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电影《万箭穿心》? 第1页

  

user avatar   liao-bu-qi-de-su-xiao-ji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句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个体命运的存在多少都会和其生活的环境有关,而《万箭穿心》就是这样一部讲述武汉这座城市和一个武汉女人的电影。


我在武汉这座城市出生、长大,一直住到我22岁才离开。所以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带有私人感情的。灰蒙蒙的江面,壮丽的长江大桥,细雨中的武汉轮渡,热气腾腾的热干面,人来人往的汉正街,人们脖颈上的汗珠,这些画面都让我想起武汉。虽然男女主角的武汉话还稍显蹩脚,但一个个熟悉的地名、一个个标志性的场景、一个个饱含时代印记的画面都生动地描画了一个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武汉。

电影改编自武汉女作家方方的同名小说《万箭穿心》。武汉人写武汉,武汉女人写武汉女人,可以说,在本子上是有一定真挚的体会的。


电影中有几个镜头,看似无关紧要,但在故事的发展中却充满了浓浓的武汉味,让我记忆深刻。

在火车道口,骑着自行车上班的人们都望着同一个方向。他们都穿着差不多的衣服,工人们穿着工作服,领导干部穿着劣质的短袖衬衣,他们等待着火车驶过,一只脚站在地上,一只手提着白色塑料袋,有些着急的人甚至就跨在自行车上吃了起来。这个画面里,要是把白色的塑料饭盒换成圆形的一次性纸碗那就更到位了,里面装着他们的早饭,也许是热干面,也许是豆皮,也许是面窝,也许是煎饺,也或许是烧麦。

武汉人管吃早饭叫“过早”,过早的文化在武汉很丰富,也很重要。

火车过去,闸口开放,工人们纷纷将自己的早饭放进车前的小筐里,一只脚划上自行车,齐刷刷驶进工厂的大门。他们纷纷打招呼,再快速地分开。武汉工人们的普通一天就这样开始。

这样的细节在许多电影里都有出现,它们的存在与剧情的推动并无直接关系,但它们的出现却让这样的镜头复原了那个九十年代的时间和环境,一种现实感被极其自然地呈现了出来。


新中国成立之后,武汉这座城市,伴随着其自身极为重要的地理位置,用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钢铁厂、武汉船舶制造厂等名字收获了历史性的荣耀,曾被称作“东方芝加哥”。

而大武汉,那个曾和“大上海”并肩的城市在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重工业的衰退,城市化进程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工厂纷纷关门,人们大批下岗。所以,老百姓对于武汉这座城市的感情是复杂的,老武汉人有着不能被改变的优越和骄傲,但面对时代变迁、国家改革,他们又深知自己的落后和不足。人们每天骂骂咧咧地生活,诅咒着这该死的夏天,拥挤的人潮,生活的不如意,但依然奋力地闯荡,用力地过活,卯足劲地让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所以,你说武汉人是愚蠢的乐观也好,是偏执的自信也罢,工人的韧劲和闯荡码头的江湖气充满了武汉人的精神。

就像是电影里点出“万箭穿心”的镜头一样,女主角在经历家庭变故之后,依然倔强地不“信命”,不“信邪”。你说我的房子风水不好,是“万箭穿心”,在我这里偏要把它变成“万丈光芒”!在缓缓驶向江那边的轮渡上,这个武汉女人眺望着江水,凌烈的风夹杂着些细雨吹打在她的脸上。对面江滩上的景色既不绚丽也不浪漫,就是生活的真实色彩,日复一日,经历时间的打磨。


武汉的景色和武汉人的脾气融为了一体。而在一个远景中,船身上几个巨大的“轮渡欢迎你”不痛不痒地立在那里,没有浓烈的商业气息,也没有都市繁华的模样。船上的人们展现着武汉百姓生活的群像,有年轻的情侣,有退休的老人,有下班回家的工人,大家都在这里吹着江风,看着滚滚东去的江水,谈论着各种不同的话题,但都是浓烈的武汉腔调,生活的模样就是如此。女主角也是无数个武汉人中的一个,才经历过家庭变故的她,克制着内心的激动,脸色看上去依然平静,就像是不动声色的长江水。的确,在人群中,她是自己家庭悲剧的主角,但也是无数个武汉女人中的一个,千万家庭都有着千万种的不如意,她就好比是这长江里的一滴水,味道或许有所不同,但都逃不脱奔流向东的命运。她或许在那一时刻自己也想通了,看明白了,所以决定承担起这个家庭的责任,用一种固执的武汉精神去和命运“斗狠”。


这样的镜头设计和场景安排使得《万箭穿心》这部影片在气质上还原了武汉这座城市,而这种城市精神影响下的武汉人情则是故事剧情推进的重要因素。

一个女人的爱情家庭悲剧被最终归结于其自身的性格和选择,而这种与生俱来的脾气和品格又不能与生她养她的城市分开。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达到了一种相辅相成、互相慰借的关系。观众看着李宝莉的生活悲剧,一边恨着她的泼辣不讲理,一边爱着她的坚韧和担当;面对这座灰蒙蒙的江城,人们一边埋怨着她的衰落和蛮横,一边又在向往着那份真诚直率和自由。这种对于人物命运和环境气质的讨论既反映了原著中对于身份和地点的关系思考,也在电影语言中体现了创作者的生活态度。

无论是视觉景象还是人物语言,《万箭穿心》都展现了导演的“新写实主义”精神。

纵观导演王竞的所有作品,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状况是他个人的一贯主题。从个人或家庭这种微观视角出发,探讨更广意义的生命存在是他反思现世、批判现实的一贯作风。而与其早期作品相比,如《一年到头》中展现的春运大潮、《无形杀》中的网络暴力、以及《我是植物人》中的医疗黑幕等社会热点话题,《万箭穿心》显得更加没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个关于“家庭”和“自我”的辩证思考和社会心理环境下的反思被平实的语言、残酷的现实展现了出来。在这个万箭穿心般的家庭悲剧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平凡女人的大半生,一个女人作为妻子、母亲的身份在家庭、社会中的形象,一个女人自身的沧海桑田和周遭的人情世故。这种由性别、身份、文化引发的家庭悲剧发生在生活里的每时每刻,伴随着整个社会的大变革组成了一个民族形象的命运。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普通人组成的小家庭里,产生着不同程度的焦虑和不安,这个叫做李宝莉的女人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甚至就是我们自己。



再来谈谈“李宝莉”这个武汉女人。

无论是电影艺术还是文学作品,中国文化血液里总是不乏出现坚强的女性形象。我们对于“母亲”的赞誉和崇拜很容易延伸到我们对于一整个民族使命和民族未来的积极歌颂中。生活的环境越是艰苦,伟大的女性越能闪耀光辉。在这种民族心理中,一个女性在家庭中、社会上展现出的刚毅和不拔是顺应人们的情感需要的;然而,女性在悲剧环境中的坚强奋斗固然可贵,但这种个人家庭的悲剧,甚至是时代背景的残酷是否也和女性个体的选择相关呢?我们在看到坚强女性形象的光环同时,是否应该反思女性的心理和选择?悲剧到底为何而成。

在这个问题上,《万箭穿心》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在讲述李宝莉的个人悲剧、家庭不幸的同时,在刻画大时代背景的影响之下,这个故事还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女人的选择,反思了一个女性角色在家庭构成中的作用和意义。

电影一开始,李宝莉便伴随着粗鲁的骂声出场。她能干,精明,泼辣,但嘴上不给人情面,内心是一副小市民作派。她面容姣好,但毫无气质可言;她有着生活的热情,但也充满了恶狠狠的江湖气。与她截然相反的是其老公马学武的形象,他是一家国企的小干部,平时为人谦和,在老婆面前唯命是从。

李宝莉是这个故事的绝对主角,她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左右了整个故事的最终走向。作为一个打拼在社会最底层,用尽所有心血来维持一个家庭的女人来说,她是伟大的;而作为一个体贴懂事的妻子,称职而有榜样作用的母亲来说,她又是不合格的。所以,最终李宝莉遭到丈夫的背离和儿子的唾弃这样的人生悲剧,都是自身性格和行为所决定的。

即使在情感上,观众面对儿子对母亲的对立和决裂感到无法接受,但在理性层面,这份虐心的结局却又是那么地可以理解。所以说,相较于其他一味地、盲目地拔高女性形象,歌颂无上道德情操的女性电影来说,《万箭穿心》是真实残酷得可怕,因为它戳中了社会的痛楚:再大的家庭悲剧归结起来都是个人行为的自作自受。在这样的反思态度之下,《万箭穿心》显得十分世俗,但更具人情味,也更加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对于李宝莉这个人物的塑造,观众和影评人都用最热烈的语言赞誉了这个形象的表演者颜丙燕。形容她为“全身心地投入”完成了一次“殿堂级”的、“伟大”的表演。李宝莉的形象不仅展现在颜丙燕的语言和肢体上,更多地来自于她的呼吸、背影、眼神,甚至是沉默之时。她走路时的风风火火、旁若无人,她嗑瓜子时的不屑一顾、骄傲从容,她挑扁担时的重心倾斜、腰背弯曲,这一系列的细节体现展示了生活在一个女人身上留下的沧桑痕迹。当“十年以后”的字幕闪过后,观众还没有看到李宝莉的脸,却看到了她挑着扁担的背影,那份心酸和苍老就已经印入眼帘、催人泪下了。那个背影意味着十年的艰难岁月在一个女人年华里的作用和意义。

这个积极且性格泼辣的女人,在生活里强势、倔强、刀子嘴豆腐心。李宝莉的身上展现出了某个特定时代的女性特质:她们出生于60年代或70年代初期,在少女时期遇上了文革,而在成年之后又赶上改革开放,在青年时代遭遇了下岗大潮和经济变革的冲击。她们很务实,以家庭为重,为小康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打拼。她们的身上打烙着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善良、勤劳、朴素,又具备了新时代女性的一些特征:精明、独立、执着。

而丈夫马学武则是上世纪末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形象,他应该是第一批通过自己的努力,读书成材,从农村进驻城市的人们。作为一个个标准的“凤凰男”,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有稳定的工作和良好的前途,成为了许多都市女孩的理想选择对象。在这种时代的背景之下,不同阶级出身的两类人组成了我们如今城市家庭中的大部分构成模式。

这种带着性别差别和身份差距的家庭组合造就了李宝莉性格缺陷和家庭悲剧的重要因素。

在李宝莉对闺蜜小景的真心话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她对于自己正宗武汉人的身份骄傲,对于马学武农村人出身的不屑一顾。这种心理上的城乡差别和阶级歧视成为了她无理自信的资本,也正是由于弥补身份差异而产生的文化差异使得李宝莉的知识和教养都远落后于丈夫,这才最终导致了夫妻的分离。至始至终,武汉女人李宝莉都不能理解丈夫为什么要去自杀,就像她不明白他为什么要离婚一样。她对生活的态度直接且目标明确,积极而莽撞。她是生活中的强者,也是家庭中的霸王,对家人的态度既简单又粗暴。她爱丈夫,但并不了解他;她爱孩子,却不懂得与他沟通。

在家庭关系中,丈夫无疑是弱的一方。他有主见,但无法主导生活的方向;他有担当,却受制于妻子的蛮横。或许他试过与妻子沟通,却屡屡受挫而变得无力,只好选择沉默。作为一个知识份子,他本能地渴望温柔的女性,也更渴望能够和理解并欣赏他的女人在一起。而在妻子面前,作为一个农村人,他很难得到一个男人、一个丈夫的尊严。这种心理的需求和不平等并不少见,这几乎是上世纪的中国社会所存在的最为普遍的家庭问题。随着物质生活的好转和丰盛,人们的情感世界却发生着剧变。人们不再满足安稳的生活,转而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夫妻之间的矛盾往往都是沟通上的问题,没有对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为基础,生活质量一旦好转,情感世界便会崩溃。

所以,虽然故事里李宝莉的家庭悲剧只是一个特例,但她的性格悲剧和人生走向却具有普遍性。

就算马学武没有出轨,没有自杀,小宝没有恨她、与她断绝关系,李宝莉的人生也不会是完美的。她的文化教育程度决定了她的自以为是,她的优越和骄傲让她封闭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让她不具备合格的精神、心理的沟通能力。她在生活中照顾丈夫和孩子,让他们衣食无忧,却从未真正地了解过他们的内心需求,也从未反省过自己。而从马学武的身上,我们也看到上世纪末中国知识份子的软弱:他们以拥有“铁饭碗”为荣,却无法应对社会变革和经济大潮的冲击。跟积极上进的妻子相比,丈夫在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里都是一样的脆弱,不堪一击。本该承担家庭与社会责任的他们,在困难和压力面前只选择逃避。  

在李宝莉的身上,我们总能看到自己父母辈的生活影子,还有那些形象背后的传统美德。

他们拥有我们这个时代所缺乏的牺牲精神,吃苦耐劳,为家庭和子女奉献自己一生的大无畏;但是,不可避免地,他们却在精神世界里与对方、或是子女渐行渐远。精神纽带在不同的价值和成长环境的冲击下彻底崩裂。他们出生在贫瘠的年代,将追求物质生活变成一生的理想,勤劳、朴实。他们全心全意地为下一代拼搏,不惜抛弃自己的生活。这种牺牲难得可贵,令人敬佩。然而,他们的简单和粗暴也让人无奈,甚至令人生恨。他们曾用强悍和倔强的意志支撑起艰难的生活,改造家庭环境,使子女能有更好的人生;也用同样强悍的意志,压制子女的自由意志,变成精神上的伤害。丈夫与妻子,父母与子女,彼此相爱,却无法用爱沟通,结果爱变成枷锁。李宝莉因年华逝去而变得无奈虚弱,为付出的爱得不到回报而委屈和痛苦;而小宝在精神自由与情感空缺的面前,一面愤怒地挣脱过去的压抑,一面负疚地试图逃离现实。所以,无论是面对丈夫的离弃,还是儿子的反目成仇,李宝莉的性格和选择都是她最终走向个人悲剧的诱因。

影片的结尾在这个家庭矛盾上指出了一种可能。在小宝与李宝莉决裂的那个夜晚,她独自来到长江边,望着江水和漆黑的夜空。身后一群少男少女燃起了绚烂的烟火。她转过头,烟花的光影照亮了她被岁月打磨过的脸庞。一个男孩儿过来请她帮忙拍照,叫她“婆婆”。那一刻,李宝莉顿时发现自己已经青春不再,年华已逝。她的时代已经结束了。透过镜头,她看见别人家孩子青春洋溢的笑脸,顿时发现自己的小宝似乎缺少这一份同龄人间应有的洒脱和无邪。她才这样意识到自己当年的选择给孩子带来的情感伤害。于是,她终于释怀,选择离开,退出这个让她万箭穿心的房子和生活。在那一刻,她似乎理解了小宝,也理解了马学武,她懂得了谅解,李宝莉在这一刻也值得被谅解,值得被尊重,值得被亲人去爱。

电影的最后,李宝莉孤独而倔强地离开了家,接她离开的面包车在掉头之后就熄火了。

李宝莉下车,骂了句她的口头禅“婊子养的”,一边用脚踢车出气,在她用力推车之后,车子终于发动,驶出镜头,电影结束。

这个干净的结局简洁有力,意味深长。这最后一曲既符合李宝莉的人物性格,也秉承了她这种武汉女人的生活信仰。

人还活着,就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还有大半辈子要去过,人生就像这熄火的汽车,只要用力去推,还是能继续上路的。



这些年,中国电影大片时代显得太过浮华,使得我作为一个普通观众也怀念起前几年同《万箭穿心》前后一起出现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小电影”。它们没有大明星,没有大投资,但关注市井生活、底层人物,带有强烈地域特色,如《钢的琴》、《浮城谜事》、《桃姐》等。他们的票房不佳,但还是在看过的观众群体里都有着不错的口碑。我希望在中国电影票房一路高歌的路上,也还会不时地出现一两部这样看完真的让人感动的电影,用一个普通人的视角,讲述一些生活琐碎里的五味杂成;用一些极其生活化的语言描述一些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因为他们也是我们,既是自己生命里的悲喜剧主角,也是那方水土、那个时代的具象缩影。


希望你们觉得有用。

欢迎从知乎转发链接去微博/微信。

但如果要转载去《知乎日报》以外的其他媒体平台,麻烦私信联系我

===============================================

欢迎关注艺术杂志:《布林客·BLINK》(微信号:blinkzine)

and Follow 我的视频就去:哔哩哔哩 / 油管,了不起的苏小姐


user avatar   xiao-hong-hua-75-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13年,第22届金鸡奖颁奖典礼爆冷将最佳女主角颁给了《萧红》里的宋佳,引发舆论哗然,就连宋佳发表感言时也说:这么大的馅饼怎么会砸到我头上了?

那一年,是华语电影女演员罕见的演技爆发大年。

宋佳击败的对手是章子怡和颜丙燕。

那一年的,凭借《一代宗师》里的宫二一角,章子怡狂揽包括金马、金像在内的12个影后奖。

颜丙燕在《万箭穿心》里的表演同样不遑多让,横扫8个影后,在场外诠释了李宝莉彪悍的人生,可惜的是,影片错过了报名金马奖。

不论是影片质量,还是对角色的塑造,章颜二人在这一年都书写了华语影史难以磨灭的篇章。

讽刺的是,那一年的金鸡奖在最佳故事片、最佳男主角奖上的5个奖项上都诞下了双黄蛋,而在同一年的华表奖上,章子怡和颜丙燕同封影后。

自从改成两年一届后,金鸡奖就默认演员不能二封,于是颜丙燕和章子怡都成了潜规则下的牺牲品。

金鸡奖貌似忘记了它的初评方针:“六亲不认,只认作品。”公信力江河日下。

那一年的金鸡奖的举办地是在武汉。

巧合的是,《万箭穿心》讲述的,也正是武汉人武汉事。

《麦兜响当当》里的麦太说:“武汉,一个卧虎藏龙的城市,你孕育了热干面,孕育了鸭脖子,你也该孕育下我的快快鸡了。”

这些年,重庆成为中国电影最热门的打卡点,很多人忽略了,武汉也是国产佳片的孕育地:《万箭穿心》《浮城谜事》《生活秀》《人在囧途》《最好的我们》《失孤》《黄金时代》《全城通缉》《南方车站的聚会》……

相比娄烨镜头下武汉的迷离感,刁亦男的超现实霓虹美学,《万箭穿心》里的武汉显然更接地气,也呈现了一个更接近普通人想象的江城。

地域性是《万箭穿心》的重要特质,电影改编自武汉作家方方的同名小说,在武汉实地拍摄,全片用武汉话对白,营造出了一个时代变革下的市井武汉。

电影的背景是上世纪90年代,长江大桥、过江渡轮清晰地勾勒出了武汉的城市坐标,电影中有很多仰视的镜头,包括大桥和楼房,说明这是一个关于底层的故事,影片里没有展现武汉现代化的一面。

影片聚焦的,是汉正街和扁担。

紧走慢走,三天走不出大汉口;紧说慢说,三天说不完汉正街。

作为曾经的天下第一街,汉正街三个字不仅是武汉三镇的重要名片,知名度也不亚于如今的义乌。

在汉正街,有一种职业叫做扁担(即挑夫,类似的还有重庆的棒棒军),在鼎盛的八十年代,武汉扁担大军的数量最高有十万之多。在导演王小帅1998年的电影《扁担·姑娘》里,就有对于扁担艰辛生活的描述。

《万箭穿心》所处的时代,武汉还是国营厂当道的计划经济时代,男人们端着铁饭碗,或者外出打工,女性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往往不得不选择做体力活。因此,在武汉的扁担大军中,女扁担的比例并不少。

片中李宝莉在一开始是卖袜子的,但在丈夫去世后,为了供养家庭也成了一名扁担。为了凸显扁担的艰辛,颜丙燕在影片前后段的造型也发生了巨变。

只有了解了这种时代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万箭穿心》,因为相比原著小说,影片进行了很多改编,这些目的性明显的改编,甚至改变了原著的主题。

观看《万箭穿心》,赞美颜丙燕的表演,和批评李宝莉的性格缺陷都是容易的。

值得一提的是,《万箭穿心》有普通话版和武汉方言版,但只有看武汉方言版你才能更好的体会其中的“汉”味。

不仅在于普通话版有巨量的改词,而且还有几处删减,比如李宝莉闺蜜小景和小宝的一段吃饭戏,小宝问起父亲为什么自杀,小景为李宝莉说了好话。

毫无疑问,《万箭穿心》是颜丙燕的代表作。

捉奸时拿灭火器准备砸门,与建建春风一度后的那一段“谈感情,太伤钱了”的哭戏,跟儿子小宝在天台的对垒……不管是肢体的动作,情绪的转变,眼神的诠释,都准确的传递出了角色的情感,有很强的感染力。

这种对于角色的精准拿捏,不仅体现在影片的几个高光处,还在颜丙燕对于几种身份的揣摩和转换自如中,比如她在市场卖袜子和做扁担时的泼辣,挑扁担时的弯曲,拿着扁担时的站立姿态,走路时的风风火火,经过工友身边的旁若无人,都让她与那个底层环境融为一体。

这样的颜丙燕,让我想起了《秋菊打官司》里的那个走在大街上无人识的村妇巩俐。

除了对扁担这一职业的精彩诠释,李宝莉在丈夫去世后的执拗,末尾在江边给人拍照后的顿悟,都非常有说服力。

在《万箭穿心》里,除了戏份少,饰演建建的陈刚能和颜丙燕媲美,其他角色无一例外成了陪衬,但恰恰是本片对于李宝莉的过度聚焦,以及颜丙燕的鹤立鸡群,将本片塑造成了一个女人的悲剧,从而回避了原著小说的核心主题。

李宝莉的角色有很强的代表性,她就像传统的中国母亲一样,在外为了柴米油盐放弃颜面,在内为了儿子的未来殚精竭虑,总想两头兼顾,但却总是顾此失彼。

李宝莉的矛盾性在于,作为母亲和妻子,她显然是不合格的,但作为家庭的顶梁柱,她很伟大。

影片从搬家开始,这场戏最主要的目的是塑造李宝莉和丈夫马学武的形象,这场戏很成功地刻画出了李宝莉的强势和马学武的懦弱,影片从这个时候开始,逐渐的把观众的情绪导向了一个方向:对李宝莉的嫌恶,和对马学武的同情和理解。

这种刻意的对比在全片中随处可见。

李宝莉对丈夫的呼来喝去,婆婆来家中投奔时不近人情的“恶媳妇”形象,丈夫提出离婚时的不懂成全,捉奸时的自作聪明。

反观马学武,则是典型的“凤凰男”形象,在影片中,他的自杀是层层加码式的,家里没地位,不能给母亲尽孝,出轨丢了领导岗位,随后下岗,最后得知捉奸真相则成为了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连马学武的出轨,都是发生在他先提出离婚后。在这样的情节设置下,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李宝莉的悲剧,更多是她自己作死的性格造成的。

为了加深这种印象,影片对原著角色的改动可谓巨大。

原著里的丈夫并非像影片中那般忍气吞声,而是在成为厂办主任后,开始在夫妻生活中处处针对李宝莉,有不少阴阳怪气的损人。

相比原著,电影还极大的弱化了李宝莉对丈夫的感激和崇拜,这种因家庭地位改变而发生的生活变化,电影里显然是不真实的。“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显然更符合现实。

在电影版里,李宝莉对婆婆的恶意既毫无铺垫,也缺乏足够说服力,婆婆来占据新家,李宝莉生气可以理解,但不太可能深夜还让婆婆出门。

在原著里,李宝莉在生气吵架后反而想通了,将家里最好的被子抱给了婆婆,而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则是李宝莉在铺床时还一脸不乐意。

改编最大的无疑是婆婆的形象,电影里的婆婆是个孤苦无依的寡母,而原著小说里则是刻薄恶毒的公婆,是李宝莉悲剧的最大帮凶。

消失的除了李宝莉的公公,还有李宝莉的母亲这一重要角色。小说里李宝莉对于世界的认知以及处事原则基本沿袭自母亲,李宝莉生母过的并不幸福,这也为李宝莉的悲剧,以及主题埋下了注脚。

原著里还有李宝莉为了儿子学费数次偷偷地卖血,为了照顾生病的婆婆熬夜导致住院等重要情节,但都被影片删去了。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将这种时代对女性的压迫,男权对女性的打压造成的女性悲剧,淡化成夫妻不和的普通家庭矛盾,从而回避了原著里中国女性悲剧的宿命性这一主题,在批判性上可谓是大大的减弱了。

如果更忠实原著,《万箭穿心》本来可以更上一个台阶,但却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成了内地版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影片的最后一幕可谓神来之笔,李宝莉选择和建建离开一起生活,车刚开却抛锚停下了,李宝莉下来推车,先踢了一脚车,再骂一句婊子养的。

那抛锚的车像极了她和我们的生活,尽管对着生活骂骂咧咧,但骂完还是得继续往前走。哪怕已被生活压弯了脊梁,但影片开头那个李宝莉又回来了。

但如今回看这个结尾,依然是有遗憾的,哪怕是选择离开儿子,李宝莉也并未走向觉醒,而是选择依附另一个男人。

《万箭穿心》的豆瓣评分高达8.6分,但却生不逢时,只有281万的票房,导演王竞的其后一部作品《大明劫》,同样高口碑票房惨淡。

同样遗憾的,不仅是影片里汉正街和扁担们的消失,李宝莉的生活悲剧,还有现实中,像颜丙燕这样优秀的女演员的隐身,以及这样哪怕是已经变了味的生活电影的日趋消亡。

原创肝稿不易,期待你的点赞评论分享。


user avatar   fung-steel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电影前,先讲个真实的万箭穿心。

很小的时候,临街有户邻居,是外乡人。女的是纺织厂女工,在车间做缝缝补补的活儿,一嘴的闲杂碎事说不停,听着新鲜而喜庆。男的是工地上的,老实,不爱说话。还有个儿子,比我小。

一家三口,住在二十平米不到的空间里,一个房间两张床。没卫生间,小号用痰盂,大号得去外面的公厕解决。洗澡用木盆,接了水当浴缸,夏天洗澡洗得勤,时常听女人骂斥儿子,洗澡水溅得到处都是,泡胀了房间的实木地板。

房子是女人纺织厂分配的,那时男人工地上的活还没起色,有时女人会骂男的没出息,声音隔条街,都能传过来,大家听笑话。

然而随着纺织行业不景气,国有企业改制,女人的工资越来越低,终于下岗。

儿子慢慢长大,男的和儿子玩在一起,其乐融融,女人逐渐被孤立起来。

此时女人的生活,只剩下碎嘴,看电视,嗑瓜子,家务,围绕着这些转啊转。

有次去她家玩,和她家儿子一起躺在凉席上看书。女人一边嗑瓜子,一边看电视,瓜子皮满地都是,儿子看不下去,说了女人一句。女人没回嘴,悻悻扫净地,看了会儿电视,做菜去了。

之后,男人成了包工头,赚够了钱买了房,一家人搬了出去。

刚搬出去那两年,女人还回来打扫下房子,希望把它租掉。

没人要,房子空着好多年。

有次在路上看到她,头发全白了,相互打个招呼,也觉着尴尬,以后再没见过。

---

回到万箭穿心。

一个女人,没有知识,年轻时可以靠体力做很多事,也许有风光的青春,有说不完的闲话,觉着自己有趣。倘若再漂亮些,就深受眷顾。

她可以找个比自己低些的男人,在男人身上找优越感,总觉得男人应承的一辈子总会践行下去。

可等到一日,她坐吃山空,还守在原地做美梦,家人却往前走了很久。

她以为自己有房子,以为自己的闲言碎语很有趣,以为自己家务一流。

然而这已经不是家人关注的点了。

怎么办?

开始大吼,大闹,你们吃的喝的都欠我,能不能对我好一点?

再不行就做家务,服侍好你们了,能不能念我一点好?

没有内心交流,没有情感交流,活在家里,活得像一个人,一切完结,就算一生。

其实这不是一个女人或是一个家庭的故事。

而是你和我和大家的故事。

有人跑得快,有人跑得慢,有人跑得不见踪影了,可谁来等等你?

跑成一个人,只能寂寞无比。

---

电影本身拍得并没想象中好。

戏剧冲突很不自然,人物脸谱化严重。

如果拍成一个平常女人挣扎而湮没的故事,会更有意思。可惜,这也更考验导演功力。


user avatar   yang-guang-78-6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我有个很邪恶的想法。

老年人敢于闹事、犯罪,更多是有恃无恐,因为国家有政策老人犯罪从轻一类的。

同时罚老人的款他们也很可能不交。

但是大部分老人的收入来源是什么?养老保险啊,治病考什么?医保啊。

罚款不交,停养老金,停医保啊。

老人犯罪处罚从轻是可以啊,折现啊。

有老人犯罪,从轻处罚,但一年刑期按照一万人民币标准来抵。

什么时候交清罚金什么时候恢复社保医保。

违法行为不够入刑的也没问题啊,一样罚款。每次500、1000块的,不交清罚款就不发养老金、停医保。

不配合警察执法?无所谓啊,警察不需要他们配合,直接通知社保中心就行。他们下个月发现养老金被停了的时候会主动来找警察结案的。

让你拿钱出来难,毕竟不能去抄家;不给你打钱还难吗?老人胆子再大难道还敢去抢银行吗?

去闹社保中心?可以啊,数罪并罚,叠加罚款呗,有什么难的。

什么时候交清什么时候恢复。

要相信这帮大爷大妈的信息扩散能力,只要圈子里有一个人被停了半年一年的养老金,整个圈子很快就知道了,很快也就没人敢闹了。

这就叫攻其所必救,他们在乎什么就拿什么开刀。

一般这种坏老人都挺在乎钱的吧?

解决了坏老人问题,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保短缺。

一举两得。


ps:不用你们告诉我可行不可行,执行有多大困难。就是个突然冒出来的没仔细论证的想法而已。


user avatar   li-pei-pei-83-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公元一九九六年,阿明大学毕业,妈妈可高兴了,炒了几个菜,爸爸卖了一瓶酒,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来了。妈妈问阿明,准备到哪里工作?阿明豪情万丈的说: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到改革开放的前沿去,到深圳去,我要做新时代的青年,勇立潮头”。爷爷说:“做事要脚踏实地”。奶奶拿出一千块钱:“穷家富路,给你添个茶钱”。外婆抹起来了眼泪,叮嘱说:在外面不要忘了家,要常给家里打电话”。外公说:“在外要学会照顾自己,和同事好好相处”。妈妈红着眼,为阿明默默的收拾着行李。只有爸爸借着酒劲,康概激昂的说:年轻人就应该到外面经风雨,见世面。给他鼓劲说:燃烧吧青春,奋斗吧青年”!

阿明带着全家的希望,到了深圳,凭着过硬的专业素养,很顺利的入职了一家制造公司。在技术部门当了一名技术员。工资一万元。妈妈接到他的电话,觉得儿子工资过万,很是自豪了一阵子。阿明工作很努力,很快熟悉了产品,,钻研技术,改进工艺。第二年,成了技术骨干,他兢兢业业,对技术精益求精,管理层也很欣赏他,工资加到一万五。第三年工资加到一万八千元,他攻克技术难关,都是自己主动加班,都是不要加班费的,他的敬业,吸引了一个女孩的目光,本地人阿美。她很好奇,这个英俊的小伙子,不吸烟,不喝酒,没有应酬,工作起来不知疲惫,永远的斗志昂扬,永远的精力充沛。她们开始了交往。公司重视,同事敬重,同时收获了爱情,阿明的前途一片光明……

半年后,阿美带着阿明去见父母,带着水果,还有虫草燕窝,整整花了半个月的工资。阿美爸爸有礼貌的接待了他。但是她的妈妈,说了几句话,让阿明瞬间头皮发麻。妈妈说:“我们只有一个女儿,不想她受委屈,阿美很优秀,几个有家世的男孩子都在追求她,但她看上你,我们尊重她的选择,和你的父母商量一下,在深圳先把房子卖了”。阿明回到公司一打听,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一般的地段七八万一平米,好的地段十万一平米,十几万一平米……想到阿美,想到房价,好似一桶凉水从头浇下。他知道家里没有多少钱,但还是硬着头皮,给妈妈打了电话,妈妈告诉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岁数都大了,他们有个头痛感冒的,离不开钱啊!我和你爸爸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这么多年了省吃俭用,家里只有二十万的存款,要用你拿去吧!阿明说不用了,谢谢妈妈。

嗝了几天,阿明还想努力一把,又去见阿美妈妈。阿美妈妈听完阿明的话,冷冷的说:“我知道你家困难,我们不要彩礼,不要三金,要个房子不过分吧!”阿明说:“阿姨,我还年轻,我能奋斗,我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给我点时间”。阿美的妈妈说:“就算你一年不吃不喝,一年才二十万,十年两百万,在深圳也卖不到一个卫生间,我们等不起”。阿明弱弱的说:“阿姨我们可以先租房子的”,声音小的象蚊子嗡嗡声,最后阿美的妈妈说:“小伙子,女儿租房子住,我们丢不起这个人。阿姨知道你有理想,但理想不能当饭吃”,你爱阿美吗!如果爱她,就算给不了她最好的生活,也不要让她露宿街头,爱她就想着她过的幸福,爱她你就放开她,祝福她吧!

阿明无精打采的回到公司,再也见不到阿美,听说被她妈妈送进了一家外贸公司。他觉得生无可恋,提出了辞职。公司积极的挽留,经理去找他的时候,他趴在桌子上睡觉,喊他都不应。经理很恼火,说他不思进取。阿明怒目圆睁,“说你们去年每个人分红几百万,为啥没有我的?经理说:“我们都是股东,有投资就有汇报,你就是一个打工的,凭什么分钱”。阿明愤怒的说:“老子不凭什么,不伺候可以吧!”总经理去见他的时候,他正在玩游戏,王者荣耀打的飞起,总经理说他不可救药。董事长听了汇报,说他是颓废的一代。

阿明走了,给董事长留下几幅漫画,第一幅上面画着一个桃园,阿明的爷爷奶奶和许多爷爷奶奶们就在树下劳作,桃子挂满枝头,有些成熟的都碰掉在地上了,爷爷把桃子捡起来,放在框里,交给了集体。集体分桃子的时候,张家李家分的都是一样的,框框都是那么大,那么好。唯独爷爷和几个村干部分的是几框小一点,差一点的桃子。爷爷说: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是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桃子小一点又不是不能吃,我们不要谁要。

第二幅画画的也是桃园,爸爸妈妈和叔叔阿姨们在树下劳作,桃子伸手能摘,有的人趁别人不注意,摘下一个桃子,偷偷的放在口袋里。分桃子的时候,谁家人口多,势力大,和村干部关系好,分的都是好桃子。

第三幅画画的也是桃园,阿明和同事在树下劳作,桃子由于栽培技术的先进,桃树高大,枝繁叶茂,桃子挂满枝头,只是踮起脚尖才能够到小桃子,阿明站在凳子上,扬的脖子疼也只摘到了半框小桃子。看看董事长坐着飞机,指挥的下面的小喽啰,往大卡车上搬,一车接一车的拉,再看看总经理,坐着大G 也在一车接一车的运桃子。经理也整了两车,每个人都笑逐颜开,享受丰收的喜悦,只有阿明和他的同事,每个人提溜着半框小桃子,黯然神伤……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无国界”这个词成为更大的笑话? 
  《复仇者联盟 4》之后的漫威电影质量是不是不如以前了? 
  有哪些小众但非常好的诗? 
  《八佰》中,四行仓库的守军为什么要绑着炸弹手榴弹往下跳,这和直接丢下去有什么区别? 
  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好看吗? 
  电影《雄狮少年》票房破 2 亿元,你对该部电影有哪些评价? 
  《湄公河行动》会成为中国电影崛起的标志么? 
  哪些电影有浓厚的建筑人文意味? 
  为什么有些人对陈佩斯的评价比赵本山更高? 
  你觉得能让你一瞬间回到小时候的影视剧经典台词是什么? 

前一个讨论
我在国外,父亲让带点象牙制品回去,带不带?
下一个讨论
有哪些吃西餐时非常陋(low)的行为?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