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审查人员明鉴,以下文章中所有的句子,都有章可循,有据可考,绝无半点不实不敬之词,请勿折叠或者删除。
我来说几个猛料,大部分人都曾被他们收过智商税,或许就包括你:
还记得几天前被炒的火热的咪蒙涨薪课吗?咪蒙承诺,三年之内听过课的人年薪不涨百分之50,他们就双倍退还课程费。
看似对我们大赚的一笔生意,但是细想之下就会觉得很不对劲,因为对于买课程的人来说:年轻人三年涨不到50%的可能性很低,和咪蒙课程没多大关系,除非自己一无是处。
而且,如果你真的因为种种问题三年涨不到50%,生活的各种琐事也让你忘了三年后再去要那“双倍赔付”的198元钱。
就算你三年之后还记得此事,非要退换双倍费用,咪蒙也是大赚,因为这样的人绝对是少之又少,而购买课程的人数十万计。
截止12.5日,已经有超过16万人付款,此数字仍在持续增长。粗略估计此次卖课如今已获得大约1000万左右收入,并且成本几乎为零。
你还在幻想涨薪之时,咪蒙早已赚的盆满钵满。
当然,咪蒙卖智商税还算不得最厉害的,真正的始祖在这里,史玉柱可是把智商税玩的最6的人:
还记得几年前整天在电视屏幕上蹦哒的这两个小人吗?
没错,他们就是今年过节不收礼的代言人,收礼只收脑白金。
而这个被炒的火热的大补品究竟是何方神圣?
根据“脑白金”的成分标注,珠海康奇公司所称的“脑白金体”从生理解剖学上说,实际上就是“松果体”,它分泌褪黑激素(Melatonin)。
而康奇公司为什么要把“松果体”称作“脑白金体”呢?济南亚细亚药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助理陈强认为,康奇公司利用外文音译造成概念上的混淆,以偷换概念的方式让中国的消费者误以为人体中有“脑白金体”,它能分泌“脑白金”;珠海康奇公司生产的是脑白金,而其他公司生产的只是“褪黑素”而已。
据了解,褪黑素目前国内每公斤才卖5000元,一粒胶囊按康奇公司自己标注的含褪黑素3mg,也就是0.015元。一板10粒才0.15元。再加上淀粉和由低聚糖(主要由大豆或玉米芯制成,每吨约10500元)、茯苓、山楂、水制成的口服液,再加上盒钱瓶钱,一盒市价60元左右的脑白金,原材料成本不过四五元钱,脑白金的利润实在丰厚,毛利润高达百分之七十以上。
但史玉柱就是靠着手下这款“名不副实”,“噱头”大过实质的产品,在十年间销售突破100亿元。要知道只是卖这一种产品而已。
而巧妙代替“不饱和脂肪酸”的“脑黄金”在脑白金出现之前,就已经是史玉柱手下的一大红人。虽然脑黄金被人戳穿,但是换个名头继续出现的“脑白金”依旧受万人追捧。史玉柱乐得收钱,群众也乐得上当。
你以为这就完了?
不,历史总是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者时常出现。
这不,杜国楹就把普通手机卖出了比苹果还高的天价,不好意思,最低版本价格9999:
这就是我们惊天地泣鬼神的8848,以低劣的性能,硬是靠着钛金手机材质的噱头卖出天价,但是你别笑,就是有人买账。
高昂的定价与华丽的包装让土豪们趋之若鹜。8848成功大卖,只是后来被披露之后声势渐消。
而只需卖出10万台8848手机,便可获取相当于小米1000万台手机销售的利润。
你以为这就完了?
非也。
在8848声势渐消时,杜国楹一转身,就做起了小罐茶生意:
而与8848系列一样,小罐茶也是卖出天价,最便宜的也要接近6000元一斤。
这次杜国楹更厉害了,仅仅半年小罐茶已经实现了3亿元的销售小目标,据估计,小罐茶全年的销量将会超过7亿。
问题来了:这个小罐茶又是何方神圣?
据说,我们的小罐茶由八位大师呕心沥血倾情打造:
而实际上,我们所谓“呕心沥血”的8位大师里,除了邹炳良是公认的普洱茶大师,其他7位的名头最多只是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还有几位连这个名头都没有。
但杜国楹愣是通过央视广告+大师噱头+豪华包装把小罐茶卖出天价,“骗”的依旧是当年买8848的那群土豪。
真正懂茶的人,反馈是这样的:
但这已经不重要了,毕竟噱头早已大于实质,因为小罐茶卖给我们的不是喝茶的趣味,而是中国人最爱的“面子”。
现如今玩转智商税玩的很6的人大有人在,比如罗振宇的跨年演讲,知识付费,新瓶装旧酒,好一翻包装之后变让人觉得高大不已,套了腰包之后才发现原来都是自己刚喝过的醪糟。
其实所有的“收智商税”的行为,都是在利用人性,人们对什么最敏感?
钱、权、性、命、欲望。
咪蒙卖课抓住了你对钱与权的欲求,史玉卖脑白金抓住了你对“孝顺”表达的欲求,杜国楹抓住了“虚荣心”这种欲望,随后以夸张的方式把自己的产品功效扩大化,利用你的思维漏洞把产品卖给你。因为满足了我们的某种欲求,戳到了G点,我们自然也乐在其中。
在看着他们收智商税收到手软的同时,要记得你曾经也为它出了一份力,以后记得小心看好钱包里的钱,好歹多捂一会儿,热一热,考虑一下它是否能契合自己的欲求,是否抓住了你的思维漏洞。
再被“骗走”了,那咱也没办法,谁让他们玩的太高明,让你被骗了之后,也还能乐在其中。
而我就比较厉害了,
因为贫穷,
成功地逃过一波又一波智商税的收割。
或许你还会对我的这些文章感兴趣:
毒药鸿茅药酒再登“优秀民族企业”榜,背后这三大权力机构功不可没
基因编辑婴儿诞生记:一个疯狂科学家,两个试验品,整个基因界陪葬
广电:“我们有权决定你的价值观”(高赞回收,已挂,不同话题下的有四五篇都阵亡了,知乎我无能展示,想阅读的朋友可以去我的避风公众号“世界灯火君”里查看)
我们要一起走的路还很长
余生请多指教
专注于给女粉丝洗脑的情感营销号大V:
“你负责挣钱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
“嫁个把你当女儿宠的男人”
“中3条以上的男朋友就该分手了”
“看他爱不爱你,就看他给你花了多少钱”
“他有多爱你,就看有多容忍你作”
“最佳男朋友评分标准,他及格了吗”
“你可以和左先生谈恋爱,但一定要嫁给右先生”
“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
“男人出轨是为了性,女人出轨是为了爱”
“他爱不爱你,看购物车就知道了”
“男生爱一个人到满分是什么样的”
“买房我一分都不出,他应该在,他自己奋斗,加上他父母半辈子积蓄,买的房上,加你的名,不然就是不爱你、没诚意、算计你”
“不给彩礼,就是不爱你、没诚意、算计你”
“工资卡要上交,不然就是不爱你、没诚意、算计你”
“你是男的就应该XXXXXXX”
“送两百块钱的礼物,不如送她自由”
“他撩我一半就不撩了,肯定是渣男”
“他把你拍得这么丑,和他分了吧”
“你不给我买口红包包iphone,你不爱我”
“爱你的男人如果有100块钱,会给你花95”
“分不清口红颜色型号?直男AI!”
“有处女情结?直男AI!”
“不会拍照片?直男AI!”
“不会聊天?直男AI!”
“不喜欢我妆太浓?直男AI!”
各位有没有发现,这帮恬不知耻的爱情导师破口大骂直男AI物化女性,回过头来就亲自物化女性,居然还好意思义正辞严地讨伐直男AI。五万步笑百步,脸比城墙厚,水土不服就服他们。
这种圈钱圈粉圈知名度的大V,像溃烂的脓一样坏。他们把自己包装成情感导师、知心大姐姐,甚至遍体鳞伤的过来人,摇身一变,手把手地“指点”通往爱情、变成魅力女神的康庄大道,昨天教你通过不停地作测试考验男生,明天教你中几条以上的男朋友就该分手了,后天教你爱你的人必定像24孝图一样把你宠上天……
但脓V们,是不是从来没说过,如何变得独立、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内心强大、有思想、有内涵、优雅、有气质、尊重男友、理解男友、体谅男友、关心男友、通过实际能力赢得尊重、通过价值碾压打直男癌耳光??????
这很正常嘛。因为那些为了捞钱而坑害粉丝的写手,所谓的爱情导师,本身就是一帮滥人,他们自己都不懂的事,怎么可能教给别人?在脓V的教唆下,无数原本三观正而缺乏判断力的女生被洗脑,变成了【三无女生】:一无自尊心,二无同理心,三无责任心。更可怕的是,受害者不止是她们本身:受害者把男朋友作跑了,把追求者作没了,还把闺蜜带进了坑;
然后受害者的闺蜜又把男朋友作跑了,把追求者作没了,又把另一个闺蜜带进了坑……后来,女粉丝们愁眉苦脸地抱怨:
“为什么现在的男生都不追女生了”
“为什么我总是遇到渣男”
“为什么现在的男生都没诚意”
“为什么遇到对的人这么难”
“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好男人都死哪里去了”
“好男人都死绝了”
额………………………………
被那些像脓一样坏的大V卖了,还帮着数钱的女粉丝们,拿起手机,满怀希望地学习恋爱方法,内心激动地留言深表赞同,甚至帮脓V转鸡汤文。
我只看到了一篇篇《懂事的女孩没人爱,要脸干什么呢?》《爱我就是包养我》《有自尊心和教养,还要男朋友干嘛》《幸福的女人,都是啃男人的寄生虫》《我好吃懒做我自豪》《我出轨我有理》《生活不能自理的女孩最幸福》《他一身臭毛病,我完美无缺》……
如果出版个合订本,我觉得可以叫《XX修真指要》《XX养成攻略大全集》《XX是怎样炼成的》《脓V说粉丝变成XX经》《久作神功》《久作真经》。
不知女粉丝有没有动脑子想过,脓V们为什么要写很多字剖析她们情感问题。是因为脓V们大慈大悲、菩萨心肠、看到无数粉丝为情所伤所以大发慈悲心、立志普度众粉丝、粉丝不幸福誓不成佛吗?别傻了,我就想问问女粉丝一句,脓V认识你吗?你给脓V多少咨询费了?
我把我喜欢的一个网红(留几手),说的一番话,分享给大家。
难道女粉丝真的以为脓V是真心为她们好吗?
再者,难道女粉丝们真的没有分析脓V文章的真实性吗?脓V一说她们就信了?
那么下面,直接上图。
前方高能预警!
前方高能预警!
前方高能预警!
(为了防备某些脓V和她们的XX粉,打上马赛克了,相信各位心里都有数)
是的,各位没有看错,
男人出轨,就是犯贱、肮脏、下流、卑鄙、无耻,
而女人出轨,就是正义、高尚、合理。啊,为了爱情而出轨,是多么令人感动、多么值得歌颂、弘扬,是多么伟大!
有什么样的大V,就有什么样的粉丝。喜欢在某屎汤里浸泡的女粉丝,你敢要吗?
保证不绿你全家。
请看下图。
下图是一个大V偶尔发的《问20个男生,什么样的女生招人反感》(推送标题大概是这样的),所列举的招男生反感的大概有
“不识大体,当众伤害男生自尊”“大手大脚,不理解男生的付出”“疑神疑鬼,事事需要男生交代”……
评论区如下——
事实上,养女儿一把鼻涕一把泪含辛茹苦不容易哇,养儿子就跟玩似的可轻松了一点都不用操心哇!各位居然不信???一个大V发了一篇文章《彩礼这么贵,你是在卖女儿吗》,评论区如下——
看见没?原来男孩的人生,是那么卑贱、那么不值钱。我估计至少得10个中国男人,才能配得上一个中国女人吧。
(有人说,如果女方带嫁妆就不算过分,我同意她的看法。只是,从上图中的哪个女粉丝提嫁妆了?迷信脓V的女粉丝们,别说带嫁妆了,就是想都不会想吧……)
还有很多图,我慢慢更新。(学业繁重可能比较慢)
我可以理解,被人打脸的感觉是痛苦的,当你长期坚持的真理被别人无情地彻底否定,你一定会感到不安和愤怒,并呈现出攻击性。我已经预料了XX粉的反击,如下:
1.“你是个屌丝、loser,无能、负能量爆棚、没能力就怨别人!!!”
答:一旦有人揭穿她们的真面目,她们就会说这个人“屌丝、loser、无能、负能量爆棚、没能力就怨别人”。仿佛垃圾废物是敢说真话的人,而不是她们。这是她们被打脸后的惯用伎俩,以达到转移矛盾和观众注意力的目的。
2.“你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你根本不理解我们女人有多累有多苦,上班下班生孩子带孩子,一天天衰老……凭什么我们不能提出那些脓V倡导的要求,你太过分了吧!!!这种回答居然还有这么多女人赞,你们男的想怎样!!!你们太过分了!!!”
答:我什么时候否认过“有自尊心责任心有教养的女人,很辛苦、很劳累、付出了很多、不容易”了?你去上面的回答找找看,找到了,我立刻给你跪下。
理解尊重体谅是相互的。不懂得尊重、理解、体谅别人的人,不配被别人尊重,不配被别人理解,不配被别人体谅。
不懂得平等对待别人的人,不配被别人平等对待。
而且,上百个脓V写出上万篇洗脑鸡汤文都不过分,我写一篇反鸡汤就过分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果真是女性霸权主义。
3."呵呵,你这种男的,找不到女朋友了,注孤生。"
答:额,不要把所有的女性都想象得像你那么恶心,好吗?
你何德何能,凭什么代表大多数女性?
你为什么要抹黑女性群体,她们招你惹你了?
你只能代表女权流氓。
(对了,我单身可撩哈哈)
4.“你戾气太重!!!”
答:来来来,给你满满的正能量:他负责挣钱养家、你负责貌美如花、而且他宠你如女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天天给你花钱买衣服买包包买口红买iphone、每个月清空购物车、有100块钱给你花95块、买房你一分钱不出他还会给你加名、你可以随时随地翻他手机、甚至当众骂他抽他耳光……只要他爱你,就会包容你哒!
其实,以上并不能体现他对你的爱。最重要的是,你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无限制出轨、滥交、怀孕、堕胎,甚至让他喜当爹,放心大胆地去干吧!只要他爱你,就不会怪你哒!
啧啧,满满的正能量,简直就是天堂啊。我作为男生都流口水了,啧啧,啧啧啧。
5."你管她们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情观,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够了,你凭什么对别人的感情观评头论足?!"
答:你管我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情观,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够了,你凭什么要对别人的回答评头论足?!
6."你这个直男AI,给女生讲道理!直男AI!"
答:给女生讲道理,哪能轮到我这个小鱼小虾。随便挑一个脓V,也得甩出我几十个银河系。
冤枉啊,躺枪啊。
你们被打脸后,就是这样转移矛盾的吗?
—————————————————————————
我想对部分迷信女权脓和脓粉说。
渣男玩女人、不懂得体谅女人、不负责任,我们作为有良心有责任感的非渣男,和你一样,觉得渣男可恶、罪该万死。
但是你必须明白,冤有头债有主,谁伤害了你,你就找谁要账去。
无论如何。请不要把一肚子气发泄到我们非渣男身上来,请不要拿我们当出气筒,请不要把渣男的责任推卸到我们身上来。就跟我们欠了你似的。
因为,我们有良心有责任感的非渣男,是无辜的,没害过你也没害过其他女人,不欠你的。
我们非渣男,不给渣男背锅,不当背锅侠。
我们非渣男,不给渣男背锅,不当背锅侠。
我们非渣男,不给渣男背锅,不当背锅侠。
—— ———————————————————————
来来来,晒一张最新评论:
我什么时候说要吃软饭了?
我什么时候说要AA搭伙过日子了?
我什么时候嫌没有高情商的女人过日子了?
你去上面找,找到了,我给你跪下。
各位看到了吗,我敢说真话、为被女权流氓绑架的非渣男鸣不平;我们这些发自内心尊重女性、支持男女平等、反对性别歧视和性别压迫的人(其中有很多女性同胞),
在女权流氓眼中,变成了“吃软饭”“不想有任何付出”“AA搭伙“”到处嫌没有高情商的女人一起过日子”;
而其中小部分无理取闹、好吃懒做、不事劳动、漫天要价、疯狂榨取男人的女性,在女权流氓口中,美名其曰“作一下怎么了?”。
作一下怎么了?
额……各位可以看看本答案开头所列举的一堆无耻言论,哪一条属于“作一下?
而且她还说我污蔑她、曲解她的意思。
额……是谁污蔑谁?是谁曲解谁的意思?
这种洗地,实在佩服。是在下输了……
—————————————————————————
对了,我觉得应该把田园女权,尤其是以上所说的脓V,称之为【女权脓】更为合适,因为这些人,像溃烂了的脓一样坏,没有任何底线,就像朱元璋说的那样:"国家懒虫,民间蛀虫,色中饿鬼,财上罗刹"。
另外,我反对乱扣帽子。事实上,大部分所谓的“田园女权”,不应该被如此定义,其实她们(比如这些女粉丝)本身并不坏,只是因为缺乏判断力,被真正的女权脓洗脑了(所以说,脓V们是万恶之源)。我反对攻击她们,她们本身也是受害者。这也是我在回答中想说的。
还有咪蒙,她比脓V们强太多了,只是因为她名气太大,成了所有脓V的挡箭牌、背锅侠。
这篇文章,欢迎各位无限制转载,只要在文章结尾注明我的名字(德艺双馨萌萌哒),和此回答的链接。
谢谢各位的点赞、收藏、感谢、关注,谢谢你们的认可。好开心~
——————————————————————————
下面链接是我模仿佛经写的《脓V说渣识癌经》,供大家娱乐:
https:// zhuanlan.zhihu.com/p/32 762161
说一个被人民日报赞赏,在90年代就募资4亿元的“中国第五大发明”。
1983年,一个叫王洪成的29岁青年人,在哈尔滨宣布,自己找到了即将改变中国、改变世界、改变历史的“水基燃料”!
他说:只要将“洪成燃料”按照1:10万的比例加入水中,就可以得到一种新型燃料,简称为“水变油”,其成本仅为汽油的1‰,热值却可达16700大卡/㎏,比汽油还高,同时排放还远低于国家标准。
这种无视能量守恒定律的霸气行为,在当时立刻火了。具体有多火?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实就是全国各地表演魔术——水变油。
套路一般比较固定,按照表演规模可分为三档:杯水变油、桶水变油、池水变油。杯水变油通常是往水里放一些化学物质(如氢化铝锂)和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气这样就可以燃烧。桶水变油稍微复杂一点,相对来说更考验手法,需要把水桶和油桶做一个调换。
稍微详细说一下池水变油。毕竟是大型场景魔术,对于魔术功底要求相对比较厚。
王洪成曾在河北某县建了一个能装11吨水的水泥池。表演开始,在众人关注下,他先放水,然后加上“洪成燃料”进行搅拌。随后王洪成说有危险,把池子遮盖上不让人看。
过了一会儿,王洪成掀开盖子,说水已经变成油了。此时拿盆将池水舀出来,一点火都着了。掌声响起!王洪成宣布实验成功!
不过事有不巧,这次围观者中有好奇人士掀起遮盖,偷偷往里看,看到池底下有个暗阀,在往外汩汩冒油!原来这个水泥池是王洪成特制的,下面还藏着一个油池,专门给水池注油。
而且,王洪成故意把水泥池建得很高,用盆舀池子里油时,只能舀到表面浅层,正好是浮在水面上的真正的油,自然能点燃。
表演结束后,池子里还留有很多水,王洪成担心有人接着舀,舀出水来就露陷了,于是往池子里加了另一种试剂,宣布把油又变回水了!其实他加的是皂化剂,与油发生了皂化反应,相当于把剩下的油搞成了肥皂,溶在水里了。
有人看出其中关窍,提出要检查下水泥池,王洪成当场大怒,把观众轰走了,为了不留后患,一不做二不休还把水泥池给砸了,彻底毁灭证据。
仅1984年,王洪成就公开表演“水变油”数百场次,场子从哈尔滨铺开到东三省,足迹踏遍大江南北,深入首都北京。观众的级别也节节攀升,从市级、到省级、到部级,一度还有更高级别的常委!
1995年,王洪成的骗局还是终于走到了尽头。该年春,41位科技界的政协委员联名提出议案,要求:1、成立调查组,“在全国范围内调查共有多少地区‘开发’‘水变油’项目、投资建立‘水变油’厂?现状如何?”2、各地方部门须配合调查,
同年,有记者披露王洪成诈骗4个亿,很多人因受骗投资破产跳楼自杀。王洪成随后以“经济诈骗”的罪名被逮捕。
1996年4月18日王洪成被哈尔滨检察院批捕,12月31日被公安机关抓获,1997年10月23日,哈尔滨中院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名判处10年,剥夺政治权利2年。
按照新闻揭露,这些驱邪算命的"假道士"收入很可观。
内容来源:
以下图片出自上面链接,我只是转载。
1.
2.
3.
这一篇1.2万字的长文,是良叔有史以来写过最长的一篇。我知道,看到这个字数,你会有些胆寒。
这很正常,手机已经将我们驯化,你很难专注于这么长的文字。
但是,我建议你一定一定要看完,否则你不知道自己生活在怎样的世界里。而且,这篇文章能存活多久还是个未知数。我已经尽我最大的能力,力争写的不枯燥。
文中匹配了巨量的案例,只为了向你展示消费主义是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本文共分为以下三大结构:
一、个体的弱点:从两个方面展示人性的弱点,是如何成为消费主义的温床;
二、群体的裹挟:主要从群体依赖的角度,展示商家是如何通过虚假的身份感,让你陷入消费陷阱;
三、商家的诡计:揭示了5个商家惯用的诡计,是如何使你的钱包在不知不觉中干瘪的。
人是有七情六欲的生物,但是支配我们决策的只有两样东西:
恐惧和希望。我们所有的情感都依附于此。某些时候它们也会成为弱点,将你我卷入到消费主义的漩涡。
1、恐惧
BBC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中说:疾病、衰老、死亡,是人类最大的恐惧。
很多商家就是利用这点,达到营销的目的。
影片中请到英国Carex公司产品部前任经理,这家公司以生产保洁用品而著名。
这名经理揭露了行业的一个潜规则:香皂及清洁剂,只要加上“抗菌”两个字,就特别好卖,而且价格还能提高不少。
但是那些有“抗菌”功能的清洁用品,真的就有特别的抗茵效果吗?
通过实验证明,它们和普通清洁用品根本没有区别,所谓的“抗菌”,只是个文字游戏罢了。这就是商家利用人类对细菌的恐惧,玩的一个小把戏。
与恐惧相关的另一个鲜为人知的商业模式就是:越野车(SUV)的崛起。通用汽车为了提高销量,曾邀请心理学家拉贝尔博士去做咨询。
博士给出的建议是:汽车的外观,一定要帮驾驶者克服恐惧心理。让他们觉得自己的车更霸气,更强壮。
于是,一台台外观坚实,风格硬朗的越野车(SUV)出现在了生产线上。而且如拉贝尔博士所料,这些车极受驾驶者爱戴。
尤其是911事件后,越野车(SUV)的销量如井喷式爆发。汽车厂家因此赚得盆满钵满。
大众源于恐惧,感性地认为越野车(SUV)很安全。
但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其实越野车(SUV)的危险系数更高,翻车概率是普通汽车的两倍。而大概60%的SUV死亡事故,都是因为翻车。
当然,这些数据一般不会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因为SUV在汽车产业中的利润率,要远远高于普通汽车......
在中国,利用人们恐惧心理做生意的事例,也随处可见,以营养品最盛。
因为谁都害怕衰老,谁都恐惧病痛。于是,这个白金、那个黄金、这种药酒、那种口服液风靡起来。
而且这些商家与各方的关系盘根错节,实力强大到不可思议。
倘若哪个商家轰然倒下,我们这些小媒体人才敢上去踩上两脚,否则,真不敢写啊。
搞不好,把你从大力水手变成光头强,这着实让良叔恐惧。
2、希望
一女孩去健身房办卡,对方一直劝她买私教课。
她一撩头发,说“不了,好不容易换个健身房,我怕又忍不住和教练上床”。前台好多人听得一愣。
从此,虽然她没买课,但每次去健身,都有好几个教练在旁争相指导。
这当然是个故事,不过却说明了:希望是一种强大的动力,驱动你付出精力和金钱。
商家深谙此道,利用「希望」赚钱的生意,也层出不穷。
无论是减肥产品,还是知识付费,都在给你创造一种把自己变好的希望。不过,当下利用「希望」赚钱,最好的生意莫过于儿童市场。
中年人对自己节俭很正常,如果对孩子节俭就很不正常了。
只要负担得起,再贵的学习班、兴趣班,家长也情愿报名。在商家的诱导下,他们仿佛看到了下一个爱因斯坦、下一个郎朗,或者是爱因斯坦·郎朗。
花了大钱,能不能成才不好说,顶多损失点钱。但是,商家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出售劣质儿童保健品,就显得十恶不赦了。
他们会用各种数据、各种案例说服家长,补身体要从娃娃抓起。
于是乎,各种软糖、滴济铺天盖地......其实正常儿童根本不需要补充营养品。如果补充过量,反而会中毒。
这款L'il Critters牌的小熊软糖,是很多家庭的必备。
可以补充儿童维生素D,又好吃,家长孩子都超爱。
但是,2015年12月,佛山市药监局发现,这款小熊糖的维生素D含量比包装上多4倍,长期服用容易中毒......
这是补身体的,还有补脑的?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曾给一款叫做“脑清新”的保健品打广告。说是可以提高记忆力,以及学习成绩,还可以考上名校。
可实际效果根本不像广告吹嘘的那样。据很多服用过的学生反应,根本没啥效果,还会拉肚子、睡不着觉。
“脑清新”客服的反馈却是:一个疗程不够,建议再买一个疗程。
后来这事儿,还上了中央电视台。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良叔一个朋友告诉我,其实国家根本就没有批准过“提高智商”的保健品。
这些说法都是编造出来的。而这背后,都是专业团队运作的结果:创造一个品牌,捧红、拼命吸金,出现问题爆光,立即消失。
过段时间,再换个名字,如法炮制,每次家长们还都接招......所以说,可怜天下父母心,都是在为自己的爱心买单。
生而为人,恐惧和希望是与生俱来的属性,商家们对此已经研究颇深。
他们精心营造环境、潜心把握你的痛点和痒点,用形象、文字等符号予以暗示,让你在无意识中就范。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有多大?无穷大。
群体不但赋予个体安全感,更能为个体营造一种身份认同。
这让我们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否则我们会感到失落和无助,甚至失去生活的意义。
通过一个人对群体的认可度,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你喜欢,并且希望加入的群体,我们可以称为:“群体迎合”;
另一种是,你讨厌,并极力回避的群体,我们可以称为:“群体排斥”。
商家们很明白这两个概念,因此也匹配了各种“骚操作”。
1、群体迎合
《迷恋》一书的作者是莎莉·霍格斯黑德,她是美国广告营销界神一样的人物。
在《迷恋》中,她提到“野格酒”的营销手法。“野格酒”被誉为最难喝的酒,简直就是止咳糖浆加机油的味道。然而,如此难喝的酒,在美国却非常风靡。
“野格酒”原产于德国,主要是狩猎驱寒所用。
1985年,德尼·弗兰克把这款酒引进到美国。但是,由于这酒太难喝,所以销量很差。
不仅如此,一份报纸刊登了一篇短文,抨击这款酒。说不但味道恐怖,可能还含有一些违禁药物。按说,德尼·弗兰克应该去告对方诽谤才对。
但是他思考了一会儿,决定让手下去把这个报纸复印上千份,分别贴在各个大学附近的酒吧。
结果奇迹发生了,“野格酒”开始在大学生之间疯传起来。是因为大家突然爱上这款酒的口味了吗?
当然不是,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这种“恐怖”的味道、再加上神秘的配方、机油一样的颜色、商标上鹿头和十字架,赋予这款酒一种“反叛感”。
试想一下,在酒吧,几个男生,大家都端着一杯“野格酒”,而你却拿着一杯香槟,你一定会被众人取笑。
因为你不够爷们,你只是个乖乖仔,你不是一个挑战世俗的年轻人。
你当然不希望被打上这种标签,你更不希望被孤立。于是你也拿起“野格酒”,一饮而尽。
此时,你通过行动证明自己想加入的这个群体,你也就得到了身份认同。
你看,这就是身份感的魔法。你对商品的喜恶,已经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群体对你的评价。
你可能会嘲笑这些年轻人的盲从,可是你真的就能置身事外吗?
那么请你告诉我,即使公司没有规定,你为什么不穿着绵绸睡衣去上班?
鲍德里亚在其经典作品《消费社会》中,有一个耸人听闻的观点:一个人在消费社会中根本没有所谓的自由。
比如,你是一名职场女性白领,可以自由选择发型、包包、服装,以及各种化妆品、护肤品。
但是,你没权力选择你妈妈年轻时穿的“的确良”花裙子。
因为大家都会告诉你,这东西“过时了”。
你若执意要穿,必然受到所在群体的白眼和排斥。你甚至丧失了不化妆、不洗头、不洗澡的权力。
为了迎合你所在或者喜欢的群体,你必须要用相应的消费品来响应。
商家也会创造各种具有身份感的产品来套牢你:抢到“猫爪杯”,你似乎就成为小资中的一员;
拥有高档AJ,你就是年轻朋克;
戴上一块万国,你就是精英了......
然而,这一切只不过是一张虚假的通行证,只是为了让你满足某种身份的想象。
2、群体排斥
乔纳·伯杰在《传染》中讲过一个有意思的故事。美国有一档真人秀节目,叫泽西海岸,记录了一些年轻人的真实生活。
影片大火,里面的人物也都出了名,成为了网红。其中一名女主角叫妮可。
一天早上,她收到一个包裹,打开一看,是一个“古驰”高档手包。
妮可幸福到眩晕,却不知道是谁送给她的。难不成是“古驰”想请她做代言,或者是粉丝送的?
都不是,让你想不到的是,这个“古驰”包是“古驰”的竞争对手送的。
也就是说,古驰的竞争对手,希望妮可背古驰的包!这
是什么逻辑呢?原来泽西海岸中的这些年轻人,都是底层有色人种。
他们没文化没素质,大家当作笑话一样看这个真人秀。
而剧中的妮可有点芙蓉姐姐的感觉。
“古驰”的竞争对手觉得,只要妮可背着“古驰”包出现在众人面前,原有的“古驰”用户一定会嫌弃,转而投入他们的怀抱。
据说,“古驰”品牌负责人得知此事后,吓得菊花一紧,赶紧出高价从妮可手里把这个包买了回来......
不得不说,商家的套路实在是深,这就是对“群体排斥”心理的应用。
人们不愿意让自己所在群体被玷污,更不希望被归为自己厌恶的群体。
商家很会利用这个心理,而且往往让你察觉不到。
美国一位博主Mar,背着一个仿冒的古驰包。去古驰专卖店逛,差点被店员赶出来。
为了维护尊严,她便买了一个古驰包。她说,自己不想被对方看成是低层次的人。
如果你去一些奢侈店,应该也会发现,店员几乎很冷漠。
很正常,这可能就是他们惯用的套路。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发现:在高档用品商店中,店员适当的傲慢,可以提高销量。
因为“顾客此时会更容易通过购买行为,来证明自己能承担的起这个商品。”
按中国的话说,被冷漠后,顾客更想证明对方是“狗眼看人低”。
自己不是店员认为的“穷逼”。你看,要面子,是全世界人民的共性。
是的,有时我们花钱就是想去掉某个标签。
良叔曾经的一位学员,前段时间参加某知名平台的线下大学。那个平台打出的口号是“拒绝屌丝”。
号称来参加的同学都是经过筛选的精英,因此价格不菲。
那哥们去后很丧气,说小组的同学不是卖理财产品的,就是卖保险的,这不是屌丝又是什么?
我没好意思说透,因为这哥们是个工业品销售,他在别人眼里可能也是个屌丝......
你看,多魔幻啊,谁都不觉得自己是屌丝,可是又觉得对方是屌丝。商家对此却很通透。
只要你给钱,你就不是屌丝,你若再加点钱,他管你叫精英爷爷都行。
liangshu0009
电影《战争之王》的开头,尼古拉斯·凯奇站在战争的废墟中,感慨地说道:你们知道吗,这个世界上每12个人就有1人配有枪支。
转过身,凯奇继续说:好了,问题来了,我们怎样才能把枪卖给剩下的11个人?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商人的不二法则。
在这一部分,我将为你揭示商家的一些惯用伎俩。
看看他们是如何在润物细无声中,把你的钱包变得越来越瘦,把他们的账户变成天文数字的。
1、创造需求
二战后,英国电视上突然铺天盖地的出现了一则广告:
一个美少女,在网球场上,不停有男人过来搭讪。然而还没说两句话,男人们便眉头紧皱地离开了。
少女一脸茫然......最后,广告中出现了李施德林漱口水的广告。
这个广告,在营销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因为以前的营销人以为,产品就是要迎合人的需求。
而这个广告告诉大家,原来需求是可以创造的。而且它也确实创造了一个概念:口臭。
是的,“口臭”这个概念是李施德林硬生生创造出来的。
在这之前,“口气”只是身体机能的正常反应,没人觉得是个问题。
但“李施德林”却告诉你:有一个无声的社交杀手,一直就在你身边。
李施德林的前身,是一种手术消毒液。开发漱口水,当初只是为了口腔清洁。结果,产品卖不出去。
当营销人员想出“口臭”这个大杀器后,只用了7年,李施德林漱口水的营销额就从11万美元,激增到800万美元。
直到现在,李施德林都是漱口水的一哥。
几乎与李施德林发迹的同一时期,戴比尔斯公司,一直为自己钻石销量的停滞不前而苦恼。
直到他们顿悟——原来需求是可以创造......1946年,戴比尔斯集团,买下了125份报纸的版面。还请了几十位好莱坞明星代言,大肆宣传钻石与爱情、婚姻的关系。
不仅如此,戴比尔斯还斥巨资,买通电影公司,把钻石巧妙地安插进电影里。
所以,直到现在,但凡电影电视中的求婚,你一定会看到这样的经典镜头:一位西装革履的男士,单膝跪地,殷勤地望向他的心上人,手中捧着一个小小的盒子,里面是闪闪的钻戒。
是的,这不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仅仅是营销。
通过这种塑造,钻石和婚姻成为你心目中想象的共同体。
戴比尔斯为了配合这种感觉,还想出了一个绝佳的口号,“A diamond is forever”(一枚钻石代表永远)。90年代初,戴比尔斯准备加大力度开发中国市场。
但是“A diamond is forever”如何翻译,让他们头疼。
最后,他们决定有奖征集。1993年,一位有才的大学老师,翻译的一句话被选用,那句话就是:“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由此,钻石也潜移默化地植入到中国人的意识形态中,成为美好婚姻的代名词。
如果你是一名单身狗,准备结婚,送钻戒一定是个必要选项。倘若你不识趣,非要问未婚妻,为什么一定要送那么贵的钻戒?
她一定会怒不可遏地回答你:什么为什么?!不就应该是这样的吗?!
你看,多奇妙!本来一个毫无意义的东西,通过一番操作,竟然变的不可取代,且不容质疑。
其实,钻石、漱口水,仅仅是商家创造需求的两个范本。
你可以盘点一下,我们身边到底围绕了多少没有意义的商品。
它们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你的面前,却又让你觉得不可或缺。
2、编造故事
席慕容说:我们都是戏子,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眼泪。
当然,我不仅为之流泪,还要为之买单。
保罗·柯尼特是美国孩之宝最早的创作团队成员。他们研发了一系列玩具,六辆汽车和六架飞机。
和一般玩具不同的是,这些汽车和飞机可以变成机器人。然而,产品并没有那么畅销。
一次,保罗·柯尼特和一个同事出差。3个小时的车程中,他们想到可以编一个故事,来提升销量。
于是,“汽车人”、“霸天虎”一一跳了出来。变形金刚的故事也由此诞生。是的,变形金刚的故事其实就是个广告,只为了让产品更畅销。
令保罗·柯尼特没想到的是,变形金刚的故事竟然这么吸金。
2018年,变形金刚的玩具收入,超过30亿美元。
国际知名时尚品牌香奈儿,也是讲故事的高手。
香奈儿的创始人Gabriella·Coco·Chanel女士,拥有传奇的一生。她在孤儿院长大,后来为了生计流落到酒吧当歌女,又成为一位百万富翁的情妇。
后来她又爱上这位富翁的朋友,并为他终身未嫁。出身卑微的Coco·Chanel 在上层社会打拼。
因为打扮不够时尚,受到排挤和白眼。于是,Coco·Chanel决定自己创造时尚,开始了艰辛的创业。
Coco·Chanel的创业故事,分为12章,在其官网上以视频的形式播放。
这种自由、倔强、挑战世俗的风格,自然受到新女性的喜爱。
于是在迷恋Coco·Chanel故事的同时,也投射到Chanel的产品中。
后来,香奈儿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投资了一部电影《时尚先锋香奈儿》。
还请来了《天使爱美丽》的主角奥黛丽·塔图,来扮演Coco·Chanel。
可以说,香奈儿运用故事来营销,已经是登峰造极了,而且确实无比成功。
用创始人的故事来增加品牌影响力,在商界已经是屡见不鲜了。
你可以想想中国那些新崛起的大品牌, 是不是都对应着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还有ta励志的故事?
除了讲人的故事,为产品讲故事,更是常见。
尤其是在奢饰品、高档酒类等领域。
一瓶82年的拉菲,价格不菲,难道真是味道很好?我们来看一个测试:
心理学家Richard Wiseman曾做过一个红酒评测。
他选了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和香槟酒三类。每一类都挑了一瓶贵的和一瓶便宜的,然后让品酒者来猜,哪一瓶是贵的?
实验结果令人吃惊:53%的品酒者能成功选对更贵的酒,但要知道扔硬币的成功率都有50%,品酒者的成绩只是略好于扔硬币。
更要命的是在红葡萄酒的分类下,品酒者的成功率只有39%。换言之,多数人都认为便宜的酒更好喝。
你看,贵的酒不见得就好喝。那是更有营养吗?懂点营养学的人知道这一定是瞎扯。
其实真相是,贵就贵在他们编造了一个更好的故事。
也就是说,你花了大笔银子买到的,只不过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而已。
就像著名营销学家丹尼尔•平克说的那样:其实很多商品的溢价,就是在故事里。
3、劳力辩证
“劳力辩证”是个心理学名词,简单讲就是:当你对某事或某人投入了精力和劳力,你也会对他们有更高的评价。
500强企业通用磨坊公司,拥有哈根达斯、湾仔码头等多个知名品牌。通用磨坊公司有一个经典的营销案例:
们曾推出一款叫做“贝蒂妙厨”的蛋糕粉,配料是完全搭配好的。
家庭主妇只要直接放入烤箱即可。然而,销量极其惨淡。于是,通用磨坊便找了一位心理学博士。
博士想了想说:你们把配方中的鸡蛋粉取消,要求家庭主妇自己打鸡蛋进去。虽然有点质疑,但通用磨坊还是照办了。
结果销售激增,供不应求。
他们请教博士,这是什么原因?
博士说:“原来傻瓜式的操作方法,太简单了。那可是给家人的美食,这样会让家庭主妇有种负罪感。
让她们自己打个鸡蛋进去,她们的参与度明显提高了,对这个产品也就有了好感。”
你看,这就是“劳力辩证”在商界的应用。有些难度是卖家刻意增加的,让你得到或使用这个产品时,要付出一些代价。
这看起来有点反常识,但只要用的恰到好处,往往会有奇效。
前段时间,济宁市的某匡威门店,限购匡威的1970s款。消费者需要排队抽号,还要带着身份证,同时还必须穿着匡威的衣服和鞋子。
买个运动鞋,搞这么高的难度,想必没什么人买吧?
错,大众竟然还是趋之若鹜,排起了长龙。
这类事,你应该已经见过不少:前段时间,星巴克猫爪杯风靡一时。众人为抢得一个,丢尽了颜面。
优衣库事件,也差不多是这个模式。一件联名款T恤,竟然引起很多人的哄抢,一些人甚至不惜大打出手。
很多文章都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抨击。要么说商家搞饥饿营销,制造稀缺感,要么说这些人不可理喻。
前半句说对了,商家确实是有意制造购物的难度。
但是,有个问题,鞋子、衣服、杯子都不是必需品。
你制造稀缺,我可以不中招啊。可为什么那么多人会显得如此愚昧,非要去凑那个热闹?
神经营销学家戴维·刘易斯给出了答案:因为抢购成功,会让人有种不可自拔的快感。
戴维·刘易斯在伦敦某商场做过一个测试。
那时是某游戏机的周年庆,商家推出大幅度限购优惠。头一天晚上,商场便排起了长龙。
戴维·刘易斯说服几个顾客,让他们戴上测试设备,监控到他们的心率、皮肤电导率以及脑电波。
当这几个人抢购成功后,刘易斯读取了数据。
他惊奇地发现,这些人的生理特征发生了剧烈变化,大脑释放出大量的多巴胺,就如同服用了兴奋类药物一般。
当他采访其中一位受试者时,那顾客说:“抢到商品的一刹那,有种眩晕的快感,真是太美妙了......”
同样是在伦敦,BBC记者佩雷迪,为揭示商家的操控术,去采访了在“iPhone手机”门前排队等待新机型的发烧友。
他们很多人都已经等待了两周以上。
当问及新iPhone有什么特别之处时,几乎没人能准确答出。
大概也就是说颜色不同、速度快些。但是,当这些果粉终于得逞,拿到新机时,佩雷迪观察到他们那种无与伦比的喜悦。
在苹果工作人员的簇拥下,在其他果粉的欢呼中,那个等了15天的男孩高举手机,仿佛是在炫耀一个战利品。
可以预见,他处于一个怎样的高峰体验中。这就是“劳力辩证”的作用。
苦等的「15天」和得逞的「一刹那」,形成一种奇妙的因果联系。让人欲罢不能,也赋予了产品某种特殊的意义。
所以,你嘲笑那些抢购者的洋相百出、被人蛊惑,那是你不明白他们得到了怎样的快感。当然,这种快感只是商家刻意制造的。
良叔以前有台打印机,后来坏掉了。
本着环保节约的精神,到厂家的维修点维修。可是,被告知这款打印机已经停产,所以零件匹配不到。
建议报废这台打印机,再买台新的。这摆明就是欺负消费者。
我的倔脾气来了,表明必须要修,不给修就投诉到消协。维修点和厂家沟通了很久,终于决定修复这台打印机,只是零件比较贵,要199元。
与此同时,维修点的师傅很负责任地告诉我,他们的新款打印机现在特价是219元。问我还要不要修?
还修个锤子,我只好放弃环保计划,报废了旧机,买了一台新的打印机。不知道你有没有和良叔一样的感受:
这年头,大到家具,小到电子产品,如果坏了,维修成本特别高,还不如直接买个新的。
而且,关键是,它们还都坏得特别是时候,往往刚刚过了保修期.....别以为这是一种巧合,其实这是商家的另一个诡计:计划报废。
BBC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揭示了一份关于“计划报废”的秘密文件。
那是20世纪20年代,几家灯泡垄断公司共同签署的协议。二战期间,放置档案的地方被损毁,这份文件才能被公众看到。
文件的主要内容是:几家公司联合缩短电灯泡的使用寿命。
在这之前,灯泡可以使用2500小时。签订协议后,寿命缩短成1000小时。
这样大众购买灯泡的频次就会增加。随着时代的变迁,灯泡公司的协议已经土崩瓦解。
但是“计划报废”,却成为商家们的惯用手法。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的主持人,采访了柏林工业大学的一位教授,后者揭示了打印机行业的一个秘密:墨盒的计划报废。每个墨盒有个计数功能,能记录一共打了多少页。
每个墨盒还会设置一个页数上限,一旦到达这个数值,墨盒便会自动锁定,让你以为是没有墨水了。
然而,这位教授及其朋友,可以解码墨盒,让计数器重置,这样墨盒可以多用两到三次。
“计划报废”也是iPhone的一个惯用伎俩。
2004年,纽约青年凯西·内斯塔特,花费400美元买了一个iPod。
可是一年半后,电池寿命便到了极限。客服告诉他,电池已经过了保修期。
如果想修,就得花225美元,这个价格几乎可以再买一个新iPod了。
愤怒的凯西·内斯塔特,制作了一个视频来揭露iPhone的诡计。这个视频,已经超过500万人浏览了。
良叔问过一个手机业内的人,他说这种做法很普遍,也很简单。
手机中的芯片,可以记录电池使用的次数和时间,过了保修期,就可以使电池强制报废。
而且,芯片还可以检测电池是不是原装。如果不是原装,芯片会快速消耗电池,于是你就不得不买原装电池了。
苹果更聪明的一点是,它的机型是封闭式的,而且是独特的款式和螺丝,让你没办法打开进行自主维修。
这样,它们的“计划报废”才得以顺利进行。
两年前,iPhone爆出“降速门”事件。
随着新系统的更新,老iPhone越来越慢,如果你想跟上节奏就要换新手机。
这当然引起了民众的愤怒。iPhone出来解释,说这纯粹是技术问题......今天你应该知道了,这也许就是“计划报废”的一部分。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主持人说:“当今消费主义的核心,就是把产品以最快的速度消耗掉。”
你可以盘点一下你手上的电子产品,它们是不是总以各种原因变得无法使用?
而你又不得不买新的。不仅是电子产品,你可以想想身边的物品:孩子的新玩具,根本玩不了几天;家里的雨伞,撑不过几场风雨;一支钢笔正在被一排签字笔取代......就是这样,越来越多的“耐用品”沦为“快消品”.....
它们不停地被报废,不停地推陈出新。我们在创造越来越多垃圾的同时,也为商家创造了节节攀升的业绩。
5、科技之恶
如果前面几种诡计都属于传统行为,警醒一点或许可以避免。
那么随着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到来,很多人注定无法逃避商家的魔咒。
魔咒一:算法杀熟
媒体人琢磨先生曾说过自己的事。他经常使用某打车软件约车去机场和车站,他助理也经常用这个软件。
一次偶然的机会,琢磨先生发现:同样的距离,助理打车的价格比自己低了不少。
后来,他问了身边很多朋友,发现这是个共性问题。
越是经常使用这个软件的人,价格越高。其实这就是一种算法杀熟。
简单讲,就是企业利用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因人而异地制订出不同价格的策略。
就如那个软件,能算出你对它的依赖性高低,而且从来没有质疑过价格。因此给你的画像就是,对价格不敏感的高频消费者。
互联网公司就喜欢你这样的金主。于是,自然匹配较高的价格。
当然,关于“算法杀熟”,互联网公司打死也不会承认的。但有很多实锤证据,却很难推翻。
去年,作家王小山发了一条微博,点名旅游APP“飞猪”杀熟。他这几年都在“飞猪”上买机票。结果却发现,自己的机票竟然比别人贵很多。
“算法杀熟”的问题,很多人在知乎上讨论。
其中一位商务人士,晒出一张对照图,并讲了自己的故事。他长年在某知名旅游平台上订酒店。
一次到了酒店发现,挂牌价竟比自己订的还便宜。
他留了个心眼,回去后用老婆的手机去订。结果发现,确实比自己订的便宜一些。而且老婆基本没怎么用过这个软件......
那位商务人士有点伤心。他说,2012年就注册了这个平台,频繁地预订机票、酒店、景点门票以及餐厅。
他一直是这个平台的忠实用户。没想到,被别人卖了,还在帮着数钱。
你看,多么痛的领悟。所以千万别和商家谈忠诚,他们口里说着情怀,眼睛却瞄着你的口袋。
魔咒二:神经营销
“神经营销学”诞生于2002年,由阿勒·施密茨教授提出。
刚刚问世,就马上得到商家的追捧。因为这种方法让商家避免了大量的用户调研。
只需要找几个人,让他们带上专门的头盔和眼罩,便可以测试出他们对产品的感受。
一个人的感受很难表达准确,但是你的眼神和心跳会出卖你,这一切都会被机器读取。所以,在商业中已经广泛应用神经营销了。
以当下最流行的“眼球追踪技术”为例。商家可以通过仪器,追踪你眼神聚焦顺序和强度。
通过这个方法,可以测试海报如何制作,才能让受众更喜爱。
也可以设计出让人更有购买冲动的促销页面。
还可以优化商品的摆放,吸引人的注意力。以及为游戏设计,更为刺激的画面......
这一切都是为了用户最好的体验。当然也是为了让你不经大脑,便把银子拱手上交。
其实,当下我们所看到的商品包装、产品外观、APP界面,之所以如此精美,不仅是用心设计的结果,更多的是通过神经系统测试过的。
所以,一个当代人活着真特么难。
你对抗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和团队,他们瞄准着我们的本能,编织着一张巨大的网,你很难不深陷其中。
魔咒三:透支消费
行为经济学教授德拉赞·普雷勒说:信用卡对商家是个伟大的发明,对于消费者却是一个糟糕的发明。
因为人在付现金时,会有一种类似疼痛的不适感,让你压抑消费行为。
而信用卡,则会把这种不适感降到最低。
为了证明信用卡会让人花销更多,德拉赞·普雷勒做了一场实验。
他组织了两场拍卖会,同样的东西,不同的是支付方式。
第一场,要求只能以现金方式支付;
第二场,可以用信用卡支付。结果表明,第二场的拍卖价格比第一场高出一倍还多。
信用卡透支已经是个乏善可陈的话题了。目前中国最突出的问题在于网贷。
无论是BAT还是TMD,只要你能想到的大型互联网公司,没有一家不在经营网贷的。
随着大数据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个人征信的完善,让个人贷款有了肥沃的土壤。现在你随便打开一款APP,就有可能跳出一个低息贷款的广告。
只需要简单的操作,你就可以拿到一笔本不属于自己的钱。
而且,那些网贷广告还都挺高逼格的,不是大海、就是别墅。
但他们不会告诉你,如果你不按时还款,等待你的是什么。
去年3月,一名叫罗正宇的理工硕士,用一根白绳,结束了自己25岁年轻的生命。
压垮他的,仅仅是5万元。
他的手机里,装着13个网贷APP,每个月都在拆东墙补西墙。
当他再也无法坚持时,催债者通过微信,不断以暴力相逼,最终压断了罗正宇最后一根神经。相信罗正宇的事情不是个案。
根据权威数据显示,2018年底,中国有2243万人在网贷平台上借过钱。这些网贷平台交易规模,已经突破3万亿人民币。
固然,不少人是为了生意周转,可是又有多少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而坠入商家编织的幻境中?
那些欲壑难填的借款者,当然有自己的责任。
但是商家利用科技,利用对人性的研究,排兵布阵,一步步引诱处世未深的消费者,这难道不是一种罪过吗?
知乎上有个问题:科技是善还是恶?
有一个高赞回答:科技只是一把放大镜,放大了善与恶。
在此,我想补充一句:最终取决于,放大镜在谁的手中......
4、希望你能成为漏网之鱼
良叔的父亲,一支钢笔曾用了8年,前前后后修了5次。
放到现在,这事儿太不可思议了。因为整个体系都不再支持你这么做了,你甚至已经找不到能修钢笔的人了。
节俭,我们曾经歌颂的美德已经不合时宜。
似乎整个社会已经达成了共识,我们需要不停地消费,来支撑经济体的发展。
但是,我们变富裕了吗?
整体来看,好像是这样。但是从数据上看,中国35岁以下的人,近6成没有存款。
所以,如果你殷实富裕,大可将这篇文章当成茶余饭后的笑谈。
你若多消费一点,就再好不过了。因为你是这个经济体的主力军。
倘若你是那6成中的一员,那么在消费主义的暗网下,你就是在裸奔。
我只能祝福你,在网口收紧之前,能成为一条漏网之鱼。
-END-
如果觉得文章不错,可加以下微信和我认识:
liangshu0009
对狼性文化的吹捧。
给打工的钱,却要操着老板的心。对外恶性竞争,对内末位淘汰,榨干自己,逼死同行,牺牲健康生活,换来老板的财富,省下公司的成本。
可再怎么洗脑,公司也不是自己的,到了某个时刻,公司依然是狼,而自己却变成了羊。
要我说,打工就要有打工的觉悟,卖八个小时的命,赚八个小时的钱,过八个小时的生活,睡八个小时的眠。狼性文化,老板们信也就罢了,要是打工的也信,就是缴了智商税了。
最近我在遨游互联网的时候发现这样一个片子。
名字叫:「干净饮食-肮脏真相」
这个片子是 BBC 的老牌节目地平线和剑桥大学分子基因学的博士 Giles 一起合作完成的。
整个 1 小时,你会看到这个光头男人用科学单方面碾压网红、骗子和他们的营销骗局。
包括「排毒」「清体」饮食疗法、无麸质饮食还有酸碱体质这些近年来常见的伪科学概念。
Giles 不仅找到了这些概念的创始人,还当面质问,怼的他们胡说八道。
爽,真的太爽了,内容引起极大舒适。
今天叔贵就来带大家看一看这个节目。
麸质是什么东西?简单来说馒头、花卷、包子、烙饼、披萨、面包都算麸质食物。
无麸质饮食法这两年在国内也非常流行,微博随便搜搜就是一大堆打卡。
但事实上,无麸质饮食其实是针对「麸质过敏」人的治疗手段。
这些人有多少?从整个世界来看不到 1% ,而且更容易过敏的是西方人……
是不是已经嗅到了一丝骗局的味道?
更滑稽的是,那些推广「无麸质饮食法」的人会把人类的一切疾病都推给「麸」。
惊了,吃个面包会让人荷尔蒙失调、肌肉流失、引发炎症、加重器官负担……
这种骗局必须要怼啊!
我们的光头 Giles 一出场就找到了「无麸质饮食」的创始人 Davis 教授。
Davis 教授说:「人类自从开始吃了谷物,健康水平就下降了。」
并且他认为:「麸质会伤害到人体的自身免疫系统。」
Giles 博士对此立刻给出质疑:「我太太就是自身免疫学家,我从没听过这样的理论。」
Davis 此时表现的非常自信,这个理论也得到了麻省理工顶尖专家 Fasano 教授的支持!
然鹅立刻遭到本尊打脸:
这可就尴尬了……
但你以为只揭穿一个骗局就完了吗?
不,接下来一个比一个精彩。
2. 吃肉有害骗局
Giles 首先去拜访了一个 Ins 的网红博主 Ella ,听她分享了自己开始吃素之后身体变健康的经历。
她告诉 Giles 一切的起因都来自「China study」这本书。
是的你没看错,这本书叫 China study「中国调查」,在亚马逊上卖的非常火爆。
作者通过调查了中国农村的 6500+ 人得出了一个结论:
吃肉有害健康,人类应该吃素。
这结论太震撼了,Giles 立刻去拜访了这本书的作者 Colin 教授,想知道他怎么得出来这个结论的。
原来 Colin 做了一个动物实验,他先给小白鼠注射癌症让他们都得病,然后开始换着量的注射酪蛋白。
最后他通过观察发现,酪蛋白摄入 20% 的小白鼠死了,摄入 5% 的没死。
于是他从小白鼠推测到人,从酪蛋白推测到肉,摄入多的死的快,所以吃肉有害健康。
真是绝妙的推理。(呕!)
但问题来了:
动物实验的结果绝对不能直接算在人身上,这是一个科学常识。
在 Giles 的继续追问下,Colin 脸色换了三次,最终改了口说:
「我只是在描述一个概念,反正吃素也没坏处啊!」
和稀泥哦,不过这不算最气人的,下面这位才真的是谋财又害命。
3. 酸碱体质骗局
酸碱体质这个说法在国内实在是太火了。
你随便百度一下就能看到诸如:
酸碱体质防癌症、酸价体质调节生男孩女孩、食物治疗调节酸碱体质等等等等说法。
但其实这个理论最早是从国外发起的,他的创始人叫 Robert 。
这个人一口气写了 4 本关于「酸碱体质」的书,他声称:
人体的酸碱度是可以被调节的,当体质偏酸时就容易生病,而酸碱平衡之后就能够把一切疾病治愈。
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假如你在医疗权威数据库里搜索「酸碱体质」这四个字就会发现:
根 本 找 不 到。
因为不管是在营养界还是医学界里,就没有「酸碱体质」这个概念。
虽然不科学,但架不住 Robert 流量大啊。
知名度上来之后就要开始圈钱了,他在自己创办的「酸碱农场」里做起了治病的买卖,劝癌症患者放弃化疗,选择他的「碱性治疗」法。
而这种治疗法的原理就是:
在输液的时候往瓶子里放碱性的小苏打,通过中和身体「酸性」来治疗癌症。
荒诞吧,可以对于癌症晚期无处投医的患者来说,「酸碱治疗」就是他们的救命稻草。
根据数据统计,曾经有 81 个癌症患者来到他的「酸碱农场」治病,如果这些人没有因为酸碱骗局耽误治疗,其中有 15% 的人是可以被治愈的,但最后他们都无一幸存。
对此, Robert 怎么说?
这是他们的选择。
真恶心了。
不过好消息是,2018 年 11 月的时候 Robert 因为涉嫌非法行医被判决缴纳一亿零五百万美元的罚款。
而在审判过程中,他承认自己不仅没受过任何科学训练,就连文凭都是花钱买的。
「酸碱体质」这种伪科学理论也就此被推翻……
……了一部分吧。
在看完这个片子之后我随手搜了搜「酸碱体质」,发现仍然有网红在兜售这个概念。
自制手工酵素调节体质,防治癌症。
不仅可以中和平衡,还能调出「弱碱体质」,提前预防疾病。
姑妈今年 62 岁喝了就变 42 岁。
姑姑今年 40 岁喝了就变少妇。
真辛苦你们了,喝点水果腐烂的汁就能返老还童,现代医学是不是得给你们颁个奖?
还有无麦麸饮食,随手搜一下就能看到有网红列了一堆常见症状让你自检自查。
任何事物,任何概念,只要进入了商业领域,都有可能被包装成忽悠消费者的工具。
一个令人悲哀的事实是:
科普,斗不过「资本」。
上面被揭露的「酸碱体质」理论,已经逍遥了十几年,多的是科研工作者辟谣,多得是科普作者揭黑。
但为什么到了去年才被扒出有问题?
因为在这之前,「酸碱体质」这个伪概念可以赚钱,只要能赚钱,就有存在的价值。
想想你票圈那些卖着「清体」「脂老虎」「断食果汁」「酵素」发家买车买房的人。
他们利用大众对健康的渴望,对身材的焦虑,大肆推崇伪科学的概念,用华丽的包装来掩盖站不住脚的可笑原理。
他们用着伪科学,操纵玩弄着那些反而是最需要帮助的人。
他们是骗子、是杀人犯、是刽子手、是守财奴。
整个纪录片的结尾,Giles 说了这样一段话。
这个世界已经被一分为二,一个是讲科学,讲证据和客观性的世界。
而另一个,则是靠信念驱使的伪科学大行其道,由个例来证明结论的世界。
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记得锁定我 —— 公众号:叔贵的健身思考笔记
本回答所有图片截图均来自播放过的各大卫视电视台,如果有新资料会继续补,居然还有当事人空降到了评论区 ,文末还有熟悉她的节目导演的采访和她的业绩。
在刘洪滨参与录制的一档叫《药王养生汇》节目中,身份为“中华中医医学会风湿分会会员”的刘洪滨现场给一位患者涂药。
让这名风湿病多年坐轮椅的患者,几分钟后就站了起来,感动得不少观众当场落泪
如果大家仔细看这个青海卫视下面一行字:祛斑霜还可以管腰酸背痛。
“静脉是平的” (像一张纸那么平吗?)
“静脉在皮肤下面”(不然呢?)
送她一句话:
转载自凤凰资讯-来自北京青年报
昨天下午,北京大学、吉林省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均表示查无此人。
北青报记者还留意到,刘洪滨所参与的“健康节目”中提及她是中华中医医学会镇咳副会长、东方咳嗽研究院副院长、中华中医医学会风湿分会委员。
但是,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全国性社会组织查询系统中查询不到有东方咳嗽研究院和中华中医医学会。
北青报记者从北京市食药监局了解到,在北京注册的执业药师系统中,也没有名为刘洪滨(刘洪斌)的人。
这也意味着,“神药专家”刘洪滨(刘洪斌)不在北京许可的有药师资质的药师行列内。
北青报记者通过她所参与的“健康节目”中提供的多个身份进行了查询。在国家卫计委网站执业医师查询系统中,节目中涉及的所有医疗机构,均查不到名为“刘洪滨(斌)”的医生。
“药王风痛方”在宣传中被称为刘洪滨教授的祖传秘方。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华珏达公司的进货厂家不仅提供了产品的广告片,还提供了一整套的话术。
在电视节目中,刘洪滨会介绍产品的成分且有“显著的疗效”。观众观看广告后通过400电话跟公司联系,北京怡康健生物科技公司会将患者打入的电话分线给华珏达公司各区长、组长,公司话务员,再由话务员对打电话的患者以健康顾问的身份宣传和推销产品。
一位话务员表示,公司的新产品销售之前会组织员工培训新产品话术,“主要是观看广告片并结合话术进行自我培训”。
在短短不到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华珏达公司仅从一家快递公司对外售出的产品,合计销售金额就达到了6697307元。
来自:
这些“秘方”既然不是药品,也就没有疗效,最终上当的一位患者,将该公司告上法庭。
2014年,江苏淮安的一位居民王某,在观看了电视广告后,按照电视广告上的电话联系购买了“御医风痛方”,用后发现无效,然后向公安机关报案。
刘洪滨的宣传带来的效果惊人。
据判决书显示,经侦查,在2014年的三个月内,张某运营的电视购物公司华珏达公司对外销售“御医风痛方”的金额为人民币4742620元、“药王风痛方”的金额为人民币1954687元,合计销售金额为人民币6697307元。
公安机关于2014年9月21日对华珏达公司进行了查处,当场传唤被告人张某等人到案。其中一位被告人归案后,代华珏达公司退出赃款人民币400万元。
公诉机关在法庭上出示了相关证据,并据此认为北京华珏达科贸有限公司以非药品冒充药品对外宣传、销售假药,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张某作为北京华珏达科贸有限公司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其行为已构成销售假药罪。
再转个来自新京报的新闻,新京报记者 王煜 赵蕾 王巍。以下内容均来自新浪网
调查组调查发现,以访谈、养生节目为表现形式的医疗类广告,“专家”、观众、患者、主持人均由演员担任,已经形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
今天,探员联系北京多家广告传媒公司,对方均表示,可以拍摄类似广告片。其中,一家广告公司还推荐了一名擅长此类拍摄的导演。
这名张姓导演表示,其经常拍摄制作“节目型医疗广告”,一段20分钟左右的广告片,涉及专家、主持人、观众和患者等角色,报价各不相同。“有行医资质的专家,一场最低5000起。”张姓导演介绍,要在播出时显得“人满”,则应当聘请40至80人左右的群众演员作为“观众”。
此外,在片中扮演因为使用了广告药品,而产生“奇效”的患者,这类演员被称为“小特约”,因为“有台词”,所以价格要高出”观众”不少,每场报价在300至500元不等。
张姓导演称,自己通常合作的几名“电视名医”,每场价格在6000至6500元。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虎律师表示,2015年,我国修改了《广告法》,这次修改的一个重头戏就是对医药类广告进行了更为详细的限制。之所以重点修改涉及医药类的广告的内容。
是因为很长时间以来,各种虚假医药类广告充斥各大小电视台、广播电台。
《广告法》修改之后,各种虚假医药类广告有所收敛。但是,各种改头换面的虚假医疗类广告开始不断推陈出新,其中最为典型的、危害最大的就是:以电视节目或者广播节目的名义出现的虚假医疗广告。
赵虎律师表示,这类广告目前最为典型,危害性也最大,因为以节目的形式出现,从专家的口中推荐,在很多观众、听众看来就不是广告了,相当于医院的医生给开的药方。
其实现有《广告法》,已经对这种以节目为幌子打广告的情况,做出了明令禁止,根据《广告法》,广告必须标明“广告”字样或者提示“广告”;媒体不得通过健康节目发布广告;同时规定“广告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构成虚假广告”。
赵虎表示,“神药专家刘洪斌”肯定应该承担法律责任的,但是电视台、广播电台作为“广告发布者”是广告行为的重要一环,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没看够? 运动员拉屎了解一下?
很多事情不能说。
你认为最大的智商税是什么?化妆品?彩票?保健品?
这些都可以算。
目前尚无经过CDC许可及CDC验证有效的用于预防“弓形虫”的疫苗,某些爱猫人士打的所谓“弓形虫疫苗”系假疫苗。也是智商税。
化妆品?
还记得化学老师揶揄某校办企业弄的化妆品说,那就是琼脂、甘油、氢氧化纳、防腐剂、水包油、油包水的一些玩意用搅拌器混匀了。女生可喜欢买了。
2020 特殊情况期间, 某化妆品巨头巨亏 30 多亿元,市值蒸发 359 亿!计划关闭 15% 独立门店 ...
彩票?
学过概率的都知道。
可是俺还是忍不住买了。 POWER BALL 上到 3 亿刀的时候, 俺特地过边境去美国买了两注。发财梦,确实是摁不住的, 谁不想走捷径呢。
保健品?
这个俺也吃过, 那就是“太阳神”, 不过只吃了半年, 后来换成鸡蛋了。 很多关注俺的知友问俺为啥对鸡蛋情有独锺, 那是因为鸡蛋帮了俺很大的忙。它是穷学生,例如俺这样农村草根,负担得起的蛋白质和脂肪来源。
后来的中华鳖精幸好没买。
核酸?
买块豆腐吧, 不是去撞, 而是豆腐里面的核酸是高质量的。 痛风患者都不宜吃豆腐,就是因为核酸含量高啊。
omega 3 和深海鱼油
都几十年了啊,虽然比不上冬虫夏草的局利害, 但是影响之深远恐怕一己之力是无法抗衡的。 除非药物管理局下重手整治。
以形补形
这个东西在西地那非上市以后, 大家就少提了。 西地那非对动物保护的作用不可谓不大。大家搜一艘, 应该会找到很强烈的相关性。
【待续】
顺便补充一下(美)鸡蛋价格走势:
** 备注 USDA 是美国农业部
////////////////////////////////////////////////////////////////////////////////////////
目前尚无经过CDC许可及CDC验证有效的用于预防“弓形虫”的疫苗,某些爱猫人士打的所谓“弓形虫疫苗”系假疫苗。也是智商税。
貓是唯一可以從糞便傳染“弓形虫”的宿主。“弓形虫”不是细菌,所以疫苗是无效的。
正如同疟疾疫苗如镜花水月一般, 弓形虫疫苗也一样镜花水月。
疟疾预防:WHO 世卫组织建议通过有效的疟疾病媒控制来保护所有面临疟疾风险的人。两种形式的病媒控制——经杀虫剂处理的蚊帐和室内滞留喷洒杀虫剂——在许多环境下都是有效的。
看到了吗? 蚊帐。
请容许俺重复一次:“弓形虫”不是细菌,所以疫苗是无效的。
防止食物、饮水被猫粪污染 ; 接触动物后要洗手。处理生肉、泥土或猫的垃圾后应彻底洗手。食物尽量避免被猫粪污染。肉类食物应加热到165~170° F (73.9° t~ 76.7° C)。
孕妇应避免与猫接触。如果接触不可避免,孕妇应该至少避免清洁猫砂盒或戴上手套。
弓形虫IgGT. gondii血清学阳性,CD4+细胞计数<100/μL的艾滋病患者,应给予药物预防。推荐使用甲氧苄啶和磺胺甲噁唑的合剂每日一次 Pneumocystis jirovecii。如果这个剂量不能耐受,替代方案是一周3次单片双倍强度药;或每日一次单片剂量。如果患者不能耐受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恶唑,可使用氨苯砜+乙胺嘧啶和亚叶酸。含或不含乙胺嘧啶和亚叶酸的阿托伐醌疗法也可以选择。化学预防性用药需持续到CD4细胞计数 > 200/μL持续≥3个月。
/////////////////////////////////////////////////////////////////////////////////////////
题外话:别再用书名号《》把英文/外文著作名、歌曲名给括起来好吗? 求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