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一條無主題的私訊即是被邀請答題了麼?首次被邀,但不甚開心,皆因根據之前的經驗,題主(匿名我也知道就是你,請勿於評論區假裝與本人熟稔)是一個在知乎邊發問邊唱衰中大及廣州的人,且往往帶著濃厚的主觀臆斷。
還是忍一忍,一抒己見吧。
首先,若中大設立深圳校區(以下簡稱“中深”)一事已經再無回轉和商量的餘地,我真的不想中深重蹈中珠的覆轍。作為曾經就讀於中珠整體建制學院、深受珠海校區三年影響(大四集體搬遷至大學城東校區,以下簡稱“中東”)的畢業生,我們幾個學院的同學跟其他大部份中大本科生會有那麼些不一樣的感受。
還記得大二結束,其他學院的學生紛紛執拾細軟,留下無限眷戀和懷念的影像與文字、揮手道別時,我們還在為大三的專業實習(學術項目),大四的畢業實習、回遷選址(到底南校抑或東校)等事宜糾結得一籌莫展。要知道,幾乎所有的實習考察、留學申請,乃至行政手續都必須在廣州完成。別看中珠離廣州僅僅兩個小時的車程,學生購買岐關車票更可獲得半價優惠,這種動輒來回4個小時、耗費近百元的時間和金錢損失,積少成多,對於我們的學習、生活造成很大不便及困擾。
補充一個例子,2010年我透過大學招募的渠道成為亞運會志願者,參與天河體育館羽毛球比賽的傳媒管理工作。亞運開幕前夕,學校和亞組委組織了一場在大學城廣外體育館(就在中東一牆之隔處)以及中東某課室的現場培訓,中珠學生須自行前往但可報銷車費。結果呢?從中珠專門為此事前來的同學寥寥無幾。這也難怪,我受訓後尚可回到廣州的家,而大多數人實在負擔不起這額外的時間、精力損失。至於公選課、名家講座、運動會、維納斯、畢業典禮呢?道理是一樣的,當中珠學生與南校、中東的羈絆越多、越頻繁,交流成本就越高,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殘酷的諷刺。
這對教師亦然。
中珠三年,我們已經對教師上課遲到、在車上趕課件、下課後來不及評講或答疑就飛奔下樓搭車回家(“多得”這座亞洲最長的教學樓),或客籍講師、教授課前一番風塵僕僕、路途遙遠的調侃等見慣不怪了。學生也深諳當中的因由,只好懷著同理心,百般無奈地接受這既尋常又窩火的一切。
是的,中大為部份教師(好比我們學院的)配套了環境清幽、景色優美的公寓。但這些公寓永遠都住不滿,除了週末荔園的招待所出現供求失衡時——那是學生(或外校)在消費的。據我所接觸的中大教師,大多數都是非常注重科研質量和生活質量的,當古樸典雅的治學環境、先進前沿的實驗設備、門類齊全的學術典籍、方便友好的教育醫療資源、異彩紛呈的康樂文化活動……統統無法在中珠甚至整個珠海市實現時,他們自然不會長久停駐於此。良禽擇木而棲,而他們只會當自己是中珠的過客,揮一揮衣袖,徒留學生觀山看海。
若你質疑“好歹大學生了,還如斯依賴老師,就沒有一點主觀能動性嗎?”事情還真不是如此。每日在沕水、歲月湖、隱湖晨讀,在圖書館、丹麥軒、Station查資料練Pre趕作業Due Date的學生不在少數;儘管中珠學生常以“養老院的年輕人”自嘲,但我們也學會了感激這份背山面海的環境——某程度上,它隔離了繁榮都市的喧囂與浮躁。
中珠、南校“2+2”的同學是有一定福氣的,兼得魚與熊掌。而中珠整體建制學院的學生,只有羡慕的份,而沒有任何一位校方管理層為這種首創先河(高等院校异地辦學)的“人為孤立”負責。
想當初,多少報考中大的學子,是懷想著終有一日在懷士堂前的草地散步讀書、在紅牆綠瓦的護蔭下徜徉知識的象牙塔。師生的長足互動、九十載的人文底蘊、千年商都的萬千機遇,非豪擲千金的柏油路、體育館、教學樓、圖書館等所能比擬。這種“驕奢”做派,亦絕非中大的精神所在。
還記得在去年,中大校方宣佈,將再度斥鉅資,優化中珠的教學設施和綠化環境,培育更加完整和穩定的本-碩-博教育體系。校慶時的一次回校,我也著實欣喜地看到中珠的正面變化,畢竟十五年了,華麗轉身,重新出發,在情亦在理。
結束冗長的離題作答,請原諒我用失落焦灼的心情作結。今早翻開南都頭版,定睛一望,還以為看錯,中大竟然要在深圳興建新校區?外加三所附屬醫院?又是遙遠北郊的光明新區?校歌裡的雲山珠水言猶在耳呀,沒江景(珠江)沒海景(唐家灣)差評!
回頭再想想坐了冷板凳近十年(2004年廣州大學城橫空出世,廣東省和廣州市力邀中大進駐,打亂了中珠的發展計劃)、最近才剛有起色的中珠,還有那偏安一隅、備受中山醫學生唾棄的中大五院,我只好陷入“慎思”與“明辨”的沉默之中了。
愿以校訓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