抵抗、死亡做各种详细描写,最好加入些闪回、对家人的牵挂之类,也就是把“所杀八万余人,血流盈沟,溺水死者不计其数”更具象化,那《三国演义》同样也可以成为一部很残酷的历史小说。


user avatar   zhou-z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仅从“给读者的感受”这一点出发,我觉得冰火比三国更让人感到“残酷”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写作方式

冰火和三国的写作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视角“和”悬念“

三国演义的写作方式像是铺开一个大的沙盘,然后以上帝视角把各个部分的故事讲给你听,这种视角统一的横向铺开,实际上是来源于中国古代纪传体历史的写作手法,在三国成书的年代这似乎是最成熟最先进的写作手法,可以最大化地展现故事内容,但是文学经过快两千年的发展之后,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的作家们都已经有了更多更吸引人的写作手法。

比如冰火中采用的POV式的视角方式,这其实是带着很浓重的DND群体创作风格,在这种方式中,读者并不是上帝视角,在某一章中,我们只能通过本章主角有限的视野来观察这个世界。所以从严格地来说,三国是全知视角,而冰火是不断变化的内视角,而众所周知内视角的最大特色是可以进行大量的主观心理描写,这就是残酷感的第一个来源:所谓残酷,就是内心美好的愿望被冰冷现实撕碎的感觉,冰火用内视角POV更好地表现了这一点。而三国一方面必须服从全知视角不能太多描写心理活动的规则,另一方面秉承了中国史官那种心中不管多热,笔下总是很冷的写作风格,所以没法更好地表现。

因此,我认为残酷感来源于写作手法,而绝对不是故事本身的原因,你说刘备用了一辈子追求的梦想,所拥有的一切:兄弟、领土和军队,就在那一年一下子灰飞烟灭了,他会不觉得残酷?徐庶和庞统,两个本来可以在群星中闪光的智将,一个就这么让余生都行尸走肉地度过,另一个生命戛然而止,他会不觉得残酷?孙权明明知道他是家族中最不适合做领袖的人,可是牛逼的父亲死了更牛逼的大哥又死了,他会不觉得残酷?吕布的命运残酷么?贾诩的呢?郭嘉(喵的我最喜欢他了!)的呢?马谡的呢?姜维的呢?

他们所遭遇的残酷,或许远远超过史塔克们,只是没有被表现出来而已。诚然,人一辈子的悲欢离合,冰雪与烈火之歌,最后不过是在史书上留下的寥寥几句。这,才是真的残酷。

另一种差别,在于”悬念“的营造。在三国成书的年代,全世界的写手都不太知道悬念怎么玩,但是马丁叔可算是玩悬念的集大成者了,这种差别有时候是能够决定作品的质量与受欢迎程度的。

马丁叔和其他所有悬念大师的故事展开方式,都是一定要让读者想象不到故事的走向,或者不给读者足够的信息让其能推断出故事的走向,第一人称、POV都是营造悬念的工具,和故事本身一起将读者的感情推向大起大落。

而三国的作者像写史书一样,谁在玩阴谋谁在玩阳谋谁在搞小动作谁准备用什么方法去骗谁,都从一开始就告诉你,生怕你看到结局了去怪罪作者没提前交待清楚,你说这悬念还怎么玩!若有人要投降,一定先说他商议投降,然后再出正式投降敌方的镜头。若有人要攻打别人,一定先写半章原因,绝对不会突然就兵临城下了(我记得只有吕布打徐州算是什么铺垫都没做的)。至于故事中最牛逼的谋略,空城计也好,赤壁之战也好,草船借箭也好,都特么是从第一分钟开始,凶手、凶器、动机、手法都摊给你了,生怕读者智商不够,没法理解这些高大上的东西……(好吧,那个年代的读者可能智商确实不够)

我再举个例子,比如赤壁,如果就不说别人,就用曹操的POV来写,胸怀天下,大军统率,一路披荆斩棘,准备在赤壁血洗世仇,结果碰上以为是敌人的,有可能第二天就投降了,碰上看起来是朋友的,其实是卧底过来出馊主意的,本来是碾压的战役,却经常被不明来路的船队在大雾的天气里面骚扰,箭都快不够用了,终于自己的威压起了作用,黄盖来投降了!那天晚上被证明是一场噩梦,怎么就刮起来东风了,怎么就烧着了,怎么就一烧一大片了,我操我们是历史小说不是奇幻小说啊!逃吧,却落在关羽手上了,这白眼狼,怎么对他好都没有用,一个切我100个都没有问题,妈的,真绝望……关羽轻轻地说:你走吧。我百感交集地离开了这片赤壁。

悬念出来了有木有!残酷感出来了有木有!

看,这只是写作手法的不同而已。

二、社会风气

三国的历史背景是东汉末年,离诸子百家的时代并不远,并且被魏晋的风流才子们誉为英雄时代。而冰火虽然是架空,但是由于有很浓重的DND风格,历史社会背景基本上是西欧中世纪到启蒙时代中间这一段的。

这两种社会背景的人文气息是完全不同的,这造成了三国里面阳谋多,冰火里面阴谋多。

所谓阳谋,就是天下都知道我要搞你,你别管我用什么方式,我只和我的谋士们商量,就不告诉你,但是你知道我要搞你,我最后还是搞死你了。

所谓阴谋,就是我要搞你,但是我谁也不告诉,假装我是来帮你的,啊呀你今天的衣服好漂亮啊我帮你脱吧……(一刀捅下去)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没想到吧哈哈哈哈哈哈我终于报仇了……

对三国来说,即使我们抛弃写作手法上的不同,阳谋远远多于阴谋也是读者觉得残酷感不够的一个原因。在三国的世界里面,联盟总是脆弱的,诸侯总是对立的,说爱你就一生一世,说搞你就一定搞到死,因为大家都比较耿直,而且社会风气就是,一旦有利益冲突,就没有共同进退的可能,不是你杀死我就是我杀死你。

当然三国也不是完全没有阴谋的,貂蝉就是阴谋,刘备攻占成都也是阴谋,庞统的铁索连环其实也能算是阴谋了……看到这里大家发现了没有,阴谋都是好人用来对付坏人的,当然没有残酷感了……

而对于冰火来说,事情似乎并不是那么的非黑即白。要么说西方人虚伪呢,哪怕是仇敌,到人家做客也要享受”宾客的神圣权利“,就算今天我要砍你,但是明天我把孩子送给你当人质,我再娶你一个女儿,我又是你忠心的封臣了……和那些奇怪物种比起来,冰火中的各个家族,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一样,各怀鬼胎却又不好撕破脸皮,你永远都不知道对面的是朋友还是敌人,于是也就不能用阳谋,只好用阴谋了,毕竟背后捅刀子最方便嘛。

说穿了,世仇之间怎么打的头破血流都不残酷,但是表面其乐融融的一家人,背后绞尽脑汁要搞死对方,才残酷。三国的英雄史诗其实不残酷,而后期晋朝开国时候司马家那点事才残酷。

就到这里吧,我也不知道这个话题还能怎么延展,因为只从残酷感出发好像能说的不多,三国和冰火的比较真是一个好题目,谢谢提问者。


user avatar   BlackCloak 网友的相关建议: 
      

-,-





《冰火演义》卷三第五十一回

设奸谋佛雷弑狼主 走孪城猎狗护遗孤


(前略)……人报孪河城有使至,狼主教唤入。罗索.佛雷入拜。狼主曰: “不知老君侯示意如何?”罗索曰:“家父欲与君王修好,议将小妹萝丝琳配国舅。特使某来说亲。”狼主大喜,问凯特琳曰:“母意若何?”凯特琳曰:“得与孪河城重修旧好,艾德慕岂有不从?”狼主大喜曰:“吾昨夜梦红云披身,今果得喜讯!”便命心腹将琼恩.安柏、黛西.莫尔蒙、文德尔.曼德勒、唐纳.洛克领北军三千五百人,雷纳德.维斯特林任掌旗官,与凯特琳陪同艾德慕.徒利,即日排驾赴孪河城迎亲。


行不到十里,灰风咆哮如雷,嘶喊哭号。狼主掣住灰风,问左右曰:“灰风癫狂不止,其兆若何?”罗索近曰:“此狂狼之吠。乃因我两家修盟,兵锋大盛,以助狼性之故耳。”狼主信其言,遂不疑。当晚就地歇宿,有十数小儿于郊外作歌,风吹歌声入帐。歌曰:“才良子,死河间!长城下,坠马前!”歌声悲切。狼主问罗索曰:“童谣主何吉凶?”罗索曰:“此兰尼斯特灭,史塔克兴之意。”

狼主进孪河城,瓦德.佛雷率兵将迎谒于道,狼主下马与瓦德携手入厅。席间酒水川流,一时宾主尽欢。艾德慕见萝丝琳貌美,喜不自胜。酒过三巡,众人乃送艾德慕入后厅洞房。狼主大悦,正欲与瓦德商议进军事宜,忽闻悲怆之声,阶下乐师不知何时奏起‘卡斯特梅之雨季’,曲调苍凉。正自皱眉,忽一箭正中前胸,又一箭中左股,狼主跌俯在地。凯特琳大惊,正欲问时,席上佛雷家兵皆取出刀刃,一时间北国兵将皆丧敌手,小琼恩、文德尔、黛西等人,纷纷为乱刃分尸。

凯特琳持短匕抵住铃铛响,大呼曰:“瓦德公!且住!且住!以怨报怨,我无怨矣!但求放我嫡子生路!起誓于新旧诸神前,此后北国绝不加兵于河间地!”瓦德冷笑不答。卢斯.波顿趋前,对狼主曰:“余代詹姆.兰尼斯特问候君王驾前。”随手一剑,刺入狼主心口。凯特琳惊怒交加,割断铃铛响咽喉,乃为旁人所杀。

是夜,佛雷尽屠北国兵,悲鸣响彻三十里不息。……(后略)



-------------------------------------------------------------



《黎明与黄昏之歌》

-

Chapter 9董白

-

鼓声咚、咚、咚,敲的她头昏脑涨。

董白觉得自己有好久没见过爷爷了,郿坞厚重的城墙将她层层保护起来,却隔离了陇西苍凉的风与大宛马的嘶鸣。这都是她最喜爱的。

董卓是三天前离开的,临走前他爱抚着董白的额头,亲昵地许诺下次回家将加封她做公主。她其实不需要这种承诺。一年前的那天,爷爷知道她的病无法医治,只能做一辈子哑巴。愤怒的董卓毁坏了大殿内所有的器物,并处死了带来这坏消息的使者。整整一个月,他都处于狂躁的情绪中,辱骂殴打身边的所有人。没人知道,夜晚时他会轻轻抚摸董白的额头,流着泪,哽咽着哄她入睡。

她已经不记得父亲董累了,他去世的太早,甚至没在董白记忆的池水中留下一丝涟漪的波纹。她记得最多的,只有爷爷沟堑纵横的脸,一道巨大的伤疤自颧骨至下颚,削去了他左脸的肌肉,令董卓的相貌异常狰狞。但当泪水铺满那张脸时,曲折的泪痕又令人格外心碎。六岁时爷爷曾抱着她骑马,横穿陇西深入羌地,就为了拜访一位据说能治哑病的羌医。

那时他们经常听到坏消息,董卓只是用洪亮的大笑宽慰自己,并保证天下总会有更好的医师能医治她。那时候爷爷从来没哭过。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也许是进洛阳后……成为太师的爷爷第一次哭了,虽然他已经找到了天下最好的医师。其实会说话也不是那么重要。董白想。

聒噪的鼓乐继续进行着拙劣地表演,董白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要用如此噪杂的方式表达喜庆。董卓离开了三天,整座郿坞也在狂欢中渡过了三天,所有人都在唱歌欢呼,并攀比太师临行前的许诺。只有九十多岁的太奶奶一直端坐在居室中,宁静地等待着什么。“天运有常,陇西人要信天。”她说。

“吕布回来了!”城墙上传来一声狂喜地呼喊,那是董璜的声音。董白有点怕这个叔叔,爷爷看不到的地方,他总会狠狠地瞪视她,并许多次将她从台阶上推落。谁都知道,她是个哑巴。但除了董白,他对其他人总是很和蔼,似乎所有人都喜欢他。“没关系的,叔叔只是羡慕我。如果爷爷更喜欢叔叔,我可能也会这样。”但这想法她只能在心里念着。

“奉先!太师……太师已经受禅了吗?”董璜的声音颤抖着,他脸上的肌肉也在颤动。吕布没有回答他,只是把一个东西扔在了地上。

那是颗头颅,一道巨大的伤疤自颧骨至下颚,削去了左脸的肌肉,异常狰狞。现在却扔在地上,脖颈断口处的血已经干了。

之后再没任何问答,董璜是第一个被杀死的,吕布砍下了他惊愕的脑袋。原本充满狂欢声的郿坞一瞬间就被嘶喊与悲鸣掩盖了,吕布的人马冲进了宫殿,灯笼、酒坛、茶花、香炉,四处横飞,无尽的掺杂着血红色的酒水流满厅堂的地板。

羽箭射倒了几位族兄,皇甫嵩捉住了董旻,将他拖到宫门口,用弓弦绞死。爷爷的几名亲随在反抗,他们一起朝吕布冲锋,期望能制服他,却被四面八方冲来的并州人开膛剖肚。一个她记不得名字的小奶奶——好像是爷爷上个月新娶来的——幸运地逃到了后门,大门打开,外面是李肃和他齐整的部队。

“我们有救了!”当时郿坞里的人是这样想的。随后李肃就抓着那位小奶奶的头发,割断了她的喉咙。“真可怜,”董白想“她只比我大四岁吧?”

爷爷就躺在几尺之外,董白尽量不引人注意地爬过去。她将爷爷的头抱在怀里,抚摸着那张脸的伤疤与每一道皱纹。“爷爷,你还会哭么?”董白将额头抵在爷爷的脸上,在心里问着。

“我听说你是董累和胡姬生的,肤如羊脂,所以名白,是真的么?”董白没有抬头,也不想知道问这话的是谁。她只觉得身子很沉,想抱着爷爷的头沉进地下去,再也不起来。嘴里有血的味道,那也许是她自己的血,虽然说不出话,但她还是本能地咬着嘴唇。似乎怕心里的悲痛泄露出来。

哧啦一声,问话的人撕破了她的衣衫,露出后背一片洁白胜雪的肌肤。施暴者发出啧啧地赞叹,俯下身在她的后背舔舐着。一阵疼痛,那个人咬住了她的肩膀,饿狼一样的咬噬,鲜血流满董白胸前。施暴者拔出一把小刀,在董白后背留下一道道伤口。饿狼在撕咬她,要抓烂她的皮肤,将她撕碎,啃食她的血肉。

董白抱着爷爷的头颅,盯着他宁静的脸。也许我们可以回到陇西,再回到那些骑在大宛马上,与呼啸的风耳鬓厮磨的日子。昏黄的傍晚时会响起爷爷雄壮嘹亮的胡歌。

最后是一把匕首贯穿了董白的心口,她发出了在这个世界第一声也是最后一声的大喊。



-------------------------------------------------------------




《三国演义》写历史大局中的命运,《冰火》写人物搅动的纷争。

两者的残酷是不一样的。Q,Q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乎一向有个好习惯,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同志们要坚持。


就我看来,三国比冰火残酷多了。

相信大家第一次读三国年龄不会超过15岁(包括漫画版、简易版、通俗版)。15岁的孩子,哪里懂什么残酷不残酷的?懵懵懂懂的看完了主线,一个平淡的印象就此成形,也许感觉就没这么深刻了吧。且沉下心来看几个片段:

片段一:

“多少年了?”曹操看着酒杯里晃动的灯火倒影,一时有点恍惚。“当年刺董卓不成,逃出东都之后,这些年好像都是在马背上过来的,青州、幽州、并州、冀州,连乌桓、西域这些地方都跑遍了。光死里逃生就多少次了?被徐荣射中的箭创每逢雨天都发痒;濮阳城,吕布方天画戟落在头上时,真以为要没命了。最险的还是在宛城,典韦死了,安民、子脩也死了,行伍之中,真的半点也大意不得。”

“不过终于要结束了”曹操看着账下斗酒酣呼的猛将谋臣们,精神一震,举杯起身:“众位将士,自我曹孟德东郡起兵,转眼十五载。收黄巾、败陶谦、斩吕布、讨袁氏。扫清四海,削平天下,所未得者,惟江南也。今有百万雄师,三军用命,又得凤雏、元直献连环之计,踏平天险。只等明日进兵,平定江东!之后天下无事,当与诸公共享太平盛世!”

怀着这样美好的期待和梦想,曹操睡了二十余年军旅生涯中最安稳的一觉,梦里四海升平,天下归心,终日无事,只饮酒作乐。次日升账,报曰:“一队帆幔行来,上书先锋黄盖名字”。

之后的故事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桥段,而从踌躇满志到狼狈逃窜,这一夜对曹操来说,是有多残酷?


片段二:

看着账下还在闪动的四十八盏七星灯,孔明最后想到的,竟是卧龙岗上的风雪和梨花。“如果不是先主三顾之恩,我现在还在颍川钓鱼吧?那些年和士元、元直他们当庐饮酒,随风高歌,多么快活啊”。

账外魏延还在长跪不起,他们呢?威震中原的云长死了,万人能敌的翼德也死了,锦马超最可惜,家仇未报,死了也不甘心吧?凤雏,凤雏,你若是还在,与我分守汉中与荆州,现在天下都是我们的了吧!还有子龙、汉升,当年昭烈帝账下这么多英雄豪杰,一个一个都走了。只差一点点啊,云长威震中原的时候,只差一点点,我们就能复兴汉室,就能拯救天下了啊。可笑我还自比管仲乐毅,镜师还夸我是姜子牙、张子房。可笑啊,到最后困守一隅,少主年幼,外患重重,叫我如何放心去见先帝啊。

“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留下了这样的话语,诸葛孔明飘然离开隐居多年的草庐。那时的他才高八斗,满腹经纶,出道以后更是战无不胜,无所不能。分天下、烧赤壁、借荆州、定西川,草船借箭、空城退兵、七擒孟获、六出祁山;能祈地取水,能镶星延寿。连死了还能遗计斩魏延、显圣定军山。这样的英雄人物,最后竟然是壮志未酬、客死异乡。这结局,残酷不残酷?


片段三:


“错了错了,此处以钩法拨弦,声音虽然高亢但失之轻佻,若是能够改以连剔,以韵补声,才能中正平和,发乎自然----不请自来,还望姑娘恕罪”。紫藤花树下,被惊扰到的姑娘有些困惑停了琴声,抬头看着身前仪容秀丽的男子,一时间却生不出气来。曲有误,周郎顾。短短的六字,又藏了多少的风流韵事。

英俊潇洒、意气风发、娇妻美眷、位极人臣。才智高绝、风流倜傥、力挽狂澜、雄姿英发。这样的天之骄子,却用一生做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注脚,这又有多残酷。


片段四: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而今大业未成,奈何死乎”。太史慈自幼习武,闻鸡而起,月落而眠,苦练二十余年。一朝出山,星光照亮了整个江东----死于乱箭,残酷不残酷?


片段五:

郝昭,率三千人守小城陈仓。诸葛亮亲率十万大军攻城:“量此小城,安能御我?”。招降、云梯、冲车、凿土、掘道,攻城不下。如此文武全才,“少年从军”,但直到九十七回才是个杂号将军,这中间又有多少的怀才不遇,多少的挫折、不甘和自强。九十八回,重病,闻诸葛亮攻城,惊死。这难道不是小人物的残酷?


三国里残酷的故事举不胜举,只是古文叙事平和,起伏和转折少,大部分人又早早被剧透,第一感而言,可能没有冰火直接和突然。但沉下心看,这样厚重的历史,这样沉重的战争,又怎么可能不残酷?

再回想起来,水浒、红楼、西游,四大名著,那一本不残酷了?

先写这么多,大家如果喜欢,我努力再更。



第一次修改,感谢 @扑街@于济凡@苟或 指出时间线上的两个问题,之前闭门造车,把没发生的事拿出来作回忆,或者把死的人写活,犯了错误,请大家见谅


user avatar   zhan-yu-98-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虚构的故事,作者要谁耍酷要谁死,谁不得不死。

三国演义背后是历史,历史如此,你戴着镣铐跳舞,难度比自己创造个世界观难多了。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无非是写作方式不一样罢了,三国演义的一章,都可以拍成《冰与火之歌》的一季。如果有钱有人,我们完全可以拍一部类似《权力的游戏》这样的电视剧来展现三国,简单的写了两季,感觉这是一个可以拍一辈子,换十几拨主演的深坑……


《第一季 士宦的纷争》


在东汉辽阔的领土上,有大大小小的世家大族盘踞。这是一个高门大姓、世宦皇室所共同垄断的世界,寒门和白丁甚至都没有人身自由,只能匍匐在大族的脚下讨一口饭吃。


但是,有三兄弟从小就胸怀大志,想改变这个不公平的世界,分别叫张角,张梁和张宝。他们某天上山砍柴,云雾中得到了自称为南华老仙的指点,留下了三卷天书。


于是他们按照书上的教法,开始到处传教救人。


这里可以给三张兄弟加很多的戏份,突出他们筚路蓝缕创立太平道的艰辛,以及他们俊朗的外表和张角天然的领袖气质。三兄弟各有所长:张角有大局观,果断,善于观测天文,所以是天公将军;张梁善于人际关系调和,是为人公将军;张宝则对山川地理了然于胸,过目不忘,是兵法大家,所以后来是地公将军。


随着张角势力的蔓延,和各地的世家大族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其中自然包括河内的司马家和颖川荀家等等。这也惊动了九重宫阙内的天子刘宏。我们这部剧就是要敢于给桓帝和灵帝翻案!刘宏在本剧中将被描述成一个心机极重,小心的平衡士族和宦官之间的精明帝王。


于是围绕着是否大量任用士人,解除党锢,朝内的名门大臣和宦官展开了激烈的勾心斗角,士族希望夸大黄巾的危险,而宦官则打击士族。皇帝在中间始终不置可否,坐看两边互咬,偶尔会在后宫和何皇后、王美人之类缠绵一番。这里会有一位俊秀的年轻人不时的在片中出现,周旋于几大势力之间,但是他的身份暂且不公布。


这期间,张角也积极的活动,尤其是和宦官方面往来更加密切。这一部分戏的关键人物有司徒杨赐,司空张济,后将军袁隗,太尉曹嵩和十常侍等大佬,中间各种暗战明战联姻和美人计,有些后面不出现的龙套可以考虑直接毒死或者被暗杀以增加悬念。


一番合纵连横下来,党锢并没有被解除,但是张角也意识到了紧迫性。本季末,会出现类似魔兽里面的兽人大军场景,三张兄弟站在一块大岩石上俯视众生,下面黑压压的是眼光冰冷坚毅的黄巾教徒,整装待发,张角然后把目光平移到天际,到洛阳宫阙,黄巾教徒万众一心的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本季终)。


《第二季 西园的玄机》



在士族和宦官的斗争中,有一个人开始并不那么引人注目。他的名字叫何进,姿仪丰美,胸有城府。以自己外戚的身份,在士族和宦官之间左右逢源,这也是第一季中出现的那个神秘的年轻人。


黄巾起义爆发,何进被委以重任,封为大将军,在何进雷厉风行的领导下,上一季的主角三张兄弟病死的病死,被杀的被杀,很快黄巾起义就被消灭了。司马家和荀家在这个过程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突然变脸协助朝廷,这一切自然都少不了荀爽和司马防的算计。黄巾起义中涌现了很多人物,比如刘关张,这里可以适当给几个镜头,尤其是青龙刀丈八蛇矛,但是不做任何介绍,作为以后的伏笔,毕竟轮到他们真有戏还需要很多季。


何进也因为剿灭黄巾大功,直接入局作为一方势力,何进巧妙的笼络了大士族袁家的庶长子袁绍和与宦官系有密切联系的曹嵩之子曹操。一时间何进手下人才济济,包括张辽这样的骁将都出在何进的幕府。自己的亲弟弟何苗,也是青年才俊,被一番运作之后,成功拿到军功,当上了车骑将军。


皇帝感觉到了何进崛起带来的压力,为了维持朝堂平衡,巧妙的推动士族和宦官提议设立了西园八校尉,以自己身边的宦官蹇硕为元帅,直接分化了大量何进幕府的力量和军权。这里会有很多蹇硕和何进之间的机锋和明争暗斗,互相给对方下马威,往对方的军队里面掺沙子更是少不了的戏份,因为蹇硕是宦官,安排美人计比较困难,但是何进不是,所以考虑蹇硕安排美女接近何进,何进将计就计反坑了蹇硕一把之类的情节作为调剂。


何进于是推动了皇帝在平乐观观兵一事,引入外兵来压制西园派的军权。 同时借着自己查办黄巾余党的权力对宦官群体发难,开党锢,引入士族为援,以私通黄巾为由诛杀了中常侍封谞、徐奉。通过这一番运作,何进弹压住了宦官的势力,继续掌握军权。


季末,操心太过的汉灵帝咳血。与此同时,何进踌躇满志,抚摸着自己的外甥刘辨的头,指给他看天下万邦——这里要借鉴《魔鬼代言人》里面的场景,找一个高台来显示出“万邦都匍匐在你的脚下”的感觉。


第三季 太后的筹划》

有催更,更新一发。

第三季初,汉灵帝临终。因为汉灵帝一直比较喜欢王美人生的,被董太后收养的刘协。在临终前,蹇硕一直在调查王美人,宋皇后的真正死因,来给灵帝报告。说一切其实都是何皇后所为。灵帝气极,大骂:“何氏误我!” 但是身体已经不行了,临终前托孤蹇硕,希望蹇硕能够扶持刘协继位。


于是蹇硕迅速行动,宣布禁宫戒严,开始图谋何进。汉灵帝临终到驾崩这一幕可以安排两集到三集,因为各方面暗流涌动,中央的部分就是蹇硕和何进的博弈;地方诸侯,比如董卓、刘焉等也会给几个镜头作为伏笔。


但是蹇硕当元帅的时日比较浅,在上季中被安插进来的暗线给何进告了密,全盘托出了蹇硕的计划,结果诱杀何进的计划失败,何进趁机单骑秘密进西园,以自己强大的号召力和人格魅力,晓以厉害,加上高官厚禄诱惑,让西园八校尉在自己和蹇硕的斗争中保持中立。袁绍的叔父袁隗就是这次政治交易的大赢家之一。


西园的禁卫军保持中立,蹇硕又没有成功的诱杀何进,蹇硕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就显露颓相,开始求助于自己的伙伴十常侍,想利用自己的残存的在禁军中掌控力,加上十常侍的实力来翻盘。这个时候之前戏份不多的何皇后——现在是何太后出场了,何太后和董太皇太后都在试图拉拢十常侍,一方想让刘辨顺利登基,一方想软禁何太后,杀何进,让刘协登基。


十常侍对这个事情意见也不一致。有支持蹇硕和董太后的,有支持何皇后的。这个时候何太后直接闯宫,在十常侍议事的地方发表演说,一锤定音。可以参考宋美龄在美国国会的演讲片段,争取到了十常侍的支持,于是太后让十常侍火速送信给何进让他如此如此,同时另有一封信递给 蹇硕,说让他速速进宫。


蹇硕进宫立即被拿下,何进此时也凭借着何太后送给他的皇帝诏书正式接管了西园军权,季末,刘辨登基,何进为大将军辅政,如霍光故事。这一季就在登基典礼中告终。登基典礼的最后,荣升太傅的袁隗和自己的侄子袁绍相视而笑。


《第四季 血色的宫门》

《第五季 董卓与吕布》

《第六季 袁绍的抉择》

(拍到第六季,回头一看,才到三国演义第四回开头…… 从第一季的铺垫中崭露头角,到第二季第三季成为绝对主角,可以预计何进会成为偶像,然后到第四季末尾突然崩坏被杀^_^)


user avatar   liang-xiao-dong-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冰与火更残酷???题主你哪里看出来的???


有人说三国是成功者视角、没有失败者视角,讲真啊!很多人水平还不如李仁港【认真脸。虽然都骂见龙卸甲如何渣,但人家算是读懂了《三国演义》

末尾旁白:

三国统一了,国号不是魏,不是吴,更不是蜀,而是晋。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收揽人心、孙家三代奋进、诸葛亮鞠躬尽瘁、司马懿坚忍半生、吕布无敌天下、董卓废帝立帝、袁绍虎踞四州、关羽忠义无双、张飞豪气干云、赵云七进七出、姜维九伐中原、周瑜火烧赤壁、鲁肃仁厚长者。。。

这些人描述的最出彩,都是一代人杰,各种厮杀、算计,然后呢?你想过他们的目的没?——为了一统天下、为了掌握江山、为了匡扶社稷。

中国历史小说、评书多了去了,东周列国志、封神榜、隋唐、刘秀传、大明英烈传等等,为何唯独三国成为名著?

在眼花缭乱的战争、政争、情义、各路英雄豪杰中,其实隐含着巨大的悲剧性。——最后统一天下的不是这些主角中的任何一人。一生辛劳,所为何来?

东周列国志、封神榜、隋唐、刘秀传、大明英烈传,甭管那些主角配角有多惨,但至少有一方是胜利者。

三国呢?那些最聪明、最勇猛、最仁厚、最阴险、最善战、最隐忍的,一个个老去了,一个个死了,然后司马炎那个黄口小儿取得了天下。。。莫大的讽刺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后人凭吊空牢骚。

人生最大的悲剧不是活得惨,而是活的没有意义。民谚曰: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因为不想让老人家怀疑人生。。。

如何理解「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 金吾将军的回答


user avatar   chen-mo-gui-su-5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翻译腔造成的效果而已。

三国演义英文版再翻译回来,比冰火残酷一百倍。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千里范围的场面,我用一个长特效镜头来拉一下:从一个骷髅的眼里爬出老鼠,老鼠被一把抓住,一个饥民直接生啃,接着几条野狗上来啃了他。然后镜头上行放大,一个村庄全都焦黑冒烟,再上行,附近很多村镇都是焦黑冒烟,再上行,穿过云层,周围都是战线,再上行,卫星地图式的俯瞰,一块绿色的大陆的一块很大区域(徐州到兖州这段,约相当于山东一部分加江苏一部分,面积相当于整个德国),全都泛黄焦黑,边缘是燃烧的火焰还在扩大。

再下行穿过云层来到战火前沿,军队行进的队伍,来到中军位置,来到曹操面前。

他开口吟诵这样一首诗:

在这望不到边的原野之间,

处处遗留着暴露的白骨,

走过成百上千个村镇,

听不到雄鸡报晓,只看到生灵涂炭,

神已离开了世人,只留下心碎的我们。

然后转头对部下说:

如果我不来终结这个乱世,

又不知道有几个人想当皇帝国王呢!


冰火那个世界,几个月就从北走到南穿过全地图了。七国再混战,也从没有全境无人烟这样。

曹操一首诗不就全秒了。

千里无鸡鸣,相当于七国中至少三四个全灭。把几十万百姓各有各的死法的细节案例分拆展现一下,可以拍10集。

光徐州之战可以拍一季。


user avatar   li-bo-h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zhihu.com/question/3189

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

)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

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finance.harvard.edu/fil

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user avatar   you-zi-c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罗琳对于金妮的着墨比较少,感觉就是第六部强拎出来凑数的…

看一下每一部对于金妮的描写

魔法石

金妮在国王十字车站登场,表达了一个小粉丝对于哈利的崇拜。这个时候觉得还蛮可爱的。

密室

金妮被描写成自尊心强,有点小内向,容易被忽悠,还有点笨的女孩。最后被带进了密室,哈利将她救出,还被蛇怪咬了。这一部中,金妮被带进密室之前,书中对于金妮的描写极少。我们只是事后知道金妮是在丽痕书店被卢修斯坑了,然后就被抓密室了。我们对于金妮在整个过程中的故事和心情一无所知。金妮感觉跟道具差不多。

阿兹卡班的囚徒

如果我没记错,这一部金妮好像没有出现。如果说罗琳一开始就想好了金妮要跟哈利在一起,经过了第二部的英雄救美,第三部多给金妮一些笔墨不是更加顺畅吗?而第三部初登场的角色是秋张。这样一来,金妮更像道具了…

火焰杯

金妮出现在哈利和罗恩想找舞伴,但是她已经答应纳威了。从这一部开始,金妮开始变酷。我认为作者是准备提升她得戏份,也许会配给纳威之类的,那是还不一定是哈利。

凤凰社

金妮戏份变多。引荐了卢娜给三人组。各种换男朋友。加入DA。一起去了神秘事务所。这一部,金妮的人设变成了,善良,聪明,有个性,万人迷。讲真,这个弯转的太急了…毕竟在这之前金妮的情况基本都是一两笔带过。我们很难对她产生感情。在这一部,金妮的性格描写都比较符号化,远没有卢娜立体。而且卢娜跟哈利的精神交流非常多。我记得那个时候,哈利女朋友呼声最高的是卢娜。

混血王子

金妮告诉我们她之所以一直换男友是为了引起哈利的注意……这不是渣女么……迪安招谁惹谁了……金妮更不招人喜欢了…然而这一次居然没有分手,就这么一直在一起了……

卢娜那么懂哈利,赫敏陪了哈利那么多年,然而哈利居然跟金妮了?而且一开始还是哈利突然发现金妮变好看了,突然嫉妒迪安了。纯肉欲啊…跟哈利波特全书的风格不一样啊…

死亡圣器

一开始,哈利要走,金妮表达了支持。我觉得这是罗琳想要表达金妮比秋张更懂哈利吧。但是只是几段文字,怎么能扭转读者过去6本书的印象呢。怎么看都是临时硬凑的啊…

我们看着长大的哈利突然跟一个我们都不咋熟的人突然在一起。能喜欢才奇了怪了。




     

相关话题

  看到一个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原著粉引用钱钟书先生的话:鸡蛋好吃就行,何必管那只下蛋的鸡呢。应如何反驳? 
  知乎上有哪些能让人笑掉头的沙雕小说? 
  如何评价《第一序列》及作者肘子? 
  如果煮酒论英雄之时,曹操问刘备,刘备第一次回答就说:“天下英雄,唯丞相与备耳。”会怎么样呢? 
  曹操割发代首到底是严重自罚还是作秀? 
  曹操为何不在活着的时候除掉司马懿势力? 
  《封神演义》为什么没有列入四大名著? 
  假设你穿越成为汉献帝,正逢郭汜李傕之乱逃离长安。献帝能够脱离曹操的挟持,那么之后要怎么才能中兴汉室? 
  邓艾一代军事奇才,更是被后世册封的三国名将中寥寥数人中的一位,怎么死得这么窝囊? 
  如何评价卢斯波顿? 

前一个讨论
高端制造业真的能让红利工程师过上好日子吗?
下一个讨论
《水浒传》宋江本来在浔阳楼就是写了反诗,为何说他是被小人黄文炳陷害?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