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相比国外,为什么中国大牌演员的地位那么高? 第1页

  

user avatar   saintmz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怎么又改题目了 原题目中没有“大牌”两个字的

其实如果这么改题目改下去 我倒是挺建议我们把大陆、香港和台湾的演员分开来讲更合适

------------——————————————————————————————————

谢谢大家 没想到被顶了这么

写的时候有的话说的比较过分 但我也不在乎23333你来打我呀

给大家一点小彩蛋 放在最下面了

是尔冬升年初在朋友圈发牢骚的图 你们自己感受一下就好了

图是直接去微博拿的 属于

@魏君子

先生 如有意见我会撤下来的

最后请观众老爷们千万别转载了 知乎里看看热闹好了

————————————下面才是答案君——————————————————

我来唱反调啦!2333!

首先说地位:偏高!真的偏高!

为什么的问题在分割线以下 前面废话多懒得看的请 直接拖到下面

—————————————这里说地位高的问题——————————————————

对于婊子戏子的言语我就不多说话了,先讲地位的问题。

我为什么坚定的说是偏高的,是因为对比方法的问题,

诸位的对比方法是跟国外的演员进行横向的比较,而且更像是演员成就的横向比较。

但是这个是不讲道理的,我们应当回到演员的本质工作中,来对比演员在团队中的地位,是否是和国际接轨的才对。

你不能说国外程序员的地位高是因为国外的程序员写出过多么多么牛逼的程序吧,而是应该看这个职业在一个项目中的作用是否超过了他的本职要求才对吧。

也就是说如果演员在剧组里影响到了别的职位的工作就是地位高的体现,我想这么说是没错的吧。

很不幸的是在中国大多数情况下,演员是会影响到其他工作人员工作的。

现在中国剧组里演员的地位有多高呢?

1,薪酬,演员的薪酬高是大家都认定的事情,但是往往会占到总投资相当大的比例,举个例子13年某国产电视剧现代戏(对不起戏名不方便说,资方会来打我的……),两个主演的薪酬总和超过2000万,你们打开脑洞的去想一个现代戏拍摄总共能花多少钱就好了。主演的薪酬高不是问题,问题是比重太大之后,制作费用就会压低,就从一个方向开始影响成片效果了。

2,改戏,演员经常会要求导演和编剧给他改戏,当然要求的方法是很多样的…你们也不用去往脏处想,演员只要在现场说戏不满意,大家就得停下来聊剧本,而且碰到后台过硬的主,还会嫌弃台词多。演员的地位高带来的结果就是这样啊,演员总想把自己的人物塑造的丰满,就会给导演和编剧施加压力。不是所有的导演都能镇得住演员的,这个时候就是拼谁牌大了和投资方倾向了。

3,档期,我遇见过演员晚上临时说明天开始请假一周,然后所有人紧急改通告,拍摄计划从新制定,道具陈设部门开夜班改景的情况。亲身经历不止一次,朋友那边也经常听到这种消息。就因为演员一个电话,谁也留不住,我们其他部门就必须打破原计划,这不是地位高是什么。

4,待遇,工作人员住快捷酒店的时候,演员住星级宾馆;工作人员路边发盒饭,演员吃特餐,当然导演也是特餐;演员单独的车接送,工作人员只能挤在各种金杯里。而且这些待遇的差价都是剧组出钱,演员要是自费我绝无二话了,

就先想到这么多其实隐性的待遇落差很多,比如演员合同上甚至会写每天十小时工作什么的,其他工作人员可是少有这种权利的。甚至还有演员自带化妆师,间接会排挤剧组原来的化妆人员,工作中嫌弃妆容不好看非要自己补妆的。

演员在组里肆无忌惮的做着各种越俎代庖的事情就是地位高的直接体现。

他们地位不高?那就真是活该你们看了那么多烂片。

对比国外上面的情况是不是没有呢,我不敢说,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美国是有职业公会的。导演公会,编剧公会,演员公会,电影美术公会,摄像公会……基本上覆盖了他们的所有职业,如果有人越俎代庖,或者收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有组织会帮你解决这些问题。

——————————————为什么地位高的问题———————————————————

先说一句不太好听的话,国民的劣根性在剧组中是暴露无遗的。

(很多朋友指出我又讲中国人劣根性这种话,我相信世界人民都有各自的劣根性,但是我要说的事情其实是“暴露”,中国的大环境是加速“暴露”的。用一点小小的手段获得自己想要的利益在没有制度的环境下,换我我也会忍不住耍手段的。)

我知道有很多人认为,因为演员有票房和收视的号召力所以他们应该的到更高的地位待遇。

哀伤的事情是投资方也这么认为的,投资方需要依靠演员去拉更多的投资,去卖片子,去谈合作,去找广告植入。所以由于这种演员带来利益的日渐增大,演员本身也在自我膨胀。

“今天我说了几句软话导演帮我改掉了一句绕口的长台词,明天背后塞塞钱就能商量下日后的剧情走向了。”

“我是个打星,再加两场打戏拍个帅一点,观众也爱看,资方看着也高兴。”

“我是主演啊,怎么能和他们吃一样的饭,我要单独有个休息室才行。”

……

这种不断的扩张自己领地的习惯一点点的扩大终于陷入到一个恶性循环里去,演员拿到更多的投资,于是就能控制更多的资源。于是一步步的他们开始兼任导演,制片人,然后就有了更大的权利。小演员看到成名演员的路线争相效仿,身边的人也会因为你是一颗摇钱树而都惯着你,大家为了各自的利益谁去管这戏到底好不好看呢,反正你们也看到了国民审美就这么残缺的。

又恰恰是舆论的导向盲目夸大了演员的重要性,加重了这种恶性的循环。

而一部好作品的诞生 除了有好演员之外,应该是导演编剧美术摄影等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没有了锣鼓先生,梅兰芳先生就是黄莺出谷之音,也唱不来一出的京戏。

所以说我们电影落后的不仅仅是技术,在影视产业的完善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放点彩蛋回馈一下—————————————————


user avatar   hu-xin-b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完这个相信你就完全明白了,有些长,也可以直接看黑体字。


============================


乔佛里扮演者杰克.格里森演讲<为什么我讨厌名人文化>

能够受邀在牛津学生会讲话是我极大的荣幸。我的许多偶像都曾在这个社团面前发言。一想到这些曾经的发言人,我的喜悦与骄傲很快就被担忧与焦虑所取代了。我能说些什么呢?我从未在世界范围内促进过人们的同情之心,从未反抗过强权压迫,也从未探索过宇宙当中的奥秘,无论这奥秘存在于量子层面还是女生的心里。迄今为止我所做过的无非是在一部电视剧里演了一个熊孩子而已——而且还是为了钱(笑声)。在最糟糕的情况下,我原本打算拿上我心爱的十字弩,用一箭两孔的威胁来恐吓未加防范的学生们与我苟且一番,可惜学生会不同意。

接到邀请之后,我想起了几周之前前我参加过的一次很类似的问答活动。活动时长一个小时,但是在二十分钟之后,作为问答双方的我与观众们都没词了,但是活动时间还剩下四十分钟,如同榨干饮料的包装袋一样没有价值。我只能干坐在那里,看着台下无数略显尴尬的面孔。终于有人举手问我,当天早饭吃得是什么。这时我意识到,在过去波澜不惊的21年生活之后,我实在不可能花费整整一个小时的时间来谈论自己,至少不可能一直说出有意义的言论而非胡言乱语。因此我希望在本次问答环节开始之前尽可能地浪费一点时间。我希望我接下来的演讲不会预先回答任何问题——因为每一个问题都有占据时间的宝贵价值——同时又能足够有趣且与我拍摄《权力的游戏》的经历有一定关系。我要为这段演讲的无聊性质而道歉。这份讲稿是昨晚才写好的,内容可能有些无趣,我会尽可能读得有趣一些。

《权利的游戏》开播以来,我以局内人的视角窥见了一个无孔不入却又神秘莫测的社会侧面,也就是名人文化。街头的陌生人都会叫我杰克。粉丝与互联网将我的个人形象传遍了千家万户。也正是因为如此我才能得到今晚在此讲话的机会,如此机会可谓毕生难逢。我觉得自已一方面是当代名人文化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却又难以真正融入。这使得我对于自己在名人文化中的地位产生了诸多反思。在这样的语境下谈论名人文化未免有些讽刺,我希望大家对于这其中的讽刺意味持保留态度。由于我本人目前处境特殊,横跨学生与名人两界,一边是书本与烟卷,另一边是可卡因与妓女,所以我的想法应该还是有独到之处的。(笑声)

自从七岁那年我妈妈将我送去周六表演学校开始,我就想要成为一名著名电影演员。我很想凭借演技打动观众,但是更想让自己的表演才能得到承认并且听到观众们为我喝彩。我后来陆续拍了几部短片,其中最主要的角色是八岁那年在学校基督降生演剧里扮演约瑟(笑声)。当时评论家们评价我所扮演的约瑟“真情外露、引人入胜、对于这个角色的理解达到了后来者无法超越的水平”(笑声)。后来我在2005年的《蝙蝠侠:侠影之谜》里扮演了一个小男孩,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将我饰演约瑟的经验代入了其中。那个小男孩就像约瑟一样充满感情、动力与韧性,更重要的是他也深爱着自己怀孕的妻子(笑声)。

尽管我在《侠影之谜》当中只是个小配角,但这却是我第一次窥见了名人的世界。电影上映之后,我就成了“那个演过蝙蝠侠的孩子”。家里的亲戚在社交场合也经常拿我来引起话头。我本人对于这种贴标签的做法倒是并不反感,不过同时也感到很不以为然。当时我万没想到的是,五年之后,我将会更加强烈地再次与这种社会性梗阻不期而遇。青葱年华十七岁的我参与了HBO的《权力的游戏》,人生第二章就此揭开(笑声)。老实说,尽管听到自己受邀出演乔佛里一角的消息很令我感到高兴,但是当时我实在没想到接下来将会发生的一切。成功出演这部电视剧之后,我也预料到了自己将会受到怎样的关注,预料到了自己将会参加各种大小活动,自然也预料到了可卡因与妓女正在拐角处恭候(笑声)。但是就像本剧其他演员一样,我也没想到我们究竟会有多么成功。不管怎么说,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在无意之间签署了一份步入某个奇怪社会阶层的隐形合约。街头的人们想要与我合影,记者想知道我穿什么颜色的袜子。与同龄人相处时,我的笑话似乎比其他人的更加好笑。这可能是因为当时我正在恶补喜剧书籍。

总之,自从我接触到这种氛围以来就一直想要抽身而退。我厌恶这种肤浅的抬升、商品化以及奇型恶状的自以为是。我发现,作为面目模糊的公众的一员远比摇摇欲坠地站在立柱顶端供人观瞻要舒服得多。我的名人地位其实已经遭到了稀释,但是依然微妙地将我与他人隔绝了开来。这一点令我十分尴尬。在我看来十分奇怪的是,许多人——以及过去一段时间里的我自己——都将名人视为成功的极致。而且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还如此之多。社会体制以及日渐增长的粉丝团体对待名人文化的态度几乎就像对待宗教一样虔诚。如今对于名人的神化已经不限于电影演员、流行歌星、运动员乃至于真人秀参与者了,我们还有名人厨师、名人作家、名人政客、名人知识分子、名人科学家乃至于名人企业家。他们频频在杂志上、访谈节目当中以及广告里面亮相。但是越来越多的公众对于这种侵入行径却听之任之甚至欣然接受。

这让我不由得不想到这一切的背后原因以及可能会造成怎样的危害——他们只不过是人而已啊。名人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浪漫主义兴起的时期,例如塞缪尔.约翰逊这样的人就是当时的名人。但是名人文化真正大行其道还是在二十世纪。摄影、广播、电视以及其他大众传媒尤其为运动员、电影演员与歌手的得势打下了基础。他们成为了对于文化有着举足轻重影响的公众人物。这种趋势促成了所谓 simulacra文化——simulacra即毫不指涉真实世界的意象。有史以来第一次,全体公众可以同时听到并看到当时的著名人物的表演,例如查理.卓别林与葛洛丽亚.斯旺森,于是公众们就无意识地将演员本人于他们的影像等同了起来,而上镜的演员们也就无可挽回地遭到了商品化。

但是正如有人提出的那样,名人文化兴起的根本原因与其说是大众传媒的广度与影响力的增加,倒不如说是西方世界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变。美国资本主义打造了一个消费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消费成为了彰显个性的行为。小报、访谈秀与真人秀使得人们痴迷于商品化的名人形象,并且在榨干其消费价值后将其抛弃。名人为各种产品进行促销,包括音乐卫生棉、薰衣草味牙齿增白剂以及其他许许多多可能会颇具讽刺意味地比代言人的名声更持久的商品。

这种食人式名人消费乍一看去似乎并不会对消费者造成明显伤害,但是对于充当炮灰的名人本身来说却可能造成深远影响。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经常回避采访。将某人的形象乃至生活全民化也就等于剥夺了此人的人性并将其物化成为娱乐产品。在公共目光的窥探下年复一年地生活许久之后,一个人对于自我的估值还能有多高呢?恐怕只剩下一副空皮囊了吧。

达勒姆大学的杰尼.特兰尼对于名人文化的来源提出过一项听上去有些疯狂的理论,认为其根源在于进化心理学。他这项理论的核心在于人类学意义上的威望或者说高等社会地位。具有特殊技能——例如特别高超的狩猎技巧——的人们也就具有威望,而他所在的社区则会通过模仿他的行为来习得他的技能。但是在模仿的时候,社区成员也可能错误地模仿有威望者的非生产性行为。例如一个成功的猎手可能会在狩猎开始之前一边念咒一边磨箭头,而模仿者们则会将念咒与磨箭头的做法全都学去。特兰尼相信,在我们的社会中名人具有名气,因此也就具有威望,所以我们在进化心理的层面上会本能地模仿他们。我们会关心运动员或者歌手穿什么衣服开什么车。进化过程的一点转折就这样使得名人成为了现今的社会与道德榜样。

但是假如这种模仿本能促使我们仿效当今具有威望的个人的非道德性特质,那又将如何呢?我们可能会因为一位醉汉很久以前取得过成功就模仿他的酗酒。根据特兰尼的理论,可能会发生一种非常可怕的现象,即自我实现型名声。过去十几年这种现象尤其显著。名声不再需要以任何技能为基础,一个名人可以因为出名本身而愈加出名,而威望也节节攀升。

这是个很不错的理论。但是在我看来,关于当代名人文化以及我们对于这种文化的痴迷的最具说服力论述来自麦克斯.菲布尔。他的理论也以榜样与模仿为基础,但是用“天授权力”的概念代替了特兰尼的“威望”。菲布尔相信,对于任何形式的权威来说,合法性的分配都是至关重要的。他称之为“合法性统御”。合法性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人们的情愿接受。他认为先知、巫师与占卜者的权威与众不同。这种权威基于人们对于权威者所具有的特定特质的倾慕。他将此类权威称为“神授权力”。神授权力的所有者游离于社会之外,而真正的神授权力则是天赐的。很容易就能看清当代名人如何完美地体现了这种野蛮人心目中的神授权力权威观念。这些名人并不具备先知那样的英雄特质,但是作为曝光度极高的社会榜样,他们也成了模仿的对象。他们的公开化个性与个人特质成为了类似神授权力的存在,一方面吸引他人的注意,另一方面又使得名人自己成为了独立的社会阶层。

因此就像经典的神授权力角色一样,名人为人们提供了认同的焦点。但是与经典神授权力角色不同的是,名人缺乏英雄先知的神秘超验特质。名人同样还具有合法性统御的特质。例如警察与政客这样人们每天遭遇到的权威经常受到挑战,因为人们感到自己遭受了权威的压迫。相比之下,名人加诸于我们头上的权威却得到了接受甚至欢迎,因为人们认为这种权威并不以实现权威者的私利为目的。因此其他形式的权威都很重视采纳神授权力。例如想要在公众眼里获得合法性的政客们会寻求名人的支持或者干脆将自己打造成名人。政治权威与神授权力权威的结合被菲布尔称为“超凡魅力”,例如奥巴马与黑眼豆豆乐队的歌手Will.I.AM拉关系就是个好例子(上次我还投了他的票呢,真可笑)。

菲布尔的神授权力式名人与特兰尼的威望个人具有相同的危险。模仿某个个人的倾向几乎总会有负面效果,尤其是在被模仿的榜样不认为自己有责任或有义务表现出值得采取的有价值行为的时候。神授权力名人还有一个令我着迷之处,就是所谓的名人崇拜综合症。莱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36%的受试者都在不同程度上罹患这种疾病。在最为极端的症状表现当中,患者相信自己的崇拜对象知道自己的存在,声称自己愿意为了自己的偶像去死。

但是我相信这一切不仅是古怪的社会反常而已,而是表明了为他人作嫁的自我彻底解体现象,几乎就是宗教性歇斯底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无论是出于从众心态还是渴求被更高一层权威所控制的欲望,这些案例都表明神授权力可以取代自我。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当中说过:“只要人是自由的,他就会一刻不停且竭尽其能地寻求崇拜对象,此外无他。”也有人持有相反论点,试图找寻名人化的益处。城市大学社会学教授克里斯.罗夏就曾经为这种集体模仿行为辩护,认为名人是非正式的生活教练,通过观察他们,人们学会了如何打扮自己,如何做头发,开口应当如何说话,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时髦。名人就像胶水一样起到了凝聚社会的积极作用。(我本人并不相信他的理论,不过为了平衡起见也在这里说一下)

目前为止我已经提到了三种关于名人的理论,分别在经济、心理与社会方面阐述了我们之所以敬仰名人的原因。不过接下来我想谈一下成为名人的欲望。自然,最切近的动机是获得财富与钦佩——乃至于谄媚,但是还不仅如此。这方面有哪些隐藏的负面因素呢?看待成名欲望的视角之一是我们目前以个性为中心的文化,这种内向文化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以外在性格作为评价某人标准的做法大相径庭。个性成为了将我们自己与大众区别开来的手段,出名也就成了衡量成功与否的新尺度。

我最近遇到一篇好文章,作者名叫尤里.格萨摩。文章题目是《大都市对于心智生活的影响》。文中他分析了现当代人对于籍籍无名的恐惧。乔治.贝克莱的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遭到了过分的发挥,人们极度关心自己与他人相比究竟要多么出众或者多么不出众。我们对于自我的坚持以及一切以自我出发的思路在二十一世纪的喧嚣与日渐激烈的竞争当中吸引着人们成为名人。通向不朽的金券正在发售当中。《名扬四海》里面学生们在纽约艺术高中楼顶上不就是这么唱的吗?“名扬四海,我要永生…

…”

想要成为名人的第二点动机在于,还有什么事能比拥有一个想你之所想、急你之所急的固定受众群体更能使人感觉良好呢?从很多方面来看,名人与受众的关系都很像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其中奴隶主积累了动员奴隶的强大权力。

那么成为名人的危险之处又有哪些呢?首先就是自我的丧失。导致这一点的原因是名人遭到了过饱和的大众化与爱护。没有内在指针的引领,自我很容易痴迷于自身,只顾得像仓鼠那样转动转轮,既不能停步又无法将任何实际事物与自我联系起来。这也是商品化的问题所在,对于人的商品化其实就是一场啮噬自我的狂热盛宴,以至于事主最终完全要依靠被人啮噬的外在能力来定义自我。例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名人更容易陷入自恋,习惯了众多他人的目光却懒得回视。因此出现了诸如妄想、自高自大、易怒与冷漠之类的问题。我们现在隔三差五就能看到某个名人精神崩溃。

进一步说来,名人与日常生活隔绝了开来,躲入了自成一体的社会阶层(反正这个阶层本来就比日常生活更高一等)。但是不管怎么说,想要成为名人的欲望都彰显了非人化的倾向。名人与受众之间的相似性越低,受众就越容易虚构这个名人的形象,对其加以评断乃至消费也就更加容易。

最后还有经常出现的隐私问题。我们为什么如此关心名人生活当中鸡毛蒜皮的末节呢?因为名人是当前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榜样,代表着生活各个方面的理想典范,无论是在职业道路、奶酪口味还是在毒品选择方面。我们总想将名人同时安置与日常与抽象这两个不同平面当中,这或许是因为我们想要回收一点我们赐予他们的不朽。通过移情于名人并且将他们人性化,我们短暂地分享了名人的荣光。我们可以安慰自己说,假如他们能做到,那我们也能。

总而言之,名人成为了一个容器,容纳着经济、进化或者社会层面上的消费欲望与模仿杰出社会成员的本能。我们已经看到了崇敬名人可能给名人与受众双方带来怎样的深刻影响(往往以负面影响为主)。我相信,社区对于个体成员的崇敬对于社会有益,一方面推进了普遍的道德原则,另一方面也主张了特定行为的道德性。然而只有在名人自身代表着值得有道德理性人加以模仿的价值观时,名人文化才能发挥正面效应。我们在选择榜样的时候要多加小心,否则又会走上模仿醉汉的老路。

我们还要调节自己将某人捧成名人的冲动,主要原因自然是为了保护名人本人及其自我价值,但是也是为了我们自己。正如我们所追捧的对象可能会沦为空壳,被过度崇拜所摆布一样,崇拜者也可能会牺牲自我的个体性与自主性,将其拱手交给更高一层的权威。我们要尽力克服神化榜样以及在此过程中压制自我的人类本能。凝视星光是最为深刻的人类行为,但是也许我们应该时常将目光从头顶上美丽而神秘的群星移开,用更大的精力来检视、钦佩与培养内心的道德法则。谢谢大家。

2014/8/31

===========================


这个答案我已经分享了快半个月了,可是只有很少的人点赞。直到张小北老师看见了,并且认真看完了,然后赞了。接着是汗青,接着是朱炫。看来大V总是能耐心的看完这些优质(至少这个文章废话没有多少)的文章。

真心希望今后这样的优质的,没有搞笑插图,没有搞笑文字的长篇大论能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相关话题

  《疯狂动物城》中,闪电的速度真的有那么慢吗? 
  《一代宗师》的画面有什么特点?适合转制成 3D 版吗? 
  现实中是否存在 电影 游戏 里面那样的巨型公司?? 
  荒岛余生最后的结局什么意思? 
  在《三体》获得雨果奖前后,为什么有那么多评论想停拍三体去找外国人拍摄? 
  为什么男孩子总是会邀请喜欢的女孩子看电影? 
  如何评价电影《紧急救援》? 
  当我们怀念青春的时候,我们在怀念什么? 
  为什么剧组里,男的可以坐镜头箱,女的却不可以? 
  《烈火英雄》中的那些硬bug有哪些? 

前一个讨论
现阶段人类世界所能制造出来的最具威力武器是什么?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新闻「男子身穿日本军旗装登山,遭愤怒群众扒衣」?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