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飞机的很多关键设备,国内在最近几年才搞定。
所以就技术力量上来讲,这基本无需讨论。能拼凑出一架试验机,和能量产是两码事。能量产,和能塞给航空公司和美欧的成熟机型竞争(哪怕是勉强竞争)也是两码事。
我重新组织下,争取把这个问题谈论的完整一些。。。
首先看"投产" ,这个概念在在民航领域用的比较少,一般一个飞机机型从开始研制到最后停产一般应该是这么一个过程
研发---试制---首飞---取证试航---交付---衍生机型开发--消亡
如果说“投产”,我觉得题主的意思应该是交付,就是飞机真是商业化大规模生产了。。。。
如果说直接原因,那就是没有通过测试。因为直到最后,运十还是没有完成测试科目,不够交付的标准,自然不能大规模生产。
至于为什么不能通过测试,直接原因是,我认为运十的性能不足,不足以通过测试。
不能通过持续改进么,经济性也很差,不足以作为一个商业化或工业化项目持续下去。至于科研研发价值,可以讨论。。。运十真的不是差点就能商用了,是差很多,非常多。。。。
运十党别急着喷,造飞机不是看个文科生拍的纪录片,一激动就可以完成的事
------------------------------------------------------------------------------------------------------------------------
运十是从1970年开始研制,不管是不是通过反向测绘波音707,但是基本上是以这个机型为参考做出来的。。。
根据《上海航空志》"1970年9月14日 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以下简称上海市革委会)确定,运10飞机的总装在5703厂,发动机制造在上海第一汽车附件厂(以下简称汽附一厂),发动机叶片制造在航空机械厂,起落架制造在华林电器厂。
9月15日 上海市决定成立708工程会战组,由上海市革委会工交组(以下简称市工交组)军工组领导,许克诚任组长。"
1975年完成的工作图设计“6月 运10飞机的工作图设计全部完成,共发出图纸14.3万标准图幅。”
1976年7月 造出来2架原型机,一架用于静力测试,一家装了当年进口707一起来的jt3d 发动机,开始测试.。。。
应该说尽管是仿制707客机,但是由于当时国内技术水平的限制,很多是娘胎里的毛病。
我先说发动机。(当然你也可以说发动机是另一个工业部门的事,我们现在也不能造发动机,不是一样搞大飞机)
运十用的是当年进口707时候一起进口的jt3d~7发动机,而且到后面只有3台,有台据说损坏了, 换了一台是号称仿制的涡扇8 ,但是涡扇8还是有很多问题,至少我听说过的,发电机这里就不行。。。。。。。 82年以后jt3d 是停产了,想进口发动机也困难了,我们运十该不该呢?当然也有人说,国内还有JT3D的备件(据说有10多台),还可以拆原来那10架707 上的用,10架有40台呢。。。至少03机和04机要造的话,发动机不是问题,这个让我说什么好呢。。。。这个不是做艺术品啊,是商品啊。
(关于涡扇8,我觉得可以另外开个帖子讲。很多人拿百度到的“1982年12月29日,波音707飞机机组试飞员冯承直、张耀德对涡扇8发动机试飞情况评述中认为:涡扇8发动机在整个试飞过程中始终正常工作,无故障,显示出该发动机在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性能。并表示涡扇8发动机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满意的。"来证明,涡扇8很好。拜托,发动机也是要经过一套测试检验的好不好。。。。反正,我们现在造大飞机,还是没有发动机。)
其他娘胎里的毛病还有,起落架是焊接的,落地重量就受限制。。运十的主承力结构是分段锻造出来(没有大部件的锻造能力),飞机的强度就不可靠,蒙皮的宽度不够,要多打很多铆钉,增加结构梁、肋,降低了可靠性,增加的飞机重量。。。。。等等
现在我们说的,运十飞了170多个小时,6次进藏等等。。。当时从飞机测试来讲170个小时不到1/3,很多项目根本没有飞,失速、结冰、紧急迫降这些非正常项目都没有飞啊。。。据说当时上飞场还用架707的2402号机进行多次模拟训练和试飞,至1983年1月11日,共进行608个起落、312小时50分的飞行之后,运十才飞了170个小时,剩下的科目,多半是没法飞啊。。。
运十的地面维修小时我就不说了,据说飞1小时,地面要维护几小时,6年时间才飞了170多个小时,最多的一年才飞了40多小时,我觉得很说明问题了。
对比一个例子,arj21 也是上飞厂,不是大客,是中型机,2008年首飞。2008年的完成程度就不是当年运十能比,但是测试一直边攻关边改,2015年据说能交付使用。。。。。。
唉,运十虽然还是借鉴了707,但是很多还是土法上马的,我们国家在90年代组装md90 以后才算是有了比较像样的制造流程。相当于上海大众造了桑塔纳以后,国内的汽车制造才算上了轨道,飞机比汽车难很多啊。。。。
-------------------------------------------------
运十没有投产其实不丢人,运十的发展超前了我们的航空工业基础20年,而且我们发现走错了路马上退了回来,从上海往南走,到不了哈尔滨啊
下面是对其他几个回答的一点想法,写在这里,也不知道合不合规矩
-----------------------------------------------------------------------------------------------------------------------
集中吐槽的:
“
狼主,文艺青年
运10在最后阶段下马的!当时已经投资了五亿左右,还需要三千 万到一亿左右资金!运10与当时世界先进大飞机属于同步水平,但是由于政治原因下马!当时原民航总局局长叫什么我忘了,收了380万美元拒绝购买运10, 据说已经死在美国。运10被麦道挤走,原有的实验基地撤走了!科研人员断档了!所以我国大飞机到现在还没劲,又是从零开始。麦道挤走运10之后在上海的项 目进行到一半,被波音收购,原来的所有项目全部作废。所以可以肯定的说,这是一个阴谋。”
这个回答不是在放倒钩吧。。。。这个就是当年CCAV那个纪录片的观点,无力吐槽
1、已经投资多少其实不重要,是沉没成本。还要投肯定不止三千万到1个亿,3千万是油钱都不够,后面再投5个亿都不够.。。。飞机这东西不是造出来大头就解决了,大头在后面呢
还是拿arj21的例子,2003年设计完毕,2007年就总装好了,从图纸到实物用了4年,但是测试要一直到2015年,要用8年呢。。。。。设计制造用了多少钱,适航测试用多少,你问问商飞就知道。。。
2、运十是什么水平?举个例子,一个班上课,水平一定一样么,我去校史馆参观一下钱老的卷子,把那张卷子的题目也看了下,把题目也抄了遍,我和钱老的水平就一样了?我的水平就和mit、加州理工的博士一样了?如果运十真的是和国际水平同步,运十下马了,马上就有运十一、运十二。。。。。我们的运七造的怎么样呢
顺便想起一个类似的话题:老红旗汽车 说老红旗不用可惜的,肯定都没有把汽车的前盖掀起来看过,那个吓人啊。。。和桑塔纳比,我外婆都看得出,不是一个水准的东西。
3、沈图的情况我不是完全清楚,但是死在北京是肯定了,骨灰还进了八宝山。
4、麦道项目对中国航空工业的提升是根本性的,类比就是桑塔纳和中国汽车,没有md90,上飞能造arj21?有了md90,我们才真正进了门知道怎么会事。
5、造大飞机真的很难,难得超出了“文科生”的想象,真的不是什么“夜以继日的刻苦攻关”这样的形容词能够搞定的。。。。但文科生的好处是他们可以当记者,理解他们的观点不需要理解背景,就是那句话“科学为什么败给迷信,因为迷信好理解,不需要知识背景”。。。。好吧,不继续黑文科生了
------------------------------------------------------------------------------
再加一段,好多朋友讲到了为什么学707 ,707在1976年早就过时了,应该学737,等等
这个我是不同意的,大飞机当时不具备条件是一方面,但是真的要搞,真的是应该搞707
甚至是现在的C919,我也觉得 学320,未必合适。
一是双发单通道飞机,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国际市场上未必能和737 320 竞争;
二是造飞机本来就不是为了赚钱,就是今天能把707 造出来,预警机平台马上就有了,C919就不行
三是当时737 连波音都没把握,你让我们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