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二战时期苏军使用集团军-军-旅的编制来编组装甲部队的原因是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jin-wei-tan-ke-di-5j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并不是什么部队都需要严格按照营-团-师-军-集团军来编组。如果是苏军的话,只是步兵这么编。骑兵团就直辖连,没有营,而且步兵师取消旅以后,骑兵师属旅还保留了一段时间。战前苏军编制只在兵团(军、师、旅)一级合成不同兵种。部队(团、不隶属于团的独立营、独立连)则是单一兵种。所以从1930年到1939年,坦克部队就实际按营-旅-军编组,多数编成独立坦克旅(28个),有8个坦克旅编入4个坦克军,另外骑兵师编有坦克团,步兵师则编入坦克营。

至于1940年版机械化军,主要是受德国西线战役,特别是古德里安第19军(3个装甲师近800辆坦克)的表现影响以后搞出来的编制。按照苏军战前人事制度,团长一般为5级指挥员(K-V),旅长和师长为6级(K-VI),军长为7级(K-VII),但根据苏联1940年各种机械化部队的编制表,机械化军正副军长、坦克师正副师长、摩托化师师长、独立坦克旅旅长,甚至坦克师和摩托化师的坦克团团长统统都是K-VI。这是由于这些指挥员通常只担任过坦克旅旅长(也有很多是步兵师长和骑兵师长转行),至于坦克团团长也要求高配,则是因为这种坦克团仍然多达4个营,172/258坦克,没有旅长的经验很难玩的转。

因为边境交战的巨大损失,机械化军无法维持,全部撤销,最大的坦克编制单位从战前的机械化军降为独立坦克师(217辆)。但是苏军依然缺乏足够资源维持这些坦克师,只能把这些坦克师再削减一半,变成一个坦克团和一个摩步营组成的坦克旅(93辆),主要由原来的师长或者副师长(都是K-VI)指挥。这样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残余的机械化军和坦克师的人员和组织结构,指挥员级别都不需要调整。后来又认为旅部直接控制各营较容易,而坦克团团部多余,不如用于组建新的坦克旅(坦克团团长也是K-VI),这样干脆把坦克团团部也撤销。

1942年以后,苏军手上资源也多了,可以组建更大的坦克兵单位,于是就像1939年那样用2个坦克旅和1个摩托化旅组成1个坦克军(这时只能选用41年表现比较好的旅长担任军长,比如卡图科夫等),但是规模小了很多(1939年的坦克军有12000人和560辆坦克,1942年最初的坦克军只有5600人和100辆坦克)。然后再用坦克军编组成坦克集团军。起初跟德军装甲集团军一样,坦克集团军除了几个坦克军也辖步兵师。然后根据42-43年战局的实践经验,坦克集团军由坦克军和机械化军编成,不再包括步兵师。

至于辖连的坦克团,实际是直接支援步兵的独立坦克营(29辆坦克)的升级,分为中轻型混合坦克团(后期大部分取消了轻型坦克,成为中型坦克团)和重型突破坦克团。这些坦克团一般有3-4个坦克连,1个摩步连,甚至还有反坦克枪连和工兵连等。辖连的坦克团战前早就存在了,战前骑兵师的坦克团64辆BT坦克,就是团辖连以便于和直辖连的骑兵团协同作战。


user avatar   dang-hao-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因是战前编制因为交战初的不利战局被打乱,而战时对编制进行过大规模的变更又非常不利,因此苏军装甲部队实际上是在1941年末完成的旅一级的坦克部队编制基础上进行不断更新完善。这套编制在二战结束后苏军大规模整编中只有集团军一级保留了下来。

战前苏军坦克部队编制是师-军一级,由若干坦克师和摩托化步兵师组成机械化军,由于战前苏军缺乏通讯设备,战争爆发时整训尚未完成,大量缺编(特别是后勤车辆),开战后苏军发现自己无力组织和维持这么大编制的装甲机械化部队(战前的机械化军的坦克总数甚至接近冷战时期一个坦克集团军的规模),随着战前组建的机械化军,坦克师,摩步师一个个损失,苏军意识到将坦克部队维持在较小编制可以更利于指挥和后勤,避免部队的严重损失,因此将残余坦克部队(团规模)结合摩托化步兵,按照一个坦克团(不同于冷战其编制内没有摩托化步兵)+一个摩托化步兵营,再结合76mm炮连,82mm迫击炮连以及后勤卫生等单位组成坦克旅,机械化旅则是将坦克团换成摩步团,摩步营换成坦克团,旅一级(规模接近冷战时期的团)是苏军坦克部队能够独立完成战斗任务的最小单位,这套编制系统在莫斯科战役中经受了考验。

1942年春季,随着部队经验的丰富,通讯及后勤器材的逐步就位以及大量国产及外援坦克的补充,苏军恢复了坦克机械化部队军一级的编制(但实际编制规模仅相当于战前的师),并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前夕开始组建坦克集团军,由此苏军战时坦克部队的编制基本形成。同时根据大纵深战役理论以及苏军的实战经验,单纯的坦克部队在没有步兵及炮兵的配合下极难突破完善准备的坚固防御阵地,而大批的步兵(按照东线运输水平)及炮兵在突破后向纵深穿插过程中又难以跟上坦克部队推进速度,因此在整个战役过程中,单纯的坦克部队是无法独立完成突破-纵深穿插的一系列任务的。

为解决这一问题,苏军不仅组建了坦克集团军,还组建了由步兵,炮兵,坦克组成的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同时各种自行火炮也被开发出来用于加强这些部队的突破能力(同时也可在之后战斗中能够跟随坦克部队为其提供及时炮火支援)。在历次战役中各诸兵种合成集团军负责的突破地段往往会集中大多数的自行火炮以及重型坦克。战斗中,诸兵种合成集团军会负责打开突破口,而后坦克集团军等才会被投入突破口进行纵深穿插合围。一般苏军一个方面军会配有一个坦克集团军和至少一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由于只能对一个突破口进行突破和包抄,因此理论上苏军至少需要两个方面军才能完成一次进攻战役,例外是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科涅夫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因该方面军阵容足够豪华,配属部队足够打开两个缺口并进行穿插包围。

1941年的坦克旅如其他答主所言,坦克团只有第一个坦克营装备有一个连的KV重型坦克和两个连T34,其他两个营都是装备BT7,T26等过时的轻型坦克,这种混编方式在莫斯科战役中被卡图科夫等旅级指挥员诟病,因在进攻中重型的KV坦克无法跟上T34坦克进攻节奏,只能在后方“破坏桥梁,占用道路”,因此苏军将重型坦克从坦克旅中移除并编为独立的重型坦克团(合成有摩托化步兵),重型坦克与中型坦克的下一次“合流”是在冷战初期,苏军在个别坦克师中编制有重型坦克团。直到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苏军坦克旅中仍有近三分之一是轻型坦克,之后轻型坦克才彻底从苏军坦克部队中消失并专职成为自行火炮部队指挥车(如T80)或侦查车辆。同时1944年以后,苏军将大量的su76自行火炮提供给各步兵师的自行火炮营,进一步增强了普通步兵师的突击能力,当然这些与苏军坦克部队本身关系不大。

其他答主提到了舟桥问题,但是个人认为舟桥部队并不能作为是否“合成化”的标准。二战苏军的惯例是将加强部队,如炮兵工程兵,甚至有时候是步兵,按照较大的建制加强给要加强的部队,然后由其自行拆分使用,如44年之后在防御战役中苏军会给每个防御中的坦克集团军加强一个步兵军,由其拆分加强各级单位。苏军的观点还认为,坦克本身既可以提供良好的火力支援,因此坦克部队的炮火支援是弱于步兵部队,甚至冷战时期仍是如此,比如冷战的坦克营,甚至装备BMP的摩步营,都没有营属82迫击炮这种支援武器,只有装备BTR的摩步营才有。

至于德军是不可能在每个师中都有舟桥部队的,44年德军甚至有不少一辆卡车都没有,纯粹靠马车的“环保师”,难道要靠马车运输舟桥吗?苏军战后观点也印证了将舟桥部队整合进师一级的观点并不合适。这位答主自己也提供了资料,冷战苏军针对二战时舟桥部队准备时间较长的问题,并未将舟桥部队塞进师级编制,而是恰恰相反,要求大量装备水陆坦克等两栖车辆,因为阻挡舟桥部队尽快投入的最大原因,根本就不是编制问题!而是道路条件是否能够让庞大的舟桥及运输车辆能够快速行军,道路拥堵情况,敌方空袭及渗透破坏等,因此苏军才要求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甚至部分自行火炮和防空车辆都要具备两栖能力,因为舟桥部队无论编制在哪一级它都是无法按时抵达战场的。

至于那个马斯河和维斯瓦河的例子,马斯河记述中未见英法有任何像样的反击登陆场行动,且西线的道路条件大大好于东线,强渡维斯瓦河行动是在频繁的装甲反击及空袭等下完成的,并不能说明苏军渡河能力差,以及这怎样影响了苏军作战能力,同样没有桥梁的条件,明斯克口袋的德国人也没能渡河逃跑呀,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的德国人还不是成片死在多瑙河跟普鲁特河之间。




  

相关话题

  如果日本在占领东北时勘测到大庆油田的存在,那么历史会是怎样的? 
  如何评价中国陆军? 
  哈马斯为什么要用可以被拦截的火箭弹而不是用大口径榴弹炮袭击以色列? 
  二战时期轴心国为何没能控制直布罗陀海峡? 
  电影《决战中途岛》中日本舰长与军舰共存亡的画面,是不是又打了抗日神剧的脸? 
  为什么戴高乐反对多党制? 
  为什么古希腊军队作战时都打赤膊不穿盔甲? 
  二战里有哪些中二度爆表的指挥官? 
  近日网上视频中美国两栖攻击舰搭载F35对中国海军甚至空军战略有多大影响,该如何进行反制,单从军事角度? 
  《决战中途岛》的评分怎么这么低? 

前一个讨论
HBO 新剧《切尔诺贝利》在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引起了怎样的反响?
下一个讨论
二战的胜利哪个国家功劳最大?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