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现代人对这句话的解读基本是扯淡
一来,赵普读书绝对不只半部《论语》;
二来,他治理国政用的也不是《论语》之术;
最后,拿这句话来作为自己不学无术遮羞布的,省省吧
先看《宋史》原文——赵普密室读书事件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1、赵普出身低级地方官吏家庭,《宋史》说他“少习吏事”,就是说功夫都用在行政事务学习上了。
“寡学术”不是说他不通文墨,而是对儒家经典没有深入的研究,《论语》这样的基础总是读过的。
后来,因为他天赋异秉,精通权术,成为了赵匡胤的谋主,要我来描述的话,是以下这个形象——
2、赵普从公务员混成PM之后,仅凭原来先天的权谋与后天的政务,渐渐不够用了。中国古代对于宰相的要求很高“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备得任其职焉”
另一方面,赵匡胤自己是个老粗,但是却能够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经常劝手下读书,赵普身为宰相当然也没被少说。于是这个时候,赵普开始读书,书指的当然是儒家经典。
3、经过长期的学习,到了赵普晚年,已经养成了随时“手不释卷”的习惯。
4、这时候,有一个很有趣的事情,赵普每天回到家,总是神神秘秘地关起门来,取出书箱里的书读上大半天。他在世的时候谁都不知道是什么书,直到去世之后,家人打开书箱,才发现装的是二十篇《论语》(注:《论语》共二十篇,赵普读的是一整部《论语》,而非半部)
——仅从这段记载来看,被宋太祖劝学后,赵普没少读书,但是每天回了家还是总要看看《论语》。赵普终生没有在学术上有什么表现,所以他整天读《论语》应该也不是为了什么学术钻研。
我的理解是,这更多是赵普自我放松的一种方式。
“半部论语治天下”说法的由来,最早是在南宋
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注: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林駧《古今源流至论》
盖以《论语》为儿童之书也。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罗大经《鹤林玉露》
与上面《宋史》记载的赵普密室读书事件一对照,就发现矛盾在哪里了——如果赵普生前就到处宣称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他每天关门读的书,换谁推理都知道是什么书了。也就不会有等他去世后,家人打开书箱才真相大白的解谜情节发生了。
从逻辑分析来看,南宋林駧、罗大经的记载,应该是对已广泛流传的赵普密室读书事件的演绎。就是从“赵普读的是《论语》”这一谜底倒推出“赵普读《论语》治天下”的前提假设。并且,通过鸡汤哲学化的加工,将赵普常读的一整部《论语》处理成半部,以凸显《论语》的博大精深。
这个寓言化情节的目的,就是为了劝喻世人:只要有心钻研,即使只是半部启蒙的《论语》都能治理天下,何况还有另外半部呢?
回到我最初说的,现在很多人对此的理解是:半部《论语》就足以治天下了,可见我不学无术也没什么嘛哈哈哈。
然后“半部《论语》治天下”经常和“尽信书不如无书”结合起来,成为不学无术者自我安慰的护身符和遮羞布。显然,这无论与北宋的历史事实,还是南宋人改编的初衷,都是背道而驰的。
里面有很多我妹子的照片!!
和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