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看下面这些句子:
1)1+1=2
2)光速是299792458米每秒
3)单身汉是未婚男子
4)鲁迅是周树人
5)北京2017年11月21日没有下雨
这5个句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真的。
但是它们又有很多差异,比如句子3,它是一个乍看起来很琐碎的真,好像没有表达什么实质内容。
句子2则是经过长时间艰苦的科学研究之后才发现是真的,之前并不知道是的。句子1则很早就知道是真的。
句子4也是真的,但它和句子1的真又不一样。比如说,凡出现“1+1”这个符号串,我们都可以用“2”这个符号来代替。但是凡是出现“鲁迅”这个符号,我们并没有总是用“周树人”来代替。小明也许知道鲁迅是一位文学家,但小明也许不知道周树人是一位文学家,小明不知道鲁迅就是周树人。
而且,“1+1=2”和句子5似乎也不一样。前者好像是必然的,后者则是或然的。2017年11月21日没有可能下雨,也可能没有下雨。但是1+1必然等于2,1+1不可能不等于2。
说了这么多,我们发现一个句子为真,有很多种情况。
1.一个句子为真,是根据定义为真,也就是根据人们公认的语言使用习惯为真。比如句子3,我们把单身汉当作未婚男子的同义词。
2.一个句子为真,是根据科学研究发现它为真。比如句子2,或者水分子由两个氧原子和一个氢原子组成。句子5也属于此类。
句子1和句子4的争议会大很多。1+1=2,究竟是一种人为约定的定义,还是某种被人类发现的客观真理呢?通常我们会认为,1+1=2应该是客观真理,不是人为约定。但如果考虑到欧几里得几何的第5公设,情况就很复杂了。
现在我们问,人天生就知道句子1吗?还是说人需要经过学习才知道句子1,是后天训练才让人们知道句子1?
如果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人们当然不是天生就知道1+1=2。我们都不是天生就会说汉语。如果我们一出生就被抛弃在野外,由狼抚养长大,就可能成为狼孩,并不会说话。狼孩知道1+1=2吗?通常认为狼孩并不知道。
但是,麻烦又在于。狼孩需要学会“长高”吗?好像不用。人类的身体发育并不是学习得来的,是自然发育起来的。很多语言学家都认为,人类并不是学会语言,而是长出语言。如果1+1=2是基本语言知识,那么人类就不是学会1+1=2,而是随着身体和头脑的发育,自然而然就知道了1+1=2。这样的话,我们似乎可以说人天生就知道1+1=2。或者至少可以说人不用刻意学习也知道1+1=2。
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其实不值得花特别多的时间。我们要做的只是明确“天生”和“知道”这两个模糊概念的用法,这样就能澄清这句话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然后就能明确判断它是真是假了。在某些解释下,人们天生知道1+1=2。在某些解释下,人们并不是天生知道1+1=2。解释之间有高下之分,但这个高下之分是科学研究要搞明白的内容。哲学只需要把它们解释清楚,具体分出解释的高下,由科学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