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问题我们不妨这样问,为什么在袁世凯起复为总理内阁大臣,掌天下兵权,且武汉三镇已有两镇被克的情况下还是与南方的革命党人妥协了?
革命党人当时分为两派,一派是在上海的黄兴,一派是在汉口的黎元洪,两派之间当时互相争斗,沪方当时票选黄兴为革命军大元帅,黎元洪通电斥之为非法,后汉方代表到达到上海说服沪方重新票选,黎‘黄二人分任正副大元帅,但双方均未选举大总统一职,是因为双方均意图虚位以待袁世凯,期意袁世凯附议民方,出掌民国大政。
袁世凯也确实有这实力,清末的立宪运动,袁世凯是主要推动者,各省的咨议局均是由亲袁人士掌握,这些人与流亡海外的康、梁维新派人士,以及革命党同盟会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的正规精锐部队——北洋六镇除袁以外没人能调动。
他,很有实力。
孙中山其人在当时论革命历史,论海内外声望,论建国学理,无出其右者。武昌起义时,孙中山正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一家中餐馆打工,收到武昌起义的电报之后立即兼程回国,12月21日抵达香港,25日抵达上海,这是革命阵营中需要统一领导,黎、黄二人相争不下,孙中山适时赶到,众望所归,既被选举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此时在国内因为在清末一直高举宪政立宪大旗,在国内也是颇具威望。在载沣执政之后废黜袁世凯,此时袁已对大清颇多怨恨,也知道此时的清廷是扶不起的阿斗,自然也就不愿做扶大厦于将倾的曾文正公与李文襄公了。他对于革命党人的态度是养寇自用,反正无论是何政体,最高权力金字塔总少不了他的一份。
而且需要明白的是,到了武昌起义的后半段,民军已经不具有军事上的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已经掌握在清军手上。
11月27日,清军攻占汉阳,民军死伤3000人,冯国璋拟乘胜追击渡江攻下武昌,袁亲拨长途电话止之。
11月29日,袁电武昌答应停战,汪兆铭(汪精卫)承袁父子之意,自北京密函武昌,主张南北联合,清帝退位,举袁为总统,武昌军政府表示同意。
南北和议的的形成环境是在袁世凯在军事上取得优势地位的情况下,主动与南方革命政府接触,并同意停战合谈,变更国体。
袁世凯当总统,说难听点也算众望所归,孙中山搭建起来的草台班子政府在当时的中国环境下是不具有控制能力的,他的让位,也属于是必然的,当然他有这般气量与雅度也让他在道德上有了一部分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