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乡二元,起源于苏俄革命,实际上是列宁、斯大林对沙俄农奴制度的复制,它的最初出台是为了形势需要。
当年苏俄革命的最大政治困难,在于城市民众特别是工人缺乏粮食,这种粮食的匮乏造成了起伏不断的动荡,也是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源头。在这种情况下,布尔什维克唯有向农民抢粮才能满足城市工人的需要,从而稳定局势。列宁所言之“我们将向农民开战”就是这个道理。
列宁为了确保粮食征购,稳定政治基本盘,向苏俄农民摊派了极其沉重的额度(远超过沙皇),农民不得不将粮食藏起来,甚至武力反抗列宁的征粮,但都被打垮了。
由于苏俄农民的粮食大部分被迫交给城市,大批苏俄农民被迫逃亡农村。为了防止农民离开土地减少城市的粮食供应,列宁、斯大林先后强化了对农村的控制,建立了严密的农庄制度和城乡户口分离,限制其迁徙,从而将苏俄农民牢牢地绑在土地上。
这种制度有两个政治好处:
1、确保了城市工人的世袭特殊地位,强化了基本盘的地位,稳定了苏俄的统治;
2、确保了农民不能接触到相对富足的城市人口,感受不到贫富地位的残酷差距,确保了稳定。
但同时也有两个极大坏处。
1、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无法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城市工人世袭罔替,企业竞争力极差,政府必须以补贴才能维持这些企业的运转,苏联的企业是国家财政的负担而非助力。
实际上,最早看穿苏联无能的,是一位去苏联车间参观的西方企业家,当他看到苏联最好的拖拉机厂工人以极端陈旧的设备懒洋洋地磨洋工时,就知道这只是一个毫无竞争力的败落帝国。
2、苏俄农民种田毫无收益,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埋下了帝国粮食短缺的灾难种子,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最大目标,就是试图提升农民积极性,但反过来严重削弱了城市工人对苏共的支持。
总之,财政压力和外部竞争,将会摧毁户籍制度。
就像今天的部分中国城市因为财政困难,不得不放开落户限制。
如果你想预判某个城市的户口政策,可以看看这个城市的财政状况,这就是最准确的指标。
所以,邓公的改革开放和政府现在的某些改革,消灭的就是特权,解放的就是人民,只是有些话没法说开,但确实是功大于天、造福于民的。
作为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我从来不喜欢绕来绕去,说得很简单,但就是这么回事。
(内容源于小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