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网上流传的癸酉本红楼梦? 第1页

        

user avatar   tang-ji-ke-de-54-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林黛玉其实是影射明末女将秦良玉

你看二人都有个玉字,而秦良玉的丈夫姓石,暗合书名,这绝非巧合

大家都知道晴为黛副,而晴雯去世后贾宝玉做了两件事,一是杜撰芙蓉诔,二是应贾政之命写诡画词,诡画词歌颂的恰好是一位姓林的女将军,难道这是巧合吗?

可想而知,在神州陆沉之际,因武功封荫的荣宁二府,男丁必然应诏出征,女眷守家,贾家男丁最后就像秦良玉的兄弟浑河血战一样,战死沙场。

贾家男丁战死后,林黛玉收敛白骨,元春编练大观园众胭脂共108人组成贾家女将,率师勤王,平贼拒虏,救圣上于水火之中,因功勋卓著,108女将中有十三人获封侯爵,其余均名列功名榜。

此为八十回后真故事也


user avatar   xin-zhi-akir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近网上对癸酉版《红楼梦》的讨论逐渐升温,总结一下背景,主要是由于B站两位人气up主——“女王泡面”和“木鱼水心”在各自的视频里讲解分析了这个传说中的“完整结局红楼梦”——其实先是女王泡面以“红楼梦的结局可能找到了”做了讲解吐槽,以她生动幽默又信息量巨大的风格为癸酉版拉了一批“新粉”,这批人在另一边“木鱼水心”以娓娓道来为特色的《红楼梦》分章解说中刷了很多存在感,于是木鱼在《微剧场红楼梦》正片结束后又针对大家争议的癸酉版又做了两期“外篇”,这样一来对于癸酉版究竟是“令人震惊的真相”还是“拙劣可憎的骗局”各自有了一大批站队的人,并且为此争吵不休。

在分析“癸酉本”之前,我想说一点的是,这波B站“红学热”至少是带了一波之前只是听说过《红楼梦》但觉得是“名著”而不太感兴趣的小盆友入坑,然后如同几百年来一代代人那样沉迷甚至癫狂。我从木鱼水心第一期一路追到现在(当然也被女王泡面鸽得很辛苦),肉眼可见一大波在第一季对于红楼梦只知道名字和大致人物剧情,没看过原著也没看过电视剧的弹幕到了最后癸酉本大撕逼时“人均红学家”(水平参差不齐也是真的)。

好了,书归正传,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惊天出世”的《癸酉本红楼梦》?里面所谓的后28回剧情到底是真是假呢?

在最开始,我给出的第一个建议是,千万别花钱买书!千万别花钱买书!千万别花钱买书!

如果要了解这个癸酉本剧情,不如去看上门两位up主的讲解,尤其是女王泡面,我可以肯定的说,她讲解的精彩程度和逻辑性比癸酉本的文本精彩十倍不止。很多人判断癸酉本的真假使用的标准是“文字粗陋”,我觉得如果从行文风格来判断这个所谓的后28回和通行本的八十回是不是一个人所写,那根本就可以不用讨论了——有人说癸酉本的文本是“现代网文风”,我觉得那是抬举它了,它连现代网文都不如。

不光是文笔味同嚼蜡莫名其妙,而且整个内容不太能称之为“小说”,或者我们可以说它更像是我们在类似“电视猫”这样的网站找到的电视剧分集剧情梗概,只是简略地介绍了故事的走向和人物的结局,没有什么“描写”和“刻画”可言。

当然,这个情况即使是支持癸酉本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解释是原本已经丢失,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人转抄、改写、甚至是凭记忆写下的内容,只是剧情走向和“真本”一致,文笔已经面目全非。那么我们姑且放下这一点往后看。网络上免费的资源PDF也很多,大家至少别在上面花一分钱,是一个比较稳妥的选择。

那么,是不是这个“癸酉版红楼梦后28回”真的就是一坨屎(湿垃圾)、一堆废纸(干垃圾)、亦或是一些人口中的“一股毒瘤”(有害垃圾)呢?我在关注两个up主对于它的解读时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如果你不去看文本,只通过两人的解说来了解后28回的剧情,会有截然相反的两种感官。如果只听女王泡面版的解说,时不时就有“卧槽?卧槽!卧槽!!!!”的感觉,有一种如她在解说词中所说“宝剑出鞘”版的豁然开朗和震撼,很多人觉得“原来可以这么解释”“这就对上了!”然后半信半疑,或者就此相信这个癸酉本所揭示的结局就是金陵十二钗真正的命运,至少它所依据的底本是一个真正的本子,而《红楼梦》的这个原本,描述的“末世”不是曹雪芹自己家族覆灭的悲剧而是明末清初“亡天下”尸横遍野礼崩乐坏的大乱世。

但是,如果你听的是木鱼最新的一起癸酉本解说,你的感受就变成了“什么鬼?什么鬼?!!!真TM是鬼本?!!简直是侮辱我的智商”,分分钟想砸电脑,甚至有人在下面叫嚣着要取关(虽然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两位up主虽然都没有明确表态站队,但是女王是比较信癸酉本,而木鱼是质疑癸酉本的真实性只将它视作是一部续书)尤其是木鱼解说里提到的“贾政让妙玉嫁宝玉黛玉做小宝玉还想通了”以及“贾元春上战场被敌人诬陷被皇帝凌迟处死”这两个奇葩到让人完全无法接受的设定(女王的红楼梦系列还没有进行到这两段情节),与此相比,什么薛宝钗改嫁贾雨村都不算什么了。

我们暂且抛开双方各自的理由,直接上我自己的判断:

即使我主观上愿意相信有这样的结局,我也很难相信它是真的。原因如下:

首先,第一个理由我认为癸酉版“假”,不在于书本身,恰恰是书之外的那些“故事”,以及用来自圆其说的逻辑——实在是太过吻合这些年文物造假和诈骗的套路。凡是看过一系列鉴宝节目的同学们应该不陌生,那些越是假的宝贝,“藏宝人”越是要用一个传奇的经历来包装,往往必然是祖辈的一番奇遇,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了一个稀世珍宝。

这个“癸酉本”的持有者何莉莉(其实是个中年男子,真实身份到现在依然成迷)对于“机缘巧合获得宝贝”的版本是,他的姥姥做战地护士,救治了一个伤员,这个伤员为了感谢他姥姥于是把祖传的一个红楼梦本子送给了他,然后他和他姐姐从小一直看这个本子,并且抄写、过录,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版本就是经过这姐弟俩一顿“魔改”之后的版本。

额,这个故事可以归为《宝藏传奇来历故事会大全》之“报恩类”。大体上如果你说不出手中宝贝一个清晰的传承谱系和合法渊源,或者你的家族的背景并不能支持“祖传”这个理由,都可以用这个故事套用,毕竟寒门人士机缘巧合遇贵人,贵人相赠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就此消失再也不见,穷人事后才发现,哇,原来是稀世珍宝,要问这个珍宝咋来的,对不起,我不知道,那人已经山高路远消失于江湖之上了……

这个套路就像程高本红楼梦续书里的“掉包计”和“宝玉中举”一样,被几百年来的传奇小说反复演绎到大家的心理接受度很高了,但其实真实发生的可能性比那些穷书生娶不到阔小姐却偏偏一考就能中状元一样微乎其微。

再从这个故事发生的逻辑来看: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你手里有这么珍贵的古书孤本,不好好地放在祖宅里藏着,还随身带上战场?带上战场还随身揣着以至于你在战场上受伤了还能陪你一起进野战医院?

读过《红楼梦》的朋友应该知道,只要不是儿童简写版,而是真正的120回,哪怕是前80回《红楼梦》,都至少是厚厚的两本上下册或者是上中下三册。这还是现代的打印装订,字都是比较小的,而古本线装书多是雕版印刷,亦或是抄本,如果如何莉莉先生所说他姥姥拿到的是一个108回的《红楼梦》本子,这个体积有多大大家可以自行想象一下……怎么可能由一个伤员说拿出来就能拿得出来。难不成是这位所有者说:“护士姐姐谢谢你,我家有一套书想送给你,我待会儿给老家打个电话让他们顺丰快递给你寄过来”。

况且,这位持有者并非面临上刑场或是抄家,完全没有必要把这么珍贵的孤本拿出来托付给别人收藏,如果要表示感谢,盛世古董乱世黄金,我看不出这样一部书在乱世里有什么对陌生的护士表示感谢的价值。

接下来我们接着看癸酉本在出版的时候附上的何莉莉为了证明自己曾经拥有过这个本子而附上的几张照片,其中就有这个“古本”的封面,大家自行鉴赏一下(哈哈哈哈哈哈):

作者为了挽尊特别说明了一下,这个封面被年少无知的他用水彩笔填色了,所以是现在这个样子。但是我想说,即使没有填色,只看线稿也是小朋友用黑色水彩笔画出来的好吗?这种“证据”真还不如不放,我看见他就想到了当年马亲王写的那篇让我笑出神经病并且惊动了央视的《少年马MA的奇幻历史漂流之旅》——揭露河北某地某些农民收藏家集资修建的号称“集古今中外瓷器艺术之大成”的所谓博物馆,虽然稍有常识的人都是瞠目结舌,然而馆长偏偏连“三英战赵云粉彩大盘”这种文物都能头头是道自圆其说。是的,当我看到这个封面的画风,脑海里自动浮现的就是这个博物馆里各种文物那狰狞的样子。

说到“自圆其说”,这个何莉莉与他的小伙伴们接下来对于“为什么拿不出原本来鉴定”这个问题的解释更是像极了我小时候因为没写作业,到了学校和老师说:“我忘了带了”,老师让课代表陪我回家拿,我又必须编其他谎言来圆,诸如“诶,怎么家里也没了,是不是被狗吃了?”,总之谎言越编越不像样,但无论如何我只能硬着头皮说:“我真的写了”——何莉莉先是说家里人不愿意公开,怕招来灾祸,后来又说被送到了台北叔叔家里,然后说叔叔也不愿意拿出来,说是要永久收藏,好像又有个什么说法是当做废纸卖掉了……我们来一层层“掰谎”。

先说招致灾祸,红楼梦说白了也就是个文学作品,而且红学研究者在整个文学界、学术界本身就是比较边缘的人物,很难说有什么势力。据我所知,中国的“红学”最兴盛的也就两个时期,一个是清末民初,一是大佬云集二是文学革命三是民族主义,这个时代为我们提供了绝大多数的奇葩红楼梦续书,索隐派和考据派的学术争论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赋予了《红楼梦》不同的内涵,也第一次从现代的文艺鉴赏和美学批评的角度来解读红楼梦(比如说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中把红楼梦归为了“人情小说”),而在此之前的清朝末年,《红楼梦》在坊间的流传大多还是以“才子佳人”的旧套子为主。

第二个兴盛时期差不多也就是87红楼梦诞生的前后,那个时候的中国学术界“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想做田野考察囊中羞涩,文本研究诸如敦煌学这样的大量的资料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中国学者只能小心翼翼地等待洋人时不时放一卷胶片出来,大家“拾人牙慧”似地跟在后面研究中国文化,而唯独“红学”,所有的资料都掌握在自己手里,中国的红学会和红学家可以时不时抛出一个资料,让外国的红学研究者也“久旱逢甘霖”一下下,也算是争回一口气吧。但是到了何莉莉发布癸酉本的时代,官方的红学早已退潮,就算是动了主流红学的蛋糕,让“红学大厦轰然倒塌”,我所能看到的不是灾祸,而是网络时代源源不断的利益和享用不尽的财富,尤其是那个时代《明朝那些事儿》的爆红让“悼明”之风刮遍网络,那可真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了。

再说这个所谓人在台北的叔叔,更是很可疑。网友问,本子呢,他说,已经送到台湾了。像极了老师问我,作业呢,我说,作业丢在家里。非常幼稚的谎言,说得好像台湾/我家是外星一样,去一趟拿回来或者拍两张照片有那么难吗,估计编造谎言的人真没什么见识,觉得去趟台北真的非常非常难吧,其实你说在台北和这个时代说“书在驻马店”没有什么实质不同。

眼看终归还是逃不了网友的“死亡质问”何莉莉又抛出了终极杀手锏——我家里人不允许,要永久收藏——彻底断了你们想看真本的念想。这里就不再絮叨这个理由有多么不合理,就说说这个何莉莉和家人的关系——他到底听不听他们家人的话?如果说他听家里人的话,不想因为“真本”给家里惹祸,他只需要说一句“大家都散了吧,本子是假的”,自然有助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反正这个“何莉莉”也是化名,很快他们家就可以把事情撇的干干净净,兀自揣起这个“真本”当传家宝。

但是我们看到的何莉莉和他的小伙伴反而是拼命要证明这个本子是真的,不仅说了很多理由来填补故事的漏洞,而且还把这个癸酉本反复修订,拿出来卖钱,生怕这件事传得不够广。如果你要据此说何莉莉就是何家的一个“叛逆”,偏偏要造福大众,把这个“真本”公诸于世,那我们在这十年里应该看到他来回奔走,说服家人,并且不断拿出更多的东西来自证,然而在“公布原始本”这方面他却是唯家人之命是从,十年来逐渐销声匿迹,和网友们“相忘于江湖”。真是一个矛盾的人格呢。

其实,我本人是先看了女王泡面的版本,确实解说得很精彩,虽然女王泡面的讲解风格一贯都是“脑洞优先,不求苟同”,但我未尝不是内心有一点点希望红楼梦的结局真的找到了,即使这不是一个百分之百真实和成熟的结局。但是,当围绕一个事物的所有前因后果和背景前提都是显而易见的拙劣谎言,我们也就实在无法相信事物本身是真实的了。

第二点,我们来说说这个癸酉本内容本身。很多癸酉本的粉丝可以拿出的罪有说服力的“证据”就是,这是迄今为止把判词和脂批对得最严丝合缝、最完整的一个版本。几百年来,多少人试图根据判词和脂批还原《红楼梦》散轶的部分,其中不乏研究红学一辈子的资深红学家,但都没有人能够做到相对合格,87版红楼梦最后的部分虽然比高鹗的版本好,但也是和批语判词无法合上,草草收场。但是癸酉本每一个剧情,几乎都和前面的判词、诗歌、批语有对照,这不是何莉莉这样一个文辞粗浅的初中文化人士可以完成的。在这里,我不能完全否认这一点,因为至少有一些情节,比如木鱼版本里的“甄宝玉送玉”,女王版本里的“王熙凤知命强英雄”,这些情节发展确实是让人眼前一亮,之前大家都很难想到什么样的情节可以和这些线索对照上。但是,癸酉版更大的违和感来自于这种“对照”和“圆上”显得太过刻意,刻意到破坏了判词、批语和诗歌的意境。不可否认,前面贾宝玉看到的十二金钗正册副册又副册里的那些判词画面,是有诗歌的意境在的,但是在癸酉本里一“对应”就变成了纯粹的剧透和猜谜游戏。

比如,难道歌里有一句“荡悠悠”,就一定是这个人最后上吊了,尸体在房梁上“荡悠悠”吗?真是叫人瘆得慌。最明显的,钗黛二人合用的判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如果只是像癸酉本那样,指的是一个美人挂在梁上,一个美人冻死在雪里,这不仅没有美感而且相当地僵硬。更夸张的是开头的《好了歌》里的每一句真的都是完全在讲后面的剧情发展吗?比如说“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纱帐里卧鸳鸯”,后面就一定要是林黛玉的尸体在大观园里化成了一堆白骨,然后前一天宝玉宝钗二人埋了黛玉的白骨,第二天就地找张床就啪啪啪结为夫妇吗?再有就因为林黛玉葬花吟里“我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我知是谁?”就一定要把林黛玉之死和葬花相应,让宝钗像葬花那样搞个袋子把林黛玉的尸体收殓埋了?

虽说《红楼梦》是“草灰蛇线”,但如果前面的所有诗词歌赋都变成只有“剧透”功能,或者说强行让后面的情节在前面找到一个“出处”就不像是作者那种文思的自然流淌,而只能是后人编造。因为只有后人编造的续书才会有明确的前八十回,后XX回这种意识,然后刻意地用“后面”对应“前面”,比如癸酉本的后28回好像是生怕大家忘了前面的情节似地,不停地cue前面的人物说的话,这本就不自然,动不动“他日在某某地你某某某曾经说过blablabla”,我们看到前八十回里后面的若干回比如七十回左右的剧情从不cue前面十几回剧情的人物对话场景或者事情,除非是非常重要的。而从我们的一般常识来讲,《红楼梦》中描写的事情和语言多是家常的一些事,作者作为上帝视角写给读者看也倒自然,但是如果是文中的人物还精确地能回忆起三四年前某个人说过某个话(且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这就很不自然了。因此,“都能对上”固然是值得称道的,但是这个“对上”自然与否也似乎透露出了作者和前八十回明显不是同一个人。

最后,我想说说,即便这个“后28回”是真的,它是否就有很多人想得那么大的价值?我们知道,癸酉本的文学价值基本为零甚至为负。它的存在唯一的价值就是告诉我们这个版本的剧情走向,以及众多人物各自的结局。很多网友曾经指出,何莉莉你既然说你有全本,为何只在QQ空间上弄后28回,哪怕也是所谓“过录本”,为什么不拿出前八十回我们和通行本对照一下子看看?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如果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全本癸酉红楼梦”,也就是何莉莉的文笔+前八十回同行剧情+何莉莉版本后28回剧情,会是怎样一种天崩地裂的灾难场景,这样一部只拥有剧情而毫无文学美感与美学价值的《红楼梦》是否还配成为“四大名著之首”?

《红楼梦》之于我们的价值是什么?

首先当然它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个动人,不是什么金玉良缘或者木石前盟,而真正可贵的是这是中国小说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懂女人”的作者创作的爱情小说。之前无数的才子佳人不过是男性向的爽文而已,唯有在《红楼梦》里才为我们展示了爱情中女性细腻的情感、喜怒哀乐以及真正的爱情中又酸又甜的幸福。当然这仅仅是限于宝黛恋情,更重要的是他宏大的情节囊括上至嫔妃下至奴婢的喜怒哀乐、人情冷暖,都体现在每一句生动的话语,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往往300字以内甚至两三句话,一个鲜活的人物就永远立在中国文学史上,值得后人写无数篇上千上万字的内容去赏析,这是何等恐怖的文学笔力?!所以说《红楼梦》的成功首先是文学艺术上的巨大成功。

其次,它是一部中国古典时代的百科全书。更是一部人情政治的百科全书。中国人是世界上所有民族中最早也是最擅长用文字记录历史的民族,然而,当我们需要去了解历史上的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的日常细节、贵族家庭的组织结构和运转秩序、礼节分寸、价值观、一般大众都只能结合《红楼梦》来理解,可以说,如今所有描写古代贵族生活的小说,有一个算一个,特别是网络文学,言语谈吐、礼仪细节、家庭生活,全部都笼罩在《红楼梦》的巨大阴影之下,我甚至难以想象,如果历史上就没有这本书,早已是换了一个物种般脱胎换骨的当代中国人将怎样想象古典时代的贵族生活?

最后就是立意了,这也是癸酉版粉丝唯一可以拿出来说道,认为“癸酉版更优”的地方,在他们看来,癸酉版的末世那种家国离恨“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末世地狱般的景象要优于我们通常认为的家族败落的“一家之兴衰”。这种看法不能说不对。

确实,从中国历史上来看,每隔二百多年都会有一次惨如地狱的“大乱世”,“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在这之前数百年积攒的文明精致都会被残酷地砸个粉碎,人吃人都不是什么新鲜平常的事。然而,当天下再次归于稳定,人们似乎很快就会把那种惨状遗忘的很干净,以至于几千年文学史上几乎没有详细描写这种惨状的文学作品,在我看来只有唐末韦庄的叙事体长诗《秦妇吟》把这种感觉写到位了(推荐癸酉版的粉丝去看一下,因为这位是大诗人,所以文学性非常高,无需脑补的致死量震撼,看完真的很沉重。)然而他晚年还认为“不合时宜”自我把这首诗和谐掉了,后世在敦煌重新发现了这首诗的抄本,才让唐末那种地狱惨状生动地重现天日。

如果癸酉本宣扬的“悼明”真的成立,倒也是在文学史上有了极其震撼的一笔。但是,这不代表前八十回通行本里就是那种“限于一家兴衰”的小格局,相反,我认为我从前八十回里读到的是一种更大的哲学性悲剧——美的消逝和毁灭。我们处于现在这个时代,对于明朝灭亡清军入关会有很深的痛感,但是对于更早的八王之乱,或者是秦末天下大乱,亦或是周朝代商这些就没有很特别的感觉了(其实尤其是周朝代商,从文明角度的毁灭与重建远远超出明清之交,可惜离我们太远,没感觉啊),而美的消逝和毁灭却是更普世、更放之四海而皆准、并且和前一种天下大乱的地狱惨状兼容的悲剧。

所以,综上所述,癸酉本红楼梦应该是今人(应该是一个志同道合的小团队)综合了一些材料所编写的一个版本的“红楼梦续书”,而非“红楼梦真正的结局”,至于目前关于癸酉本最说得通的两个“挽尊”版本:1.这是明朝旧人写“家亡血史”的悼明之作,是通行的《红楼梦》即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加入了曹自己家的情节,删去了明朝映射的内容)的那个“底本”;2.何莉莉姥姥得到的那个“古本”实际上是清末民初的一部续书(清末民族主义,女性解放和小说革命的脑洞派),我觉得都还是难以很有说服力。毕竟,如果何莉莉和运作癸酉版的团队真的信,也就不会搞出那么多浓浓“民科”风的幺蛾子了。即使我比较认同里面的一些立意和人设、结局和情节,也会因为这个本子的一系列骚操作而看低他们一眼。

其实,如果我们只是把癸酉本当做续书之一,不可否认,在这么多本子之中能够引来那么多的争论和血雨腥风,首先绝不是炒作就能做到的(在我印象中,那些号称“横空出世”的“真本”不止一个,有些还请来报纸电视台配合炒作,也是说什么在海外找到的云云,印象中有一个本子后面还有大家一起讨论莎士比亚的情节) ,癸酉本的情节和想象力绝对是有可取之处的,并且是能写到一大批人心坎上的,并且让他们真心实意去传播这样的情节,而不仅仅是癸酉本的反对者所说都是“利益集团”。

续书其实并不丢人,相反,如果能够把伏笔都圆上的续书,即使不是真的也肯定会收到大家的追捧和欢迎,毕竟,两百年来,无数续书无非不是“放飞自我”就是“借题发挥”,什么“宝玉游历科幻世界”“袭人黛玉练成神功去抗日”也都是民国真实存在的本子,甚至是今天被大家承认的高鹗续书,当年也是打着“我们苦于找不到结局,偶然在一个人挑的担子上发现了,高价买下,重新编印,以飨读者”这样“红楼梦真正的结局找到了”的模式来炒作营销的。那么,既然癸酉本作为后人脑洞能达到这种程度,我相信以后,只要大家一代代对红楼梦的热爱不减,总会有更好、更符合原著、更具有创意的后人“续书”出现。

最后,PS一下,对于癸酉本,我有几个地方还是有一点愿意认同的,尤其是关于隐射:

第一, 我从小到大一直在想,为什么离我们最近的一部四大名著,写得还这么好,后面的结局却一个抄本都没有传下来,到底《红楼梦》有多大逆不道才会被和谐?如果仅仅是我们一般所知的封建统治者觉得三观不正,宝玉不爱读书考功名,显然不能解释为什么会和谐的这么彻底——那些文人和藏书家甚至连收藏都不敢收藏。难道是因为隐射曹家旧事?但是曹家无非就是站错队,《石头记》成书于乾隆年间,雍正夺权这事儿已经翻篇了,政治敏感性应该不高。那只剩“文字狱”一种可能了,而所谓文字狱,无非“清风明月”耳。

第二, 癸酉本认为元春在隐射袁崇焕,这部分的写得非常露骨,甚至不惜设定什么上战场然后被人反间凌迟这种明显不符合宫妃身份的结局,也让很多人觉得荒谬不看。但是,如果我们看元春的判词,里面有两句是红学家一直难以给出一个合理解释的。一个是第一句的“二十年来辨是非”,这个二十年很奇怪,入宫二十年?死时二十岁?都不合理。为什么是“辨是非”?这里倒是真的有点像是站在一个明亡旧人的角度去看袁崇焕此人的功过是否。另外“榴花开处照宫闱”这里的“榴花”也很奇怪,有人觉得石榴多子,暗示元妃难产而死,我觉得很牵强,倒是袁崇焕之死在盛夏,和榴花的花期是吻合的。

第三, 关于王熙凤的人设,其实我小时候就觉得是有违和感的。王熙凤来自显贵的王家,为了表明她的泼辣,作者还将她形容为“自幼假充男儿教养”,但是这样一个女子居然是个文盲?如果这是王家家风那岂不是王夫人薛姨妈也是文盲半文盲,显然不可能,不符合人设。(作者绝不可能把贾宝玉的母亲设定为不识字)况且充作男儿教养不应该更加严厉地教文化吗?这里挺矛盾的。癸酉本似乎是认为王熙凤在隐射魏忠贤,九千岁倒是有才干但是半文盲,但是我觉得联系不大。我以前倒是一直觉得有可能王熙凤的原型是作者在贫贱中认识的一个底层的泼辣有能力的女子,叫个“喜凤儿”之类的名字也未可知。


user avatar   yu-tun-zhou-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高中生的做题水平,初中生的文笔水平,小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

说白了,就是两个("何莉莉"这个名字应该是那两个人名字的改写)红楼梦爱好者,按照前人对红楼梦后续情节的猜想,以一一对应答题的方式写了个续篇。后来经过炒作变得骑虎难下(或者说是乐在其中),死不松口,留下这么个天雷滚滚的奇葩。

前80回有一篇《姽婳将军林四娘》就要写元春带兵?逗我呢?还打赢了?还被奸臣陷害,被凌迟了?那是贵妃哎,凌迟?变态小黄文看多了吧?

然后谁都可以拉起一堆人当盗匪了?这么容易?你说倪二柳湘莲当盗匪头子也就罢了(这里就不追究柳湘莲已经出家又突然回来的事了),连贾蓉贾蔷也当了土匪头子?就他们那个样,见到真土匪恐怕要被当场吓死了吧?还有赵姨娘和贾环也有一股势力?土匪这么好管?一口老血都快喷出来了。

然后抢劫大观园翻来覆去好几次?而且每次林黛玉都没啥事?看来这伙人还真是劫财不劫色的侠盗啊。可后文贾蓉贾蔷连巧姐都卖到妓院了,能放过林黛玉?还有,芳官等11人跟着盗匪混,没有变成xn,居然还挺有地位?看来这伙人还挺女权的。

然后,为了对上某些猜想,强行让玉丢了两次,一次让甄宝玉送回,一次让凤姐捡到。本来影影绰绰的甄宝玉直接出场,和贾宝玉一见如故……凤姐则来了个起死回生,还变成厉鬼杀人……

土匪一次又一次洗劫大观园,又次次安排在同一天,几伙人日常火并……这是修仙小说吧?除了几个核心人物,其他的人基本都是“一刀杀死”“乱刀砍死”,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水浒传呢。

后来贾府杀的剩林黛玉一个主子了,居然还能勉强维持着下人不散(假如不是盗贼一再来的话),甚至可以打死林红玉,而贾芸只是自杀了事……

贾政居然觉得妙玉这样的来历不明的尼姑居然是比钗黛更好的儿媳,而贾宝玉居然认真的考虑让黛玉做小……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这个续本就是一个硬往题目上靠,照着前辈研究者的猜想硬写出来的一个东西。整篇文章都非常卖力的在喊:“我答对了,我答到得分点了!快给分!快给分!”所谓“合榫”对应,其实就是一种刻意的追求罢了。

另外就是营销手法太low,明明就是一个红楼做题家,非常炒作自己被打压被迫害了(不理他就是打压)。还有宣扬什么明清的隐喻之类,高度怀疑和前几年汉服圈子的人重合。

天雷滚滚,目瞪口呆,不忍直视,无力吐槽。


user avatar   zhan-gang-6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读《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世间竟有如此奇书?读完后沉缅其中,不能自拔,久久走不出其中氛围。

1,此书的真伪,人们讨论得很多,红学界基本上拒绝此书,认为不值得认真对待。的确,此书来历不明,提供者遮遮掩掩,前后矛盾,书中杂有一些现代人用语,诗词水平不过关,一不切题,二不合律,书中人物也颇有不合当时礼法之处。因此,从严格的考证学角度来说,此书只能是现代人写的。然而,如果抛开这些,从被震撼到的直接感受来说,我会反过来想,此书作者与《红楼梦》原初本之间未必没有关系,作者读过原初本,或者辗转翻抄原初本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不过,在原初本没有被发现之前,这只能是一种猜测,证据匮乏,讨论这个问题的时机尚不成熟。下面仅谈谈此书震撼我之处。

2,首先在情节上,读完癸酉本之后,曹雪芹八十回本中的迷惑,诡异,微妙,不明不白的地方,大都理顺了,费解之处很少了。而且,原来不是伏笔的,在读了后28回本之后,才意识到彼处其实也是伏笔。前八十回不起眼的小人物,小事件,大多在后28回中有了照应和揭示。所谓“千里伏线”,八十回本中的伏线,在后28本中一一收拢来,有人认为牵强,但在我读来,反常合道,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符合人物性格逻辑,完善了情节线索,更重要的是,这些线索之归拢,拓展了全书时空,升华了全书主题,让全书的思想境界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作者拥有大手笔,大情怀,真乃奇人奇才奇书。

3,后28回,将故事定在王朝更迭之际,戎羌犯边,干旱加灾荒,疾疫流行,流寇纵横,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对这狂风暴雨,贾家正好处在风口浪尖之上,天灾与人祸,一样也躲不过。而这些是前80回本里暗示而没有写到的,《红楼梦》的高潮在80回后,时空的拓展,情节的巨大冲突,宝黛钗命运的巨大转折和充分展示也在80回后,前80回只是预热和文火慢炖,后28回才是急火收干成品上桌之时。当然,正是有了前面80回冗长的钟鸣鼎食,富贵奢华,谈情说爱的生活细节展示,才越发显出后面自相残杀、狠舅奸兄卖妹青楼、贾史二人捡煤核拾菜叶乞讨为生的沉重悲剧感。相比之下,87年的电视剧《红楼梦》没有高潮,一锅水没有烧开。程、高续本则把一锅肉煮成了清汤寡味的稀粥。只有癸酉本将前80回中蓄积起来的能量,一下子倾泻出来,如三峡大坝决堤,生灵涂炭,白骨如山。疾疫流行,流寇纵横的时局之下,贾家已经不敢打开大门,败落到发不出仆从的月钱,开始打管家们的主意,抄了赖大、来升的家用来筹款,邢夫人又肃贪了王熙凤,王熙凤入狱自杀,贾家最有能力的人死了……王朝是放大的贾家,很快皇帝也来抄了贾家的家。贾府内“从里面自杀自灭起来”的杀戮游戏开始。前八十回中几乎所有被侮辱、被冤屈、被孤立、被歧视者,无论是贾家宗族人物还是奴仆小人物,见到时局动荡,流寇横行,贾家败落,都出来报复、算计、打主意了。有冤的报冤,有仇的报仇,有恩的呢?也来报恩,但人很少,因为原来的恩德就不多呀。金钏闹鬼拖王夫人落水,玉钏给贼带路,尤二姐之死、张华之死事发王熙凤入狱自杀,石呆子案发贾赦流放,司棋和潘又安谋划捞点细软,发迹后的金荣打落魄后的宝玉发泄……。这既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佛教观念,也有一点阶级斗争文学的味道。其次,更有波澜壮阔的奇诡情节。元春上战场抵抗戎羌,被诬告收受戎羌贿赂,图谋不轨,被下令凌迟处死。此时贾家正筹备宝黛婚事,突然被抄家,其他人皆被抓走处死或流放,当家人只剩下贾政和邢夫人。接着,长期被蔑视的赵姨娘和贾环勾结一帮流寇成为不惜一切代价的杀人夺园派,长期被视为不务正业的贾蓉、贾蔷和狐朋狗友们是劫掠自家派,不是善类的薛蟠、冷子兴、柳湘莲组成一伙,其主心骨实为宝钗,是嫁宝玉觊觎园子派,这三伙人在城外或占庙、或占庵,或据堡,俨然武装集团。被贾赦打过主意的鸳鸯则在园内自成一派,待机而动。“三打大观园”的虐心戏码上演,贾环弑父,杀了贾政,杀了邢夫人,掳走宝玉……(让人想到文革中的武斗?梁山泊的好汉?)几路人马直杀得大观园内白骨如山。最终黛玉出面主持保卫战,小红成为最得力的助手。然而,宝钗使用反间计,通过鸳鸯让黛玉中计,打死了小红,大观园内人心四散,黛玉痛悔自己中计,乃是贾家千古罪人,玉带林中挂。宁荣二府并大观园落入贾环手中,贾蓉、贾蔷和薛、柳联合杀死贾环,但园中闹鬼,蓉蔷等暂时撤出,任其荒芜。直至汉人旧王朝落幕,胡虏新王朝开张,战乱平息。贾蓉、贾蔷、宝钗共同拥有了宁荣二府并大观园。在这些波澜起伏的密集情节中,林黛玉的孤高自傲,心窄多疑,刻薄少恩之性格悲剧充分展现,同时,宝钗作为禄蠹之心机婊黑化写成。这一幕幕大戏跌宕起伏,匪夷所思,奇哉,壮哉,不由不让人深度沉迷。

4,在剧烈的大观园争夺战中贾家宗族和奴仆白骨成山,此后荒疏萧条闹鬼的大观园何去何从?又将迎来哪一个新主人?其实,它的新主人本来正是贾宝玉,但最终却成了贾雨村。因为在你来我往的杀伐中,“金陵城的贾府,早已经家败人亡了,抄家的抄家,充军的充军,杀头的杀头,抢劫的抢劫,害命的害命,不死绝了也差不多了。”剩下来的获胜者中,贾蓉、贾蔷及其狐朋狗友、战乱年代的流寇为一伙,薛蟠、柳湘莲及其手下为另一伙,在共同对付贾环的过程中,二处并为一处,已经结为同盟。薛宝钗、薛蟠、柳湘莲控制着已经与宝钗成婚的贾宝玉,如果贾宝玉愿意的话,下面的争斗必将在蓉、蔷和宝玉之间展开,而凭着宝钗的智谋,湘莲的武艺,薛蟠、冷子兴的帮衬,贾宝玉最终成为大观园唯一的傀儡主人,是没有意外的。然而,无意于功名利禄,看透了家族残杀之伦理悲剧,厌倦皇权政治之诡谲无端,拒绝读书考功名,拒绝出仕于戎羌异族之新朝的贾宝玉最终离家出走,抛弃了宝钗,也抛弃了等着他的大观园,但因为社会处处黑暗,他又缺乏谋生能力,以至于最终沦落为乞丐,偶遇同样价值观且同为乞丐的史湘云相依为命。这是何等精彩,何等出人意料。我们看惯了士大夫记述的史书中,易代之际,前朝遗民如何不事二朝,如何忠义不屈之激昂叙事,我们从未见他们的家庭里为此引发的风波。宝钗逼着宝玉读书求功名,“抛却闺阁弱风,泼哭泼闹”,和宝玉平安两天,吵闹一天,让宝玉苦闷不堪,哪本书里写到过这种情节?这是一个高峰,将前80回里宝、钗矛盾推到了最高峰。不止于此,堪称绝妙对照的是,宝玉出走后,宝钗秋千架上色诱新贵贾雨村。宝钗要控制大观园,大观园就必须有一位有能力的新主人,宝钗需要物色和辅佐新主,此人便是和自己一样精通厚黑学、手段高强并且也想得园的贾雨村。宝钗、雨村才是最后得园之人。此二人才是全书的王者。如果大观园寓意江山社稷的话,他们二人便是混乱中诞生的“真命天子”。可惜革命尚未完全成功,二人便败落了,全剧终。由此反观宝玉,他之离家出走,实际上是选择成为乞丐,宁做乞丐不做皇帝。这一形象,千古独绝。求之三千年文化史,可以前后映照的是庄子,不愿为楚相,宁愿借粮为生的庄子。宝玉爱读《南华经》也就可以理解了。他们对政治、对社会,对仕途经济是彻底看透,宁死也不参与的。

5,理解了贾宝玉就理解了《红楼梦》,然而,贾宝玉是一个悖论式的存在,展示了作者思想的深度,也展示了作者思想的矛盾,或者说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因而很难概括。最后的情榜中,林黛玉是情情,为情而生,一生为还泪而来,其他事一窍不通,容易理解。薛宝钗是“无情”,这不难理解。她是一个典型的功名禄蠹之人,利己主义者,“薛宝钗——观人静慎从容,雍容典雅,实乃热面冷心,故曰无情”,因此,他会在宝玉出走后,色诱当时新贵具有同样价值观的贾雨村,颇过了几年尊贵日子,也就不奇怪了。她当然能够看透贾家因何败落,但她拒绝“悟空”,她自信于自己的博学、智计,他自信凭着自己能够躲开贾家败落之命运,让大观园长盛不衰。诚如她对宝玉所说“君子就该骑五花马,穿千金裘,食雉鸡肉,我不管他是谁,这世上的人都死绝了,若是能换来你的功名也值的了。”所谓,“无情”,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只有工具理性,没有价值承担。贾宝玉是“情不情”,则不易理解。书中说“贾宝玉——痴情是他,无情也是他,自择无牵无挂,却是悔尽此生,故曰情不情。”说的是他无以自处,他对任何人都有情,但他无法和救命且相助的宝钗相处,只能离开,离开之后又对宝钗愧怍,觉得对不起她,但终生悔恨也不回去,因为说不到一起去。因为他的博爱之情里透着理,透着正直、善良,他没有办法舍弃后者只有情。他无法喜欢不正直,不善良的人。这是第一层不能自解的矛盾。其次,此书是以宝玉的博爱、正直、善良作为精神价值的,凡是不这样的,都逃不开怨怨相报,都要偿还,但悲剧之所以是悲剧,乃在于凡是坚持这些精神价值的,都是被侮辱被损害者,只能屈辱而死,或沦为乞丐。因此,作者在控诉的同时,却又没有办法和出路,因为难道让全世界的人都做乞丐吗?必须先有施舍者,然后才有乞丐,否则,乞丐向谁乞讨呢?乞丐之间互相行乞吗?各以空气相赠?比较起来,人们还是会选择贾雨村、宝钗的钻营之路,因为铤而走险者,还是可能“济世救民”,同时获得富贵生活的。所以,会有下面的精彩对话:

宝玉道:“功名犹如污泥一般,让你我陷溺在贪嗔痴爱中不能挣出,本来人初出生时都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是何等的纯洁, 却被污浊尘网栓住不能挣脱,实在悲哀。”宝钗道:“ 听你说来,赤子之心就是遁世离群、无责无任了,那尧舜禹汤周孔时刻以救民济世为心,竟是可笑至极了,或是污浊不堪了不是? ”宝玉说不过他,只是低头不语。宝钗道:“你既理屈词穷,你从此把心收一收,好好的用用功,考个功名,别让我跟着你受苦才是,也不枉天恩祖德。 ” 宝玉没了主意,只得坐下拿着书本翻看。

——这里,作者,也即宝玉所代表的思想事实上是行不通的,也就不可能说得过宝钗。看起来,宝钗才是真正看透的人,如同罗曼·罗兰所说的名言“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却依然热爱生活的人。”逃避不可能是办法。然而宝钗的命运,仍是一种讽刺。人算不如天算,以前被贾雨村充发边疆的门子,一心报仇,参军打战获得了高官显爵,将贾雨村参倒,雨村、宝钗被抄家,发配东北充军,双双死在北方的风雪之中。所谓恶人自有恶人磨。“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顺应世事,以博古通今的宝钗之才能、智计,博取功名,“济世救民”,过上富贵生活之出路,再被作者否决。出路何在?当读到书末贾家新一代贾兰、贾菌先考科举,再靠武功致显时,很容易想到宁荣二国公的发家史,但是谁会为他们祝福和庆贺呢?结果又会如何?轮回何时结束?“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这完全是用宝钗式的价值立场来评价宝玉的,为何要这样写呢?因为,德福一致是人类无法摆脱的心魔,德福不一致是无法接受的。有德者没有好生活,有好生活者没有德,无德者不配有好生活,否则,这是什么世道?作者如何服气?读者如何服气?所以,必须将宝钗、贾雨村写败,写死,不能让他们善终。然而,这只是作者价值观的表达,不得善终的确是此种社会的必然结局,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王朝循环,超稳定结构,人们前仆后继,不以为异,人们不会想明白了自愿做乞丐,相反,千百年来人们沉醉于倾轧厮杀之棋局,也过来了。所谓必然的结局,也许不错,但却不是人人必有的结局,退回到宝钗的价值观里,即使她最后败落了,若在地下问她,“悟空了吗?”她可能会说,“下次我能赢。这次运气不佳罢了。”因为碰运气也许能够像史太君一样正好掐在动乱之前结束长寿快乐的一生呢?欺压人者暂时维持住,没有被欺压回来,也是有的,是以,作者在上面这首《西江月》里不由自主地表达了与自己的价值观对立的东西。“云空未必空”呀,作者并不认同那种“悟空”的生活。作者的这一矛盾、苦闷,在当时的思想界是解不开的。无以自解。不过,对于今天的我们,则不难解开了。若我们替作者梳理一下的话,他其实是渴望有一个能让博爱、正直、善良的人活得有尊严的世俗的、感性发达、物质丰富的生活。能够让这世上那么多美好事物保持住的生活。北欧三国的生活。这才是他内心真正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

6,出家如何?后28回写得好,将出家这条路也写断了,这本就不是作者认同的出路。这些出家人是什么人呢?柳湘莲出家之后又回来做强盗。又有一个不知名僧团强掳民女开妓院,妙玉沦落于此贼窝中,再有一个佛门名刹金山寺,结果是一个偷盗团伙。而且“咱们不偷些东西,就靠化缘,能积几个钱?你是才来的,不知道城里各个庙里都是偷着过的。”“又在某个小庙里做了一回和尚,本以为此庙里都是正经和尚,谁知又是贼窝淫窟,气的又逃了出来,不再做僧人,从此浪迹天涯,行乞为生。”哪有什么佛门清净之地?家族黑暗,官场黑暗,佛门黑暗,社会黑暗,无处不黑暗。宝玉只能做乞丐,一个正直、善良、博爱的人,只能做乞丐,此种文化、政治,没有此种人的容身之地,它是贾雨村、薛宝钗的天下,无情赌徒们的天下。宝、钗之间是两种出路,两种办法对决,而皆是矛盾的,不是办法的办法,不是出路的出路,作者否定后者,倾向前者,但也无法完全赞成前者,这便是此书的矛盾主旨。读完此书,不由大病一场。比较一下,西方文学无此种主题,不会有永远过不上好日子之说,不会有富贵很快会被破坏之虚无思想。这是与中国特有的皇权专制社会及其塑造下的文化心理有关系的。中国人活得太苦了,由于没有好的政治制度,始终走不出人倾轧人,人欺压人,不把人当人,尔虞我诈算计人,想方设法互害人之循环魔咒,什么亲情,什么爱情,什么仁义道德,什么正直善良,全在这互害游戏中被撕碎。文学艺术是提问题者,是引发人感喟并思考者,但不是问题的解决者,它不承担这样的功能。后28回观照下的《红楼梦》,提的问题便是,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制度,才能够让博爱、正直、善良的人过上好日子,而不是沦为乞丐?人类会有这样的时代吗?曹雪芹和癸酉本的作者,不会设想皇权专制之外的政治制度,因此,提出了问题,但自身无力回答问题。今天的我们呢?

7,《红楼梦》是政治小说,绝不是世情小说,更不是爱情小说。如果仅仅是爱情故事,不会有那么深的感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但有一些人认为,癸酉本石头记表明,这是一本反清复明之作,认为林黛玉影射崇祯,小红影射袁崇焕……。这话不对,这还是陷在索引派的泥淖中。癸酉本将时代设定在鼎革之际,戎羌夺了天下,也的确写到一批旧王朝的子弟“誓灭胡虏,还我河山”,宝玉也的确在梦中对妙玉说过“如今之国已不是汉人之国,竟是戎羌异族之天下了。 ”但重要的是,无论是前80回,还是后28回,贾宝玉反对仕途经济之学是一以贯之的。戎羌不来,他也不会出仕。作者借宝玉之形象,想反对的是皇权专制,只要是皇权专制政治,无论谁当皇帝,无论是本族还是异族,无论是出家还是在家,不能改变其诡谲无端黑暗政治之社会本质,也就难以自处。人们读惯了新王朝开张,战乱平息,万象更新,一派欣欣向荣之历史记述。然而,这是站在胜利者角度的历史书写。站在被杀害者,被损害者,被剥夺者,被凌辱者的立场记述亡国败家之痛之作,不是没有,但与癸酉本比较起来,力度不够,气象不够,魄力不够。因为他们还是停留在王朝史观中,而缺少人道主义精神,缺少对于成王败寇政治逻辑的清算。战乱平息后,巧姐被狠舅奸兄贾蓉、贾蔷、王仁卖入青楼,刘姥姥赎出带她重回已经被蓉、蔷占据的大观园,巧姐哭道:“我明白了,如今这园子被这些畜生霸占了,我为园子一大哭!娘亲在天有灵,也来看看吧,这里不是咱们的地方了,都是强盗的天下了。 ”史湘云被抄家后,旧朝未亡,她来到林黛玉坟前望天悲呼:“ 苍天不长眼啊,非要把人的肝肠哭断才肯作休,好人都死绝了。你也不睁开眼瞧瞧,这到底是个什么混帐天地啊!”新朝成立后,湘云成为乞丐遇到宝玉,向他道愤然道:

“ 我倒在雪地向人求救,有个当官的坐着轿子经过, 只瞟了我一眼, 连问都不问,这算那门子百姓父母官?”宝玉听了叹道:“ 那些做官的只知道征收捐税, 有几个是好官? ”湘云提起官府欺压百姓就骂不停口,道:“ 这世道岂是穷人过的, 天下乌鸦一般黑, 戎羌夺朝以来, 百姓还是一样贫苦。 我看不上那些狗官, 终日谄媚拍马, 以求高升。 咱们虽然清贫, 但没做过亏心事, 死了也是清清白白的, 我不后悔。 ”宝玉也有同感,道:“ 人谁不死,为了一己之私而祸害一世,再多的虚荣也是假的,不比咱们讨饭的荣光。” 两个越发愤世嫉俗起来。 湘云道:“宝姐姐一世把名利看的太过重了。他其实也是自私冷漠之人,以往我见他待人热心诚恳, 日子久了才知他是虚情假意。林姐姐虽然说话刻薄,但没有太多心计,也从没想过害人,宝姐姐若为了私心, 未必不去害人。”

而一心想在新朝出人头地的贾家子弟情况又如何?“贾兰勤勉为官, 几次被上头提拔又几次被小人嫉妒诬告又罢黜了。 贾兰、贾菌在官场起起浮浮总没有起色,心里未免郁结,两兄弟在府里商议道:“ 若这样下去,必有落魄回返之日,官场昏暗,都是拿银子去收买上头,咱们那有这个闲钱, 必将遭殃。幸好西北边疆有叛贼造反,咱不如向圣上请命,去沙场剿灭叛军, 也可论功行赏, 不比在这里苦熬强些? ”

而贾雨村、宝钗、贾蓉、贾蔷作为在新朝为官、生财而乐此不疲者又如何呢?

“雨村知三位也出银子买了官位, 正广收贿赂, 搜刮民财, 好捞回成本。 蓉蔷因又说起京里新上任一官, 不知此人底细, 想派人送了银子过去, 让他关照一番, 又不知此人是否顽固, 故不敢贸然赠银。 雨村笑道: “ 没有不偷腥的猫, 凭他是谁, 见了明晃晃的金银没有不动心的。 ”蓉蔷都点头笑着称是。 冷子兴道: “ 大人何不亲自往他府里走一遭先送了, 我们也跟着效法。 ” 雨村见三人畏缩退却, 大笑道: “ 什么厉害的人, 把诸位唬成那样! 明日我便去他府里一拜, 送上赠银。 ” 宝钗端茶进来笑道: “ 诸位不必多疑, 官人之言甚是。 ” 于是连夜取出银两, 用红布包了, 交与雨村, 夫妇俩只商议到半夜。 ”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有什么新朝和旧朝之别?旧朝没有希望,新朝希望没有。这是人吃人的兽类世界,沉痛之至,沉郁之至。其次,小说的中心还是宁荣二府之家事,高潮在大观园争夺战。如果认为,大观园争夺战本身既是写中国大家族的固有悲剧,并且也象征着古代政治之倾轧厮杀,这倒很难反对。“做官的不是被皇上处死,就是被贼寇杀死”,贾家人或被皇帝抄家,或被流寇所杀,或自相残杀,贾家抄管家们的家,皇帝便抄贾家的家,“皇宫也被流寇占了”,贾家被贾环、贾蓉、柳湘莲带领的流寇轮番洗劫,大观园里发生的一切与朝堂上发生的一切是高度同构的,在象征意义上,红楼梦是政治小说,“大旨言情”是烟雾,不是真相。但说全书是反清复明,并且一一指实历史人物来附会就不能自圆其说了。癸酉本写了中国家族伦理的大溃败,大悲剧,也写出中国政治的黑暗本质和无可救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政治悲剧、历史悲剧、社会悲剧、人生悲剧、爱情悲剧,中国三千年文学史,唯有此癸酉本统摄下的《红楼梦》当得。它将人们熟悉的曹雪芹《红楼梦》的思想境界提升了一大截,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这是大悲大喜,大真大假之作,极其精彩,极其震撼,极其颠覆,极其荒唐。

8,宝黛爱情这条线,也让人叹为离奇,但同时很受用,应该是这样子呀。贾政看中了妙玉,因其身世尊贵,但妙玉深知宝黛爱情,不愿插足,不辞而别。宝黛婚事从此顺理成章,二人终于得偿夙愿。但就在成婚前夜,贾家被皇帝下旨抄家,婚事泡汤。随后是流寇四起,贾环率人劫掠大观园,掳走宝玉。宝钗使计让薛蟠、柳湘莲救出宝玉,但又欺骗说林黛玉已经跳井自杀,不让他回大观园。等到宝玉偷跑回大观园,发现园子已经荒芜,黛玉成为一堆白骨,宝钗尾随而来共同埋葬了黛玉。金玉良缘障碍消失,水到渠成。婚后二人矛盾爆发,宝玉拒绝仕途经济,离家出走,沦为乞丐。后来偶遇同样沦落为乞丐的公府千金史湘云,二人相伴乞讨,捡煤核菜叶为生,最终一老病而死,一跳海而亡。如果算上宝玉和袭人偷试云雨情的话,宝玉与异性共有五段情感,无一有结果。不是爱而不得,便是不爱而分。在一个有德者无福的社会里,怎么会有美好爱情和美满婚姻呢?

9,许多人说癸酉本后28回,文笔不如前80回。的确,后28回中偶有突兀的现代人语,诗词水平不高,但总体上文笔不弱,叙述有条理,传情达意堪称精彩。强烈建议阅读。(以上,2020年7月1日星期三)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刚看了一点点,感觉一定是现代人自己写的,发在网上,不可能是明清时期的人写的,连民国时的人也不是。

里面贾宝玉和史湘云最后相逢,宝玉吟道:

“人间今夜又月圆,兴衰谁问是何年?

多少飘泊白发泪,仰望暖溶慈母颜。”

湘云也吟道:

“年年月圆照行客,几家把盏几僵卧?

莫怪青天月无情,沧海桑田皆寂寞。”

这么说吧,这样的诗让人喷饭!完全没有格律平仄,用词也很别扭,明清时的人绝对不会这样写,这就像是一个粗略知道押韵(其实连平水韵是咋回事都不懂)的现代人凑的诗而已。

结尾的诗:

妆台鸾镜事已空,碧草寒垄情似烟。

君王一怒诸臣惊,忠良贤愚谁能辨?

一朝结冤深难解,谁知天道有循环。

我今忏悔性悟彻,照见本心仁与善。

连押韵都平仄不分,这在古人眼里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这个本子百分之百不是古本。


补充:

看到有的鬼本粉丝把里面所谓的林黛玉所作的十独吟搬出来,说写得好,是真本。这里忍不住再说两句:

从“十独吟”来看,更不可能是真本,因为那“诗”写的太糟糕,完全连基本的入门水平都没到。

比如其一 朱淑真

诗魂恨断镜妆残,良人意薄醉谁管。孤雁声嘹寒侵被,春衫有泪登眉山。

看到这第一个就吓尿了。林黛玉会把上声的“管”来押平声韵?会出现前后两句平仄不对称的地方?诗意更是乱七八糟,这是写的朱淑真还是随便一个怨妇?至于什么“意薄”之类的词太过别扭。“有泪登眉山”?难不成她在练倒挂金钟?泪从眼里流到眉毛上?

其二 薛涛

寂寞古华世事换,佳人郁怀自绝怜。懊恨此身非我有,怕临荒台泪难干。

什么叫“古华”“郁怀”?你不知道古人有个笑话叫“抛馒接建章”吗?为了削足适履,强行把馒头说成馒。“古华”“郁怀”这种东西也是这样。对了,这首“诗”也是看不出写的薛涛,彷佛是在写个乱世女鬼。“自绝怜”?这又是什么垃圾话。

其三 朝云

朝岁何人缀钗头,孤城残梦汀水流。零落风烟不相逢,君子无心解闲愁。

都不多说了,这种平声韵诗最起码最起码,你该知道第三句的最后一个字应该是仄声吧,“逢”是什么鬼?“汀水流”是三平尾懂不懂?

朝云最让人称道的是和东坡生死相随,一路跟到岭南并葬在惠州西湖。你说这首破“诗”写的什么玩意儿?写的跟个年老色衰卖不出去又想男人的妓女一样,你当心朝云半夜来找你麻烦!

看完这三首,其他的垃圾更看不下去了,从这些垃圾“诗”可以看出续作者对诗词是一窍不通的哈!别装了。


user avatar   shi-wei-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近又看起红楼梦,偶然间看到了癸酉本的结局。

还是有些震动的,有的话想说说。


众所周知,《癸酉本红楼梦》乍看之下很假,情节跳脱,人物崩塌,流传过程也奇奇怪怪,但凡有点常识的都觉得不会是真的。但是就是这么一本“一眼假”的续书,诞生十几年间却成为了《红楼梦》众多结局中网络生命力最强,传播范围最广的一本。这种现象就很值得深究了。

我想这种“一眼假,二眼疑惑,三眼略真”的背后原因是:因为《癸酉本石头记》的框架实在是很好,很多红楼续书都是简单的一点点照应伏笔去写,癸酉本却是在框架下续的好。有句名言说得好:“美人在骨不在皮”,而这小说叙述剧情如骨,文笔辞藻如皮,很多红楼续书长于皮相的追求,而骨相却差强人意。仅有这本《癸酉本石头记》在骨相的设计上跟前八十回一样细密深厚,细思恐极。皮相很差,但骨相太好,所以“一眼假,二眼疑惑,三眼略真”。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里的巅峰,它跟别的小说有一点很不一样,就是其多层次叙述网络。作者精细设计一个极度复杂的剧情叙述系统 : 不仅有主支明暗各线的交织;还有大观园-太虚幻境,贾府-甄府这种现实与理想的照应,十二钗各册的各种相互循环照应;诗词谶语甚至戏曲场景的铺陈剧透;真事隐去,假事隐喻的铺陈;草蛇灰线伏线千里的叙述方式等等精巧的写作方法搭建了一个细密的叙述框架。也正是这种密不透风的结构,让我们仅仅看到前八十回就能大概感受到结局的悲凉。

而《癸酉本石头记》的骨架正是其最出彩的地方:

首先是主线。《红楼梦》的主线大概有四条,在第一回的《红楼梦》的各版名字中可以看出:

《石头记》-石头体会贾家兴衰,

《情僧录》-贾宝玉体验人世间最后禅悟,

《风月宝鉴》- 前面风月后面枯骨,

《金陵十二钗》-薄命司正册,副册,由副册的万艳同悲。

这四条主线是一直贯穿终始的,所以可以以此命名。吴氏石头记首先在主线叙述上,完成的就比很多续书要好得多,单拿《风月宝鉴》线来说,几乎只有这版续书对得上:第八回的“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后面的故事很跳脱很可怕,但是恰恰照应了这条大主线。这也是这本书被骂的一大原因,实在是跟前面的故事太不一样。但是这条线细细想来却又是合理的。而且这种看上去荒诞的末世大乱,家族里自杀自灭的情节不正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结合最近美国那边发生的各种奇葩现实,越发觉得这版续书作者的功力不简单。私以为一本好的文学作品之所以隽永,是因为真实的揭露了人性。时代千变,可人性从没变过,投机混乱盲从残暴向来都会伴随出现在社会动荡时。如同大刘三体里一次次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人类故事一样。在时间的长轴上,所有故事都不是新鲜事。很多人说,后面的故事太魔幻,太悲惨,太不合逻辑,我却觉得这才是一个末世,一个轮回中的必然。

那些密密麻麻的支线就更不用说了,吴氏石头记几乎做到了缝补得天衣无缝。

比如:

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把八十回前的巧姐线,惜春线,大观园图线等细节圆了。

贾宝玉三次禅悟,把八十回前的宝玉两次出家线,宝钗停机德线等圆了。

贾雨村三次官场沉浮,把八十回前门子的伏线,“钗于奁内待时飞”,冷子兴细说贾府等又圆上。

同样的还有探春跟赵姨娘三次因为庶出问题而冲突远嫁;

王熙凤跟邢夫人三次婆媳问题升级被夺权;

妙玉三次精神洁癖逃避尘世最后放浪形骸。。。等等支线。

每个人物经历三次冲突的支线不仅推进了整体剧情,反映了每个人物人生最大核心悲剧的同时,又照应了前八十回秦可卿说的“三春过后诸芳尽”,太虚幻境和尚道士说的"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的核心预兆,,背后又是中国古典文化里对“三生万物”这个观念的继承。你要说这是一本普通网友续书,我真的是不太相信。

还有就是各种各样细思恐极的伏笔照应,在整体框架缝补上又锦上添花。

比如前八十回有龄官用树枝在地面上画蔷,表达对贾蔷的思念;癸酉本续书中后来龄官用树枝鞭打贾蔷表达对渣男始乱终弃的愤慨;同样的动作,情境不同而表达的情感不同。

比如前八十回赵姨娘与十二官因为蔷薇硝事件正面冲突,赵因为地位问题强占上风;癸酉本续书中十二官与赵姨娘在外狭路相逢,又一次正面冲突把赵姨娘打死。同样的冲突,因为环境的不同而结果不同。

比如前八十回田户乌进孝向贾家进税,述说时道艰难;癸酉本续书中,乌进孝农民起义喊打喊杀,判主杀进贾府。同样的人物,时节不同而行为不同。

比如前八十回赖大家因为贾家的关系飞黄腾,升官发财还盖了园子;癸酉本续书中贾家因为缺钱而查抄了赖大家的财产,不久后比贾家再高一级的皇家又查抄了贾家。同样的查抄,不同阶级上轮回,暗示了动机。

甚至连贾菌第一次打闹学府出场时暴起打架,贾兰闲暇会练骑射这种一笔带过的细节,在癸酉本续书中也照应了后来两兄弟科举高中后因军功而加官晋爵,照应贾家祖辈贾源,贾演的起源。整本小说如同《百年孤独》的结构在贾府兴衰的主线上完成了一个环状叙述,无穷无尽。


(私心最喜欢凤姐那句“我来迟了”的前后照应,第一次凤姐出场,面对人人畏惧的贾母都可以先闻其声未见其人,道尽何其风光;照应后文,又何其悲凉,家败了自己无力回天去贾母灵位前哭诉。哎,泪崩TAT)

等等等等,

各种前八十回登场的小人物,看似偶然的小剧情,在癸酉本续书中竟然都一一照应,并且还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对比,形成令人深思的戏剧张力。

在多条主线上的续书框架也足够精彩。

比如《情僧里》中贾宝玉体验人士间的参悟过程:完美照应了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整个过程的隐喻:可卿教授云雨,四位仙姑作陪,饮了千红一窟,万艳同杯,听了《红楼梦十二曲》,被可卿带入迷津难以回头,最后夜叉水鬼拖出水中吓醒。

《癸酉本石头记》里续的情节是:秦可卿给贾宝玉“手yin”,这是贾宝玉第一次梦遗性启蒙的开始。宝玉又在人世间前后有过四次情缘:薛林的三角恋,妙玉的家族指婚,史湘云的老年陪伴。在整个过程中经历了众女子的各种悲剧,自己又无能为力,最后在史湘云病逝后跳海撒手人寰。被金刚大士拉起进入到太虚幻境。整个过程完成了从神话世界-现实世界相互转化,相互照应的趣味。同时又恰好形成了一种“以小见大”如中国盆景那种壶中天地的拓扑意向。

这种传统的意向,在《风月宝鉴》凤姐跟贾瑞的那个小故事里也可以感受到。小故事即是大故事,小天地照应大世界的传达方式即传统而又深刻。在小故事里,贾瑞死后,贾代儒烧镜的桥段为《风月宝鉴》这个隐喻留下了口子:一个镜子为什么要烧,而不是砸?因为这个镜子就是这本书。而续书中后面的故事也真正解释了,为什么《风月宝鉴》的正面是美女,背面是骷髅而不是勤学或者其他。因为故事的结局是个极度残忍的白骨如山的大悲剧。

《金陵十二钗》这条线上,续书也做到了前八十回反复暗示的正册,副册,再副册的相互照应。情节看上去荒诞,但是细细想来不仅极度合理还创造了一种循环不可逃的极大悲剧性。

比如“袭为钗副,晴为黛影”,在故事结局中袭人跟宝钗都是跟宝玉发生了肉体关系,但是却因为心灵不合而走不下去;晴雯跟黛玉的结局都是跟宝玉意气相投,但是从始至终都没能真正在一起。“在一起的是离心人,有情人终不能在一起。”这个核心悲剧一再上演。

再比如,王熙凤跟她照应的两个丫头:平儿跟小红。王熙凤为贾家事事悬心挣钱但却聪明反被聪明误而死,平儿为了保护巧姐而死,小红为了保护贾府被陷害而死。这三个主仆的悲剧核心都是“忠”,末世对旧主的忠诚。

这种照应推进情节又突出悲剧核心的构建框架的方式我想也不是一个普通网友能够想到的。

除了在剧情线上的框架《癸酉本石头记》续的好,在剧透网上:脂砚斋各种批语以及前八十回各种诗词谶语的照应之准,匪夷所思。以至于照应得实在太好而像假的。

比如这条:

第四十一回 栊翠庵品茶梅花雪 绛红轩劫遇母蝗虫
【文本】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眉批【妙玉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似“各示”两字)□】
几十年来,无数专家、爱好者都尝试着填充空缺,因为这条批语显然披露了80回后妙玉的归宿,是探索后文故事发展的重要依据,所以大家各显神勇极力发挥猜解能力。
周汝昌老先生曾为这一条错乱缺失的批语皓首穷经,耗半生心血仍力不能逮,勉强续补校读如下:“他日瓜州渡口,红颜固[?]屈从枯骨,不能各示劝惩,[岂]不哀哉!” 。后竟被红学界视为圭臬,也难为他老人家了。
戴不凡也为此倾其毕生才华,校读为:【[乃]妙玉偏僻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屈从,各示劝惩,[岂]不哀哉。红颜固[不]能不[化为]枯骨[也],[叹叹]!】
无论如何勘校,均生涩拗口,语意不周!
但是,2016年1月何莉莉通过查阅手中的本子并抄录后,将这条批语清晰流畅、完整无缺地展示在我们眼前:【妙玉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客示劝惩,红颜固能不屈从枯骨,不哀哉!】
意思是说:这时候的妙玉洁癖到令人生嫌,来日瓜州渡口要是听访客的话,本不该发生屈服与干瘪臭老头,大悲哀啊!这里对应了后文妙玉在瓜州时拒受陈也俊公子之邀,最后沦为老和尚玩物的悲惨命运。
作者:小小 链接:zhihu.com/question/2148

当然除了在框架叙述上完成的好,把故事推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悲剧高潮。还要夹带“清风明月”暗喻明末清初政权更替的“私货”。照应了书中八十回前的一些小细节,暗示了隐去的“真事”:比如临时住在贾府东北角小院的薛家(东北异族),比如和尚说死后销号的“北邙山”(历代皇族的坟墓),薛宝琴念的反清诗词(朱楼梦-水国吟),比如从来没出现过大名的又喜欢吃胭脂的宝玉跟紫檀堡里的蒋玉菡(紫檀盒装的玉玺),比如早亡的贾珠(秦国丢失的随侯珠)等等。

在框架缝补的同时还要夹带这么一个大主旨作为私货,这真的太太太难了。

除此之外,还顺带解释了红学界诸多问题,比如贾琏的二爷问题,绣春囊问题,元春问题等等。



单就这几百年间各种续书故事中,哪本,哪个作者有这种能力呢?无论是周汝昌先生的续书《红楼真梦》还是他推崇张之先生的《红楼梦新补》,甚至是刘心武先生的续书。都没能这么完整的解答了如此多的问题。

所以才有了现在的各种猜疑,也解决了很多读者心目中一直的困惑:为什么红楼梦是本残书?

明明写完了,为什么丢失了后半部分的结局?

明明结局就摆在了那,为什么要如此拼命的剧透?

明明是四大名著里距离我们最近的,为什么没有全本留下来?

明明脂砚斋,畸勿叟都认可这是本好书也知道后面的剧情,还知道遗失了,却没有默写出来?


《癸酉本石头记》给了一个相对合理的解答:因为这真的是本难以示人的禁书。



二更,以我多年在知乎的判断,这个回答应该是很多人点了反对了。在这个问题下面其实蛮多对于癸酉本挺好的讨论都被压到很下面去了。我觉得一个良好的讨论环境还是需要相互尊重的,他人有理有据的理性探讨的时候,就算跟你的意见不一致,也应当值得肯定。

兼听则明。

比如:

比如:

—————

三更:

@寻寻学长 写的第二篇稿子,主要说癸酉本里面的中国审美~ 感兴趣可以关注b站哟


user avatar   ruan-ling-y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随便看了看,多么稚嫩的文笔,多么无稽的情节。这些还是次要的,关键是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现代人气息是怎么也藏不住的,到底是没经历过那个时代那种生活,明明不是古人却硬要说古话,做古事,怎么也弄不像的,这不是传抄讹误或者字面上被翻新之类能解释得通的,从根子上就错了、假了,一栋建立在沙滩上的,不是大厦,陋室吧。诚然曹雪芹比起同时代人是大大超前的,是具有现代精神的,但绝不是这么个“现代”法。文化上的东西,最难造假,像与不像,一看可知。好莱坞一些电影里出现的“中国人”,一看就知道不是真正的中国人,起码不是中国境内土生土长大了的,言行气质摆在那里,不像,骗外国观众易,骗我们中国人难!好莱坞牛B不牛B?牛!古今中外一切事物场景,没有他不能再现的,哪怕是幻想里的画面,也能给你美轮美奂地表现出来。唯有在文化气质方面,再牛也没有用!不像就是不像,香蕉人固多,能演出中国人气质的几乎没有。
  同理,这个所谓的全本红楼梦,闻着就觉得味儿不对,实物千呼万唤不出来,持有者别别扭扭欲拒还迎半推半就的德行,说白了就是炒作。再一看公布出来的内容,更是令人喷饭。还架不住有脸老皮厚的充当点评者,过一过当脂砚斋的瘾,明明是一桌子泔水折萝,也给你捧成山珍海味、满汉全席。有人写,有人评,有人充当热心读者,有人出谋划策。这年头什么都有假,唯独没听说过骗子也有假的。


这几年,我发现一个极为奇妙的事情,就是豆瓣知乎天涯百度,网上几乎任何一个提及癸酉本的地方,都会在极短的时间吸引来癸酉本的粉丝,宣称它是多么多么符合曹公原意,多么多么令人毛骨悚然,用的说辞都千篇一律,可以说万试不爽。就算是前八十回,它在民间的流传度和影响力似乎也达不到这种程度吧(相对而言,毕竟阳春白雪,她不像西游记水浒传那样有庞大的群众基础),何况一个来路不明拙劣至极的东西,居然能够让它的拥趸能够如同观世音显灵般迅速出现在网络上任何地方(只要有网友提到红楼梦,必有人提癸酉本;有人提癸酉本,必有人为其张目,吹喇叭抬轿子,只要是为之张目,必定控诉正统红学),这不是一件很奇妙,很让人“毛骨悚然”的事吗?有资本在背后做推手罢了。

现在红学会对这个本子的态度就是:不接招,不理会,彻底地无视你,完全当空气。其实,官方不理会癸酉本,是最高明的。你可以说红学会官僚,颟邗,但它绝不愚蠢。它知道,一旦跟癸酉本一伙明公正道地打起嘴仗来,就太跌份了,等于是被对方利用了,对方可以攀附它的名气——“看,红学会搭理我了”(人家要的就不是是非,而是要附骥沾光),就像粘上了一口痰粘上了一只癞蛤蟆一样,甩也甩不掉,实在恶心人。现在红学会装聋作哑,你叫嚣我也不怕你,你服软我也不疼你,只当没你这个玩意,——一接茬,就中了下怀,就落了下乘。鲁迅说过,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何莉莉一伙反而无所适从,算盘落空,只好一再变换戏法,在天涯百度知乎等处兜售他们那套烂货。

很多癸酉本的支持者都很敏感,对反对意见和质疑批评反应非常强烈,一讨论话题就迫不及待地将话题从学术范围转移开去,说被官方,被红学会打压云云,痛心疾首,气势汹汹,远比他们控诉的对象更声色俱厉。似乎是想先发制人,通过占据道德高地,竭力卖惨的方式来捞取自己的地位与合法性:看!我们是多么弱小!我们的真知灼见被一干颟顸愚蠢的官僚压制了!官方为了愚民为了维护自己利益妄图封锁真相!……本来可以是学术话题,这下被偷换成你死我活有你没我的敌我问题(其实可以理解,如果一开始就明说是自己续写,那还有点讨论的余地;现在自称是旧时真本,决不能被质疑,那就只能嘴硬到底了)。网上正常的讨论,不同观点的正常交锋,也会被指为“打压”——只要你不认同他们的观点。不少对红楼不甚了解的旁观者出于逆反心理会不知不觉入其彀中,同情他们,进而认同他们的观点。大旨谈情的红楼梦成了攻击对手的手榴弹毛瑟枪,可发一叹。其实他们这样做也等于切断了自己的退路。所谓的打压真的存在么?你不是书也出了,视频也做了,钱也赚了,哪里打压了?红学会又不是暴力机关,也不是媒体,没权力也没能力打压谁,封杀谁。普通网友更是无拳无勇,拿什么打压你?这不是倒打一耙吗?通过无中生有的指控,贬低假想敌抬高自己,搞阴谋论,用道德批判来代替学术研究,在我看来,都是不足取的下下策,捣鬼而已。鲁迅早说过,捣鬼成不了大事。

ps:红学自从诞生那天开始就从来不是铁板一块,各种流派各种观点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争论,——这很正常,有人的地方就有派系和分歧,有斗争。从古代的读者之间几挥老拳,到近代索隐派和考据派双峰并峙,到现在自传说和虚构论的水火不容,秦学大热,探佚兴起……人们有讨论文本的,有讨论背后历史的,有讨论版本的,红学门派之多裂隙之深成见之大危机之重世所罕见,再没有别部小说有此殊荣(这也体现了她的伟大价值),现有流派之间的纷争干架早就打得不可开交了,鬼本算老几?还真以为它能让原来的各方势力如临大敌团结一致以压制癸酉本为己任,共同把矛头对向它一起对付它?这只是鬼本支持者脑补的场景(或者说这是他们向人们灌输的假像场景,要大家这么以为),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真有这么个本子,很多流派多了一重物证,对证实自己的观点大有裨益,高兴还来不及,定当引为同类,怎么会打压呢?鬼本拥趸把所有红学研究者一股脑列为假想敌的行为,不仅错误,战略上也是蠢不可及,压根不懂得“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道理。


这些人并不真正关心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也并没有多少耐心摆事实讲道理从文本角度向网友解释癸酉本的真伪,他们似乎更在意别的,比如民族之争,历史之争,悼明之亡,揭清之失,等等。似乎通过鼓吹癸酉本能给他们带来现实中的利益,这利益还不单单是金钱。我也来阴谋论一下:他们是不是别有所图?尤其是现在“民族斗争一抓就灵”的思潮极为盛行的情况下?


退一步说,我们就当癸酉本的拥趸并无野心和企图,就当他们是想把争论限制在学术范围的。——就算这样,他们的做法也并不正确。要想让人相信本子的真伪,最重要的就是拿出实物来让大家瞧瞧,哪能像现在这样,一边咬定它是真本一边又不让人瞧呢?按照学术规则,疑罪从无,疑物也应当从无吧?不然人人家里都有一条看不见摸不着的会喷火的龙了。


其实,红学界,或者说文学研究界涌现的绝大多数标新立异,稀奇古怪的“观点”和“发现”都是错误的,伪造的,经不起推敲的。老辈人不是吃白饭的,学科范式没那么容易动摇。只有少数打不倒的,才会逐渐发展起来,取代原有的范式,成为新的范式。

别的不说,拿红学界来说,这些年倒了多少时髦理论?那个刘心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过刘虽然高调,但还不敢僭越称自己写的东西是旧时真本,而是老老实实说这是自己写的续书。某些比刘水准更低的人却敢于欺世盗名招摇过市,把自己炮制出来的东西称作真本)


学术是学术,伦理学是伦理学,你搞道德批判搞得再牛逼,也没法取代学术,并不能让你的癸酉本增加一丝一毫的可信度。


所以不要看到持老的观点而反对新的观点就觉得多么穷凶极恶,这是很幼稚的看法。关键看具体的论证有没有道理,其他都是虚的。再说,要是你的观点真的站得住脚,又何必怕人驳斥呢?

癸酉本的信息之密集,之频繁,话题度热度之高,甚至已经超过了前八十回,在论坛上几乎到了“开谈不说癸酉本,纵读诗书也枉然”的地步。这是不正常的,事出反常必有妖。那些拥趸的言辞行为早已大大超出了为之辩解正名的限度,几乎是到了向人推销、沿街叫卖的地步。

如果癸酉本最终被证明是伪托,那它真的一点价值都没有了。它所引起的种种追捧,激动倾倒,口诛笔伐,群情激奋,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将成为笑话。本来就是拥趸们反复一再强调是旧时真本,拼命附骥古人咬定梅村不放松,才让它有了点虚无缥缈的资本,现在一旦斩断与死人的关系,前功尽弃,等于说都是今人编的,那就不值钱了。故事谁不会编?现在人站在百年来红学成果上,索隐派探佚派研究派,要什么有什么。结合这些成果敷衍成文,有什么难的。


谁主张谁举证,在拿出确凿的证据,也就是鬼本实物之前,人们没有理由相信它是个真东西。尽管鼓吹者在地球上所有的中文论坛鼓吹它,但就是拒绝拿出实物来。千呼万唤不出来。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致命矛盾。你得拿出东西来,人才可能相信。你一面拼命鼓吹,希冀别人认同,一面却又死也不肯拿出实物来,别人想信你也难。这也正是癸酉本想扳倒所谓正统红学绕不过去的一道坎。这场闹剧将来最终的收场与偃旗息鼓,也必然是因为:拿不出货来。

至于说因为文字有价值所以可以不计较真伪,且不说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单从文学性来说,我看癸酉本也没什么可取之处。可以说,文学价值很低,几乎没有,放在当代网文里都是末流的水准。其语言之粗鄙,表述之直露,立意之低下,格调之庸俗,内涵之肤浅,行文之晦涩,结构之松散,节奏之跳跃,诗词之幼稚,文笔之陋劣,情节之荒谬,描写之秽亵,人物之扭曲,对白之寡淡,设定之无稽,逻辑之混乱,字句之错漏,用典之讹误,意蕴之空洞,手法之笨拙,含义之苍白,理路之紊乱,境界之缺失,才思之枯竭,都到了令人作呕不堪卒读的地步。这与前八十回的典雅、优美、精密、深邃、宏丽、旖旎、含蓄、刘畅,张弛有致、行云流水、游刃有余、意蕴悠长不可同日而语,很难想象它们是出自一人之手。不管是吴梅村也好曹雪芹也好,同一作者前后水平相差如此悬殊,都是不可想象的,这绝非未加润色之类的理由所能解释。唯一的可能就是它压根就是来碰瓷的伪作。碰瓷别的古典小说,二三流的,什么好逑传,绣榻野史,灯草和尚之流,也就罢了,偏偏唐突西子,以这种下流至极荒诞无稽的文字跑去攀附古今天下第一的红楼梦,这不仅仅是班门弄斧了,这根本就是恬不知耻自取其辱。就算这伙人能扳倒红学会那一小撮,他们还能管得了亿万读者爱看什么不爱看什么吗?还能降低人们的智商和审美水平吗?还能填平原著和伪续之间的鸿沟吗?不可能的。

前些日子强忍着恶心看了些片段,真是佶屈聱牙,不堪卒读。最后还搞出个100多人的情榜来,男女混杂,贤愚不辨,可谓荒诞已极。不过鼓吹者们似乎对这个情榜十分得意,认为它是任何人都伪造不出来的,水平极高,并由此证明癸酉本是就是真本无疑云云。

在原著第五回里警幻仙子明确说过,情榜就上中下三册三十六人,余者庸常之辈,无册可录。看清楚:无册可录。除非是把春悲司秋感司之类的拉来凑数(这些司应该只是薄命司的陪衬,后文中应该不会有实写,也不会有书中角色被安排到那些司里去)。癸酉本搞出一百多人来,肯定不合原意。不过这倒也不是它的原创,周汝昌(这位“泰斗”其实也是一言难尽)的《红楼梦的真故事》里就搞出九个榜单108个女子来,连傅秋芳袭人姨妹农庄二丫头周瑞家的女儿等许多微末角色都忝列其中。不过其中尚无男性。后来网上渐渐地有人搞什么红楼梦什么“几大恶人”“几大善人”之类的统计,估计癸酉本受此启发,也搞出一堆男榜来。太虚幻境清净女儿之地,如何会有男子?连宝玉去都被视为浊物呢!


其实,癸酉本虽然拙劣,倒也不是凭空产生,它也是站在前人的成果上,充分汲取了养分,去精存粗,博采众短,加上自己的脑洞和一支秃笔,炮制出炉的。仔细捋捋癸酉本里的一些创意,情节,设定,写法,都是有迹可循的,未必符合曹雪芹愿意,但往往都能从前人的研究和续书中寻觅到蛛丝马迹,有的直接抄袭、脱胎自前人。仔细考证考证,肯定还能搜寻出许多(当然必须要强忍着因阅读佶屈聱牙格调庸俗的下作文字带来的不适)例子。这也是个很有趣的话题。红楼梦问世数百年,新红学也有百年历史,各种研究成果汗牛充栋,分析文章浩如烟海,各种续书也有不下百十本,现在网络发达,读书方便,求何不得?要看到各种红学资料毫不困难,利用这些成果资料,敷衍成文,何奇之有?别的不说,癸酉本有一回回目的标题,就直接来自87版电视剧编导们原创的剧集标题(第35集《大厦倾公府末路》)。


鼓吹者把癸酉本夸成阆苑仙葩,几乎天上少地上无,嫁接到吴梅村一人身上,从某种意义上说等于一笔抹杀了百年来无数人皓首穷经地辛勤付出,可谓贪天之功,厚颜至极。当然,这种夸赞鼓吹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声称吴梅村才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可是这一点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清朝浩如烟海的史料,典籍,私人笔记中没有一个字提到吴梅村写了石头记,现存的红楼梦抄本中年代也没有早于乾隆年的,也没有任何记录表明乾隆年之前有人看过这部小说。吴梅村卒于康熙十年旧历年底即公元1672年初,红楼梦现存最早的版本是乾隆十九年的甲戌本,也就是1754年(按照莉莉俊俊之流的说辞,还要早一年即1753)。如果真是吴梅村留下了手稿,这八十多年间以抄录的形式流传的话,为什么没有任何史料提及?也没有留下任何这一时期的抄本?保存者到底是想让它流传还是不想让它流传呢?历史上红楼梦以其崇高的价值,无与伦比的文学性,极为超前新奇的理念,优美蕴藉的美学意义,一经公布就轰动了社会(当然,是识字阶层),在抄本时期就引起了讨论,正式付梓发行后更是洛阳纸贵,一纸风行,流传遍布海内,这些在无数的私人笔记,竹枝词,诗词曲赋中都留下了记载(比如“开谈不说红楼梦”等等),并且直接影响了其他小说家创作小说的方式,有很多人直接动手续书。然而何以在吴梅村去世到癸酉年之间八十多年却是静悄悄地,没有任何关于红楼梦的消息呢?需知八十多年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这样一部受欢迎的小说会没有任何反响?现存所有关于红楼梦的信息、记载都是甲戌年之后出现的(乾隆末年付梓发行后达到了一个高潮)!唯一的解释就是,红楼梦是在乾隆年间才问世的,与吴梅村毫无关涉。

其实,对于想通过把红楼梦著作权派给吴梅村来达到挑动民族情绪目的的鬼本支持者来说,吴梅村这个人物选得也并不高明,他本不是什么忠臣义士,在清朝当了多年的二臣(甭管他内心如何纠结矛盾,反正出仕清朝是板板上钉钉的客观事实),实在是打错了算盘。——这帮人总想吊明之亡,揭清之失(真可惜生不逢时,要是早生一百年没准可以去追随袁孙。生在当下,一腔情绪就只有通过造假来释放了),一定要给红楼梦找个合适的作者加以附骥,这个人物必须满足以下几点:活动在明末清初,在两个朝代都生活了多年;明朝时已取得文名,是知名度很高的大文人;有反清思想。归根结底——腿够粗,根正苗红,适于攀附。然而历史上既有明朝名士身份,又有清朝贵族和官场生活体验的人实在太少了,估计这帮人选来选去也实在是找不到更合适的人,找个无名氏吧太没说服力,没法攀附,于是吴梅村很不幸地入选了。这真是他的大不幸,死了几百年他的皮还被这伙人扯下来做大旗,招摇过市以售其奸。曹雪芹更不幸,事迹湮没多年,近代胡适等人好容易确认了他的著作权,才一百年不到又被一伙人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给无情地褫夺了。这真是情何以堪啊。


user avatar   zolin4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句话总结:癸酉本就算是真的,这种档次的“底本”也没法拿来论证大幅度改编者的构思,更何况它明显是假的。


第一,癸酉本以“底稿”自居,却能对应上别人删改润色十年未完成的精修版的“伏笔”,甚至能对应上精修版的读后感评语,前后顺序颠倒,这本身就是不正常的。

从现有八十回能看得出来红楼梦有很多尚未调整完毕的人物和剧情线,其中不乏一些明显有过较大设定变化的例子。在这种大修状态下你甚至无法判断角色的初始姓名究竟为何或“淫丧天香楼”之类的剧情是否其实是曹雪芹二次原创,所以底稿越是与改编版细节相合,就越可疑。那些拿细节呼应当理由吹癸酉本的人,是觉得一个投入十年精力的作者,仅仅是润色了下底稿的文笔,连角色名都没改过就写出现在的版本了吗?又或者说如果所谓的底稿没有足够大的改动,以曹雪芹的文笔能改十年?

评论区有现身说法的,一来就是“癸酉本线索如此完整”,拜托,我说的就是声称诞生在前的癸酉本【反而】能完整呼应诞生在后的改编版不合理好吗?按顺序是曹雪芹去改写、续写了底本,底本竟然反过来又和后人改写扩充的细节一致,自称“底本”去上赶着押人家曹雪芹的改写细节,是分不清什么叫先后顺序吗?鸡生蛋蛋生鸡,装衔尾蛇呢?

就说那情榜吧,曹雪芹是设定过宝玉的丫鬟成对出现的,袭人还对有媚人/可人,晴雯对有绮霰,麝月对有檀云,你要是说曹雪芹自己在“底本”基础上多创作了一队丫鬟人设,那“底本”情榜里为什么会出现绮霰?你要是说可人、绮霰、檀云等人是“底本”就有、曹雪芹强行删除的,那“底本”情榜里为什么没有檀云和可人?为什么改编作者删掉了谁,“底本”就刚好少了谁?连出场一次的二丫头都能写上的情榜,为什么没有出场三次的檀云?宝玉手底下还曾有过一个紫绡,人家还有台词呢,怎么曹雪芹这里她没存在感,癸酉版就也正好没有这人?——曹雪芹是每次删改角色就烧纸通知癸酉本作者吗?

还比如有人告诉说“癸酉本可是推翻了秦可卿病死的说法,证实了秦可卿是自缢的,刚好吻合了秦可卿的判词!”——这不逗呢吗?秦可卿本来就没说是病死的,先面世的甲戌本原文“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判词明摆着是美人悬梁,脂批明示“死故隐去”,用得着几年后才蹦出来的癸酉本跑来说“其实秦可卿不是病死的”?倒是那些认为秦可卿病死的,好好看书了吗?

至于说“用文本攻击底本很low”,癸酉本有值得讨论的文本可言吗?你可以硬掰扯说癸酉本的破烂文笔是“小孩没记住大部分内容凭现代人记忆复述”云云,记不住剧情描写,倒是记得住108个名字的情榜,现代人复述所以文风不对,文风对的全都是甲戌版程高版能找到的原文,这小孩脑子怕是记忆区的大脑构成有些与众不同,应该让人研究研究啊。


第二,正是因为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回,无论红楼梦有没有最初版的底稿,无论这底稿是不是曹雪芹写的,它都极可能已经和现在我们看到的红楼梦相差甚远了。就好像很多电影虽然有原著,但导演拍出来的可能跟作者写出来的差了十万八千里一样。我们现在看的红楼人物的故事、性格、命运脉络都是进行改编或者说在某个灵感刺激下进行创作的曹雪芹赋予的,所以你举着个本来就没可信度的“底稿”来讨论红楼梦就没什么意义。曹雪芹不是底稿作者的复读机,让红楼梦成为经典的是曹雪芹的思考、学识以及书中描绘的曹雪芹时代的生活气息,这些东西不是底稿作者的。我们看的是曹雪芹构造的病魔缠身泪尽而亡的林黛玉,您“底稿”里那个林黛玉最多只是个名字来源,她在底稿是不是上吊了变白骨了关人家改编版林黛玉什么事儿?您“底稿”的元春就是开着坦克去冲塔了又怎样,与改编后才选凤藻宫的文弱元妃何干?

顺便一说,某些人非拿着癸酉本做依据一口咬定红楼梦是讲反清复明,好像见不得人说写红楼的是清代旗人而不是明末文人一样。改编后的红楼梦涉及的很多明显的旗俗咱不能装看不见(红楼梦的确尽量不露朝代了,但有些细节没被“旗化”的人写不出来比如贾府人打千儿问安,薛蟠领钱粮,整个贾府的称谓体系,很多内城北京话的应用,对裹脚问题的闪烁其词,出场频率很高的奶制品)。一边怀念大明一边给人当京旗包衣?真是扛着八旗反八旗的话这作者不管是谁他是不是有那么一点不要面子?一边在新朝当着好奴才一边给旧朝哭丧守灵,感觉这红楼梦一下子又当又立了呢。大明亡了不说殉国以全忠义,反而屈服于关外异族的统治并在京城旗人圈混得挺开,完了这头又和一群苟且偷生的“遗老”勾肩搭背,家里落魄了就写小说阴阳怪气,这是什么,这是精神吴三桂啊。非要证明红楼梦是明末带路党在左右横跳很体面吗?

总之你可以拿着任何一个离奇版本声称是红楼梦的底本,你甚至可以拿着一个说贾宝玉其实是坐着陨石到地球的火星人的版本说这是底本,但你改变不了的是今天流传于世的红楼梦是融合了大量曹雪芹构思的故事,这个故事早可以脱离底本存在了。曹雪芹增删十年的红楼梦的后续剧情凭什么一定是按照所谓“底稿”的走向发展?扯着个“底本”去宣称这是改编者的“本意”不是搞笑呢吗?

我其实个人也相信红楼梦有原型底稿,比如我私心(毫无依据地)认为贾瑞和风月宝鉴就可能是整个红楼梦的灵感起始点。但就算八出这个故事到底出自何人何处原文有什么细节也不等于能解开红楼梦的未完剧情。曹雪芹可以因为认可而参考借鉴某些故事的主题,但展示主题的故事本身是属于他自己的。红楼梦里联动致敬的作品多了,光秦可卿的卧室描述就能看出作者没少看小黄书,醉金刚倪二、混世魔王贾宝玉还有水浒传的影子呢,那又怎么了,难不成还因此说红楼梦的遗失剧情是108个金陵大妹子征方腊吗?

即便有真验明正身的底本也未必就能用来推演曹雪芹构思的红楼梦(除非底本就是曹雪芹自己写的初稿),何况癸酉本这种东西了。

喜欢这癸酉本的大可接着去吹,只是别强行拿着这玩意儿来讨论曹雪芹笔下的剧情。您把它当个同人圈地自嗨没人跟您争竞,非要把这些没边没沿的东西往红楼梦上贴,不过是自己心里也清楚不蹭人家“改编者”的光您那所谓“底本”就分文不值狗屁不通罢了。


说实话为什么我看不上癸酉本及其追捧者,因为忒俗。

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有的人觉得家族兴衰不够大气,非得打仗闹土匪那才叫大动荡、大格局。然而红楼梦讲的是个空字,背后是虚无主义,国恨家仇、反清复明、民族主义,这是入世俗世,操这闲心的人写不出虚无感,想写万事皆空的人就不会去刻意映射这些意识形态,好了歌唱了半天白唱了?要非觉得大场面才能显出破灭,那直接写地球爆炸了岂不是格局更高?炸成碎片去太空里飘那才叫真干净呢。觉得一家兴衰不够悲切非要鸡飞狗跳你死我活才够劲儿那是地摊文学,殊不知红尘滚滚独你在忙乱人群中形单影只才是真悲寂,前人悟时你笑人疯癫,待你悟时旁人只当你荒唐,这种永动机一样的循环带来的精神末世与饥荒流寇的客观灾难岂能等同而论?

还有觉得黛玉死了,宝玉必然要吟诗作赋一番的。这就和您感情深厚的亲友走了,您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去写朋友圈发微博一样幽默。晴雯虽可惜,宝玉对她仍是主仆,所以宝玉才说得出“从今以后全当她死了”,所以宝玉才能走形式主义,所以宝玉才能和黛玉讨论遣词造句。而以宝玉对黛玉之情深,只听说黛玉要归家就能就地死机,黛玉如果死了,宝玉必痛入骨髓,不可能有余力写这写那。所以曹雪芹安排宝玉以诔晴雯的方式来诔黛玉,又以晴雯的诔文暗示黛玉的命运,到黛玉死时,宝玉必然另有一番不同的表现,方能显出黛玉在他心中的地位。——反之认为宝玉能在黛玉死后吟诗作对的,顶级悲痛在你眼里也不过如此嘛,难怪可以去信什么同一天内埋了黛玉就和宝钗搞的剧情。

再比如老生常态的话题了,秦可卿是因情生淫,其“淫”不是av的家庭主妇系列,而是以伦理道德而言她和公公有情本身即是淫,但再淫人家也是对一人的情难自禁,而非人尽可夫。说秦可卿一边和公公扒灰一边偷贾蔷这种思路对封建时代包办婚姻怕是一点体谅都无,也根本不懂曹雪芹和脂砚斋对秦可卿的怒其越线哀其情孽。——至于没见过世面看见人家五品诰命出殡的阵仗就大呼“超出我想象就一定是龙种”的那就更是让人无言以对了,这怕是连秦可卿“贬中褒”的生与“褒中贬”的死之间的呼应对比都没弄明白,对人家的解读就是靠“卧槽怎么会有这么多钱这人一定不简单”来建立的,俗不可耐。


我昨天写这答案的“初稿”,也就一千来字,主要是说了下“底本符合改编细节是本末倒置”,在初稿也出自我手的情况下,我现在这个答案已经在原答案的基础上延伸了和调整了很多东西,和昨天的版本差了很多。

这时候如果某人拿着我的“初稿”蹦出来说“看见没有这初稿这里这里这里那里那里那里完整应和了她最终版答案的细节”,那绝对是在扯淡。昨天的我上哪儿“严丝合缝完整对应”今天的我?我自己同一个人在24小时内都不能保证昨天和今天想表达的方向完全一致,何况那破鬼本。


user avatar   sui-kuang-feng-q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应是真本,其实我更愿意将其称之为“底本”,我就贡献两个比较严谨的证据吧,本文看完后,讨论欢迎,口出秽言者请自重。

癸酉本自08年出现后,即流传四海,几番争吵、几度悲凉。但迄今为止,依然有大批拥趸认为它是真本,可见其生命力,假设真是今人胡编乱造之物,此书又岂能有如此之大的影响?

读红楼,不读脂批,就是白读,大概也就是看个热闹。所以,要看脂批,才能真正读进去。

红楼一书,公认的草灰蛇线、伏脉千里,常常前面几句话,甚至几个字即微言大义,往往看到后面,才让人恍然大悟,继而会心一笑,而癸酉本,则是对前八十回中人物的结局,做出了合情合理的安排,前后呼应、尤其脂批中令人不明之处,也是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写书,必须要有大纲,写一本名著,更是要有细纲。主要人物的身世、性格、节奏、结局,作者必须事先安排的妥妥当当,高鹗所写后四十回,为何大家觉得不对路?因为各主要人物,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不连贯,读起来生硬之至,张爱玲说高鹗“死有余辜”,狗尾续貂如“附骨之疽”,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因此,癸酉本一出,我就细细读了一遍,当时直觉就上告诉我,这就是传说中的“旧时真本”。但靠感觉去判断书的真伪,实在是没道理,同时何莉莉此人,看其所作所为,当真是有点不靠谱。还是要从书中找证据才行。

重点来了,注意!

首先,这个证据要怎么找,肯定不是高鹗的后四十回或者癸酉本后二十八回,而是只能在通行本前八十回里找。

第二,证据必须要有说服力,要直接并且有力。

第三,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去找证据,看看前八十回的证据究竟支不支撑癸酉本。

讲的有点绕,不过没关系,继续看下去就行。

首先,我找到的第一个证据是通行本第十一回里的一句话“...凤姐儿往宁府那边去了。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

红楼此书,书中始终是尽力将具体的时间、地点给隐去的,原因是清廷文字狱威力太大,抄家灭门不是玩笑话,因此红楼非常隐晦,但在这里,出现了一个标志性的时间描述,很重要,作者应是故意为之,用不经意间一句话,留下的线索。即使这样的线索,也要好好查查万年历,转好几个弯,才知道是什么意思。

作者这么干了,我也就只好老老实实查资料了,一查还真不得了,这一年,是1642年,第二次在这天出现冬至,是清嘉庆年间......

1642是哪一年?答案是崇祯十五年,再过2年,大明亡国。这意味着,红楼讲述的是明末之事,大观园抄家前的一切,其实都发生在大明王朝。癸酉本后二十八回,恰恰讲的是贾府国破家亡,讲的是戎羌(满清)入主,新朝建立。

以上证据,不止我发现了,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因为对这个突兀出现日期的考据,正是红学中难以解释的一个事情,红学主流认为红楼讲的是康雍年间之事,姑且不论真假吧,因为还有证据。

研究历史,讲究“孤证不立”,一个证据说明不了问题。

遍寻红楼数百个人物后,我发现有个人很有趣,贾敬先生。贾敬此人,只要略读明史,都会把他联想成明世宗——嘉靖皇帝。

同样的爱好修道炼丹、同样的不住在家里、连身份也是一致都是族长(明帝均为皇族族长),关键是,贾敬、嘉靖,连读音都是一样。另外,贾敬去世,通行本63回居然用的是“宾天”二字,明清时期,“宾天”可不是乱用的,只有皇帝去世才能用。当然,有人去考据过,说晚明时期管的不严,民间个别人也在用“宾天”,逾越之处可以理解,这种说法我就当个笑话听,当真以为大明礼部和锦衣卫南北镇抚司是摆设不成?

除了以上两个直接证据,明史中还有极多地方于贾府相似,在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

最后还是写点结论吧。红楼一书,版本众多,书又写的极其隐晦,此书写的不是清事,而是明事。刚才所列证据,都直指明代。而根据癸酋本后二十八回所述,正是讲的贾府在改朝换代之际发生的事,因此,癸酋本,应是真本。我之称其为“底本”,是因为雪芹先生“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猜测是雪芹先生在“底本”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修改,明代话本,大多行文对话粗俗不堪,描写露骨,所以需要才华之人润色才行。

因此,雪芹对癸酋本炼字加工,终使其成为一代奇书。八十回前,还可托以“闺阁言语”,但八十回后,将不可避免直接描写明末清初这一历史重大事件,雪芹犹豫了,因为无论怎么改,都改不掉国破家亡、改不掉改朝换代,因为按底本中每个人的结局,都逃不掉明亡清兴这一前提。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只有雪芹先生的前八十回。脂砚斋和畸笏叟这两人,极其有可能是“底本”作者,无他,脂砚斋对书太熟,并多次在脂批中批注“余亦经历”等字样,畸笏叟能命雪芹删除“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这一段,“少四五页也”,若非此书真主,岂能随意删除之?

红楼一书,终清一朝,始终流传不怠,文学性固是一方面,书中国仇家恨更是重要原因。如此奇书,如果仅仅是“千金小姐后花园”升级版,未免格调也太低了些。

好吧,手痒随便写了点,答完真是念头通达,休息去也!


user avatar   dianw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数据不可信,还有个原因,有关调查是什么调查?是哪个专业机构还是部门发布的?

数据来源有什么论文支持不?

—————————————————————————

评论设置了已关注才能评论。

我自己确诊过,所以不相信这个数据。

作为一个十大几年的老病号,来回复发,我已经过了有人为我发声就高兴的年代了。

因为他的目的未必是帮我,结果更是未必对我有益。

很多人说好多没去看过,那这9000万数据是咋来的。如果按照某个比例,这个数字岂不是应该更大?

我认识我们好几个医院的心理科大夫,门庭冷落,如果像这数据统计的,岂不是每天应该门庭若市?

我从来没有那种自己抑郁,全世界都有问题的观点。

有抑郁症治疗就好了。没必要总是呼吁和夸大。

————————————————————————

觉得数据有问题,我们单位大概有一千多人,我几乎都认识的。加上社会交往,加入了几个心理咨询的圈子,我身边确诊的人数不足五人。

我所在的四线城市,大概有四百多万人。但身边接触到的抑郁症患者很少。在心理学圈子里已经包含了很多有点问题,有的确诊,有的没有确诊的人。所以不知道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

按照统计,十几分之一的抑郁症。。。这个就很神奇。。。感觉有点哗众取宠。。。。这个周刊,你是认真的么?

因为这个数据感觉明显失真,所以也不知道该说啥。

不过抑郁症的诊断总觉得还是比较随意的,国内的心理学圈子也比较杂乱。之前有一次坐网约车,司机正好是我们这医院心理科的大夫,聊了一会儿,嗯,挺不专业的,开车的过程中,和媳妇吵了一路。。。。

倒不是因为他的斜杠职业,而是确实感觉不对路。

总体几年求医的经历,感觉除了精神病院没去过,其他的感觉都就那么回事。当然这方面和我所在的地区医疗水平有关。。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燧石文学奖为抄袭小说颁发“白莲花奖”这一奖项? 
  “血红蛋白”作下联,上联怎么对? 
  汉语语法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普通人对汉语语法知之甚少? 
  红楼梦有没有写完? 
  如何培养儿童阅读习惯? 
  创作者需要为「没有涉足某些题材」而被批判吗? 
  怎样深入地学习《诗经》? 
  你见过哪些糟蹋原著的出版物? 
  为什么要读《史记》?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谁的诗作更胜一筹? 

前一个讨论
网上流传的癸酉本《石头记》的破绽在哪里?
下一个讨论
古代中举真值得那么欣喜若狂吗?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