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邀自来。
立陶宛人兼并鲁塞尼亚,既使用了和平手段,也使用了非和平手段。而且,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一个具体的计划,是历代、多位(甚至于彼此对立的)立陶宛王公利用立陶宛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采用多种封建君主常用的和平或非和平手段(包括但不限于战争、继承、联姻、提供保护等,有时甚至是“被他国君主联合统治”)来扩大自己领土的结果。
总的来看,立陶宛人采用和平手段的次数较多,但也决非没有采用非和平手段;早期多采用和平手段,而后期则多采用非和平手段;实际上多采取和平手段,而在后世(16世纪以后)编纂的编年史里则强调乃至编造自己的赫赫武功以自我吹捧、自我催眠。
1、明道加斯的先礼后兵
立陶宛南下的第一步是明道加斯兼并新格鲁多尔克等地,这一步使用的是和平手段。1236到1241年,拔都汗率领的蒙古军队向西横扫了鲁塞尼亚、波兰等国,震动欧洲。其偏师攻入黑鲁塞尼亚,当地王公无力抵挡,有的更逃离了自己的国土。在这种情况下,刚刚被推为全立陶宛大公的明道加斯(1219年他已经跟20个立陶宛公爵一起出现在同加利西亚大公的和平条约上,是当时立陶宛最有力的公爵;传统的立陶宛编年史认为,他在1236年成为全立陶宛大公)在一些城市的邀请下,挥师南下,控制了新格鲁多尔克、格罗德诺、瓦夫卡维斯克等城,即占领了今天白俄罗斯的西部和北部地区;同时,还将波罗茨克等公国(即今天白俄罗斯的东北部地区)纳为其封臣。这样,立陶宛就初步控制了今天的白俄罗斯地区,当时称为黑鲁塞尼亚。明道加斯大公任命他的儿子瓦伊什维尔卡斯统治这一地区,而瓦伊什维尔卡斯本人皈依了东正教,后来甚至还沉迷于宗教遁入空门了;他还任命自己的侄子陶特维拉斯为波罗茨克公爵,陶特维拉斯兄弟也皈依了东正教,还设法为自己的儿子康斯坦丁获得了维捷布斯克公国(今白俄罗斯东北部地区)。至于明道加斯本人,根据某些史料,他也在1246年皈依了东正教,不过跟他儿子相比就显然只是政治上的权宜之计了(详下文)。
明道加斯通过和平手段夺取黑鲁塞尼亚后,看到基辅罗斯的残余国家在蒙古的攻击下都已经摇摇欲坠,于是萌生了夺取罗斯霸业的想法。1246年,他在新格鲁多尔克皈依东正教。1249年,他又派遣侄子们进攻斯摩棱斯克,结果大败而归。这样一来,明道加斯用武力征服罗斯其他地区的计划就宣告失败了。
这一计划失败之后明道加斯的威望下降,与萨莫吉希亚公维金塔斯(1236年曾在苏勒一战中击杀五六十名利沃尼亚骑士,斩首超过2700名十字军,远超6年后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等王公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发展到这些王公勾结加利西亚大公等外敌一起来反对明道加斯的地步。而明道加斯则干脆向教宗称臣,准备走波兰的老路,当天主教国王,换取德意志军事修会的支持。
1253年,明道加斯皈依天主教并加冕为立陶宛国王后,击败了国内的对手,并且成功与周边国家媾和。同时,他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加利西亚大公丹尼尔的儿子什瓦尔恩。不过,国内胜利的代价是用割让大片国土换来的:明道加斯将萨莫吉希亚和许多领土割让给了骑士团,同时把新格鲁多尔克交给了加利西亚大公丹尼尔的儿子罗曼。所以,巩固了统治之后的明道加斯又同北方的德意志骑士团和南方的加利西亚大公国再度爆发了战争,在此期间他可能放弃了天主教(不过也有相反的资料)。新一次的蒙古入侵再度帮助了明道加斯:1258年到1259年间,金帐汗国的别儿哥派遣将领孛勒古台率部发动了新的西征,将加利西亚大公丹尼尔驱赶到了波兰,结果明道加斯趁加利西亚人逃跑的机会轻易夺回了此前割让给加利西亚的土地,还其势力范围又扩大到了平斯克公国(今白俄罗斯西南部)。虽然孛勒古台也入侵了立陶宛人的势力范围,但立陶宛军队通过避免决战的游击战术成功将其逼退。
1260年,明道加斯的侄子、萨莫吉希亚公特莱尼奥塔率领大约4000人的军队,在杜尔贝战役中击杀了利沃尼亚骑士团大团长布尔夏得.封.霍恩豪森等150名骑士(此战共有190名骑士参战),几乎全歼了8000人之众的基督教联军。这一军事奇迹直接导致了普鲁士大起义和其他一些被征服部族的暴动,波罗的海沿岸的骑士团国家几乎陷入全盘崩溃的边缘。特莱尼奥塔希望趁机消灭十字军,而明道加斯则将注意力瞄准了东方的罗斯诸国,因此双方产生对立。1263年,特莱尼奥塔勾结国内的亲东正教诸侯道曼塔斯(即后来的普斯科夫城市英雄、东正教圣人提摩太)公、波罗茨克公陶特维拉斯和国外的弗拉基米尔大公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等人,趁明道加斯召集远征军的机会,将他和几个儿子一起杀害。
2、什瓦尔恩的遗产
明道加斯死后,立陶宛陷入大乱。统治加利西亚西部的霍尔姆公什瓦尔恩(又名斯基尔曼塔斯,教名若望)趁机拥立自己的妻兄(即明道加斯的长子)、已遁入修道院的瓦伊什维尔卡斯为大公替父报仇,在1264年废黜特莱尼奥塔、赶走道曼塔斯(陶特维拉斯此前已被他俩杀死)。这样一来,立陶宛大公国的实权落入了什瓦尔恩手中。不久,瓦伊什维尔卡斯因不习惯傀儡大公的生活,索性挂冠而去,禅位给什瓦尔恩后又遁入了修道院,甚至还远赴希腊朝圣。
什瓦尔恩继位后,同时兼任立陶宛大公和加利西亚大公,仍在自己原来的大本营霍尔姆(今波兰海乌姆)治理国家。他将自己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同兄弟作战以平定整个加利西亚这一目标上。1267年他击败了兄弟穆斯季斯拉夫,从而夺取了图罗夫和平斯克两公国(相当于现在整个白俄罗斯南部地区)。结果,他的另一个兄弟、统治加利西亚东部的加利西亚大公列夫一世在连战连败的情况下居然以暗杀瓦伊什维尔卡斯来泄愤(1268年)。不久什瓦尔恩又击败了金帐汗国的军队,收复了莫济里(今属白俄罗斯)、切尔尼戈夫(今属乌克兰)、卡拉切夫、斯塔罗杜布(今属俄罗斯)等今天白俄罗斯东南部、俄罗斯西南部、乌克兰北部的广大地区。可是好景不长,1269—1272年间的某天,他突然暴死于自己的城堡,死因可疑。什瓦尔恩在位时期主要通过战争来扩大领土,但考虑到他夺取的领土本来就是在他父亲的势力范围之内,而他本人又是留里克王公,所以很难说他主观上是在扩大立陶宛的版图,倒不若说他此举跟英王在法国扩张有异曲同工之妙。
什瓦尔恩死后,此前在萨莫吉希亚等地与骑士团作战的克尔纳韦公特莱德尼斯当选为立陶宛大公。虽然特莱德尼斯有多位东正教弟弟,但他本人是多神教徒。这样一来,立陶宛大公之位时隔多年之后终于又回到了一个现代意义上立陶宛人的祖先(而非当代白俄罗斯人或乌克兰人的祖先)手里。由于根据地在北方,所以特莱德尼斯在位期间主要的注意力也就放在同利沃尼亚骑士团作战上,先后击杀了三位大团长。不过,他也没有放弃什瓦尔恩的遗产,在1274—1276年与蒙古人支持的弑亲禽兽加利西亚大公列夫一世展开了激战,并至少守住了黑鲁塞尼亚地区(为此他也牺牲了多位信奉东正教的弟弟)。此外,特莱德尼斯同波兰的马佐维亚公国建立了姻亲关系。
特莱德尼斯在1282年死后立陶宛又陷入了混乱,有的编年史甚至让已经去普斯科夫当城市英雄的道曼塔斯又到立陶宛弑君、篡位、被杀了一回(实质圣提摩太.道曼塔斯在1299年死于普斯科夫,他的子孙后来又回到立陶宛为格迪米纳斯家族服务并且担任过一系列要职)。在此期间,立陶宛军队向特维尔发动了一次远征,但被击败,大公可能在战役中被俘(1285年)。
1280年代末,布季盖迪斯成为了立陶宛大公。此人出自不明,有人认为可能跟特莱德尼斯有一定的亲戚关系。此人颇为无能,尽管坐拥8000大军,但在对抗骑士团和加利西亚的两条战线上都丧师失地。他死后,弟弟布特维达斯继位,此人可能是布季盖迪斯时期的共治君主;他在位时,立陶宛军队介入了波兰封建主之间的内战,曾一度攻入波兰中部的文奇察。
1295年,布特维达斯的儿子维特尼斯继位为君。维特尼斯在位期间,波罗的各族大起义已被条顿骑士团平定,而且骑士团又趁波兰内乱之际征服了波美拉尼亚东部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因此维特尼斯就面临骑士团越来越大的压力。而维特尼斯也将注意力主要放在北线,通过联姻和挑拨与马佐维亚公和里加大主教结盟共同构建了反骑士团包围网。不过他没有放松对鲁塞尼亚的控制,而是通过将诸如波罗茨克公国这样的附庸国纳入大公国(1307年)领内(也即不断用本家族的成员去替换掉旧领主,或是直接收归大公管理)来加强对今天白俄罗斯地区的控制。为了从宗教方面加强对鲁塞尼亚的统治,他在统治末期于新格鲁多尔克建立了东正教立陶宛都主教区(后来又被阿尔吉尔达斯大公改建为同莫斯科对立的另一个“基辅和全罗斯都主教区”)。
3、格迪米纳斯的霸业
1316年,维特尼斯绝嗣而亡,大公之位被格迪米纳斯获得。格迪米纳斯的出身也有各种说法,有维特尼斯儿子说、马夫说等,不过目前最有力的说法认为:他是维特尼斯的弟弟或堂弟(即一位叫斯卡尔曼塔斯的公爵之子)。他继位时,立陶宛大公国除说当代立陶宛语前身的立陶宛本部和萨莫吉希亚外,还包括说罗斯语的新格鲁多尔克、波德莱谢(今属波兰)、波罗茨克和明斯克,其鲁塞尼亚部分大体相当于今天白俄罗斯的北部、西部和波兰的东北部地区。除此以外,还拥有一些其他的鲁塞尼亚附庸国(在白俄罗斯东部、南部等地区)。尽管同样是以条顿骑士团为最大敌人,但格迪米纳斯在鲁塞尼亚方向也展开了一系列扩张,并且最终让立陶宛扩张为一个两海之间的庞大国家。
关于格迪米纳斯是如何实现其霸业的,史学家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
根据立陶宛的编年史:1323年格迪米纳斯派遣军队入侵沃里尼亚,杀死了国王安德烈,从而占领了沃里尼亚。继而又入侵基辅公国,在伊尔平河之战中击败了基辅公斯坦尼斯拉夫、佩列斯拉夫尔公奥列格、布良斯克公罗曼和加利西亚王列夫等四人率领罗斯诸王联军,征服了今天乌克兰中部的广大地区,任命明道加斯的后裔奥尔尚斯基家族统治基辅。但是这个故事不但有许多漏洞(在当时史料中是常见的),而且没有得到其他史料的验证。最大的漏洞在于:在如此伟大的军事胜利之后,立陶宛军队却未能控制沃里尼亚,而波兰方面在1323年给教宗的信中担心的竟然也不是立陶宛而是鞑靼人(金帐汗国)夺取沃里尼亚和加利西亚。
根据另一种“和平崛起”的叙事:1321年或1323年,格迪米纳斯的儿子柳巴尔塔斯(又名德米特里、鲁巴特等)通过迎娶沃里尼亚女大公尤菲米娅(加利西亚王安德烈之子),从而控制了以卢茨克为中心的东沃里尼亚地区(相当于今天乌克兰西北部的沃伦州东部、罗夫诺州全部和日托米尔州西部)。1323年安德烈和列夫二世先后死亡(可能是死于贵族阴谋)后,加利西亚-沃里尼亚的留里克王族绝嗣,陷入了波兰和立陶宛的争夺之中。出于共同对抗骑士团的考虑,格迪米纳斯促使双方暂时妥协,由自己的弟弟和波兰大公的封臣马佐维亚公子、安德烈的侄子波列斯瓦夫-尤里(二世)来继承王位,而由柳巴尔塔斯统治沃里尼亚来辅佐国王。然而到了1340年(也就是格迪米纳斯晚年),柳巴尔塔斯派的贵族毒杀了波列斯瓦夫-尤里,邀请他来担任国王。此举自然遭到波兰王的反对,在1349年出兵俘虏了柳巴尔塔斯。在兄弟们的支持下,经过了一番战争(加利西亚-沃里尼亚战争),柳巴尔塔斯最终在1370年作为沃里尼亚大公获得了整个沃里尼亚,并在1382年从匈牙利手中收复了沃里尼亚的普热梅希尔(今属波兰)、克列梅涅茨(今属乌克兰)等失地。这样一来,立陶宛就控制了今天乌克兰的整个西北部地区。
至于格迪米纳斯是如何获取基辅统治权的,目前尚不得而知。不过最迟到1331年,基辅已经落入一位罗斯名字叫费奥多尔的立陶宛东正教贵族手中,此人据信是格迪米纳斯的弟弟。然而,此时基辅的宗主国仍是金帐汗国,城内还驻有汗国派遣的达鲁花赤。因此,格迪米纳斯家族获得基辅,很可能也是格迪米纳斯与金帐汗国亲密外交关系的结果(说白了就是做狗?)。
4、阿尔吉尔达斯的征服
1341年格迪米纳斯去世后,国内又出现混乱局面,困居新都维尔纽斯的幼子雅努季斯无法控制在外坐拥广大领地和丰富军事经验的兄长们,在1345年被两个哥哥凯什图季斯和阿尔吉尔达斯联手推翻。此后,维捷布斯克公阿尔吉尔达斯登上了大公宝座(一说与凯什图季斯共治)。
阿尔吉尔达斯登上大公之位后,立陶宛大公国达到了其鼎盛时期,因此也就不再小心翼翼地使用外交手段,而是肆意地对周边各国使用武力。
阿尔吉尔达斯帮助弟弟柳巴尔塔斯获取沃里尼亚的过程已如上所述。与此同时,他趁金帐汗国衰弱之际,对此前向金帐汗国朝贡的罗斯诸国发动了大量军事行动:
在东线,阿尔吉尔达斯先后占领了布良斯克(1358年)和斯摩棱斯克(1375年)两公国,将其纳为附庸,从而控制了今天俄罗斯的西部地区和乌克兰的北部地区;早年曾与莫斯科结盟和联姻,但在晚年两次围攻莫斯科(1368年和1370年)。
在北线,阿尔吉尔达斯通过操纵公王选举将普斯科夫公国纳为附庸,同时积极干涉大诺夫哥罗德共和国的内政。
在南线,阿尔吉尔达斯在1362年展开了其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从已被征服的布良斯克公国(切尔尼戈夫公国)出兵,沿第聂伯河横扫了乌克兰中部的金帐汗国势力,征服了佩列斯拉夫尔公国,一直打到了克里木;确认金帐汗国毫无还手之力后,阿尔吉尔达斯转兵向西进入波多利亚,沿着布格河回师,中途粉碎了盘踞在波多利亚地区和德涅斯特河下游地区的部分金帐汗国贝伊组织起来的军队,这就是“蓝水之役”。此次军事行动后,立陶宛大公国完全控制了乌克兰中部地区,而金帐汗国则是彻底陷入了崩溃。
1318年到1345年间,作为维捷布斯克公的阿尔吉尔达斯是一个东正教徒。然而,信奉东正教只是他的一种统治术而已。继位为大公之后,他就逐渐背弃了东正教,转而信奉一种崇拜火的多神教,甚至还杀害了一些东正教士。不过另一方面,他又在维尔纽斯另立了一个东正教的“基辅和全罗斯都主教”,与在莫斯科的都主教分庭抗礼。阿尔吉尔达斯在宗教上的这种实用主义,在当时帮助他克服了许多困难,但也让立陶宛丧失了同莫斯科竞争东正教保护人的最佳时机。
5、维道塔斯的绝响
1385年,阿尔吉尔达斯的儿子亚盖老获得了波兰王位。不过此时波立联邦还未形成,波兰和立陶宛只是普通的君合国,立陶宛仍有很大的独立性。更有甚者,凯什图季斯的儿子维道塔斯还在承认亚该老宗主权的情况下,在1392年成为了立陶宛大公。
在维道塔斯统治下,立陶宛继续了阿尔吉尔达斯向东看的政策,介入了金帐汗脱脱迷失与帖木儿汗国的一系列冲突。1404年,立陶宛通过军事手段征服了斯摩棱斯克公国,迫使世袭公王逃亡到莫斯科。然而,由于立陶宛随亚该老皈依了天主教,同时也由于金帐汗国的瓦解,尽管立陶宛已经从一个野蛮的奴隶制多神教国家(在1342年举行的格迪米纳斯葬礼上仍使用了人殉,尽管格迪米纳斯从神圣罗马帝国招募了大量的市民来立陶宛建立中世纪城市;不过他的儿子阿尔吉尔达斯就是带着自己的十八匹爱马一起火葬了,据称此人拜火)转型为越来越罗斯风的封建制基督教国家(某种意义上还是东正教国家),其军事行动已不再能得到罗斯诸国的响应。不过这一时期,罗马帝国控制下的君士坦丁堡牧首起码还是支持东西教会和解的(为此还与坚持东正教本位的莫斯科大公决裂),所以宗教方面的障碍还不是非常严重。
到了1453年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在帝国灭亡前就以维护东正教利益的名目同帝国决裂的莫斯科大公国获得了东正教守护者的大义名分,同时其国力也在不断地增长,从而逐步逆转了其与立陶宛的力量对比。在这种情况下,立陶宛也越来越倒向波兰,逐步沦为波兰事实上的附庸和行省,最终也导致了国内上层和中下层之间激烈的宗教对立,在国内制造出大量的(为俄)带路党,成为立陶宛自身乃至整个波立联邦灭亡的一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