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冷门的历史知识有哪些? 第1页

        

user avatar   xing-luo-ke-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咱们现在在课本上看到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看似很牛,很有历史意义,简直是里程碑的时刻。


但其实在当时,并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大事……

因为在那个年头,每天成立的政党和解散的政党一样多,谁知道你共产党会不会明天就完事了啊?而且,谁能想到28年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政党就解放全中国了啊?

以上是咱们中共一大的代表们,我们可以看到李大钊没来,据说李大钊要在北京带着北大老师们讨薪,没空出席中共一大。陈独秀也没来,陈独秀虽然本人就在上海,但是公务缠身,也没来。


说到底,就是根本没把这一大当回事。最后委派了两名学生代表,一个是刘仁静,一个是张国焘。后来建国后有人采访刘仁静,刘仁静也很诚实:谁能想到当时那个会那么重要啊?


咱们再来看看后来十三名建党元勋的结局……

1923年陈公博脱党,

1923年李达脱党,

1924年李汉俊脱党,

1924年周佛海脱党,

1927年包惠僧脱党,

1930年刘仁静被党开除,

1938年张国焘被党开除。

更加可气的是……陈公博和周佛海最终还成了汉奸,陈公博投靠汪精卫,周佛海投靠日本。


说实话,当时13个人中最有前途的就是张国焘。陈独秀是主席,张国焘是副主席,前途一片大好,就连一大都是张国焘主持的,宣布开始的,多么重要的一个人物啊!1938年加入了国民党……


当时在党的内部,至少前期而言,毛主席是没什么话语权的。反而是这些当时有话语权的,该走的走,该跑的跑。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仁人志士,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1925年王尽美牺牲,

1931年邓恩铭牺牲,

1935年何叔衡牺牲,

1943年陈潭秋牺牲。


结果到1949年,真正能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二人。

两个人回忆,一大是什么时候召开的呢?党的生日是哪一天呢?

结果两个伟人忘了……忘了……

毛主席只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7月,所以将7月1日为建党纪念日,其实那一天并不是党的生日,直到后来,才从马林的笔记里,才知道,党的生日是7月23日。


历史就是这样,如果让一大的代表们知道,你们坚持坚持,28年后你们都是开国元勋,还会有多少人退党呢?多少人离开呢?

但历史是属于成功者的,同样也是属于坚守者的。


user avatar   wo-shi-ren-jian-chou-feng-k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某些人要是对我的反驳有意见,能别拿百度百科和搜狗百科说事吗……请拿出明确可信的真实史料来反驳好吗。居然还好意思私信骂我……


真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最冷的冷知识就是知乎历史板块的水平极低,尤其以各种所谓的冷知识为最。然而这种问题下的答案特别容易让人相信。所以,千万不要相信这种冷门知识下的答主。

我也是,我这些答案都我是脸滚键盘滚出来的。


正经八百的补充一条不算历史知识,但是对于你想要接触历史知识很有用的鉴别方法。

凡是看到高丽就上来撕说不是高丽而是高句丽的人,一定都没有看过新旧两唐书以及任何相关的史料原典。而且也没有正经看过任何一本讲唐史的学术专著。看到这样的人讲历史,可以直接pass。

目前看到的所有列举了超过五条以上的答主中,就没有一个人的回答中是不含错误答案的。

哪怕只说一两条的,错误者也甚多。

——————————————————————————————————


我发现所谓的“衣冠禽兽”最初是褒义说的含义流传真广啊,那么多人信誓旦旦的说衣冠禽兽本来就是褒义的。可见谣言之流毒。专门回复一下这条。


有人甚至说,1979年版辞海里对衣冠禽兽的解释就是本义是褒义的。抱歉,不管是1979还是1989版,1999版,不管那一版辞海里,都没有这个解释,这是谎言。不管是辞海,词源,各种汉语大词典,百科全书等,没有任何一本书里有这个说法,没有。你们不要伪造证据。


说因为明代官服上有鸟兽的補子,所以衣冠禽兽最初就是夸赞。那么请问,你们这个说法的来源是什么?

你们说衣冠禽兽是夸人,那你至少得有一个它用来夸人的证明吧。是哪一本书上的哪一个人曾经用“衣冠禽兽”夸赞过他人。不存在的。目前为止,没有任何,没有任何,没有任何(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一本古代的文献资料中,衣冠禽兽是作为褒义出现的。在史料上,这条就站不住。

其次,翻遍中国的古书,禽兽一词用来形容人的时候,没有一例是正面用法,全部都是贬义。这个所谓衣冠禽兽是褒义的说法, 与中国汉语数千年来的语义相矛盾。语义上也站不住。

再其次,中国历史上,有的是夸赞象征加官进爵的词语,什么衣紫腰黄(金),长戟高门,钟鸣鼎食、光大门庭,裘马,玉带,蟒袍之类的,什么时候就需要用衣冠禽兽去形容高官了?


最后。说这话的人,一定不了解汉语的词性特点。

所谓衣冠禽兽,不是衣冠上有禽兽,而是穿着衣冠的禽兽。这里的衣和冠,都是穿衣戴冠的意思,是两个动词。这个说法,自古有之。

史记里面说项羽“沐猴而冠”,就是说项羽是猴子戴上了人的帽子。

韩愈骂一个人不懂礼,就说是,马牛襟裾,就是说马、牛穿着人衣。

太平广记里面骂奸佞苏楷,说他是衣冠枭獍,枭是一种恶鸟,獍是一种恶兽,这个词说白了就是衣冠禽兽。


所谓衣冠禽兽最初是褒义的说法,不管是从史料,还是从汉语的语义、汉语的词性,汉语大发展历程,还是常理上,都不合理。


这个说法,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晚期才出现。然后到了最近十年,才被某些人不断提起的。

————————————————————————————————


好吧,看到“一树梨花压海棠”这个事情,很多人也依然信誓旦旦,这个再专门说明一下。

《苏东坡集》中明确的记载了,张先八十五岁时,注意,不是八十时。仍然买妾,于是苏轼写了一首古令送给张先。诗名叫做《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诗的内容是:

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鬓眉苍。

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柱下相君犹有齿,江南刺史已无肠。

平生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后堂。

并无所谓“一树梨花压海棠”之句。张先的和诗如今已经失传,不服流传。

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典故,最早见于清初褚人获的《坚瓢集》卷一《嘲老人娶少妇》:

浙中有年六十三,娶十六岁女为继室者。人嘲之曰:“二八佳人七九郎,婚姻何故不相当。红绡帐里求欢处,一朵梨花压海棠。”

后来清代刘廷玑《在园杂志》引述了这首诗:

春日按部淮北,过宿迁民家,茅舍土阶,花木参差,径颇幽僻。主人叶姓,由博士弟子员而入太学者,人亦不俗。小园梨花最盛,纷纭如雪,其下海棠一株,红艳绝伦。因忆老人纳妾一绝,“二八佳人七九郎,萧萧白发伴红妆。扶鸠笑入鸳帏里,一树梨花压海棠。”不禁为之失笑。

这才是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出处。跟苏轼和张先没有任何关系。

还有好多人杠混凝土。

——————————————————————————————————

比如说某答主说化学元素从明代皇室谱系中挑着选命名的,假的。事实上化学元素中很多都是新造汉字。而且元素名称汉字与明皇室成员有所重合并不代表二者有什么关系。

而且朱元璋的那个画像也是假的。

另外一个答主。隋朝因为强大而灭亡。假的。隋炀帝在位期间,国立空前强大,假的。人口户数是贞观之治的三倍。假的。隋炀帝提前五年去世,会是千古一帝,假的。

女性称帝第一人是陈硕真,假的。

朱佑樘发明了牙刷。假的。

罗马帝国掌握混凝土技术,罗马亡了之后就没有人会混凝土了。假的

米开朗琪罗第一次画画就创作了西斯廷教堂的壁画。假的

欧洲骑士雕塑的马蹄象征什么什么。假的。

中国以前斗拱是用来承重的,到了明清以后逐渐变成装饰了。这是真的。但是明清两代现存建筑中,依然有建筑的斗拱是承重的。

张献宗屠杀四川人达千万。假的

一日三餐始于宋朝。假的。理由也不对。

衣冠禽兽原本是褒义的说法。假的。

魏晋时期,男人必须长得像美女才叫美,魏晋老少爷们拼命向“娘”线路上走。假的。曹植、潘安、书法家王羲之是伪娘,假的。

汉代杀牛是重罪是真的,甚至处死也是真的。但是吃牛肉就处斩,假的。

天津是中国唯一一个有明确建城日期的城市。假的。这不是建城记录,这是改名记录,如果按照这个标准计算,中国历史上有明确简称日期的城市多了去了。

宋朝之前,沿街开店摆摊以及半夜上街闲逛都是不可能的。假的。晚唐甚至中唐时很多城市都可以了。当然仅限于某些繁华大城市的繁华地段。任何朝代礼崩乐坏后这方面都不太讲究了。而且,哪怕到民国的时候,普通人你大半夜上届闲逛都是不可以的。巡夜的都要查你。

波兰被称为“欧洲之盾”,因为欧洲的灾难往往都是从波兰先开始。比如蒙古人入侵、伊斯兰扩张、二战爆发。

假的。所谓的欧洲之盾这个说法, 本来就是网民调侃出来的外号,不是个正经的“称号”,而且,退一万步来说,人家也是所谓的“天主之剑”、“上帝之矛”之类的,盾是匈牙利。再退两万步来说,理由也不是因为什么所谓的欧洲灾难是从波兰先开始的。

等等等等。没有点出来的不等于不错,实在一时也数不过来了。更确切的还需要再去查。

又看见了一条。小蛮腰是说男人的,是因为楚王好细腰。假的。这是出自白居易的诗词。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和珅的财富那条,假的。计算历史人物的财富不是这样一种算法。不是这么类比的。

这种问题下,像“ 崔永元说过:什么叫真相?口径统一就是真相。历史这个东西看着一笑就行了,不必深究” 这种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反智言论最为可恨。这种蠢话都是什么人点的赞?


居然高赞答主里居然还有人在不断更新。。。而且还是不断更新错的。。。。

妲己后来没有被杀死,而是被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纳为姬妾。假的。拜托,说这话的孔融自己说的时候就说这是假的了。

英法联军进圆明园时,发现有个库里装满了先进火器火枪,都快霉烂了,都是康熙前后外国进贡的,比联军武器好多了。假的。

陈世美原型是清官,因为有人找他办事被拒绝了之后编造小说诬陷他。假的。(同样案例还有一个武大郎原型武植是帅哥清官,也是假的。)

德军在二战前发现一本书(《未来的陆军》),讲述如何以机械化部队进行机动作战,德军据此建立了庞大的装甲军团,仅仅用了6个星期就打败了法国,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后来的法国总统——戴高乐。假的。

朱熹曾经把自己儿媳妇的肚子搞大。假的。

隋炀帝吹的言论和隋吹的言论基本都是屁股歪的

屈原之所以管他叫屈原,是因为他死的屈。假的。

屈原失意悲伤是因为楚王变心。假的。

牛顿在26岁以前就几乎完成了他在物理界的所有发现。假的。(牛顿出生于1643年,你只需要看看牛顿有多少论文发表于1669年之后就可以了)

等等等等

奉劝某些答主中的二道贩子,你们四处粘贴UC、头条等平台上各种所谓“不为人知的冷历史”“惊爆眼球的历史真相”之类的文章也就罢了。你们至少稍微看看粘贴下来的是真的还是假的好吗?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单纯的伪造历史信息就罢了,能不能,能不能不要用粗暴、低俗的态度就简单的评价或者说诋毁历史人物?

真把这里当信息届的并夕夕了?

??????????这个问题下的各种答案仿佛在逗我。真是充满了讽刺意味和喜感。

冷门的历史知识有哪些? - 晓月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6344

一看就能看出来是编造的假的不能更假的段子故事居然也堂而皇之说是历史知识?而且居然还真有这么多人信。。。。是不知道王安石是谁,还是不知道古代科举考什么?

笑死我了,这个答主原来放了一个王安石对对联的历史民间小故事,被拆穿后居然因为舍不得赞而删除了原答案,换了一个冷知识。

说是清代一道摊丁入亩的政策,导致清朝人口从康熙末年的8000万10年内增加到乾隆初年的1700万。十年内翻了一倍。

但是不好意思,这个知识也是假的。

哈哈哈哈哈

你说你为什么非要说自己不擅长的东西呢?康熙末年人口八千万,假的。最保守的估计,康熙末年的人口也到了1亿以上了。这属于常识中的常识,甚至初中历史书都写了。当然,你可以说历史书是假的。但是此外,你看葛剑雄也好,王育民也好,哪个版本的中国人口史,或者是讲清代的通史,康熙末年人口都是过亿的。

其次,从康熙末年,到乾隆初年,哪来的10年。哪怕是康熙六十一年到乾隆元年,那也是14年啊……这个算数怎么算的

还有,说起来很尴尬,乾隆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人口爆炸性增长的阶段,但是康雍时期,相比较而言,是人口缓慢增长的阶段。

何况人口爆炸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你说你尴尬不尴尬啊,我都替你尴尬。你说你不知道就别强答好吗……


千金小姐的典故源自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假的。还“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还出自《吕氏春秋》,你给我看看吕氏春秋里有没有这这句话。你自己看看,这个话是先秦语言的风格吗?这是清代小说《东周列国志》里的故事。


一树梨花压海棠是苏轼调侃张先的诗句。假的。张先没有八十纳妾这个记载,更不用说什么苏轼写诗调侃了,苏轼没有写过这个诗,这个故事是明清闲人编造出来的。


user avatar   la-fei-er-bo-j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两个地名,一个有名,一个无名。

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双湖县嘎措乡,和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嘎措乡:位于西藏那曲市双湖县北部,面积2.74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达4900米、曾经被称为“生命禁区”。

小岗村:位于安徽凤阳县城东部25千米处,距宁洛高速(G36)凤阳出口15千米,村域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土地面积1.45万亩。

那么,冷门的知识在哪里呢?

1982年,西藏和全国其它地区一样解散了人民公社制度,但是嘎措按照70%社员的投票意愿,保留了集体经济体制,至今是全自治区唯一实践人民公社制度的乡镇。

小岗村就不用我多说了,历史课本上都有。

保留了集体经济制度后,嘎措乡公社是怎么做的呢?

1.嘎措乡两个村的劳动分工和管理都依据全乡统一的254条《工分细则条例》,两个村各自独立核算;

2.草场、牲畜等生产资料由村集体所有,集体以按劳分配、劳动均衡为原则;

3.每年年末,社员们根据自己全年的工分,从集体获得现金分配(分红)和包括奶制品及牛羊肉在内的实物分配。牛粪(燃料)、酸奶按人头数分配;

4.男女同工同酬;

5.集体财产大家一起负责。比如集体的放牧点上有社员突然病倒,集体立刻换人,既让病人养病,同时也使牲畜继续得到看护。

(如果单干,藏北草原上他会立刻陷入危机:要么放弃牲畜去看病,要么自己硬挺)

于是,2016年嘎措乡人均现金收入18494元,远高于那曲本地区的人均8638元,也高于同年西藏各地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

当年仅集体经济分红一项,就与林芝齐平。远超西藏其他各地区(林芝西藏人均收入最高)

2017年全乡,人均现金收入更是达到了19461元,其中集体各项分红所得为12125元,占纯收入的63%

并且2017年,集体经济下的嘎措,做到了全乡零纠纷,没有一起纠纷反映到乡里。

就在2017年嘎措乡人民公社人均收入19461元(集体分红12125元)的时候,而我们以带头单干而有名的小岗村,

恭喜他们,2017年脱贫了,2018年分红520元。

“这一年小岗村的集体经济收入有了很大发展。”

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说,与上一年相比,集体经济收入渠道更宽了,包括控股、参股的相关公司利润分成、小岗品牌使用费、广告收入、旅游收入、培训产业收入等,已从820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1020万元。

是的,你没看错,当年带头单干而闻名的小岗村,又默默依靠集体经济脱贫了!

在海拔4900米藏北高原嘎措乡的社员们人均分红12125元的时候,

小岗村村民人均分红了520元。

“从没有分红到有分红,从分红350元到520元,这些都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小岗村村民严淑淑说。

你当然不敢想了。当初自己把集体经济打破了,上哪拿分红去呢?


我没看错吧?小岗村又走回了所谓“养懒汉”的“集体经济老路”,分红得到了嘎措公社社员的23分之一的数量。

后来居上,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嘎措乡和小岗村,集体经济为主和自由单干制度,两下对比,我想结果已经很明晰了。

历史终将证明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远见。历史终将证明集体经济制度的光辉决不容抹黑。


user avatar   yndesign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13年,弗洛伊德、希特勒、斯大林、铁托、和托洛茨基这几个人,同时居住在维也纳市区内,不到3英里的范围之内[1]

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4年后,托洛茨基指挥了十月革命。

11年后,斯大林成为了苏联领导人。

20年后,希特勒成为了纳粹领导人。

27年后,铁托成为了南斯拉夫领导人。

(如果当地也有信风水的,估计会说这块地下有龙脉...)


希特勒掌权后,弗洛伊德发现这个地方待不下去了,不是因为他也想当领导人,而是因为他是犹太人。而他的老邻居正在疯狂残害犹太人,所以,弗洛伊德在1938年逃到了伦敦,直到去世。

从上图可以看出,当年弗洛伊德的家,距离希特勒家只有1.25英里。

那时候他一定想不到,20几年的时间里,他的几个邻居把世界翻了个翻,自己也被迫逃亡。


此外,弗洛伊德能够顺利逃离希特勒的统治,离不开他的病人兼朋友玛丽·波拿巴公主的帮助,是她花了一大笔钱,把弗洛伊德一家老小从纳粹手里买了出来。

而这位玛丽·波拿巴公主,是前法国“领导人”拿破仑·波拿巴的曾侄女。


欢迎关注>> @文森特·凡喵

参考

  1. ^ https://www.bbc.com/news/magazine-21859771

user avatar   gao-lei-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朱元璋搞过南京大屠杀。


最早记录朱元璋洪武二十三大屠杀的史料是《纪事录》与《九朝野记》。


上以应天府(南京)所属上元、江宁二县之民与胡惟庸为党,将男妇长幼悉屠之。——《纪事录》


京民为逆,戮其半,迁其半于化外。——《九朝野记》


这其中《纪事录》的作者俞本曾担任过朱元璋的侍卫亲军,而《九朝野记》的作者祝允明在明嘉靖元年做过应天(南京)通判。


另外,明宪宗时期曾经担任过南京主事的陆容在自己的《菽园杂记》里也提到了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大肆屠戮南京市民的事情:


(洪武)二十三年大杀京民。


陆容本来就是江苏太仓人,成化二年考中进士,又担任南京主事,当时是公元1466年,距离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不过七十多年,他应该是从小就知道这件事情。


甚至《明史》第23卷都记载了朱元璋屠戮南京老百姓的事情:


臣又见洪武四年录天下官吏,十三年连坐胡党,十九年逮官吏积年为民害者,二十三年罪妄言者,大戮官民,不分臧否。其中岂无忠臣、烈士、善人、君子?


甚至《明实录》里还有一条史料可以作为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三年屠杀南京平民百姓的旁证:


(洪武二十八年)诏迁直隶、苏州等十七府州及浙江等六布政司所属府州县小民二万户,赴京占籍于上元、江宁,以充各仓夫役。——《明实录》


如果不是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对南京老百姓杀戮太重,为什么要突然迁移2万户到南京?


这也大概可以推算出,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三年至少诛杀外加流放了2万户南京老百姓。


事实上朱元璋从不讳言自己对老百姓从不“心慈手软”。


洪武十八年,朱元璋在颁布的《大诰》里就宣称洪武十二年胡惟庸案爆发后,南京就有不少愚民因为受了胡惟庸和陈宁的蛊惑,最后被他收拾的家破人亡:


在京人民,朕于静处少有暇心,即思必与同乐,不期愚民为胡(惟庸)、陈(宁)所诱,一概动摇,至今非心不格,面从心异。曩者愚民奔走门下,纷然竞起,构作马前之卒,为奇谋、为吏役之道自庆,奸狡蔽其仁心,是非迷其本性,由是身亡家破。——《明大诰·京民同乐第二十八》


user avatar   xiang-tian-y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我们的教科书上,1644年清军入关,大顺的历史似乎就终结了,然而实际上,顺军面对残暴的异族侵略,面对敌强我弱的艰难局面,依然奋战了整整二十年,堪称中华民族的脊梁。

1644年4月22日,吴三桂降清,清军入关,李自成放弃北京向陕西撤退。

5月8日,清军在庆都追上撤退的顺军主力,蕲侯谷英为全军断后,战死沙场。

10日,过天星张天琳被大同总兵姜瓖杀害,姜瓖降清。

1645年1月13日,巫山伯马世耀向清军诈降,与李自成约定里应外合夺取潼关,不料信使被清军截获,马世耀全军七千余人被害,李自成向湖广撤退。

3月,大顺荆州防御使孟长庚被叛徒郑四维杀害,郑四维降清。

4月,汝侯刘宗敏被清军俘虏,不屈遇害。

5月,李自成遭当地团练袭击战死,叛徒王体中杀害白旺降清。

7月,袁宗第、刘体纯、郝摇旗等部顺军进入湖南,联明抗清。

7月20日,李自成侄子李过、内弟高一功等部顺军围攻荆州。

8月,袁宗第、刘体纯等人受何腾蛟排挤,前往荆州与李过会合,湖广巡抚堵胤锡孤身前往荆州大营,与李过等人达成联合抗清的协议,李过、高一功所部改编为“忠贞营”。

1646年1月,岳州马进忠、王允才、卢鼎、王进才四镇明军不战而逃,岳州副将马蛟麟降清,荆州大营侧翼洞开,忠贞营遭到清军袭击,惨败,一批高级将领叛变。李过、高一功、刘体纯、袁宗第等部退入鄂西山中休整,建立夔东抗清基地。

1647年7月1日,忠贞营出山,接连收复彝陵、常德、益阳、湘潭、湘阴、衡山等地。

11月11日,忠贞营包围长沙,血战五天五夜,何腾蛟命令忠贞营前往南昌救援金声桓、王得仁,长沙之战功亏一篑。李过认为金声桓和王得仁已经完了,去了也是送死,而且王得仁是大顺军叛徒,金声桓本是农民军,投降左良玉后多次与大顺军为敌,双方仇怨很深,于是忠贞营逗留湘赣边界。

1648年1月,忠贞营未到,金声桓、王得仁已战死,忠贞营撤回湖南。

21日,何腾蛟被俘,六天后遇害,湖南战局全面崩溃。忠贞营撤入广西,当地明军不肯接纳,多次发生火并。

1649年8月,李过病故,高一功成为忠贞营主帅。

1650年12月,此时孙可望掌握南明政权,忠贞营因为李自成与张献忠的旧仇,不容于孙可望,遂北上夔东。

1651年,高一功在湘西遭到当地土司袭击战死,李过养子李来亨将忠贞营带回夔东,从此称为“夔东十三家”,经过连年征战,原顺军损失惨重,夔东地狭民穷,十三家难以再恢复元气。

之后七年,夔东十三家始终坚持游击战争,牵制清军兵力。

1658年7月,因孙可望叛变,清军三路大军进攻云南,李定国向夔东十三家求救,夔东十三家进攻重庆,被吴三桂击败。

11月,夔东十三家再攻重庆,激战至12月15日,叛徒谭诣、谭弘杀害谭文降清,重庆之战失败,夔东十三家从此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

1662年,永历皇帝被杀害,南明政权灭亡,东西两大抗清领袖郑成功、李定国相继病故,除了台澎金厦以外,南方各地的抗清斗争全部失败,夔东成为大明在大陆的最后一片土。

1663年1月1日,清廷调集湖广兵三万、陕西兵两万五千、河南兵五千、四川兵三万会剿夔东。袁宗第不敌四川清军,血战之后率部跳下悬崖撤退,所部阵亡及跳崖摔死两千五六百人。郝摇旗、刘体纯也被迫后撤,三部与李来亨联手,对湖广清军发动反击。

7月23日,夔东十三家大举反攻,三万湖广清军抱头鼠窜,落入南阳河淹死无数,河水为之断流,清军一路逃回彝陵,向北京求援。清廷见汉军无法对付夔东十三家,决定派满洲兵出战,一面调西安满军增援夔东,一面派鳌拜之弟穆里玛率满八旗一万前往前线。

8月24日,夔东十三家集结最后的全部主力五万人,进攻巫山县,激战至9月7日,夔东十三家终究没能攻下巫山,又遭到清军突袭,战死七千余人,不得不撤退。

12月,两路满洲援军抵达,面对十万清军,抗清大业已经绝望,顺军残部大批投降,但依然有少数人选择血战到底。

12月23日,刘体纯部下将领大批投敌,刘体纯的大营被攻陷,全家自缢身亡。刘体纯在夔东十余年,军纪严明,爱护百姓,极得民心,清四川总督李国英也敬佩刘体纯的忠烈,下令将其全家礼葬。

26日,郝摇旗、袁宗第,以及南明兵部右侍郎洪育鳌、东安王朱盛蒗兵败被俘,被清军杀害,监军太监潘应龙自尽。

1664年,夔东十三家陷入清军重重包围,彻底走投无路。绝望之下,王光兴、蒋尚膺、毛寿登、马腾云、党守素、塔天宝等相继投降。最终,只剩下李来亨一部拒绝投降,坚守兴山县茅麓山。

李来亨死守茅麓山数月,接连击毙镶红旗副都统贺布索、一等阿达哈哈番桑图、穆里玛第三子苏尔马等清军将领。6月15日,山寨中粮食将尽,李来亨率部突围,被清军击退。闰6月9日,李来亨再次突围,连破清军五阵,最终仍被击退。清军再度派叛变将领前来劝降,李来亨将使者斩首,誓死坚守到底。

8月4日,粮食全部耗尽,最后的时刻到来了,李来亨全家自尽。至此,顺军余部二十年转战万里的抗清斗争彻底结束,大明在中国大陆再无寸土。

明亡清兴的历史,不是简单的朝代更迭,而是无数百姓的尸骸累成的血泪史,是无数末路英雄的慷慨悲歌。

————————————————————

顺军的争议挺大的,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军纪时好时坏,有秋毫无犯的时候,也有杀人放火的时候。上面提到的一些部队,比如说张天琳、郝摇旗,都是以残暴闻名的,李自成本人也不是没屠掠过百姓。但是以这种标准来论,整个十七世纪就没有一个将军不该枪毙了,就连公认的民族英雄李定国、郑成功,没粮的时候也是会抢的。

在那个时代,有水平的将领,像李自成、郑成功、李定国,都是有粮有饷的时候爱民如子秋毫无犯,一旦没有粮饷,还是会选择抢劫。哪怕是一直被认为是杀人魔王的张献忠,在进攻湖南时也只杀士绅不杀百姓,还提出“三年免征”,因为湖南受战乱影响小,筹粮筹饷很容易,所以张献忠也就不滥杀了,但是到了被天灾人祸折腾个遍的湖北、四川,没有那么多土豪可打了,张献忠的部队又开始抢老百姓了。张献忠死后,孙可望、李定国、艾能奇、刘文秀四人把军队带到贵州,后来进兵云南,又是王者之师的气象,秋毫无犯,不是因为孙可望、李定国的道德品质一下子提高了,而是因为他们在云贵不抢劫也能得到补给,和沐天波结盟之后,大西军直接变成了当地的政府,当然不会抢劫了。

李自成也好,张献忠也好,他们都是做过老百姓的人,也不是不知道抢老百姓不对,但是如果不抢,军队就会解体。明末的农民起义军既没有马克思主义,也不能把支部建在连上,他们的军队如果没有粮食和银子,兵变就是不可避免的。这对于为将者来说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艰难选择,要么让老百姓死,要么让自己和自己的士兵死,在这种情况下,明末的将领无论明军顺军西军清军,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前者。这个问题没得洗,烧杀淫掠到什么时候都是犯罪。但是即便是犯罪分子,也首先是人,在不犯罪的时候也会有人性的闪光点。对于明末这些被操蛋的世道逼得走上犯罪道路的“流寇”,我并不想以此抨击他们。

李定国、李过、高一功、李来亨等等这些人,都是大明的弃儿,做老百姓的时候,朝廷没有管过他们的死活,造了反以后,和朝廷更是结下了不死不休的血海深仇。然而当大明王朝土崩瓦解,国家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这些“不作安安饿殍,犹效奋臂螳螂”的流寇却站了出来,成为了大明王朝最后的希望。

正是由于顺军在潼关、怀庆、延安、榆林的奋勇抵抗,南明才有了一年的喘息时间建立起江北四镇(虽然真正有用的只有一镇)。

正是由于有忠贞营作为北方的屏障,何腾蛟才能收拾起湖南的局面。

忠贞营的力量耗竭了,西军又站了出来,先是平定沙定洲叛乱,然后出滇抗清,挽救了濒临崩溃的南明,两蹶名王,光复千里江山。最后一支西军追随永历皇帝入缅甸,直到泰国,仍试图在泰国建立根据地再行反攻,直到李定国病故。

说起来既讽刺又心酸,除了沐天波、刘孔昭等极少数个例,大明耗尽民脂民膏供养的勋略都成了只会趴在腐烂的国家肌体上吸血的寄生虫。陪大明王朝走完最后一程的,不是世受国恩的诸侯勋贵,也不是崇祯恩待有加的洪承畴、吴三桂,而是明朝曾经的敌人,张献忠的养子李定国和李自成的侄孙李来亨。

————————————————————

请那些给清军洗地的人回去好好看看历史,看看多铎屠扬州、济尔哈朗屠湘潭、多尔衮屠大同。现在满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不假,当年的满人拿明朝百姓当同胞吗?

别说对百姓了,满人对投降的汉奸都恣意侮辱。郑芝龙刚一投降,清军立刻攻陷安平,逼死了郑成功的母亲;满洲大学士麻勒吉因为一点琐事当众辱骂直隶总督张元锡,逼得张元锡上吊。做到高级大员的汉官都是这个待遇,还指望满洲贵族们善待明朝百姓?对历史再无知也该知道剃发令吧,知道圈地、逃人法和迁界禁海吧?清军入关之后有哪点做得比侵华日军更文明?

经过清朝之后,满人和汉人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这是不假,但是拿现在的情况去论证历史那就太无赖了。比如说,现在印第安人和西班牙裔移民都是秘鲁的国民,那么当年皮萨罗侵略印加帝国、屠杀印第安人就能变成正义的吗?

明朝也不仅仅是汉人的明朝,抗清战死的烈士中,满桂是蒙古人,丁国栋、米喇印、马承祖、撒之浮、羽凤麒是回人。在云贵、广西,各民族都和汉族一样遭到了清朝的奴役和屠杀,土司军队也和明军、顺军、西军一起抛头颅洒热血抗击侵略。当时的清朝就是大明境内所有民族的死敌,不能拿当时还没发生的事情去论证当年的历史。现在的满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关十七世纪的八旗兵什么事?


user avatar   ding-xiang-yi-s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比如:外科手术,曾经是在「剧场」里完成的,而且可以买门票进去围观。


最早的外科手术(一些简单的小手术),都是在澡堂子和理发店里完成的; 文艺复兴以后,才慢慢有医生在罗马和佛罗伦萨开设诊所,并逐步探索某些较为复杂的手术。这时候外科手术刚刚发展,倒还没引起多大关注。


但是到了十七世纪,一些有地位的外科医生,开始把自己的外科手术搬到医科学校完成,这个一是为了更加安静规矩的环境,二是为了培养更多的外科人才。


这些外科手术,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往往被安排在医科学校的解剖教室。


这种教室长啥样呢,跟我们在中世纪影视剧中见到的意大利圆形剧场很像,就连规模也差不多。

因此,人们干脆把它们称为「圆形剧场」。


在圆形剧场手术室最为繁荣的时代,有名望的老师,来围观的甚至要达到数百人。


然而,在那个时代,因为缺少麻醉、止血和抗感染的技术,手术的死亡率是很高的,所以手术 ≈ 杀人术。


每一台手术都是一场血腥的表演,一些技术纯熟、身手敏捷的外科大夫,却开始借用公开的圆形剧场,表演自己神乎其技的「杀人技术」,并以此传播自己的名声。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患者,躺在手术台上,不仅要被开刀,还要被人围观开刀;不仅被围观开刀,还要被拿来做宣传。


被宣传也就罢了,治好了就行,可更重要的是,这一不小心就会小命不保了……


然而,那时候一个拥有自己的个人手术室(剧场),并且能独当一面的外科医生,是倍受敬仰和推崇的,他们的名望甚至能超过今天的任何一位世界级的名人。


一场手术,有时候甚至能吸引数百人,仅仅是门票都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


外科医生往往会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并向自己的门徒传授最精妙的外科技术,而丝毫不会在意病人。


在前排的座位上往往还有前来观阵和助威的同行和师长,而后面和较远的位置上则是慕名而来的观众和狂热的追星族。

在四处喷涌的鲜血和脓液中又快又好的完成手术,并且能保持皮围裙之下的西装袖口和衣领的整洁,泰然自若而没有丝毫慌张,主持手术的医生就会受到大众的追捧,享有最高的名誉并赢得巨额的财富。


根据记载,最著名的一次是苏格兰外科医生塞姆在 1860 年做了一台股动脉的动脉瘤切除术。


当时的盛况空前,超过二十位资深的外科医生和教授在前排就坐,出席了这次手术,有的还带来了自己的门徒和实习生,阶梯形的圆形看台上还有八百名以上的观众,手术在惊叹和赞美中完成,伴随着超过十分钟的热烈掌声。

木质的地板之间夹杂充斥着木屑,霉变和陈旧的血块,医生们在进行手术之前甚至连手都不洗。


有时候助手需要跪在患者的肢体上才能制止其因为疼痛和恐惧而造成的剧烈扭动,还要有一名学生要拿着一盆苯酚四处泼洒来处理留下来的血液和脓液。


这画面想想都……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了数百年,直到 1887 年在柏林举行的国际外科学大会上,才有一位年轻的外科大夫古斯塔夫·诺贝尔对这种现象提出了谴责,犀利的对于这种手术方式进行了抨击。


这位诺贝尔医生虽然没有设立诺贝尔奖,但是却为医学史的发展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早在 1883 年,他便在自己的家乡德国小城基尔建立了概念上的无菌手术室,摒弃了传统手术室中的弊端,把所有的角落都改成了圆形,并使用了抗渗的,可清洗的地板,建立了无菌手术和污染手术不再同一手术间的制度。


然鹅,年轻的古斯塔夫锋芒太露,被他的长辈和当时的权威所不容,他再也没有机会在世界性的会议上发言。


但真理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他的思想逐渐被一些先进的美国医生所信服,并在美国这片新大陆上实行。纽约的麦克伯尼和贝尔维尤的豪斯特德相继建立起来这样的手术室,并将其传播到整个大陆,直至世界各地。


这就是现代手术室的雏形。时至今日,这种手术室的设计仍然被沿用,即使是最为先进的集成化层流病房,也可以说是诺贝尔手术室的直系后裔。


这样看来,任何一个领域的进步,都伴随着历史上若干次从落后到先进的试错,以及无数先贤们的探索,虽然可能不为人知,但我们依旧应该心存感恩。


比如,就要感谢下这位 诺贝尔医生,不然……


内容参考丁香医生科普文章:

作者:闫启超 神经外科主治医师


user avatar   chen-wu-yu-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唐朝从来没有以胖为美。

这个谣言很早了,以至于人们提起唐朝,总会有一个观念:唐朝人喜欢丰腴的美人

于是,一些微胖的女孩子总是会感慨,我要是生在唐朝,怕是国色天香了吧?

您怕是想多了。

唐朝人的审美和其他时代一样,有人喜欢瘦的,有人喜欢微胖的,但多数还是喜欢胖瘦适中的女孩子。

……

记得之前就有个问题,大概是问,唐朝人一天吃两顿,为何还以胖为美?本来按照知乎“要问为什么,先问是不是”的原则,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成立。

因为唐朝从来没有以胖为美过。

奈何当时下面的回答几百条,诸多大V关于唐人为何以胖为美分析的头头是道,我人微言轻,再跑去嚷嚷这压根儿是个伪命题,一来不合时宜,二来也不见得有人能看到。

所以,在这里必须得辟个谣,杜绝一下某些女孩唐穿的小幻想。

……

首先,唐朝可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初唐、中唐以及晚唐,都不以胖为美,这点想必是共识,不需要解释吧?

问题只出在盛唐

有人言之凿凿,因为盛唐时期,国家昌盛,于是国人心态也大气,故而出现了以丰腴为美的现象,体现了天朝上国的包罗万象、海纳百川。

那么,我们要追根溯源:盛唐以胖为美的说法从何而来?

根据南开大学郭丽博士《唐代“以胖为美”之女性审美观演变考论》一文,给我们提供了一参考人物:杨贵妃

杨贵妃是盛唐的名片,也是公认的唐朝美女,而她就是身材微胖,所以,这难道不是代表唐人以胖为美吗?

关于杨贵妃的身材,《新唐书》与《资治通鉴》都用了一个词:丰艳

而《开元天宝遗事》则更是直截了当地说:

“贵妃素有肉体……”

于是,人们得出了唐朝第一美人是胖美人的结论。

可问题是,这些史书的作者都是五代、宋代的人,他们根本就没见过杨贵妃,又怎么能知道杨贵妃是胖美人呢?

反而,是唐人的《长恨歌传》称杨贵妃是纤秾中度,也就是说身材正常,微胖?不存在的。

还有,我们中学学的白居易大大的《长恨歌》,有一句“侍儿扶起娇无力”,可见在白居易看来,杨贵妃是纤瘦无骨、软弱无力的形象,你见过丰腴小胖来个娇无力的吗?那得多辣眼睛啊!

况且,退一万步说,就给你算杨贵妃是胖美人,难道就可以以偏概全地说,盛唐以胖为美吗?

比如,唐玄宗给儿子选妃,要求就是:细长洁白。

而唐玄宗大哥,宁王李宪曾夺人妻子,那女子就是:白明媚。

唐玄宗的绯闻女友梅妃(其实不存在),也是:清瘦俏丽如梅。

可见,从史料上讲,盛唐哪里以胖为美了?

……

当然,您这时候又要反驳了:唐代的仕女图,上面的女人就是胖乎乎的鸭!

那我要反问:谁告诉你,图上的女人就是唐代的美女的?唐朝人告诉你的吗?

关于唐代绘画为何以胖为美,这点,唐后期的周防就已经告诉我们了:

防贵游子弟,多见美而贵者,故以丰厚为体,而又关中纤弱者为少,而其意秾态远,宜览者得之也。——《宣和画谱》卷六

可见,在唐代,因为地域原因,仅是关中这里胖女孩多而已,恰好首都长安又在关中,于是画师画画多写实,参照物多为关中女子,故而胖女孩多了些。

当然,您又反驳了,唐代不止是长安啊,敦煌那里的壁画,女孩子也是胖胖的。

哎呀,您别忘了,敦煌受哪个宗教影响?

佛教。

而佛教的菩萨形象都是宝相庄严,显得富态丰满,所以说,敦煌壁画实际上是受了佛教的影响,如果一个受佛教影响的地区画壁画用的是纤柔妖娆的女子,反而很违和啊对不对?

……

最后,就是出土的陶俑了,其实,这点本来和上面绘画的解释差不多,但还是忍不住吐个槽,就是把艺术化的陶俑扯到审美的头上。

假如,一千年后,有人挖出了咱们这个时代的“陶俑”,如下:


于是,一千年后的人表示:

我去,二十一世纪的人审美都这么劲爆吗?这个眼睛快占脸的三分之一了,可见,二十一世纪的人都喜欢巨眼美女

您觉得是不是很滑稽?

如果您觉得很滑稽,一首《卡路里》送给你,还不快点去减肥!

……

评论区有一些质疑,认为我论据不充分有“洗”的嫌疑,是在故意博人眼球,这点我也不知道怎么解释,这里给大家看看陕师大历史系王双怀教授的说法,看看是不是我在哗众取宠。











杠精退散,要杠请去陕师大找王教授~


user avatar   Barosa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凡在政治上对克林顿家族造成阻碍的人都莫名其妙地死了。50多人组成的受害者名单被称为“克林顿裹尸布”,又名“克林顿家族死亡名单”

詹姆斯·麦克道尔(James McDougal )是“白水案”的合伙人,隔离审查期间死于心脏病,是独立检察官肯·斯塔尔的关键证人。

玛丽·马奥尼(Mary Mahoney)曾是白宫实习生。1997年7月,在咖啡馆内被枪杀,彼时她刚宣布要曝光克林顿在白宫对她性骚扰的事情。

文斯·福斯特(Vince Foster)是前白宫顾问,也是希拉里·克林顿在小石城律师事务所的同事及共同创始人,可能与希拉里有婚外情。福斯特不肯为克林顿总统做毫无底线的坏事,被希拉里当众辱骂,被迫离职。在媒体采访中,文森特透露自己准备写一本揭露克林顿肮脏钱权交易的书,还即将出庭作证,推翻希拉里向国会递交的“白水案”记录。受访当天,文森特就在公园内神秘死亡,头部中弹。警方判定为自杀。

罗恩·布朗(Ron Brown)是前美国商务部长。死于飞机失事,机上乘客和机组人员无一生还。尸检结果显示,罗恩的头骨上有个枪孔。他曾经公开表示希望克林顿夫妇为“白水案”承担法律后果。空难几天后,时任空中交通指挥员自杀。

维克多·莱斯二世(C. Victor Raiser II ) 是克林顿基金会的主要管理人。1992年7月死于私人飞机失事。

爱德·威利(Ed Willey)负责筹集克林顿的竞选资金。1993年11月死于弗吉尼亚州某树丛中,头部中弹。警方认定为自杀。死亡当天,他的妻子刚刚公开指控比尔克林顿在白宫内对其性骚扰。

麦克·福林(Michael Flynn)是美国知名作家。2016年6月23日突然死于家中。彼时他刚发表了一篇揭露克林顿基金会内幕的文章。

约翰·阿什(John Ashe)曾任美国驻联合国官员。2016年6月22日被神秘枪手射杀,他即将出庭作证前总统克林顿向他行贿。

瑟斯·瑞奇(Seth Rich)是美国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数据中心主管。2016年7月10日被枪杀。华盛顿警方一口咬定是抢劫杀人,但他的钱包和手机都没有被拿走。根据泄露的希拉里邮件,他是最早向阿桑奇爆料的人。

维克多·索姆(Victor Som)是记者。2016年8月1日在家中离奇死亡,他的新书《为何希拉里不应入主白宫》刚刚出版。

肖恩·卢卡斯(Sean Lucas)是律师。2016年8月2日在家中离奇死亡,曾起诉民主党代表大会存在“欺诈行为”。

在兰博小学读书期间,克林顿的老师凯瑟琳说:“克林顿要么成为流氓,要么成为州长,关键在于他能否学会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闭嘴。”后来,闭嘴的不是他自己,而是知道太多秘密的人。


user avatar   159271025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1、明宪宗贤妃柏氏所生之皇二子、悼恭太子朱佑极可能死于天花

明宪宗皇二子朱佑极生于成化五年(1469)四月二十七日(或二十八日),生母为贤妃柏氏。成化七年(1471)十一月十六日正式册封为皇太子。成化八年(1472)正月二十六日薨。二月初十定谥号为“悼恭”。

后来不少文人在一些野史杂谈中或明或暗地称悼恭太子朱佑极为万贵妃所害,又称万贵妃所害之皇子甚多,难以考证,多无根据。

广东广州府香山县人黄瑜(1426-1497)的《双槐岁钞》倒是提供了一种较为合理的说法,“辛卯十一月,悼恭太子佑极正位东宫,已而薨于痘。也即悼恭太子朱佑极死于天花。

黄瑜于景泰七年(1456)丙子科广东乡试中举,名列第57名,赴北京会试不第,入国子监,几次参加会试,皆落第。至成化初,黄瑜久居京师,与吏部尚书王翱(1384-1467)、总理京储户部尚书薛远(1414-1495)、翰林侍讲丘濬(1421-1495)、陈献章(1428-1500)等人交好,后两广兵事起,以举人出任广东惠州府长乐县知县。

黄瑜是当时人,又与朝中很多大臣交游,他的记载是比较可信的。

明朝宫廷皇室人员所受天花之害虽然似乎远不如满清之时,但仍时有发生,仅查《明世宗实录》:

嘉靖十六年二月己巳(二月二十日),礼科都给事中李充浊等言:近睹圣谕,窃知陛下欲亲诣山陵,躬行大祭,甚盛举也。但臣犬马微忠,窃思皇嗣绵绵,佳气充溢,虽保餋乳哺咸备其人,今大驾一出,相违百里,恐天性之爱不能不动于圣虑,抚摩之思不能不烦于圣母。况皇嗣疹痘方尔平复,尤宜调护,且天时之阴晴靡定,而行官仅以苇席,则余寒微湿,难保必无......

皇嗣疹痘方尔平复”,“皇嗣”指的应该是明世宗次子庄敬太子朱载壡,他得了天花刚治好。朱载壡生于嘉靖十五年十月初六日,这时五六个月大。而皇三子朱载坖(明穆宗)生于嘉靖十六年正月二十三日,此时还未满月,要是得了天花恐怕活不了。皇四子朱载圳于一个月后的二月二十九日才出生。

2、明宪宗柏贤妃天顺七年(1463)入中宫待选,薨于嘉靖七年(1528),居深宫中六十五年,活了八十余岁!

天顺末,英宗亲为皇太子择配,选王氏、吴氏、柏氏留于中宫。天顺八年(1464)正月十七日,英宗崩。宪宗登极,先于天顺八年七月二十一日册立吴氏为后,王氏、柏氏皆入副宫,后吴氏得罪,于一个月后的八月二十二日被废,十月十二日改立王氏为皇后。

一直陪跑充数的柏氏始终没有被卷入立后之争,未与万氏产生冲突,安安稳稳地于成化二年三月初十日被册封为贤妃,当日万氏被册封为贵妃,柏氏之册封大约仍是顺带,毕竟她是英宗在世时亲自挑选的三女之一,是作为皇后之选进宫的。宪宗宠爱万氏,册其贵妃,若柏氏始终没个名分恐怕难堵悠悠众口。

除成化二年三月跟随万氏封贵妃而册封为贤妃以外,柏氏终其一生再未得到进封,即使是诞下太子朱佑极,亦不曾进封。成化二十三年七月,宪宗一次册封十妃,其中宸妃邵氏进封为贵妃。贤妃仍是默默无闻。

对柏氏家族的恩赏:柏贤妃之父柏珍成化二年三月由锦衣卫指挥佥事升为指挥同知,成化六年以老乞休时为指挥使。明制,恩升不准袭,宪宗特准其子柏杞袭为带俸指挥使。柏珍死于成化十八年二月。

柏贤妃之兄柏杞于成化十八年四月升一级为都指挥佥事,死于弘治八年四月。其子柏俊袭为指挥使。

柏贤妃不受宪宗宠幸,成化四年中偶得临幸,竟诞下一子,很快被立为太子,但旋即夭亡。自唯一的儿子朱佑极于成化八年去世后,她就静静地活在深宫,再无一丝动静,于嘉靖七年(1528)六月初三日薨。从天顺七年至嘉靖七年,历时65年,有人说她“虽啬于遇,而丰于寿矣”,但这样的长寿,是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呢?

3、元末群雄之一方国珍——欲得官,杀人放火受招安

方国珍据说也曾忠心于元朝,起初他招募壮士,希望以剿海贼蔡乱头的功劳谋取官职而不得,遂起兵反元,竟屡受招安,加官进爵至司徒,其兄弟子侄亦皆受封。方国珍的崛起深刻践行了“欲得官,杀人放火受招安”这句话。

4、元末群雄之一明玉珍,有人说其实姓“旻”,外号“旻眼子”。

《明史》说他“目重瞳子”,即有两个瞳孔,古时候一般都说什么圣人是双瞳,哪有那么玄乎,实际上元末明初的一些人直白地就说他“瞎一目”,一只眼睛是瞎的,这可能就是“旻眼子”这个外号的由来吧。明夏政权败亡后,朱元璋将其子“小旻主”送去了高丽。

5、朱元璋有政治洁癖,打心底里厌恶贰臣

朱元璋打心底里厌恶贰臣,统战求才的时候说得再好听也不过是一时的“甜言蜜语”罢了。所谓“识时务为俊杰”在朱元璋这里大概很难成立,要么早年即跟随他打天下,比如汤和这支“原始股”,朱元璋对他的好堪称无人能及;

半路加入的即使是很有才能,终究难有好下场。因为但凡做了贰臣,在朱元璋心里就已经有了污点,用得着的时候,还能做个鹰犬工具人,一旦天下大定,觉得这个工具人已经用处不大,毫不犹豫就能刀斧相向。

朱元璋从心里非常欣赏那些忠贞不二、一死以报君王的臣子,但又总是好话说尽去招揽各方势力的人才,这些人真投降过来,朱元璋又从心里鄙视他们。朱元璋这种心理说难听点就是有点贱,嫖完婊子嫌人家脏。

吴元年,朱元璋命徐达等人北伐灭元,元顺帝北逃,有元朝的掌符宝郎以历代灵章凡四十余颗投降,大概以为再怎么样也能得到新朝的赏赐吧,搞不好还能加官进爵呢。结果朱元璋以其不忠,将其凌迟处死。

大军打下山东以后,有降将百余名,都是枢密院判之类,丞相李善长认为其中不乏可用之人,建议朱元璋适当任用一些,朱元璋竟然将这些降将全部诛杀。

危素是元末明初的大儒,才学很高,他本人还指望修元史呢!入明后,朱元璋却并不很看得起危素。据说有一天朱元璋派个小太监去翰林院看何人在院,当时是危素当直,就对内使回复:“老臣危素。”内使复命,朱元璋默然不语,第二天就传旨令危素到余阙庙烧香。余阙和危素都是元臣,但余阙在陈友谅攻安庆城时见大势已去,就自杀殉国了。朱元璋这么干就是想恶心一下危素这个“元朝老臣”。

6、元顺帝好色奢靡

元顺帝后宫妃嫔极多,单佩夫人、贵妃印者,就不下百数。如淑妃龙瑞桥、程一宁、戈小娥,丽嫔张阿玄、支祁氏,才人英英、凝香儿七人最受宠爱宫中称“七贵”,位在皇后之下。

每年三月初三上巳节,元顺帝令诸嫔妃在内园的迎祥亭、漾碧池沐浴,与这些美人们在池中嬉戏玩乐。

每遇上巳日,令诸嫔妃祓于内园迎祥亭、漾碧池。池用纹石为质,以宝石镂成。奇花繁叶,杂砌其间。上张紫云九龙华盖,四面幛帏,帏皆蜀锦为之,跨池三匝。桥上结锦为亭,中匾“进鸾”,左匾“凝霞”,右匾“承霄”,三匾雁行相望。又设一横桥接乎三亭之上,以通往来。祓毕,则宴饮于中,谓之“爽心宴”。池之旁一潭,曰“香泉潭”。至此日,则积香水以注于池。池中又置温玉狻猊、白晶鹿、红石马等物。嫔妃浴澡之余,则骑以为戏。或执兰蕙,或击球筑,谓之水上迎祥之乐。唯小娥体白而红,著水如桃花含露,愈争妍美。帝曰:“此夭桃女也。”因呼为“赛桃夫人”,宠爱有加焉。

7、苏州人对张士诚感恩戴德,让朱元璋很嫉妒

洪武二十四年以后,朱元璋下令迁苏州、松江等府百姓填实京师。一天,朱元璋微服出行至三山街,见一老妇门前有坐榻,于是坐下和老妇聊天,得知其原为苏州人,遂问老妇当年张士诚在苏州怎么样。老妇言语间仍感念张士诚恩德,这让朱元璋很是嫉妒。第二天上朝,朱元璋仍耿耿于怀地对朝臣说道:“张士诚于苏人,初无深仁厚德,昨见苏州一老妇,深感其恩。何京师千万人无此一妇也?

8、明朝端午风俗

明代端午节主要有四项习俗:吃粽子、射柳、划龙船、放炮。

宣德以来,每年端午节,皇帝会于午门外赏赐官员们吃粽子,并赐酒几杯。吃喝完毕,文臣们跟着皇帝到后苑看武臣射柳,这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

完事后,皇帝会带着太后去看划龙船。划船时鞭炮齐鸣,久久不绝。成化二年(1466)端午节,官员们却没有听到炮声,大家都很疑惑。据在皇帝身边伺候的太监说,当时也有内官启奏按惯例放炮,但被皇上制止了,“被‘酸子’(穷酸文人,这里指的是朝廷的言官)听到,又要议论纷纷了。”

9、明代的西安城,在成化以前不通水道,居民每天要到西门外汲水。天顺四年以后,时任西安知府余子俊才于城中凿渠,引灞、浐水从东入西出,解决了西安人的饮水问题。

10、中国科举史上最大惨案——天顺七年(1463)癸未科会试第一场,贡院大火,当场烧死举人九十余人,非常惨烈,给该科士子留下极大的心里阴影。

当时有个监试御史叫焦显,而火焚科场,有人就说问题出在焦御史的姓,另外该科还有个庶吉士焦芳,后来成为正德初年的内阁首辅。

一般会试在丑、辰、未、戌年春季二月中举行,殿试在随后的三月初。正因为这场大火,该科会试被改在当秋八月,殿试改为天顺八年三月初一举行,故该科进士,又被称为甲申科

11、南京国子监的“鸱鸮公”和“蚯蚓子”。

天顺末至成化初,南京国子监的树林中有很多鸱鸮(chī xiāo),每天鸣叫,这让时任祭酒周洪谟很恼火,就下令监生们有能捕、逐鸟者放假三天,结果很多学生得以放假,时人讽刺周洪谟为“鸱鸮公”。

后来又来个祭酒刘俊,喜欢吃蚯蚓,监生们于是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蚯蚓子”,正好和“鸱鸮公”相对。

12、明代拜年

明代也兴拜年,京师元旦以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拜年者交错道路,连日不绝。一般人同亲友拜年,多出自真心。但朝廷官员们拜年就多是一种社交礼仪,纯属走过场。当时东西长安街,多是朝官居住,来这里拜年的人,也不管认不认识,逢门就投递名刺,甚至有的人连马都不下,使唤奴仆小厮送上名帖就走。送的人烦,被送的人也烦。明中叶成化以来,此风愈演愈烈,在京做官的,每天下朝以后就开始拜年,晚上才回,一连持续好几天。

13、明代把哈密、吐鲁番、撒马儿罕等西域地方称作“旱西洋”,因而有“下旱西洋”的说法。

14、明朝官员在御前承旨,答应时都会拉长声线叫“阿”。出处据说来自《老子》:“唯之与阿,相去几何?”“阿”为应辞,表示“是”。

15、杨士奇粗婢得封

明初三杨之一的“西杨”杨士奇,宣德年间为内阁大臣,其夫人严氏早逝,身边就一个侍婢郭氏。一天,后宫有喜庆,文武大臣们的命妇皆去朝贺,太后听说只有杨士奇家中没有命妇,就让人把那个侍婢召来,发现她其貌不扬,衣服也很俭陋,太后就命令妃嫔们为其化妆打扮,还让她换上了宫廷内华丽的首饰衣服,笑道:“这下只怕是杨先生都认不出她了!”第二天,朝廷按制封侍婢为命妇,不为例。这个侍婢还生了个儿子杨导,后来官至南京太常寺少卿。

16、宪宗口吃难答是,施纯两字做尚书

明代上朝时,诸司在御前奏事,准行之事,皇帝答“是”。成化中,明宪宗因病口吃,说话不方便,尤其答“是”很困难,时任鸿胪寺卿施纯就想了个办法,他向皇帝的近侍太监献计,建议以“照例”代替“是”,宪宗试过后发现确实好使,很高兴,施纯很快便升为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后加太子少保。然实职始终为掌鸿胪寺事。

17、明代回回

明代的回回,其内部非常团结,他们所信仰的宗教与中国的儒、释、道皆不同,尤其敌视佛道异教徒。景泰年间,京师隆福寺建成,许多人进入参观,当时有很多寺僧聚集在大殿内,突然,一回回拿着斧头上殿,一顿砍杀,杀死和尚二人,伤三人。经过审问,自称是因为宗教冲突而仇视。

回回虽敌视佛、道,但当时却非常敬重孔子,“不供佛,不祭神,不拜尸,所尊敬者惟一天字,天之外,最敬孔圣人。”

18、成化十一年(1475),明宪宗亲下手敕命礼部会同翰林院给皇三子(即明孝宗)取名,初议“福楷棨榘”(应当都为“木”旁,“福”或为“楅”()?)四字供宪宗选择,皆不用,命内阁再拟,终定为“朱佑樘”。

19、明代常俗称皇帝为“爷爷”,不止太监阉宦这么叫,一些文武大臣也这么叫。




        

相关话题

  你最喜欢的一首诗是什么?为什么喜欢上一首诗? 
  建国初期到文革前,中国富人的生活体验如何? 
  生活方式已经完全汉化的少数民族怎么找寻自己的民族认同感? 
  意大利人是罗马人的后裔吗? 
  历史上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如何? 
  假如现在日本融入中华民族,抗日英雄是不是不能称为民族英雄了?汪精卫会不会得到另一种评价? 
  韩信对项羽的评价客观吗? 
  为什么会有「亡国奴」的说法?亡国了,我就变成一个新国家的公民,怎么会成为亡国奴? 
  如何评价宋武帝刘裕? 
  我同学说关羽就武力高,用兵/智商都不是顶尖,比他厉害的人都不高傲,他有啥资格高傲自矜,我该怎么反驳他? 

前一个讨论
短时间内建成雷神山、火神山有多难?
下一个讨论
历史上最残暴的事件有哪些?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