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日本的平面设计水平为什么这么高? 第1页

  

user avatar   jing-yu-she-ji-whaledesig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有答主简单提过,我来展开一点。

抛开民族因素,客观地来说,日本的设计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它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果,与这个国家对国内儿童的美学教育的重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几年前,日本NHK电视台特地为少年儿童开设了一档设计类教育节目,名字叫《Design あ》,翻译成中文就是《啊!设计》。

节目从设计的角度出发,包含工业、平面、服装、建筑、照明等各个设计方向,你们熟悉的深泽直人、仲条正义、原研哉、伊东丰雄等大咖,都曾分别作为每集的特邀嘉宾,出现在节目当中。

虽说是专为儿童设计,每集只有短短15分钟,且内容简明易懂。但独特的视角,充满对思维的启发,不少成年人也对它赞不绝口。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9.4分!

废话不多说,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部分:

节目的开篇,是【设计的观察】单元,这部分主要以启发孩子们“寻找规律,概括特性”为主。

以其中一集的丝巾为例:作为我们生活中一种很常见的物品,它的大小和花纹也是各式各样。

为什么丝巾要设计出这么多种图案,并且还有不同的尺寸呢?

节目并没有任何解说,而是通过展现一系列浅显易懂而生动的画面,让孩子们自己形成思考。

可见,随着使用对象的不同,人们选择丝巾的图案不一样,包裹方式也不一样,搬运方式更是不尽相同。正是通过不同的设计,才发掘出了物品更多的价值,满足了人们多样性的需求。

节目组深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每个单元的结尾,也不忘提醒孩子们:

【拆解重组】单元:为了给孩子们展现每一种事物的内在结构,分解复杂,熟悉构成。节目组也是拆了不少东西。配上精心制作的动画,简直萌到不行!

比如,拆一条糖是这样的:

拆一个水果:

拆一副扑克牌:

甚至拆只鞋子:

对于很多家长而言,孩子拆东西,会被认为是一种顽皮的行为。但日本的设计师认为:学会拆解事物是设计师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你要分解了,才明白设计的缘由。

【天马行空】单元:这个部分,主要为了启发孩子们思考:“物体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花洒为例:为什么花洒的长嘴喷出的水总是很细小,而不能一次性哗一下倒出呢?

花洒如果没有长嘴但设计会是怎样?

通过实践发现,花洒的长嘴设计是有合理性的:能够保护浇水时不把花误伤。

这还没完,在介绍完长嘴的设计意义后,节目又进一步把问题进行升华:现有的设计是否还存在值得改进的地方?

如果依照原有设计,需要不停改变姿势,才能让壶里的水完全倒出,十分费力。

如果通过改变设计,只需小小的一步,将长嘴设计的位置稍作位移,问题便能得到解决。

验证一下:

很简单的道理对不对。但是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将一个简单但设计思考到如此透彻的地步呢?

通过观察生活中简单的设计,让它的设计回到原始状态或者进行优化,孩子们可以学会:从“解决问题”的本源出发,重新思考设计存在的意义。

最后一个单元是【设计师】单元,通过邀请各领域的知名设计师,传达使孩子们对设计产生兴趣的信息。

比如,其中一期,节目邀请到了世界著名艺术家及设计师吉冈德仁。其实验性的创新作品跨界艺术、设计与建筑,在全球范围内都赢得了高度评价。

关于设计,吉冈老师想告诉小朋友们什么呢?

吉冈老师分享的这些关于设计的经验,道理简单,却内涵深刻,相信不管是小孩还是成人,都能从中收获颇多。

当然,除了特邀设计师部分大咖云集之外,这档节目背后的制作,也是有高人指点,是由日本著名的平面设计师 佐藤卓(Taku Satoh) 担任艺术总监,亲自把关。

他曾与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连手打造吸引全球目光的21-21 Design Sight美术馆:

也曾用最亲切的日常设计,治愈人们循环往复的平凡生活:比如你们熟悉的“明治牛奶”、“乐天薄荷口香糖”、“可尔必思饮料”,其包装设计都是出自佐藤老师之手。

《Design あ》这档节目,正是对佐藤老师本人最好的写照。他说:这个节目并不是让孩子去学习,而是希望让孩子觉得设计很好玩,让儿童在无意识中获得影响。因为儿童并不会做太深度的思考,而是通过感觉的方式去进行对世界的认知,所以说明和解读的部分我也尽量不加任何附加说明。

据说,在节目开播之前,佐藤老师已经做了很多次的提案,前前后后经过了六年的沟通和准备,节目才在2011年开始首播。

这档高质量设计节目的诞生,离不开这些日本一线的设计师对教育的支持。


最后,对节目感兴趣的小伙伴,B站上有台版的资源,可以去搜搜看。

我们也期待有朝一日,我们的国家有这样优秀乃至更优秀的幼教设计节目出现,让我国普遍的美学素养,同样不输在起跑线上。


欢迎访问官网:琢磨琢磨 - 从创意到实现的企业级解决方案

也欢迎关注公众号:琢磨琢磨ZOMOZOMO【ID:zomozomo-design】

我们正在招募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岗位内容戳此链接 ▶ 招贤纳士 - 琢磨琢磨 - 从创意到实现的企业级解决方案(假如你有其他奇淫巧技,也来投递吧~!)


user avatar   juliush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1) 他們有正確的設計教育:設計是藝術的一部份,但設計有本身更大的使命:小至解決微小生活問題,大至解決社會問題,小至字體,大至建築設計,在日本一樣得到體現。反觀中國,設計獎在國外拿得多了,但路牌一樣爛,字體一樣差,基建更加不用說。反映了甚麼呢?台灣也是類似,香港若果沒有英國早年的關照也會落得和內地台灣一樣的情況,看近十幾年回歸後每況愈下可見一斑。

2) 資訊流通:長期與國外競爭,質素自然會高。國內除了政府外,人太多、社會結構複雜也阻礙了國人接觸資訊,因為有太強的本土意識,阻礙了與外國交流,欠缺衝擊下設計也就不如人。

3) 民族性:「事做到最好」是他們的基本認知,對他們來說,事做得不好就過不了知己一關-而每個人都盡力之下,設計那會做不好?

4) 資源貧乏:日本無論地、自然資源也十分貧乏,不能侵略外國的情況下,設計就也是最能幫助他們省資源的方法,因此他們的企業也很樂於投資設計去幫助減低資源消耗,也有助令產品更加盡善盡美。

5) 人民文化水平高:設計屬於人類文化提升至一定水平後才產生的「奢侈品」,在文化水平高的地方才會得到尊重。

在一個無論民族性、生存環境、客觀環境、基礎教育、人民文化水平高都十分有理設計發展的地方,設計水平怎會低?同一道理可以應用在西歐地方。

日本设计师的极简主义设计,是否和日本民族的高密度生活状态有直接联系?

zhihu.com/question/1970

在另一個類似的問題上發表了,可以再參考看。


user avatar   enostyl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日本的平面设计真正让人夸赞的,到并不是很多人所理解的「高」。

客观上来讲,设计行业对日本的(非商业)平面设计水平,较为一致的评价是:在国际上广泛受到认可。


一、更为通用的设计语言


其实,在「国际上受到认可」这句话,就已经说明了日本设计风格的第一个特点。

那就是「更为通用的设计语言」。



先来看看什么叫「更为通用的设计语言」。

看下面这幅设计。

不需要任何文字,仅凭图形与色彩,就可以让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教育背景的人知道,这幅图到底在表达什么。

「平面设计」又称为「视觉传达 /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是指「利用设计语言,来传递各种信息的行为」。

一幅平面设计中的「色彩」与「图形」,就是最为常见,也是最基本的「设计语言」。


二、特殊的历史背景


这一部分的内容会比较多,我慢慢来讲。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张图。

这张图,是网上用于调侃日本与美国知名企业在logo设计特点上的。

这张日美两国logo的对比图,并不能真实,且全面的反映日美两国logo的设计水准与特点,但是,却引出了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现象。

心理学上被称为「母语羞涩」。

简单来说就是,在以英文为母语的美国,英文之于他们,就如同汉字之于我们一样。

由于常见,所以会让人产生一种「觉得是廉价感」的心理感受。

因此,在很多欧美国家的设计中,为了避免这种「廉价」的心理感受,往往会更多的使用图形,而非他们的母语,来作为logo的主要表现形式。

即便有一些以英文为主型的logo,我们也会发现,那些单词要么是自创词,要么来自于一些小众语种,如希伯来语、拉丁语、希腊语、北欧语等等。



例如nike,就是一个典型的自创单词。

有人认为nike的名字由来,是来自于希腊语胜利女神的名字。从名字的由来上来说,是没问题的。但是,从单词的由来上来说是不对的。希腊语中,胜利女神的名字正确的写法是「Νίκη」,而「nike」则是拉丁语转英语的一种写法,所以这本身就也是一种自创词的方式。



再如,美国本土的冰淇淋品牌「哈根达斯」,这个自创词的灵感来自于北欧语系。

在设计时,特意在第一个字母「a」上加了两点,给美国人一种「非美国本土品牌」的感觉。



讲到这里,如果你认为「日本作为一个母语为非英文的国家,会把英文当作图形来理解,所以直接会使用英文来当作logo的主体图形」的话,那就错了。

我们可以再来看看那些日本企业与品牌的logo。

其中出现的英文,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英文单词。

比如SONY的由来。

sony创始人盛田昭夫和井深大为了给品牌取名字,常常一起翻字典,希望能找一个读起来顺口、响亮的名字。

有一天,他们翻到一个拉丁字Souns,意为「声音」,听起来也很有音感,刚好与当时公司从事的行业也关系密切,于是他们开始在这个单词上做文章。

当年,日本全民的英语普及率以及很高了,而且日常生活里也出现到很多直接使用英文的情况。

比如很多人叫可爱的小男孩为「Sonny」。

跟这个拉丁字相关的其他字,不管是Sonny或者Sunuy(阳光普照),都有乐观、光明、积极的含义,这点非常符合他们的自我形象。但美中不足的是,Sonny读起来与日本字「输钱」谐音,有些「触霉头」。

看来迷信是全人类的通病。

后来盛田昭夫灵机一动,去掉一个「n」,拼成「Sony」。这就是「Sony」的由来。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19世纪60年代。

明治维新开启了日本全盘西化的道路。

而全盘西化的,不仅仅是社会架构,还有文化领域。

我们都知道,日本的文化起源,可以说绝大部分来自于中国的隋唐时期,并且日本也较为完整的保存了我们的传统文化。

在明治维新后,西方文化与日本已继承的东方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相互冲击,被动或主动的彼此影响,有一部分最终被二次解构改变。

这样的历史背景,使得日本这样一个亚洲国家,在日常的设计符号里,对英文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母语羞涩」。

为了避免这种对本土文字以及英文都会产生的廉价感,所以日本的平面设计中,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就是很少出现到文字(日文或英文)信息,更多的,是用纯图形与色彩,来做为「设计语言」。



日本真正系统化的发展平面设计的时间其实并不长,无论是战后「日宣美」这个全国性的设计组织,还是近代一直活跃的原研哉、永井一正、柳宗悦、柳宗理、山中俊治们,在他们的生活经历与教育背景里,都曾受到这些历史背景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创作时的「设计语言」。

例如这幅,讲到日本平面设计就不得不提到的,「福田繁雄」的反战海报以及他的很多其它作品。

还有本文一开始我拿来举例子的,反应城市与乡村的主题海报,都是只使用图形与颜色来传递信息。

为了避免,当文字信息出现在画面中时产生的「廉价感」,除了尽量的减少文字信息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通过设计,将原本浅白的文字做图形化处理。


更多有关设计形式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下,就不多做赘述了。

所以,如果要问,为什么日本的平面设计水平这么高?

第二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特殊的历史背景,造成了日本在「设计语言」的敏感度上,有别于绝大多数国家,也造成了日本在「设计语言」上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时期,

如果说,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被动或主动的,促使了日本在平面设计语言上的发展,那么,独特的社会人文环境,则深深的影响了日本的设计理念,也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设计理念,结合日本已经系统发展起来的设计语言,最终使得日本在设计水平方面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认同。


三、特殊的社会人文环境


在设计行业里,有这么一句话 ——「设计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这句简单的话里,包含了两个非常重要的信息。

(一)解决谁的问题。

(二)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其实,我们只需要把上面两个问题弄明白,就可以明白日本平面设计之所以厉害的真正原因了。



下图,是日本某公园一角的不锈钢栏杆。

相信不少人在看到这个栏杆后,都会感叹日本这个民族,在生活的细节方面的讲究和用心。

但是,栏杆上的这四只小鸟,却真的不是完全用作装饰的。



试想一下,当你想在这栏杆上坐一下时,会怎么样?

知乎上有这么一个问题,问「为什么说“好的设计是让用户感受不到设计的存在”呢?」

好的设计,是只有当你作为目标受众存在时,才能感受到的设计。

而当你并非目标受众群体时,你是感觉不到的。



我们还是说上图的这个不锈钢栏杆吧。

当你的身份,是一个可以严苛控制自己行为的游客时,栏杆上的那四只小鸟对你来说,只是作为装饰而存在。

而当你起念想站或坐在上面时,你才会发现,这些细微设计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可以再看看身边一些公共设施,在有类似需求时会怎么做。

那种大大的横幅,大家一定不会陌生。

可横幅这么一拉,甭管你是不是目标人群,你都感觉到这个设计的存在了。

这样的设计太打扰人了。

或许你没去过日本,但你或多或少会对日本人「不给别人添麻烦」的特点早有耳闻。

正是由于日本整体社会环境中,害怕给他人添麻烦的这种特点,使得他们在做很多事(这其中也包括设计)的时候,都会尽可能地反复斟酌「到底谁是用户」,以及「我们如何才能不去麻烦打搅到那些没有这个需求的人」。

设计行业是一个细分领域很大的行业,从服装、家装、平面、个人形象等等。

不论哪一个细分领域,要想成为最顶尖的那群人,不仅仅需要在技术层面上成为高手,还需要极强同理心(empathy),让设计师理解受众到底想要什么。

在日本这种整体社会人文环境下,很多人或许是主动的,也或许是被动的具备了一名优秀设计师需要具备的「同理心」。

只有当一名设计师知道了「自己是在解决谁的问题」,「这个需要解决问题的人有哪些特性特点」时,他才也会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写在最后,总结一下。

让日本的平面设计(整体设计)在国际上备受认可的主要原因,是这样两点。

(一)

特殊的历史原因,主动被动或的造成了日本在「设计语言」上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为了避免视觉上的「廉价感」,日本很多设计中都是尽可能的使用「图形」、「符号|或「色彩」来传达需要传递的内容。

(二)

特殊的人文环境,使得日本的设计师(不得不)具备更强的「同理心 / 共情」。

这种「同理心 / 共情」使得设计师们在设计的每一个细节中,都会尽可能的去思考「观看者」或「使用者」的感受,而并非一味的自我表达。


四、更多推荐内容

(一) 《什么因素导致某些颜色显得更「高级」?》

(二)《标点符号能给文字的气质带来变化吗?》

(三) 《标志设计的忌讳有哪些?》

(四) 《商业Logo的英文大小写有什么规则?》

(五) 《如何避免「极简设计风格」而带来的「粗糙感」?》

(六) 《为什么很多人无法接受在产品的外观设计中出现汉字?》

(七). 《平面排版时,运用哪些方法可以突出中文的美感?》



@这是eno|艺术与时尚行业工作者|时尚领域创作者

所有「美」和「时尚」有关的内容,均收录在公众号「艾诺说」,欢迎关注!


user avatar   su-fei-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日本做过一段甲方,谈谈看法。

日本并不是没有烂设计师。但甲方有能力把很多烂设计过滤掉。


首先说甲方对于设计的重视和对设计师的尊重。一个中国设计师朋友给我推荐过的例子。日本丸之内一家小商场KITTE的VI设计。

网站

下面是网站轮播图

从logo到轮播图,都可以很容易看出红色竖条的元素。

这是什么概念呢?来自这个小商场所在大楼的历史。这幢楼原先是日本邮政大楼,特点在于窗框。于是设计师将窗框和代表邮政的红色结合,就成为这套设计中不变的基本元素红色竖线。

换个角度,其实这个概念非常不可思议。一个商业设施,新老板入驻了,让设计师设计,设计师搞了个致敬原来公司的概念,这什么鬼??哪个老板乐意?

但这个设计好看吗?好看。

这个设计成功吗?反正别人就随口跟我说了几句,至今都记得。

说日本甲方都是这样有点过了,但至少在这个案例中,我们能看到两个尊重:对设计师的尊重;对历史的尊重。


我们会发现中国出现的优秀设计,往往也是这两种尊重结合的结果。


同样再举几个商场的例子(个人认为各大商场可以很好的代表1. 传统 2. 有钱金主企业)。

三越的纸袋。这个是大家最熟悉的,用了57年的纸袋设计。

这个设计取自日本和服。

而三越的前身,就是卖和服的吴服屋。

这个设计不说好看不好看的问题(其实我个人并不太喜欢) 。一个纸袋设计,沿用了57年。大家可以想一下自己的公司,有什么设计能用10年以上。往往是伴随着新官上任三把火,一切都会大换血不是吗?

这背后仍旧是对设计的尊重:57年中,可以对这个设计动手的掌权者那么多,但没人可以撼动一个小小的纸袋。说明这个纸袋设计的变化,都需要非常大的权限。

这就是对设计的重视。明白设计对于一个品牌的重要性,才会不轻易改变。


那这有没有可能单纯只因为守旧呢?


其实现在三越已经在2014年换了新的纸袋设计。

这个纸袋找了被评为人类国宝的设计师森口邦彦。伴随着新纸袋的使用还做了大规模的PR。

你见过哪家商店换个纸袋都要PR的吗?

再次强调,对设计的重视。


第三个例子是我个人超爱的LUMINE。在萎靡不振的日本商场界,稳稳抓住年轻女性们的心。

LUMINE的亮点太多了。运营做得非常棒,甚至连微博发的东西都明显甩其他日本公司的账号五条街。先随便看看LUMINE的日常轮播图和海报。

而他家的每一季的系列广告更出彩,多年前就写过啦(传送门在文末)


通过LUMINE的例子想说的是第二点。对设计流程的尊重。slogan加摄影加制作,上面每一个广告的制作周期都是严格控制,才能出质量的。用心的东西,少有是赶出来的。

日本公司的工作流程是,所有项目都会提前定极其细致的排期,并且和所有参与者一一确认。细致到哪天出草稿,哪天讨论草稿,哪天出正稿,什么时候为止第一次修改,什么时候为止第二次修改,什么时候定稿,什么时候上线。

排期一般不会强人所难,而是看设计师一方拿出来的“見積もり” (时间预期) ,通常就是按照设计师的意愿去制定。除非设计师定的工期长到异常,或者发现加起来超了,才会进行交涉。

最最重要的,一旦定下来,极少进行改变。

有多少中国的优秀设计师,本来能出好活儿,却被要求“明天就要” “没有排期,尽快” ?又有多少本来按部就班在做,结果情况突变,一切推倒重来?


要我说,中国的设计师们已经学的够多了,优秀的人才比比皆是。如果要改进,这个点就在甲方,也就是在全社会对设计的重视和尊重上。

比如我们非常眼熟的“辣眼招牌” ,这些招牌的主人往往觉得“我有个牌子摆上去就够了” ,而还没有意识觉得“这个东西要有美感” 。甚至他可能还觉得这个已经够美了,因为放眼望去,大街小巷不都是这样吗。这个是环境和美学教育的问题,只能靠时间去磨。

另一类,不缺钱不缺人才的大型公司,需要改善的就是设计师的话语权和工作流程。当你有财力找到一个优秀又有责任感的设计师时,就给他充足的时间,尊重他的想法,才能有可能产生出好的设计。

目前看到的很多国内优秀设计都产生于独立品牌。说白了,差距就在于给设计师多少时间和精力去花心思。美学教育可以代代提升,但公司的流程却是很难被改变的(何况大公司的天然自信致使他们缺乏动力) 。希望这些独立品牌能够更多的刺激其他公司,迫使大家认识到设计的重要性。


我们看到的日本优秀设计,都是经过甄选,并且被认可的。其实日本大大小小那么多设计公司,烂的也可以非常之烂。

以前在大公司的时候有一次要做一个广告banner设计,因为是组里比较小的案件,所以我建议找自己知道的靠谱的中国设计师。但大公司给个人签约流程非常繁琐,所以最终不得不使用一家"据说一直在用"的设计公司。一个banner收费两万日元(1200元)。

过了两天收到banner设计的时候,我几乎崩溃了。怎么说呢……

你知道中老年表情包吗??

就是那种用画图30秒就能做出来的水平,而且没有任何美感,字体用的是楷体。

即使崩溃,这里也有很多无奈的地方。你要让设计公司改,一百遍一千遍他都会老老实实改而且没有任何怨言。但每次改都需要时间啊,广告投放要按期进行,你不可能等他一点点改成大师作品。所以最后就变成了我这个甲方手把手教设计公司做设计……字号,对比度,拼接方式都是完全给具体的指示,把它们当做一个没有任何设计知识的劳动力来做的。真的是血坑。

那之后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公司产品的视觉设计不尽人意了。一千多人民币,一个500x100的小banner,这价钱找个好点的独立设计师,能出什么样的作品大家心里都有数,我就不说了。


最后,约好的传送门:


user avatar   chen-peng-25-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长文多图预警。

2012年从武汉到上海师范大学读了一年设计,中途辍学来日本。现在在一所东京的还算著名的美术大学里面跟着原研哉老师混了两年,要论中日两国的设计之差别,我想我还是有一些个人体会的。本来还有一大堆的课题要做,突然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现在就在微信上流传甚广的武藏野美术大学的图书馆里打完这篇文字。

我不想一味的赞赏日本,或者一味的贬低中国的设计,只是站在一个还未入行,尝试为着中国设计而考虑的一个设计系学生的角度来简单的说说我这几年的体会。如果其中论点有错误还请指正。

我们的生活环境往往会把我们拖入无可救药的平凡。

“视野决定高度,思维决定高度”,包括我们的心里素质也决定了我们的高度。然而作为一个艺术从业者,“平凡”又或者说是从众思维的“平庸”将无疑是我们无法通向伟大的最大阻碍。作为一名学设计的学生我更加偏好称呼自己为半艺术从业者,这样比较让我心安,不用为自己的定位而担心,一旦有人称呼我为某个特定的职业的职人的时候,我就会心慌,因为我并没有达到所谓的职业标准。在很多方面我只算是一个爱好者。但并不能说我不是专业的,毕竟我受父亲的耳濡目染,学习美术到现在已经过了13年,交给我的任务还是基本能完成的。再之在日本的这几年教给我的最重要的还是谦虚的态度,学无止境,我们永远都要虚心,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比你牛逼的人还有千千万万。首先这一点是所有做学问的基本。

回到主题,进入东京的美术大学之后,我一直在与我多年培养而成的“中国设计”的思维与定式做斗争。在微博等网络平台上也好,包括我在中国的大学期间学到东西也好,都差点让我走上了一条“万劫不复”的道路。虽然我已经隐隐约约的感觉到了自己现在走的才是一条真正的不归路。

追求形式上的美,结果主义。
这是中国目前大学生或者想进入这个行业的人的普遍状态,而这可能就是中国一直做不出优秀原创品牌的原因。大学如此,社会也如此。在中国的大学时代,我觉得我的时间完全就被喂狗了。我所谓的学专业,就是一味的被微博或网络上所谓的的优秀作品教程洗脑,被“一星期学会ps”“如何做出冰火效果的海报”之类的技术流的信息所淹没。我的生活大部分都在看电影,泡妹子,然后再安逸的环境下觉得该学习了,晚上看看的ps教程练习练习我的c4d。那时候的我和千千万万的大学生同胞们并没有什么区别,行为上也好,心里上也好。被称为美术生的我多的只是一门操作软件的技术,这或许就是俗话所说的“普通”吧。这样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设计的学生,突然就到了公司实习,拿着低薪水,还要被客户逼的要跳楼。整个行业的的环境也大部分是以客户那些个能弄哭小孩的审美为主,客户一个不满意就不付款(国内现在慢慢出现了一些好的设计公司,这里不谈)。然后我们这些学设计的人就会怀疑自己为什么学了这个设计,进而考虑转行之类的。其实这里面隐藏着中国的整个行业对于设计师的不认同,不尊重。其中也包括我们对自身的不认同。所有人都认为比设计师更懂设计,所有人都在指指点点,我们完全会沦落为一个技工,和一个工厂的工人并无太大的区别。从我有限的理解来说可能是如此。毕竟我也没有在国内呆很久就来日本了,也就不再多谈。

日本为什么在各种艺术方面出大师的原因我试着思考了一下。其中第一个我想到的就是整个社会的宽容度。没人会告诉你你毕业之后需要干什么,虽然大部分还是会选择就职,但作为读艺术的我的同学们其中已经有一撮人已经明确表示了不想就职,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小屁孩儿都是理想的,以后还不是都要被现实压低腰,那我讲一些我身边的例子吧。第一个就是我们学科正在读研的一个学长sakasita,他出身北海道大学医学部,拿着年薪1000w的工资在东京的一所医院做医生现在已经30岁了。你要问我一个医生怎么成我学长了?他本人说因为原研哉老师的书,让他了解到了自己原来真正想做的是设计,就毅然跑来考了研究生,一边当医生一边读书,但毕竟医生和设计师都忙,他为了自己的设计梦,和交往了多年的女友不得已分手。前几天和他一起喝酒,说现在准备辞掉工作,接下来去瑞士深造,将来要成为一个产品设计师。还有一个今年50岁的大爷和我修同一个摄像课。还有一个已经工作了3年的普通上班族,说为了继承自己家里的特产店,又重新来读设计。还有一个学长毕业就回长野种田去了,听说种的米买的蛮好的。在日本没有人觉得奇怪,这就是我生活日常的一幕。一个社会只有多元性和宽容性,它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我们读设计并没有人说我们以后就一定要工作,一定要进一个公司,我们的选择都是被尊重的,错了可以再来,时间过了就没有了。

第二点就在于美术教育这一块了。别的学校是怎么教学的我不太清楚。我们学校鼓励的是独特性,创造性。通过高密度的课题和评讲来间接性的,有规律的,一步步的,逼疯我们,时时刻刻像传销团体那样的高密的轰炸,提醒着我们自己艺术生的身份。教授的安排也全部都是几乎是在职的专业设计师或者艺术家。讲座和上课都像是一次次的思想洗脑,你会渐渐意识到,所谓的作品的深意,所谓的设计并不止步于做一个漂漂亮亮的作品,我们意识到一个设计师真正厉害的地方就在于能通过自己的说明来让对方真的喜欢上自己的作品。原研哉老师在进大一的第一堂课就跟我们说“presentation is design”。我们从一开始进入学校的时候,拿到课题被训练的就是从根源的问题和观察来做作品的思维,而不是为了某个漂亮结果而做设计。也不是像大多数的国内的大学一样,一进去就教ps。我当年刚进大学的第一课就是一个月做一本册子,从选题,制作,摄影,排版全部由自己完成。而然我的日本同学们大部分人连碰都没有碰过ps。 我还为自己在国内混过一年,技术上一定不输而暗自欢呼的时候,结果他们的作品令我无地自容(我们班70个人的ps有一半是我来给他们普及我会乱说吗?所有的日本人坐在一个小教室里听我这个外国人讲ps也是醉醉的,我的日语就是那时候练好的哈哈,也迅速和日本小伙伴成为了朋友)。要问为什么突然布置这么重的课题呢?估计教授觉得ps这种东西稍微学学就会了,再加上以后工作了,很多都讲是我们从来没有碰过的东西。短时间内掌握一类我们不了解的知识,对设计师来说是一门必要技能。然而一个月做册子这种小case的课题,到现在根本就不值得一提。现在大三的我们每个星期通宵两天就是日常。我的时间表基本可以在6月就排满了7月的,同学之间约吃饭基本都会具体到在下个星期某一天的某个时间段。地狱般的日子从我们进入大学一开始就持续到最后一年,我打工的地方一听说我是美大生,都过来安慰我。。或许国内的话在大一都是见不到教授的,但我开学的第一节课就是由原研哉老师来教的设计论(还记得那时候听原老师的讲课激动的要哭了好吗)。基本所有的课都由教授亲自来。所有的作品评讲都要先听我们的自我展示。点子够有趣,发现问题更独特的往往评价很高。

第三点就是设计这个领域的自豪感。整个日本是尊重艺术家,尊重设计师的。
其实在原研哉还年轻的时候,也就是柳宗理、田中一光的那个时代,日本社会还不是这样的。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也是没有跟上的设计审美,柳宗理在随想录里说“我们国家现在设计如同“妓女”,只知道胭脂抹粉,迎合观众”。后来是大家也知道的那一代的伟大名字们“福田繁雄”“龟仓雄策”“田中一光”“原弘”等人的努力,成立了日宣美(「日本美术宣传协会」,虽然后来被武藏野美术大学为首的学生运动给弄垮了,后改为JAGDA 「日本平面设计师协会」)联合起来办展览办讲座,将设计带入生活,向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经过几代设计人的努力后,才有后来现在的地位。这里插一句,其实原研哉教授在书里面提到的很多理论并不是他自己原创的,而是出自于这些大前辈们的积累,原的思想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受到了向井周太郎的影响。(创立我们基础设计的教授,被我们现在的教授们称为“先生(せんせい)”的男人,日本符号学第一人)包括原老师最著名的,现在一直被模仿的“re-design”概念也不是原创的,而是出自一个展览,当时原老师是作为参展人参与的。(我爆料了这么多黑会不会被抹杀!)

一般依赖主不会太过于插手设计师的工作。但另一方面,我们的教授们的严格要求也会让我时时刻刻的意识到自己离专业设计师还有多遥远。柴田老师(muji懒人沙发的设计师,接替去了多摩美术大学的深泽直人教授的班)教的产品课,光是最后的照片我们就重拍了10遍以上。还就不提日本那变态的typeface的课题了,误差都是要控制在0.01mm,老师拿着放大镜来检查,改上20遍都不算什么,你们懂那种痛吗!日本人管这叫“プロ意識"(专业精神),被专业的老师折磨了之后才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理想的遥远,才会让我们更加用心的深造,所以客户才会信赖设计师吧,与其说是信赖设计师不如说是信赖这个行业。

在日本的普通大学生都不会怎么搭理艺术生。因为我们的怪,就连合コン(日本的大学生之间类似于相亲的东西)都不跟我们美大生来玩儿,你们懂那种痛吗!想要来交女朋友的还是不要来日本学艺术了。而这个怪才是我们真正迈向艺术从业者的第一步。我们看世界的眼光不同,我们思想的不同,我们考虑的不同,我们生活方式的不同。这才能导致我们做出作品的独特性。大学所培养的就是这个独特性。设计与艺术一样,一旦你落入了俗套,你就失去了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而长久的设计师的资格了。这就是为什么国内的设计师说什么到了50岁江郎才尽,而日本的设计师越老越牛逼,立身之根本不同。设计和艺术是一样残酷的世界,你要想做个普通人?还是不要太小看专业设计这个行业了。

作为设计师我们需要学习的是什么呢?第一就是我前面提到的独特性,你可以变的怪,你要下定决心,走这条路,你的朋友可能就会离你而去,你得和孤独相处,你会很多东西背道而驰,你不在能成为一个好好先生,我身边的日本朋友很多都有这个觉悟了,“选择了设计都是选择了自己的一生”嘛。第二就是如何倾听用户的要求,然后和自己的风格做融合的的技巧,很多人才是跟紧当下之风,跟着流行走,跟着客户走,最后一定被流行抛弃,被客户当成技工。

我曾经听ted演讲的时候说了一个成功的人给讲者的一句话“成功的人是付钱请别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我觉得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也是“让客户接受你想做的设计”,前提是你得有这个说服力和阅历。我现在已经基本上把所有的技术的微博什么的都删掉了,但并不是说我们就该抵制ps技术,我的意思是想让大家不要以技术为目标,学习还是应该学习的。最后推荐大家一些网站behance、pinterest、vimeo之类。一定要看最好最新的东西,并且自我辨别。

我经常对自己说的一句话,或许你将来能成担负起中国设计的伟大的设计师,为不要让你的“平庸”毁了它,也送给所有在学设计的朋友们。

2015年12月23日 增加内容:

近来有人很好奇两年前我大一进学校到底做了什么课题,在这里我就贴一下我当时做的其中的一个课题的步骤吧,其实做的很简陋非常拿不出手。(2年前做的东西!真心请不要吐槽,最近做的在我的个人网站chin.tokyo 或者个人微博里面都有发,有兴趣的人可以点击看看,记得不要吐槽!我也在努力学习进步中)


◆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些火柴和一个直径为18cm的气球


◆ 接着开始制作我们就开始一个一个的把这些小棒子们粘到气球上去


◆ 抱歉一下越了这么多步骤,反正弄成设计搞里的那样就愉快的喷漆


◆ 然后我们互相的展示和评论对方的作品和自己的不足,不过日本妹子比较善良大都互相表扬


◆ 然后我们简单的感觉下做封面怎样效果好


◆ 接着我们进入摄影棚,让这些火柴们升格


◆ 接着我们就可以按照设计稿来尽情的用ps和ai


其实作为两年前!大一!刚进去的第一个!课题,还是有很多的不足的,我也并不是做的最好的,仅仅作为参考。


如果对我的最近作品感兴趣的人可以添加新浪微博:陈夜宵

对日本艺术留学感兴趣的可以添加我和小伙伴一起做的公众号:脑瓜atama 微博:脑瓜atama


user avatar   lisir-53-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得否认,这是一个充满创意的民族,狭小的领土让这个国家充满了危机意识。

https://www.zhihu.com/video/1058495252134035456




  

相关话题

  京都有哪些值得推荐的料理和餐厅? 
  对于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中国人能忘记吗? 
  抗日战争结束后日本关东军的去向怎么样? 
  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在的日本歌手更倾向于组团,特别是solo歌手在颁奖礼或销量上的颓势? 
  日本的地铁是遍布全国的吗,每个城市之间互相联系吗? 
  如何评价台湾《智子之心》这部电视剧? 
  如何看待日本中学要开“拼刺刀”课? 
  有哪些你知道的「神创意」? 
  为什么日本可以成为二战之前唯一一个非白人为主体的工业化国家? 
  日本粮食够吃吗? 

前一个讨论
以前听说过日语里好像没有脏话,日语里真的没有么?
下一个讨论
桥牌中,打不成 7NT 的联手大牌点最大可能是多少?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