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同意各位朋友所言,但必须说明:好像大家的回答更像是“丰臣秀吉为什么能成功”,而非“丰臣秀吉为什么能够统一日本”,而这两个命题完全是两个概念。
首先要明确:怎么样才能统一日本?
很简单:所有大名都听话,就统一日本了。
这似乎是废话,但废话经常为人忽略,只好再次废话一下:要让所有大名都听话。
注意,听话就够了,不一定要干掉再用自己人才行。
擅长玩儿《太阁立志传》《信长之野望》系列的朋友似乎都满足于带着军队横扫日本66国,建立不世功名。但事实上,现实社会往往要更加复杂,你要真是昭告天下:我就要带着刀把你们这帮土霸王都干掉!那大家就会联合起来干掉你——3次信长包围网说明了一切,织田信长最终遇刺,某种意义上也是锋芒过盛所致。
丰臣秀吉之所以成功,与织田信长有关也无关。有关是织田信长用暴政扫平了近畿势力(连根拔起本愿寺势力、强势压制公卿、剪灭近畿大名),为丰臣秀吉提供了一块完整基盘。战国时代需要特别注意“基盘”这个概念,也就是绝对控制范围,因为战国时代大名争霸永远是一种联盟制,主君是基盘最大、势力最稳固的一个,其他豪族(国人、地侍、土民联盟首领)聚集在其身旁而形成了一方势力。
有了基盘,战国大名会先干掉周围极弱小势力,联合差不多的势力并授予高官,不服从的就夺取大义名分,联合各家一起打——不断重复这一步骤,就能统一天下。战国时代看起来是几个大名打来打去,根本上却是系统的较量——基盘建设的越好,才能招到更多兵马,获得更多钱财,得到更多人才,进而打胜仗。
1583年贱岳之战结束,丰臣秀吉拿到了织田家几乎所有领土(原武田领土除外),这片领土以琵琶湖为中心,涵盖了整个近畿,也是丰臣秀吉的“基盘”。
丰臣政权干的第一件事,便是检地,确定各势力的具体生产能力,进而制定赋税兵役系统。
其实秀吉从属于织田家的时候,就曾经干过检地,但检地都是“指出检地”,即让下属国人自己去检地,然而报个数就ok,但这样一来必然造成大量土地瞒报,家臣拥有更多生产能力而主君不知道,进而招兵买马对主君产生威胁,这也成了战国时代一大起因。为了断绝这一现象,从1583年开始,丰臣秀吉在领内逐步开始派遣奉行亲自检地,即实行所谓“立入检地”,石田三成正是这一政策的重要策划者与实行者。
但根据史料可以看到,石田三成虽然走访过不少村子亲自调查土地问题,但他一个人不可能走遍全日本,而且战争中也要顾及到各地豪族利益,因而其政策多多少少受到一些共谋现象影响,变得不那么彻底,很多日本学者也认为,所谓“立入检地”在丰臣家根本没有大面积实行,而只是在近畿的核心区域少量实行。
但即便如此,这也是丰臣政权较之织田政权的一大突破,精确把握住“基盘”内所有土地之后,丰臣秀吉开始大转封,将织田家臣强制转化为丰臣家臣,同时提拔了大量亲信为新大名,而自己则申请到了关白职位,借助公家权力、武家身份一统公武两家,切实成为了近畿之主。
1585年大转封以后,丰臣秀吉完全稳定了近畿基盘,在石田三成操作之下,近畿逐渐形成了以大坂城为中心,各地大名为物流中心的近畿物流体系,日后运兵运粮,都需要经过每一个城市调配。这套物流体系为德川家所继承,到江户时代,近畿地区的中心依然是大坂城,而且大坂城还成为了全国粮食最大的中转站。
然后就是刀狩令啊,兵农分离啊等等各种大家熟悉的政策,这些政策虽然织田信长也部分实行过,但由于缺乏“立入检地”支撑,基本都以未能普及而告终,丰臣秀吉却将之制度化定了下来。个人认为,这才是丰臣秀吉统一天下的关键所在。
基盘稳固以后,下面就是联合与剿灭了。毛利、宇喜多、上杉3家很容易摆平,但到了德川家康就不太一样,一来德川家与丰臣秀吉基盘相差不多,二来小牧长久手之战又是丰臣家大败,丰臣家便改剿灭为联合,德川家康虽然称臣归附,但依然保留了全部领地。这种联合制度形成了丰臣家“五大老”体制,足以说明丰臣家已经明白只要听话就可以,不用非得剿灭。
接下来对于岛津、北条、奥州这些势力,丰臣秀吉一开始都想收编,于是上杉、德川负责劝北条,毛利负责劝岛津,都没成功,于是就用这些劝人的人为主力干掉了不听话的人——大体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