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无神论和敌视基督教是青年黑格尔派的基本立场。而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1848年那一代激进的民主派德意志知识分子都受到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
复辟时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首要问题说到底就是两个“统一”和“解放”,而在这两个目标之前的障碍物,就是诸侯、教会、各邦政府,当然还有大魔头梅特涅。
在但是老虎也分真老虎和死老虎,而1803年德意志帝国等级会议总决议以后,教会就是死老虎。除了美因茨选侯和条顿骑士团当然这时候已经恢复成普通修道士会了,其他教会诸侯的统治权都被取消了。所以在出版审查和思想罪追究的最凶猛的复辟时期。写书攻击教会、基督教反而显得安全那么一点点,请注意我说的是一点点。
所以无神论这个意识形态在德意志激进派知识分子当中被掩盖的最少,被限制的也最少,取得的成就也最大。比如大卫施特劳斯的《耶稣传》公开宣称耶稣就是一个根据旧约种种预言捏造出来的文学人物。
1848年以后德意志民主派进入低潮,1862年普鲁士的宫廷党推翻自由派内阁,俾斯麦登上首相宝座开始公然推动反动政策。结果就是1871年的小德意志帝国。
而在这个时期德国的无产阶级运动开始进入新高潮,拉萨尔登上历史舞台,他在精神上依然是德意志民主运动的知识分子,所以他支持的还是无神论。而且他如此成功如此受欢迎,以至于有人说拉萨尔之前每个莱茵的矿工家里都挂着皇帝和耶稣的像,拉萨尔之后他们只挂拉萨尔像了。
除了青年黑格尔派和1848年德意志民主运动的无神论立场,还有拉萨尔打上自己烙印的德意志工人运动的无神论色彩之外。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工人运动意识形态的集大成者,他们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所以1900年到来的时候欧洲社会党国际各政党都是坚定的支持无神论的。那么作为马克思主义正统派自居的列宁主义者和第三国际各政党,包括我国自然也只能是无神论的坚定支持者。
我国官方意识形态是一个几经流转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1848年德意志民族主义保罗教堂理想的一个久远回声。你看到旧历史课本上的梅特涅漫画的时候就能体会到这一点。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http://www. zhihu.com/question/3189 4603/answer/54520465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http:// finance.harvard.edu/fil es/fad/files/harvard_ar_11_12016_final.pdf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预防小儿麻痹症的 糖丸!
太好吃了!当时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排队吃药,我一边乖乖站队一边奇怪为啥没人哭,后来到我了,吃了一颗,哇(๑ŐдŐ)b!好好吃!
当年年少无知的我还以为从此一天吃一颗……然后希望破灭……>_<
这个数据解读完全是错的。
一群人为了一个错误的数据高潮成这样,我也是大写的服。
首先,1月入学,12月毕业的program比例很小(原文为“几乎不会有”,感谢知友@ 吴若凡 指正),而且,这批人也很少有当年立即回国的。换句话说,2015年归国的人,基本上都是2014年及以前就出国的。
所以用2015年的回国人数和出国人数算出来的所谓“归国率”纯粹是瞎几把算。
一般国外本科是3-4年,美国的master是1.5-2年,英国及英联邦是1-1.5年,PhD一般要5年。具体数据没有任何机构披露,但取个平均数2年肯定没毛病。
那我们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2015年回国是40.9万,往前推2年,2013年出国人数是41.4万,40.9/41.4=98.8%,远高于所谓的“78%”。
就不用更早的数据计算了,免得说我欺负人。
再退一步讲,假设2015年学成归国的都是英国master(2014年出国),回国率也有40.9/45.98=89%。
所以下次喷之前请先动动脑子,不要总想搞个大新闻。
有些个大V答题时也请负点责任,不懂不要乱说。
——————
我的公众号还有更深入的数据分析文章,详情请移步:数据分析前,先动动脑子
因为香港人登岛了,
讽刺的是,
几个港D分子率先登了岛,
紧接着,
美分突然跳起了忠字舞,
港D突然变成了民族英雄,
媒体的加油炒作,
U型锁的神秘助攻,
上层神仙们趁机斗法,
都让事件变得无法控制,
在日本国内,首相鸠山由纪夫被骂为“日奸”,
鸠山由纪夫被迫辞职,
亚元成为一个笑话,
中日韩三国自贸区彻底化为泡影,
理由很简单,
一个强大的东亚联盟绝对不符合美国的利益,
美国人既然能用一袋洗衣粉灭掉一个国家,
当然也能挥挥小手,就让东亚掀起一场风暴,
见到前辈鸠山由纪夫的下场,
年轻的安倍晋三被吓得尿了裤子,
立刻摇着尾巴讨好美国人,
从亲华派变成了反华派,
并积极参与到TPP的建设中来,
后来韩国又来了一个亲华的总统朴槿惠,现在还关在监狱里,
这几年能写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能拍好几部电视剧,
实际上,美国人一直通过香港来搞一些大事情,
现在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