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传统上,中国更倾向熟人社会。
越到近现代,色彩越淡。
将来这种氛围应该更稀薄。
流动越少、圈子越小、公权越不着地的地方,越熟人社会。
大致如此。
费孝通先生以前论述过。熟人社会自有其道理。中国以前是农村经济。传统农村,则公权到不了村里,公共服务基本靠大家,小圈子,抬头不见低头见。此时熟人之间的关系、对长辈耆老的尊敬、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基本起着民法的仲裁作用。
因为务农,人被绑在土地上,人口流动少;又农业时代,重农轻商,商人被认为是外来人口,不如本地人踏实。所以对熟人的信赖,也就是起着不成文法的作用。
虽然许多人从上一代开始已不务农,但有许多遗风流俗,至今有过农村或郊区生活经验的长辈们身上会有。包括但不限于:
——相信熟人胜过相信法律。
——对“踏实,老实”有极强的偏好。
——强调社交和情面。
——觉得需要签订契约(商业社会的文件)是“伤感情”。
——相信父权和血缘。
——“都不是外人嘛!”
所以说未来氛围会更稀薄,是因为城镇化后,人口流动多。
越是发达的地方,公共服务相对越有保障。宗族势力相对瓦解。仲裁则交由法律。
社交已经无法完全代替法律、契约与商业担保信用了。
熟人社会势必会在一片“哎呀现在都是亲兄弟明算账了真是伤感情啊”的哀叹中,日益势弱。
越是开放的社会,越是如此。
在某些法律契约管不到的地方,熟人社会依然存在,会一直存在。包括但不限于帮派黑社会。因为许多情分来往无法记录,却可以靠彼此打哈哈来来来再喝一杯我先干了您随意来暗示服从与威压。
像下面这种,就是一个小圈子里熟人社会常见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