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众多发展心理学的问题的标准答案一样,孩子对自家父母独特的个体识别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影响共同作用而成的。
婴儿识别他人的具体逻辑是:要想对父母有独特识别,其先决条件是要对人类先有独特识别,然后再细化人类个体与人类个体。
从信息源上来讲,主要有两个来源:
听觉。听觉能力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具备了,而且婴儿天生具有对特定的声音组合的偏好(Schellenberg & Trehub, 1996)。因为出生前就有了听觉练习,初生的婴儿拥有很好的,甚至超越了视知觉的能力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事实上在某些频率上婴儿拥有比成人更敏感的感受能力。如此强大的声音知觉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在视知觉还没有完全成熟起来的阶段也能够让婴儿完成对外界物体的定位,跟这个题目没太大关系就不讨论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靠感知声音特性来甄别环境中的其他事物。
所以,对于新生婴儿来说,你觉得他认识你,并不一定是他认识你的脸,而是他认识你的声音。
特别是成人跟婴儿说话总是采用某种特异性的语调,以至于有的时候能变成有这个调调的样子:
如此有别于其他声音特征的声音还经常伴随着与自己相关的事件出现,婴儿自然增加了对这种声音的辨识能力和倾向。婴儿对于声音的发音模式和其他听觉特征的感知能力相当的好,六个月大的婴儿可以察觉6-tone级别曲调里单个音符的变化,也能觉察整体音调的变化——这很好的解释了婴儿对于某个或某几个家庭成员所哼唱的催眠曲的旋律会愈发敏感(Trehub, Thorpe, & Morrongiello, 1985)。
除此之外,比人们想象的更为犀利的是,四个半月大的婴儿已经可以区分自己的名字与其他相似的发音。五个月大的时候,婴儿已经能仅仅依靠发音特征区分大段英语和西班牙语(事实上他们完全听不明白这些语言的含义),即使这两种语言的长度、音节数目以及语速都相同。事实上,一些研究已经能比较好的表明,两天大的婴儿就已经对他们周围常出现的某些词汇的发音表现出了一定的偏好(Bahrick & Pickens, 1988; Moon, Cooper, & Fifer, 1993; Best, 1994; Mandel, Jusczyk, & Pisoni, 1995)。
婴儿能够这么具体的区分声音,依靠区分声音来区分父母与他人真的就只是件不足为奇的事情了。在DeCasper & Fifer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做的实验中,给吸奶的婴儿播放一段讲故事的录音。如果这段录音是其母亲的声音的话,婴儿吸奶的时间会显著长于听陌生人讲故事时的吸奶时间。
现在学界上基本认为这种声音偏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婴儿生物性的发展,出生以前的胎儿总能听到声音(一般是母亲的)是关键所在。为了支持这种推测,研究者印证了一系列事实:与其他男性的声音相比,新生儿没有表现出对自己父亲的声音有偏好;新生儿对自己出生之前母亲对尚在肚子里的自己唱过的歌有明显偏好。
视觉。婴儿从出生时就能表现出明显的视觉偏好,新生儿靠视觉进行人脸识别的先行研究者是下面这个人。
发展心理学家Robert Fantz
他对于婴儿实验的设计非常巧妙,这里不多说了直接谈结论。婴儿天生对某些视觉刺激就有偏好:比如曲线,比如三维图形,比如人脸。
不过,遗传之外,还有环境的因素。因为环境的影响,婴儿在仅仅出生几个小时后,相对于其他人与动物的面孔,已经可以对自己母亲的面孔产生视觉偏好。
为什么?因为拥有这张脸的人与他有积极的互动,还具备他在出生前就听习惯了的优美声线,于是小baby们的内心就出现了一个旁白:“啊!我爱她!”
出生几天后,婴儿对具有面部特征的图形更加偏好了,而且这种难以自拔的喜爱一路走高,Fantz当年用的实验材料是下面的这三张图。
A是模拟人脸,B是打乱了面部元素的人脸,C是一个……我不知道咋形容了,你们能看明白就行。下面的三次测试时间点是出生四天、一个月和两个月,对人脸和类人脸的偏好不言而喻。
随着时间的发展,婴儿开始进一步发展人脸识别的能力:他们逐渐学会了把长相不同人脸分开。不过这种能力发展中值得称道的地方是:人类婴儿优先发展对人类的人脸识别。2002年,Pascais和他的同事们用包含下面这张图的一系列图给孩子们做了实验。
实验发现六个月的孩子区分猴子的脸的能力与区分人脸的能力差不多,但是九个月的孩子区分人脸的能力大大提高了而区分猴脸的能力三个月来原地踏步毫无长进。(其实我认为不仅这三个月,这三十年好像也没什么长进,我本人真没看出来下面那两只猴子其实不是同一只。)发展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脸识别的能力得以增长跟婴儿们这三个月来见了不少人,而没怎么见到猴子有直接的关系——再一次证明了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了婴儿的能力。
综上所述,一定程度的先天遗传加上一定程度的后天环境,让一个新生的婴儿在有效处理外界信息后,能够把人和非人区分开,进而把父母和非父母区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