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了就会变好么》,书中提及了“成年初现期”这个概念,指的是绝大多数人的18-30岁、尤其是18-25岁这个阶段,是一个独特的、与其他阶段有着显著差异性的生命阶段,频繁的变化、对人生可能性的探索是这个阶段最显著的特征。
年轻人们在这一时期都处于十分迷茫和不断探索的状态,大多数人在这个时期都会经历由学业生涯过渡到职业生涯的阶段,除了对伴侣的需求和确认外,一大问题就是如何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在我开始求职前曾查阅过各种关于职业规划的书以及文章,但在看了无数教人如何做职业规划、如何确定自己喜欢的职业的文章后,心里依旧感到无尽的迷茫,仍然不知道到底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职业,更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接受了20多年的学习和教育,我只学了如何做题和考试,偏偏学习也并没有多么出色,科研之路于我而言更是不可能。最可怕的是,根本不知道除了学习之外我还能做什么、还会做什么。
所以接下来我不想像那些无聊的“如何做职业规划”推文一样,去介绍怎么做好一份职业规划,而要尽可能告诉你当下不知道如何规划的你在步入职场前要知道什么、要做哪些最切实可行的事情。
1. 追随所谓兴趣和激情并非好的建议
乔布斯曾在斯坦福毕业演讲中说到:“你需要找到你所爱的东西--成就大事的唯一方法就是热爱自己所做的事,如果我还没有找到,那么继续找,不要停下来。”
有太多的名人、文章都呼吁大家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因为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把它做到最好,人生才不枯燥。但是如果你看过乔布斯的传记,了解他的早期人生经历,就会发现他最开始并不是想创造历史,而只是想赚点钱。真正从小到大、从始至终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人真的是凤毛麟角。
我的小姨是个小有名气的作者,她从小就喜文不喜理,数学从未及格过。从小就在各大报纸、杂志上面发自己的文章,从小就立志做作家,而如今也确实成功了。所以当我刚开始择业时,她就总是教导我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要听别人的。总是不停问我想做什么工作,我喜欢什么行业等等。但是说实话,我什么行业都不了解,也没有什么画画、乐器等等这种可以作为职业发展的特别喜欢的爱好。
如果真说我喜欢什么,什么能够激发的激情,大概是看动漫了。所以小时候家里甚至差点把我送去学动漫设计,不得不说我的家里人算是很尊重我爱好了。但是我对动漫设计真的没有兴趣,小时候我就想明白了一件事:如果明白动漫故事是怎么编造、动画人物是怎样设计出来的,那我对于动漫世界的幻想也将不存在,恐怕也就谈不上喜欢了。
同理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你爱好写作,那你爱的应该是能够按自己意愿的写作。但若成为作家,最大可能就是,会有出版社等等对你的写作主题有所限定,定期来催你要稿子。而想达到自由作家的程度,恐怕都要先熬过这一阶段,或者是家里有矿可以支撑你不去以此谋生。但在这个过程中,又有几人能做到保持初心呢?
追随激情并非完全不可取,他们对于有天赋的人,比如职业运动员、艺术家,或许更适合一些。而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一味追随兴趣和激情,那结果有可能非但职业上没有大作为,还会丧失自己这一兴趣。
心理学家曾做过针对539名加拿大学生做过一个问卷调查,主要回答两个问题:这些学生是否有激情?如果有,是哪方面的激情。调查结果发现,只有不到4%与工作或教育有关,其它96%都是某种爱好和兴趣,比如运动和艺术。科学家发现,最快乐最有激情的员工不是那些将激情化为工作,而那么做的足够久从而擅长于自己所做的事情的人。
真正推动人们从事一份职业的三个因素都与激情无关,这三个因素是自主(有控制力)、胜任(做擅长的事)和归属(能跟他人建立关系)。所以,请不要一味抱着把自己的兴趣发展成爱好,每天都做让自己有激情的事情的这种天真想法。爱好可以成为职业的辅助,可以做为疲劳时的休闲娱乐,并不是一定要成为职业。
那些真正爱自己职业的人,大多不是将爱好发展成了职业,而是在不断精进职业技能、熟练工作内容后而获得满足感从而爱上了自己的工作。
2. 制定职业规划前先做好能力规划
张爱玲曾说过:“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文化中的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
在中国,一个孩子读书到20多岁,除了几本教科书,对社会、兴趣、人生的了解都太浅薄。世界那么大,只在课本里读过,生活那么苦,只听长辈抱怨过,我们对人生全无体验,又如何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呢?
所以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最可能的途径是:先做能力规划,再做职业规划。
我就是这样成长的过程,在大学毕业后的21岁到25岁,差不多5年时间我对未来职业发展没有什么概念,只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我明白做任何一份工作,只要单位不耍流氓,就都有学不完的东西。身边的同事、前辈、领导,都是自己的老师。
等我做满五年时,已经初步掌握了演讲,写作,项目管理,时间管理等等一系列相对通用的能力,再加上一些专业知识贮备,我才开始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开始有能力选择我想做的职业。
太年轻的时候先不要着急去确定职业规划,应该先分析工作中需要哪些通用的能力或知识。如果你清楚自己的职业选择,就思考一下这个行业需要运用到那些知识,是编程、外语还是数学等等。但若你还不清楚自己的职业方向,那就先学习那些做任何工作都需要的技能,比如写作、口才、office、时间管理、项目管理等等。
等你积累的能力足够多了,职业的路走通了,人生阅历也丰富了。那个时候你刚步入中年,一切刚好,趁内心还有激情,可以去认真选择你的职业方向了。而不是日复一日的迷茫,觉得一辈子蹉跎如此,一身负能量。
所以说,与其花那么多时间整一堆虚的职业规划,还不如花在能力规划上。
3. 最大限度发挥优势,而非费尽力气补齐短板
我们从小打到接受的教育都是告诉我们:不可以偏科!相信每个人都曾听老师或家长说过所谓的“木桶原理”,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能力取决于短板而非长版。太多人就是盲信这种所谓原理,拼命的补齐自己的短板,好像优秀的人就是不应该有短板的。
我不能说“木桶原理”一定错误,但是真理在不同条件下是会转变的。的确,面临有些应试考试确实不能有短板,比如考研,如果你一科不及格其他全满分,由于单科分数限制学校也不会要你。但是职场不同于考场,木桶盛水多少并非取决于短板,别忘了,木桶可以斜着装水。
你可以尽可能提高自己的短板,但比这更重要的是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在职场中很多所谓短板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如果你不善言谈,就不要去做销售;如果你不善写作,就不要做文编;如果你对数字不敏感,就不要去做会计……
太多年轻人因为接受太久的书本教育,将视野局限于那教材的一亩三分地,而忘了社会是很广阔和包容的。在社会中,你可以选择在任何一个方向去发挥自己的优势,如果你口才好而数学差,那你干嘛要去做需要数学分析的工作,完全可以去做企业里的高级讲师;如果你善于编程却及其不善言谈,只要你能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程序问题,即便你是哑巴一样受到众人尊重……
“田忌赛马”的故事相信很多人听说过,古时齐威王约大臣田忌赛马,各自选出三匹马,分上中下三个等级进行赛跑。田忌不如齐威王兵强马壮,几场比赛下来都是完败。后来田忌采用孙膑的计谋,调整马的比赛顺序,用自己的下等马对上等马;上等马对中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结果三比二赢得比赛,成就了一段以弱胜强的经典。
现在来看,田忌其实就利用了长板效应。他规避了自己的短板,同时充分发挥了长板的优势,用不同等级的马为自己打造出了一个相对长板优势组合,最终取得了胜利。所以说,进入社会,尤其随着是如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优势才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尽最大可能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在熟悉的领域里淘金,总好过费尽心力补齐短板却一无所长。
最后,无论你现在是否迷茫,请不要停下脚步,只有不断向前走,才能逐渐看清自己的方向。
部分内容引用网络
他们当中有的是应届生,通过定位自己的职业方向,成为了独角兽企业的校招管培生;
有的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得不开心,在我的建议下换了工作,月薪翻倍;
有的从传统行业跨界到Ai做管理,年薪30W+......
而我两年前帮助过的一些同学,很多都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独挡一面了,我想我应该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
其实很多时候,迷茫来自于我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不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什么、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
今天,我就从零开始,从个人职业优势的定位、职业大方向定位、职业小方向定位、如何进入理想的行业四个方面帮你找到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
在职场中,很容易出现一种这样的现象:
很多人工作几年过后,都觉得在工作岗位上平平庸庸,随时面临被淘汰的风险;而有的人只工作不到一年便能够独当一面,成为团队leader,一路开挂。
在国际通用的九型人格专业测试中,人的职业性格被分为9种类型,每一种类型有各自不同的优势。
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工作,我们更容易做到顶尖;而在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工作,虽然一样能做得不错,但是却很难做到顶尖。
比如让一个理智型的人才去做学术或者技术,获得成就的概率就会比搞艺术大得多。
如果你还不了解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建议做一个九型人格专业测试,这是目前美国斯坦福推荐的最权威的职业测试方法之一(网上专业版的不好找,可以到我的微信公众号“小强职场说”进行测试,是九型人格官方授权的)。
九型人格测试可能并不能给你十足的建议,但是能够让你清晰了解自己的优势点,然后结合优势,找到一些优势的职业方向。
比如产品经理,对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要求很高,比较适合5号智慧型比较高的人格;
项目管理,对一个人的领导力,沟通协调,情商要求很高,很适合3号成就型或者8号领袖型人格比较高的人去做;
......
如果在职场里,能够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发挥价值,很容易就能做出超越普通人的成绩,甚至达到顶尖水平。
另外,关于个人优势,我再推荐一本《现在,发现你的优势》,题主空了可以翻来看看。
任何事物都有周期,我们所在的行业也是如此。
比如传统的PC计算机、通信行业、建筑行业在国内已经非常成熟了,早在90年代入行的人,很多都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但这个时候再选择进去,红利已经消失殆尽,成长速度就会慢很多。
实际上,这是因为这个行业已经到了成熟期甚至衰退期了,其增长速度放缓,对于人才的需求自然会下降,留给新人的机会也会少很多了。
而在一些刚刚处在成长期的行业,则很容易获得一些行业的“红利”,使得个人竞争力和财富都快速增长。(比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行业,目前已经到了成长期)
很多传统行业里的前辈,喜欢跟后辈说道当年自己是多么多么努力,才到了现在的位置,有了现在的财富。
但实际上,真实的原因是:和他们同时代的人,但凡进入这个行业并且坚持下去的人,其实大都过得不错。
因为这是行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和个人努力的关系其实并没有那么大。
所以,我建议你尽量找到目前正在崛起(以及未来有可能崛起的)的行业,然后想办法到这个行业去,这样能够最大化加速你的成长。
事业崛起的时候,哪还有时间迷茫,对吧?
一方面,高度关注新闻上对一些行业的扶持以及重视程度(比如关注领导的一些重要讲话,里面真的有超级多的机会点)。
另一方面,智联招聘每年都会发布一些职业类的行业报告,从行业报告,我们基本能够了解到市场上一些行业的情况。
基于这样一些报告,我们能够对整个行业有一些大致的了解,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去确定自己的职业大方向。
在大行业里面,如何确定自己的小方向呢?
1.在确定目标行业之后,我们可以结合第一项里的个人优势来选择切入岗位
比如你比较擅长沟通、谈判、管理团队,那么我建议你从非技术岗位切入;
如果你个人比较擅长逻辑思维,技术钻研,那么可以考虑新行业的技术岗位;
......
2.根据是否核心业务来确定岗位
一般而言,一个公司的岗位可以分为服务型、业务型、支持型岗位等等。
例如行政、人力、财务等岗位,在一个公司属于专业领域的人才,是支持型的岗位,虽然也很重要,但不涉及到具体业务,增长的速度相对业务型岗位就要慢一些。
核心的业务型岗位,比如说市场、增长、研发等岗位,在公司业务发展的时候,很容易大规模扩张,升职加薪很快。
所以,个人建议你在选择岗位的时候,把1和2这两条结合起来,选择一个能够尽量发挥自己优势,并且保障自己有不错的收入。
在选择岗位的时候,具体如何衡量,我可以教你一个办法:
用表格罗列下自己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主要看重的因素:
在列出来各个因素之后,对不同的工作进行评分,最后可以得出一个总分(负分是指自己很难接受),这样就能很方便地计算出,不同工作在自己心目中的权重。
当然,这些评分,只不过是你自己主观评比而出,比如公司前景、个人成长这些分数,就需要第二条的一些信息作为补充了。
当你明确自己想要从事的工作之后,你最紧要的事情不是投简历面试,而是学习。
(当然应届生投非技术岗位,可以进行尝试)
但很多岗位,特别是技术开发、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其实都是有一定门槛的,如果你想要直接零经验入行,只有两条路子:
1、花时间简要了解一个行业,成为实习生,从打杂开始做起;
这种方法的前提是:你对这个行业有基础了解,并且公司还愿意带你。
优点是门槛相对低,能接触了解这个岗位的事情,缺点是你基本做的是打杂的事情,对岗位核心内容没法掌握,成长缓慢。
2、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或培训或通过导师带),直接入行,野蛮成长;
这一条路子我更为推荐,因为成长更快。
首先你直接学习,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工作的内容能够驾熟就轻。其次学习之后能拿到的薪资也更高,个人的权限也会比实习生多,个人成长速度更快。
最后,企业在招人的时候,一般看重匹配性超过能力,所以,尽量把你自己的简历往企业的要求上面去靠吧:
希望这个回答能帮你理清思路,找到满意的工作吧!
我是 @打不死的little强,前土木工程搬砖狗,转行互联网一年晋升市场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