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一书中,在《三国·曹魏》一节有过解释,摘录部分内容如下供参考:
“魏”,原为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国名。公园前225年灭于秦。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十二年),汉高祖以原魏国的主要地区置魏郡。
《汉书·地理志》“魏郡”下颜师古注:高帝置,莽曰魏城,属冀州。
魏郡治所在邺城。东汉末邺城又为冀州治所。而曹操居邺这一魏郡治所,自为丞相,总揽朝政,故献帝以“魏”之名,封他为“魏公”、“魏王”。曹操的封爵号得名于地名。
公元220年,曹操病卒,曹丕“嗣位为丞相,魏王”。同年,逼献帝让位,由“魏王”而成为“魏帝”。
后面接着引用了《资治通鉴·魏纪》中的注解内容作了论证,同时提到了“当涂者高”的谶语。作者认为魏得号地名,“魏”又有“大名”,剔除谶纬迷信之言外,其内容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由此可知“魏”之国号,是地名演为封爵名又以爵名演成国名的。
说个个人观点吧。
我觉得跟战国时期魏国的版图过于妖娆有关。
曹操要是给自己封赵王,就够不到河南;
封梁王,就够不到河北;
封秦王,河南、河北都够不到。
唯独封这个魏国,能够到冀州(邺城),能够到河南(核心区域),能够到山西(河东),能够到陕西(河西),甚至都能够到淮河流域(大宋郡)。
你要说吧,在自己底盘里给自己封地就,挺无聊的一个行为。
但曹操也没办法,自从迎了万岁爷以后,就弄得军阀不军阀,朝廷不朝廷,实在产权不明。
所以封个国,明确一下哪块确实是他的私人领地,肯定选能将来不断加封最大化的方案。
要是真按照魏国那个妖娆的版图算,几乎除了凉州、幽州、青州、兖州、徐州全覆盖了,所以怎么看都是这么方案最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