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根本理解不了为什么要保护艾滋病病人的隐私,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根本不是人道主义。而是因为只有保护了艾滋病人的隐私,现有的艾滋病人才可能愿意向公共机关坦白自己的病情,只有良好的掌握艾滋病的发病情况公共卫生机关才能最大限度降低传染风险。
如果看到艾滋病就抓起来,后果就变成艾滋病人再也不愿意坦白病情,甚至抗拒体检,甚至对强制体检进行作假。你都不知道他患病了,你还怎么预防呢?所以你们所谓不圣母的手段真的只是饮鸩止渴。防范疾病传染从本质上来说是个经济学问题,不同的疾病的防范从逻辑上是有区分的。用防止急性传染病的逻辑去套艾滋病往往适得其反。
疾病防疫是极其重要的事项,关系到不少官员脑袋上的帽子的,如果按你们的办法真的有效果你觉得他们会因为人道主义而放弃乌纱帽?那怕不是对中国还没有一点基本的认识。
无语....
说点功利和冷血一点的吧,社会中的所有人,都是在一艘船上的乘客,即使有人在头等舱,有人睡甲板上或者货仓里面,大家都是一样的。
一样在哪里呢,在于,如果有人充满的绝望,整艘船的人都不安全。
无论是他们选择把船凿通,还是拉着人一起往船外面跳,都会危害到其他人。
那什么样的人容易出现绝望,是睡在头等舱里面的人,还是睡甲板和货仓的人呢?显然是后者。
因此这个社会出现了低保,出现了慈善,来保护那些社会底层,或者自身存在问题,有潜在危险的边缘群体。
回归正题。
艾滋病人,不让他上大学,或者公开身份导致他被孤立被防备,会让他更平和面对这个世界吗?
或者,你以为把他隔离出去,离自己远一点,就安全了?别忘了,这世界上不仅有15个艾滋病人,中国起码接近百万。
不给他们受教育的机会,在社会中让他们时刻被关注和歧视,觉得一旦暴露了身份就万劫不复,除了伤害了他们,难道不会增加他们感到绝望,自暴自弃,甚至报复社会,伤害到你们每一位的可能吗?
对艾滋病人可以不公开身份的反对,这种舆论的声音,是很可怕的。
可怕的地方在于,不仅仅可能会导致更多的艾滋病人感受到绝望,而且,你需要跟那些仇视艾滋病人的人一起共担风险。
这些人,是.......猪队友???但是你们每一个人也和猪队友一样,和艾滋病人一样,都会可能相互碰面,甚至发生接触。我不希望发生的接触是地铁上艾滋病人的刀片和血液,更不希望是同事不小心血溅到了我的伤口上,而他却怕自己受歧视而不敢提醒我去打阻断药物。太可怕了,真的。
我希望可以有人可以平和地讨论,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何既保护隐私不让他们受到歧视,又能在如果出现危险和传染,有及时告知和监控的方案。我最怕的就是,毫无建设意见的乱喷,情绪宣泄,真的够多了,不需要了。
这个社会,我们所有人都同舟共济,希望大家还是能一起想想让彼此变好的办法,而不是破罐子破摔,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如果船沉了,没有人能幸免于难。
错的不是渴望知识与认可的艾滋病考生,也不是惶恐不安的学子,是这个红丝带校长与教育主管部门的急功好利将一件原本 值得欣慰的事情办成了一场群情舆论与事实上的灾难:
1、红丝带学校是特殊学校,因此对于艾滋病学生有专门的管理、照顾经验,但这恰恰是普通大学如今现状远远不具备的,更别提应对个人隐私与公众知情权的矛盾的复杂机制。就如最近新闻盲人考生考入学校但学校却不具备相应教学条件一样,将艾滋病考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送入普通大学,实际上是对艾滋病考生与普通学生彻彻底底的不负责任。
2、在艾滋病人隐私权上将“不得公开”理解为“不得干预”。
在青春荷尔蒙涌动的大学校园里,情况确实如公众担心的那样谁也无法保证艾滋病学生在与同学的交流交往中一直能保持理性克制的状态以及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事实上这对于身处校园的艾滋病患者而言也是一种煎熬。因此,接收这些学生的学校自然也需要有知情权与管理权以便从生理、心理上给予关注。但从文中的信息来看,接收这些学生的学校极有可能毫不知情。
3、低估了舆情的影响力。
从校长急急忙忙发微博庆功以及官媒发文指摘网友态度来看,公众的担忧在急功近利的宣传下被激发出来。这种好大喜功后果就是艾滋病人的公众印象进一步被重创,这将使的艾滋病人在充分准备、有效防护下循序渐进地重新融入社会的进程严重受挫。
总之,为了政绩、名声与经济利益,某些人的过度理想化、不切实际的决策将把艾滋病患者本身与普通学生同时置于一场健康与心理的灾难当中。
艾滋病人有没有权利接受高等教育?
当然有。
这是红丝带学校校长的核心观点,但是人与人的平等不应该是结果平等而是机会平等。如果有了艾滋病这么一个巨大的传染性debuff,一个人还能够完全与常人别无二致,那么这就不是平等而是特权了。
社会不能因为艾滋病而剥夺一个人的受教育权、尊严与自由,但同样也不能对着威胁公众安全的病毒熟视无睹,两者兼顾才是所谓平等的真正打开方式。
但现在能做到吗?
恐怕做不到。
比如:不公开艾滋病学生个人信息是合理合法的,但哪些学校将接收艾滋病考生是应当接受社会监督的,但这些学校又如何愿意为此付出生源流失的代价?
教育的核心是知识的传授,校园生活只是学生时代的附带产物,或许对于艾滋病考生而言,比起急急忙忙以“平等”为借口慷公众之慨,建立特殊的教育形式来满足其高等教育需求才是正确的道路。连对公共健康没有威胁盲人考生都是如此,更何况艾滋病人。
这一道路无疑是漫长而艰辛的,但有时候更需要明确哪些我们暂时做不到:
无论是社会舆论、公众素养还教育体系以及医疗护理制度,我们都远远没有达到能让艾滋病人如普通人一样完全融入日常校园生活的高度。
以为“隐瞒”就能带来平等其实是种鸵鸟心态。
这件事情最恶心之处在于,本质上就是某些“圣母”慷公众之慨、牺牲青年学子健康权、罔顾高校知情权与管理权,并将艾滋病学生置于毫无防护与照料的危险境地,从而攫取个人及部门的私利。
结果却是大肆宣传之时整个社会对于艾滋病人的接纳度受到重创,这是再多的爱心行动、公益广告也无法弥补的。
很多人的思维模式真的是好单纯粗暴直接啊……
我在知乎上看到的最烦的几个词,白左,圣母,非蠢即坏,就是其中佼佼,简直是太滥用了。
总会有人把道德看作是虚无的东西,但是实际上,这些东西本来就是有着理性的社会价值考量的,纯粹虚无的道德,是不可能在社会层面上占据地位的。放到这个案例里来,我们其实可以用纯粹理性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不保护HIV感染的隐私,可能会增加你感染HIV的风险。
从表面上看,如果不保护HIV感染的隐私,按么你就可以选择性的不接触已经确定的HIV感染者,所以你就可以安全了。但是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下面会分析为什么保护和尊重HIV感染者,对你自己是有利的。
推理基于一些事实,我们先列举一下关于HIV的一些事实,以免有些人不太了解:
在了解了这些事实之后,我们可以给出如下的一些推测。
因为单纯的病毒感染并不会有任何的外在表现,所以你永远无法知道你周围哪些人感染了HIV,你甚至无法知道自己是不是感染了HIV。唯一知道一个人是不是感染了HIV的方式就是他自己去做专门的检测,这需要他自己愿意做这个检查。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愿意做检查的话,包括他自己在内,任何人都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HIV感染。而HIV感染本身,是没有办法百分之一百的规避风险的。在性层面,只要你做过爱,就算你用了安全套,安全套也可能破呢。你去不正规的医疗场所的话,也无法保证所有器械都是干净的。上面的答案还列举了各种可能出现的巧合。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即使几率再小,你也是有感染HIV的几率的,你周围所有的人都有感染的几率的。而一旦感染,不检查的话是无法知道是不是感染的。
而保护HIV感染的隐私,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在如今的社会压力下,鼓励每个人去定期的检查,当然,高危人群更应该定期检查。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HIV感染的隐私是不被保护的,那么对于任何人来说,去做HIV检测就是一个最差的选择。因为即使你已经感染了HIV,只要你不去检查,那么包括你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是不知道的。而这个选择对你来说,看上去似乎没有任何劣势。除了在可能10年后发病导致暴露出来,但是在这10年里,你自己不会受到任何社会上对HIV感染的歧视。而即使发病暴露出来,用药物一般也是可以控制回来的。总体来说,你的最优选择就是,不去做检查,因为这样至少在潜伏期内永远不会受到隐私暴露带来的伤害。
但与此同时,我们前面也说过了,没有接受治疗和药物控制的HIV感染者,感染能力是远远大于接受治疗的HIV感染者的。也就是说,一个不清楚自己是不是HIV感染者的HIV病毒携带者,感染能力是远远强于清楚自己是HIV病毒携带者的。更不要说在不清楚自己是不是HIV感染者的时候,在各方面的保护都不会做的更多,更加大了感染的概率。
也就是说,在不保护HIV的隐私,并且对HIV存在歧视和不尊重的环境里,这个环境本身在鼓励潜在的HIV感染者做出的对他自己最优,对其他所有人最差的选择。也就是说,如果环境本身不保护隐私,并且存在歧视或不尊重HIV感染者时,这个环境里对任何人来说,他们感染HIV的几率会上升。
而相反的,如果我们保护HIV的隐私,并且对HIV感染者报以尊重的话,就是在鼓励所有人去定期的检查是不是有被感染病毒。因为在这种情况下,HIV感染检查出来的时间越早的话,控制会越容易,对身体的伤害越小。而这同时又会使他们的感染性降低,也就降低了每个人的潜在被感染几率。
所以,事实上,保护HIV感染者的隐私,并且给予他们尊重,在整体层面会得到双赢,而反其道而行之,会造成双输。
(我发现零和博弈在中国特别有市场,很多人很崇尚所谓的丛林法则,他们就认为一个政策对一方好,就一定对另一方差了。这个我觉得首先要责怪教育和社会环境。其实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很多时候会存在要么双赢要么双输的,有些时候,尊重他人就是保护自己。)
单单只看袁崇焕案当然不是冤案,罪行有一码是一码,足够给他吃刀子了,毙个一两回并不很冤。
问题是.....有一大半的勋贵、庸官、阉党、军阀那种动摇国本的应该凌迟几十回,大明敢么?
之前的辽东将领,“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比起袁他们给个七八刀,有啥问题么?
那袁为啥吃刀子?吹最大的牛,打最响的脸了呗。......况且,身处高位本来就很难完全干干净净,谁还没个吃刀子的罪.....
冤吗?不冤吗?emmmmmm.........
高赞举了D的例子,我也举一下表达我的观点,黄克功案知道吧?一个团级干部因感情问题枪杀恋人,他的死确实罪有应得,而且功过不相抵,这一点没毛病吧?
问题是 那吴化文投奔日寇、残害百姓、阻挠抗战怎么算?他罪行够不够大?比起黄够不够多吃两颗花生米? 结局:战场起义,将功赎罪,安度晚年。
少帅放弃东北、不肯抵抗、白赠国土怎么算?不是蝗军满世界开打他就是千古罪人了。比起黄够不够多吃两百颗花生米? 结局:都懂。
这些不是说黄就不该处死了,只是大家一定要知道,双重标准是一直伴随着OO存在的,嘟嘟有罪,揪出来就得死,没毛病,一点都不冤,但真正冤了天下苍生的人逍遥自得,才是另一种冤。
掌控药企的大资本家,还有官。
其实大家都明白。
希望仇医者不要因为自己的懦弱而拿基层医生出气。看到卫计委的大官了吗?您敢动吗?
我觉得鬼子有点自作多情了,人家泽连斯基讲话是给你们听的吗?在泽连斯基眼里,鬼子和黄皮猴子不见得有啥区别,怎么可能听得懂人话呢?就算听懂了,有什么资格感到不满吗?
所以总结起来,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你泽giegie和你拜爹爹在唠很重要的事情,你跟那裹什么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