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百度一成。雙目失明。」
這句話是絕對有道理的。
不過中文維基有些情況也和百度百科差不多水平。譬如說這個問題。
每年的1月1日(現在是三場,12月30、31日和1月1日晚上各有一場),維也納金色大廳都會如期上演一場盛大的新年音樂會。這個音樂會幾乎就代表了當時全世界範圍內古典音樂演奏的最高水平。音樂會的水平之高,讓全球各地的古典音樂愛好者紛紛在新年之初來到維也納這座音樂之城,為的就是聽一聽這場音樂盛會。
而每年的新年音樂會,最受矚目和期待的,必定是兩首加演的曲目——《藍色多瑙河》和《拉德茨基進行曲》。
在音樂會的結束,觀眾們往往會以熱烈的掌聲向樂團致以感謝,鼓掌聲一直久久不絕,直到樂團的各位演奏者再次坐下——這就是加演開始的信號了——然後開始演奏那首亢奮激昂的《拉德茨基進行曲》。在曲目的高潮部份,觀眾們跟著節拍的強弱鼓掌,曲子和掌聲互相照應,場面相當的壯觀美妙。而在樂團與觀眾之間這樣的一個互動,也成爲了每年新年音樂會的慣例。
那麼,這個慣例是從哪一年開始的呢?
根據這個頁面(
http:// homepage3.nifty.com/neu jahrskonzert/program1939-1954.html)的資料所示,1945年的新年音樂會第一次出現加演,演奏的曲目是《無窮動波爾卡》和《藍色多瑙河》。
而《拉德茨基進行曲》也在翌年的加演中出現了,也就是1946年,但是在之後的幾年都沒再演奏過。(1947年甚至沒有加演,這個完全取決於指揮的心情..)
從1950年開始,《拉德茨基進行曲》就幾乎一直出現在加演曲目的名單上,這個傳統一直保留到現在。(除了1956年和1957年沒有加演,2005年因為悼念印度洋海嘯殉難者而取消這一歡快的曲目)
提問者問的是「從何時開始《拉德茨基進行曲》作為壓軸返場演奏的作品?」,其實到這裡,這道題幾乎答完了,不過看官們一定意猶未盡,那從哪一年起觀眾鼓掌成為慣例呢?
好了,最坑爹的來了。百度和中文維基,還有幾乎用任何搜索引擎搜索到的任何中文頁面,都把所有對這個問題有興趣的人坑了一下爹。因為這些網站上說的1987年,絕對是錯的。
更加坑爹的是,當年背高考作文例子素材的時候,就有一個是講這個的——打破「規矩」。
有「指揮帝王」(補充一下,這個也是中文領域裏面才有的稱號)之稱的世界一流指揮家卡拉揚,在1987年的新年音樂會——也就是國內首次轉播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這一年,在最後的加演部份,就是這《拉德茨基進行曲》,有些觀眾情不自禁地跟著音樂節奏鼓起了掌。
然而,在演奏樂曲中鼓掌一向被視為是對樂團和演奏者大大的不尊重。這個時候一些謹慎的觀眾已經緊張起來了,擔心卡拉揚會忍不住怒火下臺罷演。而這個時候,卡拉揚優雅地轉過了身,以手勢示意觀眾跟隨節奏鼓起掌來..
之後blahblahblah..
自此,觀眾隨著《拉德茨基進行曲》鼓掌就成為了一個新的傳統..
再blahblahblah..
正所謂不破不立,不打破舊的規矩,就無法形成新的規矩!
好吧。演奏中鼓掌的確是不尊重,這是有的。
卡拉揚「優雅」地轉身示意觀眾鼓掌也是有的。
視頻為證:
(視頻為1987年的新年音樂會的加演片段。個人認為的確也是這麼多年新年音樂會中最精彩的一個片段之一。卡拉揚閉上了雙眼,像是把所有感情傾注到手中的指揮棒,忘我地揮舞著;臺下的觀眾配合地跟著卡拉揚的指揮鼓掌,掌聲時高時低,與樂曲處處和應,聽得讓人心曠神怡。卡拉揚你就是我的神啊!)
卡拉扬198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拉德斯基进行曲》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5MTg5Mg==.html但是別這樣就把卡拉揚的轉身當成第一次的創舉啊。
證據在此:
(視頻為1986年的新年音樂會,指揮為馬澤爾。可以直接拉到最後的幾分鐘)
1986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Q5NTQ5MDQ=.html
在新年音樂會的《拉德茨基進行曲》一曲中鼓掌其實已經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具體在哪一年開始,由於時間過於久遠,當年的錄音和電視轉播母帶(最早在1959年開始電視轉播)已經很難找到,暫時也沒有一個確切的定論。(之前我也特意去找過,但確實找不到74年以前的完整視頻。)
一般認為是在博斯科夫斯基指揮的年代(1955~1979)就已經成為一個慣例。而且轉身示意鼓掌的也不僅僅是卡拉揚的專利,博斯科夫斯基和馬澤爾也做過類似的舉動。
譬如說這個,1974年的新年音樂會,在進行曲將近結束的時候,觀眾們已經鼓起掌了(與現在的不同,現在的是一開始演奏就鼓掌),這個時候博斯科夫斯基也轉過身來指揮觀眾的掌聲:
1974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A3MzYyODQ=.html所以打破不鼓掌規矩的肯定不是 卡拉揚 ,這個榮譽還是留給博斯科夫斯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