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閩南語的影響。
這是受台灣閩南語(以下或簡稱台語)的一個表達方式(expression)的影響,
經由語言接觸效應, 轉換滲入國語的表達當中。
在台語裡, 當有人稱謝, 譬如: 多謝(to-siā), 勞力(lóo-la̍t), 或 感恩(kám-un) 等等,
而要回應表達不敢受謝的時候, 有一個習慣回應是「袂啦」(bē--lah)。
這也不限定在台灣閩南語, 同為閩南語系的漳泉廈或粵東/潮汕語, 也有。
這裡面的「袂」(bē) 這個字, 是個否定助詞, 是 [勿會] 的合音字,
其語意是大致相對應於國語/普通話的「不」,「不會」之意。
(合音字在北京白話當底所制定的國語/普通話裡面也有, 如 [不用] =>「甭」)。
臺灣教育部對台語的「bē」這個語素的語源、音韻及定漢字的解說頗為詳盡, 我貼其連結如下:
→
http:// 140.111.34.116/e9617_ep aper/learning.aspx?classify_sn=3&period_num=376也因此, 在表達不敢受謝的這個表達法, 經"翻譯"轉換借入滲到國語裡的時候,
成了「不會」或 「不會啦」 。
另, 在運用的的時候, 若光講「袂」(bē)/「不會」, 會顯得比較"硬"一些。
若帶個有緩和語氣作用的語尾助詞「啦」, 而成為「袂啦」(bē--lah)/ 「不會啦」,
會顯得較為客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