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因为难吃。
中国政府或者民间并没有正式抵制过火鸡肉,所以我猜你想问的是“中国人为什么很难接受火鸡肉”,其实不只中国人,外国人,哪怕是每年感恩节都把火鸡拿来做主菜的美国人,很多也很难接受。
因为火鸡肉真的不好吃。
1.先天缺陷——肉没味道
火鸡身上不管是白肉还是黑肉,脂肪含量都低,肉纤维粗,本身没味道,肉特别干。
当然主料没味道可以靠调料来克服,但是同样是用调料,放着本身就够美味的鸡肉不吃,要拿本身不好吃的火鸡来吃,就是自己给自己找不自在。
2.先天缺陷——个头太大
再加上火鸡本身很大个,为了好看一般都是整个烤,但是又不好像烤猪那样拉平了烤。当然在准备阶段可以通过各种注射、塞黄油的方法来帮助内部加温,但是为了内部能够熟透,还是会出现外面的肉烤柴了里面才能熟的情况。
当然技术、设备够好的话还是能够避免火鸡肉变得太柴的,但是还是那句话,放着容易做又美味的鸡不吃,要去弄麻烦又不好吃的火鸡,就是自己给自己找不自在。
3.先天缺陷容易被后天放大——给人带来心理阴影
火鸡个头大,如果不是人特别多,否则一顿一般吃不完。吃不完怎么办?好好的蛋白质总不能扔了吧?西方家庭一般的做法要不就是吃剩菜每顿吃点,要不就是做火鸡三明治吃。
但是不管是当剩菜吃还是火鸡三明治吃,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肉本来就干,放冷隔夜之后更加干。你想,两片面包本来就干,夹好几层干干的肉,一口咬下去,想不留下心理阴影都难。
============================
当然了,作为有些地方的节假日主菜,有些时候还是要烤了吃的,如果真的要做的话有以下几个方法:
1.不要管什么好看了,烤之前先把火鸡卸了,拆小了烤,烤之前用锅煎几分钟再进烤箱。
2.如果你真的想整个烤来好看的话,就需要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的脂肪来弥补。猪油、黄油、培根脂肪等等等等,里里外外的抹。
火鸡就是不好吃,不要给自己找不自在,鸡肉、猪肉、羊肉、牛肉什么多好吃啊。
众所周知,火鸡作为外国人圣诞大餐的“主角”,在圣诞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你能在许多国外影视作品看到一只只香喷喷的烤火鸡:
这些火鸡烤得表面金黄,香气四溢,很多人都想跃跃欲试,一尝火鸡的味道。
但为什么在我们国家,很少见到有人吃火鸡?为什么在许多的超市,都没有整只火鸡售卖?
甚至连火鸡养殖,也是少有人涉足。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毕竟我们国家作为一个“吃货大国”,也有多次翻墙“偷师外国”的经历。
比如日本的寿司、欧美的沙拉、俄罗斯的罗宋汤,现在在国内也非常常见。
怎么到美国的火鸡就无人问津了?
然而一提到火鸡大家脑洞通常是这样的↓
A火鸡究竟是神马?
B听起来会难吃?
C中国有火鸡?
D怎么这么多问题!
好~麻~烦...算了不吃了!
我不知道从哪里听到过这么一句话:
任何能吃的东西,如果在中国没有人问津,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不好吃!
空说无凭,我们不妨来看看B站知名UP主郭杰瑞的某一期视频:
在这期视频中,郭杰瑞请来了王刚,请他来制作美味的火鸡大餐:
王刚的厨艺是公认的高,由他做出来的火鸡,味道不可能差到哪里去了吧?
只见王刚一顿操作,往火鸡里添加了许多香料:
终于,他们把火鸡烤好了。
让我们来看看王刚试吃时的样子:
你会发现火鸡肉巨柴无比,王刚咬都咬不开一口肉:
接下来,王刚是这么评价的:
“这个鸡肉我感觉很老,肉呈一丝一丝的,不好吃。”
本来郭杰瑞还打算硬刚一下王刚,但后来他直接自爆:
“我觉得王刚说得对。”
“我现在更喜欢吃北京烤鸭。”
真.打脸现场:
是的,火鸡肉最大最严重的缺点,是它除了极少数部分肉质较嫩,其他地方是又柴又干。
大部分肉都是一片雪白仿佛没有调过味,而且还有一股淡淡的肉腥味,必须蘸酱才能勉强下咽。
火鸡肉不仅让王刚觉得难吃,连姚明也不例外。
2002年,是姚明来NBA的第一年。
初来乍到的他,需要尽快适应美国的生活,当然,也包括饮食。
面对记者的提问,姚明表示自己相当期待吃火鸡,而且要把火鸡当饭吃:
感恩节当天,火箭队出外就餐。
当火鸡大餐端上来时,姚明明显非常兴奋:
然后吃完,姚明对记者说:
“It tastes like I'm eating cardboard.”
意思是:“吃起来像硬纸板一样…”
幸好他还会说话,赶紧吹了星巴克一波,不然记者估计就很尴尬了:
直到2010年,姚明在美国8年了。
他还是吃不惯火鸡肉。你可想而知火鸡肉得有多难吃了:
如果你小时候看过《憨豆先生》,你一定对以下这一幕印象深刻。
憨豆先生正努力地往火鸡里塞配料:
突然他发现,他的手表掉火鸡里面了。
于是他赶紧在里面找:
然而还是找不到,憨豆先生决定把头伸进火鸡里面找,结果:
这经典的一幕其实反映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火鸡实在是太大了。
从活火鸡和人的对比,我们也能看出端倪:
那么火鸡体型过大,至少能带来2个问题。
第一,家庭制作火鸡的难度加大。
由于火鸡一般采用烤制的方式,所以家里如果要做一整只火鸡的话,必须要配备一个大烤箱。
第二,火鸡需要吃好久才能吃完。
《麦兜》中就有这么一个故事:
小时候的麦兜,很憧憬圣诞老人的到来,也很想尝尝圣诞火鸡的滋味。
当妈妈有一天告诉麦兜,我们一起去买火鸡吧。
麦兜真的很开心很开心。
终于吃到火鸡的麦兜难掩兴奋之情,这是梦想实现的感觉。
然而没过几天,麦兜的美梦,就变成了噩梦。
后来,麦兜和麦太吃了一个星期的火鸡三明治:
再后来,麦太用火鸡肉丝做成了炒米粉:
此外,麦太还做了:
砂锅栗子焖火鸡丝;
花生火鸡骨头熬粥;
纸包火鸡包包纸;
包火鸡包包包火鸡包;
酿火鸡馅涂面包。
每天都吃火鸡,直接把麦兜的心态搞炸了。
半年后的端午节,当麦兜扒开他最喜欢吃的粽子时,他猛地发现咸蛋黄旁边,还有一块火鸡肉。
可怜的麦兜,崩溃了。
这也许就是火鸡还能活着离开中国的其中一个原因吧。
我们与生俱来的节俭意识不允许我们铺张浪费;
可挑剔的舌头却不愿意将就单一的味道。
最终只能将火鸡,排除在我们的菜单之外。
除了味道和体型,火鸡的饲养成本也是一大难题。
由于体型庞大,单只火鸡苗的购买成本,要比普通白羽鸡更高:
个头大,吃的自然也多,占地空间也更大。
一只火鸡的占地空间我能养三只白羽鸡,那我养白羽鸡它不香吗?
此外,最重要的一点:
火鸡在繁殖季节攻击性超强,几乎见人就追。
此外,雄性火鸡间为了争夺配偶,往往也会大打出手,最后落得两败俱伤的下场。
这无疑也增加了饲养火鸡的难度。
综上所述,火鸡正是由于味道、体型以及饲养成本问题,而迟迟未能进入我们的餐桌。
如果大家真的想要尝试火鸡的话,我真诚建议大家:不要买整只鸡。
火鸡腿相对来说,是比较好的选择。
那里的肉也比较嫩,非常适合我们食用。
当然了,我也很期待有改良品种的、更美味的火鸡出现啦。
毕竟那么大只的火鸡,如果肉质嫩滑的话,岂不是让肉食者一本满足?
因为火鸡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吃火鸡肉的都是野蛮人。
稍微多说两句。
其实华人在海外,尤其是欧美社会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意识不到种族的重要性。近代以前,中国基本都是处于一个“国家=天下”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很多中国人在面对近现代以威斯特法伦体系为基准形成的“民族国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概念,因而在欧美,尤其是在北美(USA/Canada)这种移民国家里生活的时候政治上十分受挫。
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一个人在美国的社会认定更多地来自于一个人的种族(race)而非阶级(class).以我们最关心的教育为例:大学录取会很大程度上根据你的种族来决定录取标准,而不是社会阶层,更不是政治倾向。不管家境如何,只要你是亚裔,那么你就有大概率碰到录取标准的歧视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任何一个有智商的人都能够看出来:在美国这个大背景下,在争取自身(个人/族群)权益的过程中,种族的优先级是排在最前面的,其次才是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在填表的时候,不会让你选你是conservative还是liberal,只会让你选你是“white",“Asian”还是“Hispanic”. 而事实上,只要一个族群能够意识到美国社会种族优先的前提下,内部的政治光谱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优势,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犹太人。
犹太人在美国有多成功想必不用多说。但是犹太人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左翼或者右翼,而是通过在不同政治光谱上的发展,成功的让自己的种族在美国取得优势。说右翼,犹太人里面的一大票银行家企业家大家也有所耳闻;说左翼,犹太人中的囧叔,主持界传奇larry king,喜欢谈笑风生的华莱士等等都是业界传奇。这样他们右手掌控了经济和政治力量,左手掌控了舆论和传媒的力量,最终让族群取得成功。可见,以族群利益为先,则族内各个政见派系均受益;以政见利益为先,则族群分崩离析。
反观以叫兽为首的旧华“精英社会活动家“是怎么做的呢?不仅不去积极组织和联络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政治基本盘(一个越来越壮大的华人群体),反而主动地去做出例如:损害自己族群的利益以换取一小撮外部政治利益(SCA5),试图不断的分裂族群内部力量(亚裔内部细分法案)等等赤裸裸乃至荒唐可笑的背叛种族利益的行为。这种叫兽,如果不是脑子进了水,那就只能是因为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实在太差,吃枣药丸。
----------------------------
断脊之犬,狺狺狂吠。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我特别震惊,不单单是文章内容,更重要的作者身份:美国百人会会长及首个法学院院长?这样的人竟然说出如此粗鄙之语?不过回想一下,这倒是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作为一个在美国各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种族,作为一个平均收入和学历都远超平均线的种族,作为一个贡献了马友友,关颖珊,刘玉玲等杰出人才的种族,为什么美国华人的政治地位如此的低下?为什么华人的权益总是受到系统性的侵害和歧视?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华人,尤其是旧华人及其后代的自我认同和民族荣誉感低到令人发指?现在看来,这些旧华人中的“精英”“社会活动家”政治水准低到不堪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其实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明白,各个族群之间有竞争,有合作,也有斗争。但得到尊敬的条件只有一个:拥有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是经济力量,可以是知识力量,当然也可以是政治力量。所以这次大选华人主动出击,参与助选的行为我是非常认同的: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一条队,而是展现能够左右选战结果的政治力量,这才是华人赖以发展的基础。相反,任何一种任凭意识形态洗脑而站队的行为都是政治水准低下的弱智行径。
其实稍微看了看叫兽的个人经历,未免有些可怜他。作为一个数次试图否认和摆脱自己华人身份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习得性无助”十有八九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在中国崛起,新华人一步步向前的大背景下,他就像一头曾经被锁链拴住的幼象,完全没有意识到力量的对比总是会转化的,而华人政治家真正的基本盘只有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旧华人的社会认知,一种貌似平等实则歧视的社会认知,只会进一步地被抛弃,最终由新华人引领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旧华人畏畏缩缩的活了一百多年,却连美国这个国家的一点基本精神都没有学到,而这些分明写的很清楚: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毕竟,大清都亡了,也请你们这些遗老遗少们滚回历史的尘埃里吧。 -------------------
原答案
这个所谓教授才真是把“歧视”二字阐释的淋漓尽致。
稍微多说两句。
其实华人在海外,尤其是欧美社会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意识不到种族的重要性。近代以前,中国基本都是处于一个“国家=天下”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很多中国人在面对近现代以威斯特法伦体系为基准形成的“民族国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概念,因而在欧美,尤其是在北美(USA/Canada)这种移民国家里生活的时候政治上十分受挫。
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一个人在美国的社会认定更多地来自于一个人的种族(race)而非阶级(class).以我们最关心的教育为例:大学录取会很大程度上根据你的种族来决定录取标准,而不是社会阶层,更不是政治倾向。不管家境如何,只要你是亚裔,那么你就有大概率碰到录取标准的歧视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任何一个有智商的人都能够看出来:在美国这个大背景下,在争取自身(个人/族群)权益的过程中,种族的优先级是排在最前面的,其次才是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在填表的时候,不会让你选你是conservative还是liberal,只会让你选你是“white",“Asian”还是“Hispanic”. 而事实上,只要一个族群能够意识到美国社会种族优先的前提下,内部的政治光谱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优势,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犹太人。
犹太人在美国有多成功想必不用多说。但是犹太人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左翼或者右翼,而是通过在不同政治光谱上的发展,成功的让自己的种族在美国取得优势。说右翼,犹太人里面的一大票银行家企业家大家也有所耳闻;说左翼,犹太人中的囧叔,主持界传奇larry king,喜欢谈笑风生的华莱士等等都是业界传奇。这样他们右手掌控了经济和政治力量,左手掌控了舆论和传媒的力量,最终让族群取得成功。可见,以族群利益为先,则族内各个政见派系均受益;以政见利益为先,则族群分崩离析。
反观以叫兽为首的旧华“精英社会活动家“是怎么做的呢?不仅不去积极组织和联络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政治基本盘(一个越来越壮大的华人群体),反而主动地去做出例如:损害自己族群的利益以换取一小撮外部政治利益(SCA5),试图不断的分裂族群内部力量(亚裔内部细分法案)等等赤裸裸乃至荒唐可笑的背叛种族利益的行为。这种叫兽,如果不是脑子进了水,那就只能是因为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实在太差,吃枣药丸。
----------------------------
断脊之犬,狺狺狂吠。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我特别震惊,不单单是文章内容,更重要的作者身份:美国百人会会长及首个法学院院长?这样的人竟然说出如此粗鄙之语?不过回想一下,这倒是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作为一个在美国各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种族,作为一个平均收入和学历都远超平均线的种族,作为一个贡献了马友友,关颖珊,刘玉玲等杰出人才的种族,为什么美国华人的政治地位如此的低下?为什么华人的权益总是受到系统性的侵害和歧视?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华人,尤其是旧华人及其后代的自我认同和民族荣誉感低到令人发指?现在看来,这些旧华人中的“精英”“社会活动家”政治水准低到不堪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其实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明白,各个族群之间有竞争,有合作,也有斗争。但得到尊敬的条件只有一个:拥有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是经济力量,可以是知识力量,当然也可以是政治力量。所以这次大选华人主动出击,参与助选的行为我是非常认同的: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一条队,而是展现能够左右选战结果的政治力量,这才是华人赖以发展的基础。相反,任何一种任凭意识形态洗脑而站队的行为都是政治水准低下的弱智行径。
其实稍微看了看叫兽的个人经历,未免有些可怜他。作为一个数次试图否认和摆脱自己华人身份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习得性无助”十有八九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在中国崛起,新华人一步步向前的大背景下,他就像一头曾经被锁链拴住的幼象,完全没有意识到力量的对比总是会转化的,而华人政治家真正的基本盘只有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旧华人的社会认知,一种貌似平等实则歧视的社会认知,只会进一步地被抛弃,最终由新华人引领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旧华人畏畏缩缩的活了一百多年,却连美国这个国家的一点基本精神都没有学到,而这些分明写的很清楚: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毕竟,大清都亡了,也请你们这些遗老遗少们滚回历史的尘埃里吧。 -------------------
原答案
这个所谓教授才真是把“歧视”二字阐释的淋漓尽致。
郑妮娜力是中加混血。
她的姥姥叫郑凤荣,是第一位打破世界纪录的中国田径运动员。中国跳高第一人,曾受到周总理亲自献花。她在中国这边的血统是什么级别的?心里没点数?我这句血统,可不是单纯的指字面的DNA,也是指使一个人归化的吸引力。来自家族,来自文化,来自成就和历史。
更何况,加入中国籍是她从小的愿望,并且在三年前就已经完成国籍变更,做了法律意义上的中国公民。
她哥哥叫郑恩来,是冰球运动员,这名一听就知道受谁影响了吧。在姥姥郑凤荣80大寿那天宣布要做中国人,比郑妮娜力归化得还早一年。
这是多正常的事啊,加拿大媒体为什么要诋毁呢?
我看是新疆造谣颇有成效后,诋毁上瘾了。
甚至于这个乱港分子还大言不惭地用谣言责问起了郑妮娜力,说什么:如果你知道中国在“系统性地强奸和折磨”维吾尔妇女,你还会入籍中国么?
这就是为什么当初我很重视这波抵制的原因,因为谣言中伤成本太低的话,就可以无限复制。果不其然,这两件事开口就能联系到一起。
他们觉得不能接受,还有另一个原因。
那就是有些加拿大人没见过什么正经华人,以为聒噪的港乱分子就是主流。甚至还可能把那个给市长当小三的贪污犯女儿当成华人模板了,以为曲婉婷这种黄皮小清新只要聊聊环保,爱爱动物,整个人皮肤都变白了。仿佛拿民脂民膏出来媚自己的才是真华人,其他一律算是假的。
那些不够反华的华人,在他们眼里略显纯度就不足了。
谁才是大多数呢?
我们都明白,但夜里猛搞曲婉婷的市长们是不明白的。
这位小姐姐只是个朴素的混血儿。不仅有一身黄皮肤,还有个英雄一般的外婆,自然就跟外婆的国籍去了。这种事没有任何奇怪之处,也毫无诋毁的必要。
设想,如果在深圳卖烤串的奥巴马兄弟先加了中国籍,再回到美国籍,又有谁会苛责他呢?
中美交恶之刻,谁会有脸去说这位老黑不懂中国的政治?他需要懂吗?
抛开人才定位,卖烤串的和七项全能的人又有什么不同?自由选择和自己羁绊更深的国籍,再自然不过。
如果只看人才流失就阴阳怪气,那只能说这个移民国家被“人才净流入”这件事惯坏了。根本受不了移民输出国比以前更有吸引力这件事,从自己这儿多走一个人才都受不了。这太小家子气了。
郑妮娜力英文名叫Nina Schultz,这姓氏一看就知道其父有德国血统。他父亲也确实是德国人。她父母辈不过是一个移民嫁给另一个移民的故事,无非是来早来晚的原因。一个德国人和一个中国人借你加拿大的地方留下点美好回忆罢了,到底欠你啥玩意了?一个自诩自由的移民国家,有什么资格在这种问题上说三道四的?
只在人才来的时候谈自由,人才一走自由就抛诸脑后,这根本不是自由国家,这是NM貔貅。
自由是价值观,不是攫取资源的工具。
那些信以为价值观的朴素孩子,自由得离开了。
你们应该高兴才是,因为她理解自由真谛了。
你哭毛呢?
今天的推送我觉得是所有去夜店蹦迪、电音节的人都应该看的一篇文章。
tututu先讲个真实发生过的故事:
主人公是个白纸男孩,我们就叫小白吧。
小白去蹦迪认识了朋友的朋友Yuki,Yuki是个留学生、老夜店玩咖,一看到小白跟个宝藏男孩一样,就疯狂的去倒追小白,两个人就在一起了。
在一起之后,Yuki就经常会去小白家里睡觉。
但因为Yuki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喜欢飞叶子(大麻),每次事后就喜欢在小白家里自己卷上一根。
一次、两次、三次…小白实在受不来了,他是个小白纸啊,咋可能找个会飞叶子的女朋友啊?
两个人就吵架,小白说:“你以后不能碰这种东西了。”
Yuki就跟他说美国叶子合法之云云,两个人越吵越厉害,小白气坏了说我现在就报警叫警察抓你!
结果Yuki也是个岔道B,她说你报警就报警,我他妈现在就自己举报我自己。
警察就来了,一到现场,好,看到叶子了,给小白和Yuki验尿,小白没事,Yuki倒闭了,警察跟说Yuki得被关进去十四天,完了Yuki就进去了。
行政拘留十四天,第一次吸毒被抓都是这个处理结果。
接下来就到了这个故事最他妈精彩的部分了——
小白知道自己没事啊,就问警察叔叔说我要不先回家了?明天还得早起去上班呢。
警察叔叔笑了笑,就跟小白说你更走不了。
“吧哒”,一个手铐跟呼啦圈一样拷小白手上了,“您因为涉嫌容留他人吸毒,请配合调查。”
那一刻小白的心里真的是日了大狗了。
两个月后,法院判决结果出来了:
小白在三次明知女友在自己家吸毒的情况下,仍然容留她,为其提供吸毒场所,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判有期徒刑6个月,罚款5000元。
你是不是觉得这个故事在扯犊子?
你会觉得,WTF??小白连他妈碰都没碰,他简直太无辜了!
但对不起,这个故事就是现实中的判例:
而且判的合理合法,没有任何错误。
因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容留他人吸毒的量刑标准就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这个跟你吸不吸没有任何关系。
你说那我假如夜店认识了一个女生,我把她带回酒店满分,但她却要打气、飞叶子,我根本不碰这些东西,我就是在旁边守株待兔玩手机呢,我这也得被判刑么?
是的,如果缉毒警察突击进来,那你就拉闸了。
要是她还带了几个女生一起,是在你酒店房间高轰趴,那情节更严重,还得加刑。
你得被判半年,那个害你入狱的岔道B,没准被关了14天就出来了,还能去监狱探访你呢。
她还会隔着玻璃跟你说,兄弟你太惨了,我就是被关看守所里而已,环境还不错呢,你咋就进监狱了呢?等兄弟你出来之后我请你蹦迪好吧!
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昨天朋友跟我吐槽了她以前一个蹭住的朋友,那个朋友就天天蹭住在她家里,她那个蹭住的朋友不仅每天带不同的男生回家,还玩东西。
我朋友给我吐槽的时候,她就根本不知道她已经触犯了刑法里“容留他人吸毒”这条罪名。
这也让我意识到,大部分的蹦迪选手也好、电音节Raver也好,其实都缺乏法律常识的,不知道有一条罪名是“容留他人吸毒”,总觉得“我不碰,就一点关系都没有”,真别等到自己被关半年,才后悔自己是个法盲。
我不知道这个数据是不是正确的:
但根据2019年国家禁毒办发布的中国毒品形势报告,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是214.8W名,这个群体其实鱼龙混杂,人们总觉得吸毒的都是黑社会、站街女,其实不是。
富二代、女艺人、留学生、网红、导演、金融…各行各业都有,所以如果你常去电音节和夜店,总会不可避免的接触到这类人。
这是很常出现的一种情况:
你知道对方吸毒,对方却不会像电影里一样教唆你吸毒,反而是在你好奇的时候严厉呵斥你,让你别碰这种东西。
而你自己也有一定的自制力、明辨是非的能力,不碰那些东西。
你会发现对方也并不像电影里描绘的那样精神错乱,反而温和有礼,跟你还很聊得来,而且人家还有正当工作,并且杰出优秀。
于是你们渐渐的变成了好友,你们会一起去电音节或夜店,之后你们还会一起在酒店的房间里轰趴、小酌。
他有时候还会来你的城市,你会直接让他住在你家里,因为你信的过他的人品。
他会在你的酒店房间、你家玩点东西什么的,当然每次你好奇的时候,他都让你别碰这些。
结果有一天恰好是电音节的时候,一个瘾君子被警察抓了,他又跟警察报出了很多他知道的名字,于是你朋友就被点了,警察来抓你朋友,直接敲开了你酒店房间的门。
一进门,你在沙发上玩手机喝酒上头呢,你朋友在那里玩东西。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
你朋友被关14天,而且他是行政处罚,你得被关半年甚至更久,你这个叫刑事处罚。
所以我希望所有蹦迪选手、Raver都能记住这一点:
不管你碰不碰那些东西,请务必不要收留任何人在你家吸毒。
也别随便让吸毒的人来你家,你咋知道人家会不会因为你抢过他的小哥哥/小姐姐,所以故意接近你,去你家吸毒,自己举报自己,然后跟你来个同归于尽呢?
最后我想来理性的谈谈毒品和法律这个问题。
不可否认吸毒对于灵感创作、人生顿悟的帮助,比如许多画家、作家、音乐人都通过毒品创造了传世的佳作,比如柯尔律、济慈、勃朗宁、伯勒斯、梅勒、金斯堡、迪克、卡林、斯蒂芬金,甚至连白求恩都是经过一段毒品、糜烂的生活后,才寻找到了人生真正的意义。
但须知,世界上没有对错,所谓价值观即是多种利益之妥协,法律乃是社会契约所成,法律的本质目的在于维系社会的稳定,在大部分人生命权益的自由和小部人创作灵感的自由中进行取舍是困难的,这就像“电车难题”一样,从来不会有一个答案,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主观的。
但如果我是立法者,我仍然会坚定的在毒品和枪支两件事上以重刑。
很多自由派会批评社会过于追求稳定,但须知一个人生在中国,他大可以在凌晨三点放心的出门,他不用担心自己乘坐的地铁会突然爆炸,更不用担心自己的办公室会突然遭到枪击,甚至连新冠流行你都会像没事人一样轻松。
但生在其他国家,你必须为这些事情担心,这个世界上没有能够兼顾到所有人、所有事的法律,没有尽善尽美的制度,任何一种法律和制度都是在各种问题上进行取舍得出一个答案而已。
很高兴认识你,我是tututu、一个从衡中考到上财之后不务正业的蹦迪博主,并莫名其妙写着写着就成了中国最大的蹦迪公众号,如果你想看更多有趣的蹦迪文章,请关注公众号 满分激光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