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08年左右吧)曾经经常在糟糕岛(Komica)逛,那时候三地矛盾还不怎么激化,糟糕岛的军武区甚至还有过一段比较“五毛”的时间。但是有时候在讨论和围观讨论的时候,仍然会觉得,为什么有些人的想法那么奇怪,为什么怎么说都说不通。
后来我渐渐发现,很多时候,网络上的争论中充满了鸡同鸭讲(如果不是一方故意捣乱的话),是源自于我们互相之间的“常识”不同。而我们在谈论什么东西时候,是会默认对方和自己拥有相近的“常识”的,于是我们会在语言中不知不觉将这些“常识”默认为已知和正确,但是因为它们被默认已知和正确了,于是在论述过程中会跳过与他们相关的步骤,直达下一步。这时,鸡同鸭讲的情况就出现了。
而“常识”这种东西,是根植与我们心底的,是我们三观的基础,如果没有特意去意识到,那么是很难改变,甚至很难去注意到的。
举个例子吧,我作为一个南方人(贵州),到了北方(天津)上大学,感受到了很多习惯的不同,有些不同其实影响不大,比如冬至是吃狗肉还是吃饺子,吃饺子是蘸辣椒还是蘸醋。
但是有一天,我和室友(安徽人)去学校旁边小市场买午餐,作为南方人,我买盒饭比较多,基本是可以说三天两头买这个吧,而他们则是面食、米饭都有,面食偏多一点。
然后在那天,不知道为什么,我室友突然问了我这么一个问题:“你天天吃米饭,不会觉得腻么?”
当时我就楞了,这是真的毁三观的一个问题啊。
北方人可能感受不到我的震惊,我做个不那么恰当的类比吧。
这句话就相当于,有人问我:“你每天喝水,不会觉得腻么?”
这样的问题,如果不是我室友问到了,我可能完全意识不到会有人存在这样的疑问。
这就是我上面说的“常识”,它们沉淀在我们思想的最底层,如果不是像上面这样被人直接点出来,我们很难自己去意识到这样的“常识”,对于别人就可能不是“常识”。
这些“常识”导致的鸡同鸭讲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关于死刑的废死派和反废死派的争论。个人观察下来感觉,废死派支持者集中于记者和律师,他们在工作生活中与法律实施接触多,于是感受到的法律失察不公的情况也多,所以倾向于废除死刑,毕竟死刑出现冤案就无法挽回了;而同时他们在社会多处于中层或上层,发声能力强,不那么害怕成为犯罪受害者,同时也不那么担心对他们实施犯罪的罪犯逃脱惩罚。而反废死派则以他们之外的中层和下层大众居多,他们身边常常发生的是迫害者有权有势,而逃脱惩罚的故事,他们眼中,有权有势的人,就算进了监狱肯定也是好吃好喝供着,没几年就减刑出来,而只有死亡,是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其实近几年港陆矛盾、陆台矛盾也是类似的道理,一个香港青年、一个台湾青年和一个大陆青年,每天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很不一样的,这也就带来了面对陆港、陆台之间的很多问题,他们的“常识”都是很不一样的,自然是鸡同鸭讲。
于是,后来,我慢慢地变得很少在网络上和别人争论什么了,而在进行讨论的时候,我会特别的注意其中一些重要词汇的定义问题。
扯了这么多,针对这个题目,我想说的就是,维基百科中发生的争论和网络上其他争论本质上区别不大,也许“干货”能多点,但是这仍不能改变“常识”不同造成鸡同鸭讲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