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同性恋符合生物学规律吗? 第1页

  

user avatar   zhi-shi-fen-zi-20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我的实验室是有这方面的专门研究的,Gaberber这位网友也在回答中提到了我的相关文章。

我认为:

社会上,常见关注男女间性关系,不过一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科学上,鲜有研究同性间性行为,却有助于揭示和理解生物学机理。

性向(sexual orientation)与性偏好(sexual preference)是两个相关、但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性向是指一般稳定的、内心的对性追求对象类型的取向,性偏好是可以观察到的外在行为。可以研究人类的性向和性偏好,也可以研究动物的性偏好。动物与人类性偏好在机理上有多少相关,动物的性偏好与人类性向关系有多紧密,目前皆无定论,对动物不好用同性恋、双性恋、异性恋等性向词汇。


为什么要研究同性性行为?为什么演化中存在同性性行为?性偏好的原理是什么?

性向或性偏好不是医学问题,而是一个自然现象。研究它们目的并非改变、更不是为了“治疗”性向和性偏好不同的人,而是探讨其中科学奥秘。


从生物学来说,异性恋与同性恋是一个事情的两面,不存在相互独立的理解,理解同性恋是理解异性恋所必需,“同性恋的原理”也是“异性恋的原理”,它们不过是对同一个原理的两种说法,比如:观察到某个分子的缺乏导致双性恋、或同性恋,也就发现这个分子的工作参与异性恋。


性向或性偏好的研究比较了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不过,有遗传因素并非简单地说儿子有同性恋是因为长辈是同性恋。


因为遗传因素可以是多个基因的组合和相互作用,比如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科学家,其科学成就恐怕不是完全后天训练而成,也与从他父母来的遗传因素有关,但并非必需他父母表现为天才科学家。研究性偏好过程中,遗传学还作为方法学起了重要作用,不仅研究基因的功能,也可通过基因而操纵细胞的活性。


在研究性偏好的过程中,观察到对雌性无追求的雄性,把他和雌性关到一起,他绝对不要,专门等雄性,多么专一(至少在性别上专一,不过不挑剔不同雄性个体)。还看到对雌雄皆无性趣的雄性,中国有些古人仰慕的“坐怀不乱”恐怕很难说是人类的表率,还可能“成人不宜”。为什么“坐怀不乱”?这也是科学问题。


同性恋怎么没被演化淘汰?

动物和人类同性间性行为发生率多高?


在已经研究过的动物群体中,很多都存在同性性行为,雄性中常有5-10%的个体有同性性行为,当然动物有些少于此数、有些高于此数。


研究人类性行为需要根据个人的报告,带来很大困难和不定。不同地区、时间、文化环境中,同性恋和双性恋的报告率不同,一般是百分之几。例如,199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个调查见:2.4%的男性、1.3%的女性自认为是同性恋,而一生中有过同性间性行为或认知的高达7.1%。这并非唯一的调查,因为自报受很多因素影响,不能断定是确切的数据。


同性恋为什么在动物中继续存在,为什么没有因为它减低生育而被进化所淘汰?


这个问题,迄今没有确切的答案,不过有一些猜测认为同性恋在演化中可能有优势,而被保留下来。


“同性恋有进化优势”表面上很奇怪,不过有多种可能,比如:在人和某些高等动物,可能同性恋自己没孩子、但更好地照顾兄弟姐妹的孩子,从而在同种进化中起有益作用;也可能同性恋的基因变化在不同性别起不同作用(一个基因变化在男性导致同性恋,而这个变化在女性导致更有生育力,这样在女性中传下这种变化);还有可能是有两套染色体、每个基因有两个拷贝的二倍体动物,有基因的剂量效应,一个突变和两个的突变效果不同(比如,单一突变增加生育力、两个都突变导致同性恋),等等。


同性恋是否有基因参与?

答案是肯定的,不过目前并不清楚哪些基因影响人类性取向具体。


可以说,所有行为都一定有基因参与,只是不清楚多少基因参与某一特定行为、某个基因参与多大的程度、它参与的具体步骤和方式。有基因参与不等于说遗传起决定性作用,有基因参与更不排除环境的作用,而且基因和环境之间还可相互作用。在分子生物学迅猛发展几十年以后,相对而言比较容易研究基因参与,而很多环境因素迄今较难控制和观察从而不便研究。


研究人类表型的遗传因素有多种方法,如分析家族、领养、双生子。同卵双生的两个人基因相似性以前认为是百分之百,现在知道可能不是,不过很接近。而异卵双生两者之间基因相似性类似兄弟姐妹,低于同卵双生。


推论遗传参与程度的标准方法是比较同卵双生与异卵双生之间的差别,理想的情况是比较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与在同一个家庭抚养的异卵双生之间的差别。当然,一般很难得到足够数量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


双生子分析也有一定局限,比如,如果同卵双生子分别抚养的环境因为寄养父母的选择而实际很接近,其环境差别不能假定为完全不同,错误地将环境因素认为是遗传因素会高估遗传的贡献程度;而因为同卵双生之间有包括表观遗传对DNA表达的调控等原因可以造成低估遗传贡献。


自1950年代以来对同性恋的家族、收养和双生子调查,一般认为性取向有遗传因素。不过,这些调查有多个问题。比如,很多研究依赖在同性恋刊物上征求样本,取样有偏差;依赖受访者的自我报告,可以受不实报告影响;家庭成员之间不清楚性取向,不容易获得家族信息而分析比较相关性。


对人类性向的遗传因素研究最接近事实的结果,也许是2010年瑞典科学家Långströme等在《性行为文献》杂志上的文章。


因为瑞典有很好的登记系统,他们在2005年到2006年无选择地调查当时全部在20岁到47岁的双生子,问他们的性向,然后分析同卵双生和异卵双生的差别,结论是:对于男性而言,对性向的影响34%到39%来自遗传贡献,未见共有的环境贡献,61%到66%为个体特异的环境贡献;对于女性,性向的影响18%到19%来自遗传,16%到17%来自共有的环境,64%到66%来自个体特异的环境。


这些数据可能反映了遗传和环境因素对这个时代瑞典人性向的影响(至少是他们愿意报告的影响)。对于时代、地点、文化不同的人群,答案还没有这么清晰,虽然多个研究倾向于支持有遗传参与。


影响人类性向的基因

1993年,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IH)的Dean Hamer实验室首先试图找影响人类性向的基因。当时他们认为X染色体上可能有影响男性同性恋的基因。因为X染色体有母系遗传偏向(男的性染色体为X和Y,女性为X和X),如果影响同性恋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研究提示某些家族的男同性恋在母系亲戚中有高于一般几率的男同性恋成员。1995年,Hamer实验室进一步将怀疑的基因局限到X染色体上一个小区域(Xq28)。


1999年,Rice等不能证明Xq28与男同性恋的关联。


Hamer实验室在2005、2006还有论文继续寻找影响人类同性恋的基因。


迄今尚未能确定参与人类同性恋的基因。当然,注射性激素会影响性向,而性激素不仅改变性向,而且改变其他性行为、也改变与性相关的一些形态特征。并未证明性激素相关的基因变化是导致人类同性恋的原因。


研究影响人类同性恋基因变化的科学家很少。


以上内容部分节选为我在科学网四年前的博文。


更多优质的科学类文章,欢迎大家关注我与鲁白、谢宇二位教授合办的“知识分子”,知乎专栏:zhuanlan.zhihu.com/zhis


user avatar   chenq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对

@Azorey Miles

的答案的补充,但对于机制的理解上,我们有一些不同。

研究发现,一名男孩每多一名同母哥哥,他的同性恋概率就上升33%(

blanchard和bogaert1996

)。成为同性恋,对这名男孩本身没有半点好处,但显然有利于他的哥哥。如果弟弟是同性恋,那对哥哥来说,不仅少了一个竞争异性的家伙;父母的财富更有可能被有孙辈的哥哥继承;只要子女的脸长得像自己,就可以确定是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弟弟的……

人们首先从非生物的角度上入手来解释这个问题——是否由于父母抚养方式的差异,或者和哥哥朝夕相处,导致一名有哥哥的弟弟产生更高的同性恋倾向?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样的倾向并非后天导致。事实上,即使同母的哥哥与弟弟没有被在一起抚养,弟弟的同性恋概率仍然会提高;而如果和自己一起被抚养是同父异母的哥哥,弟弟的同性恋概率则不会提高。

The Influence of Rearing Order on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Within Two Adoption Cohorts

对此现象的一个最好解释是:男孩胚胎改变了母亲的子宫免疫环境,简单的说,哥哥在子宫中孕育时,它会通过改变母亲的子宫,提高在同一个子宫中后来的弟弟成为同性恋的概率。当母亲在孕育男孩时,在胚胎形成早期,男孩胚胎就产生会产生一种H-Y抗原,这种抗原会进入母亲的循环系统。在孕育下一个男孩时,母亲体内针对H-Y抗原的抗体会通过胚胎屏障,进入下一个男孩的大脑,让下一个男孩更有可能成为同性恋。孕育过的男孩越多,母亲循环系统中的H-Y抗原越多,再生一个男孩成为同性恋的概率也越大(

ScienceDirect.com

这种由同母哥哥数量所导致的同性恋,约占男同性恋总数的七分之一。

How Many Gay Men Owe Their Sexual Orientation to Fraternal Birth Order?

对此我的理解是,同性恋,反映的正是不折不扣的生物学规律:让自己的基因遗传下去,这样的竞赛从母亲的子宫开始


user avatar   azorey 网友的相关建议: 
      

答案是符合。下文仅从Kin selection(亲缘选择)的观点解释这个问题。同性恋现象是自然界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从苍蝇到鸟类和哺乳动物都有发现,而这一现象之所以能生机勃勃的存在那么久,必然是有其生命力的,现代生物学家往往将同性恋现象视为一种重要的进化驱动力

最常见的疑问就是:同性恋 不会产生后代,其基因如何得以延续? (更正:同性恋者比异性恋者的生育率低,男同的生育率仅为异性恋男子的20%。)

一个必须提到常识就是,与另一个异性交配并产生后代并不是个体基因的延续的必要途径。比如一个同性恋个体的有3个异性恋的兄弟姐妹,这三个个体生育的每一个后代都会延续该同性恋个体的基因。你或许灵光一闪的猜到了,没错,同性恋个体大都产生于多子嗣家庭。在进化上的意义就是——同性恋个体『放弃』自己生育后代,转而通过帮助兄弟姐妹抚育后代、提高其生存几率的方式来间接的完成自己基因的延续。在自然资源匮乏的环境中,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生存策略——首先,需要抚育的个体数量减少,现有的资源能得到更有效的分配;其次,抚育后代的个体数量增加,食物的采集量及安全保障均会增加。

简而言之,这是一种生存博弈,消耗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去抚养携带更多的自己基因的后代,亦或是提高只携带少量自己基因的,但数量较多的兄弟姐妹的后代的生存几率——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完成延续基因的任务,而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很难说后者就一定是一种失败的选择。

综上,同性恋现象仅仅是一种生存策略在性取向上的表现,是完全符合自然规律,甚至是必要的一种进化驱动力。可以不夸张的说,我们每个人的祖先都曾得益于这一现象,万物也才因此更有生命力的在这颗美丽的星球上生生不息。

----------------------------------更新--------------------------

1.有提到关于同性恋是隐性显性基因的问题,解释一下:对基因隐形与显性的划分已经是孟德尔时代的产物了,是个相对过时的概念。从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角度上来说,基因表达的调控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绝非隐性显性基因这对『开关』那么简单,而且基因决定论的观点也已经受到表观遗传学的动摇。

@yukirock

2.多子嗣是一种『倾向』,而不是『结果』,即,在其他条件完全一样的情况下,有些个体会产生比其他个体更多的后代(受孕率高等),而与这一『倾向』相对应的生存策略就是可能的同性恋个体的产生。

@徐软软

3.匿名用户说的没错,同性恋/异性恋自然不会是非黑即白的,但同性恋者比异性恋者的生育率更低,男同的生育率仅为异性恋男子的20%,却没有被自然选择淘汰,说明他们肯定是有另一套有效的生存策略。

4.我不喜欢在知乎上写字像写论文一样严肃,所以没有引用来源,望谅解。关于多子嗣家庭的研究是有文献的,关于共同抚育后代缺乏研究样本,是理论,因为工业化社会和原始社会差距巨大,无法用现在的观察结果去推测那么遥远的过去的人类行为。

@刘竹溪

@zheyao lu

5.进化论本身也仅仅是一种理论,并非科学事实,人类可能永远没办法证实进化论,甚至作为一名神创论者都可以积极的拥抱进化论,为何?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进化论本身是不是上帝的神来之笔。

*本文所述的
Kin selection(亲缘选择)仅仅是众多解读这一问题的观点中的一种。

还有如Social prestige;Group selection;Balanced polymorphisms;Sexually antagonistic selection;A nonadaptive byproduct等众多观点

扩展阅读:The Evolutionary Mystery of Homosexuality




  

相关话题

  半年前被基因编辑的两个婴儿是怎么处置的? 
  有一只蝴蝶在花上停了几个小时,那个角度按照受力分析来说,他的腿受的力不小啊,所以它不会累吗? 
  刊登于 Nature 的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管的发现意味着什么? 
  cctv9超能人类大搜索里的超人都是怎么做到的? 
  为什么人会怕鬼,为什么我们会怕死去的东西而不是活着的呢? 
  人为什么会进化出活活吓死这种机制呢? 
  金星大气层中发现磷化氢,这意味着金星上存在生命吗?磷化氢为什么会被作为生命存在的证据? 
  叶绿素怎么进化出来的? 
  女同性间的师生恋是怎样一种体验? 
  为什么鸟只在空中飞行的时候拉屎,不在地上飞的时候拉?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95后男生,帅的好看的比例特别高?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何冰的演技?





© 2024-11-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