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一次别离》这部影片? 第1页

  

user avatar   yejo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伊朗电影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是在这欧美主导的世界里除日本外另一面鲜艳的旗帜。《小鞋子》、《天堂的颜色》、《醉马时刻》、《樱桃的滋味》、《白气球》…… 不过也许是审查的原因,大部分坐拥国际声誉的电影都是借儿童题材来表达。2012年的奥斯卡,《一次别离》以更加普世的主题毫无争议的拿下最佳外语片,我认为比当年的最佳影片《艺术家》更胜一筹。


伊朗是一个什叶派为主的政教合一的国家,宗教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加上与美国为敌,因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在许多人心里应该就比伊拉克好一点。实际上,它比中东大多数逊尼派国家(例如极度保守却是美国盟友的沙特)要开放,拥有多党制和议会选举,在一定范围内保证了个人的自由。能有这么丰富的电影佳作也是旁证(沙特曾经几十年不允许放映电影)。


所以,这部电影首先能带给我们的,是当前伊朗(至少是首都德黑兰)的生活样貌。我们能看到这里的生活基本也是现代化的,有高楼,有闹市,也有堵车。市民也有显著的贫富阶级差别,而这部电影的故事,就是基于这个前提之下的。


最显著的外在不同,也许就是人们的穿戴吧,尤其是女性。以前很少注意中东女性的美,直到有一次我在迪拜的宾馆坐电梯,到中间一层停下了,进来一个阿拉伯女人,全身黑罩袍,但是眼睛宛如浓墨渲染的一般闪亮,绝对是美女。本片中女性角色也展现了与众不同的美丽,伊斯兰头巾不仅增加了神秘感和异域风情,也带有独特的优雅。西敏的饰演者颇有英格丽·褒曼的气质,饰演纳德和西敏的女儿的是导演自己的女儿,小萝莉也别具风情。



本片故事的主线是生活中很普通的一起保姆和雇主间的纠纷,在任何地方都会发生。但本片以此为线索,平心静气的客观叙事,展现了伊朗社会中的很多现实问题,同时也超越国界,探讨了人性中的普遍元素。片名中的“别离”是主题,它不仅指纳德和西敏这一对有矛盾的中产夫妻的分离,也展现了伊朗社会中方方面面的隔阂和分离。


首先纳德和西敏分离的原因是西敏想离开伊朗,而纳德不愿意,在此基础上双方感情破裂,却苦了未成年的女儿。这是家庭骨肉的分离,也是国家与人民的分离。伊斯兰世界也无法避免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在国门渐开的过程中,许多人萌生去意也实属正常,但也有人怀念传统,纳德不离开的原因是要照顾痴呆的父亲,这痴呆的父亲似乎也有对垂垂老矣的传统的象征意味,许多人也无法割舍。想当年的中国也是一样吧,不少人为了踏出国门闯世界而妻离子散,似乎我们鲜有电影来讲述这段历史。



纳德在妻子离开后雇佣了保姆,作为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纳德的确是个正派人,但他对保姆的困境毫不关心,反而热衷于和家庭教师(知识分子)闲谈,而和保姆说两句话都嫌多。正如女儿在准备历史考试时背诵的:“在萨珊王朝时期,社会分为特权者和平民两个阶级。”在现代伊朗,类似的分隔依旧存在,这两个阶层间的隔阂和互不信任,表现了社会下层人民和中产或精英阶级的分离,也是本片“分离”主题的第二层含义所在。这样的分离和矛盾,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普遍存在,是最为常见的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在本片中,它更爆发为全片的主线冲突,无论是语言还是肢体上的,家庭间的还是司法层面的(法官和家庭教师都有偏袒同一阶级的纳德之嫌),甚至最后连无邪的孩子之间都建立起了仇恨。这样的故事也显然有普世意义,在我们国家微博一刷比比皆是。


再者,保姆照顾痴呆的老人,最大的困扰不是辛苦劳累,也不是薪水太少,而是帮老人换裤子的宗教问题。在最后,她只要按着古兰经发个誓,1500万的赔偿就能到手,但是她做不到,因为根据教义,她相信这样会给孩子带来灾祸。这并不说明保姆的道德修养有多么高尚,她不肯撒谎的原因,只是害怕给孩子带来灾祸。这样的矛盾在我们这里就比较罕见了,看来宗教固然是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不准确的想象和解释,也一直被利用来作为迷信、束缚、统治工具,但它同时也是一道屏障,是在法律之外一道更加主动的道德约定和防线。但是在这个故事里,社会地位更高的纳德堂而皇之地撒了谎,而保姆因为恪守信仰却无法得到赔偿。作为人生指引的信仰,与复杂的现实在此又发生了分离。



在这里也可以看出,分离的两个阶层不同的生存准则。纳德对违背教义的撒谎并无大碍,在法庭上也条理清晰,通过实验作证自己无罪,而保姆的丈夫只能喊道“我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而拿头撞门。甚至,他为妻子取证也是拿着本古兰经去逼证人发誓,这种古老而绝望的方法。你看,受到导演暗示的我,对纳德和西敏的名字历历在目,而始终没记住保姆一家人的名字。当然纳德也有世俗良心的约束,他最后也决断不下,而把这个重担撂给了女儿,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了家庭的分离。


这一系列的分离层层相扣,没有余地的,甚至蔓延到了孩子那里。在影片开头,纳德的女儿特梅和保姆的女儿玩桌上足球,大概是全片唯一的跨阶层和谐的一幕。但是随着两个家庭卷入漩涡,特梅被迫为父亲撒谎,而坐在车后座上流泪,保姆的女儿似懂非懂地经历一切,而露出仇恨的眼神时,我们知道这些分离是没有界限的。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也是他们对纯真童年的别离。



整部电影一气呵成,我们仿佛经历了一段浓墨重彩、曲折回转的罗生门式的悬疑迷案,但实际上从头到尾都只是一件生活中人人可能遇到的小事。这就是细节写实的力量。这里的细节,不是刻意去抠剧情是非,例如究竟谁拿了钱,女儿最后跟了谁之类,而是站在一个冷静的角度,让观众从生活中抽离出来,一起旁观自己也在经历的生活本身。不卖弄镜头,不标新立异,但生活的细节处处栩栩如生,让观众深深感到了无处不在的三重别离,不仅润物细无声,而且十分有说服力。对于外国观众来讲,这部电影既展现了伊朗的社会现状,也把家庭纠纷、全球化、阶层矛盾、信仰危机等等具有普世意义问题摆上台面,供人思考。这是它得到奥斯卡青睐,也让全球观众都点头称道的关键因素。


我相信伊朗的审查不会比我国松多少,为什么我国(现在)就拍不出这样的电影呢?我们总是想从视觉奇观或者其他脱离现实的角度(比如惊悚悬疑、玩命催泪)来博取观众的好感和奥斯卡的注意,而对把生活本身真实地呈现出来缺乏信心。站在今天回头看,就在同一年,6个亿砸进去的《金陵十三钗》,可真的不如这仅有30万美元成本的伊朗诚意之作激起更多的浪花。


肥嘟嘟看电影 -- 知乎专栏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相关话题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小黄人? 
  你认为结局/剧情设定最坑爹的电影电视剧是哪部? 
  看完电影《中国医生》后,你有哪些感触? 
  如何看待临夏政府出资拍摄,穆斯林电影《情定临夏》? 
  吴京是否超越了李连杰,成龙? 
  如何评价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 
  用“冲冠一怒为红颜”作为故事中反派的动机是否很low? 
  圊和溷是什么意思? 
  电影《扬名立万》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细节? 
  怎样评价顾晓刚电影《春江水暖》?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电影《大空头》(The Big Short)?
下一个讨论
怎么评价电影《龙虾》(The Lobster)?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