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清朝皇帝上朝的时候说的是满语还是汉语? 第1页

  

user avatar   san-xin-qing-n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又来了,清史的必须答。

正如高票答案所说的,上朝这个概念本来就是很模糊的,是电视剧里面构思出来的。像电视上那样的大型朝会,那叫做御前会议,一般只有核心官员参加,在早期基本上全是满语,后来随着清朝皇帝汉语越说越好,也说汉语,但规定以满语为准。

平常之时,最常见的是皇帝御门听政,也就是在乾清门那儿听政。一般也就是走个形式而已。记着这样一个原则,在专制社会,一切都是黑箱操作,一般大臣根本不知道朝廷决策是怎么回事儿,普通老百姓更是看得云里雾里。如我们所熟知的,清朝决策是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皇帝一个人在哪儿说就行了。通常来说,皇帝发布决策的时候都是说满语的,尤其是在早期。

清朝使用满语除了保持民族传统之外,还有一个目的是为了保密。因此,清朝早期机密文件全是满语记载。

并且,清朝早期混的好的汉大臣全都苦学过满语,有些甚至还学过蒙语和藏语。例如张英张廷玉父子得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精通满语,其中张英在汉人满语考试中第一名。在康熙朝开博学鸿儒科,招录了一帮大儒,一开始对他们是委以重任,让他们拟写文稿。可不就发现,这些人因为不懂满语,写的文辞极难翻译,也就将他们统统打发了。

同样的,满族大臣也比要求学习汉语,还定期考核。

此外,还涉及到一些召见。一般来说,这个就因人而异了。例如康熙在接见西藏班禅的时候就秀过一口藏语,班禅惊讶的不行。此外在接见一些蒙古王公的时候,皇帝一般说蒙语。我比较好奇的是,皇帝接见朝鲜使臣的时候说的是什么语言?反正肯定不是韩语。

清朝皇帝一般来说,都要精通汉藏蒙三种语言,要求做到会说会写。清朝早期几个皇帝汉语水平其实都很一般,写的奏折里面错别字大大的多。因此,满文是主流。但从逆天的乾隆开始,清朝皇帝转身一变个个成了文学家艺术家,写的一手好打油诗,皇家诗集出了一本又一本,于是汉语占据主流。但是满文仍然是官方正统问题。

最后说一个有意思的,爱新觉罗家族曾经出过一个语言学天才,据传他一人至少精通数十种语言,他就是……


我来公布答案了,之前忘记了。














他就是我们荧屏常客九阿哥胤禟。

胤禟有着极高的语言学天赋。他学习汉文的速度比一般皇子快很多,阅读速度也很快。当他的哥哥五阿哥还只在学满文的时候,胤禟就已经精通满汉蒙三种文字。之后因为要和俄国人打交道,胤禟又学的一手俄文。在后宫皇室之中,胤禟是唯一会俄文的。康熙当年想学俄文,但最后还是中途放弃了,斯拉夫语言特有的大舌头音让康熙不胜其烦。根据一些传教士的说法,胤禟甚至还初通拉丁文、法文、意大利语。

更有创意的是,在夺位失败被雍正囚禁之后,他竟然试图利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满文,传递密码信息给自己的儿子。

胤禟首创的这种由拉丁文转写满文的方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通用方式。


user avatar   hasuran-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确定一下所谓“上朝”的概念。

在我们通常概念中的那种“上朝”,也是清代所谓的“大朝、常朝”,是非常正式礼节。由于现代人受到电视剧的不良影响,往往觉得每日皇帝的上朝都是这种,各种品阶的大臣都要出席、每个人都要求穿着礼服(朝服)排排站,再来个太监喊一嗓子“有事启奏无事退朝”——然而事实上这类大朝在清代每一年出现的次数都是屈指可数的,只在不得不正式操办一下的情况下,才会举行。这个原因也很好理解,大朝会级别的礼服(朝服等一大套)实在是太不好穿了……皇帝也是人啊筒子们~

所以尽管理论上来讲每月五、十五、二十五日应当举行常朝,但实际上这个完全是礼仪性质的,皇帝们很少自己找罪受真正意义上举行常朝,有时候甚至一年的都不举行一次。根据穿戴档记载,乾隆十七年穿礼服有十六次——这其中不完全是常朝所穿,礼服也在祭祀、大节日的情况下穿着(多数都是在这类情况下穿着)——其他年份差的也不多

那么如果不举行常朝,清代君臣要怎么交流感情办办公事呢?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召见”,这个召见,才是每日都有的形式。档案中也记载“叫起”,听起来还是挺形象的。这种见面方式不会很多大臣,一般就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引见官员,例由吏部带领,应着蓝袍、天青褂,挂朝珠,每逢朔、望,及五日、十日,着补褂... ...至召见,大致服色略同,惟长袍不一例,蓝者、深驼色、浅酱色者,皆可着,亦配忠孝带。”所以穿的轻便多了,皇帝也不需要面对那么多人奏事。


明确了上朝的概念以后,我想大家该明白清代每日奏事之时皇帝其实不需要面对很多人,所以尽管楼上某位同学认为这是皇帝“最愚蠢的行为”,但的确,皇帝是看人说话的。需要说满语的时候就用满语,面对不会满语的大臣就用汉语

上面还有同学说雍正帝就只会用满语来骂人,这是非常不准确的。且不说雍正本人,雍正时期许多大臣们满文也还是很不错的,这其中也包括汉八旗的大臣,譬如年羹尧。我曾看过年的满文奏摺,文字娴熟,而且关键是写的够长……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参考一下国立故宫博物院 故宫文献编辑委员会出版的《年羹尧奏摺专辑》,其中有一大半都是“清字摺”,亦即满文摺。鉴于给个插图估计大家也看不懂,所以还是不占地方了。雍正帝的满文就更是神妙,一手满文写得龙飞凤舞,让无数读档案的后人看得泪流满面……

有清一代,大方向上的确是越到后期满语适用范围就越小,但由于清代皇帝素来维护“国语骑射”,在很多特定场合是要求必须说满语的。瀛生先生曾在《满语杂识》一书中提及,其高祖曾在道光末期亲见道光帝训斥因在御前奏事时满语口音有讹变的侍卫,可见起码到了道光时期,御前奏事还是看人下菜的(而且还要求口音标准T_T)。

最近我看到的一些新的资料也表明清末满语在档案、君臣问答、正式场合还是存在一定的应用范围的。如光绪年间接见外国使臣时,有记载表明光绪帝使用满语来主持场面。而哈佛燕京学院最近放出来的满文珍稀图书电子版的档案之一《中俄咸丰十一年条约档》满文原文更是点出了条约最终解释权以满文版本为主,这一点可能以往中国史学界提及的不多。

清代皇帝中满文最糟糕、最不着调的就要数宣统帝了,这也是客观环境所导致——毕竟他还没长大就退位了,严格说也并没有接受传统的满语文教育。所以对于其他皇帝,我们还是不要跟宣统一概而论比较好。

总而言之,尽管满语满文在日常生活中适用范围不断缩小,但在正式的场合中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无用。在日常的召见中(即御前奏事),皇帝所说的语言取决的大臣的身份和所奏内容,既有使用汉语的情况,也有使用满语的情况




  

相关话题

  喜欢清朝就是汉奸吗? 
  为什么很多人提到清朝就非常暴躁? 
  为什么绝大多数英国人不会认为诺曼征服是英国亡了而不少中国人认为清朝执政是中国亡了? 
  满清为什么不吹毛文龙? 
  如果清朝不设柳条边政策那么后来的中国有可能占领斯塔诺夫山脉以南地区吗? 
  时至今日,中国是否已经有了重建圆明园的金钱和工艺? 
  为什么乾隆明知道和珅是巨贪,却不处理他? 
  孙中山先生评价隆裕太后为“女中尧舜”是否属实? 
  毕沅《续资治通鉴》中的乾隆改译辽金元三朝人名是否很影响阅读? 
  给李自成三十万车皮方便面,能打赢清朝吗? 

前一个讨论
有哪些英文单词念起来很带感?
下一个讨论
怎样丰胸最有效?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